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19 08:56
吃饭猛喷罗大傻
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为何24史无《资治通鉴》,然而很多史学家讨论历史时,都比较采信于通鉴的内容。台湾已故名作家柏杨老先生更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研读,著有《通鉴纪事本末》等有关书籍。而且通鉴在各大书店的销量程度仅次于《史记》,连陈寿的《三国志》,还有什么《新唐书》、《旧唐》、《汉书》之类的史书都望尘莫及。那么,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被纳入24史的行列呢?它属于正史吗?
2009-4-19 11:44
水镜门生
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而通鉴是编年体。
换句话说,通鉴就是仿春秋体例,把之前那些散载于各种本纪列传的材料重新打乱,按照年月日编排。
柏杨那是《白话版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那是袁枢写的,人家是南宋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4-19 11:46 编辑 [/i]][/color]
2009-4-19 11:45
轮回
《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采先前诸代兴衰以供皇帝鉴今。以往的纪传体史书虽然在叙述帝王将相事迹的时候,从对历史人物描述的角度优于编年体史书,但是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交叉重叠的现象,甚至于同一部史书也相互抵触。资治通鉴,既是对以往史料的摘录,又在编辑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考证和梳理,较之纪传体的二十四史更好地解决了历史事件的时空平衡问题,便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对时间顺序的把握。但,《资治通鉴》之类书在思想和史料较为统一的同时,也削弱了纪传体中并存不同说法和多角度的原始史料功能。
所以,个人认为《资治通鉴》应属于历史普及读物,有志于历史研究的人,还是要参照纪传体史书、地方志、文人笔记以提高对正史的认识。
另外,《资治通鉴》版本众多,个人认为,中华书局的胡三省注释版,有助于对通鉴不足的弥补,即便看不惯竖排本和古文,也建议以此为参照进行阅读
2009-4-19 12:11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吃饭猛喷罗大傻[/i] 于 2009-4-19 08:56 发表
为何24史无《资治通鉴》,然而很多史学家讨论历史时,都比较采信于通鉴的内容。[/quote]
1、所谓“正史”,一般是指纪传体的,但有时也有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
2、史家所采信的,也不是只有正史,更不是只有二十四史,而是根据其史料价值和可信程度以及旁证、佐证的支持等,基于此,野史、笔记中的很多内容也多有采信。
3、《资治通鉴》是不是该称作“正史”倒无关紧要,知道其史料价值很高就够了。
2009-4-19 20:15
三种不同的红色
一般说来,史书有三种形式:
一为纪传体,以人物为轴心,其代表为二十四史。
二为编年体,以时间为轴心,其代表为《左传》.《资治通鉴》。
三为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轴心,其代表为《通鉴纪事本末》。
这三种史书没有上下优劣之分,只有其着眼点的不同。所谓“编年体通观一代大势,纪事本末体详载一事之始末,纪传体总核一人之生平”是也。
所谓正史,仅是就纪传体而言,《通鉴》作为编年体,不入选正史之列,那是体例的原因,不是水平的原因。
2009-4-19 23:05
三种冒牌的包子
《资治通鉴》虽然不在二十五史之列,它的可信度还是没问题的。
2009-4-20 08:28
吃饭猛喷罗大傻
回复 #2 水镜门生 的帖子
傻子记得柏杨也写过通鉴纪事本末,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共十九部三十八册,现在各大书店还有得购买。
2009-4-20 08:5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吃饭猛喷罗大傻[/i] 于 2009-4-20 08:28 发表
傻子记得柏杨也写过通鉴纪事本末,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共十九部三十八册,现在各大书店还有得购买。 [/quote]
