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9 23:32
马岱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5-9 21:20 发表
to 50楼马岱:
计划执行失败,一般来说,袁最多只需负有执行失败的责任,是不需要和崇祯分担决策责任的。但上面我说了,袁自己忽悠,导致崇祯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出现严重偏颇,导致决策方向出现严重失误,袁因此要分摊崇祯的很大一部分决策责任。[/quote]
哪个军事长官会把决策错误分摊到参谋头上的?最多只能回过头说参谋的水平不行,以后不用他了。
2009-5-9 23:52
黑传说
[b]to 59楼[/b]
[b]“确实可行的计划”和“聊以相慰的计划”,在任何一个执行人心里,是有巨大差别的,[/b][b]典型的就是事前的信心差别[/b]。[size=3][color=Red][b]执行人“没法认可”的计划(聊以相慰的计划),目标不明,士气不振,做事敷衍,畏首畏尾。执行人认可的计划(确实可行的计划),目标明确,将帅同心,士气高涨,做事认真,勇往直前。[/b][/color][/size]
“确实可行的计划”,这是崇祯听了袁的计划之后对该计划的印象,因为这计划是执行人提出来的,是连“执行人都认可的计划”,从而信心满满。而“相慰的计划”,是袁对周边人说的,是自己对该计划的印象。是一个“执行人没法认同”的计划====》》可见这落差很大。
===========================================================================
[b]to61楼,[/b]
你说的没错。也是我所认同的,但不同的是,[b]袁不单是参谋,还是实际的执行人!所以才会说他挖坑自己往里跳,要负担一定决策责任、大部分执行责任、[/b]部分参谋责任。
===========================================================================
[b]to60楼,[/b]
如果该策略方向可行,明就不会那么快亡于崇祯时期了。很有可能,崇祯直到死的时候还认为自己家底殷厚、人才充足,可短时间内灭后金呢。(后面的事复杂,还是单讨论袁平台对策到身死这段时期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5-10 05:07 编辑 [/i]][/color]
2009-5-10 00:28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5-9 23:52 发表
“确实可行的计划”和“聊以相慰的计划”,在任何一个执行人心里,是有巨大差别的,典型的就是事前的信心差别。执行人“没法认可”的计划(聊以相慰的计划),目标不明,士气不振,做事敷衍,畏首畏尾。执行人认可的计划(确实可行的计划),目标明确,将帅同心,士气高涨,做事认真,勇往直前。
“确实可行的计划”,这是崇祯听了袁的计划之后对该计划的印象,因为这计划是执行人提出来的,是连“执行人都认可的计划”,从而信心满满。而“相慰的计划”,是袁对周边人说的,是自己对该计划的印象。是一个“执行人没法认同”的计划====》》可见这落差很大。
[/quote]
很多将领提出计划,都是自己去执行,换言之都是“连执行人都认可的计划”,这有什么奇怪?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就是“今假延精兵”,算不算“信心满满”?宗泽提出“渡河”,难道他自己不渡?拍板人是不是都就认可?
你不但没有证明你的“提出人都觉得不可能的计划”。相反你后来的“执行人认可的计划”倒又反而自相矛盾了,假设你的“因为这计划是执行人提出来的,是连执行人都认可的计划”成立,那么平辽计划是袁自己提出、自己执行的,反倒又用你自己的逻辑证明了他是“目标明确,将帅同心,士气高涨,做事认真,勇往直前”。而你说袁没信心,仅仅拿出一个所谓的“相慰”。39楼已经说过,确实可行的平辽方案与相慰不冲突。不是说相慰就不确实可行了,或者确实可行就不相慰了。请你先拿出根据来证明袁没信心再说其它。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9-5-10 00:41 编辑 [/i]][/color]
2009-5-10 05:06
黑传说
楼上的,你有看清楚我62楼的回复么?
1、在崇祯眼里,由执行人提出的方案,可以理解为是执行人都认可的方案,因此信心会满满的,才下的决断。
2、在袁眼里,提出的那个计划只不过是“相慰”而已(这句话是记录里他说的),也就是说,这个计划,他这个执行人是没有信心的。——这个是不是他没信心的证据?
至于39楼说的“确实可行和相慰的计划不冲突”,我已经在61楼说了:有冲突,而且冲突很大!最明显的就是信心落差,信心落差会导致执行结果差别甚大。
================================================================
ps:宗泽、魏延事后有类似“聊以相慰”的说法么?[color=#000000]至于说[/color][color=#ff0000]执行人提出的计划就一定要采用么?也是不一定的,但至少执行人提出的计划,可以给决策人巨大的信心支持和更确定的决策选项。——具体效用可参考三国演义里面赤壁之战孙吴一方的决策过程,比较典型。[/color]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5-10 05:26 编辑 [/i]][/color]
2009-5-10 09:58
马岱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5-9 23:52 发表
to61楼,
你说的没错。也是我所认同的,但不同的是,袁不单是参谋,还是实际的执行人!所以才会说他挖坑自己往里跳,要负担一定决策责任、大部分执行责任、部分参谋责任。 [/quote]
我已经说了,袁崇焕提出方案和计划,这个时候属于建议和参谋,崇祯作出决策,让袁崇焕去执行。决策责任是崇祯的,执行责任是袁崇焕的。参谋责任?我不认为有什么参谋责任。责任是与权力对应的,请问袁崇焕有决策权吗?没有,既然没有任何决策权,也就没有决策责任。
2009-5-10 11:09
风云天下
对,做决策的时候,袁是参谋,崇祯是决策人,到了执行阶段,袁是执行人了,崇祯只是监督和后勤保障了。
可惜袁做参谋时是用糊弄和对付来提出计划的,
可惜这计划让袁吹一下,崇祯就相信是完美无缺的计划了,
可惜因为这计划是袁提出的,崇祯自然认为袁是最佳执行人了。
可惜袁在接受任务之后才觉得糊弄得有些过火了。怎么办?接着糊弄,他根本没胆子和崇祯说他这计划是“聊慰圣意”。
2009-5-10 15:48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5-10 05:06 发表
楼上的,你有看清楚我62楼的回复么?
