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论北军的总指挥是大将军还是北军中侯?


2009-2-13 05:50 泼皮
论北军的总指挥是大将军还是北军中侯?

[size=3]历山学士提出过一个比较独特的见解:东汉大将军营五部,其实统领的就是常驻首都的北军五校。

某位自诩文理精通的网络三国达人,旋即大加驳斥:北军的领导是北军中侯,大将军另有五部,还有别部。所依据者,《百官志》云云:北军中侯,掌监北军;又大将军营五部...

此人断章取义之癖,俺早已见怪不怪,只是这次的山寨三国却着实雷了俺一回:精通文理?还是连中学古文都看不懂??

北军中侯执掌[b]监督[/b]北军各营的职能,不仅俸禄(600石),职能也和州刺史监督郡太守的性质一样。下级监督上级,是中央集权的老把戏。营校尉,部司马,曲侯,屯长,一个中侯如无中央特别战时委任,平时岂有指挥五校尉(2000石)兵马的大权?掌监北军,何时变成了北军总指挥的意思?

大将军营五部的原文如下:

[b]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 [color=Red]其领军[/color][/b][b]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b][b]其兵多少各随时宜[/b][b]。门有门侯。[/b][b]其余将军,[color=Red]置以征伐[/color][/b][b],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 ... ... 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b]。

很清楚,两次提及,将军者,只有在领军征伐时,才有部曲,即有固定编制的部队。真正长期手握重兵的是度辽将军。

大将军出征,统五部,如有其它营属,则为别部司马。其余中小将军,出征时的部下编制近似,兵力多少各随时宜。京城北军是常备部队,大将军手上哪里另有常年供驱策的五部?!两汉首都的禁卫体系,所有武装部队,史籍记载很详尽:南北军/北军,城门校尉,卫尉,五官中郎(虎贲羽林),光禄勋,执金吾等,[b]凭空多出大将军麾下的五部人马[/b],[b]少说几千的兵力,那还了得[/b]?

其实这一类的总结资料,看当代学者甚至老外的著作也就够了,信手引一段[b]Bielenstein[/b](汉学家,著有[b]《汉代官僚体制》[/b]等)的文字:

The men of the Northern Army北军 were professional, skilled soldiers,who could be sent to any point of danger or disturbance as stiffening toforces recruited locally. The numbers were not great: each regiment had anofficial complement of some 700 men with between 60 and 120 juniorofficers. Below the colonel, the second-in-command was a Major (sima司马),with rank/salary of One Thousand shi(1000石); the Chang River regiment长水校尉, whosetroopers were recruited from Wuhuan乌桓 and other non-Chinese auxiliaries, hadan additional 别部Major of Barbarian Cavalry (huji sima胡骑司马).
The [b]Captain of the Centre of the Northern Army北军中侯[/b], as his rankimplies, had [b]no authority to give orders to colonels of regiments[color=Red]无权对校尉发号施令[/color][/b]: his position was that of [b]an adjutant and supervisor[color=Red]副官监督作用[/color][/b]. Officially, command of theforce was [b]in the hands of a General ([/b][color=Red][b]指挥权归将军[/b][/color][b]), usually the General-in-Chief [/b]([b]通常是大将军[/b])... ... [b]Command of the Northern Army was designed to confirm and consolidatetheir political power at court and in the capital [color=Red]北军之统帅权同时也确立了大将军在朝廷的政治实力[/color]。

[/b]As in the Northern Army at the capital, an army [b]in the field[/b] ([b]战时[/b])was organised into regiments (ying营) commanded by colonels (xiaowei校尉), with battalions ([b]bu[/b]部) under majors (sima司马), while there was provision for appointment of senior Majors with a Separate Command (biebu sima别部司马). We are also told of companies (qu曲) under captains (hou侯), and platoons ([b]tun[/b]屯) under chiefs (tunzhang屯长), though these lower units and appointments are seldom referred to in the texts.