不错,柏杨也写过通鉴纪事本末,名叫《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是从他的《柏杨版资治通鉴》中取材编写的。
不过说实话,看史书,柏杨老儿的东西还是不要看为好。
2009-4-20 09:17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4-20 08:56 发表
不错,柏杨也写过通鉴纪事本末,名叫《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是从他的《柏杨版资治通鉴》中取材编写的。
不过说实话,看史书,柏杨老儿的东西还是不要看为好。 [/quote]
看看也好。呵呵。啥东西都要吃一吃才知道滋味嘛。
2009-4-20 20:10
水镜门生
柏杨的通鉴就是没吃菠菜以前的大力水手~~~~~~
2009-4-21 18:14
三国赤壁周郎
柏杨写了很多关于资治通鉴的书籍,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白话版的资治通鉴,跟其他解读资治通鉴的作者没多少区别。至于资治通鉴是不是正史,我也说不准,某些学家说通鉴有很多内容都是司马光认为可信而写上去的,据说还采用一些《世语新说》的故事。我想资治通鉴之所以比较好卖,想必是它符合大众需求,给人讲故事一样,而且跨年度较长。至于可信度,估计还是有一定可信。
2009-4-21 18:24
水镜门生
通鉴好读?史记好看多了。
司马光写完通鉴的几年里,只有一个朋友从头到尾看完了,还是半梦半醒看完的,其他看了开头几卷就敬谢不敏了。批评通鉴的意见可不少,一事跃数年,往往拆碎了塞进这数年,看起来真好像被切割成几十个片段的小电影:titter:
2009-4-21 19:3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水镜门生[/i] 于 2009-4-21 18:24 发表
通鉴好读?史记好看多了。
司马光写完通鉴的几年里,只有一个朋友从头到尾看完了,还是半梦半醒看完的,其他看了开头几卷就敬谢不敏了。批评通鉴的意见可不少,一事跃数年,往往拆碎了塞进这数年,看起来真好像被切割成几十个片段的小电影[/quote]
通鉴不好读,那主要是因为卷轶浩繁,一般人很难有那个精力一口气读完。吕思勉给学生教读史书的方法,是建议学生们们日读通鉴一卷,如此,一年便可读完。:titter:
至于说一事越数年,这本是编年体的体例决定的,不关通鉴本身的事情。不单通鉴,《左传》何尝不是如此?
何况就纪传体而言,不照样是一事分数篇,一件事情看了这个人的列传,还得看那个人的列传,一篇列传落下,就可能了解不全。这又何尝不是被切割成几十个片段的小电影?
要想一口气就了解一件事情的头尾,只有去看纪事本末体了。不过那样又失去了对时间和人物的把握。
所以史书体例中,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例三足鼎立,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9-4-21 19:51
水镜门生
纪事本末体的名著更不忍卒读:titter:
三小红借司马光鄙视司马迁,鄙视三小红:sleep:
2009-4-21 20:0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水镜门生[/i] 于 2009-4-21 19:51 发表
纪事本末体的名著更不忍卒读:titter:
三小红借司马光鄙视司马迁,鄙视三小红:sleep: [/quote]
用吕思勉的话说,纪事本末体是抄书抄出来的学问:titter:,自然可读性是要差一点的。
至于说偶借谁打谁,这完全是吃果果的污蔑。:angry:
2009-4-25 13:59
当阳侯杜元凯
历史上史书是有一定写作方式的,基本上沿用《史记》的纪传体,细节上有点变通。而且一个朝代取代另外一个朝代后,为前朝修史也是本朝义务。所谓二十四史都是指这样的史书,因此《资治通鉴》并不被列入二十四史。记得章太炎关于史书的种类罗列过十几种,第一种为纪传体,比如二十四史,其次为编年体,比如通鉴。其他杂七杂八的我记不清楚了。通鉴可以算得上是正史,不过司马光写这个的目的并不单纯在修史,多少有借修史打压新党的意图在内。后来新党当政差点把这部书给毁掉。
BTW,通鉴收集的资料有点杂,例如南北朝时南朝北朝各自修史时对于同一事件的描述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通鉴有时候不加分辨一概“拿来主义”,仔细品味不少细节是有点靠不住的我刚看通鉴的时候也是崇拜得不得了,看多了也觉得问题不少,不能盲目崇拜。
2009-4-25 17:29
zeloti
《资治通鉴》是用于普及一般历史的私史
2009-4-27 10:09
wangyidao77
个人觉得编年体,不如纪传体好看
2009-4-27 11:54
宇文
资治通鉴是给皇帝当教材用的资料集,司马光老爷子塞了不少私货进去,当然不能当正史读
2009-4-27 15:50
小菠萝
资治通鉴是政治小说.
