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英雄史诗 » 千言万语,只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2010-2-25 05:28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198.jpg[/img]

[size=4][color=Blue]苏军于斯大林格勒周边修筑工事,并成立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制内共有38个师,但只有16个师(第62、63集团军的全部,第64集团军2个师,坦克第1、第4集团军各1个师)能够占领主要地带的防御阵地,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准备应付“黄祸”。[/color][/size]

[size=4]附:斯大林格勒战役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748.htm?fr=ala0_1#3[/url][/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5 05:29 编辑 [/i]][/color]

2010-2-25 05:37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199.jpg[/img]

[size=4][color=Blue]国民军于布拉哈草原地带首次遭遇军级规模的全机械化敌人,看来要开始啃硬骨头了~[/color][/size]

2010-2-25 05:44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01.jpg[/img]

[size=4][color=Blue]围歼斯大林纳巴德7个师,塔吉克到手~[/color][/size]

2010-2-25 05:53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06.jpg[/img]

[size=4][color=Blue]国防部(由军事委员会改成)判断,照此进度,冬天之前可以推进到里海。这样只要少量部队扼守苏联与伊朗边界山地,就可腾出手让B集群主力北上支援停滞于哈萨克不前的友军。[/color][/size]

[size=4][color=Red]“这也是国防部成立以来第一次清晰有效的重大军事指令。苏联幅员辽阔,各集群指挥官分散于数千里范围的各个战场,要这些要员聚集在一起开会,很难。”
[b]“此命令改掉了旧军委会定下的西线南北两路齐头并进的策略,改由B集群配合E集群啃掉出现在大军面前的巨大的鄂木斯克要塞。”[/b] [/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8-9 06:58 编辑 [/i]][/color]

2010-2-25 06:10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08.jpg[/img]

[size=4][color=Blue]傅作义部在伯利待了两个多月,依然无法跨海进攻。苏军几艘一战时期的轻巡来回巡航,不给我军可乘之机。岛上敌人补给充足,暂时拿他们没办法,就先这么耗着吧。[/color][/size]

2010-2-25 06:15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0.jpg[/img]

[size=4][color=Blue]至于死境的敌人果然是难搞啊,围攻![/color][/size]

2010-2-25 08:19 本因坊秀策
大胡子太惨了啊,44年还用的41师

斯大林的人生充满了杯具:hz1028:

2010-2-25 13:17 邓仲华
回复 #1147 本因坊秀策 的帖子

确实,这升的也太慢了吧:hz1043:

2010-2-25 20:36 贾图
[quote]原帖由 [i]本因坊秀策[/i] 于 2010-2-25 08:19 发表
大胡子太惨了啊,44年还用的41师

斯大林的人生充满了杯具:hz1028: [/quote]
呵呵,被两面夹击,他只能用扩大数量的办法在宽大的战线上防御,也符合历史啊~

2010-2-25 20:38 贾图
[quote]原帖由 [i]邓仲华[/i] 于 2010-2-25 13:17 发表
确实,这升的也太慢了吧:hz1043: [/quote]
呵呵,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大胡子的杯具。:hz1018:
好戏还在后头:hz1019:

2010-2-25 21:06 romadream
哈哈。我也很讨厌大胡子.....丫就是数量取胜

2010-2-25 21:20 李适之
又结束了?连载可比柯南

2010-2-25 22:11 romadream
回复 #1152 李适之 的帖子

木结束....据说短期内还会更新

2010-2-25 23:55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2.jpg[/img]

[size=4][color=Blue]跨过阿姆河,进攻土库曼![/color][/size]

[color=DarkOrchid][size=4]美国方面,罗斯福病重,正与其搭档杜鲁门忙于总统选举。本想依靠开辟第二战场在欧洲打开局面来作为竞选的一大亮点,现在苏军无法有效配合。中苏谈判进行了三个多月,又毫无进展。罗斯福准备将重点转向败局已定的日本,继续加大西太平洋海空力量,切断补给线,加速蛙跳行动,力求大选前将日军分割压缩在日本本土,并向选民承诺将迅速结束太平洋战事。
而杜鲁门则是坚决的反苏派,他说“假如中国比苏联强,我们应该帮助苏联一方;但如果占优的是苏联,那我們便应该帮助中国,而且要尽量让他们打开杀戒,尽管我一直不愿看到希特勒因此而获得喘息。”张群等人闻风而动,赶紧前去巴结。

苏联方面,斯大林准备东面依托斯大林格勒进行相持,待结束西线战事后再发起反攻。南面则死守里海南岸,绝不交出巴库产油区。[/size][/color]

