2009-5-1 17:24
麒麟子
(2号坑)“苏联小说”的前世今生
[size=5]苏联小说的前世今生[/size]
[color=Red]注明:本贴于5月1日在故纸收藏论坛同时发布。[/color]
藏书的门道五花八门,学问多,门类广,不同时期的书籍有其特定时期的时代价值。而中国的苏联小说就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诞生的一类书籍,曾经对我们新中国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苏联小说的身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旧书废品里的流浪者。也许是时代变化差异给人们巨大反差,一些被人们遗弃的苏联小说却在众多的外国文学里别具一格,总有一种特殊的意味蕴含其中。我自已也是一名藏书爱好者,谈谈自己收集苏联小说的几点见解:
[color=Blue] 一、 苏联文学时间、内容的范畴。[/color]
苏联小说的定位应在1917年十月俄国革命以后到1990年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内的文学作品,其主要内容,首先,是俄国小说,其是俄国小说和苏联小说还是有诸多不同的,比如《父与子》,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红色、那么革命,但《保卫察里津》确是比较有转折意义的俄国小说,这些作品出现在十月革命以前,所以准确定位还是俄国小说。
第二以十月革命为主题的反沙俄斗争和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的文学题材最为广泛;其次是以高尔基的创作的一些列文学作品对苏联小说影响较大;第四,就是70年代到80年代大量的现代题材小说,这类苏联小说的红色特征不如前者鲜明,内容更加大众生活化,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这些小说并没有获得稳固的立足之地,也早早退出历史舞台。
[color=Blue] 二、 苏联小说的译本与版本。[/color]
作为外国文学小说的一个支系,苏联小说的翻译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翻译者的语句理会和主导思想、译文水平都有差距。而苏联小说在特定国家制度和特定主题思想制约下,翻译的人选尤为显眼。例如法捷耶夫的名作《毁灭》,作为有名的译本就是由鲁迅先生翻译的版本。苏联小说的印刷发行版本却略微有别于其他书籍,一般藏书我们讲究的就是一定要一版一印,而苏联小说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印刷量大,发行范围广,但是并没有得到大众读者的呵护,也许是有中苏关系曾经恶化的原因,也许是遭到了时代的抛弃,总之一些苏联文学体裁的书籍,收藏家还是对他们的版本比较宽容的。例如连环画版的苏联作家阿.毕尔文采夫的作品《柯楚别依》,二版五印的即使8品书也能卖得三十元以上。
[color=Blue] 三、苏联文学的连环画题材[/color]
苏联文学仅以小说读本的形式,早已经是如履薄冰的事。其实在旧书市上,一些苏联小说依赖连环画的形式还可以“苟且偷生”。近些年来,连环画收藏热不断升温,有着很大的收藏空间,虽然有些题材被人们炒作的优点离谱,但是还是在藏市上挺了下来。与此同时,以苏联小说为题材的连环画也保住了自己的价值,有的还博得了不错的价位,比如《学校》、《列宁在十月》等。但多数苏联小说题才的连环画只能靠品相度日,正所谓“养俊的姑娘好嫁人”。那些品相平平,版本一般的连环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color=Blue]四、 后无来者的藏书[/color]
苏联小说在中国的成长命运高起低落,虎头蛇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小说曾经风靡一时,红极全国,但是时代给予苏联小说一个没落的悲惨命运。苏联小说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还有些生命力,其他的作品早已香消玉焚。作为收藏界的一个拔凉拔凉的冷门,藏几本苏联小说总有些孤芳自赏的感觉。
但是苏联小说在收藏方面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还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质。正是因为苏联小说不受现代人青睐,所以印刷量低开低走,越走越低,甚至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步,甚至人们都懒得造假,因为造假都赔。再者就是苏联小说在外国文学里面独树一帜,有与众不同的特殊魅力,至少还有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感觉。
藏书的魅力是无穷的,对我来说收藏苏联小说是就是要单恋着一枝花,因为苏联小说是无路可走的藏书系列,苏联小说是走投无路的特色书籍,苏联小说又是烧之不尽、仍之不绝的艰难生存在我们身边。
最后,就我个人收藏的一些苏联小说,给大家做一点简要的介绍,希望能给诸位一个感性的认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3-18 14:10 编辑 [/i]][/color]
2009-5-1 17:25
麒麟子
[size=3] 苏联小说里面其实也是有珍品的,最为难得的就是苏联作家绥拉菲靡维奇在1921—1924年间写成的著名的长篇小说《铁流》。《铁流》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此书不仅现存量很少,而且少有再版的印刷,空有其名,能寻觅到此书也属不易。
