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笑书神侠 » 《大唐风云录》杂谈


2004-6-13 08:54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8:52:25发表
我喜欢看nono的文章,因为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论点也很鲜明以及让人信服,不象有些人写的东西结论不知道哪来的。 [/quote]
这是我个人的风格问题啦。所以抒情啊,乱弹啊之类的东西我就写不出来了。各有所长而已。

2004-6-13 09:04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8:12:25发表
前两个阶段,我看到了在战场上英勇无敌的世民,在政斗中绝不屈服的世民,当我对世民未来一展宏图的开阔场景而饱含热情的想象时,却只发现一个套中人,一个套在自设枷锁中的无奈的人。

所谓千古名君的梦想使得世民在争权斗争中差点小命不保,然而在帝王生涯中世民仍然执此梦想,甘愿为它奉献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另外,玄武门事件对世民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了世民一辈子的阴影,就算人们因世民出色的治国能力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尽,而世民自己却怎么也忘不了。梦想与阴影的双重枷锁,锻造了一个外在的千古名君,但也打造了一个内在疲惫不堪的世民。 [/quote]
确实,小说对这一阶段的李世民的描写,其用心是要表达对成功的代价的感慨。

应该说,选择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用于表达这一感慨,是非常巧妙的“定位”。因为历史上的李世民太成功了,在他身上只见光环,不见阴影。但成功就那么纯粹地美妙吗?世上没有只有正面、没有负面的东西,有光明就有黑暗,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所得就有所失,从来没有十全十美、尽善尽美的事物。这部小说的独特与矫矫不群--也就是再次地表现作者绝不肯媚俗之处--就在于它在此不是像通常的描写李世民的小说那样,热情地歌颂他作为千古名君这一表面的成功与辉煌,而是把阳光背后的阴影,白天之后的黑夜作为重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实,李世民作为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他的所得,人所共知,再怎么写,也不可能出什么新意,主题上也难以深刻。但他的所失,却是隐晦不为人知。这小说的作者,从历史记载的字里行间挖掘出蛛丝马迹,再加上感情线方面相应地补充一些虽然是虚构、但在“假定情境”里与非虚构的史实在“艺术真”上配合得丝丝入扣的情节,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光环背后的李世民--一个真实的人!

2004-6-13 09:12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8:12:25发表
然而在结尾处,我只看到了一个茫然的世民,一个追问一生自己所做有何意义的世民 ?也许人在生命尽头都会有此追问,但这个追问对世民来说却来得太早。人生五十知天命,而五十岁的世民怎么反而更加疑惑了呢? [/quote]
小说中所选取进行着重描写的场景比较特别,应该并不能代表大多时候李世民的心境。他还是觉得自己是成功的,但在与吉儿长谈那一刻,他受到立太子之事的困扰,想到李承乾的怨恨,想到自己身边的女子一个个地离去或逝去,想到过往的恨事(玄武门事件),想到自己落到当年父亲李渊那左右为难的处境……总之,就在那一刻里,他毕生之中所有的不如意之事都兜上心头,他成功背后的所有代价与隐痛,都突然爆发(也只有在吉儿面前,他才能展现自己最真的一面,抒发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隐痛),所以有此茫然若失,忽然觉得也许以这所有的一切来换得一个千古名君的美誉(抑或虚名?)太不值得了。

但我想,这并不是他在心态正常时会有的想法。每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都会有极端的念头(那些自杀的人,往往不也只是一时冲动吗?这里我想起“神雕”中写杨过跳崖后,觉得自己不会再跳一次了。就是那一刹那的冲动过去后,那种极端的心境其实并不是常态。这里的描写,不是要贬低杨过对小龙女的爱只是一时冲动,而是金庸对于人的心理之把握,非常准确细腻)。但作者故意地选取这样的特别场景来描写,是为了表达主题之便。

2004-6-13 09:19 happytime
我觉得世民本身的悲剧不光是成功代价的问题,而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本身性格的缺陷或者说不和谐,当然如果不是这么追求成功,他性格的的缺陷或者不和谐不会暴露地这么明显。
我本来想专写一文谈世民的性格以及他的性格在各阶段与环境的相适以及冲突,
不过这个东东写起来太烦,而且很难客观(会带着我本身的有色眼镜去看他),所以就放弃了。

