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客观实际的序言 春秋大义2, 隐公元年的评论 [ 作者:欧胖子 ]


2009-2-22 15:37 水镜门生
客观实际的序言 春秋大义2, 隐公元年的评论 [ 作者:欧胖子 ]

转自豆瓣:[url]http://www.douban.com/review/1616823/[/url]

    气质高雅的女性要配得体的衣妆,一本好书更要一个美好的序言。
  
  我常在书店闲逛,博览群书附庸风雅。博览群书固难矣,退而求其次,拉网扫荡群书的书脊。偶尔我眼放绿光,而有缘捧起一本素未谋面的图书来翻阅。我把这个场景的图书称为“A书”(想歪的朋友打PP)。我与A书由书名而有缘,观其内容,也是颇有兴趣。但一见钟情并不必然意味着婚姻。当下书价不低,买书需谨慎。如果我就趁着一见钟情的新鲜而冲动地把A书带回家,很可能我们在干柴烈火的激情之后,感情遽然流逝,连一夜的软语温存都不能坚持到底。为了长期感情起见,还是得考察一番。首先我尚不知A书作者何许人也。正如捧起此书的读者您不识“熊逸”的名号。古代两军对圆,双方武将必须通报姓名,否则不能上场PK。这就是规矩。当代买书卖书的道理我看来也是差不多的。国朝太祖武皇帝就颁过圣谕,原文没记清,大旨是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为了给自己一个永远占有她的理由,我翻了A书的序言来看。
  
  首先我看作序者的署名。A书序言如是由李学勤葛剑雄之流署名,那我会大为放心。李葛之流的名号,无须任何解释说明,更无须用“教授博导著名学者院士”等头衔画蛇添足。既然专家已经认证,我也就不必踯躅,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不过我在图书馆见识过李学勤作序的书占了大半书架的盛况,这样的话专家认证的产品质量也不一定能放心。另一种署名,作序者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名号没有李学勤之流的知名度和杀伤力。于是他为包装耍了点手段。此类型典型署名就是“某人,某干支年,未名湖畔”。第一标榜他老人家不是凡夫俗子,居然是用干支来纪年的。干支和公元的大致对应关系,我无才背不下来,每次只能看手机的日历。老人家的形象在我这一查之中蹿高了几丈,我的崇拜之情顿时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第二就是“未名湖畔”“清华园”之类的地名。如此地名看上去文绉绉。目的很俗,我这样不学无术的人也知道是指某些名校。这清晰的炫耀直刺我柔软脆弱的内心,浓厚的自卑感和名校的崇拜情。反正他老人家就是要你彻底服气。但是名校的人作序真能说明什么?问题撂在这我不管了。
  
  看了署名看背景。你会看到序言介绍的,A书作者是哪个学校读的书,是哪位导师带的徒,有同学某某,朋友若干等等。提到了这些自然就不是废话,你会发现这些导师同学朋友亲戚都是牛人。于是合乎逻辑的结论是,牛人簇拥下的A书作者,自然就是牛人了。老古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等,说的不就这个道理么!
  
  三就看吹捧了。话说“拿人家的钱手软,吃人家的饭嘴软”。为人写序,理应受人之托终人之事,自然也该全心全意吹捧作者,这是诚信为本的泱泱大国公民必备的职业道德哈!但作序者既然总想着对作者道德,对读者大概不会特别道德。还不是吹!吹捧用“就是好就是好”那是不行的,我等读者经受脑白金恒源祥的震撼教育对这一套早已有了免疫力。效果好的马屁是那种不经意的马屁。运用之妙具体我这也不说。不过硬要吹捧也是有办法的。建议学习征服高卢的恺撒。他亲自撰写《高卢战纪》八卷《内战纪》三卷,通篇充斥“恺撒英勇无畏”“恺撒恢弘大度”“恺撒英明果断”之类的褒扬文字。如果写的是“我英勇无畏”,我估计大半读者会呕吐致死。大家看出门道了吧?所以吹捧的序言,一定要不署本名玩第三人称,效果就是好。本书自然不适用此理论。
  
