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现代文艺 » 三十年小东西之包子回忆版


2008-12-3 20:33 水镜门生
三十年小东西之包子回忆版

此文出现的关键词照抄《新周刊》选改革开放三十年小物志

1979——独生子女证
我是独生子女,我娘在我十八岁以前每月工资单还有独生子女费这么一栏,好像是两块还是三块?

1980——双喇叭录音机
小时候听小百灵,后来上学了就一直听相声,放磁带的功能倒是不常用,我的第一盘磁带应该是郑智化的一个精选集,还是姐姐给我从福建寄来的,后来自己有点闲钱了,买的第一盘应该是齐秦的精选,不过用来听的是复读机,爱华随身听,后来这些复读机,随身听,双喇叭录音机都发不出声音了,好在磁带还能听,只是吱吱嘎嘎的,磁带寿命毕竟也不长。

1981——铁盒牌百雀羚
这个是擦脸涂手的,记得挺香,不过我更常用的是清凉油,貌似我特别招蚊子。

1982——蛤蟆镜
那么大的没戴过,不过小的墨镜还是有戴过,装傻特别好使。

1983——股票
这一年我出生,不过我记得上海认购证开始疯,应该是九十年代初,没那么早吧?

1984——彩色电视机
嗯,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机通常都比我们年纪大,最早我家里一台是黑白的,然后爷爷搞到一张电视机的券,托人从福州带回一台十四寸的日立的彩色电视机,这台电视机直到上个月才被卖掉,虽然早就不用了。从这台电视机里头我看到了圣斗士五小强的丰功伟绩,看到了喜欢说你已经死了的健次郎,还看到了许多许多值得留在记忆里的东西。不过看樱木花道的时候,我家已经搬到浦东,买了一台二手的29寸的原装索尼电视机。果然电视机还是要大的好。

1985——信用卡
这玩意我父母比我更喜欢用,我因为小葱拌豆腐,一穷二白的关系,基本跟他不怎么热乎。

1986——比基尼
比基尼岛的故事,我是从《千奇百怪故事大王》这书里看来的,说一个太平洋小岛,叫比基尼岛,后来被美军用于核试验,结果就炸没了,于是后来一设计师把比基尼设计出来之后,就用这小岛的名字来命名,真是相当的囧啊。比基尼我还是很喜欢的,节省布料,又赏心悦目,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1987——大哥大
第一反应就是砖头,据说当年真有人拿它砸人,有两三斤重,所以非有勇力者不能用之。我觉得当年拿它炫耀的,比拿它打电话的更多,毕竟当年大哥大的信号质量,和前两年小灵通刚出来的时候差不多,都属于要喂喂喂半天最后气愤的发现电话居然断了的。也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设计成那么笨重,这样如果真往地上摔也不容易坏。

1988——健力宝
我还是更喜欢喝可乐,百事可口健怡的都随意,有冰块当然最好。当然比起可乐,我更喜欢喝白开水,廉价易得,开水龙头就行,嗯,要记得烧开了喝。

1989——健美裤
没穿过,嗯,等等,好像穿过,哦,记错了,我穿的是背带裤,小学时候主持六一文艺活动,老师认为我穿背带裤会很有喜感,于是就去买了一条,貌似就穿过那么一次。跑题了,我娘好像有穿,据说可以矫正身姿,让体形看起来修长,不过我娘年轻时候确实又苗条又漂亮,现在嘛,依然很漂亮,只是不苗条了,所以她也不穿了。

1990——呼啦圈
完全不会玩,我对此印象深刻是因为昔年看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场挑战直播和春节联欢晚会,都有这样的呼啦圈表演,看着越来越多的呼啦圈在表演的美眉身上转悠,我一度两眼发直,简直要怀疑她们作假。多年以后我知道,其实什么都能作假,所以这呼啦圈表演倒是显得挺真实。

1991——文化衫
我一度搞不清汗衫和T恤有什么区别,后来我跟自己说,有字的,有画的,比较贵的,那是T恤,没字的,没画的,挺便宜的,那叫汗衫,汗衫家里穿,T恤可以穿出门。文化衫,文化果然是百搭的玩意。

1992——LV包
至少我知道LV的全称应该是Louis Vuiton,咳咳,还是拼错了,百度提醒我,应该是Louis Vuitton,有俩T。当年襄阳路,后来七浦路,都有很多商贩因为能仿得很像而得意。A货是好东西。