说起《铁流》不得不提一下我当时购买这本书时的故事,当时在旧书市场淘到照片上这本《铁流》时,拿回家向父亲提问是否听说过苏联小说《铁流》,父亲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是不是电车工人用带着体温的银元买的那本《铁流》”。至今中小学课本里还有一篇课文《一块银元》,这是使《铁流》在中国流传至今,并影响几代人的重要佐证,听说过苏联小说《铁流》的人很多,但是能买到或者读过这本书的人却不多。这本《铁流》以曹靖华的译本最为珍贵,曹靖华先生翻译与其它译本最大的区别就是的作者名字译音为“绥拉菲靡维支”,而不是常用的“维奇”。更为可贵的是,当年鲁迅先生给了《铁流》很高的评价,称之为表现“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成功之作。应鲁迅先生之约,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先生在苏联的列宁格勒翻译完成此书,鲁迅亲自编校,瞿秋白同志代译序言,《铁流》中译本的问世凝聚了三位革命志士的共同心血。五十年代发行的《铁流》,即使是2版十印,在近两年也曾经有过2800元的高价。[/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1-1 15:39 编辑 [/i]][/color]
2009-5-1 17:25
麒麟子
[size=3]苏联小说在中国有着广泛流传,而在苏联本土哪部小说的影响力更大呢,也许有人说高尔基的三部曲,也会有人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实最具官方鼓吹的,却是《普通一兵》,难得哪本苏联小说能有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的题词语录,时代出版社1953年出版发行。《普通一兵》(原著书名为《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一书是苏联作家帕•茹尔巴根据战斗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的真人真事为文学素材编写而成的传记体小说,描述了马特洛索夫辉煌而短暂的一生。根据五十年代出中国的经济情况,这本书当时的造价竟是8400元。
[/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1-1 15:40 编辑 [/i]][/color]
2009-5-1 17:26
麒麟子
[size=3]前面提到中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一块银元》,大家一定知道电车工人的这一块银元当时是买了两本书,而且都是苏联小说,一本是《铁流》,另一本是就是《毁灭》。这是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作品,这本书至今仍有销售,虽然不多,但是比《铁流》的命运要强一些,但是要买《毁灭》就一定要找到鲁迅翻译的版本,也许是名人效应的吧,我们不知道鲁迅翻译俄语作品的水平如何,但是鲁迅的文学地位是今人不可动摇的,他亲自翻译的书也有其特殊意义。[/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1-1 15:59 编辑 [/i]][/color]
2009-5-1 17:27
麒麟子
[size=3] 《月蚀》的作者苏联俄罗斯作家田德里亚科夫,是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家,他的作品比较传统苏联红色小说更通俗大众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月蚀》,这是一篇以揭露宗教迷信对青年毒害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小说,1980年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很多旧书市场仍然可以淘到,是苏联后期文学创作的一个代表作品。因为内容健康向上,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出版发行,这本书不算难得,贵在能为青少年揭露宗教迷信的毒害。[/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1-1 15:37 编辑 [/i]][/color]
2009-5-1 17:27
麒麟子
[size=3]《卓娅与舒拉的故事》早在中国传为佳话,只不过是老一辈的人知道,新一代的朋友不甚了解,这本在上个世纪长时间占据中国书市的一席之地,版本也比较多,所以收藏类似《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的书就是要就早不就晚,我收藏的这本就是五十年代初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的树版繁体小说,没有什么其他优势特点可言,但是能淘一本品相好的却不易。
[/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1-1 15:38 编辑 [/i]][/color]
2009-5-1 17:28
麒麟子
