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6-9 03:00
唐茂约
一
李广是西汉时代的悲剧人物。
李广祖籍陇西成纪,即今甘肃庄浪、静宁、通渭之间。他善骑射,宽简治军;有智谋,被公孙昆邪赞为“天下无双”的将领。他力大无比,曾夜晚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奋力一射,,箭入石没镞。这在尚勇的年代,当是天生将才。李广镇守右北平,被匈奴畏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年中不敢入右北平。李广将兵,身先士卒,廉洁自律,得赏赐与士卒共之。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且他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他曾追杀敌骑至大漠深处,与匈奴大部队遭遇,在以百骑面对数千骑的危急关头,镇定自若,令士卒下马解鞍,纵马而卧,佯作诱敌之计。果然,匈奴以为汉有伏兵,夜半遁去。再一次,他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因伤病被俘。匈奴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之间的网上,李广佯死,找机会跃上胡儿好马,夺取弓箭,射杀追骑,得以脱身。又一次,李广以4000骑遭遇匈奴4万骑,他先让其子李敢率数十骑冲击敌人两翼,稳定军心,战至白热化时,汉军箭将尽,李广独挽良弓,射杀敌将,使敌败退。
李广20岁参军抗击匈奴,屡建战功,为汉中郎将,其后曾任陇西都尉,上谷太守,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上郡太守,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正如王昌龄诗所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实在应该封侯了。他的从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李蔡早已列侯,位至三公。李广的军吏士卒,因为击匈奴有功而取侯者数十人,可是严酷的现实却是,“李广无尺寸之功以封侯”!因为他的经历太富戏剧性:景帝时,李广以骁骑都尉跟从周亚夫大破吴楚乱军,本应行赏,只因梁王授李广将军印而没有得到汉皇的封赏;武帝时击匈奴,诸将多有滥杀无辜以冒充敌人首级来领功封侯的,李广不这样做,所以无军功;他的功劳簿上只有被削为庶人的记录。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领兵击匈奴,60多岁的李广壮心不已,多次请战。抵不过李广的请求,汉武帝答应他做前将军,但暗中却告诫卫青:李广“数奇”。塞外,作为前将军的李广请为前部,卫青坚决拒绝。因为得武帝告诫,更因为公孙敖曾救过卫青的命,时下公孙敖与李广的地位一样,都渴望立功赎罪,但卫青却把机会给了公孙敖,而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出东路进军。因东路道远迂回,又无向导,终至迷路而延误军机。其后,大将军令李广部下去幕府对簿。这是李广又一次面对“军事法庭”。李广被激怒了:“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公堂上,他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岁,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于是拔刀自刎。悲哉!一代抗击匈奴的名将,在班师回朝时竟饮恨而亡。
李广曾两次以少敌多,结果非但无功,反获死罪,赎为庶人。他此次将“复对刀笔之吏”,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请看右将军赵食其:“独下吏,当死,贬为庶人。”而李广已是庶人,当死,还怎么赎呢?于是有了这时代的悲剧。我们不妨设想,假使他不身先士卒深入敌阵,见敌逃遁或有意回避,他就不会身陷敌阵,就不会获罪——他那英雄的自负使他吃了多少亏!假使他也和李蔡一样碌碌无为,他早就封侯了——他有太多的抱负!假使他也滥杀无辜,他也早就封侯了——他有太多的良知。假使他能忍辱,或可乞怜求生——他有高贵的自尊。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假设,但假使是那样,他就不是飞将军——李广了!