1993——粮票
应该是说这一年开始停用,退出历史舞台吧。粮票小时候还是有的,不过也不怎么用了,记得家里拿粮票换塑料凳子什么的。上海一度有半两的粮票。计划经济的产物,不过后来还是成了收藏品,至于怎么算的价钱,我就一无所知了。物以稀为贵,粮票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它自己也成了“物以稀为贵”。

1994——菜篮子
这个词后来和工程搭配,变成一个复合词叫“菜篮子工程”,民以食为天,毛主席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塑料袋流行之后,菜篮子开始少有用武之地,现在塑料袋收费了,似乎它的出头之日又到了。

1995——绿色邮筒
我小学的时候上过贾老师作文班,有一篇例文,就是写的这个,说是看到上头写着来开邮筒的时间精确到分,不怎么信,于是埋伏在那儿,到点了,邮递员叔叔还真的来了,于是感慨一番,为人民服务如何如何敬业云云。
后来看到许多小说写笔友的故事,我是没参合进去,不过上了大学以后,实在太无趣,就和以前高中的同学写信玩,毕业了就没写了,后来此人去了澳洲,于是改为e-mail,是一男的,比我大一岁,我管他叫大哥。

1996——《中国可以说不》
在旧书店看到过很多次,最便宜的也要十块,也没什么收藏价值,就没买。很高兴的是,多年以后,我也和作者一样被人称为愤青,虽然我一直认为,我不具备成为愤青的任何条件。

1997——《大话西游》
当年这部电影的票房显然没有它的影响那么大,我第一次看它是在电视上,东方台春节播周星驰专题,看完了春节联欢晚会,就调过去接着看,因为是上下集,所以一直播到三点,除夕夜就这么过去了,因为外头放鞭炮的缘故,有很多台词都没听见,好在后来每到春节,总有一个台会重播,就看了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什么乱七八糟的。后来看多了,对春三十娘,白晶晶,紫霞仙子的印象开始深刻,认定这应该是个悲剧。春三十娘后来疯了,白晶晶唱阴天很好听,紫霞仙子嫁到Beyond去了。再后来,知道周星驰居然是一个严肃的人,大为惊奇,于是也决定要做一个严肃的人。至今没有人觉得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做人太失败了。

1998——QQ
最近我开始上得越来越少,不过每次一上,还是能跟五个群以上的人聊得不亦乐乎,不过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看他们聊,还是一样有趣。因为QQ,我的打字速度提高了许多。因为QQ,我知道很多话即使对方完全不认识你,也不能乱说。因为QQ,我认识了很多原本一辈子都可能没机会认识的人。QQ当然绝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那么简单,不过它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也不清楚。

1999——安全套
我有一个同学是12月1日的生日,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天是艾滋病日。在他二十岁生日的那天,他请我们吃饭,带上了他的女朋友,当场就有一个同学送他一组杰士邦当生日礼物,送的同学性别为女。

2000——伟哥
起初它是作为治疗心脏病的药来研发的,后来它变成了诱发心脏病的药。药店总是喜欢在它的大陆官方译名万艾可下面,用红色水笔写上两个大字,“伟哥”。当然,还有“本店新到”这几个字,也很大,但是没有“伟哥”写的大。

2001——BP机
我记得有部港片里头,这小东西还充当过重要的传情道具。传呼台一度也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去处,当然,免不了会有很多无聊的人,半夜打电话过去骚扰传呼小姐。我当然更不会想到,很多年以后我也进了声讯台工作,并且在半夜应付这些骚扰电话,也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虽然大部分变态在听出我是男的之后会选择立刻挂断,不过也有一些不依不饶,连骚扰对象跟他一样是大老爷们也不在乎。

2002——打火机
我不抽烟,所以身上从来不带打火机,不过当年宿舍那些兄弟有抽烟的,所以免不了要吸二手烟。记得那时候他们直接把大的雪碧瓶子切开当烟灰缸使,好处是用完就扔了。

2003——口罩
实际上指的是SARS,这词现在也成了历史,当年我周末回学校,在门口被拦住量体温,才知道有这么回事,后来就发了体温计,规定每天早上要量,当时我是宿舍长,还得负责监督,不过过了两天就不耐烦了,随便在表单上写个数字就交上去了。口罩我在家里试戴过,很难受,就没再戴出门过。奇怪的是,我一直是个很容易的病感冒的人,偏偏那段日子,一次也没感冒。