2010-2-26 00:01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3.jpg[/IMG]

[size=4][color=Blue]迄今为止尚未遭遇敌集团军级别的主力部队,只是歼灭了数十万地方卫戍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对苏作战前景一片迷茫。[/color][/size]

2010-2-26 00:04 邓仲华
先进山地师?那么43师应该早研究好了吧
看来大胡子应该如家兔所说,光造不升

2010-2-26 00:05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4.jpg[/IMG]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5.jpg[/IMG]

[size=4][color=Blue]敌人反击凶猛,战况逐渐进入相持。[/color][/size]

2010-2-26 00:07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6.jpg[/IMG]

[size=4][color=Blue]C集群在歼灭外兴安岭残敌后向西北方向挺进~北西伯利亚地广人稀,逮到敌六个师痛扁还是比较难得的。[/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8 07:05 编辑 [/i]][/color]

2010-2-26 00:08 邓仲华
………………原来41师的换装都还没有完成:hz1031:

2010-2-26 00:13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7.jpg[/IMG]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8.jpg[/IMG]

[size=4][color=Blue]战线过于宽大,每个省只有一个军驻防,还要肩负进攻任务,实在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阎锡山部进攻阿什哈巴德,不日将抵达里海东岸。[/color]

[color=Blue]重庆仪器仪表基地、成都生物医药基地建成。[/color]

[color=Red]“此时蒋的手里有四十余万原中央军部队,留在东西伯利亚情愿雪满弓刀缓慢北进,不肯赶赴前线。”[/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6 00:23 编辑 [/i]][/color]

2010-2-26 09:46 romadream
家兔,为啥下边那个六个师的敌军还没有被消灭?:hz1024:

2010-2-26 17:46 贾图
[quote]原帖由 [i]romadream[/i] 于 2010-2-26 09:46 发表
家兔,为啥下边那个六个师的敌军还没有被消灭?:hz1024: [/quote]
已经被干掉了,不过过了很久,山地+暴雨+夜晚,:hz1017:

2010-2-26 20:47 romadream
回复 #1162 贾图 的帖子

这个汗....实在是贻误战机....

2010-2-27 00:43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19.jpg[/IMG]

[size=4][color=DarkOrchid]再不加强补给,百万大军要被这些烂地给拖死了~

1、全国及占领区范围内向民间收集棉衣棉被、腌肉香肠火腿鱼干等冬季用品和不易变质的食物。
2、在外蒙、新疆地方以及西伯利亚大片区域建立大规模物资储存站和转运站。
3、在西伯利亚占领区购买汽车、骡、马、牛等牲畜补充各辎重团,扩大辎重部队编制。
4、收集橡胶制品、原材料及燃油,以弥补我国物资缺乏的窘境。
5、修复被苏军及游击队破坏之铁路、公路;清理河流内水雷和沉船等障碍物,保证陆路水路补给线畅通无阻。[/color][/size]

[size=4]历史资料:
我国号称地大物博,但是由于疏于开发,所以很多东西有等于没有,象战时最重要的自给油源“甘肃玉门油矿”的原油还是战前一年才正式开发的。玉门钻探可以说是我国石油史上最光彩也是最艰辛的一页。当年参与玉门油井开掘工作的金开英回忆说:
“到那个地方根本没有人,从前有人去过,盖过一个老君庙。2400公尺高,到冬天有的时候零下40度。”
民国28年,由于设备陈旧,玉门的原油年产量仅有400多吨,为了争取更新机具,我国石油界先驱孙越崎直接去找了孔祥熙,在外汇奇缺的窘境之下,孔祥熙还是拨了500万美元向美国采购新的钻凿器材。没想到当这批货运到仰光的时候,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一箱箱器材竟被日机炸得七零八落!
金开英:“炸掉怎么办,就缺零件嘛,所以20几部的机器只有几部凑齐的,就靠这几部啊。现在180万加仑不算什么,那个时候180万加仑是个大号召 。重庆到我们矿场2400公里,这个汽油运到重庆去用,三桶油去,留一桶在那里,一桶沿途烧掉,回来就再拿一桶去开回来。”

