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名将李继隆是“庸碌之徒”?


2008-9-27 11:47 张建昭
名将李继隆是“庸碌之徒”?

[size=4]今天看了西北大学宋史专家陈峰教授的一篇论文《论宋初三朝的禁军三衙将帅》,正觉受益匪浅,读到下面红字处感觉有些不爽:

[font=楷体_GB2312]在宋太祖时期,殿前和马步军司的将帅以功臣、猛将为主,其能力与军事将领的身份大致相称。慕容延钊、石守信及高怀德等人,都是久经战争考验的将领,足以承担禁军将帅之职。此后的继任者虽然资历较浅,但绝大多数人作为军事将领的素质并没有降低。考诸《宋史》韩重赟以下诸人传,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拥有丰富的战场经历及突出的军功。如韩重[/font][/size][size=4][font=楷体_GB2312]赟[/font][/size][size=4][font=楷体_GB2312]曾大败契丹援军;党进勇于战阵,曾击败北汉名将杨业;李汉琼“善战有功”,曾取得抗击契丹的满城大捷。刘廷让、崔彦进、李进卿、张廷翰、李重勋及刘遇诸将,都不失勇将本色。张琼更是一名猛将,宋太祖即承认:“殿前卫士如虎狼者不下万人,非张琼不能统制。”[3](卷2)杨信虽无突出战绩的记载,但以其在表现和深得宋太祖器重的情况观之,杨信绝非等闲之辈。宋太祖朝惟有王继勋和杜审琼属于忝位其职之流,或暴虐不堪,或庸碌有余。不过,此二人在禁军统帅中所占比重既小,任职时间又极为短暂。[/font]
[font=楷体_GB2312]宋太宗即位后,在对三衙长贰的选拔上,更多地偏重顺从、循谨特点的要求,这便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任职者作为军事将帅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最初提拔的白进超被史家评价为:“初无灼然战功,徒以小心谨密抚士卒,故致将帅焉。”[3](卷19)孔守正也以顺从见长,如孔氏在高阳关领兵时,“军中小将有詈其校长者,守正械送阙下,取裁于上,未尝专决焉”[4](《孔守正传》)。而由宋太宗藩邸出身的三衙将帅,更普遍具有循规蹈矩的特点,虽深受器重,但在战场上往往表现出无能、怯懦的状态。如傅潜和王超,或“畏懦无方略”,或“然临军寡谋,拙于战斗”[4](《傅潜传》《王超传》),纵然手握重兵,也临阵惧战。傅潜终因丧师失地而遭到国人皆曰可杀的唾骂,王超则因一味避战被诏责为“稽违诏旨,缓失师期,讫致残人”[11](《责王超诏》),王荣也因屡战屡败,成为时人的笑柄[4](《王荣传》)。至于[/font][color=#ff00][font=楷体_GB2312][b]戴兴、李继隆、赵延溥、王昭远、王汉忠、葛霸、元达之流,实为庸碌之徒,尽管身居要职,然而皆无可称道的表现[/b][/font][/color][font=楷体_GB2312]。[color=#ff00][font=楷体_GB2312][b]惟有高琼稍有作为,以后曾代表禁军支持了寇准抗击契丹入侵之举。[/b][/font][/color][/font]

被陈先生斥为“庸碌之徒”,“无足称道”的人的名单里,居然有李继隆?

李继隆,字霸图,上党人,宋初大将李处耘之子。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北宋前三朝名将里,不管按什么标准排,李继隆排进前五位是绝对没问题的。这个人可以说是太宗中后期宋朝军坛第一人,绝对顶梁柱级别的。当然,他有战绩污点,但宋初哪个名将没有呢?曹彬有雍熙北伐的惨败、潘美有折损大将的过失。如果说高琼那点为数不多的作为陈先生都能给予肯定,加上之前提到的党进、李汉琼、崔彦进、李进卿、张廷翰等纯属勇将之类的三衙将帅,陈先生都能予以肯定,那么抗击契丹近二十年屡立战功且长期独挡一面的李继隆又怎能称为“庸碌之辈”?

