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6-21 09:4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0, 22:01:46发表
冰儿的个性强烈,脾气也大。当李渊与世民在席见互相吹捧几句,冰儿已经忍受不了,只得苦苦压抑,不让自己当场发作出来。冰儿的壮志难酬,建成的无用蠢笨,都让冰儿大为光火,再加上恨铁不成刚的意气,最后以辱骂的方式一古脑儿得在建成的身上宣泄出来。
武媚人小位卑,遭遇打击,只得强压情绪,基本上不宣泄式的痛哭,因为哭在她心目中代表软弱。强压的情绪最后转化成恨,强烈地恨而且始终不息,连绵不绝。 [/quote]
不错不错,这里的对比写得好。李世民除了发疯的时候外,是绝少骂人的(这也是他要压抑自我的一个方面),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过他骂人,只约略地提到他登基后有时会无端地责备宫女。
而冰儿的发渲正表现在她骂人、冷嘲热讽之上。武媚其实也爱说话带刺(像她对蕊儿说的话),但在打击之下她不肯哭,而是转化为怨毒与仇恨,这是更可怕的事。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个性相对他所承受的压力不够坚强,则宣泄是必须的。如果不以哭泣等软弱的行为来宣泄,那就会以幻想来满足自身,逃避压力。武媚就是如此,小说中有写到她幻想自己报仇雪恨。一般人幻想多了,就会精神分裂,但武媚有很强的实践意志与能力,把这些“幻想”真个付诸实行了。我们常听到“政治狂人”之类的说法,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这样的吧。
2004-6-21 09:48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1, 9:40:49发表
这一点又是MM看得仔细啊,赞!我还真没有太留意到这一特征呢。
杀气也是威严的一种表现吧。像李世民以为吉儿死了而狂怒时,小说中描写他的眼中尽是一片“冷森森的杀气”。 [/quote]
这种“杀气”是很容易吓跑mm的,所以各位男士注意,千万不要在mm面前露出杀气。
记得我看《教父》的时候,迈克对凯很好,但凯偶尔会怕他,就是因为凯发现迈克偶尔露出来的杀气,凯当时感到一股巨大的寒意。不过,迈克这种杀气是在他当了小教父以后,凯才发现的。
2004-6-21 09:54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9:48:51发表
记得我看《教父》的时候,迈克对凯很好,但凯偶尔会怕他,就是因为凯发现迈克偶尔露出来的杀气,凯当时感到一股巨大的寒意。不过,迈克这种杀气是在他当了小教父以后,凯才发现的。 [/quote]
但有权威的首脑人物都必然如此的。掌握生杀予夺之权,再加上个性刚烈,果断狠辣,自然而然就有这种杀气。即使刻意地掩饰,也难免在某些时候流露出来。像李世民早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就在突利面前听到吉儿可能没有入城避难而遭突厥军蹂躏而闪过一丝怨毒的神色,把突利吓了一跳。
像长孙无忌那样的人,反倒是阴险的个性,不会有这种杀气。
2004-6-21 09:59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1, 9:48:30发表
而冰儿的发渲正表现在她骂人、冷嘲热讽之上。武媚其实也爱说话带刺(像她对蕊儿说的话),但在打击之下她不肯哭,而是转化为怨毒与仇恨,这是更可怕的事。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个性相对他所承受的压力不够坚强,则宣泄是必须的。如果不以哭泣等软弱的行为来宣泄,那就会以幻想来满足自身,逃避压力。武媚就是如此,小说中有写到她幻想自己报仇雪恨。一般人幻想多了,就会精神分裂,但武媚有很强的实践意志与能力,把这些“幻想”真个付诸实行了。我们常听到“政治狂人”之类的说法,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这样的吧。 [/quote]
我受到打击的时候,从不发狂,也不骂人,也不会在人前留泪。
一般是一个人躲起来默默地留泪,独自舔舐伤口,好惨哟。
我偶尔会记恨对自己特别不好的人,不过我这个记性不好,过了一阵子,就把记恨给忘了。
原来宣泄情绪还有以幻想呀,下次受到打击时我也来幻想一下,呵呵。
2004-6-21 10:01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9:59:43发表
我受到打击的时候,从不发狂,也不骂人,也不会在人前留泪。
一般是一个人躲起来默默地留泪,独自舔舐伤口,好惨哟。[/quote]
因为你不是个性刚烈的人嘛。所谓刚者易折,如果没有宣泄的途径,就会折掉的。
2004-6-21 10:04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9:59:43发表
原来宣泄情绪还有以幻想呀,下次受到打击时我也来幻想一下,呵呵。 [/quote]
这个手法不宜用得太多,不然会变成“妄想症”的。其实发梦也是一种以幻想来宣泄情绪的常用法子,只不过幻想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发梦是被动的、潜意识的。
但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那样,精神病也好,发梦也好,甚至口误等,都是宣泄的表现形态之一,只是程度与外显度不同而已。
2004-6-21 10:08
nononono
宣泄的方式还有很多哩。MM没有BF或闺中密友吗?和他(她)们倾吐也是方法之一啊。与父母关系好的,可以谈心里话的,也可以向父母诉苦嘛。
至于男性,很常见的还有饮酒、抽烟。
2004-6-21 10:15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1, 10:04:09发表
这个手法不宜用得太多,不然会变成“妄想症”的。其实发梦也是一种以幻想来宣泄情绪的常用法子,只不过幻想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发梦是被动的、潜意识的。
但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那样,精神病也好,发梦也好,甚至口误等,都是宣泄的表现形态之一,只是程度与外显度不同而已。 [/quote]
是呀,不开心的时候我也经常向朋友倾吐的。
不过我一般是独自冷静一段时间后,才向朋友们说的。否则说起话来会语无伦次的。
一般不和父母说难过的事,有句话说“痛苦有人分担,痛苦减半”,但有时侯,与父母说,会痛苦加倍的,因为我痛苦,父母也会跟着难过呀。所以多和父母分享开心的事情,报喜不报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我发现有时侯和父母分享痛苦,会增加亲密感。
我不敢幻想了,否则分不清楚理想和现实那就糟糕了。
2004-6-21 10:26
kesin