  第四就是看作者写书用功不用功。读者总希望自己买的书,作者是好好写出来的。而不是随便整出来骗钱的。其实作序者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作序者就会介绍作者用功写书的劳模事迹。到底如何天知道。我胡乱写了副歪对联,就是说这个事。上联:埋首做研究,父母不管,妻儿不问,三顾家门不入,六亲不认。下联:专心为学问,寝食不宁,血压不稳,三月不知肉味,六神无主。横批:精神可嘉。问题是辛苦写出来的东西一定值得看么?反正有很多辛苦写出来的东西,我不喜欢看。
  
  我一直想以客观为名,行广告之实,写好序言,推销《隐公元年》。但此路却走不通。首先,这本书真是非常之好,我脑白金式地大声吆喝反而把人吓跑。其次我又不认识你这位读者,你也不认识我。陌生人之间,我无论如何热情推销都显得不自然。我还是老老实实讲讲我自己和这本书的故事。
      
  2007年7月的一天,我到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闲逛,进了隐公元年帖。因此我有幸和熊逸成为了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熊逸的交流大多学术交流的框架内。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熊逸,熊逸同样不清楚现实生活中的欧胖子。
      
  我只能考诸经史描绘熊逸此人。熊逸,熊氏,名逸,字逸之,天涯论坛号“好熊熊逸”者是也。熊逸现居北京。熊逸之读者不计其数,爱好熊逸文章者号称熊粉,以子玫瑰为首,贤者众,有子糊,有子南山,有子花枝。笔者不贤,熊粉人称“欧胖子”是也。逸之熊氏也,《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黄帝号有熊。又考《楚世家》,楚王之名多冠以熊字。再考《吴世家》,吴君有名熊遂者,盖周章之子,吴太伯仲雍之裔也。《国语》有“败王子友于姑熊夷”。韦昭解,姑熊夷,吴郊也。童书业据《师酉簋》铭文,谓宗周附近有“熊夷”等。熊逸为黄帝之胤欤?为太伯仲雍之裔?为楚王遗族?或为熊夷之后邪?有待考证。
      
  熊逸也不识笔者之真面目。有言为证。子糊与熊逸谈及笔者。熊逸说到很羡慕欧胖年轻。子糊说欧胖是学法律的,熊逸一震,因为他本以为笔者是历史科班出身。
      
  私人交往就是这些,还是说说《隐公元年》。鲁隐公元年大致对应公历的公元前722年,当然头尾不完全吻合,和现在的公历与农历的关系一样。这个年份是《春秋经》这部编年史的第一年。春秋一经三传即《春秋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是传统的“十三经”当中的四部,不可谓不重要。而《春秋经》历来被认为是孔子呕心沥血之作,与零散的听课笔记汇编《论语》是迥然不同的。我们国学爱好者研读《论语》之余,花点心思了解一下春秋经传,也是相当必要的。
      
  我在07年进隐公元年帖,对本书的第一个认识是春秋一经三传的当代人注释本,是一本面向广大国学爱好者的书。熊逸是一个国学古经的当代注释者。我用形象的说法呢,熊逸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用浅显幽默的语言让我读懂两千年前书写的“课文”。
      
  不久之后,我发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注释古经,而是利用春秋一经三传的记载,对隐公元年的疑案进行深入探查。熊逸这时在我眼里成为了一个追查旧案的政法委书记。
      
  耐心的老师让我听懂“课文”,追查旧案的政法委书记让我清晰了解隐公元年的那些公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熊逸的引领下也略知春秋时代各种制度和风俗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熊逸是一个制度史家。
      
  读完了本书,我觉得熊逸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通过阐述历代经学家的说法,不同时代的经学家栩栩如生,他揭示了不同时代的经学风气。熊逸其实是一个经学思想史家。
      