1、在崇祯眼里,由执行人提出的方案,可以理解为是执行人都认可的方案,因此信心会满满的,才下的决断。
2、在袁眼里,提出的那个计划只不过是“相慰”而已(这句话是记录里他说的),也就是说,这个计划,他这个执行人是没有信心的。——这个是不是他没信心的证据?
至于39楼说的“确实可行和相慰的计划不冲突”,我已经在61楼说了:有冲突,而且冲突很大!最明显的就是信心落差,信心落差会导致执行结果差别甚大。
================================================================
ps:宗泽、魏延事后有类似“聊以相慰”的说法么?至于说执行人提出的计划就一定要采用么?也是不一定的,但至少执行人提出的计划,可以给决策人巨大的信心支持和更确定的决策选项。——具体效用可参考三国演义里面赤壁之战孙吴一方的决策过程,比较典型。
[/quote]
我倒要问你看清楚我39楼的回复了么?确实可行的平辽方案与相慰不冲突。不是说相慰就不确实可行了,或者确实可行就不相慰了。我已经说过,请你先拿出根据来证明袁没信心再说其它。你所谓“确实可行和相慰的计划有冲突”,理由是“信心落差”,而你唯一的所谓证明袁没信心的根据,又是“相慰”,这不成了循环论证了?
既然你已经认可“执行人提出的计划也不一定要采用”,那么,崇祯就没有正当理由因为这是“由执行人提出的方案”这个原因而一定采纳。相反,如果你认为因为这是“由执行人提出的方案”,所以正常人看起来提出人就应该是对有方案信心的,同理,我们也可以用这个理由推导出袁是有信心的,这是你认可的判断方式。
总之,按照你的“1”,可以推出袁是有信心的;而你的“2”,属于循环论证,没有依据。请你先拿出根据来证明袁没信心,再说其它。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9-5-10 15:51 编辑 [/i]][/color]
2009-5-10 16:12
黑传说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9-5-10 15:48 发表
我倒要问你看清楚我39楼的回复了么?确实可行的平辽方案与相慰不冲突。不是说相慰就不确实可行了,或者确实可行就不相慰了。我已经说过,请你先拿出根据来证明袁没信心再说其它。你所谓“确实可行和相慰的计 ... [/quote]
我已经实在看不懂你和我的争论点在哪了!执行人信心的重要性我都说了好几次了。或许我上面表述没说清楚。
1、确实可行的计划和相慰的计划是严重冲突的:差距很大,典型的结果就是执行人的认可度,认可度会严重影响信心。
2、“聊以相慰”是袁事后所说,难道不能成为证据,证明其对自己所提的计划“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和没信心,这说法意思有差别么?会产生循环论证的可能么?
如果这都成循环论证的话,那我倒奇怪了:我先对大家说我一定可以驳倒你,然后私底下说我这么说只不过聊以自慰,你觉得这“聊以自慰”不是我信心不足的表现?这难道还是信心充分的表现?
ps:如果我上面说的还不能理解的话,那我们好像也没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5-10 16:23 编辑 [/i]][/color]
2009-5-10 16:38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5-10 16:12 发表
我已经实在看不懂你和我的争论点在哪了!执行人信心的重要性我都说了好几次了。或许我上面表述没说清楚。
1、确实可行的计划和相慰的计划是严重冲突的:差距很大,典型的结果就是执行人的认可度,认可度会严重影响信心。
2、“聊以相慰”是袁事后所说,难道不能成为证据,证明其对自己所提的计划“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和没信心,这说法意思有差别么?会产生循环论证的可能么?
如果这都成循环论证的话,那我倒奇怪了:我先对大家说我一定可以驳倒你,然后私底下说我这么说只不过聊以自慰,你觉得这“聊以自慰”不是我信心不足的表现?这难道还是信心充分的表现?
ps:如果我上面说的还不能理解的话,那我们好像也没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
[/quote]
我请你先拿出根据来证明袁没信心,你说“相慰”;我说确实可行的平辽方案与相慰不冲突,不是说相慰就不确实可行了,或者确实可行就不相慰了,你又说有冲突,因为相慰的计划执行人没信心。
先说袁没信心,理由是“相慰”;
后说“确实可行的计划和相慰的计划是严重冲突”,理由是“相慰的计划执行人没信心”;
这不是循环论证是什么?
我反复质疑的就是你的“相慰”不能成为证据,你居然到现在还没看懂?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5-10 16:12 发表执行人信心的重要性我都说了好几次了。[/quote]
从你这句来看,你根本连你自己要证明什么都稀里糊涂不清楚,你都还没证明袁没信心,扯什么执行人信心的重要性,那不是废话?
“小明见妈妈最近一直在操劳,决心下次考试考个好成绩,聊以相慰妈妈的心,让妈妈高兴”——证明小明对考试没信心?
“这突如其来的悲剧让科特迪瓦队的球员们心情异常沉重,由于时间紧迫,他们找不到黑纱来对遇难者表示哀悼,能做的只有用一个个进球来告慰这些球迷的在天之灵”——证明球员对进球没信心?