[quote]世民还有一种强烈的情绪宣泄或放纵是在战场上。荷香在太原城中看过世民亲自射杀“叛臣”,世民露出冷然而恐怖的神情,让荷香看得发抖。另一次,吉儿在玄武门亲见世民射杀大哥,世民亦露出如此恐怖的神情。这也许就是所谓悍将所流露出来的骇人杀气! [/quote]
你们还忘了一处,世民在追击刘武周的时候露出对突厥的恨意把燕儿也给吓到了,这里应该是他们的关系第一次出现明显的裂痕。
2004-6-21 10:30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kesin[/i]于2004-06-21, 10:26:55发表
你们还忘了一处,世民在追击刘武周的时候露出对突厥的恨意把燕儿也给吓到了,这里应该是他们的关系第一次出现明显的裂痕。 [/quote]
不错不错,kesin对这小说的熟悉程度急起直追的说。
2004-6-21 10:45
happytime
不错,不错,世民流露的恨意把燕儿给吓住了。
哎,这个世民专门吓mm的说,荷香,吉儿,燕儿都被他的杀气与恨意给吓怕过。无垢也有一次也被他偶尔流露出来的可怕神情给吓住过,不过,无垢毕竟很了解他,没有流露出恐惧的神情,依然接着和他说道理。
我终于找到平衡情绪的方法了。最近在看美国的动画片,这些动画片一般是宣扬爱与善的,而且一般都很幽默搞笑,但我以前嫌故事太简单所以不大看。最近常读大唐,觉得有几分郁闷,看看动画片可有趣了。昨天,我看了小美人鱼,结果是大团圆,真开心。
2004-6-21 10:51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0:45:24发表
我终于找到平衡情绪的方法了。最近在看美国的动画片,这些动画片一般是宣扬爱与善的,而且一般都很幽默搞笑,但我以前嫌故事太简单所以不大看。最近常读大唐,觉得有几分郁闷,看看动画片可有趣了。昨天,我看了小美人鱼,结果是大团圆,真开心。 [/quote]
哈哈,MM返璞归真了。
2004-6-21 15:13
nononono
昨晚我挑了“大唐风云录”倒数第三、二章来重看,发觉里面突利述说突厥何以要侵犯中国,很有意思,是很进步的历史主义观啊。难得的是这样先锋的观念,作者写来不觉做作,不觉有拔高了书中人物的思想境界,这是因为突利作为突厥人,比较容易从自己族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也比较了解事情的真相。
2004-6-21 15:56
happytime
(续)李世民性格系列谈
做戏能力
人生在世,不可能面对一切事情都率性和随意,人人都有作伪能力或者说做戏能力,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掩饰自己真正的心情,表达“应该”表达的情绪,有人是为了不伤害他人,有人是为了自保,还有些人是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
大唐中人物众多,且看他们作戏能力的高下,本文分为四类来描述。
一是基本上不会做戏,基本上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代表人物:吉儿和燕儿。
吉儿为人高傲,孤芳自赏,不愿意融入周围的人群,再加上始终有人保护,所以一直天真,她是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的,尤其是对李世民“恶言相向,满脸鄙夷”的时刻。燕儿豪爽真挚,喜怒哀乐也挂在脸上,可是她的性格很和谐,虽然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却让人觉得说不出的可爱。
二是懂得压制自己的情绪,但谈不上很会作戏。代表人物:李世民,冰儿,无垢。世民在朝廷遭父亲责骂,经常得强压自己的情绪,在受到打击时候,在手下人面前也要压制自己,仍然是一幅傲然的神色,绝对不流露沮丧之意。但不能说世民完全不会作戏,他有时候也会察言观色,拍父亲的马屁。另外在玄武门事变前召开的动员大会上,也显示出他会做戏的一面,他已经打算先发制人,心情是狂躁和暗喜的,但他首先在众人面前痛哭,表示心里是十分不愿意做出弑兄杀弟的举动,博取众人的同情和理解并激发士气(当然,这里不能说他完全作伪,毕竟有心情矛盾的一面)。冰儿在众人面前也懂得压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席间听到李渊世民互相吹捧之际强压怒火。她也有做戏的一面,比如说经常对李渊溜须拍马,刻意讨好他的时刻(见李渊在“杨文干事变”后冰儿求情时的心理活动),还有就是她结交张尹二妃的时候,,以冰儿的身份和性格,估计她肯定是瞧不起张尹二妃的,但她仍然与她们交好,这就是作戏的本领了。无垢基本上不作戏,但她一直苦苦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我想她最想流露的就是对世民的爱的渴望神色。
三作戏高手,所谓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处事八面玲珑,见着对自己有利的人物就结交,讨好或者巴结。代表人物:武媚。武媚刚出场时候,由于年纪过小,经验不够,未能掩饰自己的傲气与野心,这对于处于地位低下的她是很不利的。毕竟,世民与冰儿的傲气都有其背后的身份与实力做撑腰。不过,武媚对李治的作为已经看出她是作戏的个中高手,想象她重新进宫以后,从王皇后的棋子爬上皇后的宝座,和各种人物打交道以及作戏的功夫一定一流。
四做戏天才,这等人做戏的工夫简直天衣无缝,几乎感觉不到他在作戏。代表人物:长孙无忌。我在《一代名臣的陨落》已经写得很清楚,长孙无忌三十年如一日,一直懂得避嫌,掩饰自己的真正情绪,始终一幅恬淡之色,而在李世民危急时刻(玄武门事变前)需要其支持的时候,虽然心里恐惧和不十分赞同,但表面上却是一幅坚毅之色。长孙无忌天才的作戏功夫使得李世民把他作为知己和心腹中的心腹。分析下来,第三类人物即作戏高手,虽然八面玲珑,但只要有人能看见他在不同场合的反映,必能找到其性格的矛盾之处,就知道此人之假了。
2004-6-21 16:04
happytime
写完《做戏能力》一文,发现金庸小说中很多第一类型的人物:杨过,令狐冲,张无忌,郭靖,虚竹,段誉(?)等,基本上都是让人喜爱的;第二类人物有:陈家洛,袁承志,萧峰等,都是郁郁不得志的;第三类人物有:韦小宝,实际好处获得最多的。
2004-6-21 16:0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5:56:35发表
(续)李世民性格系列谈
做戏能力 [/quote]
MM如今真是运笔如飞啊。
2004-6-21 16:0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5:56:35发表
人生在世,不可能面对一切事情都率性和随意,人人都有作伪能力或者说做戏能力,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掩饰自己真正的心情,表达“应该”表达的情绪,有人是为了不伤害他人,有人是为了自保,还有些人是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 [/quote]
“不伤害他人感情”和“自保”也是“达到自身目的”的一种啊,这三点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吧。我想你的意思是指,第一点是“利人”,第二点是“利己不损人”,第三点是“损人利己”?