粗略地数一下李继隆的战功(无关紧要的小功不计)吧:
1、[b]破李继迁[/b]。“李继迁叛,命继隆与田仁朗、王侁率兵击之。四月,出银州北,破悉利诸族,追奔数十里,斩三千余级,俘蕃汉老幼千余,枭代州刺史折罗遇及其弟埋乞首,牛马、铠仗所获尤多。”
2、[b]满城大战,李继隆为主将之一,时为镇州都监。[/b]“契丹犯边,与崔翰诸将御之。初,太宗授以阵图,及临阵有不便,众以上命不可违。继隆曰:‘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
3、雍熙北伐,曹彬军几乎覆没,“独继隆所部振旅而还”。
4、[b]唐河之战胜绩,李继隆为主帅。[/b]“契丹骤至,攻蒲城,至唐河。护军袁继忠慷慨请出师,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以诏书止之。继隆曰:“阃外之事,将帅得专。”乃与继忠出兵,战数合,击走之。”
5、[b]徐河大捷,李继隆为主帅。[/b]“二年冬,送刍粟入威虏军,蕃将于越率骑八万来邀王师,继隆所领步骑裁一万,先命千人设伏城北十里,而与尹继伦列阵以待。敌众方食,继伦出其不意,击走之。继隆追奔过徐河,俘获甚众。”
[b]6、再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b]。“河外蕃汉大扰,以继隆为河西行营都部署、尚食使尹继隆为都监以讨之。既而继迁遁去,擒保忠以献。”
[b]7、澶渊之战抵御契丹,李继隆仍是主帅之一[/b]。“是冬,契丹大入,逾魏郡至河上。真宗幸澶渊,继隆表求扈从,命为驾前东西排阵使,先赴澶州,陈师于北城外,毁车为营。敌数万骑急攻,继隆与石保吉率众御之,追奔数里。”事后石保吉说:“布列行阵,指授方略,皆出于继隆。”(《东都事略·列传三》)

战绩污点:
[b]1、君子馆之战配合不利,导致刘廷让军覆没。[/b]“契丹大入边,出为沧州都部署。刘廷让与敌战君子馆,先约继隆以精卒后殿,缓急为援。既而敌围廷让数重,继隆引麾下兵退保乐寿,廷让力不敌,全军陷没,裁以单骑遁免。上怒,追继隆赴阙,令中书问状,既而得释。”
[b]2、至道二年五路讨李继迁无功。[/b]“是秋,五路讨继迁,以继隆出环州,取东关镇,由赤柽、苦井路赴之。继隆以所出道回远乏水,请由橐驼路径趋贼之巢穴。且遣继和入奏,太宗召诘之,知其必败,因遣周莹赍手诏切责,督其进军赤柽。莹至,继隆以便宜发兵,不俟报,与丁罕行十余日,果不见贼而还。诸将失期,士卒困乏。”

必须说明的是这两次战绩污点还是有客观理由的,君子馆之战天气对宋军不利,士兵冻得弓都拉不开,李继隆之所以退却也许是看到了,如果援助自己也有可能全军覆没,为保存实力考虑。当然他为什么这么做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就事后发生的事也可见端倪。“追继隆赴阙,令中书问状,既而得释”,可见李继隆必然有难言的苦衷,否则为何不见贬黜,反而第二年便由防御使升为观察使?当年雍熙北伐,曹彬、潘美、崔彦进、米信……这么多名将参战,打了败仗一点不留情,全都罢黜,而君子馆之战损失不亚于雍熙北伐,李继隆审问之后就没事了,恐怕不能仅用其外戚身份来解释吧。那时宋朝的外戚还不至于如此受照顾。

而至道二年的五路讨李继迁,则一是道路不熟,二是沙漠难行。大军找不到敌军主力的方向,与宋太宗的战略部署不利和用人不当也有关系,几路大军根本无法按原计划合击乌白池。总之,此次无功,非战之罪。

这两个战绩污点,一次失天时,一次无地利,情有可原。

总体来说,李继隆绝对功大于过(功过八二开吧),几乎是太宗朝中后期唯一可信赖的名将。除此之外,从其生平事迹中还可以发现其为将的一大可贵之处——有主见,有魄力,忠于国事而不屈于君权,且敢于承担责任。这已不仅仅属于将才,而是帅才的品质之一。