2004——新版结婚证
结婚是很遥远的事情,至少对现在的我来说。不过谁知道呢。

2005——超女
跟它对应的词应该是快男,跟它有关的词还有星光大道,我型我秀之类。不过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台湾中视的超级星光大道,选秀歌手似乎要跟流星攀上亲戚,其实娱乐圈本来就是淘汰率极高的地方。超女里头还是最喜欢张靓颖,前段日子的《画皮》,也就剩下一首《画心》,留在我的硬盘里了。

2006——性爱录像带
不完整,应该写成《性 谎言 录像带》,不知为什么,我想到《楚门的世界》,整个人生就是一场真人秀,一场充满谎言和欺骗的真人秀。

2007——硬卡火车票
没有去外地念书,偶尔坐火车是去苏州扫墓,对火车站印象深刻是在换乘地铁的时候,满眼都是人,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民广场地铁站的人更多。

2008——山寨机
第一个手机是大一买的,那时候在学校英语社担任秘书长职务,也就是写写策划报告,要求和社长保持联系,当时社长是大二的学姐,美女,就去买了个很便宜的摩托罗拉手机,直板,黑白屏,唯一特色是可以录音当铃声,然后认识了若干学姐和学妹,手机里存了挺多号码,现在貌似都几乎没有联系了。
第二个手机是毕业实习赚钱了买的,用到现在,阿尔卡特,翻盖彩屏,三十万像素摄像头,买完之后半年,偶尔路过一家手机店,发现这款手机搞特价,直降一千。
没用过山寨机,不过听说很耐摔?

2008-12-3 23:41 风使
1979——独生子女证
我也是独生子女,而且应该是第一批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证还在,有些年岁的小红本本,黑白的照片小小的我,笑呵呵的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独生子女政策这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亲历者。当时独生子女政策还刚开始,以鼓励为主,要是想要给我添个弟弟妹妹的话,我爸妈应该完全可以轻松再完成次人造人任务,好在他们已经预见到有一个麻烦的我已经够让他们操劳一辈子,于是我就光荣的成为了独生子女潮流中的一分子。在我的角度来说,想想也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哥哥或者姐姐来照顾自己,几乎没有人愿意自己成为哥哥姐姐去承担照顾弟弟妹妹责任,要照顾不要责任几乎是所有人的意愿。独生子女是自私的,这个指责我同意。

1981——铁盒牌百雀羚
百雀羚确实曾经深入千家万户,成为冬日护肤的必备用品。铁盒子也有大小几种尺码,那种大的用完之后也可以改作装些针头线脑的盒子利用起来。时至今日,其实百雀羚的功效还是依旧不错,冬天里恐怕效果依旧不输于那些天价的高档护肤品,只是那二十多年如一日不变的浓郁香气,想起来都有些头晕。老字号如何跟上时代,也是个大课题。至于清凉油的回忆,小时候的铁盒上应该是“清涼油”,后来在我继续很小的时候,被人民群众反映揭发是错别字,记得还有报纸跟着监督厂家改正,于是之后只看到规范的“清凉油”。其实“涼”字挺冤的,从小篆以来它一直是作为正体存在,没想到最后让“凉”给抢了名分,自己倒成了异体字,很有点悲怆的冷宫前皇后的薄涼味道。即使现在看到寺庙中“无上清涼”的时候,还有人忍不住会问:是不是和尚写错了?

1982——蛤蟆镜
80年代的电影中蛤蟆镜可是时髦的象征,佩带这个的无一例外都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们,于是它很快的被接受、被模仿、被追捧,那个年代追求时髦的青年不少都有着蛤蟆镜,而且很多右上角始终还牢牢贴着商标。前些年搬家的时候,还整理出我妈妈的一幅浅褐色的蛤蟆镜,当时第一念头是:好像神经王菲还有带这种东西抢镜头吧?事实再次证明我不是引领时尚的料,哪怕我知道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前进。2008年我又一次见证了上海街头满街的蛤蟆镜,男男女女潮来潮往,真的很疑惑:蛤蟆镜怎么又杀回来了?潮人们又一次用行动向前辈们致敬,可能也包括我妈。

1983——股票
83确实出现股票,那还是纸质的股票,现在想必也都是文物一样的东西。90年代是证券化,也就是全民炒股运动的开始,说起来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纸化交易的国家,这也是所谓的后发优势,所以当我们看到新闻镜头中美国证券交易现场,纸片横飞中大叔们比着嗓门划着手势的情形都会由衷觉得纳斯达克相当有气势啊。我爸也是买认购证大潮中的一员,现在家里还有一沓沓股票认购证,这些都是摇号剩下的,虽然不晓得现在有没有价值,但到底也是那个年代的见证。它们在没有成为摇号的幸运儿之后,也算在我手上找到了另一种价值:练功券,我当年20秒点1万元钞票正确率100%的一手功夫,就是没事时候拿这些认购证练出来的。