2004-6-13 09:2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8:12:25发表
这个阶段世民遭遇的变化太多,心爱的吉儿离开了,曾经的恋人转眼成为陌路人(最后倒成为世民的历史见证人);美丽的燕儿离去了,成为世民长久未成意识到的隐痛;而无垢,这个世民理所当然地认为永远会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女子却也早早踏上了归路,曾记否,那个只盼着世民早早回家吃饭的普通女子慢慢变为处处为夫的贤明妻子,曾记否,那个在战场上骁勇的少年统帅终于变为世人景仰的天可汗,一个困在以德持身的牢笼中,一个套在千古名君的枷锁中,就这样擦肩而过,天人永隔。 [/quote]
呜,这一段写得真伤感。

是的,在感情的世界里,李世民的一生极其不如意。如果他能稍微从对吉儿的痴迷中抽身出来,他会发觉大千世界,好花遍野皆是。对他好的女子,就算不数长孙无垢和燕儿,蕊儿其实也不错。

(按:我觉得蕊儿也很值得一评的说。她长得那么像吉儿,似乎又是如燕儿那样成为吉儿在李世民心中的替代品。但你仔细看小说中的描写,他心里其实很清楚地知道蕊儿不是吉儿。小说中有一处细节,是写燕儿死后,李世民进来,开始时以为吉儿是一个宫女。后来吉儿抬起头时,他马上就认出她是吉儿了。为什么他没有把她错认为是蕊儿?按理说,相貌像吉儿,但又在宫里的,李世民应该很容易错认她是蕊儿才对。但他一眼就认出吉儿来了,说明他从来不曾受到相貌相似的影响。就像孪生儿女的父母通常不会错认,外人才会错认。因为父母太了解儿女了,不仅仅是通过相貌来辨识。李世民是用心、用直觉来辨识出吉儿的。这也是一处很微妙而深刻地刻画出李世民真心爱着吉儿的描写。)

但是,也许正如金庸的“白马啸西风”最后所写的那一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我偏偏不喜欢。

无垢、燕儿等等,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李世民偏偏不喜欢。

还是“白马啸西风”中的疑问: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怎么办?

吉儿倒并非不爱李世民,但二人的性格既相投又相左,属于那种相爱容易相处难(所以可以做情人,但做不了夫妻,最完美的夫妻是要在爱的基础之上相处融洽的)。

与吉儿厮守终生,也许并不是李世民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东西(他最想得到的,应该还是做千古君),但确实是他一生中最不到的东西中最想得到的东西。贵为天子,而且是千古一天子,也不是所有你想得到的东西就能得到。总要牺牲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才能得到最想要的。值得吗?他这样选择了,尽管难免有一时的悔恨懊恼,但应该还是值得的。只是,代价总是存在,总有些你很想得到的东西作为代价而牺牲掉了,永远也得不到了。

2004-6-13 09:27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9:19:26发表
我觉得世民本身的悲剧不光是成功代价的问题,而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本身性格的缺陷或者说不和谐,当然如果不是这么追求成功,他性格的的缺陷或者不和谐不会暴露地这么明显。
我本来想专写一文谈世民的性格以及他的性格在各阶段与环境的相适以及冲突,
不过这个东东写起来太烦,而且很难客观(会带着我本身的有色眼镜去看他),所以就放弃了。 [/quote]
写吧写吧,不要放弃吧。

每个人当然都有性格缺陷的啊,谁会十全十美?成功之所以有代价,有阴影,就在于此啊。

2004-6-13 09:28 happytime
同意nono这句“但我想,这并不是他在心态正常时会有的想法。每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都会有极端的念头”。

看第三部分看得我郁闷死了,看第一遍时候我产生“这样的皇帝还不如不当”的感想,不过多看几遍后,我也注意到作者专挑世民失败以及心情不佳的场景写,真正的世民应该没那么惨。

说道杨过自杀问题,当初和同学讨论过,同学认为写得很好,非常认同“人自杀过一次就不会再自杀”,我反驳说:“不一定,没看那个三毛搞了n次自杀,最后终于成功了吗”同学被我说得一时无言,但很快也反驳道:“因为那个三毛是神经病。”

2004-6-13 09:35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8:12:25发表
战场上是英雄们一展激情和勇气的地方(当然也要以客观的判断为前提),而理政的场合更需要的是冷静克己,兼听兼明。世民很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也努力地这样去做,虽获成功,可惜再也找不回战场上那意气风发,酣畅淋漓的感觉,而是约束,约束,再约束。有时侯就连小事也不能满足,想要打个猎却被横加拦阻,想要避个暑去被刻意指责。 [/quote]
以李世民的性格,最适合他扮演的角色,确实就是军事天才。所以,在那个角色里,他从来不需要克制自己,只需要畅快地展现自身。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在军事方面成功,他希望自己在人们通常用来衡量一个男性是成功的所有领域成功。但有些角色(千古名君)与他的性格是有冲突的,于是他必须压抑甚至是扭曲自己的性格来适应这些角色的需要。(这里我忽然想到,这小说其实还有一个很西方化的主题,就是“压抑与宣泄”。不但长孙无垢的人物形象承载了这一主题,其实李世民的形象更加隐晦地表达了这一主题。)

