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9-19 11:52 萧羽
奉先

[b]奉先[/b]

文/颜如羽

  那个时代是乱世,纷纷扰扰。奉先是其间武力最强者,他的天纵之才足令当世群雄惊骇。想他独战刘关张,又独战曹操六将,真的是英猛无敌,叫人爱煞。然而他的人生却是一场难料的悲剧……

  奉先初随丁原,次随董卓。同李肃会面时,他曾说“恨不逢其主”,流露出一些无奈,或许决斗才能让他的意志舒张。虎牢关前,他跃马持戟,冲锋陷阵,抵敌十八镇诸侯,为主立下莫大之功。董卓说:“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这是他一生中的颠峰时刻。

  后来董卓覆亡,奉先飘零关东。遇到陈宫后,他便重整旗鼓,一举夺取兖州、濮阳,这让出征在外的曹操无家可归,他与曹操的恩怨也从此开始。曹操为报父仇倾兵徐州城,陶谦请孔融、刘备相助,刘备向曹操作书劝解,曹操并不买帐。就在曹军攻城之际,奉先“袭兖州以分其势”,成全了刘备,却激怒了曹操。

  曹操回救濮阳,一场大战在即。阵前曹操质问,奉先答道:“汉家城池,诸人有分,偏尔合得。”一语道破乱世真理,接着一阵掩杀,曹军即败退三四十里。若正面决斗,奉先绝无对手。继而陈宫两番谋划,曹军皆遭败绩,濮阳城中大火熊熊,曹操也险被烧死,亏得典韦救出。奉先误放曹操那一幕却是可惜,若他狠一点,必不致白门楼的结局。

  一场蝗灾过去,曹操等来了时机。薛兰、李封外出掳掠,曹军出其不意夺回兖州,验证了陈宫的话。田氏暗中投降,向曹操献出濮阳,人心叵测,谁可预料。奉先再次身无立足,只得投向徐州。这时刘备已接替陶谦,他深知曹操必取徐州,收留奉先是借外力张势,张飞之流不知。为试探奉先,他则故作相让徐州的姿态。

  曹操移驾许都,忙于朝廷大事,却不忘对徐州采取暗算。荀彧先后设下两计,第一计为“二虎竞食”,结果被张飞搅和。刘备知晓曹操的用意,只得出示教杀奉先的密书,奉先因此感泣——他有两次“泣”,一为貂蝉,一为刘备——此后他一再对刘备妇仁。第二计为“驱虎吞狼”,结果被张飞促成。最后是奉先夺取徐州,刘备回守小沛,两人换防。在对敌曹操之际,奉先现身在前,而刘备隐藏在后,他说:“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纪灵奉命讨伐刘备,奉先以辕门射戟化解,此举自然结怨袁术。那一记射“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堪称神妙。他对刘备说“异日得志,不可相忘”,刘备表面称谢,心中仍是忌恨。纪灵又主张联姻,疏不间亲以杀刘备,陈珪从中算计,使奉先绝婚而再次结怨袁术。至此,曹操、袁术对徐州的图谋都黯然收场。

  然而,乱不自外生自内生。不久张飞便挑起事端,“环眼贼累次渺视”,奉先已出离愤怒,引军围攻小沛,迫使刘备出逃并依附曹操。徐州由合守变为单守,曹操看到了时机,便应刘备起兵徐州,又不料张绣事发,只得搁置。

  袁术称帝,曹操会合奉先、刘备、孙策将其打败。刚取寿春,张绣即卷土重来,曹操只得班师应对。临行前,他教奉先与刘备结义,兄弟和睦相处,又教刘备重守小沛,嘱以“掘坑待虎”。其后两家相安,但刘备仍记徐州之恨,内与陈登密议,外与曹操勾通。而奉先却受陈登谗惑,疏远陈宫,悲剧悄然萌生。

  张绣事平后,刘备终于按奈不住,作书请曹操发兵徐州,最终的决战也随即开始。奉先纵马挺戟,英勇如故,先败二夏侯,再败刘关张,所向无敌。但他对糜竺留情,对陈登轻信,以致情势逆转,连失萧关、小沛、徐州,他只能立马城下凄然嚎叫。即尔退守下邳,袁术不救,或是世事人心给他伤害,他开始借酒浇愁、对镜感伤,既不纳陈宫良言,又杖责手下战将。而曹操已经决水淹城,竭力展开进攻。这一场,奉先从平明战到日中,战退曹军,困睡在椅,“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恍惚如梦。

  接下来是白门楼的一幕,侯成降,宋宪降,魏续降,高顺死,陈宫死,奉先死,张辽降。其实,曹操本爱奉先之才,不忍杀害,却因刘备一句话改变了主意。张辽妆作大义凛然的姿态,大骂曹操,自然被留用。刘备也终于雪了旧恨,后来还同曹操坐在一起煮酒,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乱世中卧虎藏龙,人心又何尝不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萧羽 于 2011-5-17 18:21 编辑 [/i]][/colo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奉先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