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0 22:09
fengxv
对项羽十八王疆域的推论
这篇东西没什么价值,只是满足下我自己的好奇心~~
辛德勇先生的《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网上可以搜到,我就不转了。这里只贴出辛文里的三幅图,以便直观些。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所有的四十二郡
[attach]82244[/attach]
秦始皇二十六年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attach]82245[/attach]
秦始皇拓地岭南后所置四十八郡
[attach]82246[/attach]
项羽分封,即应以此四十八郡为基础:
内史 叁川 河东 河内 陇西 北地 上 汉中 巴 蜀
九原 云中 雁门 代 太原 上党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潦西
潦东 邯郸 恒山 钜鹿 东 齐 济北 琅邪 胶东 南阳
颍川 淮阳 砀 四川 薛 东晦 南 九江 衡山 庐江
故鄣 会稽 洞庭 苍梧 闽中 桂林 象 南海
其中叁川、潦西、潦东、四川、东晦、洞庭、苍梧,以下仍用习称三川、辽西、辽东、泗水、东海、黔中、长沙。
尉佗据南海、桂林、象郡,不论。
汉王刘邦:汉中、巴、蜀。
《史记项羽本纪》: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雍王章邯:内史(右)、陇西、北地。
《史记项羽本纪》云“王咸阳以西”,据《汉书地理志》,其地当汉之右扶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有“汉拔我陇西”、“汉拔我北地”。
塞王司马欣:内史(左)。
《史记项羽本纪》云“王咸阳以东至河”,据《汉志》,其地当汉之京兆尹、左冯翊。
翟王董翳:上。
《史记高祖本纪》: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西魏王魏豹:河东、太原、上党。
《史记高祖本纪》: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
河南王申阳:三川。
《史记项羽本纪》云“都雒阳”,雒阳属三川。
韩王韩成:颍川。
《史记项羽本纪》云“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阳翟属颍川。
殷王司马卬:河内。
《史记项羽本纪》: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代王赵歇:代、九原、云中、雁门。
此代地四郡。
恒山王张耳:钜鹿、邯郸、恒山。
《史记项羽本纪》云“王赵地,都襄国”,襄国属钜鹿。“恒山”为国名,邯郸为赵地,皆当有。
九江王英布:九江、庐江。
《史记项羽本纪》云“都六”,六属九江。衡山、庐江,皆析九江而置,《史记黥布列传》云“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若庐江不属九江,则英布之将不能至长沙。
衡山王吴芮:衡山。
《史记项羽本纪》云“都邾”,邾属衡山。闽中无所属,盖以时乱弃之。
临江王共敖:南、长沙、黔中。
《史记项羽本纪》云“都江陵”,江陵属南郡。义帝都郴,郴属长沙,《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云“分临江为长沙国”,知英布杀义帝后,长沙属临江。黔中,东不能属义帝,西不能属汉,南不能属南粤,亦当属临江。
辽东王韩广:右北平、辽西、辽东。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云“都无终”,无终属右北平。辽西、辽东皆在右北平东,臧荼不能据,故亦属辽东。
燕王臧荼:渔阳、上谷。
燕地共五郡,辽东王有三,燕王有二。
胶东王田巿:胶东。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云“都即墨”,即墨属胶东。
齐王田都:齐、琅邪。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云“属汉,为四郡”,知齐地共四郡。
济北王田安:济北。
《史记项羽本纪》云“都博阳”,博阳属济北。
西楚:泗水、淮阳、砀、薛、东海、东、南阳、故鄣、会稽。
《史记项羽本纪》云“都彭城”,彭城属泗水。除以上诸国,即余此九郡。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09-10-5 11:10 编辑 [/i]][/color]
2008-11-20 22:53
三种不同的红色
有点小小的不同意见。
[quote]代王赵歇:代、九原、云中、雁门。
此代地四郡。[/quote]
九原郡当不在秦三十六郡之内,这点钱穆《秦汉史》有过论证。《史记·匈奴传》:“[color=Red]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color]。”不闻有九原之名。
始皇32年巡北边,自上郡入,亦不闻九原之名。至35年,“[color=Red]除道,道九原,抵云阳[/color]”,九原之名始见。可知此前并无九原郡。
九原当是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后所置,《史记·匈奴传》:“[color=Red]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color]。”应该是这时才设立的九原郡。
《汉书·地理志》中所言秦36郡是不准确的。始皇25年灭六国置36郡不假,但不一定是那些郡。
既然九原郡为蒙恬收河南地而置,则秦末中国纷乱,“[color=Red]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color]”,河南地尽皆为匈奴所有,“[color=Red]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color]”。按朝那、肤施都在上郡,可知此时九原确实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楚汉之际,九原郡早已落入匈奴之手,不大可能成为代国地盘。
王国维《汉郡考》言:汉初汉郡“[color=Red]北自云中至陇西[/color]”,也不闻有九原之说。直至武帝对匈作战,卫青收复朔方,置朔方郡,才又有五原之名。
所以,偶认为代国不包括九原
2008-11-21 11:37
tiger1970
同意楼上意见。当时已无九原。
2008-11-21 11:53
Z_Artemis
为什么到了四十八郡版的时候连长沙都没了:funk:
2008-11-21 12:37
E世飞将
这个贴子很好,但是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
为什么这地图上写的是四川郡、故彰郡呢?