因此,这部小说从另一角度来看,确实是一部“性格悲剧”。在欲达成的角色和自身的性格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于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通常的性格悲剧,是人物不肯压抑与改变(扭曲)自身的性格去适应角色的需要,于是造成了自我的毁灭(想想哈姆雷特,想想林黛玉);但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李世民的悲剧(还应包括长孙无垢的悲剧),却是人物自觉地压抑与改变自身的性格去适应角色的需要,自我没有毁灭,但那个纯真、天然的过去的我却正是自己一手地毁灭掉的。当成功以后,回想往事,想到那个自己亲手毁掉的过去的我,于是忍不住伤感唏嘘,这就是李世民与吉儿长谈中表现出茫然的实质吧。

2004-6-13 09:37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9:28:45发表
说道杨过自杀问题,当初和同学讨论过,同学认为写得很好,非常认同“人自杀过一次就不会再自杀”,我反驳说:“不一定,没看那个三毛搞了n次自杀,最后终于成功了吗”同学被我说得一时无言,但很快也反驳道:“因为那个三毛是神经病。” [/quote]
我认为这没有矛盾。三毛一再地自杀,说明她确实是想自杀,不是一时冲动要自杀。但很多想自杀的人,其实只是一时冲动。很可能在自杀将死的时候,就已经后悔了,害怕了,不想死了。所以如果能救回来,是不会再去自杀的。

2004-6-13 09:41 happytime
所以说抒情文章永难客观,因为要抒发感情,打动读者,必要采用比较偏执或片面的视角(当然也不能太偏,太偏会给人假的感觉)
虽然我写文的时候意识到世民没有那么惨,但我也只顾挑他惨的地方说。
抒情文章容易打动读者,有审美意义上的快感,但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
这就是我写上面几篇抒情文章的感受。

2004-6-13 09:42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8:12:25发表
玄武门的梦魇一直缠绕着世民,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总爆发。承乾,这个当初世民满心盼望的儿子却因有个“承”字始终得不到世民的欢心,压抑激愤,终于酿成了叛乱的惨剧;李泰,这个和自己当初处于同样位置的儿子亦有和自己当初同样不可抑制的野心,悲剧怎么能重演,世民定要可以改变;李治,这个平日重未上过太子候选人名单的个性柔弱儿子却成为真正的太子,就算有长孙无忌一干重臣的辅佐,他能成么? [/quote]
即使是历史上的李世民(不是这小说中的李世民),在立太子问题上也是备受感情折磨的。因此我觉得小说中的描写非常逼真,简直要让我怀疑它写的就是历史上真正的李世民(尽管我认为小说不必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且也可能说服所有读者都同意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但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不是客观的评论,我确实觉得这部小说应该是我看过的所有描写李世民的小说中,最有可能逼近了历史真相的一部)。

像小说中描写李世民临立李治为太子之前,还投床自刺,这可是史书上记载的真人真事,连他说的话都一丝不差地照抄了史书,不是作者编出来的。如果历史上真正的李世民不是哪怕有一刹那间怀有这种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茫然与怀疑是否值得的情绪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2004-6-13 09:43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9:41:51发表
抒情文章容易打动读者,有审美意义上的快感,但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 [/quote]
文学作品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审美啊,怎能说这没有价值呢?至于文学作品另外还承载了更深刻的主题,那是另一种层次的要求了。

2004-6-13 09:45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3, 9:35:32发表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在军事方面成功,他希望自己在人们通常用来衡量一个男性是成功的所有领域成功。但有些角色(千古名君)与他的性格是有冲突的,于是他必须压抑甚至是扭曲自己的性格来适应这些角色的需要。(这里我忽然想到,这小说其实还有一个很西方化的主题,就是“压抑与宣泄”。不但长孙无垢的人物形象承载了这一主题,其实李世民的形象更加隐晦地表达了这一主题。)

[/quote]
不错,不错,这正是我想写却未写的那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2004-6-13 09:47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8:12:25发表
带着太多太多的疑惑,带着太多太多的担心,带着太多太多的不舍,世民静静地去了。世人对他的景仰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如何? [/quote]
这就是这部小说最令人唏嘘感慨,又最令人难以忘怀,因此最令人忍不住一再地重读的原因所在啊。

金庸的小说,在结尾的时候总给人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缺憾之美”,这是一种悲剧的美,永远比喜剧乃至正剧的美更吸引人。(以前不是说过,“悲观主义”对人的感情更有亲和力,更有魔力吗?)