1984——彩色电视机
我家好像是82年买的彩电,居然也是14寸的日本彩电,难道和水镜家一样?记得开关是那种拔进拔出的开关,频道是要用手掰着转的,好像一共设有八个频道,“格频道”这个习惯用语在如今遥控器时代是真的难以理解了。那个时候好像只有两三个台,那个时候CCTV2是彩色台感觉特好,而且全是节目,没有一条广告。那个时候我看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鼹鼠的故事》……这台老彩电后来留在了老房子里留给了租房客,最后在一场雷暴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20年寿命从来没有任何故障,这质量啊。

1985——信用卡
一把的信用卡,一把的账单,这就是如今的现状,就连买来伊份、买DQ我都要拉卡。几乎所有银行的卡我都办过,不是我特别有钱,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办卡送的小礼品,不拿白不拿。用信用卡感觉是好,兜里都是现钞,卡里都是消费,感觉两边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手头好宽松。还款的时候就该短暂的回归现实,不过立刻就又可以投入下个周期的良好感觉中,兜里都是现钞,卡里都是消费……

1986——比基尼
庞桶有次很认真的对我讨论“奶型”,在他看来东方女性都谈不上奶型,西方女性奶型基本上都过关。这个我认同,人种差异没办法的。盐水袋除外。

1987——大哥大
我说起手机,很多人会触气:关机大王。早上老板打我座机,头一句问手机又没开?我依旧回答说可能没电。其实现在我已经习惯着多开机了,尽管还是没有习惯。我的手机自从前两年被偷了之后,一怒之下就买了个超便宜的国货,600,能打电话发短信听音乐就可以了,贼骨头你尽管放马过来偷!结果就用到现在,奇异的是很多人看到我手机就会很有兴趣地问:哇,你新手机啊?什么手机啊?我会好老实回答:手机中的战斗机。不用去理睬那一连串的疑惑,因为我从小保养东西好,一个学期下来课本像新的一样,这是美德,也是本事。

1988——健力宝
健力宝好好一个牌子被气功大师张海给弄成大笑话了。健力宝早期好像是李宁做的广告,那个年代还有一些本土可乐饮料品牌,记得还有个少林可乐,也是借着少林寺李连杰火了一记,终归来得快去得快。好在我从小就认准百事、可口两个牌子喝,对本土可乐始终缺乏热情,就觉得不是那个味,可能是嘴刁。问一个问题,可口可乐在中国目前为止一共有几种口味?

1989——健美裤
在那个一阵风的年代,不是什么流行都能带来美感的。健美裤的要求太高了,高矮胖瘦穿了都不好看,30以上穿了就有失稳重,健美裤对身材和年龄的适合范围就这么些,但是那时候,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这是多么惨痛的记忆,好多大娘大妈大婶子都来穿健美裤,一眼看去就是一个个倒三角,从腰到脚脖子都是被健美裤束缚成锥形支撑。我是委婉的建议我妈不要跟风也去满街串联健美裤,在家当居家裤子随意穿穿么也就算了,图个贴身舒服,出门就要慎重了。虽然我那时也还小,但看来眼光已经很毒了。

才10年啊?就闲话到这里,睡觉去了。

[[i]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12-4 00:19 编辑 [/i]]

2008-12-4 00:00 水镜门生
赞美风风,继续写吧,回忆录这种东西开始写起来,就说明我们开始老了。:titter:

这帖其实放茶馆会不会效果好一点:mellow:

2008-12-5 16:55 吴元叹
1979——独生子女证
我们一代,是最后当哥哥姐姐的一代。再后面的三五年,还有一批当弟弟的。再往后,全都是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往往只看到那几块钱的独生子女费,而对当时的父母而言,生第二个孩子,代表的则是丢掉工作和那近乎天文数字的罚款。在东部地区可能还好点,很多地方,在罚款不足的情况下,是真的会牵羊抢粮,掀瓦扒房的。我父亲当年就差点为此丢掉工作,但那时计划生育政策还不是很严密,因为我母亲一族一个男丁都没有,后来在老人的誓死力争之下,才算把我弟弟平安生下,我父亲也没失去工作。

