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8 16:38
lbft
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李自成这个起自民间的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而他的失败也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大家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过去在历史上对李自成一直有着一种定论,那就是此人是个流寇,进了北京城后,此人贪图享受,军纪政纪败坏,所以最后失败。我每看到历史上这一段就心存疑惑,感到有些地方实在不合理。现在有为崇祯翻案的,有为袁崇焕翻案的,有对《明史》质疑的。这些都可以质疑,可为什么就不能对历史上对李自成的记载质疑?说《明史》是满清所写,污蔑了明朝,抬高了清朝,这个观点我赞同。可满清和明朝遗老都对李自成怀有刻骨之恨,出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他们的记载就百分百的正确吗?就没有一点偏差吗?我不相信。
李自成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贫苦,在长期征战中,他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提出“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严肃军纪,并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因此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拥护。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的扩张发展,最终成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战争中,李自成逐渐改变了流动作战的战略,改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终于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山海关的吴三桂集团降而复叛,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讨伐,不料在山海关大战中被吴清联军打败。不得已,李自成退出北京,不久在满清军的追击下败亡。
在历史书上对李自成军进城后军纪败坏的情形都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并且言之凿凿的说这就是李自成军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我读历史读到这里,总感到不可信。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着人为的渲染和夸张。诚然,大顺军在追赃筹款中可能有政策上的偏差,但仅仅因为这个就会让军纪完全败坏应该是明人遗老和满清那些文人的夸张。说句不好听的话,李自成是在执行崇祯的“文臣个个可杀”的遗命,你们既然都是明朝的忠臣,在历史上正义凛然,那李自成给你们死的机会你们该感谢李自成才对。在历史记载上做个手脚,算什么东西。
关于军纪问题可以用事实来做个反证。李自成三月十九日进城,四月十三日出城讨吴三桂。这中间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算是军纪败坏,也要有个过程。实际上,即便是在那些恶意篡改的历史里,除了拷问那些贪官污吏们,没有看到很多为害百姓的记录。倒是有的记载的侵犯百姓的记录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相似,看起来倒像是满清兵的所作所为。估计不是张冠李戴就是道听途说。如果说那些满人和明遗说的李自成军队军纪废弛是真的,那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丝毫没有减低又是怎么回事?李自成率军讨伐吴三桂的时候,所带兵马六万人,而对手是明军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五万人,吴三桂以逸待劳和李自成远来疲惫之师激战。就算是兵力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李自成照样在两天的战斗中几乎将吴三桂军击败。如果没有满清军的介入,李自成军必胜无疑。从实战的情况看,说李自成军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纯粹是夸张。所以说,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不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战略上的问题。战略上的巨大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大家研究以后的战略方针,最后确立了“先取关中,再向京师”的战略。这个战略的中心是取得地势险固的关中为根据地,然后收取明朝的三边精兵,然后直取京师。后来的战争进程也是这样进行的,最后占领了北京,推翻了明朝政权。
这个方针看似合理,可实际上有着很大的战略错误,导致了李自成的最后失败。首先,这个战略对当时的战略形势判断错误。这个战略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把满清这个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强大集团包括在战略形势判断里。正因为如此,李自成才采取了直取北京的战略。如果没有满清的干预,以李自成的实力,要面对张献忠集团,南明集团和吴三桂集团的敌对还勉强可以对付,可再加上满清集团的实力的话,李自成的实力就远远不够了。事实也是如此,李自成进京后,只留下了一部分主力对付吴三桂集团,将大部分兵力南调,去对付南明集团,这样一旦满清出兵,李自成就无力对抗。而满清在李自成开始进军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员了。三月六日,满清发布动员令。四月七日,满清誓师太庙出兵。满清十余万主力于四月十五日到达翁后,遇到吴三桂的请兵信使,二十二日到达石河打败了李自成。
从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满清早在李自成讨伐吴三桂的时候就已经出兵在路上了,正因为如此,满清才能打得李自成措手不及。即便是吴三桂归降了李自成,满清十几万大军按照原来的计划从喜峰口、墙子岭入关,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兵力加起来还是劣势,在满清军的突然袭击下也会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这完全是战略方针的错误造成的。
同样,追赃助饷的行动也和这个战略方针有关。不可否认,追赃助饷这个办法给李自成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可李自成也没有办法。李自成的战略方针只看到了关中的险固,可没有看到关中的经济的贫乏。占领关中后,百万大军的支出没有地方措办。再加上下令三年免征,这样更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只有追赃助饷这一个办法。可这个办法加大了社会矛盾,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在战略方针上考虑的细一些,在取得关中的同时,派一部分主力占领江南富庶地区,以关中三边的兵源加上江南的财富,就会使得李自成的战略形势优越的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军事战略上李自成有着错误,在政治方针上李自成也有着很大的错误。首先,李自成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拥有了大批的能征惯战的将士,但李自成缺乏一支完成统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队伍。而且对战领区内部的独立势力没有认真扫除。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在获得大片的领土后,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当李自成一受到挫败,这些地区的地方势力就兴风作浪,袭击大顺的官吏,夺取地盘,给李自成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李自成撤出北京后,他的控制区的大部分都是这样丧失的。