2009-4-27 16:0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当阳侯杜元凯[/i] 于 2009-4-25 13:59 发表
BTW,通鉴收集的资料有点杂,例如南北朝时南朝北朝各自修史时对于同一事件的描述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通鉴有时候不加分辨一概“拿来主义”,仔细品味不少细节是有点靠不住的我刚看通鉴的时候也是崇拜得不得了,看多了也觉得问题不少,不能盲目崇拜。 [/quote]
司马光有《通鉴考异》三十卷,不能说不加分辨一概“拿来主义”。
2009-5-10 23:38
关内侯
我买了个盗版的还是不全的,结果也没能看完,还是史记好看
2009-5-11 18:30
人参
半调子飘进来不惜丢一下人~刚好读过相关的某大学教材
正史的说法出自乾隆的诏定,并确定凡不经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正史这个词是胡虏一家的定义而已,如今不过沿用~
2009-5-11 20:10
水镜门生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看书要看全哈:lol:
刘知几《史通》也有正史篇的。
我们可以说二十四史是乾隆钦定,却不能说正史是始于乾隆:lol:
2009-5-11 22:23
五城十二楼
《通鉴》太浩繁了,确实很难通读,每日一卷是个好办法。记得看文史资料时,说康南海在广东办学,有个十二、三岁的学生问他读史哪本书好,康推荐了《通鉴》,那孩子20多天就读完了,问了一些问题也都能答上,康惊叹。
柏杨在狱中读史十年,主要就是《通鉴》。但柏杨写史带了很多主观的褒贬色彩。不过他的《中国人史纲》作为入门级读物还是相当好的。
2009-5-11 22:26
五城十二楼
我觉得《通鉴》也没必要系统地整个精读,像我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读的,比如上一年想集中看看南北朝,就只读那部分的章节,同时参看相应正史、网上的白话长篇等等。
2009-5-11 22:3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五城十二楼[/i] 于 2009-5-11 22:23 发表
《通鉴》太浩繁了,确实很难通读,每日一卷是个好办法。记得看文史资料时,说康南海在广东办学,有个十二、三岁的学生问他读史哪本书好,康推荐了《通鉴》,那孩子20多天就读完了,问了一些问题也都能答上,康惊叹。
柏杨在狱中读史十年,主要就是《通鉴》。但柏杨写史带了很多主观的褒贬色彩。不过他的《中国人史纲》作为入门级读物还是相当好的。
[/quote]
我从来不认为《通鉴》是最好读的史书。原因倒不在于它的篇轶浩繁,而是因为它一事分见数年,而同一时间内,不同的人物又纷涌杂现,往往使人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如果按照吕思勉日读一卷的办法,读三十卷就要一个月,那月三十的时候,谁还记得初一读的是啥内容?