2004-6-21 16:11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5:56:35发表
吉儿为人高傲,孤芳自赏,不愿意融入周围的人群,再加上始终有人保护,所以一直天真,她是从来不演示自己的真实情绪的,尤其是对李世民“恶言相向,满脸鄙夷”的时刻。燕儿豪爽真挚,喜怒哀乐也挂在脸上,可是她的性格很和谐,虽然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却让人觉得说不出的可爱。 [/quote]
燕儿的可爱正在于她的不做作。不过,即使她后来入了宫中,开始会算计人了,仍然是让人觉得她是“其情可悯,情有可原”。
吉儿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而且她有一种“迫害妄想症”,总是高度紧张,担心自己的尊严会受损,所以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来对付身边的人,就像一只刺猬似的。
2004-6-21 16:12
nononono
有事要忙,今晚再来细评。
2004-6-21 16:23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1, 16:08:49发表
我想你的意思是指,第一点是“利人”,第二点是“利己不损人”,第三点是“损人利己”? [/quote]
不错不错,第一种为他人着想,利人也;第二种明哲保身,利已不损人;第三种原文应该是为了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写得太快,漏掉了),也就是nono所说损人利己也。
2004-6-22 07:49
弓骑步
没看过《大唐风云录》,看列位说得热闹,于是搜了一下,原来只有十三章,找机会看完。不过几个名字听起来很像之前播过的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啊,比如杨吉儿,比如阿史那燕,有关系吗?
2004-6-22 13:09
happytime
(续)李世民性格系列谈
个人良知VS政治需求
在《大唐》中,能持久引发李世民伤痛的莫过于玄武门政变的阴影,简单的归纳就是个人良知与政治需求的强烈冲突。在争权斗争中,李世民选择了将个人良知让位与政治需求,而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他又将政治需求让位于个人感情的需要。
先来看一下李世民的特点,世民除了在争取最高权利以及爱吉儿这两件事上是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思考外,其他的一切都处于无意识状态。世民在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的良知底线在哪里,他没有去主动思考过。
“杨文干事件”不杀害建成,主要是缘于好名之心以及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兄弟情和个人良知只是小部分原因甚至只是潜意识原因。“杨文干事件”后的反思中,世民也没有就良知问题考虑过,只是意识到政治斗争中绝对不能手软,李建成是非杀不可。
也许只有在重大事情的考验中,一个人才知道自己的良知底线在何处?是否比自己预想的低或者比自己预想的高?
在“玄武门政变”前,李世民显然对自己将要谋杀大哥一事不是感到十分痛苦和内疚,想反,他的心情是狂躁和暗喜的,另外他也做好彻底失败的准备。
“不幸”的是,在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大哥后,忽然发现自己的良知底线比自己预想的要高得多。建成一箭而亡,世民呆如木鸡,他忽然发现受到极度地良心折磨外,竟然还发现自己对建成有一定程度的兄弟情。后来,事情按计划顺利完成,世民也如愿抢到了太子宝座(实质上已为皇帝宝座)。繁忙的公务,使得他暂时忘记了良心地折磨,然而上帝的审判随之而来。
吉儿就是上帝派来的审判者,她毫不留情地揭开世民的创伤,然后以离去作为惩罚。如果吉儿只是简单地离去,世民顶多会感到巨大的遗憾,而吉儿的指责,引发了世民持久的良心折磨。
继承人选择的问题上,世民遭遇了上帝的第二次审判。他再也忍受不了玄武门事件的阴影,一向明智的他,将政治需求让位于个人的感情。(长孙无忌的搞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世民在玄武门事前后长久地伤痛也许正缘于他的个人良知底线的设定与政治家这个职业的不匹配。政治活动主要包含有两方面:一是政治斗争,即各方政治集团的博弈,要求果决和狠辣,在必要时刻不能手软。这时候个人良知的底线不宜设定地过高。二是治理国家等政务的处理,这时候除了需要一定程度地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自我克制和隐忍,不能胡作非为,置黎民百姓于不顾,这时候要求个人良知的底线不能太底,否则能力强者,变为暴君;能力差者,变为昏君。综合上述,也就是政治家的个人良知底线最好设定在政治斗争和政务处理两者的需求之间。
世民的个人良知底线设定地稍高,于是在争权斗争中险象环生,并在之后引发了良久的感情折磨,并间接地影响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继承人选择问题上。但也正因为世民有着较好的个人良知(与其他政治家相比),再加上个人的超强能力以及花费了很多心力等因素,终于成为了千古名君。
2004-6-22 14:58
happytime
(续)李世民性格系列谈
个人生活的遗憾与伤痛
李世民在政治生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个人生活上却满是遗憾和伤痛,具体包括吉儿的离去,无垢的早逝,承乾的背叛,以及燕儿的错失。
先从世民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说起。显然儿时的世民是个相当幸福的孩子,母亲最宠爱他,父亲最喜欢他,和兄弟姐妹们处得关系也不错,也就是说世民从小是个不缺爱的孩子。有人说:有时侯处于黑暗中的人更容易发现和感受到阳光,而世民从小就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会不会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反而感觉不到爱的重要性了呢。
再看世民所受的教育。建成是嫡长子,背负长大以后打理整个家族的任务,因此他的教育是传统而严格的,任务是培养出做事精细,处事沉稳的合乎规格的世子。而世民为嫡二子,并不需要背上如此的包袱,他所受的教育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世民本身的性格特点而因才施教),他的个性也没有怎么得到约束。结果很明显,经过多年的培养,建成是人才(世民评价他是做官的一把好手),而世民却是天才;建成沉稳,而世民具有强烈地冒险精神。当然形成如此的结果和建成,世民天生的性格与才智有着更大的关系,但教育方式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凡是有得必有失,世民的先天性格没怎么受到约束,有助于其才能的培养,但也会有一份遗憾。如此成长的世民很少受人压制,养成了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但这样一来也很少会考虑到身边其他人的心思。(受到一定压制的情况下,有助于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无垢善于考虑以及揣摩他人的心思,就是因为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估计世民与大多数人的沟通方式为其他人主动与世民交谈,而世民则斟酌考虑,采纳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世民野心勃勃,事业心极强,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忙他的大事,这样一来对身边人不闻不问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不少人都认为无垢与世民相濡以沫,共经患难的关系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起来却很可怕,他们的沟通程度很深,但完完全全是单轨道,单方向的。只有无垢对世民的百般理解和体贴,而世民呢,何曾了解无垢的一点心思。单方向的沟通是很让人疲惫的,无垢在弥留之际吐露了对世民的爱意,也模糊地表达了对妻子这份职业的倦意。最让世民震惊的可能不是忽然发现自己对无垢的爱意,而是发现无垢对自己的如此深的爱意,“我以为她对这一切都是不在乎的”。无垢早逝的伤痛一方面由失去最亲的人而起,更重要的却是由良心的折磨,心里的内疚而起。世民知道自己错了,而这个错再也无法弥补,无法挽回。