1980——双喇叭录音机
80年就有双喇叭录音机的,那个顶个是牛人啊。有谁还记得早就跨掉的“燕舞”广告不,一长发花衬衫男子声嘶力竭地唱“燕舞,燕舞,一片歌来一片情。”都只是昨日的往事了……我家的录音机,是我五年级那时候买的,因为五年级开始有了英语,我父亲想让我提高英语的听读能力。虽然小学时候英语还不错,不过我还是辜负父亲的期望了,到了高中,我英语就没及格过。这个收录机,倒是让我怀念当年听小喇叭和评书的日子。

1981——铁盒牌百雀羚
蓝底画着鸟雀,深棕黄色的药膏。貌似是用来保护手部皮肤的,香味很浓烈。小时候常见,不过多半是我妈再用,我基本没用过。

1982——蛤蟆镜
披一头长发,带一个蛤蟆镜,上身花衬衫,下身喇叭裤,尖头皮鞋……这不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流氓的标准形象么。
1983——股票
90年代初,疯狂炒股的时代。为了股票认购证,也不知道什么是股票的都在排队购买,也产生了第一批的“杨百万”。

1984——彩色电视机
84年,我们还在小队打谷场全队的人一起看黑白电视……再后来,小队编制取消了,这台电视,也在抓阄中分到了某家村民。再后来,陆陆续续,很多村民都购买了电视……那个时代的霍元甲、上海滩,真的是万人空巷。我家的彩电,大约是88年买的,当时还走了关系,是一台国内组装的夏普。不过,话说回来,这日本的东西,比国内的还是质量好,邻居家那台金星,平均一年要修一次,我家那台,大约三四年之后才开始出问题……

1985——信用卡
03年之前,不知道信用卡为何物。04年办了信用卡,大部分的作用,在于网上支付,从来不透支最小还款,每次都是月底全额还款,那种超前的消费方式,并不适合我。

1986——比基尼
95年之前,从没见过比基尼。95年之后,偶尔学校夏天游泳,还曾有见。不过,如今又是多少年不去泳池了。话说,去年在厦门,那里夏天的沙滩上,倒是经常有比基尼来回走动,不过养眼的并不多就是了。

1987——大哥大
90年代初期的时候,把这家伙往桌上一放。都不用说话,不管你什么酒店、脾气多劣的服务员,都得恭恭敬敬过来问:先生,您要什么。和现在满大街的手机不同,那个时代,这就是身份的象征。另外,那个东西信号效果很好,并不像某人所说和小灵通似的。

1988——健力宝
基本没喝过,中小学在崇明,只有本地产的汽水,就算有高档点的,也是梅林正广河的盐汽水和可口可乐。等到了大学,已经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世界了……健力宝价格又贵,味道也不算佳,于是忽略。相比之下,倒是佳得乐留下更深的记忆。不过,说到健力宝,就不得不提到当年的那支足球队,就因为足协的急功近利和职业化造成健力宝的无利可图,硬生生把这支球队给毁了。

1989——健美裤
满街都是健美裤,不管多老,都穿这个。也就一两年的劲道,如今,还有几个人记得这个款式。

1990——呼啦圈
当年那个热门啊,同时流行的还有溜溜球。当时满学校都有人玩。呼啦圈甚至还经常上电视,不过,慢慢也就趋于消亡了。

1991——文化衫
也就是有主题的t恤而已,而且很郁闷的是,当时想买件t恤,白的居然比有字的还贵。于是,当时满寝室都是白兰氏和东亚运主题的t恤。

1992——LV包
这个太高档了,不是咱伺候的起的。反正就是放我面前,我都不认得。

1993——粮票
这个时候粮票取消了吧。在此之前,你出门在外,没粮票不行,而且黑市兑换,全国粮票还比上海粮票贵。而你如果不是单位出差或者单位批准的探亲,是弄不到全国粮票的,只能黑市去买。我记忆中的第一次出远门去亲戚家,第一概念就是,人无粮票不行。

1994——菜篮子
在农村,篮子至今有市场,而且除了竹编篮子,还开发出了包装带编的篮子。农村人多选包装带编的,因为牢固,而来玩的人,多半选竹编的,觉得别致。现在市政府出的脑残规定,超市塑料袋收费,菜篮子又回到了不少人手中。不过对于用这种方式认为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式,我是很抱怀疑态度的。

1995——绿色邮筒
现在还寄信的已经不多了吧?毕竟时代不同了。我高中的时候,基本没人家有电话,我大学的时候,基本没有人有手机和e-mail,我毕业的时候,基本没有人有qq,而如今,有这么多的沟通交流方式,写信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吧。