  我首先谈谈熊逸的注释者形象。春秋一经三传是古代经典,传到今天有两千多年了,当时的文字后来的人就有点看不懂了。于是就有了注释,解释这经文是什么意思。春秋一经三传历代有很多注释本,离年代也是久远,以至于注释的文字我们也看不大懂,于是需要对一次注释文字进行再注释。我们这些业余国学爱好者即使想读,也找到这些古代注本却要费很长时间。传统古籍注释本的集大成者有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可杨注本确是繁体字竖排,用的是文言文。一般的国学爱好者恐怕没有精力钻研。
      
  熊逸的《隐公元年》横空出世,成为最适合业余国学爱好者的春秋经传注释本。首先本书的排版是我们习惯的简体横排,文字是通于俗文而雅的现代汉语。有人也许会说,现代汉语的春秋经传注释本或者现代汉语译本书店里也有。但这些书我看到的有两类。一类书作者的水平不明,也不知道是不是用心。其学术水平上离传统注释本距离太远,而且往往有舛误谬说。另有些书的确也是大教授所为,但注释文字简洁如蜻蜓点水,还是看不大懂。也许大教授作者的设定就是读者具有一定的基础,可苦了我们想入门的国学爱好者。
  
  《隐公元年》截然不同。其学术水平下文另有客观评价,其翔实程度毫不客气地说是举世无双的。春秋经传关于隐公元年的记载一张A4纸就可以全打出来,而很多现代注释本也用不了两三页就解决。而《隐公元年》的篇幅数十万字。经文字句的意思,熊逸并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现代汉语略带幽默地描绘了“经学论坛”的盛况。
    
        
  比如《春秋左氏传》的“(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寤生”是什么意思我们当然需要注释才能明白。熊逸就描绘了“经学讨论版”里“寤生含义”帖子的状况。我下文把这个帖子按照网络论坛形式复原!
      
      经学论坛/春秋左氏传版/隐公元年区/寤生含义帖
      
      主贴论题:“(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的“寤生”是什么意思?
      
      主贴内容: “寤生含义”,金圣叹网友说是关系到郑庄公母子兄弟关系的重要问题。本帖两千年来跟帖相当多,是个超级热帖。网友们要积极参加讨论啊。---------by版主熊逸
      
      沙发: 论坛ID: 杜预
       论坛等级: 左传版版主
       内容: 哈哈!我总是抢沙发真不好意思。“寤生”的意思是睡梦之中孩子郑庄公就出生了,所以惊着了他母亲,他母亲就讨厌他了啊!
       回复时间: 公元285年左右
       回复朝代: 西晋
      
      靠背椅:论坛ID: 孔颖达
       论坛等级: 左传版版主
       内容: 我顶杜预先生!杜预先生的意思是母亲在睡觉,孩子就出生了,母亲醒了一看多了个人,吓了一跳!
       回复朝代: 唐朝
      
      板凳: 论坛ID: 熊逸
       论坛等级: 总版主
       内容: 看来杜预先生和孔颖达先生的意思是一样的哦!我看到《扬州师院学报》的一片文章,萧兵从《逸周书*寤敬解》和《说文解字》出发,说母亲作噩梦而生庄公,所以一辈子不喜欢这个孩子。
      
      地毯: 论坛ID: 顾炎武
       论坛等级: 论坛明朝群长老
       内容: 一觉睡醒发现自己生了个儿子,恐怕不存在这种事吧?
       回复时间: 1600世纪
      
      地板: 论坛ID: 梁玉绳
       论坛等级: 史记版高级会员
       内容:司马迁的《史记》里说,母亲生郑庄公很难,生段很容易。照我看,姜氏在怀着庄公的时候一定做过什么噩梦,梦见肚子里的孩子将来会对自己不利,所以等庄公生下来之后姜氏才这么讨厌他。至于司马迁说母亲姜氏生共叔段生得很轻松,那是真的很轻松。(熊逸编辑:先生的考证很好。可是结论貌似没有坚实的证据哦!)
       回复朝代: 清朝
      