为了开发辅助能源,中国人在战时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弥补燃油的不足。李国鼎回忆说:
“第一个方法,贵州生产的酒很多,这个酒的浓度•••贵州很出名的酒酒精的成分有百分之七十几,经过一个蒸馏之后,就可以变成了燃料。”
金开英:“到四川去做一件什么事情呢?做植物油提炼轻油。”
李国鼎:“还有一个呢,刚好那时有一家工厂用那个木炭做原料来产生煤气,这个煤气也可以做燃料,这个车子上要装一个(炭炉),就可以拿去给引擎就可以开动。”
这就是木炭车,车厢外的黑桶便是炭炉子。这型车目前可能在任何汽车博物馆都找不到,但它却是战时民间交通的重要工具。在这张照片的右下方是一只轮胎,虽然破旧但不能丢,只好塞上一坨坨棉花凑合着跑吧!八年的仗还是打下来了。[/size]

2010-2-27 01:26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20.jpg[/IMG]

:hz1015:

[img]http://himg.qihoo.com/qhimg/comic/0_0/16/01/d3/1601d36qb92e6.bf92cd.jpg[/img]

[img]http://himg.qihoo.com/qhimg/comic/0_0/19/03/41/190341qb4f90.fec3d0.jpg[/img]

[img]http://himg.qihoo.com/qhimg/comic/0_0/1a/02/b5/1a02b53qb986d.f8e984.jpg[/img]

[img]http://himg.qihoo.com/qhimg/comic/0_0/1f/02/e4/1f02e4fqb8c8e.367cbe.jpg[/img]

[img]http://himg.qihoo.com/qhimg/comic/0_0/16/04/e4/1604e4qb94db.8594b8.jpg[/img]

[img]http://himg.qihoo.com/qhimg/comic/0_0/13/04/1b/13041bqb997d.15e7f6.jpg[/img]

[img]http://a3.att.hudong.com/65/17/01300000242726122373177453764.jpg[/img]

[size=4]资料:二战时期苏联为了补充兵员的匮乏,征集了大量的妇女及少年儿童参军。后来连不到10岁的孩子也开始征用了,不过斯大林为了掩盖这一丑闻就命令把征用少年兵的文件都销毁了。这些少年兵在残酷的战争中仅凭着一副幼小的躯体在战斗。详见: [/size]
[url]http://kck888.blog.163.com/blog/static/119920756200992975950806/[/url]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7 02:02 编辑 [/i]][/color]

2010-2-27 02:06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21.jpg[/IMG]

[size=4][color=Blue]170mm野炮研制成功,开始批量生产。[/color][/size]

2010-2-27 02:13 贾图
看到一篇妙文,转一下:

二战中苏联绝大部分战略物资由美国提供没有英美苏联不可能取胜德国
mskey 发帖于:一、二战史
发布时间:2007-7-11 21:00:49

  德军“闪电战”第一天,就摧毁苏联飞机1200架。德国猛攻苏联三周后,苏联将近30个师实际上已不存在,约有70个师损失了50%以上的人员,大约3500架飞机,一半以上的燃料仓库和弹药库被击毁。  

  1941年苏联自己生产的高品质航空油只能满足其需求的4%,从1941年8月-1945年9月,苏联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几乎全来自美英的援助。西方盟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航空油是苏联自己生产的四倍,提供石油260万吨。


  在公路运输方面汽车,美国提供给苏联的汽车409500辆,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车是苏联总产量的1.2倍;如果再考虑到美国汽车的吨位大、性能优,所起作用就更大。美国还提供给苏联的汽车外胎共5,606,000件,而且主要是大型汽车的轮胎。英国也提供了103500吨橡胶。美英向苏联累计提供了运输车辆42.7万辆,摩托车3.5万辆。苏联的军用车辆有2/3来自美国的援助。   

  在铁路方面,租借法案也大大帮助了苏联战时的铁路运输能力。盟国提供了相当于62万多的铁轨,占苏联铁轨总产量的56.5%,即苏联战时铁路上的一半铁轨是由美提供的。美英两国提供的蒸气机车是苏联总产量的2.4倍、电气机车是11倍,车厢是10.2倍。

  美国为苏联提供的有色金属为:优质铜387,600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2%;优质铝美国提供256,400吨,英国提供35,400吨,加拿大提供36,300吨,三国相加共328,100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被苏联用于航空业和生产坦克发动机。

  美国提供坦克7057辆和高射炮7944门,英国和加拿大5480辆,坦克和装甲车共计1.3万辆,占苏联总产量的24%。德国士兵在回忆中证明苏军拥有大量的美制谢尔曼坦克,某些苏军坦克师甚至以谢尔曼坦克为主力!