1996——《中国可以说不》
很sb的书,虽然我一直是右派愤青,但是什么是激愤,什么是煽动,我自己还有一本帐呢。

1997——《大话西游》
一个时代的见证,大话1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然而,随着一代人风格的变换以及时代环境的变动,那部电影一下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无他,时势命也。

1998——QQ
开始玩qq大概在02年吧,毕竟在此之前,网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当时的qq聊天室很火,而加个好友,也往往有聊不光的话题,而如今,开着qq,却往往只是一个旁观者,再没有了当年的兴致。

1999——安全套
已经说晚了,大约97年以后,这东西就已经很流行了。不是因为他社会才堕落,而是因为社会的堕落,从而让他凸显于民众面前而已。我们大学的时候,滥交的女同学,私下都是鄙视,等到97年以后,这种情况,却已经不再为人力所能挽回……

2000——伟哥
一代奇药,就此登场。也就在这以后,成人用品商店才逐渐为人所知,逐渐成为都市的一道风景。

2001——BP机
毕业的时候,人手一个bp机,在当时,这是最便捷和罪廉价的联系方式。他的热销,其实也是大学生自找门路的一个侧面反映。等到手机价格逐渐下降,社会工资逐渐提高之后,他也就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2——打火机
应该是一次性打火机大行其道吧?而且那以后火柴也逐渐少见了。毕竟,他的便捷,是火柴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集火花也就成了一道历史的风景。更可惜的是,我的两大本火花,在若干次的搬家之中,早就不知所踪了……

2003——口罩
非典,就是非典。口罩、板蓝根、醋、清热中药,在当时简直就是疯狂。一个全民禁足的年代,唯一记得的,当时失业,于是直接回乡躲避风潮。

2004——新版结婚证
没概念,和老版有啥分别?

2005——超女
一个时代的风景,却成了一个笑柄。我一直以为,不管里面有多少猫腻,有,总比没有好。但是显然,cctv不是这么想的,于是,这种活动,居然也成了绝响。

2006——性爱录像带
是赵老的责任么?只不过被捅出来而已,实在看不出来,这有什么资格代表2006。

2007——硬卡火车票
从没注意过这个,不知道换了以后怎么样。

2008——山寨机
今年啥事能轮的上山寨机说话,能说的多着呢。不过,莫谈国事。话说,由于诺基亚超强的抗震功能,又见过了三星索爱等等在遭受强烈冲击后毅然罢工控诉机主的罪恶行径之后,我用手机到现在,我就没换过别的手机,一直用着诺基亚。

2008-12-11 18:27 疯隐僧
1979——独生子女证
出家人不说此事。

1980——双喇叭录音机
家里惟一买过的录音机就是燕舞牌,当时的名牌哟。后来去外地买了一台随身听,一直以为是东芝的,经人点出,发现英文字母不一样。磁带买了数百盘,而且全是正版,当时是10至12元一盘吧,其中部分歌纸还过塑了。如今,这两台机子因磁头老化均已作古,磁带完全变成了鸡肋,连送人开车时听都不要。不过,那些过了塑的歌纸倒还挺新的。

1981——铁盒牌百雀羚
初中毕业之后,老衲就没有用过任何护肤品,崇尚天然嘛。直到现在依然如此,雪花膏、珍珠霜的都不用,皮肤真的裂了就上凡士林。

1982——蛤蟆镜
老衲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爱眼有道,没有近视,所以无法习惯鼻梁上挂东西的感觉,包括遮阳用的都不戴。

1983——股票
完全不懂这个,直到现在也一样。

1984——彩色电视机
家里穷得叮当响,直到1991年才买了一台彩电,长虹牌,2001年时光荣地卖给了二手市场。

1985——信用卡
没用过,现在老衲用的银行卡不能透支,不算信用卡吧?