这是李自成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而在北京期间,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无所作为也很让人疑惑。崇祯是死了,但太子还在。当时完全可以拥戴太子继位,李自成成为手握实权的大顺王。这样,就可以有个政权延续。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收降南明势力。待天下大定后,仿魏、唐故事,禅位登基,君临天下。可李自成在北京却什么也没有干,完全没有消除崇祯自杀带来的恶果。崇祯自杀,是一招很恶毒的政治棋子,崇祯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与新的顺朝的不妥协,用决绝的态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顺朝者皆是叛臣贼子。这是崇祯用自己的生命给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遗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没有觉察出来。根本就没有对这件事有所反应。这也从侧面看出李自成的领导层里没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对比一下满清政权,满清政权就做得比较高明。他们不但为崇祯发丧,还宣扬自己是为了替崇祯报仇,恢复明朝江山而来。这样,满清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威胁最大的李自成集团,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明朝遗留势力的冲突,并得到他们的部分支持。当然,后来他们耍赖,说自己的江山不得之于明,而得之于李闯那就是后话了。
没有文臣队伍或者对文臣队伍的不重视,李自成撤出北京的时候不但丢失了明朝太子,还把明朝所有的中央管理机构留在了北京。这一批管理官吏在效忠满清后,大大增强了满清的管理力量,使得满清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个完整的治理天下的管理系统,满清是不可能夺取明朝江山的。即便是夺取了江山,也不可能顺利治理的。至少满清王朝不会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妥善处理好这批管理人员的去留问题,是李自成在这个问题上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正是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犯下了严重的战略过失,才导致了李自成的最后失败。这是李自成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经验教训。
2009-4-8 17:01
星义
:sleep:纯是作者臆断,无证可考,不作评价。
2009-4-8 17:57
lzy0274
满纸荒唐言
2009-4-9 00:32
KYOKO
没有堕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2009-4-9 08:45
congwanshui
我对这段历史也是心存疑虑!
2009-4-9 09:09
慕容燕然
李自成和历代开过王朝对比,大顺政权明显的缺陷有二
1、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2、没有可以依托的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
2009-4-9 09: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9-4-9 09:09 发表
李自成和历代开过王朝对比,大顺政权明显的缺陷有二
1、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2、没有可以依托的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 [/quote]
赞同。
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一言以蔽之,谓之“流寇”是也。
2009-4-9 09:59
tiger1970
其实从军事角度看,就是兵少。
李自成那点兵,都是入河南后发展起来的,老兵也就是两年多战斗经验。再加上老营的老婆孩子,能打仗的没几个。
单拿能打仗的去吧,人家抄老营你根本没办法,要大家一起上吧,那些不能打仗的除坏事以外没别的作用。
我觉得,要是吴三桂早些入关,在北京城下还击,恐怕李自成拿不下京城(当然这不是吴三桂的责任,他当时确实尽力啦)。
2009-4-9 11:56
云中野鹤
自成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将的投降....
周遇吉传:自成集众计曰:“宁武虽破,吾将士死伤多。自此达京师,历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尽如宁武,吾部下宁有孑遗哉!不如还秦休息,图后举。”刻期将遁,而大同总兵姜瓖降表至,自成大喜。方宴其使者,宣府总兵王承廕表亦至,自成益喜。遂决策长驱,历大同、宣府抵居庸。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复开门延之,京师遂不守矣。贼每语人曰:“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
自成本部嫡系将兵皆少,虽得降将,不但不能整编,反而皆宠以名爵,使拥旧部据雄镇。本部犹强时尚能震慑,本部山海一败,势不能制,故降将接踵反叛,变生腋肘.....
2009-4-9 12:38
黑传说
李自成太急了,直接拿下北京是可以用“赌”来形容,当然,历代成大事的都有这么个赌的过程,这叫先上车再买票,但如果上了车,却没买好票,只能被赶下去了。
2009-4-9 18:41
星义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4-9 09:18 发表
赞同。
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一言以蔽之,谓之“流寇”是也。 [/quote]
请三红试将自成和黄巢比较呢。
2009-4-9 22:42
游戏爱好者
[quote]原帖由 [i]lbft[/i] 于 2009-4-8 16:38 发表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正是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犯下了严重的战略过失,才导致了李自成的最后失败[/quote]
政治过失,战略过失,战术过失,说到底还是流寇一个。
只是运气比较好打下北京而已。
2009-4-10 01:22
文以载道
[quote]原帖由 [i]星义[/i] 于 2009-4-9 18:41 发表
请三红试将自成和黄巢比较呢。 [/quote]
个人觉得李自成和黄巢很相似
都把当政王朝的都城打下来了,都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最后都败亡了(内部都不够和谐~)
2009-4-10 01:24
文以载道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9-4-9 09:09 发表
李自成和历代开过王朝对比,大顺政权明显的缺陷有二
1、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2、没有可以依托的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 [/quote]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
第二点道理上看也对,但是琢磨一下,刘邦和朱元璋依托的政治集团是什么呢?(是我个人想不出,请教一下~)
2009-4-10 08:48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09-4-10 01:24 发表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
第二点道理上看也对,但是琢磨一下,刘邦和朱元璋依托的政治集团是什么呢?(是我个人想不出,请教一下~) [/quote]
好!