二
李广的悲剧刚一落幕,悲剧又由他的孙子们再一次上演。
李广有三子,即当户、椒、敢。李陵即当户的遗腹子。他善骑射,被武帝誉为“有广之风”。
他在司马迁记述的浚稽山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里,所率5000长途跋涉的步兵,与单于8万精锐骑兵交战数日,每日数十回合。汉军最后到50万支箭皆尽,将士们斩断车幅顽强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陷入包围。那是个阴云四合的夜晚,部下劝李陵乘夜色逃走,李陵厉声喝道:“吾不死,非壮士也!”他沉痛地对将士们说:“你们各自逃命吧,或许有逃脱者,能将我们的情况报告皇上。”半夜,他和偏将韩延年率十几名壮士击鼓冲锋,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
李陵是贪生怕死之徒吗?我们看看司马迁的分析:“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李陵……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我们再看李陵给苏武信中的自述:“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所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而要做到这些,那需要怎样的勇气、意志、胆魄和耐力啊!赴死难,敢于不死未尝不难。他须佯装投降而暗中相机以动,须承受得起遭误会、背骂名、令祖先蒙羞的屈辱,他的母亲兄弟妻子儿女在家中形同人质,他们的命运又会怎样?也许李陵当时顾不上想那么多,他不愿虚死,而求报德。但谁知“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李陵“降”的一刹那始,他就被缚上了悲剧机器的输送带,一切都身不由己,直至悲剧的魔鬼狞笑着舔尽最后一滴血。
先是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臣媒孽其短”,“群臣皆罪陵”。一年多后,武帝也曾派人深入匈奴迎李陵。也许李陵与汉联络过?也许武帝明察了李陵的良苦用心?然而领兵的竟又是那个公孙敖!敖无军功而还,报告说:“捕得俘虏,说李陵正在教单于兵准备攻打汉军。”武帝听得,立即族灭李陵全家。其实,那教单于兵的是李绪,公孙敖那有诚意为李陵明辨是非!后来李陵痛恨自己全家因为李绪而诛,使人杀了李绪。然而,除了一解心头之恨,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他只有呼天抢地:“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或曰李陵应当自杀,以此洗刷冤屈。然而,人们会说他是叛徒遭天谴,无仪而死;;或许会说,愚忠如此,死又何益?李陵也清楚:“杀身无益,适足增羞。”因此,他只能活着,只能攘臂忍辱地苟活着,仰天椎心而泣血,咀嚼这悲剧的滋味。
在得知家人罹难、司马迁被祸后,李陵真的投降了。但他没有做祸国殃民的事。他也曾前往劝降苏武,但那是奉命应付差使,当然也包括想让苏武和他留在一处。他崇敬苏武,帮助苏武,苏武也没把他当敌人看。苏武归汉时李陵有《答苏武书》,其意是将自己的冤情昭告天下。至死,李陵未给匈奴出一计、施一力,而李陵对自己的评价颇费苦心。其言云:“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他不愿被人看作怕死鬼,他想让人知道他是“忠”的,他不是不能“烈”,然而客观上确实未“烈”。千载之下,我们是否可以首肯这一评价呢?
一腔热血化作一瓢凉水,“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李陵的悲剧含义比李广更强烈。
三
岁月飞逝,星移斗转。历史忽焉翻过了800年的沉重书页,伟大的诗人李白诞生了。
李白,字太白,他在诗中自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看来李白的这位先祖非李广莫属。他对先祖李广十分钦敬,引为自豪。其《塞下曲》云:“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对李广的遭遇,李白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愤。其诗云:“谁怜李将军,白首没三边。”“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由此看来,李白的思想感情直与先祖李广一脉相承。李广为其先祖,李陵自然亦为其先人。李白对李陵怎样看待呢?他的《千里思》诗云:“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对于李陵剖白心迹的《答苏武书》,李白十分理解,在《奔亡道中五首》中,他再次吟道:“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另一首《苏武》诗说:“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可见李白对李陵同情之至。
不仅如此,李白还很可能是李陵的嫡传。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记其“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李陵因祸而家室遭戮,合其“绝嗣”之谓。李白自言“先世为汉边将,非罪流放”,这位汉边将当为李陵。魏颢《李翰林集序》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崔宗之《赠李十二诗》亦言李白“双眸光照人”,可知李白确有少数民族血统。