我们也可以历数一下李继隆跟宋太宗顶着干的记录:
1、满城大战,李继隆为镇州都监。都监本来是要督促众将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的人,而当众将觉得太宗的阵图不靠谱,打算变阵的时候,李继隆毅然支持众将的主张,并且声言:“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自己揽下违诏的责任。
2、唐河之战前,“朝议有寇至,令坚壁清野,勿与战。”契丹兵到达唐河时,袁继忠请战,“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以诏书止之”,这时的主帅李继隆又显大佬本色,道:“阃外之事,将帅得专。”与袁继忠出战,击退契丹。
3、徐河之战后,“有诏废威虏军”。李继隆不同意,上言道:“梁门为北面保障,不可废。”日后的“铜梁门”就这样被李继隆保下来了。
4、五路征讨李继迁,李继隆不愿按照宋太宗预先布置的道路进军,而是想抄近道,虽然派胞弟李继和入奏,但是不等太宗回覆就向自己选的路出发了。

以宋太宗这种猜忌多疑的性格,和对武将的严格防范,似李继隆这般数次在关键时刻违诏,而仍然得到太宗的重用,只能说明太宗确实离不开他,已经对他有了依赖,也侧面说明了李继隆独当一面的能力。

以李继隆一生的功勋及其为将的品质,陈先生将其列在“庸碌之徒”的名单里,晚生实在不解。陈峰教授是我所敬仰的当代宋史专家之一,在我心中的地位仅次于王曾瑜,与张邦炜、曾瑞龙等人并列,他关于北宋兵制的论著对我影响颇大。而他对李继隆的评价,竟等同于王昭远、元达之流,觉得其能力和功业在高琼之下,种种迹象表明陈先生似乎并未仔细研究过李继隆这个人,莫非陈先生只研究兵制而不涉及战史?又或者是无心之失?

当然,虽然不同意陈先生对李继隆的认识,我对陈先生的敬仰之情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写此文并非有意要驳,只是读到这里有感而发不得不一吐为快;同时也不会因为陈先生的评价,对李继隆这位古人改变以往的看法。在我看来,宋朝初年如果只选两个名将,我的选择毫不动摇地会是这样两个人——第一位是被黑了上千年的潘美,第二位就是这位李霸图了。

曹彬配享太祖,潘美配享太宗,李继隆配享真宗,已经说明至少在宋朝官方看来,曹彬、潘美、李继隆是前三朝名将的代表了。

PS:说点题外话,从北宋八朝皇帝的配享功臣可以清晰地看到武人地位的下降。
太祖:赵普、曹彬  一文一武,1:1)
[/size][size=4]太宗:薛居正、石熙载、潘美 [/size][size=4] [/size][size=4] 二文一武,2:1)
真宗:李沆、王旦、李继隆 [/size][size=4] [/size][size=4] 二文一武,2:1)
仁宗:王曾、吕夷简、曹玮 [/size][size=4] [/size][size=4] 二文一武,2:1)
英宗:韩琦、曾公亮 [/size][size=4] [/size][size=4] 二文,2:0)
神宗:富弼(一度为王安石) [/size][size=4] [/size][size=4] 一文,1:0
哲宗:司马光(一度为蔡确) [/size][size=4] [/size][size=4] 一文,1:0
徽宗:韩忠彦 [/size][size=4] [/size][size=4] [/size][size=4] [/size][size=4]一文,1:0
太祖朝文武是均衡的,太宗朝开始文臣增加、武将不变,到英宗朝以后就没武人什么事了。
另:曹彬、曹玮与韩琦、韩忠彦父子配享,一时之荣。[/size]

2008-9-27 17:01 云中野鹤
初看题目还以为是李继迁的弟子呢:qDD+

2008-9-27 18:36 zidaneluo
看见题目,以为说的是李景隆,进来才发现大错:lol:

2008-9-28 09:56 张建昭
:wacko: 好吧,有看成李隆基的也来报个到吧

2008-9-28 10:44 caor
楼主真是咬文嚼字的BT:funk::funk::funk:

2008-9-28 12:49 关内侯
我也以为是说李景隆:lol:

2008-9-28 15:04 58642modemeng
我个人一直认为宋朝积弱,本身跟将领的能力也有一定关系……
庸碌之徒看从哪个角度来看……
比如说宋朝其实不乏名将,从石守信到岳雷……
能征惯战之将,掌控乾坤之帅数不胜数,缘何积弱?