      6楼: 论坛ID: 熊逸
       论坛等级: 总版主
       内容: “寤”这个字,一般的意思就是睡醒。睡着了叫寐,睡醒了叫寤,如果你爱上了一位美女,睡的时候也想她,醒的时候也想她,这就叫做“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国风*关雎》说的就是这回事。呵呵。所以,依照寤字的字义,我们即便再不情愿,似乎也只能接受杜预和孔颖达的解释。
      
      7楼: 论坛ID: 朱骏声
       论坛等级: 语言文字版高级会员
       内容: 楼上注意了!“寤”字其实被假借为“啎”字!
       回帖朝代: 清朝
      
      8楼: 论坛ID: 黄生
       论坛等级: 高级会员
       内容: 顶楼上! “啎”的意思是逆生,也就是分娩的时候新生儿的双脚先出母体!
      
      9楼: 论坛ID: 熊逸
       论坛等级: 总版主
       内容: 谢谢楼上两位!我觉得逆生一定是痛苦的,如果一个婴儿是逆生出来的,母亲不喜欢他也在情理之中。呵呵!
       
      10楼:论坛ID: 钱锺书
       论坛等级: 毛主席语录英文版版主
       内容: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写一王子弑篡得登宝位,自言生时两足先出母体(For I have heard my mother say,/I came into the world with my legs forward),即‘牾生’也;今英语谓之‘breech presentation’。
      
      11楼:论坛ID: 威尔*杜兰
       论坛等级: 外国友人
       内容:(熊逸编辑:我们会看到人类学研究里边发现了不少原始部落当中杀婴的习俗,出生环境的“不吉利”就可以成为杀婴的一个理由。杜兰先生就举了很多例子。) Bondei居民将凡是出生时头向前的婴儿统统缢死;勘察加半岛的人凡是在暴风雨时期出生者也加以杀害;马达加斯加部落将凡出生在3月或4月或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或星期五的婴儿全部抛弃野外,投水淹死或活埋;如系生双胎,则认为是犯了通奸罪,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作两个孩子的父亲,因此一个或两个都要处死。
      
      12楼:论坛ID: 郑慧生
       论坛等级: 高级会员
       内容: 古人认为生孩子是件困难的事,孩子如果生得太容易,在古人眼里属于灾异现象,很不吉利。庄公寤生也是一样的道理,生得太容易了,所以被姜氏视为灾异,既惊且恶。
      
      13楼:论坛ID: 杨伯峻
       论坛等级: 左传版版主
       内容: 我顶杜预先生和孔颖达先生。“寤”就是“啎”的假借,因为《左传》明明是说“庄公寤生,惊姜氏”,主语是庄公而不是姜氏,是庄公寤生而不是姜氏寤生了庄公。
      
      14楼:论坛ID: 应劭
       论坛等级: 高级会员
       内容: “寤”字其实应该是“悟”,小婴儿才一落生就能睁眼看世界,这就是所谓寤生。
       回复朝代: 东汉
      
      15楼:论坛ID: 张泽渡
       论坛等级: 高级会员
       内容:楼上的回复有道理,但可能是回复时间过长了,系统出错了。应该是小孩子出生睁不开眼睛才是“寤生”哦!《太平御览*人事部*产》和《困学纪闻》里,都有引用应劭先生的著作,都是说孩子生下来睁不开眼睛,俗话叫做寤生,寤生的孩子妨父母,所以父母不养活他们。
      
      16楼:论坛ID: 游客未登录
       内容: 呵呵,我是熊逸的女读者。我看了明星妈妈的育儿经之类的书,说以前生孩子。出生后睁开眼睛的孩子比较稀奇。现在生孩子,很多很多都是一出生就睁开眼睛了。大概是现在营养好了吧!也许古代出生后就睁开眼睛的孩子也很稀奇吧!呵呵!
      