这小说当然整体来说仍然有很多不足,不能与金庸小说相提并论。但这种悲剧的色彩,这种令人无奈地低徊不已的气氛,正与金庸小说相通。“白蹄乌”说不能明白为什么我会喜爱金庸小说的同时,还能欣赏这部小说。但这其实是没有矛盾的。我想,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2004-6-13 09:4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9:45:43发表
不错,不错,这正是我想写却未写的那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quote]
那我更希望你能写了。写吧写吧,MM,算我求了啦。

2004-6-13 10:42 happytime
对了,nono你不是要谈大唐这部作品的缺陷吗?(很早很早以前说的,我本来以为在影视中的李世民那个贴子中就可以看到)

除了心理描写过火,这书难道没有别的比较大的缺陷吗?

2004-6-13 10:4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0:42:20发表
除了心理描写过火,这书难道没有别的比较大的缺陷吗? [/quote]
那小说将“唐太宗李世民”这琼瑶剧和现实主义色彩很浓的“唐太宗”加在一起,又加进自己西方味很重的创作,风格上是有点冲突的。这是我当时写那句话想到的缺陷,但后来写评论时再仔细地看这部小说,觉得这点问题其实并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么严重,所以没提了。

心理描写过火那个问题,评论时是有说的啊,不是已经拿了“唐太宗”一书来对比的吗?

2004-6-13 10:53 happytime
原来是这样呀,害我仰着脖子等了半天。
心理描写过火,是某个创作技巧的不成熟了。
我还一直以为《大唐》有什么重大缺陷呢。

2004-6-13 11:0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0:53:52发表
原来是这样呀,害我仰着脖子等了半天。
心理描写过火,是某个创作技巧的不成熟了。
我还一直以为《大唐》有什么重大缺陷呢。 [/quote]
发觉MM很喜欢挑毛病的说。

2004-6-13 11:15 happytime
没有没有,我对挑小张的毛病有兴趣。
但对大唐可宽容得很,除非是重大缺陷否则我是不会关注的。
没看到我对心理描写过火非常容忍吗?

2004-6-13 11:16 nononono
喂,不要说废话啦,说些有意义的评论。

2004-6-13 18:49 happytime
大唐奇女子冰儿
   大唐中的一干女子都是和世民发生各种各样的感情联系,惟有冰儿是以世民的正面对手出现。

   刚出场的冰儿,已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随念一转,已发现“承乾”的含义,可笑建成还在一边傻傻地附和李渊,一个小小的细节,夫妻俩的智商已经高下立判。

   能猜出名字虽能显示聪明,但毕竟是小节,想那冰儿平时伶牙俐齿,颇得李渊欢喜(见冰儿进宫求李渊时,李渊的心理描写),这点才干当不在话下。真正让人惊奇的是她能主动出击,几次打败世民而让世民丝毫不知。

   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真正的才干:

   首先,能在万难中挑出魏征这样一等一的人才。以世民初回长安时人望之盛,稍具才干之辈进皆投奔,剩下的多为沙砾,而冰儿能在沙砾中淘出黄金,可见独具慧眼。

   其次,她本身已经具备相当的政治眼光,这点就是世民本人也不即。世民的政治智慧在于采用合理的建议,而冰儿本身就能独立策划,身兼谋臣和统帅(指政治上的)双重之能。

   最后,就是冰儿本身的个性与政治气氛甚为想合。冰儿个性坚定,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做事稳、准、狠,遇到巨变毫无惧色,绝不慌乱(想想看世民,一遇巨变,就扑入无垢怀抱,软弱如初生的婴儿)。书中描述她遇巨变,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建成被捕,东宫眼看就要灭亡,而她不谎不乱,冷静和魏征等谋臣相商,定下种种计策,不仅营救出丈夫,更进一步下狠手打击对手,定要让敌人置于死地,这就是政治场上必备的狠辣与决断,因为政治场上多是一次性博弈,不让你有总结经验机会。要不是恰好突厥来犯,世民小命休矣。二是得悉已深中巨毒,不象普通人那样号啕大哭,指责丈夫之无情无义,而是冷静安排下计策,让建成痛苦地死于敌手,外带断子绝孙(估计冰儿没有生孩子,否则相信她会要求世民放过她的孩子,而世民受她三份大礼,也定当答应)。而一切安排好之后,她主动吞金自杀,死也要死在自己手里。