大多君主的昏庸无能是一方面,而宋朝的武将缺乏政治头脑也是重要原因吧?

一味愚忠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杨、岳两家先后验证了这点!

从这角度看的话李继隆也不过是个“庸碌人物”罢了……:q(+

2008-9-28 15:1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8642modemeng[/i] 于 2008-9-28 15:04 发表
大多君主的昏庸无能是一方面,而宋朝的武将缺乏政治头脑也是重要原因吧?[/quote]

武将不需要有所谓的“政治头脑”。

武将有政治头脑的时代,就是中唐以后的藩镇割据,就是五代的迭兴迭灭。非国家之福。

还有,岳雷啥时候成名将了?:titter:

《宋史·岳飞传》:(岳)“[color=Red]雷,忠训郎、阁门祗候,赠武略郎[/color]。”这就是岳雷的全部简历了。他啥时候为将过?还是名将?

[[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9-28 15:16 编辑 [/i]]

2008-9-28 15:20 梓庭君
[quote]原帖由 [i]58642modemeng[/i] 于 2008-9-28 15:04 发表
一味愚忠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杨、岳两家先后验证了这点! [/quote]

那是小说,别和历史弄混了~~

2008-9-28 15:47 张建昭
宋朝的武将不是没有政治头脑,而是太有政治头脑了,不像以前武将那么淳朴了。

比如王彦超,心里知道艺祖要削藩镇,顺坡下驴,说自己没啥功劳挺惭愧,还是不要继续担任这劳什子职务了,又说当年自己不收留艺祖是勺水不能容神龙,给艺祖哄得乐呵呵的。

曹彬,能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故每出征严肃军纪,尽量笼络当地人心。两度伐国,立了大功的人,却知道宋朝已经不是武将装B的年代了,所以对文臣毕恭毕敬,彬彬有礼,给宋朝的崇文政策开了个好头。还有,雍熙北伐惨败,太宗其实是最大的责任人,而曹彬默默地揽下了所有责任,太宗也感恩戴德,在朝中大臣已有上章要求“斩曹彬以谢天下”的时候对他仅仅贬官了事。

文中的李继隆,在自己的妹妹——太宗的明德皇后李氏临终要见他一面时,他只是在宫门拜了两拜就走了。这位皇后(当时是皇太后了)是曾经参与立楚王元佐废真宗的嫌疑人之一。

至于杨业,知道自己是以降将身份受到重用,知道若不豁出去始终会被同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虽然也是一时的激愤,实在也出于长期的无奈,并非愚忠。从他劝刘继元投降的事也知道他是个识时务的人,只不过内心比较挣扎而已。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9-28 15:49 编辑 [/i]]

2008-9-28 16:58 58642modemeng
政治头脑吗?

宋朝有谁像王翦懂得示贪以保护自己?
有谁懂得利避虚实?

至少小的我不知道……

岳雷不是名将吗?这点我倒是疏忽了……一直以为岳飞传是写实型的……:P

但就拿岳飞来说,如果要是保全了自己,不就能保全江山吗?轻易地选择了无谓牺牲,这不就很说明问题吗?

还有LS所提到的曹彬是文举出身,不属于我说的武将范畴……

举个例子,诸葛亮带兵打仗,你可以说他是将才,但并不能称之为武将!:handshake:

2008-9-28 17:04 陶心
联想到好水川战败主要责任人任福被“长编”评价为“论其才力,只作一卒之用”,较李继隆“庸碌之徒”者更甚。

2008-9-28 17:14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58642modemeng[/i] 于 2008-9-28 16:58 发表
政治头脑吗?

宋朝有谁像王翦懂得示贪以保护自己?
有谁懂得利避虚实?