李白生于西域,通突厥文,他对西域的感情是与祖先的西域功业和悲剧相联系的,它甚至成为李白的本根情结。李白对李广、李陵的家族认同,其实质是精神品质的认同,它对形成李白的人格和诗风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李白一生亦是悲剧。他“心雄万夫”,渴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也有顺境时,天宝年间,应皇帝征召,出入翰林中。然而,唐玄宗并没有把他看作政治人才,仅以辞臣视之,使得他吟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此后,他的生活就逆境重重。晚年又罹永王之难,构成死罪,幸得郭子仪解救。他晚年贫病潦倒,寄居族叔李阳冰家,或病死,或醉死,,或捉月而死,或如此三位一体而自杀,总之是以悲剧而告终。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称李白“不偶,赋《临终歌》而卒。”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说李白“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他与其祖李广、李陵一样,赍志以没,报恨而终。更重要的相同点在于,李白与其先祖一样,有着卓异的禀赋和耿直的性格。他“少任侠,不事产业”。曾游处四方,不过一年,散金30余万,遇友人落魄,便倾囊相助。这表现了李白的轻财好施和重义的精神。
李白有傲骨,“天子呼来不上船”,“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是孤直如松,难犯难辱。他蔑视小人,高傲地宣称“焉能与群鸡,蹙促争一餐”。
这一切,和李广、李陵多么相似!当然李白也有许多不同于先祖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李广、李陵尚有许多“幼稚”,他们太多幻想,对世事多往好处想,而李白则鉴于祖先的血泪历史,清醒得多。《笑歌行》写道:“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蜀道难》则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官场险恶的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所以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示要远离险恶之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如果说李广、李陵的悲剧尚有些“不知而为之”的意思,则李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李广悲剧在“烈”,李陵悲剧在“惨”,李白悲剧则在“壮”!
掩卷而思,真让人感慨万端。仿佛历史常常不是为英雄所设,但正由于英雄的抗争,才造就了历史的深沉博大。
2004-6-10 12:49
哈哈珠子
好文章 ,只不过李白是不是李广的后人好像在史学界还是有争论的。
2004-6-11 04:33
真夫瑞
写的好啊。
不过,个人感觉,李广像是被司马迁感情化的夸大了,即使看他在史记中击匈奴的表现,也不能说是什么名将阿(虽说下场值得同情),用不用另起一传?李陵就更是如此了。还有,楼主关于李陵那一段像是自己主观猜测吧?
2004-6-12 09:37
zk_FlyWolf
其实搂住也没有怎么夸大了,个人记得很久以前看史记(要不就是后汉书,记不得了,太久远了....)感觉当时看来就觉得李陵真是可怜,又让人惋惜.
记忆中书上是说,李陵带领那5000士兵转战XXXX里终于到达长城边上,可是当时的边关守将居然不发兵支援,眼睁睁看着李陵部属弹尽粮绝......
认谁不会心寒嗄?后来李陵被迫投降留有用之躯以备后用,可是汉武帝居然在一次北伐是失败,带兵的将领为了推卸责任便根据道听途说的流言,指责说是由于李陵献计致使兵败.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杀了李陵全家......
从此还叫李陵如何还汉..................
还有李广也许不能完全称的上将才,但是李陵绝对是哈!
各位不要把将才与帅才搞混了,一个是万人敌,一个可是百万人敌!!!!
2004-6-12 11:23
曹仲德
李白上引陇西李氏估计和曹操自称曹家是曹参后人夏侯敦自称是夏侯婴后人是一类.怀疑中
不过写得还不错,再观察观察大家的意见,觉得可以加精的赶紧跟贴推荐啊^_^
2004-6-14 16:50
陆逊
《古文观止》上关于《答苏武书》是不是出于李陵之手还有待考证啊~~
2004-6-15 11:36
ak087
不知道楼主这篇帖子算文学创作,还是历史类文章,如果是历史类文章,不得不指出楼主几点疏漏。
李广实在应该封侯了
-----------
赏功罚罪是每个政权的基本法则,在军队中执行得尤其严格。功劳是奖赏军人的唯一衡定标准,而不是才能,就连对才能的认定,都会与功劳紧密挂钩。才能可以将一位军人推到一个更高级的军职、因此更容易立功,但赏罚的基准还是功劳。尽管李广比李蔡有才,但只要在军功簿上没有判定李广有功劳,按照军法,李广当然不得封侯,封侯与否跟他的才华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武帝时击匈奴,诸将多有滥杀无辜以以冒充敌人首级来领功封侯的,李广不这样做,所以无军功;
―――――――
请拿出切实的证据来,如果没有,凭什么认定别人的功劳都值得怀疑、都成了滥杀无辜、冒领军功,而李广无功反倒成了他一枝独秀的证据。李广儿子李敢也因军功封了关内侯,照楼主的说法,李敢也是个滥杀无辜的主了。
而李广已是庶人,当死,还怎么赎呢?