“刘德华希望参与此次爱心公益活动告慰傅彪在天之灵,他相信自己的举动一定会令彪哥欣慰”——证明刘德华对此次爱心公益活动没信心?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9-5-10 19:00 编辑 [/i]][/color]
2009-5-10 19:21
深海幽灵
把“督师袁崇焕为商定恢复之谋等事疏(节略)”贴出来,要喷也喷点具体的
皇上起臣田间,招对平台,臣感激知遇之恩!询平辽方略,臣覆之略期之五年。皇上神谟独见,不以臣愚,不以臣妄,微功得嘉奖过分。夫臣自天启二年役辽,与奴相持者六年。下手了手之招熟谂,不敢漫无成算而大言欺皇上哉!然臣五年之说出,而知臣者虑臣不能克期覆命,臣具收为药石而不敢以言求信。盖兵为阴符,可言者未必可行,可行者未必可言。况密成泄败兵家最忌!而用间出奇,每骇观听。乃忠稷者纷纷揣度,臣方惴惴于此,惧无以白天下。善哉!台臣毛羽健加意封疆,推心边吏,而以五问为臣发端也,皆臣欲中所欲言而中有不宜尽言犯泄者。就五问中可言者敬为奏答。
台臣之一问之方略攻守宜定也,臣愚谓兵者鬼神不测之机,难以一法治也。况我一执而敌转歧,则辽东今日当与台臣两说并用之。夫辽地残破之后,我之兵民胆气不振,不得不用渐法为守,故缮城治堡明烽远哨,来则守以老之,去则间以袭之,非久之可为,而我不得不为者也。若我之器精甲坚兵强马壮,俟军纪行于内而胆气溢于外,而求战雁门之收聚,至投石超距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利也。昔先朝故事之中可师也。
二问兵之多寡宜定也。臣愚谓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然饷之困矣,惟不能多,乃不得不缩而议寡。臣今计新饷之额与给兵士之数,仅可养兵十六万。而用为关宁之十二万为正,东江之两万余为奇,蓟门之一万两千为援。已足平奴。若边方有事,未便能以兵赴辽,且粮饷有限,不敢求增,臣取之近戍取之见兵而足矣。
三问粮运之本折宜定也,臣愚谓自古馈士有饥色行师粮从不易之理。成祖出塞千里者三,皆苦粮运不继,故议车运畜运,又欲沿途作堡储之卒之,事未果成。然绝塞远征不得不而。今辽东建虏洊据我土宇,非塞外可比。臣今进,而锦、义与敌相逼在七八百里间,□□□□□□□叩招买截漕海运足供数年,未有他改也。他日恢复完全,□□□□□□□□□□□□□数百里间人持十日干粮便可以战,似不虞转饷。□□□□□□□□□□
四问□□宜定也,臣愚谓奕先定势兵必相机,贵主谋也。臣昨更定将□□□□□□□□措施,但未明言而。三方五路用虏用鲜成效已可概见。臣有□□□□□异亦何能为同,夫插安能为我用,但得其不与奴和即为我助。插受款则西不防插而我并力于东,臣向之保举督臣王象乾制□□宣大意而。□□盖毛文龙可用但未有用文龙之人,是以文龙亦谨以□□□。臣今欲完辽事,需文龙急也,倘按国初马云、叶旺之故事,则河东尤为扼要,以正为奇,断不能舍此而别求胜算,臣所以亟亟于东江之策画,谓欲复辽土,先通辽海为合力为用。 而不知者谓臣假以数怨于文龙。夫以疆事数怨于文龙□□□□□□□□□□事之难言也。
五问约善后之经理宜定也。臣愚谓谋贵万□□□□□□□□手即为了手。臣久已为皇上言之,使五年而辽不复安用□□□□□□□守之之策也。今主兵七而客兵三。。。。。。。。。。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9-5-10 19:25 编辑 [/i]][/color]
2009-5-11 09:00
dreambe
回复 #70 深海幽灵 的帖子
这真是当年袁崇焕呈给皇帝的奏疏?如果真本存世,那可是无价之宝啊。
既然袁黑普遍认为这个方略不切实可行,那么请各位事后诸葛亮们给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方略吧,要求低一些,不用写成文言文,字数也可以比袁督师少,内容也可以不用很具体。只有一点,绝对不能纸上谈兵。哈哈,本人强烈期待!
2009-5-11 09:31
深海幽灵
[quote]原帖由 [i]dreambe[/i] 于 2009-5-11 09:00 发表
这真是当年袁崇焕呈给皇帝的奏疏?如果真本存世,那可是无价之宝啊。
既然袁黑普遍认为这个方略不切实可行,那么请各位事后诸葛亮们给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方略吧,要求低一些,不用写成文言文,字数也可以比袁 ... [/quote]
载于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卷十五,真本应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不过已经残缺不齐,而且很多文字无法辨认
2009-5-11 15:46
游戏爱好者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9-5-9 17:46 发表
谁告诉你历史就是事后诸葛亮了?
你不是唧唧歪歪是什么,一些已经被驳倒烂了东西,在其他网站还真不知道发了多少遍。
明朝的那段史料是本就极为混乱,还夹杂了N多小说内容。
好好事情不去从头到尾的客观分析,先把小说内容套进来,在去分析,分析个一万年小说还是小说。 [/quote]
看来乌龟就是乌龟,龟脑和人脑就是不同.
我们在这边讨论历史人物的成败,龟孙子突然就想到小说了。
yy小说害人啊...