世民和承乾之间的悲剧与世民和无垢之间的悲剧大同小异,最初都是由世民对对方的不闻不问引起的。世民发现错的又是自己,而且又是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错,世民又感受到了良心的急剧折磨和不安。
吉儿的离去是世民莫大的遗憾,但世民毕竟真诚地,努力地付出过,得不到吉儿的爱确实难过,但却没有良心的折磨。
有一点,之前提过,世民除了对事业和吉儿处在有意识状态外,而对剩下的一切都处在无意识状态下,从来没有仔细思考和反思过。冰儿的绝情绝爱是有意识思考和权衡的结果,所以冰儿对于家庭生活中不如意早已做好心理准备,而世民虽然表现出来对家人不在意,但潜意识中对家人却是很在意的,所以他在失去家人时,确实是十分痛苦。
2004-6-22 15:48
nononono
哎,不好意思,昨天的事一忙就忙到今天,MM却运笔如飞,写了那么多。现在我也只是偷空上一下网,不能细评,有空马上就来评,请MM体谅。
2004-6-22 15:49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4-06-22, 7:49:42发表
没看过《大唐风云录》,看列位说得热闹,于是搜了一下,原来只有十三章,找机会看完。不过几个名字听起来很像之前播过的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啊,比如杨吉儿,比如阿史那燕,有关系吗? [/quote]
这部小说抄了那电视剧的一些人物和关系,但总的说来与电视剧没有多大的关系。
2004-6-22 16:24
happytime
(续)李世民性格系列谈
驭人之术
做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当然不能全靠自己(否则岂不是光杆司令一名),更重要的人才的甄别人才和合理运用人才。
所谓“良禽择目而栖”,首先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好使得各方人才直接来投奔,剩下确实有才但却侍才傲物的再亲自去请,而且最好比政治对手快一步,就算暂时用不着也不能便宜了对手。世民凭借自己的热诚与身份主动结交各类英才以及凭借军功所建立的威望吸引各方人才,人才争夺战赢得漂亮,就可惜遗漏了魏征(秦王集团旗下的人事招聘部门应该好好检讨一下)。
甄别人才不仅需要慧眼更需要广阔的胸襟,这样各类人才都能为我所用,搭配起来的力量才能惊人。世民胸襟宽广,眼界开阔,手下的人才不仅数量充分,质量一流,类型更加丰富,完全能满足各类需要。
驾驭人才的方式不外乎诱之与利,动之与情,两种方式搭配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利不单指指金钱和美女,而是根据个人喜好的不同,给与不同的利。
世民手下的人才可分为三类:
一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类一等一的人才。这类人才个个都有经世治国的本领,就算表面不显,心里面都是自负的。吸引这类人才要以自己的深厚实力为基础,因为他们想追随的一定是最有可能成为明日之君的那一位。世民和长孙无忌等的相处,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在未成事之前实质上更类似于一种合作关系,虽然他们表面上对你恭恭敬敬,心下不一定以你为然。要驾驭这等人才,在不失威严的情况下需要保持真心的尊敬,合理的采纳他们的建议是对他们最好的赏识。在成为一国之君后,更得对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魏征也是一流的人才,如果有机会选择,他应该更喜欢在世民手下发挥才干吧,可惜命运不佳,一直落魄,这时建成对其青睐有佳,使得魏征感激不已,再说建成当时贵为太子,也有一定的实力,因此得到魏征的竭力相助。在建成死后,魏征并未忠心殉主,因为他壮志未酬,抱负未展,一死实在不甘。世民看穿他这一点,对其委以重任,并在渭桥谈判之际展示自己的威严和能力,终于将其收服。总之,要驾驭这一类人才,一来最好自己有才能够一定程度地慑服对方,如无才,需得有接受对方合理的意见才干,更重要的是要在合理的限度内,给对方委以重任,有充分发挥其才干的机会。
二瞿长孙,尉迟恭等这类人才。这类人才在某些方面有过人的才干,但还谈不上经世治理国的本领,眼界也没有前一类开阔,深度也比不上前一类。把握这类人才就象伯乐挑千里马一样,如果能够信任对方,给予对方信任与一定的重任,这类人通常会感激其知遇之恩,进而忠心以报并效犬马之劳。在情况不明的环境下,世民给予瞿长孙,尉迟恭充分的信任以及重任,终于得到对方的真心回报。
三知道存在书上却没有细致写出的人物,本领当然是比前二类更低一层啦。对这类人只要给予合适的待遇就可以啦,重要的事物千万不要指派给他完成,因为这类人很容易被收买的,看看建成在“杨文干事件”中的遭遇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了。
2004-6-22 17:15
happytime
kesin,轮到你接着上,继续写文了。
过几天我可能也会忙起来,没空写文啦,所以这两天,拼命地赶,把能想到的都写了下来。
李世民性格系列谈越写越跑调,你们就将就着看吧。
看来我骨子里还蛮喜欢李世民的,把他成功的特质写了一大堆,负面的却没怎么涉及,正好给你留下了发挥余地。
以后就靠你了,我负责灌水。
2004-6-22 19:1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7:15:48发表
kesin,轮到你接着上,继续写文了。
过几天我可能也会忙起来,没空写文啦,所以这两天,拼命地赶,把能想到的都写了下来。
李世民性格系列谈越写越跑调,你们就将就着看吧。
看来我骨子里还蛮喜欢李世民的,把他成功的特质写了一大堆,负面的却没怎么涉及,正好给你留下了发挥余地。
以后就靠你了,我负责灌水。 [/quote]
呜,MM要抛弃我们了。
2004-6-22 19:22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9:31:30发表
我不想把长孙无忌想得那么无情,诚然,他有利用无垢的一面,但我想他也有真心疼爱妹妹的一面,毕竟这个妹妹是他唯一的亲人,就算是坏人,也是有感情的。 [/quote]
我忽然发现你这是对的。我想起来,玄武门事变前夕的时候,李世民跟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垢要跟着他们去玄武门,小说中写长孙无忌即时的反应是要设法打消李世民这个念头,不让妹妹踏入危地,后来才转念想到这也好,对长孙无垢以后保存正妻有利。即时反应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可见长孙无忌还是真心对妹妹好的,但利用之心亦非全然没有,这也没有什么矛盾。
2004-6-22 19:29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5:56:35发表
吉儿为人高傲,孤芳自赏,不愿意融入周围的人群,再加上始终有人保护,所以一直天真,她是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的,尤其是对李世民“恶言相向,满脸鄙夷”的时刻。 [/quote]