    以冰儿之才,下场却如此之惨,可叹冰儿身为女儿身,不能象男人那样一展抱负,却毫不光彩地死在窝囊又愚笨的丈夫手中。反过来说,冰儿就算是男儿身,但以其锋芒毕露,骄傲到骨子里的个性,估计能抗得起大阵仗,却容易在阴沟里翻船。(怎么让人联想到了刘文静?)

2004-6-13 18:58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3, 9:26:00发表
是的,在感情的世界里,李世民的一生极其不如意。如果他能稍微从对吉儿的痴迷中抽身出来,他会发觉大千世界,好花遍野皆是。对他好的女子,就算不数长孙无垢和燕儿,蕊儿其实也不错。



[/quote]
是呀,天涯何处无芳草,可叹世民积极地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活该。

蕊儿对世民无所谓爱不爱的,只是颇具古代女子的一些美德,话说回来,这也是古代女人生存的必备资本。

2004-6-13 20:24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8:49:39发表
大唐奇女子冰儿 [/quote]
呵呵,不错不错,我正想建议MM不妨写些“大唐风云录”中的边角人物。MM先就自己写了,很会自选题材嘛。

2004-6-13 20:2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8:58:49发表
蕊儿对世民无所谓爱不爱的,只是颇具古代女子的一些美德,话说回来,这也是古代女人生存的必备资本。 [/quote]
蕊儿有吉儿的相貌,长孙无垢的忍辱负重。开始时我以为她是吉儿的“影子人物”,后来想想不是,只不过是作者把她写成是吉儿的影子而已。她是一个独立的人物形象,是“大唐风云录”中的另一类型的悲哀女性。

2004-6-13 20:2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8:49:39发表
大唐中的一干女子都是和世民发生各种各样的感情联系,惟有冰儿是以世民的正面对手出现。 [/quote]
你忘了武媚吗?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其实冰儿与武媚才是一对影子人物。写冰儿其实是在暗写武媚,只不过因为武媚不是主要人物,又与主角李世民的故事发生交立叉的机会不多,所以通过详细描写冰儿,就相当于暗示了武媚。

2004-6-13 20:30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3, 20:26:39发表
蕊儿有吉儿的相貌,长孙无垢的忍辱负重。开始时我以为她是吉儿的“影子人物”,后来想想不是,只不过是作者把她写成是吉儿的影子而已。她是一个独立的人物形象,是“大唐风云录”中的另一类型的悲哀女性。 [/quote]
我觉得蕊儿是古代比较常见的女子类型,
如果说女子比起男人有什么更优秀的地方,那就是比男子更善于隐忍。

2004-6-13 20:30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8:49:39发表
刚出场的冰儿,已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随念一转,已发现“承乾”的含义,可笑建成还在一边傻傻地附和李渊,一个小小的细节,夫妻俩的智商已经高下立判。 [/quote]
妻智夫愚,是冰儿的悲剧所在。不过,武媚却把冰儿的悲剧变成了李治的悲剧。说到底,是因为李治毕竟喜欢武媚(但这喜欢敌不过自私与软弱),冰儿最大的失策其实正如长孙无忌所想的那样,是不会讨丈夫欢心(抑或她骄傲的个性使她不肯讨?但武媚同样骄傲,却比她更懂忍辱负重,更懂伪装)。

2004-6-13 20:33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8:49:39发表
最后,就是冰儿本身的个性与政治气氛甚为想合。冰儿个性坚定,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做事稳、准、狠,遇到巨变毫无惧色,绝不慌乱(想想看世民,一遇巨变,就扑入无垢怀抱,软弱如初生的婴儿)。 [/quote]
这一点确实是冰儿胜过李世民之处。那是因为冰儿心中没有任何的“善”,所以就不会软弱,没有弱点。这是“大唐风云录”要把李世民刻画成圆形人物的缘故,如果是纯粹的反面人物,像“玄武门”中的李世民,那就完全是“大唐风云录”中的冰儿的男子版了。