2009-5-11 17:27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游戏爱好者[/i] 于 2009-5-11 15:46 发表
看来乌龟就是乌龟,龟脑和人脑就是不同.
我们在这边讨论历史人物的成败,龟孙子突然就想到小说了。
yy小说害人啊... [/quote]
YY小说,你说的是镇海春秋还是窃明。。
不是靠小说,那来的箭射满桂,那可是50里的精准地对地导弹。
毛将军及忠且贤,尚遭屠残。有这样的成就出来。你说重讨论袁崇焕是汉奸事情起,有几个没用箭射满桂的。
在全能的人也能说是废材,在爱国的也是汉奸。
YY小说谁不会写,给别人抹黑之后反正也不用负责任。
N年以后,被用来引证为这就是某某的历史功过。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09-5-11 17:33 编辑 [/i]][/color]
2009-5-12 12:37
马跃檀溪
站着说话不腰疼,袁崇焕手下根本没有能够长距离奔袭的兵力,打的几次胜仗都是靠坚守城池取得的.一旦脱离了坚固的防御阵地,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被擅长打野战的八旗军吃掉.
所以说敌军攻入关内,他能做出的选择只有回援,没有别的选择.
2009-5-12 13:13
KYOKO
悲情人物总要把他拔高点的:)
2009-5-12 15:43
dreambe
回复 #75 马跃檀溪 的帖子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太多了,貌似他们都比袁崇焕能力强,让他们穿越时空代替袁崇焕,都能解决问题摆平后金。
2009-5-12 22:16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 [i]dreambe[/i] 于 2009-5-12 15:43 发表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太多了,貌似他们都比袁崇焕能力强,让他们穿越时空代替袁崇焕,都能解决问题摆平后金。 [/quote]
他们当然no problem了,任何一个明粉穿越后都no problem,也只有袁崇焕这种废柴才一事无成,你看,黄龙同志不就做得很完美嘛,建奴根本不堪一击呀,口胡口胡。B)
2009-5-12 22:34
马岱
象77、78楼这样的说法没有意义,属于意气之争了。
2009-5-16 12:32
hahaku719
以成败论英雄,被打得最惨的就是两个人了,一个诸葛亮,一个袁崇焕。
论据1:这两个都是文人,文人不会打仗。盖棺定论一。
论据2:袁崇焕投敌,诸葛亮权臣,有没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想法?不知道。反正思想都不干净,有野心,不是忠臣。盖棺定论二。
论据3:以当时形势而论,诸葛亮的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袁崇焕是萨尔浒之战后留下的大烂摊子要处理。都属于逆天道而为之。战略上都有严重问题,不是战略家。盖棺定论3。
从这三个论据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都是军事蠢才,不会打仗。
以上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两个著名笑话。笑死人了。
清朝因为统治的需要,无限拔高了袁崇焕,原因是要把崇祯踩扁,因为崇祯杀了袁崇焕。皇帝杀了很有才能的忠臣。结论就是崇祯是一个超级大混球,昏君。由此,袁崇焕变成了不世出的名将。现在因为形势需要,袁崇焕又变成了一个庸才。
事实上,崇祯绝不是什么昏君,袁崇焕够得上一个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二流名将。袁崇焕军事水平是有点的,政治上就是一个超级大白痴了。说崇祯中了类似曹操和蒋干的反间计而杀袁崇焕的,建议用逻辑思考一下,崇祯会不会那么弱智。
崇祯无比信任袁崇焕,掌握生杀大权,掌握5省军事权。袁毫不含糊,一上任先平定了一起军事叛乱,这就是军事才能的体现---能够驭众。
然后杀了毛文龙。原因是袁不喜欢这个人,这证明袁是一个政治白痴。60年前同样的情况,胡宗宪对垒王直,胡宗宪知道王直是千万不能杀的,王直一死,东南十年内不得安宁。胡宗宪知道,袁崇焕不知道。因为胡宗宪是政治老手。
双方进入作战准备期,袁崇焕和皇太极开始打太极拳,书信往来不断。这是袁崇焕投敌的证据:言官们说的。崇祯把言官说的当成个屁放掉。
袁担任的是五省军事防卫,不仅仅是关宁锦,皇太极绕路进入京郊,很明显袁失职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就这点了。
袁崇焕是一个二流历史人物,顺应历史潮流,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这一时期,有一个一流人物,孙承宗,能够逆潮流,使历史在他的手里经历转折。胡宗宪是一流人物,于谦是一流人物。这个一流二流是不论忠奸的,严嵩、魏忠贤、李自成也是一流人物。
袁崇焕,凭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历史也就这样了,不会在他的手里发生转变。
2009-5-19 14:31
上将潘鳳
棒打阎老狗
2009-5-20 09:40
dreambe
不知楼上说的是哪个?
楼上的楼上发言很主观,但是比较中庸啊。
2009-5-20 09:49
靓坤
[quote]原帖由 [i]马跃檀溪[/i] 于 2009-5-12 12:37 发表
站着说话不腰疼,袁崇焕手下根本没有能够长距离奔袭的兵力,打的几次胜仗都是靠坚守城池取得的.一旦脱离了坚固的防御阵地,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被擅长打野战的八旗军吃掉.
所以说敌军攻入关内,他能做出的选择只有回 ... [/quote]
皇太极十万人马是倾巢而出,沈阳还有多少防守兵力?