2009-4-10 09:01
大多数人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09-4-10 01:24 发表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
第二点道理上看也对,但是琢磨一下,刘邦和朱元璋依托的政治集团是什么呢?(是我个人想不出,请教一下~) [/quote]
丰沛集团、淮西集团
2009-4-10 09:42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大多数人[/i] 于 2009-4-10 09:01 发表
丰沛集团、淮西集团 [/quote]
包子有点敷衍......
2009-4-10 13:23
黄巾军
疑问:
1、李自成北伐时不是号称50万大军的吗,怎么打一片石才出动了6万,光是吴军就有5万,太托大了吧。
其实,就算吴军和清军不联合,我看大顺军也玄。清军早就了解好了北京的动向,准备翻过长城绕过山海关直接袭击大顺军。明末的清军就从来没放过一个机会,真可怕。
2、从北京撤离了后,怎么大顺军就是屡战屡败的,从山西一直败到了陕西,有潼关天险都没用。就算是清军打明军也不止于此啊。难道士气完全都没了?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倒是开始反弹了,战斗力突然上升,打了几次好仗。坚持的也最久。奇怪了。。。
2009-4-10 16:56
tiger1970
1、我的推测是6万是他能出动的最多部队。
北京守城,大约要1万。刘体纯所部,用于直隶、山东。各路降军,也需要有部队看守。
太平军每军能战者1师,不过五分之一。估计李自成大致也如此,号称50万,实际恐怕也就30万,这样,五分之一不过6万。他出6万,恐怕已经是极限。
2、未必是士气,而是实力。
如我上述推测正确,在山海关损失三分之二以上,他指挥的能作战的部队不过两三万人。这样的规模,不败何待?
李过统率的大顺军和大西军比,其实一直没有太大的好仗。
2009-4-13 14:41
qiyuan926
还有资料和学者研究得出其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闯王百万大军瓦解于鼠疫~~:qP+
2009-4-17 15:45
文以载道
[quote]原帖由 [i]大多数人[/i] 于 2009-4-10 09:01 发表
丰沛集团、淮西集团 [/quote]
这两波人好像实力并不很强大啊
2009-4-17 15:46
文以载道
[quote]原帖由 [i]黄巾军[/i] 于 2009-4-10 13:23 发表
疑问:
1、李自成北伐时不是号称50万大军的吗,怎么打一片石才出动了6万,光是吴军就有5万,太托大了吧。
其实,就算吴军和清军不联合,我看大顺军也玄。清军早就了解好了北京的动向,准备翻过长城绕过山海关 ... [/quote]
我还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李自成北伐是动用了60万骑兵,40万步兵~
2010-10-21 10:30
cysa12345
:qP+还有水师、空军否?
2010-10-21 19:55
华夏小卒
说的不错,但李自成的兵力恐怕比你认为的要多一些。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华夏小卒 于 2010-10-21 20:55 编辑 [/i]][/color]
2010-10-21 20:39
华夏小卒
【可满清和明朝遗老都对李自成怀有刻骨之恨,出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他们的记载就百分百的正确吗?就没有一点偏差吗?我不相信。】
顾诚曾举过一个例子 ,潼关之战在正月,《明史》上大书“顺治二年二月,我兵攻关,伪伯马世耀以六十万众迎战”。
2010-10-21 20:54
华夏小卒
[quote]原帖由 [i]云中野鹤[/i] 于 2009-4-9 11:56 发表
自成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将的投降....
周遇吉传:自成集众计曰:“宁武虽破,吾将士死伤多。自此达京师,历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尽如宁武,吾部下宁有孑遗哉!不如还秦休息,图后举。” ... [/quote]
周遇吉呀。崇祯十七年三月《兵部为贼势已压云境等事》行稿说,大顺军“二十日过雁门关,二十一日攻宁武”。乾隆十五年《宁武府志》卷十一,大顺军攻克宁武的时间是二月二十二日。
2010-10-22 23:50
dingbo011
最近看了 开国公贼 ,关于农民起义有了些理解
感觉李自成还不如窦建德呢:hz1054:(个人看法)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