至少小的我不知道……

岳雷不是名将吗?这点我倒是疏忽了……一直以为岳飞传是写实型的……:P

但就拿岳飞来说,如果要是保全 ... [/quote]
[color=blue]宋朝有谁像王翦懂得示贪以保护自己?[/color]
:mellow:不好意思,有几个,比较有名的符彦卿
几个被杯酒释兵权的,其中也有示贪的。

岳飞传是写实型的 :mellow: 杨家将更是写实型的:lol:

[color=Blue]还有LS所提到的曹彬是文举出身,不属于我说的武将范畴……[/color]

:wacko:我晕了,曹彬是哪一科的进士啊,指教一下吧。

我只知道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及长,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color=Red]牙将[/color]。

2008-9-28 17:23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陶心[/i] 于 2008-9-28 17:04 发表
联想到好水川战败主要责任人任福被“长编”评价为“论其才力,只作一卒之用”,较李继隆“庸碌之徒”者更甚。 [/quote]
宋朝很多文人跟现在八卦记者一样,口若悬河。

我主要是奇怪,陈先生对高琼都能予以肯定,而把李继隆跟王超、傅潜之辈列一块,实在有些不解。

2008-9-28 21:20 zidaneluo
个人确实对李继隆没什么印象,即使开国的几位,感觉与其他大一统的朝代相比也明显逊色。

2008-9-28 22:20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zidaneluo[/i] 于 2008-9-28 21:20 发表
个人确实对李继隆没什么印象,即使开国的几位,感觉与其他大一统的朝代相比也明显逊色。 [/quote]
实力上逊色不逊色的,难以比较,名气上我已经见识了 :wacko:

因为太祖几乎就是开国时期最牛B的统帅了,所以他基本不会依赖谁,故而统一战争时期所用的主帅都是不同的,所以这些将领立大功的机会不多。

平二李叛乱用的是翊戴老班底: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
平荆湖用的是慕容延钊、李处耘
平西川用的是王全斌、刘光义、王仁赡、崔彦进、曹彬
收岭表用的是潘美、尹崇珂
征江南用的曹彬、潘美、曹翰等
伐北汉用的是郭进、党进等

前期的几个人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慕容延钊、李处耘、王全斌、刘光义、尹崇珂等,用了一次就没再用,后来只有曹彬、潘美受重用。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名将大都有一时之名,而少有留名百世者,因为他们很少长期受重用。仅有的那么几个百世流芳的还都是靠小说给扬名的,杨业出彩的表现也就那么两次,岳飞虽然强,可如果没有说岳全传,也不会有今天的名气,而且名气一定在韩世忠后面。

太宗时期与契丹征战,前期用的主要将领:曹彬、潘美、崔彦进、曹翰、崔翰、刘遇、杨业、田重进等。
雍熙北伐后,大将多被黜免,后期起用了一批老家伙:张永德、刘廷让(就是刘光义),又掺杂了一批新人:李继隆、尹继伦、袁继忠等,并且开始用文官:张齐贤。
李继隆这个人,宋辽二十五年战争,数他经历的时间最长,从第一次正面PK的高梁河之战到最后一次的澶渊之战,他几乎都经历了,真宗即位后他有一度被雪藏不用,直至澶渊之战才起用。澶渊之盟不久后李继隆就病死了,这个人可以说就是为了宋辽战争而生的,是整个宋辽战争的见证者,名气却还不敌只为宋朝效力过8年的杨业,岂非时运使然!

2008-9-29 08:26 yueying
李继隆乃是宋初杰出将领,唐河之战以少敌多尚能大破辽军

关键他是外戚,真宗防备的紧

当年曹彬北伐,此人便是先锋

2008-9-29 10:09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8-9-28 22:20 发表

实力上逊色不逊色的,难以比较,名气上我已经见识了 :wacko:

因为太祖几乎就是开国时期最牛B的统帅了,所以他基本不会依赖谁,故而统一战争时期所用的主帅都是不同的,所以这些将领立大功的机会不多。

... [/quote]


我倒塌,不知道武圣庙就是关岳庙吗

没说岳,岳飞也比韩世忠出名.

2008-9-29 10:35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8-9-29 10:09 发表



我倒塌,不知道武圣庙就是关岳庙吗

没说岳,岳飞也比韩世忠出名. [/quote]
武圣庙原来只有关羽,民国时增祀岳飞,在《说岳全传》之后,能说丝毫没有演义的影响么?