袁崇焕本来就是长途奔袭来北京的,还说没有长途奔袭的能力?要说当时唯一可以和满清骑兵有一拼的就是袁崇焕带来的关宁铁骑。
为什么同样的关宁铁骑在孙承宗的指挥下,很容易就把皇太极打赶回了沈阳。
2009-5-20 13:08
dreambe
回复 #83 靓坤 的帖子
孙承宗军事能力和指挥能力强于袁崇焕,这个确实很有可能。
长途奔袭和长途回防不是一回事,二者的难易也有所不同。
皇太极亲自带兵奔袭北京,就算是倾巢而出吧,袁崇焕如果趁机奔袭盛京的话,就算能打下盛京城,他能得到什么呢?但是万一被皇太极打下了北京,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如果要袁崇焕有十足理由放弃回防而采用攻盛京救北京的战术,那么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1.袁崇焕自己就是皇帝,或者皇帝不在北京;2.盛京和重要性足以和北京相提并论。
这些问题,楼主想过没?
很多史料都记载说袁崇焕的回防很失败,这也可能是真的。
2009-5-20 13:19
弓骑步
魏国围的是赵国邯郸,齐国当然愿意围魏救赵了,要是围的是齐国临淄,给田忌孙膑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去围魏吧。要求袁督师趁皇太极围北京的机会奔袭盛京的筒子,思维的确和一般人不同啊。
2009-5-20 15:07
shuogao
[quote]原帖由 [i]靓坤[/i] 于 2009-4-20 12:28 发表
皇太极倾巢出动,绕到蒙古,抢北京。
袁崇焕就不能来个“围魏救赵”,你抢你的,我抢我的,你去抢北京,我去抢你的沈阳,你屠城我也屠城。看你皇太极怎么反应。你会回援,我就紧守山海关,与关内部队,形成关门 ... [/quote]
儒将啊儒将,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古人,很多想法现代人不能理解,但在古代却并非错的
2009-8-2 11:49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 [i]靓坤[/i] 于 2009-5-20 09:49 发表
皇太极十万人马是倾巢而出,沈阳还有多少防守兵力?
袁崇焕本来就是长途奔袭来北京的,还说没有长途奔袭的能力?要说当时唯一可以和满清骑兵有一拼的就是袁崇焕带来的关宁铁骑。
为什么同样的关宁铁骑在 ... [/quote]
》》》SC有位李后主不是考证过吗?根据牛录数计算,皇太极带的满州兵不超过两万,这也是某些人说明袁崇焕无用,这点兵都消灭不了,还让人家大闹京师后,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url]http://bbs.cqzg.cn/thread-455240-1-1.html[/url]
》》》十旗牛录[注1]
5万丁
250个牛录
每牛录200人
每牛录出甲兵15~20人[注2]
甲兵3750~5000,按照5:3无甲兵2250~3000[注3]
总共8500~10500人(主力)
厮卒10000人(辽人一万)[注4]
后金军合计18500~20500人。
4、蒙古哈喇沁4000[注5],其他5000[注6],一共27500~29500人。
[注1]《老档》第20册:“大军……至永平,十旗兵环城立营”
[注2]《太宗实录》皇太极班师后对诸臣说:“前出兵时,每牛录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毁明国坚固边墙,长驱直入”(天聪四年五月壬寅)
[注3]留守遵化“甲兵五百”、“无甲兵三百”,大致参照这个比例确定为5:3。
[注4]史料中有皇太极在崇祯二年入关时带有“辽人一万”的记录,姑且算作厮卒。
[注5]据老档,单苏不地部就有4000余兵。
[注6]外藩蒙古一贝勒规定精兵一百,凑三五十个外藩贝勒不是难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杨少凡 于 2009-8-2 11:57 编辑 [/i]][/color]
2009-8-2 19:29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杨少凡[/i] 于 2009-8-2 11:49 发表
SC有位李后主不是考证过吗?根据牛录数计算,皇太极带的满州兵不超过两万,这也是某些人说明袁崇焕无用,这点兵都消灭不了,还让人家大闹京师后,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quote]
看了那篇文章第一段,觉得再看下去是浪费时间了。
[quote]如皇太极第一次入关的人数,明清双方正史均不载,与袁部战于广渠门的兵力自然更没有说明了。于是金庸大笔一挥曰“十万”(《袁评传》),他似乎不知道袁对阵的只是金兵一翼,甚至没有遇上皇太极。汤纲、樊树志等则把整个后金入寇的人数定为“十万”(《新版明史》,《晚明史》),阎崇年论及此事,蒙混过关曰“数万”(《袁督师保卫北京之战》),更多人如孟森、李光涛等均略去不谈。本人觉得以上诸位都只是凭感觉说话[/quote]
[b]《明史·袁崇焕传》:“文龙既死,甫逾三月,[u]我大清兵数十万[/u]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b]
《明史》算不算“正史”?还说别人“凭感觉说话”,TA自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2009-8-2 23:01
黑传说
不知道是不是我语文理解有问题,
“聊以+相慰“在我这里,理解为:就算当作安慰吧。是和信心相关的用语,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因此推论出袁没有信心。
而告慰某人的在天之灵,慰母亲之心都不是和信心有关的用语。
2009-8-3 19:20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8-2 23:01 发表
不知道是不是我语文理解有问题,
“聊以+相慰“在我这里,理解为:就算当作安慰吧。是和信心相关的用语,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因此推论出袁没有信心。
而告慰某人的在天之灵,慰母亲之心都不是和信心有关的用语。 [/quote]
那是你“理解”的。给予精神上安慰,不等于物质上没信心。上面几个例子,告慰某人的在天之灵,聊以相慰母亲之心都是精神上的安慰,难道就证明当事人行动上没信心?。
“有时候乃不免呐喊几声,[b]聊以[/b]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因此推论出鲁迅没有信心:!*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9-8-3 19:27 编辑 [/i]][/color]
2009-8-5 17:34
黑传说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9-8-3 19:20 发表
那是你“理解”的。给予精神上安慰,不等于物质上没信心。上面几个例子,告慰某人的在天之灵,聊以相慰母亲之心都是精神上的安慰,难道就证明当事人行动上没信心?。
“有时候乃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 ... [/quote]
认真查了下,我的理解没错,而是你的理解和用法有问题。
附:
聊以相慰:[b]“姑且“[/b]用来安慰自己
【出自】:汉·张衡《鸿赋序》:“南寓衡阳,避祁寒也……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近义词】: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聊以解嘲
【示例】: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鲁迅《华盖集·通讯》
“告慰”之类如果前面没有加“聊以”,是没有“姑且”的意义在里面,有“姑且”意义含在里面,还是有信心的表现么?