我倒觉得,吉儿在李世民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恰恰是一种曲折地反映了她最爱李世民,觉得他是自己最亲的人的表现。就如李世民在长孙无垢面前不会掩饰自己软弱的一面一样。
你说吉儿从不掩饰,倒不至于。她对其他人其实还是会出于你所说的第一点原因而适当地掩饰的。如她不同意突利对颉利的态度,但想想自己是汉人,怎么可以劝突利与突厥的可汗和好,一同对付汉人那一段,她对突利的很多作为都并不认可,却不会说出口,只是在心中叹叹气就算了。换了对李世民,恐怕就不是这种态度了。所谓“恨铁不成钢”,正是因为她太爱李世民,对他期望太高了,当发现他不能达到她的期望时,所以特别失望,也就特别狠心肠地说刺伤他的话吧。
另外,在后期的时候,她是害怕自己又受不住李世民相诱而回到他身边,所以才故意专挑伤他感情的话来说,其实恰恰也是表现她其实还深深爱着他,但理智又告诉她,她与他确实不适合再在一起生活。正是这种感情与理智的矛盾,才使她有如此“狠心”的表现吧。
2004-6-22 19:35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5:56:35发表
二是懂得压制自己的情绪,但谈不上很会作戏。代表人物:李世民,冰儿,无垢。 [/quote]
我觉得冰儿并不能算得上是懂得压制自己的感情的人。她如果是的话,就不会对李建成破口大骂了。她奉迎李渊和张、尹二妃,并不能说是压制自己的感情。她对他(她)应该说不上讨厌,当然也不是很喜欢。但既然不是讨厌,说几句凑趣的话,是不需要压制自己的感情的。就如李世民笼络人心,自然要对下属说些让他们高兴、感激的话,但这完全无需压制感情,但也不能说是纯粹做戏。
李世民与长孙无垢都确实是很懂得压制自己感情的人。二人不同的是,长孙无垢是因为自幼寄人篱下,很早就学会了这种“生存之道”;李世民却是逐步在打击和政治斗争中慢慢地学习、磨练起这种本事的。而正因他的本性其实是张扬奔放的人,为了现实的考虑而不得不学习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他的痛苦显得特别明显。当然,这也是因为小说把这个过程作为“沉沦”的一部分来进行详细的描写,所以大家亲眼地目睹了整个过程,所以印象会特别深刻。
2004-6-22 19:39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19:29:26发表
我倒觉得,吉儿在李世民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恰恰是一种曲折地反映了她最爱李世民,觉得他是自己最亲的人的表现。就如李世民在长孙无垢面前不会掩饰自己软弱的一面一样。
你说吉儿从不掩饰,倒不至于。她对其他人其实还是会出于你所说的第一点原因而适当地掩饰的。如她不同意突利对颉利的态度,但想想自己是汉人,怎么可以劝突利与突厥的可汗和好,一同对付汉人那一段,她对突利的很多作为都并不认可,却不会说出口,只是在心中叹叹气就算了。换了对李世民,恐怕就不是这种态度了。所谓“恨铁不成钢”,正是因为她太爱李世民,对他期望太高了,当发现他不能达到她的期望时,所以特别失望,也就特别狠心肠地说刺伤他的话吧。
另外,在后期的时候,她是害怕自己又受不住李世民相诱而回到他身边,所以才故意专挑伤他感情的话来说,其实恰恰也是表现她其实还深深爱着他,但理智又告诉她,她与他确实不适合再在一起生活。正是这种感情与理智的矛盾,才使她有如此“狠心”的表现吧。 [/quote]
突利是弱者,她不忍心出言伤害他。
世民是强者,她反而可以肆无忌惮,我想她永远都不会知道她伤世民伤得这么深。
象吉儿这类人会在弱者面前表现出美德,反映她潜意识里的优越心态。
吉儿对世民和突利都不是深爱,突利是适合她的男子。
2004-6-22 19:40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5:56:35发表
三作戏高手,所谓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处事八面玲珑,见着对自己有利的人物就结交,讨好或者巴结。代表人物:武媚。武媚刚出场时候,由于年纪过小,经验不够,未能掩饰自己的傲气与野心,这对于处于地位低下的她是很不利的。毕竟,世民与冰儿的傲气都有其背后的身份与实力做撑腰。不过,武媚对李治的作为已经看出她是作戏的个中高手,想象她重新进宫以后,从王皇后的棋子爬上皇后的宝座,和各种人物打交道以及作戏的功夫一定一流。 [/quote]
武媚也是一点点地学习、磨练出这种本事的。她与李世民最大的不同是,李世民的经历比她幸运得多,他毕竟是更多地接触到人世间美好的一面,所以他的本性之中“善良”的一面还是相当强势的,这造成他在习得这种做戏能力的过程中感到很痛苦,表现出“软弱”的一面。但武媚在“沉沦”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她需要习得这种能力与其“善良”的本性起了冲突,而是就是因为人世间丑恶的一面直接地折磨了她。所以,李世民的悲剧带有“性格悲剧”的成分,武媚的悲剧是比较纯粹的“人性悲剧”。
2004-6-22 19:45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5:56:35发表
四做戏天才,这等人做戏的工夫简直天衣无缝,几乎感觉不到他在作戏。代表人物:长孙无忌。 [/quote]
呵呵,没想到MM把长孙无忌看得那么高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孙无忌的“伪”已经到了“似伪非伪”的程度。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时那个场景里,最需要的是他应该表现出什么想法。
不过,从长孙无忌在“尾声”里表现出来的那种强悍与咄咄逼人,他在李世民在位时恐怕也是深度压抑的,只是小说没有很直接地进行描写而已。(应该说是没有太多直接的描写,有还是有的,如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要他安排吉儿离开,他心中不快,却没有在面上表露丝毫,这跟小说其它地方描写到长孙无垢心里难受,但面上一点也不敢流露出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那个“尾声”里的长孙无忌,恐怕才是最真实的,甚少掩饰自我的长孙无忌吧。
2004-6-22 19:4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1, 16:04:28发表
写完《做戏能力》一文,发现金庸小说中很多第一类型的人物:杨过,令狐冲,张无忌,郭靖,虚竹,段誉(?)等,基本上都是让人喜爱的;第二类人物有:陈家洛,袁承志,萧峰等,都是郁郁不得志的;第三类人物有:韦小宝,实际好处获得最多的。 [/quote]
袁承志不能算是第二类人物吧?除非你承认他爱的其实不是青青。
2004-6-22 19:49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19:35:46发表
我觉得冰儿并不能算得上是懂得压制自己的感情的人。她如果是的话,就不会对李建成破口大骂了。她奉迎李渊和张、尹二妃,并不能说是压制自己的感情。她对他(她)应该说不上讨厌,当然也不是很喜欢。但既然不是讨厌,说几句凑趣的话,是不需要压制自己的感情的。就如李世民笼络人心,自然要对下属说些让他们高兴、感激的话,但这完全无需压制感情,但也不能说是纯粹做戏。
[/quote]
冰儿太狂了,凡是狂者一般都难成大事。
冰儿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名不符实,她没有她自己吹捧得那么厉害。
她设的计也远非没有破绽,她安排王至都建成身边,建成竟然傻得丝毫不怀疑,就算不怀疑,也不能让王至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他难道不知道率更丞的重要性吗?如果不知道,只能说他是傻瓜,没有任何政治常识。
2004-6-22 19:50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3:09:56发表