2004-6-13 20:37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3, 20:28:42发表
你忘了武媚吗?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其实冰儿与武媚才是一对影子人物。写冰儿其实是在暗写武媚,只不过因为武媚不是主要人物,又与主角李世民的故事发生交立叉的机会不多,所以通过详细描写冰儿,就相当于暗示了武媚。 [/quote]
我没有忘记她,武媚不是李世民的小老婆吗?还是大致上可以归于有感情联系一类。
冰儿和武媚很相似,但冰儿在富裕环境下长大,更具备天生的大气和雄心,而武媚具有更多的受害者心态,她的气魄是在极度压制下猛烈爆发的结果,更多的是一种扭曲的性格。

2004-6-13 20:3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18:49:39发表
以冰儿之才,下场却如此之惨,可叹冰儿身为女儿身,不能象男人那样一展抱负,却毫不光彩地死在窝囊又愚笨的丈夫手中。反过来说,冰儿就算是男儿身,但以其锋芒毕露,骄傲到骨子里的个性,估计能抗得起大阵仗,却容易在阴沟里翻船。(怎么让人联想到了刘文静?) [/quote]
咦,你这个联想确实很新鲜,还真有点道理。刘文静败是败在他一开始时少看了李世民,偏向李渊,却没想到裴寂背后说了他坏话,他始终无法取得李渊的信任。到他后悔了,又回过头来想再亲近李世民的时候,长孙无忌等三人已经把他排斥在外了。

冰儿最失败的,是她错选了李建成。但恐怕又很难怪她错选了。毕竟李建成是长子,她与他结婚时也不可能看到李世民会有一天功高震主到动摇李建成的地位。(想想,李世民比李建成年纪小了差不多十岁,当时冰儿眼中的李世民,只是一个一天到晚在外头疯玩的小孩子吧。)

2004-6-13 20:39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20:37:24发表
我没有忘记她,武媚不是李世民的小老婆吗?还是大致上可以归于有感情联系一类。 [/quote]
这视乎你怎么定义“有感情联系”,仅指是有夫妻关系这样表面的东西,那确实是的。但实际上武媚没有爱过李世民,后来恨倒是不少。

2004-6-13 20:41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20:37:24发表
冰儿和武媚很相似,但冰儿在富裕环境下长大,更具备天生的大气和雄心,而武媚具有更多的受害者心态,她的气魄是在极度压制下猛烈爆发的结果,更多的是一种扭曲的性格。 [/quote]
冰儿是纯粹的野心,但武媚其实也早有野心(你注意一个细节,里面说到她故意与别人调班也要值早朝,就是要听李世民君臣议事,那是她有意识地学习治理国家之道的表现。如果不是有政治野心,一个宫女身份的人,为什么要关心这些国家大事?连李治身为王子都对这些不感兴趣)。

当然,武媚的性格比冰儿要复杂多了,既有天生的野心,也有后天的苦难压抑导致的报复心态的扭曲。

2004-6-13 20:42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3, 20:30:56发表
妻智夫愚,是冰儿的悲剧所在。不过,武媚却把冰儿的悲剧变成了李治的悲剧。说到底,是因为李治毕竟喜欢武媚(但这喜欢敌不过自私与软弱),冰儿最大的失策其实正如长孙无忌所想的那样,是不会讨丈夫欢心(抑或她骄傲的个性使她不肯讨?但武媚同样骄傲,却比她更懂忍辱负重,更懂伪装)。 [/quote]
前面说了,武媚在恶劣的环境下成长,隐忍是她必备的素质,否则她早就完了。
而冰儿成长在富豪之家,她的骄傲来源于对自身家世的信仰和自己才智的肯定。

2004-6-13 20:44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3, 20:41:57发表
冰儿是纯粹的野心,但武媚其实也早有野心(你注意一个细节,里面说到她故意与别人调班也要值早朝,就是要听李世民君臣议事,那是她有意识地学习治理国家之道的表现。如果不是有政治野心,一个宫女身份的人,为什么要关心这些国家大事?连李治身为王子都对这些不感兴趣)。

当然,武媚的性格比冰儿要复杂多了,既有天生的野心,也有后天的苦难压抑导致的报复心态的扭曲。 [/quote]
不错,冰儿是一个活得纯粹和彻底的形象,
而武媚复杂得多。

2004-6-13 20:44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20:42:34发表
前面说了,武媚在恶劣的环境下成长,隐忍是她必备的素质,否则她早就完了。
而冰儿成长在富豪之家,她的骄傲来源于对自身家世的信仰和自己才智的肯定。 [/quote]
这倒也是。听你这么一分析,我觉得武媚的性格确实是更复杂了。可以说是有长孙无垢之忍,却无其善;有冰儿之狠,却无其刚者易折。说冰儿是她的影子人物,也只是局部的影子。

2004-6-13 20:51 happytime
我觉得复杂的人物通常活得不幸福,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所谓复杂,性格本身有自相冲突的地方,结果就看他(她)成全自己哪方面的性格了。即使成功,也会有重大缺憾。选择时,通常要遭受极剧的感情折磨。

2004-6-13 20:57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20:51:18发表
我觉得复杂的人物通常活得不幸福,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quote]
你觉得武媚不幸福吗?冰儿就幸福吗?