[size=3]第一本《以革命的名义》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版2印,1962年1版约10万册左右(少见),市场价格比较低,也没有什么收藏热点。而下面第二本《以革命的名义》83年1版1印,印量仅有4.7万册,是由已故的著名连环画绘画大师雷德祖绘画9品以上可以达到50元至60元。凭借着雷祖德的笔杆和极少的发行量,这一版《以革命的名义》成为晚期连环画中的佼佼者之一,这也是除文革时期以外的苏联题材连环画,卖价最高的一本了。
[/size]
2009-5-1 17:29
麒麟子
[size=3] 经常见混好混孬的,就是没见过混的这么不值钱的连环画,在旧书市场上实在难找到比这些苏联著作题材的连环画更廉价的了,即使品相很好,5元钱就是顶了。这类连环画只能整天在小人书里面充当陪衬,越挑越旧,越旧越渐,最后死路一条。也许是对苏联作品的钟爱情节吧。忍不住把它们买回来,说不定哪天这些苏联题材连环画终究还会过上又卖相又卖身的日子,还要卖到不值钱的窘境。[/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5-1 17:41 编辑 [/i]][/color]
2009-5-1 17:30
麒麟子
[size=3] 我不是收藏连环画的行家,但是对苏联小说改编的连环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年近卫军》都曾经是美好的回忆,收藏一下,让这些失落民间的作品成对配套,也能陶冶出其中的收藏情趣。[/size]
2009-5-1 17:30
麒麟子
[size=3] 很多苏联作品都曾经给我们留下过美好的回忆,希望苏联小说不要像自己的祖国一样没出路。毕竟苏联小说是苏联留给自己的一个时代证明。也有很多不朽的精神还在苏联小说中埋藏着,苏联时代已经不会重来,而苏联小说不知道能否冲头再来。还是孤芳自赏吧,冷门的藏书还要继续让它冷下去。
今天先介绍到这里,后面随着更新,我会继续一一再为大家介绍了,希望诸位藏家多给偶提宝贵意见啊。[/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1-1 15:57 编辑 [/i]][/color]
2009-5-4 11:16
三千年以后
只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版连环画。依稀记得结尾好像是一个眼睛受伤的好人,抓了一群坏蛋。:P其他不记得了。
2009-5-4 12:24
tiger1970
静静的顿河呢?肖洛霍夫可是高手啊......
2009-5-4 12:43
本因坊秀策
家里还有青年近卫军等小说,封底的售价就是1毛几,或几分钱的
2009-10-16 09:30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9-5-4 12:24 发表
静静的顿河呢?肖洛霍夫可是高手啊...... [/quote]
静静的顿河,我也在寻找这本书,既然是要收藏,就要挑选版本好的,幸好在价格上苏联小说还不算太贵。
2009-10-16 09:35
XM8
回家去翻翻,也许还能翻出一本《真正的人》
2009-10-16 16:44
悼红狐
我确实见过不少那种连环画,可惜对苏联小说无爱对连环画也无爱,再便宜也觉得多余,于是没买:P
2009-10-20 13:29
麒麟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常收藏得版本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1版1印的,这个版本不仅目前有一定的存量,而且在旧书市场多是以旧书价格出售,而不是以收藏价格出售,当然品相上还有点不尽如人意。如果是品相非常好的那么价格绝对不在50元以下,而且更容易找到买家。
当然《钢铁是怎样炼成》让中国认识可不是在1976年那个时候,早在新中国解放之前,1948年就已经来到中国,可惜在市场上解放前的书以药书、算命书居多,而苏联小说极为有限,所以收藏48年版本的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只能借一幅老版的图片过过眼瘾了。
2009-10-20 15:06
buffalo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09-5-1 17:25 发表
根据五十年代出中国的经济情况,这本书当时的造价竟是8400元。 [/quote]
上面写的是1953年,那时还是用旧版人民币,10000元=新版1元,8400元相当于0.84元,不要大惊小怪。《开国大典》看过吧,毛主席偷偷进北京城吃碗小吃,花了3500元。8400元买本书不算贵。
2009-10-20 15:10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buffalo[/i] 于 2009-10-20 15:06 发表
上面写的是1953年,那时还是用旧版人民币,10000元=新版1元,8400元相当于0.84元,不要大惊小怪。《开国大典》看过吧,毛主席偷偷进北京城吃碗小吃,花了3500元。8400元买本书不算贵。 [/quote]
是呀,可能因为国民党执政时的通货膨胀造成的,也许是一道定价风景线吧。
2009-10-20 15:25
buffalo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09-10-20 15:10 发表
是呀,可能因为国民党执政时的通货膨胀造成的,也许是一道定价风景线吧。 [/quote]
不是,旧版人民币是由边币(抗战时期各根据地边区政府可以说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来的,边币基本独立于KMT的法币,1948年12月开始发行使用,当时票面就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抗战时期经济困难造成通货膨胀(当时叫边币),不过跟KMT的法币、金圆券等等的光速贬值相比可以说是相当稳定的。