而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他又将政治需求让位于个人感情的需要。 [/quote]
我倒觉得李世民选择李治不能说是理智让位于感情。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其实李治是非当太子不可的,因为长孙无忌的坚持是李世民不能反对的。即使没有蕊儿和吉儿的阻拦,李世民最终也立不了李恪,只不过是他与长孙无忌会有一个相持对立的过程,但以长孙无忌的手段和他对李世民了解之深,最终还是李世民向长孙无忌妥协的。蕊儿和吉儿所想阻止的,是不要让李世民想立李恪的想法被长孙无忌知道,以致无谓地招惹长孙无忌对李恪的怨恨(说是“无谓”,就是因为她们经过分析,明白李恪最终都不可能成为太子,但这么扰攘一场,太子之位得不到,反而得到长孙无忌的仇视)。但她们这种努力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2004-6-22 19:53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9:49:00发表
她设的计也远非没有破绽,她安排王至都建成身边,建成竟然傻得丝毫不怀疑,就算不怀疑,也不能让王至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他难道不知道率更丞的重要性吗?如果不知道,只能说他是傻瓜,没有任何政治常识。 [/quote]
李建成不知道王至与冰儿之间有如此不止于主仆的关系,而且冰儿都已经没指望了,王至不投靠太子反守着已经失宠的太子妃,那才是不合常情吧。所以李建成不怀疑,并不能说是愚蠢。
2004-6-22 19:53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9:49:00发表
冰儿太狂了,凡是狂者一般都难成大事。 [/quote]
武媚也很狂啊,像驯马那段。不过这确实直接导致了她被打入“冷宫”。
2004-6-22 19:56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19:46:30发表
袁承志不能算是第二类人物吧?除非你承认他爱的其实不是青青。 [/quote]
袁承志有一定的政治报复,不会象第一类人那么率性的。
他当了武林盟主,要和各方人事打交道,必要的压制和客套应该是学会了的。
这和张无忌不同,明教人才济济,只是拿张无击打个牌子,凝聚力量而已。具体的是都是杨逍之类的人做的。如有必要的时候,借助一下张无忌无人能敌的功夫。
我相信袁承志爱的是青青,那是他“倒霉”,谁叫他一下山就遇上了青青呢。
爱情很微妙,不一定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那个。
2004-6-22 19:5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3:09:56发表
先来看一下李世民的特点,世民除了在争取最高权利以及爱吉儿这两件事上是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思考外,其他的一切都处于无意识状态。世民在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的良知底线在哪里,他没有去主动思考过。 [/quote]
MM这一点分析是这整篇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一笔,确实是把李世民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也挖掘出来了。确实李世民并不是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道德底线,尤其是当他处于劣势,有一种“受害者”的感觉的时候。这也是很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一个人在劣势的时候,只会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于是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再怎么过份也不算是过份,只是反击、报复而已。但当处于优势的时候,反而会出于优越感而可以有比较宽容、道德的心态。我觉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李世民在“杨文干事件”过程中处于优势时的不想杀李建成、甚至想在以后重用他的心态。
2004-6-22 20:02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19:53:06发表
我倒觉得李世民选择李治不能说是理智让位于感情。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其实李治是非当太子不可的,因为长孙无忌的坚持是李世民不能反对的。即使没有蕊儿和吉儿的阻拦,李世民最终也立不了李恪,只不过是他与长孙无忌会有一个相持对立的过程,但以长孙无忌的手段和他对李世民了解之深,最终还是李世民向长孙无忌妥协的。蕊儿和吉儿所想阻止的,是不要让李世民想立李恪的想法被长孙无忌知道,以致无谓地招惹长孙无忌对李恪的怨恨(说是“无谓”,就是因为她们经过分析,明白李恪最终都不可能成为太子,但这么扰攘一场,太子之位得不到,反而得到长孙无忌的仇视)。但她们这种努力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quote]
我指的是他不立李泰,他就是怕玄武门的悲剧在李泰身上重演才不李泰,这种心情本身就是他的个人感情需要。
李泰再怎么样都比李治好。
2004-6-22 20:03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3:09:56发表
吉儿就是上帝派来的审判者,她毫不留情地揭开世民的创伤,然后以离去作为惩罚。如果吉儿只是简单地离去,世民顶多会感到巨大的遗憾,而吉儿的指责,引发了世民持久的良心折磨。 [/quote]
呵呵,吉儿在这小说中的作用,似乎确实是这一点最重要,用来诱发李世民的“拯救”过程。如果说吉儿这个人物形象真有有什么“主题先行”的问题,这里算是吧。所以吉儿被那么多的(主要为女性的)读者所讨厌,其实是因为作者“安排”了她作“丑人”啦。不过,吉儿的性格的设定还是有其合理的依据的(公主的出身、家族遗传的刚烈性格),因此虽然是作者“安排”,但能提供合理的解释,不能算是“主题先行”。否则哪部小说的哪个人物的性格不是作者事先设定了的呢?岂不都算是“主题先行”了吗?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提供合理的解释,而且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出有关的性格。
2004-6-22 20:05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20:02:37发表
李泰再怎么样都比李治好。 [/quote]
这个很难说吧。李泰为人确实是狠辣,如果他为帝,必然会杀李承乾甚至李治。即使李世民没有玄武门事变之痛,他也不想有这样的后果吧。我倒觉得,李世民一开始时不喜欢李承乾,偏心李泰,才是感情压倒理智。
2004-6-22 20:08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19:53:57发表
武媚也很狂啊,像驯马那段。不过这确实直接导致了她被打入“冷宫”。 [/quote]
位于低层而又锋芒必露的人更容易被人铲除。
武媚算他命好,估计她以后会吸取教训。
不过她年纪轻轻就这么大气,上台以后会有大手笔的动作。
其他靠隐忍上台的女人估计不敢指望更多的东西,顶多止于皇后的宝座吧。
2004-6-22 20:11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20:05:49发表
这个很难说吧。李泰为人确实是狠辣,如果他为帝,必然会杀李承乾甚至李治。即使李世民没有玄武门事变之痛,他也不想有这样的后果吧。我倒觉得,李世民一开始时不喜欢李承乾,偏心李泰,才是感情压倒理智。 [/quote]