1987——大哥大
直到2003年才有手机,之前见过这种砖头机,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1988——健力宝
当时挺爱喝的。

1990——呼啦圈
何时火何时冷老衲都没注意。

1991——文化衫
那时不爱穿,近几年来倒喜欢穿了,一把年纪的,逢夏天就穿上武术文化衫,倍有面子。

1992——LV包
和英语有关的都不知道是什么。

1993——粮票
什么时候停用记不得了,上世纪80年代时每天早上都拿一市两粮票去粮所领包子,所以那上面的图案记得最清楚——一个戴斗笠的农民在吹喇叭。

1994——菜篮子
母亲经常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被人说土了,开始那段时间听到此话都有打架的冲动。

1995——绿色邮筒
老衲经常打交道的东西,直到2005年还用此方式和朋友联系。感觉亲手写的文字最亲切,比短信、电邮等的标准字体更温情,而且雷同的也少,多是原创嘛。还有一点,就是短信、电邮、电话等都很难保存,而多年之后翻到一个个信封,那种感觉就是不同。而且,老衲人生有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和信有关,自然记得很清楚。

1996——《中国可以说不》
流行的东西,老衲偏偏看得很少。

1997——《大话西游》
正是这部片子把唐僧高僧的形象作了颠覆,直到现在有人用唐僧来形容啰嗦的人老衲都不习惯。

1998——QQ
听说这东西很早,但用它就至少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因老衲会间歇性发作神经病,所以也是几个月上几个月不上,到后来就变成了收留言的工具。

2001——BP机
没用过,但打过别人的号码。

2002——打火机
对于老衲来说,此物最常用的就是点蜡烛,随着这几年停电少了,用得就更少。

2003——口罩
老衲所住地方与当年的疫区太远,所以在街上几乎没见过戴此物的人。

2005——超女
凡是流行的都很难引起老衲的关注。

2007——硬卡火车票
这几年都是乘飞机外出,还真没见过新版的火车票。

2008——山寨机
流行的东西老衲不关注,流行的用语尤其是不规范的网络用语老衲也不爱用,这是曾经从事过和文字有关的职业养成的习惯。不信?那就细细看看老衲平时的言语有多少使用不规范语言的现象。

注:有些年份没写是因为出家人不宜谈那类词语。

2008-12-11 18:31 疯隐僧
[quote]原帖由 [i]风使[/i] 于 2008-12-3 23:41 发表
记得还有个少林可乐,也是借着少林寺李连杰火了一记,终归来得快去得快。[/quote]
是“少林口乐”,那时还用了繁体字,大人记错了:titter:

2008-12-11 19:22 水镜门生
方丈辛苦了,出家人不打诳语:loveliness:

2008-12-14 20:02 冷风青古道
回复 #2 风使 的帖子

咳咳,我的使者被水门带坏了,也学会挖坑不填了,10天了喂,还不填坑,我等得辛苦哟。

BS水门把我的使者带坏了:sleep:

2008-12-14 22:32 水镜门生
楼上个吹大牛的,乃也挖一个不就好了咩

2008-12-14 23:12 风使
我本是存心第二天要在线更新的,结果论坛就挂了,到今日都还卡,客观因素造成后20年黄掉,主观还是很有积极性的嘛,就像我体坛的那个奥运排球分析帖,就差两支强队还没写,结果论坛就挂了,再开坛已在千年后,奥运老早结束冠亚季军早花落各家,就算马后炮都放不出啦。:titter:

2008-12-14 23:21 水镜门生
偶到处发滴,乃可以到处写嘛,红鼻头就是如此:titter:

继续哈,填坑填坑:loveliness:

2009-1-10 20:33 冷风青古道
催使者来填2楼的坑:)

2009-1-10 21:35 摇光
1979——独生子女证
偶记得上小学时偶是凭那个证在班主任那领独生子女费的,那件事开了一个好头,从此偶上学从来都是学校发给偶的钱比偶交上去的要多.

1980——双喇叭录音机
80年时偶家里是肯定没这东西的,偶见这东西还是偶小姑结婚时买的,那是84年的事了.

1981——铁盒牌百雀羚
这个偶一直在用到它改版成为漂亮小瓶子的,擦手比虾仁护手霜都要好使,还可以抹脚腕,洗完澡抹膝盖.

1982——蛤蟆镜
偶没带过,偶老娘带过,还有张照片.

1983——股票
偶印象中的股票是九几年的事了,这一年对偶的关键词是红领巾.

1984——彩色电视机
这时偶家的是黑白的,彩电是87年换的.

1985——信用卡
偶到现在也不怎么用这东西,开销太少,一点现金就够了.

1986——比基尼
偶好像是看个虾仁杂志时知道的比基尼岛的故事,到现在还是连不到一起去,86年,上学中.

1987——大哥大
偶老爹至今还留着他的第一代摩托骡拉,大哥大如果是一块砖的话,那玩艺就是半块砖.

1988——健力宝
健力宝有段时间有种氮气装的很好喝,可惜只出来一段时间后就没卖的了.

1989——健美裤
89年这东西还没真正流行吧,到偶上高中时大行于道,下至八岁上至八十人人脚踩一条黑色高弹踩脚裤,太恐怖了.