说康圣人的那个十二三岁的学生,该不会是梁任公吧?:titter:能够把《通鉴》20多天读完,恐怕就是司马光复生,也不一定做得到,何况还能回答上问题。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天才”二字能描述的了。
正因为柏杨的私货太严重,所以坚决反对给初学者当入门书。一个人一旦入错了门,那以后的路也就没办法走对了。
2009-5-11 22:58
吃饭猛喷罗大傻
回复 #2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傻子可没说过读通鉴一定要读柏杨的版本,还有其他版本的,通鉴还是建议读一读,不宜因为柏杨的关系就不读了。
2009-5-11 23:0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吃饭猛喷罗大傻[/i] 于 2009-5-11 22:58 发表
傻子可没说过读通鉴一定要读柏杨的版本,还有其他版本的,通鉴还是建议读一读,不宜因为柏杨的关系就不读了。 [/quote]
我27楼的发言,仅仅是对五城十二楼朋友观点的一些看法而已。并没有不能读通鉴。
我只是不赞成让初学者读通鉴。初学者读通鉴,我怀疑根本读不下去,会很早就丧失阅读兴趣。
至于柏杨嘛,我把他和通鉴还是分得佷清的。
2009-5-11 23:06
QQ哥哥
柏老头子有没有写通鉴我不知,我知道他《丑陋中国人》一书曾引起一时风波。
2009-5-11 23:24
五城十二楼
红色说得太对了,《通鉴》最恼人的一个是繁杂,一个就是太乱!没个好记性根本不行。很多的烂人碎事掺混在里面,把主线搞破碎了。还是以我当例子:前几年看西晋,细读了两三遍,连八王是哪八个也没弄明白,那么多人名越读越乱,最后撇下通鉴把华丽血时代、五胡录、蔡东藩一路看下来,才算是及格了。
有一阵下载了柏杨的白话通鉴全五册,也曾盘算着每天一卷来着,但马上就明白,如果不是全身心浸到里面去,结果注定是熊瞎子掰玉米,于是明智地放弃了!:victory:
柏杨太愤青了,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都不可思议地变态。我读《中国人史纲》是看事不看人,只图了解个历史脉络,想详细知道哪一个节段,还得多读别人的。
康先生那个学生书里说名字了,没记住,不是名人。事儿是真的。我当时看完还和别人说:看以前的人读书多强,没电灯没煤气灶没自行车,那生活条件效率还那么高,够我们惭愧的!
2009-5-11 23:37
三种不同的红色
那是编年体史书的通病。因为它以时间为轴心,就只有把事件割裂了,让无数的人物走马灯似的出场退场再出场。
所以我认为初读史书,最好是读纪传体,一个列传就是一个人的生平命运,整整齐齐。古人以纪传体为正史,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纪传体虽然在人物上整齐了,但在事件上还是分见数篇,处于被割裂的状态。
所以,史书中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并立,也是不得不尔。
2009-5-12 07:13
轮回
三小红也太逊了
我读通鉴和读小说差不多
基本上到现在100遍没有,60多遍是肯定有的
呵呵!
2009-5-12 12:31
马跃檀溪
我读过<资治通鉴>,是本好书,就是太长了.
2009-5-12 23:10
三国赤壁周郎
柏老的其实写得不错(符不符合史实就不太清楚),可能写得有点滑稽,不够严肃,从而不受部分读者喜爱。就好像我祖父极度讨厌当年明月那种写作方式一样道理。
2009-5-13 07:44
梦幻军师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4-21 19:34 发表
通鉴不好读,那主要是因为卷轶浩繁,一般人很难有那个精力一口气读完。吕思勉给学生教读史书的方法,是建议学生们们日读通鉴一卷,如此,一年便可读完。:titter:
至于说一事越数年,这本是编年体的体例决 ... [/quote]
還真是。。。通鑒要慢慢看,左傳一天看一頁也難堅持。。。
2009-5-13 18:29
百合之恋
不知道导演是谁哈?
2010-11-21 22:16
yixintu5
[quote]原帖由 [i]五城十二楼[/i] 于 2009-5-11 22:23 发表
《通鉴》太浩繁了,确实很难通读,每日一卷是个好办法。记得看文史资料时,说康南海在广东办学,有个十二、三岁的学生问他读史哪本书好,康推荐了《通鉴》,那孩子20多天就读完了,问了一些问题也都能答上,康惊 ... [/quote]
中国人史纲没法看啊,通篇个人主观因素。柏杨先生好像是带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来看两晋,大明。通鉴还是不错的,个人看法留在后面评论,没有在史料上直接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