2009-10-20 15:57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buffalo[/i] 于 2009-10-20 15:25 发表
不是,旧版人民币是由边币(抗战时期各根据地边区政府可以说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来的,边币基本独立于KMT的法币,1948年12月开始发行使用,当时票面就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抗战时期经济困难造成通货膨胀(当 ... [/quote]
是我浅薄了,老兄对钱币如此了解,想必一定是钱币爱好者,对于钱币不是我收藏的主项,所以有限我解答浅薄的地方,还望老师多多教我:)
:Th:Th
2009-10-20 20:53
buffalo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09-10-20 15:57 发表
是我浅薄了,老兄对钱币如此了解,想必一定是钱币爱好者,对于钱币不是我收藏的主项,所以有限我解答浅薄的地方,还望老师多多教我:)
:Th:Th [/quote]
我怎么可能是钱币爱好者,钞票爱好者还差不多。知道个大概,网上搜搜就出来了。
2009-11-1 15:35
麒麟子
《远方来的青年》根.戈尔著,肇堃译,新文艺出版社,1956一版一印。
《远方来的青年》描写一位远东地区少数民族青年尼夫赫,在列宁格勒的七年大学生活,通过七年间的努力学习,在苏维埃的影响下,把这位远方来的青年从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没有文化的山林猎人,培养成了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干部,这部小说不仅大量描写了前苏联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风民俗,又写了这位少数民族青年在列宁格勒的千年校园生活的愉快生活,包括他接触到得城市生活。
2009-11-1 15:49
麒麟子
多勃罗沃尔斯基1941年从哈尔科夫大学语文系毕业后就上了战场,二战结束后归来后,以穿灰大衣人的身份撰写了这部大学生角度的小说。与特里丰诺夫的《大学生》交相辉映。多勃罗沃尔斯基的《三个穿灰大衣的人》与特里丰诺夫的《大学生》相对比,《三个穿灰大衣的人》简洁通俗,内容精练,读起来更加顺畅自然。整篇小说中流露出诗意的美感,捎带着言情小说的风格风范。
《三个穿灰大衣的人》对生活在五十年代的那些中国知识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部描写战后大学生活的小说与特里丰诺夫的《大学生》并驾齐驱。小说中三个穿灰大衣的人,是指战争结束后穿着苏军灰色军大衣退伍还乡的的三个战士,他们从苏德前线归来,重新回到向往已久的和平生活。
大学生维克多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以优美纯净的格调,清纯写实抒情风格描绘了二战后的年轻一代的社会生活。作品不单单是写他们的学习、工作和丰富多彩的课余业余生活,更写处了他们的感情世界,青年人对的爱情、友情和亲情的观点观念,以及描述了战后苏联在二战之后,重建家园社会工作,人情风貌,刻画前苏联人民不懈努力,开拓创新重建祖国家园的意志和信心,整部小说描写细腻,感情质朴,大量使用了散文诗般的抒情文字,作者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生活阅历,给读者真挚纯粹的历史风貌的描写。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1-1 15:56 编辑 [/i]][/color]
2009-12-21 12:04
麒麟子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见解。可是所有的人合在一起就都会懂得:应该正正当当地生活,辛勤地劳动,热爱而且牢牢地保卫这片叫做苏维埃国家的广大而又幸福的土地。”
上面这句话是,是前苏联作家盖达尔送给中学生卓娅的著作上面留下的一行题词。仅仅几年之后,卓亚就牺牲在德国纳粹的屠刀之下。
盖达尔出生于1904年,本名叫作阿尔卡蒂.彼得诺维奇.葛烈科夫。盖达尔1918年参加了列宁领导的苏联红军,此时盖达尔只有14岁,在红军里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参加了反对俄国沙皇黑暗统治的多次内战,成长为一个年轻的红军部队指挥员。1924年,盖达尔因旧伤复发不得不退出现役红军,此时盖达尔才20岁,虽然年纪不大,正是青少年时代的坎坷战斗经历奠定了盖达尔将来文学作品,偏重于青少年生活战斗工作的一大特色。此时盖达尔作为一名伤退老兵情绪沮丧,在苏联著名军事家伏龙芝的帮助下,盖达尔转业从事新闻工作,弃武从文,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尤其是青少年教育题材的文学创作。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尤以《鼓手的命运》、《铁木儿和他的队伍》最为流传。今天我就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铁木儿和他的队伍》。