是不是泗水郡、豫章郡误写成了四川郡、故彰郡呢?
2008-11-21 19:42
fengxv
以下转贴自辛文
九原。王国维提出,九原郡名始见于史籍的时间,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之后: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自是九原之名始见于史。故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归,巡北边,自上郡入;至三十七年始皇崩于沙丘,其丧乃从井陉抵九原,从直道至咸阳,明始皇三十二年以前,未有九原郡也。
案王氏所述上述史事,俱见《史记·秦始皇本纪》[220]。按照王国维的思路,秦人一旦设置九原郡,上郡似乎就不再可能成为边郡,既然《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巡北边”而“自上郡入”,就说明此时尚未置有九原郡。依此,九原郡的最早设置年代,应为秦始皇三十三年,而正在这个时候,秦朝的西北疆域,发生了重大改变。王国维就此论述说:
(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又前年使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是年,又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匈奴列传》作“四十四县”〕。此三十四县者,优足以置一大郡。以地理准之,实即九原郡之地。
即九原郡应始设于秦始皇三十三年。
依上文所述,所谓“九原之名始见于史”的时间,是否确实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之后,乃是王国维的结论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今案在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河南地”之前,上郡固然为与匈奴等诸胡族相邻接的边郡。虽然在它的正北一侧,至少还有云中郡遮挡,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上郡西北方为秦朝边防前线的事实。同理,即使在云中郡西侧另设有九原一郡,仍然不能对上郡的边郡地位,构成丝毫影响[221]。所以,秦始皇巡游北边,回归都城咸阳,依然可以“从上郡入”[222],史籍中这条记载,并不能说明在秦始皇三十二年时尚未设置九原郡。
进一步通观秦始皇历次巡行所经行的地点,则可以看到,三十二年这次巡视北边,乃是其视察各地边防状况总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前在始并天下后的第二年,亦即二十七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就是巡行北边,当时系“巡陇西、北地”两个西北边郡[223]。设若在始皇三十三年以前,秦果置有九原郡,那幺,秦朝西北边郡,由西向东,依次应为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因为在二十七年首次巡行时已经查看了陇西、北地两郡的边防状况,三十二从碣石西归时,秦始皇便需要接着巡视上郡以东的边地。上郡南临京畿内史地区,是秦都咸阳北方的屏障,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不能忽视不顾。所以,不拘九原郡设置与否,秦始皇此行,都要视察上郡,因此也就一定要“从上郡入”;王国维的推论,不能成立。
事实上,九原地区至迟在魏襄王十七年亦即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即已被赵国控制,时“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224],说明赵国已经拓地至此,并设郡治理。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又攘地西至云中、九原;翌年,赵武灵王复“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225]。史念海认为,此“九原”与“云中”并列,就应当是与云中并列的郡名,说明“九原固已置郡,与云中同”[226]。后来陈仓又撰文补充说:“九原与云中并述,非仅见于《史记·赵世家》,《战国策》及《史记》列传中亦时或见之。”[227]陈氏所举例证如《战国策》载苏秦说燕文侯语云: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埊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228]
此外,尚有张仪说燕王,谓“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云云[229]。云中之外,代和上谷,也是战国郡名。相互参稽这些记载,可知“九原”应如史念海所论,为赵国旧有边郡[230]。
不过,在上面的论述中,回避了王国维讲述的秦朝在“河南地”新设三十四或四十四县的问题,而最早力主将九原排除于秦朝始并天下三十六郡之外的全祖望,正是据此来推断九原郡的设置年代:
《匈奴传》赵有雁门、代郡、云中三郡以备胡,而九原特云中北界,未置郡也。始皇三十三年以前,其于边郡,多仍前之旧,不闻增设。三十三年,蒙恬辟河南地四十余县,置九原。何以知之?徐广所谓“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者,刘昭以为俱属九原之安阳,则九原统属河南四十四县可知矣。不然,不应以四十四县之多而不置郡也。然则,九原不当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并三十六郡之内。
然而,秦始皇三十三年在所谓“河南地”新增设的这四十四个县,并非仅局限于秦九原郡一隅之地,而是散布在陇西、北地、上郡诸郡西临黄河岸边的地方,即《史记》所云“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这一广阔区域之内[231];而且,与前述史念海等人的研究相比较,可知全祖望依据《史记·匈奴列传》赵有雁门、代郡、云中三郡以备胡的记载,推断“九原特云中北界,未置郡也”的说法,也并不可信。
全氏以上论述唯一的史料依据,是“徐广所谓‘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者,刘昭以为俱属九原之安阳”。案“安阳”即九原郡属县西安阳,阳山为今河套北侧的狼山山脉,阴山为今乌拉山、大青山山脉。在秦朝于“河南地”新设四十四均位于河套附近地区这一错误前提下,全氏以为,西安阳县既然辖有阴山与阳山之间地带,则“九原统属河南四十四县可知”。