      17楼:论坛ID: 坏熊出没哦
       内容: 哇,讨论好热烈哦!我来捞分!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会说:“不会吧?传说中的经学就是这样的啊?怎么跟我常混的历史论坛差不多啊?”对,就是这样。
      
  “寤生含义”帖就此结束,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熊逸的风格。但读者肯定也会有问题,用现代汉语重建“经学论坛”是不是会偏离经学注释家的原意?其实我心中也有这样的疑惑,熊逸对此早有准备,他把那些书中用现代汉语表述的古代经学家的意见,在注释中把相关出处和原文一一列出。有兴趣的读者或者是有疑问的批评家都可以按图索骥深入研究。第二个问题是“经学论坛”的这个热贴,熊逸为什么不给出自己的意见呢?其实熊逸已经给过意见了,记得那些“熊逸编辑 ”么?呵呵。(熊逸编辑:知我者,欧胖也!)
      
  读了这一段后,当有一天你陪你妈看电视剧《东周列国》里唐国强饰演的郑庄公,你妈问你:“为什么唐国强演的那人名字那么怪啊?”你会坏坏地微笑一小下下……
      
  熊逸不仅仅是个注释家,他通过经传记载,试图探寻经文中疑案的真相。在这个层次的熊逸的形象是一个调查陈年疑案的政法委书记。《隐公元年》此书探究的第一个疑案就是“《春秋经》为什么从隐公元年开始”这个问题。熊逸正襟危毕恭毕敬地在案卷封皮上写下这个问题,我还偷笑了一小下下。我当时觉得这算一个案子么?我就觉得没有必要找什么理由来说明,因为任何一部编年史都得从某一年开始。“无论如何得有说法!”熊逸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也不敢嘀咕。于是他这个政法委书记就在我这个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旁听下开始展开调查。杜预等经学家依次走进熊逸办公室,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以他们自己认定的事实为依据,展开对此问题的评价。观点繁多目不暇接。这个问题调查完了,作为旁听者的我,听到了熊逸将案卷合上时的叹息,“仍然是一个疑案”。负责任的政法委书记熊逸用尽了文献调查手段,但大多数问题仍然无法揭开谜底。但证据不足的疑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人为制造“真相”呢?
      
  我读过一些书和网文,很多作者受了中小学教科书体例和标准答案思维的影响。写出来的东西比如“鲁隐公就是贱妾的儿子”还有“郑庄公是预先设计好铲除叔段势力的”。如此好象是站在云端居高临下芸芸众生,不容质疑的确定性“哐当哐当”掷地有声。这样高傲的话语,如同几千年前全视全知全能的上帝在西奈山对摩西颁布的命令。似乎是那位上帝目击了鲁隐公的降生,进入了郑庄公的心灵一般。于是我们大多被误导,觉得这些先知的启示如同以色列人的上帝名号一般是“自有永有的”。然而无可奈何的事实是,这些“上帝的话语”也是由卑贱的人类由各种文字原料创造出来。只不过他们总来不透露自己用了什么菜加了多少佐料。一个诚实的人应该就如同熊逸那样,不再以先知的话语直接给你结论,而是让你当美国总统。熊逸就是中情局长,向你汇报有关这个问题的各种情报。相信哪个情报如何得出结论那是总统自己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熊逸是制度史家。《隐公元年》的视野不仅局限在经文和历代注解文字上,熊逸力图揭示经文所提到的春秋时代种种制度或习俗的真貌。我认为历史学的任务简而言之就是求真,熊逸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查考两千年前的社会。熊逸说过,他以当代中国人的视野观察隐公元年的春秋社会,有时感觉时空距离太大,如同观察外星社会。但正是这样不预设立场偏向的“外星人观察”,才能更客观。本书对春秋制度和风俗的描述都不是节外生枝,而是解释经文或查考疑案的必要。比如鲁惠公的几位配偶引起春秋贵族婚姻制度和风俗的介绍,又如“盟于蔑”引出的春秋盟誓的介绍。没有这些介绍作为背景来支撑,经文中的事件飘在虚空中,至少我是无法理解那些事件的真正含义。
      