《铁木儿和他的队伍》是盖达尔众多青少年文学体裁作品中的颠峰之作,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细节描写以及幽默感都笔法成熟。在很多50后、60后的老读者之中,还能清晰的记着:铁木儿、奥丽加、乔治、柯里雅、黄毛小姑娘、医生老头、亚力山大罗夫上校等作品人物。这些人物原本只是给青少年阅读的正面教育读物。但是偏巧发表时间迎合上了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主人公铁木儿成了苏联孩子们的崇拜偶像(可能就像我们小时候冲杯雷锋、赖宁差不多吧),尤其是照顾军烈属,参加支援前线的劳动,配合苏军和游击队的军事行动。使得苏联很多少年儿童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苏联少年儿童中掀起一场学习铁木儿的热潮。
1941年末,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已经从文多年的盖达尔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结束了弃武从文的生活,再次回到弃笔从戎的日子。向军方申请回到前线,但是由于健康原因,苏联红军没有批准盖达尔的参军要求。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盖达尔几次提出申请,通过多方渠道,终于被批准以苏维埃《共青团真理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乌克兰前线,而此时乌克兰首都基辅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资源中心,已经沦落到德国纳粹之手。
注:连环画版的《铁木尔和他的队伍》我已经收集了两本,但小说版的仍在收集之中,所以先转两幅图
盖达尔在自己的入伍申请书上曾经这样写道:“为了夺取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我将在各个战线上作一个无声无息、从事和平工作的人,虽然不能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出入枪林弹雨。但是我将描写别人如何战斗,并且告诉以后的人应当怎样去战斗。”
可是,德国法西斯的铁蹄并没有给盖达尔只作战地记者的机会。乌克兰很快大部沦陷,他所在的苏军部队被德军打散后编入了一支敌后游击队,1941年10月26日,盖达尔率领四名游击队员到坎涅夫-查洛托诺夫铁路执行侦察任务,不幸陷入敌人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一个年轻的杰出的作家就这样离开了他挚爱的苏维埃祖国和热爱他的少年儿童读者。但是在苏联文学史上釉者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前苏联几代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被人们誉为“苏联青少年的心灵导师、精神榜样”。
2009-12-25 16:26
关毛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09-5-1 17:25 发表
苏联小说在中国有着广泛流传,而在苏联本土哪部小说的影响力更大呢,也许有人说高尔基的三部曲,也会有人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实最具官方鼓吹的,却是《普通一兵》,难得哪本苏联小说能有苏联领袖约瑟夫- ... [/quote]
貌似那时候的一万元等于后来的一元钱,毛家有一本《牛虻》,标价就是12500,好像
2010-3-24 21:43
麒麟子
最近的手气不错,又淘到了几本老版苏联小说,我又可以为大家更新介绍了,今天太晚了,请明晚关注:hz1027:
2010-3-25 09:08
麒麟子
主人公萨沃维奇是苏联作家利帕托夫在苏联众多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个新社会典型,即生活在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时代,而且家中有权有势的社会上流家庭、在无忧无虑的奢侈生活中,日益堕落,几乎毫无人生目标的纨绔子弟。利帕托夫在这部新的小说中,以极其尖锐的笔法,和毫不留情的写作风格,折射了当时苏联社会中富年青年的堕落现象。
当年很多的苏联读者都对利帕托夫通过人物的这种尖刻的笔锋,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大胆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原来苏联社会发生的一写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反思。使很多苏联人通过这部小说更加清醒认识到苏联社会发展的客观与复杂。
2010-3-27 15:26
麒麟子
[size=2]五十年代,有一部非常著名苏联小说《真正的人》在我国一度家喻户晓。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无脚的飞行员》,该书的主人公阿列克塞凭借自己超人一般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激动了新中国诞生时许多的热血青年。在中国一度有过很多忠实的青年读者,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本苏联小说。
今天我去中山公园旧书市场,就发现了一本老版的《无脚飞行员》,内容全是竖版繁体,有素描插图的。更为难得的是这本苏联小说是小开本,而且是一版一印的老书,从厚度和内容来看,应该是50年代专门为中小学生翻译制作的版本,对于收藏苏联小说的我来说,太难得了,虽然书脊已坏但是封皮封底完整,也没有乱画,很喜欢,就花两元钱买了下来。[/size]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