[b]聊慰母亲之心和以慰母亲之心,是有差别的,“聊慰……”是指达不到全部目标,但给了个远景,属于忽悠、敷衍、无奈的范畴,而“以慰……”则是达成了目标,物质上实现了,让告慰一方可以满意、放心了。
[/b]后面你举的鲁迅的例子,也是包含“权且“的意思在里面的,不知道为什么你读不出这个“权且“的意思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8-5 17:40 编辑 [/i]][/color]
2009-8-5 17:58
lzy0274
至少比在网上无聊的乱拍砖的人军事水平要强些吧!
袁崇焕好歹也打了几场胜仗。
让咱们去守宁远锦州,咱们行吗?
就明朝万历那基础,孙吴武侯再世也无法扳回。
因为这不只是军事上的事,而是天下大势...
2009-8-5 20:48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8-5 17:34 发表
认真查了下,我的理解没错,而是你的理解和用法有问题。
附:
聊以相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出自】:汉·张衡《鸿赋序》:“南寓衡阳,避祁寒也……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近义词】: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聊以解嘲
【示例】: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鲁迅《华盖集·通讯》
“告慰”之类如果前面没有加“聊以”,是没有“姑且”的意义在里面,有“姑且”意义含在里面,还是有信心的表现么?
聊慰母亲之心和以慰母亲之心,是有差别的,“聊慰……”是指达不到全部目标,但给了个远景,属于忽悠、敷衍、无奈的范畴,而“以慰……”则是达成了目标,物质上实现了,让告慰一方可以满意、放心了。
后面你举的鲁迅的例子,也是包含“权且“的意思在里面的,不知道为什么你读不出这个“权且“的意思
[/quote]
鲁迅:“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那句话“姑且”也好,“权且”也好,都不能推论出鲁迅没有信心。有“姑且”、“权且”意义含在里面不等于没有信心。你扯了这么一堆,还是没有证明袁崇焕没有信心。而按照你前面的“1”,又可以推出袁是有信心的。请你先拿出根据来证明袁没信心,再说其它。
2009-8-5 23:18
黑传说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9-8-5 20:48 发表
鲁迅:“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那句话“姑且”也好,“权且”也好,都不能推论出鲁迅没有信心。有“姑且”、“权且”意义含在里面不等于没有信心 ... [/quote]
都说了,只要你文字理解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推导出袁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吹牛敷衍。
对文字理解差异引发的问题,除非你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点或者证据,否则我不再继续回应,论坛上其他人应该也看烦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8-5 23:20 编辑 [/i]][/color]
2009-8-6 19:03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8-5 23:18 发表
都说了,只要你文字理解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推导出袁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吹牛敷衍。
对文字理解差异引发的问题,除非你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点或者证据,否则我不再继续回应,论坛上其他人应该也看烦了。 [/quote]
都说了,只要你文字理解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推导出鲁迅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吹牛敷衍
[font=黑体][size=5]真牛[/size][/font]:!*
请你提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袁没信心,再说其它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9-8-6 19:04 编辑 [/i]][/color]
2009-8-6 21:35
burningmars
毛文龙不是常去打秋风么?不过被老袁骗杀了。
袁崇焕本人肯定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他就完全是个有能力的人。好心办坏事的例子还少么。他就是能力不行,前面又跟崇祯夸口夸大了,转不回来了。
2009-8-9 09:06
lipheal
历史的悲剧!一个国家不行了!一个名将也没有用了!