老外学者的中文口语当然远不及大山流利,但是专业的古汉语水平看来比某些一知半解的同胞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谓的大将军营五部,是战时一般部队的编制而已,其余征伐的将军也可以有,并非京城里多出了一支专属大将军的部队。至于北军的总指挥权,从史籍中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的:高后死,以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周勃赚取吕禄将印,赢得北军支持是倒吕政变的决定因素(当时的大将军是灌婴,出征在外,上将军一职不久废止);卫青任大将军,部下驻北军;霍光出殡,北军送葬;汉末何进以大将军权倾朝野,提拔刘表出任北军中侯;灵帝为制衡外戚兵权,特别委任大太监蹇硕指挥一支新军,西园八校尉,并且荒唐地自命为"无上将军",足见其对大将军威权之忌惮。

可知北军必然属某将军统领,而大将军做为国家军委主席,或直接或间接地都算得上是一只幕后黑手。[/size]

[[i]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13 07:39 编辑 [/i]]

2009-2-13 09:56 superzz_0
虽然这个问题我没研究,但是似乎这个帖子应该是东汉历史,可以转炎黄.三国时期的官制还是有区别的

2009-2-16 22:49 暴民
大将军没有本部兵从大将军窦武在宦官反攻时只见避进侄儿所领的步兵校尉营,然后召集五校士屯都亭,当中完全不见有提召集大将军营的营士。除宦官掌握的虎贲、羽林和宫内卫士千余人,两方所用的兵都是来自五校尉营,当中一样是没有出现大将军营的营士。

2009-2-17 04:27 泼皮
:handshake: [b]京師之兵,止南北軍及中尉緹騎、郎中令諸郎、城門校尉屯兵。北軍屬[color=Red]太尉[/color],南軍屬衛尉。武帝[color=Red]更太尉為大司馬、大將軍[/color],以寵將帥[/b]

[size=3]北军继承周勃赚兵的传统,初属太尉,武帝改制后,属大将军,顺理成章。[/size]

2009-2-18 13:03 历山学士
泼皮 兄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详尽透彻,支持。

但是,《历代兵制》所说的北军属太尉,好像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记载作证据。当然太尉及后来的大将军是全国军队的最高司令官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按《续汉书 百官志》明确记载屯骑等五校“属北军中候”,“本注曰: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结合《汉书 百官公卿表》的记载,黄今言先生认为北军先属中尉,后属中垒校尉,再受北军中候所监。(《两汉京师戍卫军制中若干问题探微》)按《百官公卿表》,太尉秩千石,卫尉秩中二千石,所以单从秩禄方面考虑似乎有不妥。

故觉得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i]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2-19 01:36 编辑 [/i]]

2009-2-19 07:13 泼皮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9-2-18 13:03 发表
泼皮 兄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详尽透彻,支持。

但是,《历代兵制》所说的北军属太尉,好像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记载作证据。当然太尉及后来的大将军是全国军队的最高司令官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按《续汉书 百 ... [/quote]
[size=3]
历山兄:

黄的这篇博士论文,是经不起圈内同行们的推敲的:中垒原为西汉八校之一,管的是营门出入的事,管不了整支北军。周勃兵变,夺的也不是中垒的权,而是上将军吕禄的权。黄最终也没有搞清楚"[b]监[/b]"的职权本质。北军做为约4000兵力的京城第一大部队,受大将军调度,这点你我都已考证相当确凿了。

在此讨教一个问题:历山兄精通地理,是否知道汉末柳城在今天的大约位置?说来惭愧啊,俺在9年前写过一篇魏晋南北朝军旅诗歌的论文,涉及一首魏国的鼓吹曲辞:[b]《屠柳城》[/b],是缪袭基于曹操北征乌桓歼灭袁绍残党而写的马屁歌,俺实在考不出柳城的今日位置,注解条中至今留有unknown (不详)一说,汗颜... ...[/size]

[[i]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19 07:25 编辑 [/i]]

2009-2-20 11:24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泼皮[/i] 于 2009-2-19 07:13 发表


历山兄:

黄的这篇博士论文,是经不起圈内同行们的推敲的:中垒原为西汉八校之一,管的是营门出入的事,管不了整支北军。周勃兵变,夺的也不是中垒的权,而是上将军吕禄的权。黄最终也没有搞清楚"监 ... [/quote]



说的是击乌桓涉及到的柳城吗?多数学者认为柳城就在辽宁朝阳市西南的十二台营子乡袁台子村古城址。(参靳枫毅《西汉柳城故址考辨》,《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 03期及朱贵、李庆发《西汉柳城的发现及诸问题的探讨》,《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第一辑1949-1984,1985年1月)这里出土过带有“柳”字样的板瓦及专门烧制带有“柳”和“柳城”字款板瓦的窑场遗址。历史地图集所标示的朝阳大致无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10-8-19 17:46 编辑 [/i]][/color]

2009-2-20 22:50 暴民
北军被看成是属中尉(即后来的执金吾)可能是错把中尉所属的中垒尉等同中垒校尉,北军八校以中垒为统领,因此判断北军属中尉,但细看原表,中尉所属的是两个中垒尉,只当是四百石的尉不会是比二千石的中垒校尉。另外历山兄「太尉秩千石」这是否是笔误?

