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孙权没有大力配合蜀汉出兵魏国?


2008-9-25 09:27 37610716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孙权没有大力配合蜀汉出兵魏国?

三国鼎立后,汉极力推行联吴政策来保证北伐时后方安全;魏则采取曹操晚年定下的“发展内部、静待敌变”的策略,鲜后大规模主动进攻;吴则选择了淮南作为战略方向;基本形成了汉、吴两国夹击魏国的态势,但汉、吴两国极少共同出兵,为什么孙权没有大力配合蜀汉同时出兵魏国导致最后汉和吴被魏逐个击破?

[[i] 本帖最后由 37610716 于 2008-9-25 09:31 编辑 [/i]]

2008-9-25 10:11 qaz455093751
蜀 吴本就不齐心.   到后来的吴联合魏,杀关二爷,导致冲突恶化.
而且吴国后期  孙权老糊涂了  杀了很多功臣  还有继承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自己都忙不过来还去联合打别人?:loveliness:

2008-9-25 10:22 恨地无环
228年3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5月-9月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同年12月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陈仓不下,粮尽而走。

孙刘两家都没有实力独自与魏军主力鏖战,由于山水远隔、加上战局变化和保密需要,双方即使有心,军事行动也难以保持很好的联动,更何况两方都是以自己利益为先?先出兵的一方,希望尽快得到另一方的响应,为自己分担压力,但能不能等到不好说,或者就只能见好就收;后出兵的一方,希望先出兵的长时间拖延魏军主力,让自己有机可乘,如果对方不肯拼命,或者魏军处置得当,那也只好黯然而收。

2008-9-25 10:24 liuyuanchi
三国鼎立,帮蜀灭魏,如果魏被蜀灭,接下来被灭的就是吴,孙权应该还是深知这个情况的,所以只有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是最安全的.

2008-9-25 10:30 37610716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08-9-25 10:22 发表
先出兵的一方,希望尽快得到另一方的响应,为自己分担压力,但能不能等到不好说,或者就只能见好就收;[/quote]

当时诸葛亮已经北伐,应该不存在哪方先出兵的问题吧。
再就是是否真的是因为太子孙登早逝而导致其他子孙争夺权力导致吴元气大伤而无力配合诸葛攻魏?

2008-9-25 10:32 37610716
回复 #4 liuyuanchi 的帖子

你认为即使不帮蜀灭魏,最后魏灭蜀或者蜀灭魏吴国就能幸免?
乱世生存除了内政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以战养战;个人觉得当时孙权鼠目寸光,已经完全忘记了鲁肃的战略方针!

[[i] 本帖最后由 37610716 于 2008-9-25 10:34 编辑 [/i]]

2008-9-25 10:58 超级大水牛
孙策和周瑜的早逝使东吴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 只怪孙吴两位核心人物英年早逝。

2008-9-25 11:13 恨地无环
回复 #5 37610716 的帖子

先出兵之后不是还有问题么,就是另一方会不会出兵配合,多快能出兵,能分担多少压力。
这些对于先出兵的一方,其实是一连串的问号。而另一方要估算先出兵一方对魏军主力牵制的准确效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一次北伐,即使街亭不失,汉军也耗不过魏军,诸葛亮要想顺顺当当把陇右这块肥肉咽下去,也只有盼着孙权按捺不住那颗骚动的心,及时在东线给曹睿搞一下,让曹睿在长安待不安稳。问题孙权不一定那么想,他未必有尽快出兵的决心和准备,他大可以指望孔明和曹睿在西线多耗几个月,都搞得半死不活了自己再出手。(如果街亭不失,有可能就是这种局势)

2008-9-25 11:27 车夫
勢力平衡问题。:lol:

2008-9-25 11:39 东祖长离
[quote]原帖由 [i]37610716[/i] 于 2008-9-25 09:27 发表
三国鼎立后,汉极力推行联吴政策来保证北伐时后方安全;魏则采取曹操晚年定下的“发展内部、静待敌变”的策略,鲜后大规模主动进攻;吴则选择了淮南作为战略方向;基本形成了汉、吴两国夹击魏国的态势,但汉、吴两国极少共同出兵,为什么孙权没有大力配合蜀汉同时出兵魏国导致最后汉和吴被魏逐个击破? ... [/quote]


吴袭击荆州后,吴蜀关系没有恢复到盟友关系(充其量短时间和好)。一直到了建兴七年/黄龙元年时,吴蜀才正式形成盟友关系。


所以,诸葛亮在此之前的北伐,孙权不予以大力配合也没什么奇怪。


后来诸葛亮还有两次北伐:


建兴九年这次,当时吴国正发动重兵镇压武陵蛮夷,加上对付王凌,主动进攻魏国的兵力不见得足够。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孙权亲自出征,可以属于大力配合了:

[color=Red]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color]

2008-9-25 12:03 37610716
感谢几位的回答!B)

2008-9-25 14:43 关张马黄
统一才是大趋势,谁想维持三国鼎立的现状,鼎立只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下去。

2008-9-25 21:32 龙子赵山常
~

三国时期谁想统一~偏偏谁也吞不下谁~同时又不愿意对方统一~孙刘联盟就是这方面产物~所以后面刘备坐大孙权就翻脸了~而且孙刘两方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诸葛北伐应该是为了安内.吴军擅长水战也只好在江淮一代了~到江苏那带平原地区就不是很容易打败魏军

2008-9-25 21:39 hahaku719
孙权的眼光何等厉害!
按鲁肃早年给孙权的建议是:北方曹魏强大。吴只能先取荆州的刘表,再伺机而取西川,然后可以和曹魏南北长久对峙。偏偏出了刘备和诸葛亮,使孙权和鲁肃的计划泡汤。
诸葛亮求和的时候,孙权见朝中无人能是诸葛的对手,短时间内取蜀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暂时与蜀联盟。诸葛一死,孙权马上派重兵进屯吴蜀边界,其取蜀的野心顿时暴涨。可见孙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西川的渴望。
从战略高度上讲,无论蜀灭魏,或者魏灭蜀,吴的命运都是被兼并,吴的唯一目标就是要取蜀。于是在联蜀攻魏的战役中,自然不会卖力。
从地理形势上讲,关中地区是当时的天下核心。如果吴蜀联军能够破魏的话,关中地区必然被蜀夺走,吴只能拿到黄淮地区,对今后的吴蜀争霸显然不利。唯一的出路在于,吴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夺取黄淮地区,而蜀无法占据关中,魏退守河北关中,不过这是一厢情愿。吴曾经作过一次尝试,不过以失败告终。

总而言之,吴决不会死心塌地与蜀联合,受蜀摆布,他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立国方针。

2008-10-3 12:00 jeleo
路途遥远,军情传递太慢。何况,战场瞬息万变,两国本就貌合神离,当然不能配合很好了。

2008-10-3 18:10 kiringalaxy
当时信息传输太落所以往往是吴国知道蜀国北伐了,那边已经打的差不多了,反之亦然

2008-10-4 00:36 中庸
[quote]原帖由 [i]关张马黄[/i] 于 2008-9-25 14:43 发表
统一才是大趋势,谁想维持三国鼎立的现状,鼎立只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下去。 [/quote]
但是谁来统一确实大大的问题。

2008-10-4 00:43 江城子
要实现这么大范围的战略合作,通讯能力完全跟不上啊。

连蜀国内部的关羽北伐,都缺乏西线部队的配合,何况两个貌合神离的国家。

2008-10-4 15:06 zmht66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8-10-4 00:43 发表
要实现这么大范围的战略合作,通讯能力完全跟不上啊。

连蜀国内部的关羽北伐,都缺乏西线部队的配合,何况两个貌合神离的国家。 [/quote]
关羽北伐缺乏配合正是由于蜀地的天险造成的,进来难,出去也难啊

2008-10-6 00:46 superzz_0
配合有过一次比较大的。那时候明帝亲自去的东线,也说明了对东吴的重视。

2008-10-6 16:07 wolfer5stc
好吧,其实主要还是 眼光的问题。
哎。。。
不过曹魏的强大,东吴后期内部的动荡实在是。。。

2008-10-7 16:26 美人赠我金错刀
要是有无线电,早就会师许昌了~~

2008-10-8 17:24 gonghai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蜀吴不合兵攻荆宛,或是夹击荆襄。这样不是比分庭抗礼胜算大些。为什么诸葛亮一定北伐(已没有隆中对时的形势),孙权坚持出淮南,虽然这样使魏国兵力分散,但实际上作用很小。难道还是关羽的事情,使得两国貌合神离,各自为政。联吴抗曹的策略名存实亡。:doubt:

2008-10-9 10:21 当当当
看似盟国,其实只是想让对方牵制魏的军力,自己捞好处而已.

蜀是如此,吴也是如此.名义上的配合,其实还是在勾心斗角.

2008-10-9 14:13 xgz8864
配合蜀国  迟早也会被蜀国灭的

2008-10-12 16:42 弱水千秋
我想问下,吴国为什么要帮助蜀国出兵魏国呢?

2009-7-23 11:29 霹雳火裴元庆
魏国在合肥和襄阳都有重兵把守,孙权不敢轻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