  美英提供了电话线95万多英里,海底电缆2100英里,无线电台5899台,雷达348部。   

  美国提供15481架飞机,英国3384架,总计18,865架,其中战斗机17000架,占苏联总产量的30%。1941-1942年使用的大部分先进战斗机来自美英的援助。   


  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价值6.07亿美元。尽管苏联自己生产的工业设备超过美国提供的2.5倍,但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  

  美国提供给苏联的粮食450万吨;糖672400美吨(相当于苏联的610000吨),占苏联总产量的41.8%;肉罐头732595美吨(相当于苏联的664600吨),占苏联生产的肉罐头总量的17%;西方盟国提供的各类罐头占苏联总产量的108%。没有美英的粮食,苏联在战争的第一年就会饿死;没有美英的被服,苏联的冬装情况也不会比德国好到哪里去。  

  朱可夫在谈到租借法案时说:“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论我们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能隐瞒从盟国一方获得援助这一因素。……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的弹药。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   

  1963年苏联安全部门监听并录下了朱可夫的如下谈话:“现在大家都说盟国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但是要知道,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质,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  

  西方盟国提供了具有关键作用的战略物资。正如索科洛夫所说:“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卫国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  

  ***在1949年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公然宣称:“以苏联为主力的反法西斯力量消灭了法西斯国家,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纯粹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扯谎,无非是想借抬高苏联来贬低美国。“以苏联为主力的反法西斯力量”至少是最大的笑话之一。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反法西斯?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强占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是反法西斯?想联合德国一起对付英国也是反法西斯?甚至在第三帝国进攻苏联之后,斯大林还在幻想和希特勒议和——根据保加利亚驻苏联大使的回忆,斯大林甚至想通过他转告希特勒,苏联愿意割让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诸国的广阔土地,签定俄罗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耻辱条约。直到1944年斯大林还在自言自语“如果我们和德国人联合起来,世界就是我们的了”。苏联这个“反法西斯主力”先是和法西斯勾搭不清,然后被迫和法西斯德国交战,直到1945年7月还和法西斯日本保持“互不侵犯条约”。等到两颗原子弹爆炸、日本大势已去,8月9日,日本“天皇”下诏无条件投降,当天苏联才“紧急‘对日宣战并断交,8月10日出兵东北,受降关东军。

  1943年下半年,德国在东线的兵力只有280万人,在西线留守的兵力倒有244万,如果这244万人全部参与东线战争,不知道苏军能坚持多久?1943年底,希特勒签署了一道命令,决定今后的武器装备都优先供应西线,这充分证明了当时德国的战略是更重西线,更害怕美英登陆。1944年,德国65%的空军都部署在西线,苏联才勉强夺取了东线的制空权;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国就有42%的陆军师部署在西线,诺曼底登陆后就更多了。如果没有美英的牵制,如果没有第二战场,可以想象苏联的下场如何。  

  真正摧毁德国战斗意志的,不是苏联在东线取得的几个“重大胜利”,而是美英对德国实行的昼夜不停的战略轰炸,它不仅炸塌了德国人的士气,也炸瘫了德国的军事工业。是美英派出的游击队炸毁了德国的重水工厂,使它无法生产原子弹;是美英摧毁了德国最重要的鲁尔、萨尔工业区,使德国的战争机器停止运转;是美英迫使德国的盟友意大利退出战争,在轴心国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苏联空军从来没有足够实力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苏联海军根本不可能封锁任何一个德国港口,所有这些经济战、士气战的任务都是由美英完成的。   

  直到1944年12月希特勒仍把美英视为头号敌人,他把德国最后的装甲精锐部队都投入西线的阿登反击战,在东线则消极防御。德国最后组成的一个集团军群也是用来对付美英的,东线兵力到最后已经寥寥无几。凡是东线和西线同时遇到危机,德国总是优先支持西线,这样苏联仍付出了艰巨代价才赢得胜利。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美英对苏联的援助,没有美英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和经济封锁,没有美英开辟的第二战场,德国的坦克将把苏联碾成粉碎。

2010-2-27 02:21 邓仲华
这篇文章饿早也读过了 至于标题中的说法始终是有人承认有人不承认的

2010-2-27 02:42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23.jpg[/IMG]

[size=4][color=Blue]9月24日,李宗仁部突进卡加林斯克,本想中央突破以保护B集群右翼。没想到横在正面的是敌三个重炮群,将我军压制于广袤的沙漠地带,一时毫无办法。[/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8-9 06:59 编辑 [/i]][/color]

2010-2-27 03:56 贾图
[size=4][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25.jpg[/IMG]