2009-8-10 12:20
wukexycq
回复 #1 靓坤 的帖子
楼主真逗,用北京换沈阳:titter::doubt:,孙膑是用盟友换敌人都城的:titter:
2009-8-13 02:15
LHJH1984
唉
2009-8-13 10:40
luke19821001
我来做个教练的类比如何,你们前面已经说过的事情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新鲜点的:
1、本队本是世界最强球队,队内球星云集,常年独霸世界杯和各大赛事冠军。曾经的世界梦之队蒙古已经被我队打成了二流球队,前段时间号称黑马的日本队也被我队打得惨败。
2、最近球队经济出了问题,找不到赞助,还不停被公检法打秋风,球员工资已经拖欠了很久了,以前的明星球员退役的退役,走人的走人,剩下的还闹情绪。队伍已经成为三流球队了。
3、CEO是个雄心万状的人,一心想恢复球队当年的强盛。但是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现在球队能保平都不错了。球队的教练组中有能力的明白人都知道重夺世界杯是不可能的,就连隔壁的女真队我们能战平得一分都不错了,他们知道假如自己成为主教练,肯定不能达到CEO的要求,于是都不愿意当主教练。
4、没有主教练球队就完了,隔壁女真队三天两头来挑战,我们不出门迟早只有解散了,作为一个爱队的人,袁教头挺身而出。“既然CEO要求必须胜利,大家都不愿意出头,这样球队只有继续烂下去,我就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吧。”假如袁教头告诉CEO队伍不可能打赢,不可能重登霸主地位,那么CEO肯定不会同意袁教头当主教练,如果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当主教练,也许队伍很快就会解散,所以袁教头就顺着CEO的想法,提出了5年内重夺世界杯的大计。
5、袁教头的大计中需要资金投入,CEO装穷不愿意拿出老本,球队队员闹哗变,教头免力稳定了球队。并在强敌女真来挑战的时候主场大败之,让他们董事长下课。
6、CEO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支援,勉强拿出一部分资金。袁教头能维持球队的政策营运已经很艰难了,要想5年重夺世界杯是不可能的了。袁教头为了球队的发展,炒了毛副教头的鱿鱼,CEO后来也称赞了袁教头的做法。
7、本队暂时稳定,实力也有所提高,但是隔壁女真队正处于巅峰时期,他们的球星云集,资金充足,教练也是世界级的。本队只有信心在主场战胜之,无力在客场作战。这次女真来挑战,袁教头之前提出的右边前卫换人的计划被CEO否决,这导致袁教头在执行原战斗计划的时候右边路防线崩溃,球门告急。后来虽然勉强保住了球门,但是CEO大怒。
8、女真使离间计,CEO中计炒了袁教头。
9、换了洪教头,洪教头不敢承诺能击败女真队,想死守保平,CEO大怒,强迫洪教头进攻,打败,洪教头投敌。又换孙教头,CEO又要求进攻,结果大败。
10、以后虽然又换了几个教头,但是球队每况愈下,终于破产解散。
2009-8-13 13:24
f19930803
袁是将才,非帅才。
2009-8-16 20:15
太子太保
不管怎么说,崇祯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
将忠臣凌迟且让百姓生啖其肉
却让百姓为变节投敌者洪承畴披麻戴孝,举国哀悼
呜呼,大明气数已尽,由此可见一斑
2009-8-16 20:25
太子太保
袁崇焕是典型的出将入相的人才
既有将才,更有帅才
当时能抵御女真人的仅此一人而已
栋梁已毁,大厦将倾,则是必然的了
2009-8-17 12:44
风云天下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9-8-13 10:40 发表
我来做个教练的类比如何,你们前面已经说过的事情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新鲜点的:
1、本队本是世界最强球队,队内球星云集,常年独霸世界杯和各大赛事冠军。曾经的世界梦之队蒙古已经被我队打成了二流球队,前 ... [/quote]
袁教头为了球队的发展,炒了毛副教头的鱿鱼
别的不说,这话从何而来?YY也不能太过分了吧
2009-8-17 12:45
风云天下
[quote]原帖由 [i]太子太保[/i] 于 2009-8-16 20:25 发表
袁崇焕是典型的出将入相的人才
既有将才,更有帅才
当时能抵御女真人的仅此一人而已
栋梁已毁,大厦将倾,则是必然的了 [/quote]
何时入相了?
还有帅才?
2009-8-22 03:21
c273182
可以想象,皇太极为什么要施反间计呢?说满清人,读三国,学三国,那反间一计肯定学的是蒋干盗书一说。当时的周瑜都督,施反间的目的,是看到敌人的人是他的心腹大患。如果当时的袁先生,没有给皇太极相当的威协,而只是在消耗明的国力的话,皇太极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具体的执行方案,我也不是什么军事家策略家,就算是,也未必能判断出当时的策略是好是坏?就算现在的谋略家,想一上好的策略,未能在那个时候实现,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皇太极当中冒险进攻北京城,也是看到明朝的积弱不堪,不然这样的打法是有去无回的。
2009-8-22 09:43
showzhuge
[quote]原帖由 [i]lzy0274[/i] 于 2009-8-5 17:58 发表
至少比在网上无聊的乱拍砖的人军事水平要强些吧!
袁崇焕好歹也打了几场胜仗。
让咱们去守宁远锦州,咱们行吗?
就明朝万历那基础,孙吴武侯再世也无法扳回。
因为这不只是军事上的事,而是天下大势... [/quote]
孙武再世怎么无法扳回?
难道明、清当时的国力对比会有吴、楚的悬殊?
2009-8-22 10:59
lzy0274
明后金综合国力与吴楚差不多,但他们的军事实力差距却是悬殊的;
明朝万历后期的几场大败,已经充分反映了其军事实力的差距。
你把孙武放在明朝那会,他天纵其才,只能在军事上有所反映,没有吴子胥的鼎力相助,没有朝廷上下的支持,整天党争,他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09-10-3 17:16
lxc88
书生而已,反正水平肯定不会高就是了~~
2009-10-7 17:39
xby0421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三件事,一、袁杀了毛文龙,于是毛文龙的手下投了后金,后来他们中出了三个王爷;二、袁生前重用的辽西诸将在他死后就全投后金,后来更出了个杀皇帝的吴三桂;三、袁死后,他的子女也投了后金。也许我太苛刻了,但是袁一直是当做岳王爷一样的人物贡着的,现在看来无论哪一面都是不能比,真是岳王爷一样的人物,第二件和第三件事就不可能发生
2009-10-8 10:53
风云天下
[quote]原帖由 [i]太子太保[/i] 于 2009-8-16 20:15 发表
不管怎么说,崇祯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
将忠臣凌迟且让百姓生啖其肉
却让百姓为变节投敌者洪承畴披麻戴孝,举国哀悼
呜呼,大明气数已尽,由此可见一斑 [/quote]
袁怎么是个忠臣?私自议和算是忠吗?擅杀毛文龙算是忠吗?私自卖粮给蒙古算是忠吗?