―――――――
汉朝什么人叫庶人?无爵位、无官职才叫庶人。李广在右北平之战后并没有判他有罪,他依然回朝担任郎中令的高官,并且以前将军一职领兵出征,这种身份怎么能够叫庶人。即便是庶人,按当时的法律,他也可以出钱赎罪。
2004-6-15 18:42
中庸
[quote]原帖由[i]曹仲德[/i]于2004-06-12, 11:23:11发表
李白上引陇西李氏估计和曹操自称曹家是曹参后人夏侯敦自称是夏侯婴后人是一类.怀疑中
不过写得还不错,再观察观察大家的意见,觉得可以加精的赶紧跟贴推荐啊^_^ [/quote]
这很正常
在唐朝那帮知识分子都喜欢说自己是XXX名将的后人
白居易也自称是 战国名将白起的后裔 呵呵
2004-6-16 00:06
唐茂约
这篇文章其实应该算是篇随笔,有我很大的主观感情在里面。其实里面有很多史学界有争论的问题(如李广未封侯的原因,李陵的问题还有李白是不是李广的后代)。
其实大家也不一定要把它当篇历史论文来看嘛!
ps:如果斑竹认为此文章不适合在此版,就帮我转吧
2004-6-22 16:59
六月飞霜
写的还行,为什么没人顶呢?
2004-6-22 17:23
张凯凯
其实不然啊~~~~~
我还是喜欢霍大哥些~~~
2004-6-22 19:27
唐茂约
霍去病就是滥杀无辜的典范!!!
2004-6-22 23:24
shartur
前半部分象是古文翻译,后来的加入了自己的东西。
2004-9-27 13:54
菜九段
李 陵
你用自己的名字轻轻一撩
便袒露出
人类的心胸狭小
也怨你爹
死期何不稍稍提早
勉勉强强留下根一条
竟确确凿凿遗下了
千古骂名的材料
也许
你根本就不该出世
已出世便不该成人出道
已成人就不该为将
已为将也不该带兵征讨
已带兵就不该战败
已战败便不该活着
成为一尊耻辱的座标
唉,注定生来该死
偏你要活着惹人烦恼
死了多好
对你自己也是一了百了
生不逢时自然也死不逢时
你错误地活着
不仅枉受了
多少年乡愁的旦暮煎熬
还落得千年以还
为人不肖
若要战 便应胜
人们偏生对你遗忘
胜负兵家常事的信条
也怨你自己心雄万夫
世人对你的期望
岂不与天齐高
若说你有过功劳
那不过是万岁爷的福星高照
一朝你战败覆灭
就别想再痴心妄想
会有人强出头
替你承担分毫
失败了也不打紧
关键在于
不该留下活的注脚
世上有过的战败何止千万
经你一比
都变得微不足道
不要看你仅仅葬送了五千人
岁月的长河
也不能将失败的痕迹
冲刷掉
你实在冤得可以
屈杀你全家
也不见有人出来
理论计较
奇哉怪也
人们不想忘记
你活着造成的耻辱
却硬要你忘掉
你那些孤弱无助已命赴黄泉的
满门老少
胜者王侯败者寇
你纵有活命的理由千万条
历史依旧对你不依不饶
你也用不着再行申诉
满腹的冤屈
只要还是相同的人类
在编写历史
铁定了你难以言表的苦衷
还是无门投告
不论人们好说歹说
你也只是背叛了一个王朝
这个王朝早已灰飞烟灭
你的骂名依然故我
并未随之烟散云消
胡汉原本一家
毫无意义的砍砍杀杀
已经十分无聊
你再加上骂名
益发使得这一无聊
变得更加荒唐可笑
不知要到何时