[color=Blue]从零开始,先从模仿国内尚存的几辆雷诺FT-17开始吧~[/color]

[color=Red]“T34作为怪物一般的存在,让我意识到要相对付它甚至KV坦克,除了逐步普及“巴祖卡”反战车火箭外,我军必须装备相应反制武器。当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炮兵派,建议批量生产已经定型的76、88、105、120反坦克炮,装备炮兵部队,短时间内成军以解燃眉之急。另一种是战车派,以战车反战车,建立独立的装备部队,步兵配合战车进行反装甲作战。持第一种意见的以前线将官为主,而以我为首的军械部则坚持发展中国自己的装甲部队。最终在孙立人中将的强烈支持下,我的想法得到了李长官的首肯。”[/color]
[color=Red]“几千年以来,我们都在对抗游牧民族。将匈奴和突厥赶出中国都是依靠的骑兵而不是传统步兵。在辽阔的草原和沙漠,机动进攻远远要好过线式推进,只有掌握了速度,才能够掌握胜利!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以及我军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已经证明了这一事实~”[/color]

资料转自:众妙堂的“战甲初祖——雷诺FT-17轻型坦克在中国”2010-02-08 23:26
想看图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此贴,相当不错。
[url]http://hi.baidu.com/kkkfj1/blog/item/2a633e50fea57369853524ab.html[/url]

作为咱们中国的第一种坦克,奉系军阀的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实在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谜团。然而,它们却让咱们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坦克。本人对一战AFV感兴趣已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想厘清这批FT的来龙去脉。我可谓查遍了手头与其相关的各种中文资料,又在互联网上得到了许多外国网友手中的珍贵资料(尤其是照片),这批FT-17坦克虽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但仍然可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我暂且拼凑成此文,以怀念那批久远的FT,也是中国装备过的唯一一种一战坦克。

Part 1:背景资料

法国坦克,尤其是二战以前的法国坦克,其名称都非常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至于FT为何叫FT,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甚至有的外国同好一直坚称FT是个错误的名称。不过FT么,约定俗成,还是叫他FT吧。

但是在国外很多军迷都严格地区分FT-17与FT-18。在国内我们嫌麻烦当然都把这些坦克叫做FT-17,但如果细细考究起来,咱们中国的这些坦克都应该叫做FT-18。何也?FT-17与FT-18的区别很简单:FT-17用的是雷诺公司的多边形铆接炮塔,FT-18则用的是Berliet公司的更加可爱的圆形铸造炮塔。咱们中国拥有的,当然都是这种铸造炮塔的FT。

Part 2:来源??数量??

关于中国的雷诺FT-17的来源,一般说来都是从法国走私而来的。具体说是1922年由天津和哈尔滨的洋行经手,由法国布瓦苏(搞不清其法文名称究竟为何)公司买到的,以“农用拖拉机”的名义逃过了列强对话武器禁运(实际上读读军阀混战史就知道,这个所谓“禁运”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在1924~25年间陆续抵达。

然而不少资料,包括好几篇中文文章和Osprey“老先锋”(Vanguard)系列中关于雷诺FT的书(Vanguard 46,1989年出的,现在在网上能够下到品质不错的电子版)都提到张作霖最初的一批FT-17并非来自法国,而是由远东的白俄军所给予的。有些文章中说这些FT-17被奉军修一修又投入了使用。但我并不赞成这个说法,而是相信有一篇文章中说的,这一批FT-17并不能用,而是最终沦为“法国FT”们的备件提供者。具体原因请看这篇文章(第二段):[url]http://www.armchairgeneral.com/forums/showthread.php?p=1257691[/url],到20年代这些“远东雷诺”们都已经破光了,哪里还能由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奉军修修再用呢?

至于中国FT-17的数量,各种不同资料中从低到高差别极大。从认为不到十辆到多至36辆的都有。数量是个很难考证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较高的估计值。

Part 3:改造与涂装

关于中国的FT-17,一般都认为它初来乍到时都是一部分装备机枪,一部分装备37毫米皮托SA18 L21炮(觉得“皮托”这个译名真难听,暂且使用)。但是事实上从照片来看,奉军的FT-17并非装备的这两种武器,而是有的使用哈乞开斯1908式轻机枪,有的使用沈阳兵工厂的14式3.7厘米步兵炮。