另外我只说《说岳全传》是有些笼统了,关于岳飞的演义小说明朝时便有了,而演义故事的雏形在南宋末年便开始形成。之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小说,岳飞名气可能不敌韩世忠,因为宋朝官方力挺韩世忠而稍抑岳飞,宋理宗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就有韩世忠,而没有岳飞。岳飞的名气也是随着民间故事的流传渐渐上升并超过韩世忠的。

个人不是很看好《说岳全传》这个小说,虽然本意是好的,昭忠扬烈,但把岳飞这个本身很生动历史人物描述成一个愚忠之人,可以说是有些糟蹋这个人物。搞得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岳飞自己单干都一定能直捣黄龙,而他傻了吧唧回去情愿让人害死以成全忠烈之名,还把自己儿子亲手绑了让人杀,且楼上还有某人深信YY的岳雷扫北。这是演义的负面影响,不过总体来说演义还是功大于过的,其功莫过于树立了一个民族英雄的楷模激励国人的自强精神。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9-29 10:46 编辑 [/i]]

2008-9-29 21:07 lqi1
李继隆确实是宋初数一数二的名将了,他对契丹的战绩其它不说,就凭其两次大败耶律休哥就知道他的水平如何了,耶律休哥的成名之作高粱河和岐沟关两仗恐怕是宋朝对外战争史上百年不堪回首的惨败了,至于君子馆确实不是他的责任,他当时冲上去也不过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而挽救不了被包围的宋军,而当时撤兵是明智的选择,替宋军保存了有生力量。记得有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写得挺好的,转过来。
            [评论随笔]令耶律休哥蒙羞的宋帝国名将李继隆
                    作者:756159
       在北宋朝百年的抗击外族战争史上,杰出将领犹如璀璨群星,但有资格被列入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将只有四人,李继隆位列其中,另三人是曹彬,潘美,曹玮。由此可见李将军在北宋武将群体中的地位以及显赫战功。
  李继隆字霸图祖籍上党。父亲是著名的北宋开国将领李处耘。李继隆的妹妹经赵匡胤撮合嫁与赵光义为妻,后来就是著名的明德皇后。李继隆之弟李继和后来是镇守西北边防的名将。因李处耘和赵匡胤的结拜大哥慕容延钧不和,李继隆虽有才华,却屡遭压制,少年时代的李继隆只好每天游猎练武等待机会。
  一 、南征北战
  开宝年间,宋太祖平定后蜀后由于叛军和盗贼猖獗,于是募兵剿匪。李继隆年方弱冠就毅然从军,校军场上他每射必中受到赏识,被任命为果、阆州监军。慈母见到年轻的爱子将要远征不免非常担心,找来一些当年丈夫的老部下辅佐李继隆。没想到李继隆一口回绝道:“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辈,愿不以为虑”,就此踏上了漫长的征途。军人的生涯充了危险,蜀道更是艰难,在胜利归来的路上李继隆连人带马掉入了山沟,幸运的是给一棵树挂住了,人马无恙被救了上来。
  随后李继隆和三百士兵被派到长沙去剿灭数千名当地的蛮族,武器只有刀和盾牌。但是年轻气盛的李继隆冒着蛮族不断施放的毒箭身先士卒,以伤亡100多人的代价打败了敌军。战斗中他的手臂被敌人的毒箭贯穿,危在旦夕,好在部下搞来了解药才得救治。这一战李继隆以勇猛传遍了全军。宋太祖听闻后对其赞赏有加,南征金陵后就派李继隆负责水路运输补给。唐军全力攻击宋军的水运,但李继隆屡屡击败南唐水军,并且斩杀了敌军一位高级将领,有力的保障了宋军补给。