中垒校尉当不是只管营的出入,是负责统领八校,如是西圜新军的上军校尉。北军八校是中垒所领,但这支部队还有上级,在京城当有将军等级的将领负责统兵,如先前是卫将军统领,不是卫将军当是其它重号将军所领。

2009-2-25 13:14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暴民[/i] 于 2009-2-20 22:50 发表
北军被看成是属中尉(即后来的执金吾)可能是错把中尉所属的中垒尉等同中垒校尉,北军八校以中垒为统领,因此判断北军属中尉,但细看原表,中尉所属的是两个中垒尉,只当是四百石的尉不会是比二千石的中垒校尉。 ... [/quote]
兄所言有理。关于南北军与中尉、卫尉有没有统属关系是个很有争论的话题。杨鸿年先生《汉魏制度从考》倾向于认为,南北军与卫尉 中尉没有关系。

太尉秩千石 乃笔误。

2009-3-1 12:01 暴民
回复 #9 历山学士 的帖子

再翻杨鸿年先生的《汉魏制度从考》,发现杨先生也是认识为中尉的中垒尉不等于是中尉校尉。

2009-3-2 08:39 泼皮
[b]《历代兵制 - 东汉》:京师南北军如故。北军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置北军中侯,易中垒以监之,领于大将军[/b]

[b]《续汉书 - 百官志》:五校...右属北军中候。本注曰: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有胡骑、虎贲校尉,皆武帝置。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并射声[/b]

司马彪和陈傅良的著作都有漏洞,所以衍生曲解。

陈氏说的东汉北军总[b]领于大将军[/b]是正确的:西汉南军属卫尉,北军原属太尉,东汉太尉改大将军,领北军顺理成章;但是陈氏说北军中侯替代的是中垒校尉总监五营的职位,有误,中侯的监督权是东汉新设的,原西汉中垒实为八校之一而已。

司马氏说:以前有个[b]中垒,掌管营垒之事,即八校之一[/b],中兴后随胡骑虎贲一起废除,这是正确的。但是他写的五校[b]右属北军中侯[/b],不确,引起后人误会。

至于[b]中尉[/b],本为秦官,掌京城戍卫。西汉起戍卫系统多层次化,中尉改称[b]执金吾[/b],具体负责[b]京城巡逻治安[/b],即首都武装警备司令,后人往往误解为只要是京城里的部队都归执金吾,错,执金吾只领缇骑执戟,北军是独立于外的系统。

东汉的中尉,即王国的军事长官,已经从中央变成地方武官的名称:王国是郡级行政单位,长官称[b]相[/b],相当于[b]郡太守[/b]或[b]属国都尉[/b],中尉负责王国军事。

洛阳的卫戍体系,简而言之,从内到外:

1. 皇帝的私人安全(内廷) —— [b]光禄勋领五官中郎将[/b]负责,其中的二官,[b]虎贲羽林[/b]是主力,约1500-1700人,主要由良家子组成,或称羽林孤儿。

2. 皇宫的保安 —— [b]卫尉[/b](九卿之一)

3. 首都城区警备 —— [b]执金吾[/b],东汉后有缩减裁编,主掌武库,兼管巡逻治安。

4. 洛阳12城门 —— [b]城门校尉[/b]负责

5. 京师武装总预备队 —— [b]北军五校[/b],约4500人,此为常驻京师的最强部队,历史上除了左右政变,也经常做为帝国精锐外出平乱征伐。

[[i]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3-2 08:44 编辑 [/i]]

2009-3-7 00:06 暴民
光禄勋负责也只是到大殿的保安,宫内还有持兵的宦官负责最内层保安。另虎贲和羽林两军的实力都很强,虎贲千五百个人,另可以有多达千人的虎贲郎为佐员,羽林军分左监八百骑,右监九百骑,另有一两百个的羽林郎当佐员,合计的兵力也有四千上下,与北军五校尉的兵力是接近。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