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3 23:58
力量
庐山印象
[font=楷体_GB2312][size=3]
我想,只要是中国人,从小于7岁的孩童到大过70岁的老翁,可能没几个不知道庐山的,从 “飞流直下三千尺”到“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大大小小的有名没名的迁客骚人都在此留下过无数的墨宝,抒发过不尽的情怀。毛泽东的一句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是使庐山蜚声中外。
上庐山前,导游说那里山险弯多,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晕车。听这么一说,平时不晕车的我作了十二分的心里准备并备好了晕车药。起初,车在盘旋,心在数数,看到底有多少个弯,可数着数着就忘了,只能相信人家说的,毛主席数过是396个弯。
这次, 我们去庐山运气算是好的,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当地人介绍,这样的好天气在庐山的一年中只有80多天。其实,我们头天下午上庐山时山上还是云雾缭绕,一片苍茫。第二天早上,依然烟波腾罩,天怀庐山,似乎登陆瑶池也只是一步之遥。来到含鄱口,我很想站上望鄱亭去领略那千里鄱阳一岭含的宏伟气势,就是因为这烟雾作梗,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付诸梦界了。可喜慢慢的天开山现,丽日当空。岭如城墙横亘,岗背起伏;峰似天仙之笔,倒插云霄。悬岩断裂,壑谷回流;山重翠叠,丛林莽苍。这时,庐山的雄突深幽、险峭灵秀尽收眼底。
游览庐山最辛苦的要数去三叠泉。低头见不到底,抬头望不到顶的1470级台阶让人累得气喘嘘嘘,两脚发颤。这时真正使人体会到平时的体质锻炼是何等的重要。从九江上庐山在入山路口有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为了这一句话竟然要吃这么多的苦。有辛苦也有享受,三叠泉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如银河倒泻,抖腾长空。山泉撞在岩石上溅起一束束水花,如球如玉、如烟如雾。泉到三级一分为二直泻而下,有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轰隆隆的声响连绵不绝。在三叠泉下的水池里洗脚也是最令人惬意的事。清澈冰凉的泉水泡着双脚爽身爽心,上得岸来还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在庐山,我最钟情的是三宝树,高大挺拔,犹如三把宝伞,顶作绿色攀于黄龙谷中,欲与玉屏峰、天王峰比个高低。望着那斑驳的树皮,我想它是历尽艰辛。真想它能把1200年的风雨沧桑、历史变迁都告诉我。让我也告诫人们,在大自然中,人是何等的渺小、人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暂,须谨慎为人,要珍惜生命。
很多到过庐山的人,回来后都有说“后悔”。其实,这并不是没一点道理。庐山论美,比不过张家界;论奇,比不过桂林;论险,比不过华山;论佛教文化,比不过五台山;论帝王文化,比不过泰山。要是遇上雾天,茫茫烟海,岭隐峰潜,目不出五步,人难上三阶。这样,云里来雾里去,一天下来,让人有种白来一趟的感觉。
客观存在的是一个原因,当地政府给庐山旅游的定位也有一种偏差。论自然景观,庐山较其它名山有逊色之处,但论文人景观,庐山却有着其它名山无可比价的优势。其一,庐山是一座政治名山。国共两党的领袖都在这里举行过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马歇尔8上庐山会晤蒋介石劝其抗日、毛泽东三上庐山主持中央工作会议。这些历史典故都能给庐山增光添彩。其二,庐山是近代西方建筑的博览馆。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发现了庐山这块风水宝地,于是,请求英国政府逼迫清政府无偿的划出一块地盘让他搞房屋开发。拿到地盘后,这个英国商人就游说各国在华人员到庐山建别墅。当时有25个国家的在华人员在庐山建了1000多栋别墅,现保存的还有700多栋。可这700多栋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别墅,除第13号别墅上世纪30年代被蒋介石改为“美庐”送给宋美龄现成为旅游景点外,其它的别墅不是开商店就是开宾馆,没一栋是作为景点开发的。所以,庐山的政治名山、建筑名山的地位显现得并不突出。这是一个最大的资源浪费。
一个旅游地的风景自然重要,但文化底蕴同样十分重要。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历史,需要积淀。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指的就是文化。庐山受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制,一年四季雾天特别的多,让很多的旅游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如果倚仗丰富的文化内涵去开发,把这座政治名山、建筑名山做大做强,自然就不会给游客留下“后悔”之感了。庐山的旅游事业也会更加发达辉煌。 [/size][/font]
[[i] 本帖最后由 力量 于 2008-11-4 00:01 编辑 [/i]]
2008-11-4 08:37
clxlm2005
:^%:^%:^%:^%:^%:^%:^%:^%:^%:^%说行好呀
2008-11-4 19:10
刀剑笑
很不错的文字哈~可惜俺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庐山...有机会一定要去转转:lol:
2008-11-5 15:22
江城子
庐山印象,恐怕最深的印象就是历史上放映场次最多的《庐山恋》电影吧。:lol:庐山人要把它放到恶心为止。:ph34r:
庐山,也是紫龙修行的地方。老师还在那里居住吧。:qDD+
2016-7-29 11:59
鹏举沥泉
趋炎附势
庐山虽好,要照你这样开发不就毁了?你还洗脚,你是山村里长大的人吗?看你这行文,你若是小学生便谅解你。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