2009-10-10 15:26
chunqiuchunqiu
搞不清楚。不过留下来的军事防御工事还是很好的
2009-10-10 16:44
lzy0274
不是很高,但在当时的明朝绝对是最牛的。
这不是评书,皇帝还是要派真正的牛人去守边的。
2009-10-10 19:24
zhengzhen000
袁崇焕该死,皇帝本可名正言顺杀他,却偏弄出个莫须有的通敌罪,结果搞成冤案。崇祯被人骂昏君,真的不冤。
2009-10-14 16:59
江小羽
明朝明显兵勇实力不够 人家精骑数万 大明只能靠城坚炮利 而且财政已经崩溃.....人家是游牧民族 不光抢你东西 还杀你 杀完你还怕人家要不就当奴才 明朝官吏学一下游牧民族收税 只能抢不能杀 抢了点东西对抗外敌 人家还拉杆子造反 明显差太多
2009-10-20 20:39
jy555
如果袁崇焕想当皇帝,可能真的去打沈阳了。
袁崇焕心理明白,如果他不救北京,无论北京是否被攻陷,他都必死 ;他千里勤王,如果一战而胜,或许可以不死。
2009-10-21 21:49
xby0421
楼上搞清楚先,袁说自己“五年平辽”,于是皇帝让他去平辽,他就列条件了,
一、他要做蓟辽督师,不做辽东总督,看得懂吗?蓟辽督师?就是整个北方诸省,整条对游牧民族的防线的总负责人!
二、不准派文官不准派监军,自己一个人负责一切事物
袁到了辽东,说的取得了什么宁锦大捷,呵呵,这样的大胜利却只有斩首200余级,说是什么后金兵把尸体全燃烧了,烧的可真干净,平辽也就平了这200个首级了
平呀平,每年花了国家几百万俩白银呀,后金却越来越强了,平呀平,把蒙古人也平到后金那里了,平呀平,竟然把后金平过他自己负责的蓟镇,平到皇帝老子住的北京城下了
你说说他有没有才能,
2009-10-21 21:57
xby0421
[quote]原帖由 [i]c273182[/i] 于 2009-8-22 03:21 发表
可以想象,皇太极为什么要施反间计呢?说满清人,读三国,学三国,那反间一计肯定学的是蒋干盗书一说。当时的周瑜都督,施反间的目的,是看到敌人的人是他的心腹大患。如果当时的袁先生,没有给皇太极相当的威协 ... [/quote]
是乾隆说皇太极施反间计的,谁知道有没有这么一回事?
袁先生给皇太极什么威协了?还不是年年能满载而归,还不是从袁负责的蓟镇破关而入,还威胁?鸟,宁锦大捷问问你斩首几级?还威胁,千里跑到京城,给皇太极造成什么威胁了,人家还不是只管抢呀,倒是给京城造成很大威胁,天天嚷着到大军入城,妈的,边军不得入城这条他能不知道?
2009-10-22 09:56
Jeremy1391
to 69楼 你打的比喻太不恰当了。。。。。。。如果不仔细看,差点被你忽悠过去。。。。。。。
原话:小明见妈妈最近一直在操劳,决心下次考试考个好成绩,聊以相慰妈妈的心,让妈妈高兴”——证明小明对考试没信心?
使妈妈操劳的“主体”和最后让妈妈高心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吗?
妈妈在操劳什么? 操劳家务?操劳其他的事情?他妈应该是操劳小明的成绩。
小明的成绩一直很好?他说下次能考好就考好了?这个。。。。。太难了..........和作者一样本事吗?
另外请不要频频的偷换概念和逃避回答问题。这点您做的很好。我们都看到了,您已经很伟大了 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了,我很欣慰了。
请允许我擅自把作者那个比喻还原完整,大家就看明白了那个比喻是多么不恰当。
首先,小明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老师觉得在这样下去有留级的危险;小明妈妈最近一直在操劳小明的成绩,小明见妈妈一直在操作这件事,于是,小明下决心5个单位时间内(具体多久,大家心里明白,不需要明说)赶超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别人问他你这个学习方法可行吗? 小明回答,我看妈妈操劳,聊以安慰他。
。。。。。。。。。。。。。。。。。。。。难了。
2009-10-22 19:38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Jeremy1391[/i] 于 2009-10-22 09:56 发表
另外请不要频频的偷换概念和逃避回答问题。这点您做的很好。我们都看到了,您已经很伟大了 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了,我很欣慰了。[/quote]
偷换概念?我把哪个概念偷换了?逃避回答问题?我逃避回答了哪个问题?怎么不具体指出来?还是说“偷换概念”、“逃避问题”云云纯粹就是为加罪而加罪的罪名,甚至连具体偷换或逃避的对象都不需要说了?
[quote]原帖由 [i]Jeremy1391[/i] 于 2009-10-22 09:56 发表
妈妈在操劳什么? 操劳家务?操劳其他的事情?他妈[b]应该是[/b]操劳小明的成绩。[/quote]
这是你推测的。你以下的结论建立在这个推测上,所以也都不可靠。回答完毕。
PS.本来懒得搭理111、117楼(这种随便看了点谣言帖就喜欢到处传播的家伙实在太多),既然回了Jeremy1391的帖,就顺便BS下传谣者。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9-10-22 23:21 编辑 [/i]][/color]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