  宋太宗对北汉的战争开始后李继隆一如既往“奋以先登,勇常冠军”,在攻打太原西城时一次敌军投石机投出的石头,正好落在他身边,一位随从亲兵当场被击中身亡,但他仍然毫无惧色从容战斗在第一线。北汉在宋军的打击下终于投降。李继隆为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汉灭亡后,李继隆作为先锋参加了幽州战役,起初连连获胜,可惜高粱河之战,因为宋太宗失误导致宋军大败。战后李继隆因为战功被命为镇州都监。辽军随后转入反攻,契丹人派出耶律休哥和韩匡嗣带领大军直抵满城。宋军按照太宗皇帝的部署分为八阵对峙,宋军有人提出八阵的部署力量过于分散,应该改为二阵,但是宋军大将崔翰犹豫不决,恐怕违反了太宗的命令不好交待。当时身为监军的李继隆当场表示“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有了李继隆拍胸脯,宋军于是大胆的做了违背太宗意图的正确变阵。一场大战过后辽军惨败,被斩首万级俘三万。太平兴国七年辽人再次卷土重来,辽景宗亲率三路大军南下。李继隆跟随名将潘美迎战于雁门,潘美以曹光实为先锋击溃了辽军。李继隆和潘美乘胜追击,攻破了敌军二十五寨,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万人追击到辽境内的灵丘才返回。同时其他各路宋军也捷报传来,崔延进破敌于唐兴斩首数千级,斩杀辽军大将太尉奚瓦里,府州折家军也取得了胜利,辽军损失惨重入侵计划全面崩溃!
  雍熙二年党项人李继迁诱杀宋军名将曹光实,攻陷河西三寨,银州等地进围抚宁。李继隆又赴西北讨伐党项,他和王诜等浊轮川一战杀敌五千,李继迁狼狈逃走。收复银州后宋军再破悉利族,斩三千余级,出开光谷西杏子坪降三族首领析八军等三千余众。岌伽罗腻十四族不愿归顺,李继隆与尹宪发动攻击,俘斩七千余级。战后李继隆以辉煌战功被加封为环州团练使。
  雍熙三年宋太宗发动了第二次幽州战役。李继隆作战勇猛攻克固安、新城,涿州,俘获契丹将领一名。可惜宋太宗和曹彬的错误,宋军遭到了惨败,各路人马伤亡惨重。但李继隆部队“军成列,虏不敢击”,有秩序的撤到了宋境,在定州驻扎。当时有数万败兵溃散到定州,形势混乱,李继隆按照太宗指示,从容的安置败兵,受到太宗的表彰,改任侍卫马军都虞候、武州防御使。
  同年冬辽军反击全线展开,宋辽战于河间君子馆,宋军刘廷让领兵数万迎战,以沧州都部署李继隆一万精兵为援。由于天寒冰冻宋军弓箭无法张开,刘廷让受到辽军重创死者数万。李继隆和沧州副都部署王杲领兵赴援途中遭到辽军优势兵力袭击,虽然王李二人顽强抵抗杀死了大批辽军,但终究寡不敌众。李继隆考虑到气候等形势对宋方极为不利,果断下令退保乐寿。李继隆的撤退命令是完全正确的举动,但此却成为刘廷让推托责任的把柄。战后太宗震怒下令李继隆赴京对其进行调查,但事实很快大白天下,李继隆无罪释放。端拱元年李继隆终于被任命为宋军定州都部署,不过他面对的局面是险恶的,宋军精锐几乎在一年前的歧沟关和君子馆两战中丧失殆尽,《长编》记载“缘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复斗志,河朔震恐”。
  二、双雄争锋
  端拱元年冬,辽军再次大举入侵,攻克涿州,陷长城口。李继隆领兵北上增援不敌耶律休哥,宋军退保北平寨。耶律休哥领八万精骑继续南下,陷满城,南下祁州。李继隆再次赴战,路上遇敌激战之后斩获不少,最后依据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耶律休哥的精锐铁骑也没闲着,如风雷一般迅速扑向了唐河。面对辽军凌厉攻势,李继隆一面招来镇州都部署郭守文增援,一面在北岸设下二千名伏兵准备背后偷袭。耶律休哥不愧为名将,很快发现了宋军伏兵,他首先对宋军伏兵实施攻击。李继隆见情况有变立即下令荆嗣出战救援,荆嗣杀入重围救出伏兵,迅速退到河边,把军队分为三阵,背水抵抗。辽将耶律休哥亲率骑兵主力登上烽火台求战,然后全力冲击。勇将荆嗣顽强抵抗,战斗拉锯了好几个回合后,荆嗣军抵敌不住且战且退撤到南岸和李继隆主力会合。辽军见势迅速杀过河桥。李继隆的部下袁继忠见此慷慨陈词道“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但黄门林延寿等却拿出太宗皇帝不许出战的诏书。李继隆早已下定决心一战,他喝斥道“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他下令田敏带领其数百名静塞骑兵来到阵前,“静塞”这个番号是大宋精锐骑兵部队,史载:“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田敏不负众望带着骑兵“摧锋先入”。李继隆,荆嗣,郭守文乘势掩杀,辽军大败,横尸遍野,宋军一直追击到满城,斩首一万五千级获马万匹。战后辽军南下的势头被初步遏制。