人类才能在新的高度立脚
只有世界变得相对宽容
你那亏损了的大节
才会显得不再重要
你算是一个小人物
本不足以在历史上留名立号
更犯不着为了你
世世代代
无休止地声讨
直到有一天
人类真的能将你忘掉
人们将会惊讶地发现
挪走了你
才有自身宽广了的襟抱
项王之死
活着,还是死去
你选择了死毫不犹豫
死对你是那样容易
远没有上升为
哈姆雷特式的难题
仿佛是一刹那的决定
又象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你过于急迫地从历史舞台上抽身
浑身还有使不完的气力
身后还有一块
大可施展身手的天地
你气吞山河杀人如麻
却不愿在油灯远未干枯时
再逞杀机
你不想费劲
去盘算身后的品评
就让人们指责你杀业太重
就让死带走你
放下屠刀心宅仁厚的秘密
你不想参悟生死
不等于忽略生存的意义
说起来你不喜诗书
你却本能地知道
连年不绝的杀戮
不过是为了
某一个人的登基
你杀人也杀得厌了
竟用杀死自己
去平息充塞天地的杀气
你干净利落不带水拖泥
纵使面对生死禅机
纵使面对千秋之笔
人生自古谁无死
也就只有你
将这最后的归宿
上演成
绝唱千古的大戏
酒 神
————致李白
是英雄
必然落魄
在满是俗人的俗世里
你的那份豪迈
岂能被人轻轻放过
既生于凡尘
也难免随流逐波
想和他人一样
钻营个一官半职
到头来好封妻荫子
创下些功名德业
留与后人评说
钻营很苦
掩饰很累
纵然将与生俱来的本色藏尽
也还会碰上
无法逾越的自我
按说你负才凌云万丈
欲与众人混同
也着实算不了什么
怎奈你与众人隔若霄壤
看不惯的世上事
一入你眼
就逾发显得更多
避世心有不甘
入世又必须忍受浑浊
你便成日价用无尽的醇酒膏梁
将那敏锐过分的感觉
稍稍麻痹
才能少受痛楚地面对
一个个日出日落
酒里乾坤大
求的是闹中取静
静与不静都由不得你
你早已成为
谣言诽谤这些无形之箭的
有形箭垛
真正被射倒
确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实在要命的是
被射的千疮百孔
又半死不活
你还要用自己的雄心
去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折磨
你从来不肯认输
这就是你的过错
那些俗人俗事
管他作甚
没由来地惹出一身伤痛
掀起平地风波
最后还会让这些险涛恶浪
将自己吞没
被打垮了
却不等于被打败
英雄本色
也容不得你稍稍示弱
每一次灰头土脸
都不妨碍你重振旗鼓
存在就是一面旗
正是这面旗
没少给你招灾惹祸
练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你又不愿被络上笼头
这就构成了你一生的焦灼
你以为怀揣着一块美玉
便不难找到买主
怎奈满地都是睁眼瞎
也不论你的货色灵不灵
就注定了你整个生命
要在自己的叫卖声中蹉跎
你受够了
就去杜康里筑起安乐窝
当酒精麻醉了伤痛
你也记起自己的本色
你带着酒气的长啸
上遏行云
彩霞也难免沾上你的诗墨
光有酒还嫌不够
玉壶中也安不下你的天国