2004-6-13 20:59 happytime
我只能说成功的冰儿会比成功的武媚幸福。

2004-6-13 21:25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20:59:20发表
我只能说成功的冰儿会比成功的武媚幸福。 [/quote]
也不一定哦。武媚可能就只要求有权势,不需要有爱情。得到了权势,已经可以满足了。不过,讨论这东西好像没什么意义。

2004-6-13 21:32 happytime
边角人物没意思,讨论点太少,还是主角有意思,我放弃边角人物啦。

2004-6-13 21:35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3, 21:32:40发表
边角人物没意思,讨论点太少,还是主角有意思,我放弃边角人物啦。 [/quote]
你!

不敢批评你了,一批评就放弃,呜。

2004-6-13 21:36 nononono
你说冰儿是奇女子,你喜欢她?欣赏她?

2004-6-13 21:41 happytime
我本来很讨厌冰儿的,可能是来源传统的影响,对野心勃勃的女子没好感。
现在想想也没什么,男人可以野心勃勃,女人也可以呀。
说她奇,是她非常的与众不同呀,一早就具备雄心要争天下,武媚的野心还是慢慢增加的吧。
[quote]边角人物没意思,讨论点太少,还是主角有意思,我放弃边角人物啦[/quote]
我一早就有这种想法啦,不过最近写世民的争权过程,忽然对他的对手有了感觉,甚至有了几分欣赏,能和世民对阵的,必定是不凡的人物。

2004-6-13 21:42 happytime
[quote]我觉得复杂的人物通常活得不幸福,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所谓复杂,性格本身有自相冲突的地方,结果就看他(她)成全自己哪方面的性格了。即使成功,也会有重大缺憾。选择时,通常要遭受极剧的感情折磨。 [/quote]

其实我这句话是针对李世民有感而发的。

2004-6-14 09:23 nononono
既写了冰儿,顺便也写写王至吧。冰儿是奇女子,他可是奇男子。其实觉得他们挺般配的,就可惜了王至不是出身有权有势之家。

YY一下,如果王至是李建成……

2004-6-14 09:31 happytime
ok,昨天我已经写了一部分(另一篇文章,专谈王至与冰儿的爱情的),不小心删除了,就没接着写了。

2004-6-14 09:33 nononono
关于冰儿的部分,我还关注一点,就是通过安排冰儿是山东崔氏的女儿,作者很巧妙地把唐初的“氏族志”之争这一段史料不着痕迹地揉合了进去。又通过王至与燕儿的一场对话把隋杨、李唐上至北魏时代的关系,以及“关陇集团”对整个历史走势的影响都介绍给读者了(当然这小说的作者采纳的是陈寅恪的观点,但我以前作过评论,指出陈寅恪这些观点是有问题的。但小说并不是历史考证,无需如此苛求于作者)。

这一点是特别值得写历史小说的人学习的。这部小说在揉合和整合史料方面的技巧之高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第三部分(你说的李世民同志光辉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即千古名君那一阶段),整合了大量非常零碎的史料,浑然一体。有时间应该特别地对这一方面进行一下盘点,看这作者以什么手法将这么零碎的史料一一地整合进来。

目前大多数有历史背景的小说,或者是非常远离史实,这就谈不上整合史料的问题了;或者是非常忠于史实,但大量的史料是相当枯燥乏味地硬塞进去,与小说中虚构的成分格格不入,如水与油。但这部小说却是整合得使虚构部分与史实部分如水与乳,难得之极。

2004-6-14 09:33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4, 9:31:22发表
ok,昨天我已经写了一部分(另一篇文章,专谈王至与冰儿的爱情的),不小心删除了,就没接着写了。 [/quote]
为你的贴子不幸殉难,默哀一分钟。

2004-6-14 09:36 happytime
写文感想:写爱情最好用抒情的笔调,写才智最好用分析的笔调,写情节最好用客观评论的笔调,感叹人生也是用抒情的笔调,对自己记忆模糊的情节最好用乱弹的笔调(不用负责,呵呵。)