  读完了《隐公元年》全书,我谦虚了许多。隐公元年那些事的真相,我心中彻底没有了确定的答案。但《隐公元年》的第一句话“一部经学史就是一部误读史”,我终于理解了。熊逸通过对春秋经传一共四部“十三经”成员的第一年记载及其历代解说的辛勤考证,坚实有力地证明了这句话。经典恒久远,千年永流传。杜预何休郑玄孔颖达吕祖谦等经学家的解说文字还在我的头脑中激荡回旋,我对这些大经学家们所在时代的社会风气也有了初步的印象。在经学的长河中,他们只是位数众多的弄潮儿当中的代表。两千年来逝者如斯,人们前赴后继地对经典的文字做出解释并投入实践。如果我们以经典作者创作的“立法原意”为“正读”,历代的解读和实践严格地说都是不同程度的“误读”。我对此赤裸裸的真理不再喜不再悲,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就是如此。经典的文本不变,但解释总是能与时俱进甚至打着红旗反红旗。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与先秦经典的关系是如此,基督教社会与《圣经》难道不是这样么?美国社会与《合众国宪法》难道不也如此?也许尊敬的读者能找到熊逸与我此段议论类似的表述。我和熊逸同为君子,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不会做的。这个赤裸裸的事实看来只能用心有灵犀或英雄所见略同来解释了。
      
  熊逸真正的意图是描绘从古至今的经学长河,他想做的思想史家。一个耐心的语文老师,一个学识渊博的经学论坛版主,一个负责任的政法委书记,一个从外星观测隐公元年的观察家,一个有强大情报归纳分析能力的中情局长,一个经学家们的传记作家。《隐公元年》的作者熊逸就是所有这些角色的扮演者。
      
  我的序言就此结束。感谢支持我写序的熊粉,没有你们的耐心督促,本序言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感谢熊逸,他不写这么好的书,我才懒得写序言。最近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楚地出土的竹简,据说竹简中抄有一部前所未见的新编年史。我期待着这部新编年史的释读,期待着新编年史对隐公元年的记载。《隐公元年》此书过后,经学长河还将继续奔腾,经学论坛永远火热。
    
  
  
   欧胖子
   于上海市云台幼儿园云天部
   2008年11月

2009-2-22 15:41 水镜门生
这书不错,就是太贵,天涯有全文。

2009-2-23 08:40 tiger1970
昨天花49元买了此书。
今天早晨已经看到66页。

2009-2-23 11:58 水镜门生
我站在书店里看了四十几页:titter:

继续看电子版去:lol:

2009-2-23 17:45 悼红狐
看完差不多半年的人飘过了:sleep:

2009-2-23 18:23 水镜门生
这个序,没超过半年吧:lol:

2009-2-24 08:35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9-2-23 17:45 发表
看完差不多半年的人飘过了:sleep: [/quote]

你看的是1吧。这是2,去年10月才完成的啊。

2009-2-24 10:24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9-2-24 08:35 发表


你看的是1吧。这是2,去年10月才完成的啊。 [/quote]
好熊很早就把隐公元年放出来了。。。一个word文档嘛,老虎兄需要我传给你:titter:

2009-2-24 10:30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9-2-24 10:24 发表

好熊很早就把隐公元年放出来了。。。一个word文档嘛,老虎兄需要我传给你:titter: [/quote]

如果和纸质书不同我就要,相同的话就不要啦,毕竟花49大元买的纸质书啊......

2009-2-25 10:14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9-2-24 10:30 发表


如果和纸质书不同我就要,相同的话就不要啦,毕竟花49大元买的纸质书啊...... [/quote]
大部分应该一样的,小部分有没有改动我没有纸质书,无从查对
不过有了电子版,以后引用起来不用对着书敲字:lol:

2009-2-25 11:24 水镜门生
我下了一个PDF文本文档,只有155页:mellow:

狐仙传一个上来吧:lol: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