小说里关于李泰的情节太少,很难判断他日后的作为,所以这一点争论很难有结果。
我是倾向于他不会杀的,如果他为帝,承乾和李治对他并无多大的威胁。
2004-6-22 20:11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3:09:56发表
世民的个人良知底线设定地稍高,于是在争权斗争中险象环生,并在之后引发了良久的感情折磨,并间接地影响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继承人选择问题上。但也正因为世民有着较好的个人良知(与其他政治家相比),再加上个人的超强能力以及花费了很多心力等因素,终于成为了千古名君。 [/quote]
这小说的主题是“沉沦与拯救”,因此把李世民的个人良知设定得比政治斗争所需要的较高,是必然的,否则就没有“沉沦”的必要性了。重要的倒是,这小说还有“拯救”的过程(这就与“唐太宗”一书不同了),于是在后面,李世民的个人良知底线还是得再次提高,于是“玄武门事变”之后的痛苦与良知受折磨也是必然的。
这小说对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后良知受折磨的描写,很多是直接从历史抄过来的,因此使我不由得要感到,这小说对李世民的个人良知的设定,恐怕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上的李世民的情况的,没有特别地美化,也没有特别地丑化。所以,作者如此设定,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有关的主题。确实,作者在自述中也提到她写这小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虽然我不认同这一目的可以成功,但我个人认为是成功的。我所说的不能成功是指不能得到所有读者的认同,但我个人是认同的。
2004-6-22 20:13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20:11:24发表
小说里关于李泰的情节太少,很难判断他日后的作为,所以这一点争论很难有结果。
我是倾向于他不会杀的,如果他为帝,承乾和李治对他并无多大的威胁。 [/quote]
唔,我多多少少是受了对真正的历史的了解的影响,所以有此判断。不过史书对李泰的记载,这小说基本上都照抄过去了,所以我觉得这小说的描写与真正的历史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2004-6-22 20:14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4:58:41发表
(续)李世民性格系列谈
个人生活的遗憾与伤痛
李世民在政治生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个人生活上却满是遗憾和伤痛,具体包括吉儿的离去,无垢的早逝,承乾的背叛,以及燕儿的错失。 [/quote]
这本来就是这小说的一个小主题:成如容易却艰难,成功背后的代价,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知道了,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支付这样的代价?
2004-6-22 20:1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4:58:41发表
先从世民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说起。显然儿时的世民是个相当幸福的孩子,母亲最宠爱他,父亲最喜欢他,和兄弟姐妹们处得关系也不错,也就是说世民从小是个不缺爱的孩子。 [/quote]
在这小说中设定中,李渊最喜爱的是李元吉,不是李世民。不过,这与真正的历史有出入。但不管怎么说,李渊在李世民少年时代的时候,还是相当宠爱乃至器重他的。
2004-6-22 20:17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20:03:51发表
呵呵,吉儿在这小说中的作用,似乎确实是这一点最重要,用来诱发李世民的“拯救”过程。如果说吉儿这个人物形象真有有什么“主题先行”的问题,这里算是吧。所以吉儿被那么多的(主要为女性的)读者所讨厌,其实是因为作者“安排”了她作“丑人”啦。不过,吉儿的性格的设定还是有其合理的依据的(公主的出身、家族遗传的刚烈性格),因此虽然是作者“安排”,但能提供合理的解释,不能算是“主题先行”。否则哪部小说的哪个人物的性格不是作者事先设定了的呢?岂不都算是“主题先行”了吗?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提供合理的解释,而且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出有关的性格。 [/quote]
写文的时候忘了写了,除了吉儿,谁也不会去做这个道德审判者。
世民手下的臣子们,包括刚收编的,都忙着侍奉新主人。
黎民百姓更是不关心皇帝落谁家,只要新的皇帝能好好治理国家,人们就会感激他。所以,调查民情的时候可能也不会有百姓骂他。
2004-6-22 20:17
kesin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7:15:48发表
kesin,轮到你接着上,继续写文了。
过几天我可能也会忙起来,没空写文啦,所以这两天,拼命地赶,把能想到的都写了下来。
李世民性格系列谈越写越跑调,你们就将就着看吧。
看来我骨子里还蛮喜欢李世民的,把他成功的特质写了一大堆,负面的却没怎么涉及,正好给你留下了发挥余地。
以后就靠你了,我负责灌水。 [/quote]
这2天我也够呛,一堆事情,上来了还有些版务要处理,没时间静心写东西,等这个星期过了才能好点。
2004-6-22 20:19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4:58:41发表
再看世民所受的教育。建成是嫡长子,背负长大以后打理整个家族的任务,因此他的教育是传统而严格的,任务是培养出做事精细,处事沉稳的合乎规格的世子。而世民为嫡二子,并不需要背上如此的包袱,他所受的教育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世民本身的性格特点而因才施教),他的个性也没有怎么得到约束。结果很明显,经过多年的培养,建成是人才(世民评价他是做官的一把好手),而世民却是天才;建成沉稳,而世民具有强烈地冒险精神。当然形成如此的结果和建成,世民天生的性格与才智有着更大的关系,但教育方式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quote]
妙极妙极,这一段的分析很精彩。
说实在,我看史书时,看到李世民选定了李治为太子之后,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他做皇帝的道理,我不知道李治这种性格的人会觉得怎么样,反正我是觉得很烦的。也许是因为我的个性比较独立,不喜欢别人来教我怎么做,而是喜欢自己来思考应该怎么做。我也确实见到过有些小孩被如此“严密地”教导,但没有表现出烦,而是很接受,效果也确实是家教一流。所以可能是不同性格的人需要有不同的宽严尺度吧。
2004-6-22 20:21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20:16:15发表
在这小说中设定中,李渊最喜爱的是李元吉,不是李世民。不过,这与真正的历史有出入。但不管怎么说,李渊在李世民少年时代的时候,还是相当宠爱乃至器重他的。 [/quote]
李渊最宠爱的是李元吉,但在感情上最喜欢的应该是世民。书中有说,李渊最爱和世民聊天了。不过,当二人成了君臣关系后,感情就一点点变质了。
2004-6-22 20:27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20:19:26发表