2004-6-14 09:3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4, 9:36:06发表
写文感想:写爱情最好用抒情的笔调,写才智最好用分析的笔调,写情节最好用客观评论的笔调,感叹人生也是用抒情的笔调,对自己记忆模糊的情节最好用乱弹的笔调(不用负责,呵呵。) [/quote]
呵呵,MM才开始入门,已经感慨不少了嘛。

2004-6-14 09:39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4, 9:33:14发表
这一点是特别值得写历史小说的人学习的。这部小说在揉合和整合史料方面的技巧之高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第三部分(你说的李世民同志光辉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即千古名君那一阶段),整合了大量非常零碎的史料,浑然一体。有时间应该特别地对这一方面进行一下盘点,看这作者以什么手法将这么零碎的史料一一地整合进来。

[/quote]
我看小说时候注意到了。
不过我平常爱看电视(虽说现在不太看了),发现如果改成电视剧就糟糕极了,谁能忍受王至与燕儿那超长的对话。

2004-6-14 09:41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4, 9:39:04发表
不过我平常爱看电视(虽说现在不太看了),发现如果改成电视剧就糟糕极了,谁能忍受王至与燕儿那超长的对话。 [/quote]
不会,电视剧的话就会改成用画面来拍摄,如加蒙胧的镜头来回拍王至与冰儿童年、少年时的故事。这在拍摄技巧上叫闪回?

2004-6-14 09:44 nononono
不过,这部小说的第三部分是比较适合用来拍舞台剧,而不是电视剧。因为它本来就是采用了舞台剧的结构。

2004-6-14 09:45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4, 9:36:43发表
呵呵,MM才开始入门,已经感慨不少了嘛。 [/quote]
nono指点一下,怎样能把文章写快呢。
上面的感想是为了加快写作速度用的,拿世民的那文举例,第一部分我记不清情节了(人又懒,不愿意重看),所以用戏说的笔调写,结果错误一大堆的(不过既然是戏说,不用负责了)第二部分基本上每个细节我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其中每个情节环环相扣,所以可以用相对客观的评论方式来写,第三部分虽然我也看地仔细,但情节跳跃性强,跨度大,很难分析,所以用感叹人生(抒情)的笔调写。

2004-6-14 09:46 nononono
在这里开了个新贴,为你而开的,去看看吧。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8803&st=0&#entry210500]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0&#entry210500[/url]

2004-6-14 09:49 happytime
[quote]不会,电视剧的话就会改成用画面来拍摄,如加蒙胧的镜头来回拍王至与冰儿童年、少年时的故事。这在拍摄技巧上叫闪回?
不过,这部小说的第三部分是比较适合用来拍舞台剧,而不是电视剧。因为它本来就是采用了舞台剧的结构。[/quote]

不错,冰儿的故事可直接拍,更感人。
第三部分不适合电视剧。

2004-6-14 09:50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14, 9:45:55发表
nono指点一下,怎样能把文章写快呢。
上面的感想是为了加快写作速度用的,拿世民的那文举例,第一部分我记不清情节了(人又懒,不愿意重看),所以用戏说的笔调写,结果错误一大堆的(不过既然是戏说,不用负责了)第二部分基本上每个细节我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其中每个情节环环相扣,所以可以用相对客观的评论方式来写,第三部分虽然我也看地仔细,但情节跳跃性强,跨度大,很难分析,所以用感叹人生(抒情)的笔调写。 [/quote]
所谓“熟极而流”,如果不熟,怎么能快如“流水”呢?所以,写评论文章要快,总得先对评论的对象很熟悉,才有可能啊。

你可以把那小说打印下来(如果对你不是造成太大的负担的话),写的时候记不清了,随手翻一翻来确认一下。

像我们评论金庸小说,怎么能对这么多细节了如指掌呢?就是因为我们反复地看金庸小说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了,里面每一个细节都清楚,评论起来自然就能顺手拈来了。

其实我觉得你写的三部分都很不错啊,至少我看了都觉得你已经看得很仔细,对里面的细节记得挺清楚的。

2004-6-14 15:53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14, 9:36:43发表
呵呵,MM才开始入门,已经感慨不少了嘛。 [/quote]
那么李世民一早就完蛋了

2004-6-14 18:07 青钢剑
大唐风云这本书我没看过
那位朋友介绍个地方让俺看看啊?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大唐风云录》杂谈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