本性还原后强化了的洒脱
让你将诗魂托付给了月魂
你就带着你神话般的超逸
信步走向
梦中神往的寥廓
你早已走得远了
那些俗人俗物俗气俗箭
又怎奈你何
你留下的那些酒盅酒盏酒壶
还有那些未曾喝尽的美酒
都已化作太白遗风的面面酒旗
还在都市山野的风中翻飞
招唤着你
不肯归来的魂魄
凡 夫
------致李白之五
你不曾给过老百姓什么好处
何以他们要费尽心思
对你百般维护
多少次
你流露过对月的向往
人们竟想在你身后
用水为你铺就
揽月的路
说什么你也算作是
文人士大夫
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你还远远及不得老杜
世人并不因此移情他恋
甚至不肯稍稍降低
对你的评估
你固然醉草过吓蛮书
也只能算是
替皇家装点了门户
老百姓却没由来地津津乐道
千年一贯
眉飞色舞
仿佛你是专为他们
卸却了
生活的重负
天子为你捧过觞
公卿曾随你趋步
并没能改掉你的布衣脸谱
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才艺动京华声名满天下
也没能使仕途对你
稍加眷顾
你想当官 也想发财
与寻常百姓的脾胃毫无出入
你想登仙又想入道
也完全投合平凡百姓的
寻常思路
与世人无二
你也负气使性
打架斗殴性命相搏全力以赴
你也无力自拔
狂歌痛饮借酒浇愁回避痛苦
你也自视精明
好高骛远飞扬跋扈于事无补
你也棋差一着
碰壁累累坎坷多蹇辗转失途
孔子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知耶
下愚耶
着实不易划分
你的归属
你从未放弃自己的抱负
也不打算更改
已行走多年的道路
所有的不幸
你也全都认了
你终究丢弃不掉的
正是那份
寻常人的质朴
你用真对真你用真对假
除真而外
你竟再没有别的招术
要不就长歌当哭佯狂当怒
让神人共鉴你胸中那份
天地也容不下的愁苦
又有谁帮得了你
你与寻常百姓一般的孤立无助
就连气数
也与大伙没什么两样
一样地逃脱不了
命运摆布
最终人们忘却了怜悯
用爱的眼神将你看顾
人们不可能有另一种选择
是你将他们
引向杰出
寻常人的寻常命运
一通过你
便耀眼夺目
寻常人的寻常品格
一经你手
竟放大的不可收拾
化作闪电 穿云破雾
被奉为仙被供为神被敬为星宿
世人在你面前
却感受不到
一丝一毫的卑下屈辱
你本就是人民的一员
何妨就让你高高在上
人们需要透过你
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
2004-9-29 01:12
萧让
想不到在这里见到菜九段,在天涯想点你的帖子一直都点不开,是不是服务器有问题呀?
2004-9-29 17:10
梓庭君
[quote]原帖由[i]曹仲德[/i]于2004-06-12, 11:23:11发表
李白上引陇西李氏估计和曹操自称曹家是曹参后人夏侯敦自称是夏侯婴后人是一类.怀疑中
[/quote]
谁说的?曹操他爸曹嵩本姓夏侯,过继给一个姓曹的太监才改姓的。和曹参有什么关系?