大将裴济本来和李继隆不和但此战摒弃前嫌奋力拼杀,和敌人短兵相接,战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端拱二年耶律休哥再率三万铁骑南侵,旨在切断威虏军的补给。宋朝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建议放弃威虏军。李继隆表示反对,他召集镇,定,高阳关精锐万人,毅然出发运粮,归途中渡过徐河后遭到耶律休哥追击。李继隆派麾下大将尹继伦偷偷进至辽军后背。到了凌晨尹继伦乘耶律休哥不备,突然从背后袭击辽军,辽军正在用餐不及防备,顿时陷入混乱。尹继伦杀入辽军指挥部,劈面一刀,耶律休哥手臂差点被砍断,狼狈逃窜,但辽军毕竟人多,很快组织反击,尹继伦渐渐支持不住,连连败退。此刻李继隆和大将王杲,范廷召领兵杀到增援。辽军败状据《宋史》记载“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宋军追击了几十里,辽军在曹河遭到宋军孔守正伏击,又死伤不少。徐河战后,宋辽战争的形势为之一振,此后十年辽军没敢再次大举进攻!
  三、老骥伏枥
  淳化年间西北党项李继捧反宋。李继隆再次出征,部下认为宋军兵少不如先在石堡城休整待情况而动,李继隆却说:“径入夏州,出其不意,彼亦未能料我众寡。若先据石堡,众寡已露,岂复能进”宋军迅速行动开赴夏州,李继捧被擒拿。至道二年李继隆再次征讨李继迁,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因部署欠周密加之粮食不足,遗憾的未能彻底消灭李继迁。至道三年李继隆重建了镇戎军,这个要塞在以后的宋夏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真宗即位后,官至殿前都指挥使的李继隆因为卷入了拥立楚王的政治风波,被罢去实权。咸平四年望都之战宋军失利,朝野震动。李继隆雄心不已,多次上书,阐述边境形势和对策,并且要求再次披挂出征。真宗虽然抚慰了一番,但还是有点猜忌,没有赋予军权。咸平五年西北战场局势恶化,李将军的挚友裴济在灵州战死,灵州陷落。景德元年,李将军其妹明德太后病倒,她希望能见李继隆一面,皇帝批准了这个请求。可能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政治麻烦,李继隆只能忍住悲痛在妹妹的寝宫门口拜笺。当年九月明德太后病逝。正当遭受接二连三打击的李继隆还沉浸在悲痛中,契丹发动了宋辽历史上关键一战“澶渊战役” 。辽军二十多万人绕开唐河,天雄军等要塞后来到黄河北的澶州威胁汴梁。终于宋真宗决定征召李继隆出山,这时的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将了。澶州背靠黄河说是个要塞但是城墙矮小,“亦无敌栅战格之具”。李继隆大军到达后因为城池太小无法守城,只好城外驻扎,他了解了地形后,马上挖深壕沟,然后方圆几十里埋下鹿角,将数千辆辎重车卸去一个轮子,“重叠环之,步骑处其中” 。辽国萧达赖到后以精锐骑兵从西北角攻击宋军,宋军石保吉部赶到增援李继隆,双方在澶州城下展开激战,辽军溃败,宋军追杀十多里才停下。一天夜里李继隆得到间牒情报次日辽军将要有所行动。李继隆据此设下了伏弩,次日果然萧达凛来到阵前视察准备进攻,宋军伏弩激发,萧达凛中箭身亡。萧大王一死辽军士气低落被迫停战和宋达成了盟约,终于长达20多年的宋辽战争宣布结束。战后李继隆也不居功自傲,谦虚的把功劳归于石保吉。
  四十年的战争生涯使得李继隆已经伤病缠身,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谥号忠武。
  李继隆少年从军,参与了宋朝开国以后大多数重要战争,一直到宋辽战争结束,也就离开了人世。记得电影巴顿将军里有一段话: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人,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这句话也正是李将军一生的写照。李继隆勇敢,果断,为人刚直,机智多谋,宋太宗赞扬他有“七擒之智”。李继隆的业绩应当为世人所传颂!

2008-10-9 17:46 丹心剑侠
关于宋朝配享的问题,去年的中国史研究上似乎有专门论文讨论。

2010-12-27 15:34 alexxu
顶李继隆,顶楼主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