说实在,我看史书时,看到李世民选定了李治为太子之后,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他做皇帝的道理,我不知道李治这种性格的人会觉得怎么样,反正我是觉得很烦的。也许是因为我的个性比较独立,不喜欢别人来教我怎么做,而是喜欢自己来思考应该怎么做。我也确实见到过有些小孩被如此“严密地”教导,但没有表现出烦,而是很接受,效果也确实是家教一流。所以可能是不同性格的人需要有不同的宽严尺度吧。 [/quote]
这些情况书上没有仔细写,我只好猜测,有些是我平时观察生活的结果。
两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前者比较规矩,不容易出大错,后者搞不好就问题大大。
最好达到这样的效果,即要严格的管束,又不要挫了孩子的锐气。
我到希望有个这样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人来指导我一下。
我成长的时候个性也是没有受到任何约束的,但长大以后发现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2004-6-22 20:31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kesin[/i]于2004-06-22, 20:17:33发表
这2天我也够呛,一堆事情,上来了还有些版务要处理,没时间静心写东西,等这个星期过了才能好点。 [/quote]
下星期写吧,不要耍赖,期待。
2004-6-22 20:32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20:17:07发表
黎民百姓更是不关心皇帝落谁家,只要新的皇帝能好好治理国家,人们就会感激他。所以,调查民情的时候可能也不会有百姓骂他。 [/quote]
小说中描写李世民受降颉利,被捧为“天可汗”时,对这一点的刻画很明显啦。
小说故意地安排从吉儿的视觉来看,从吉儿的角度来作出负面的评价,我觉得是别外生面的,其实作者的用意无非与李碧华那本“诱僧”是同一用心,即都是想表达一种先锋性很强的主题,也就是“失语”乃至“失忆”的问题。这两个术语好像很难理解,但其实无非就是一种“成王败寇”的现代化或先锋化了的感慨。那一段落的描写全都带着很浓厚的先锋意味,像那“个人崇拜”式的描写,放在那古代的语境里确实是有点予人以古今“错位”的感觉。而吉儿与燕儿谈话中提到再也没有人会记得曾经有过一个叫李建成的太子,这是典型的对“失忆”状态的描写。不熟悉西方现代文学的普通读者,是不容易明白作者在这段描写中的用心的,便会误以为是对李世民的历史地位的“不敬”,或表现吉儿的道德癖及政治白痴症。
其实李碧华那“诱僧”表达这个主题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浪费了这么一个大好的设定。所以我现在没有什么欲望去评她这部小说,即使评,我也不会花什么笔墨去评这小说本身,而是会主要谈如果我来写这部小说,有这么“有利”的设定之下表达这类先锋的主题,会怎么去写。(我心里参考的蓝本是奥威尔的“1984”。)
事实上,我总觉得李碧华的作品(不止是这一部)全都带有很明显的“伪先锋”的味道,表面上是“先锋”,其实骨子里媚俗得很。她的表面先锋,恰恰是故作姿态,本质是还是为了媚俗(假装不媚俗,却正是为了骗取俗众的敬畏)。
所以,我一开始有点奇怪萧MM会喜欢“诱僧”,却完全无法接受“大唐风云录”,后来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伪先锋”的“诱僧”其实媚俗得很,能满足如她这一类的读者(赶紧声明一句,没有对她不敬或贬低的意思,看惯了通俗文学,这是很正常的)。但“大唐风云录”是相当彻底地不肯媚俗的,难以被带着通俗文学的定向审美思维的读者包容,很可理解。
2004-6-22 20:36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20:27:27发表
两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前者比较规矩,不容易出大错,后者搞不好就问题大大。 [/quote]
前一种方法适合把中人之资的人教成人才,后一种方法适合把天才开发出来。所以MM总结李建成被教成人才,李世民被教成天才,妙之极矣!
2004-6-22 20:41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happytime[/i]于2004-06-22, 14:58:41发表
凡是有得必有失,世民的先天性格没怎么受到约束,有助于其才能的培养,但也会有一份遗憾。如此成长的世民很少受人压制,养成了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但这样一来也很少会考虑到身边其他人的心思。(受到一定压制的情况下,有助于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无垢善于考虑以及揣摩他人的心思,就是因为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估计世民与大多数人的沟通方式为其他人主动与世民交谈,而世民则斟酌考虑,采纳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世民野心勃勃,事业心极强,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忙他的大事,这样一来对身边人不闻不问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quote]
在我形象之中,天才几乎都是甚少关注身边的人的。他们关注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东西。只不过我们通常谈到天才,想到的是艺术方面的天才,所以他们只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东西,也就是他们所从事的艺术,大家觉得是天公地道,是献身于艺术的表现,不会觉得是自私,对身边的人冷淡。
既然是天才,当然做的也是大事(在那个领域中来说),旁边的人都像星星拱卫月亮一样围着他们转,大家也觉得是理所当然。只是,我们通常从遥远的角度(时间或空间)来看这些天才,觉得他们光芒万丈,他身边的人为他而默默牺牲,不觉得有什么。但如果我们就是那天才身边的人,亲尝那种苦涩,可就是另一回事啦。
这部小说,是一部把天才拉下神坛,或把我们拉近到天才身边去感受的小说。
2004-6-22 20:42
happytime
[quote]原帖由[i]nononono[/i]于2004-06-22, 20:32:50发表
小说故意地安排从吉儿的视觉来看,从吉儿的角度来作出负面的评价,我觉得是别外生面的,其实作者的用意无非与李碧华那本“诱僧”是同一用心,即都是想表达一种先锋性很强的主题,也就是“失语”乃至“失忆”的问题。这两个术语好像很难理解,但其实无非就是一种“成王败寇”的现代化或先锋化了的感慨。那一段落的描写全都带着很浓厚的先锋意味,像那“个人崇拜”式的描写,放在那古代的语境里确实是有点予人以古今“错位”的感觉。而吉儿与燕儿谈话中提到再也没有人会记得曾经有过一个叫李建成的太子,这是典型的对“失忆”状态的描写。不熟悉西方现代文学的普通读者,是不容易明白作者在这段描写中的用心的,便会误以为是对李世民的历史地位的“不敬”,或表现吉儿的道德癖及政治白痴症。
[/quote]
我到没有想那么多。
我觉得这段描写地很自然,站在不同的位置,对同一件事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
老百姓关心的只是过安稳日子,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崇拜谁。
而吉儿和燕儿是世民身边亲近的人,熟知世民为人,更何况他们一向衣食不愁,也不会从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来看世民。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