2004-10-10 18:39
曹仲德
没注意偶说的是“曹操自称[b]曹家是曹参后人[/b]”么,就是为了避开这点争议。。。
2004-10-25 11:33
liuwangxizi
可惜,十分可惜
2004-10-25 23:07
popct
木秀与林,风必催之
2005-3-11 11:59
菜九段
李 陵
你用自己的名字轻轻一撩
便袒露出
人类的心胸狭小
也怨你爹
死期何不稍稍提早
勉勉强强留下根一条
竟确确凿凿遗下了
千古骂名的材料
也许
你根本就不该出世
已出世便不该成人出道
已成人就不该为将
已为将也不该带兵征讨
已带兵就不该战败
已战败便不该活着
成为一尊耻辱的座标
唉,注定生来该死
偏你要活着惹人烦恼
死了多好
对你自己也是一了百了
生不逢时自然也死不逢时
你错误地活着
不仅枉受了
多少年乡愁的旦暮煎熬
还落得千年以还
为人不肖
若要战 便应胜
人们偏生对你遗忘
胜负兵家常事的信条
也怨你自己心雄万夫
世人对你的期望
岂不与天齐高
若说你有过功劳
那不过是万岁爷的福星高照
一朝你战败覆灭
就别想再痴心妄想
会有人强出头
替你承担分毫
失败了也不打紧
关键在于
不该留下活的注脚
世上有过的战败何止千万
经你一比
都变得微不足道
不要看你仅仅葬送了五千人
岁月的长河
也不能将失败的痕迹
冲刷掉
你实在冤得可以
屈杀你全家
也不见有人出来
理论计较
奇哉怪也
人们不想忘记
你活着造成的耻辱
却硬要你忘掉
你那些孤弱无助已命赴黄泉的
满门老少
胜者王侯败者寇
你纵有活命的理由千万条
历史依旧对你不依不饶
你也用不着再行申诉
满腹的冤屈
只要还是相同的人类
在编写历史
铁定了你难以言表的苦衷
还是无门投告
不论人们好说歹说
你也只是背叛了一个王朝
这个王朝早已灰飞烟灭
你的骂名依然故我
并未随之烟散云消
胡汉原本一家
毫无意义的砍砍杀杀
已经十分无聊
你再加上骂名
益发使得这一无聊
变得更加荒唐可笑
不知要到何时
人类才能在新的高度立脚
只有世界变得相对宽容
你那亏损了的大节
才会显得不再重要
你算是一个小人物
本不足以在历史上留名立号
更犯不着为了你
世世代代
无休止地声讨
直到有一天
人类真的能将你忘掉
人们将会惊讶地发现
挪走了你
才有自身宽广了的襟抱
2005-5-28 11:48
张建昭
经查,此文非楼主原创,故取消精华。
2005-6-13 20:31
客上天然居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人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2005-6-13 20:35
客上天然居
[quote]原帖由[i]梓庭君[/i]于2004-09-29, 17:10:27发表
[quote]原帖由[i]曹仲德[/i]于2004-06-12, 11:23:11发表
李白上引陇西李氏估计和曹操自称曹家是曹参后人夏侯敦自称是夏侯婴后人是一类.怀疑中
[/quote]
谁说的?曹操他爸曹嵩本姓夏侯,过继给一个姓曹的太监才改姓的。和曹参有什么关系? [/quote]
曹腾自称为曹参之后,因此有关系的。
2005-6-14 11:18
客上天然居
[quote]原帖由[i]zk_FlyWolf[/i]于2004-06-12, 9:37:05发表
其实搂住也没有怎么夸大了,个人记得很久以前看史记(要不就是后汉书,记不得了,太久远了....)感觉当时看来就觉得李陵真是可怜,又让人惋惜.
记忆中书上是说,李陵带领那5000士兵转战XXXX里终于到达长城边上,可是当时的边关守将居然不发兵支援,眼睁睁看着李陵部属弹尽粮绝......
认谁不会心寒嗄?后来李陵被迫投降留有用之躯以备后用,可是汉武帝居然在一次北伐是失败,带兵的将领为了推卸责任便根据道听途说的流言,指责说是由于李陵献计致使兵败.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杀了李陵全家......
从此还叫李陵如何还汉..................
还有李广也许不能完全称的上将才,但是李陵绝对是哈!
各位不要把将才与帅才搞混了,一个是万人敌,一个可是百万人敌!!!! [/quote]
重新看了一遍汉书的李广苏建传,对楼主的看法深有同感。李陵是败得悲壮,只差杀身成仁。面对死亡需要勇气,同样活着更需要勇气。
回头看看大家讨论的吴三桂,觉得吴三桂是大汉奸无疑,跟李陵根本无法相比。虽然两人的遭遇类同(同样的后院失火,一个是被抄家,一个小孝妾被夺),可能是时代进步,人的价值观也进步了,不再停留在忠君爱民上了,就如今天很多人讨论的民族英雄一样,老是用现代的思维去要求古人,真是可笑。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