其实不仅不存在其误解的这个前提,而且全祖望对上述史料的理解,也存在很大问题。《续汉书·郡国志》五原郡下之司马彪自注,谓西安阳县“北有阴山”,全祖望引述的刘昭说法,便是出自此处:
徐广曰:“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史记》曰:“蒙恬筑长城临洮,延袤万余里,度河据阳山。”[232]
稍一阅读上文,即可知刘昭在这里根本没有谈及阴山、阳山在行政区上究竟何所统属的问题,不过是为司马彪西安阳县北有阴山的记述,添注一些关于阴山、阳山的相关记述而已。这本是古人注书的行文惯例,不能由此引申出西安阳县统辖阳山、阴山及其附近区域的结论。所以,全祖望关于九原郡始置年代的论述,同样经不起推敲。
不过,谭其骧论述九原郡的始置年代,却是固持全氏的看法。谭氏试图通过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九原郡的境域乃是跨有河套内外地区:
《始皇本纪》,三十二年,使蒙恬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又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匈奴列传》叙事略同,惟三十四县作三十四县。……纪传明言三十三年先收取河南地,又渡河而北,知拓地跨河套内外;河套内外于《汉志》为五原及其分郡朔方,而《汉志》又于五原郡下明言秦九原郡,是全氏之说,断无可疑。
上文所论九原郡疆界,固然不误,但只是秦汉极盛时期的状况。实际上,在秦始皇出兵收取 “河南地”之前以及秦末至汉武帝元朔二年之间,秦汉两朝在这一地区都是以阴山亦即今乌拉山、大青山脚下的赵武灵王长城为边界防线,并没有进入河套以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示汉初边界,可以清楚说明这一点。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九原郡在汉初却依然存在(参见附图1“秦末河套附近地区边界示意图”)[233]。显而易见,九原郡的存在,并不直接依赖于河套地区的得失。
附图1所示为秦末汉初九原郡的边界,其南北两侧的长城,都始建于战国(图中“旧定秦昭襄王长城”,为过去史念海考察所推定,实际应并不存在,所说有误)。这种状况反映出西汉初年九原郡的边界形态,显然是从战国赵国沿承而来,从而可以确证,秦灭赵后一直沿承其旧有九原郡的建置。前面第一节曾经谈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其北部疆域,乃是“据河为塞”,实际上指的就是九原郡辖界跨据黄河两岸的情况。
[220]《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页252,页256,页264~265。
[221]史念海《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此据作者文集《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页463)一文,在述及这一问题时,所说与拙见不同,谓《史记》记述秦始皇三十二年巡北边“自上郡入”,是因为“上郡非边郡,故特别指出是入于上郡,以示其与云中、九原不同”。又史念海在《与王北辰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辑,此据作者文集《河山集》四集,页508)一文中也说“上郡于秦时并非边郡”。今案《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作“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乃是入自上郡,而非如史氏所云是“入于上郡”,故史氏所说,疑有差误。在嬴政未有“河南地”之前,上郡无疑为秦国边郡,不然何以会有上郡北边的秦昭襄王长城。
[222] 案语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页252。
[223]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页241。
[224]《水经·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三,页7a。
[225]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页1811~1812。
[226] 史念海《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此据作者文集《河山集》七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页376~384。
[227] 陈仓《战国赵九原郡补说》,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辑,页247~249。
[228] 《战国策》卷二九《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条,页1039。
[229] 《战国策》卷二九《燕策》一“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谓燕王”条,页1052。
[230] 别详拙稿《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刊《文史》2005年第3期,页5~64。
[23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页253。别详拙稿《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刊《文史》2005年第3期,页5~64。
[232] 《续汉书·郡国志》五五原郡西安阳县下梁刘昭注,页3524~3525。
[233] 别详拙稿《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的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的战略地位》,将刊于《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008-11-21 19:47
fengxv
长沙改名苍梧,并将洞庭湖划出,苍梧郡、洞庭郡出自秦简。我也是搜秦简的时候搜到的辛文。
四川,是辛德勇先生主张按出土文物,而不是按传世典籍用泗水,不误。
故彰郡,也是辛德勇先生的考证。
2008-11-22 14:09
凝望云涛
支持楼主的治学行为:unsure: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