1990——呼啦圈
偶记得偶写过一篇作文,讲呼啦圈这东西玩多了会得肠扭转.

1991——文化衫
暑假经常穿一黑色热裤套一文化衫踩着自行车呼朋唤友的到处去玩,曾经一群人蹬车子去卧虎山水库,早上六点多集合,中午快一点才蹬到,水库里水都快干了,也没什么绿化,大太阳下坐那吃了点带的干粮又往回窜,到家晚上七点,现在想想真是疯了.

1992——LV包
偶一直米搞清楚这玩艺怎么拼,偶在想即使偶灰常有钱了,可能都不会花几万块钱去买个装东西的包.至于A货更不用谈,对于花钱买假的而且还很高兴这种事,理解不能.

1993——粮票
这一年粮票没用了,但偶95年上大学时还是有粮油关系的,偶蹬着车子自己去转的,但当偶毕业后转回去时,这玩艺已经确实米用了.这一年对偶来说印象最深的事,是国际大专辩论,一时间学校中辩论蔚然成风,偶和一帮人还参加市里的各高中中专联合的辩论赛,每天下了课就扑在学生会办公室里翻书,把看到的能当辩材的东西都抄成小条子,自以为牛皮的很.

1994——菜篮子
这年夏天,偶开始备战高考了,一切都米有记忆.

1995——绿色邮筒
高考,大学,来到这个新的城市,米想到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偶还是待在这里.

1996——《中国可以说不》
这本书偶是在学校图书馆看的,当时看的很有感觉,但虾仁感觉已经忘记了.

1997——《大话西游》
这个片子师兄们盛传起码要看三遍以上才能看懂,有人说他看了六遍才明白是虾仁意思,于是偶很不好意思的发现偶实在是太聪明了.话说97的关键词居然不是香港回归,邓小平逝世?在这一年夏天,偶终于知道了虾仁是生与死的距离,偶暑假带着一摞得来奖励证书想去医院看爷爷,但他们告诉偶爷爷已经不在了,春天就走了,为了怕影响偶学习,所以米有人告诉偶.偶想起春天某个凌晨偶做过一个诡异的梦,梦见家里飘着白幡,但灵堂上的照片很模糊,偶醒后打电话回去问,他们说一切都好,原来那个时候,就已经永远也不会再见到了.

1998——QQ
偶最开始的是ICQ,称为网络寻呼机的东西,OICQ出来时偶白痴的认为是汉化版,原来不是.第一个号大约七八年前丢了,现在用的是第二个了.

1999——安全套
对于这个东西是真滴米有研究,99年,偶毕业了,在家宅了几个月后考研未遂,开始了自已找食吃之路.

2000——伟哥
偶这里药店好像多是用蓝色笔写上大大的伟哥两个字,从此名字是个伟的男TX们有福了.

2001——BP机
01年是BP机么,搞错了吧,01年夏天偶已经换手机了,当然还是有不少人用BP机.但偶怎么记得BP机最多的时候是99年00年这两年似的.

2002——打火机
02年为虾仁是打火机,或者偶记忆出问题了么,偶烟龄极长,怎么记得在学校里抽烟也都是打火机的.

2003——口罩
偶很喜欢03年那个春夏,在武汉米有SARS之忧,却能享受可以不按时上下班的优待,偶很不厚道的希望这个时间能再长一点.

2004——新版结婚证
新版结婚证对于04年的偶来说米有虾仁意义,04年偶辞了职,开始跌跌撞撞的尝试不再为人打工.而这一年对偶来说有重大意义的是,偶开始泡轩辕了.

2005——超女
不得不说李宇春是很震撼的,虽然她们中米有偶喜欢的那一型,但偶并不讨厌她们.同时那一年还有个震撼级的人物,芙蓉姐姐.

2006——性爱录像带
偶想想,那一年偶和花花泡在喘气里,快乐的一年,也是那一年,气流失踪了,原来,他已经失踪了两年半了.

2007——硬卡火车票
这个是虾仁意思,是有人在收集这个东西?火车票是偶年年头疼的东西,但偶每年都因为要做候鸟而去折腾它,因为有偶必须要看的人在等着偶.07年的春节后,偶要看的人,又少了一个,在偶爷爷走后十年,偶奶奶也走了.

2008——山寨机
偶所里有人在用,声音之巨大,震聋发聩.2008,对偶来说是奇异的一年,年底的感冒一直带到了2009.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