许多国内资料都说中国FT-17改装的是捷克造ZB26轻机枪,我以前也深信不疑,后来才明白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中国FT-17装备的并非捷克造ZB26轻机枪,而是法国造哈乞开斯1908式轻机枪。没听说过这种轻机枪?没关系,北京军博兵器馆二楼就陈列着一(或多)挺,按理说来这种轻机枪在旧中国运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问题又来了:奉军的FT-17为何要改装这种性能并不突出的轻机枪呢?这种轻机枪与雷诺FT原装的哈乞开斯重机枪相比,性能并不好,况且哈乞开斯重机枪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武器,沈阳兵工厂应该也能制造配件。这一改装究竟是在法国厂内进行的呢,还是在奉军自行改装的呢?又是一个谜团。

图片:从这幅中国FT-17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机枪并非ZB26。重要区别有二:一是捷克造有散热片,而图中的机枪没有(虽然照片清晰度不高,但事实上如果有散热片的话这个清晰度应该能看出来的);二是捷克造枪管下方的气缸比图中的机枪长很多,明显不是ZB26。至于所谓的装ZB26一说,除了造型相近导致误认外,还可能是受关东军独立战车大队装备的FT-17——世界上唯一一种真正装备ZB26的FT-17轻型坦克的影响,认为那是缴获东北军的坦克。

第二种改型装备的是沈阳兵工厂造14式3.7厘米步兵炮。作为抗战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平射炮之一,14年式(包括汉阳等兵工厂制造的同型火炮)是日本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的仿制品,而日本人自己就曾将大正十一年式改装到自己的雷诺坦克上面,奉军把14式步兵炮改装到雷诺FT-17上面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不过奉军改装的炮架与日军改装的有很大不同,下面这张照片是我现在找到的唯一的奉军改装的火炮型FT-17的照片(1930年摄于沈阳——感谢日本同好Akira Takizawa提供照片!顺便说一句,他就是有名的Takihome网站的站主):

下面轮到我谈谈涂装了。有很多人(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认为奉军FT-17一直都涂着法国原来的标准迷彩没有换过,但也有人认为奉军FT-17改涂成了绿色(或者别的单色)。由于本人照片判别技术不高,所以对这两种说法只能存疑。

一些外国人认为奉军FT-17涂有各种几何图形作为战术标志(如下图所示),不过我未曾在任何照片和国内资料上看到过,暂且存疑:

不过从上面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奉军(东北军)FT-17都在车体侧面涂有两位数的编号,且均以8开头,字体为明显的手涂方式。当时在奉军(东北军)的一些装甲列车上也有手涂的编号,可谓是奉军AFV的“商标”了。

1933年张学良将两辆FT-17和两辆沈阳兵工厂自制的装甲车送给南京国民政府。抵达南京后这两辆FT-17便都涂上了大尺寸的青天白日徽。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青天白日徽的后面还有一块方形深色背景,具体颜色不详,难道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吗?

有FT-17在车首上也涂上了青天白日徽(感谢美国同好提供照片!):

可以看到这辆FT-17机枪和防盾已被拆掉,应当是作为训练车使用的。

Part 4:作战使用

图片:奉军的FT-17在作战。这也是流传最广的中国FT-17的照片了。不过看了这张照片也可以让人恍然大悟为什么冯玉祥的士兵拿鸟枪还能逼近到FT-17前面攻击之——奉军用坦克打仗,究竟是拿坦克支援步兵呢,还是拿步兵支援坦克??:)

奉军的FT-17也算是身经百战了,在军阀混战中最有名的战役有二:一是进攻傅作义占领的涿州城被击毁2辆,一是对冯玉祥部作战被鸟枪打瞎了驾驶员。这两个战斗很多地方都有论述,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不过不清楚奉军FT-17在军阀混战中战损的具体数字和回收维修情况。

1929年的中苏中东路冲突中,似没有两军坦克交战的记录。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中日战争中,东北军的FT-17们基本一枪未放就在北大营的坦克库中束手就擒。下面是一张很可爱又很令人痛心的照片——日本关东军拍摄的北大营坦克库和其中存放的大量FT-17(感谢日本同好Akira Takizawa提供照片!):

可以看到每一个窝窝里都是一辆FT-17,全部完完整整“原装”地落入日本人之手,怎能不令人痛心!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张学良送到南京的那两辆FT-17,究竟有没有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我确实曾看到过一张照片,上面拍的似乎是日军缴获的FT-17,有一明显的青天白日徽,显然是在南京的两辆之一,不过我不确定究竟是否是日军所摄。根据史实推侧,那两辆FT-17在1933年来南京之后一直被用作训练车辆,不出意外的话1937年它们应该还在南京。如果中央军的FT-17真的曾在南京保卫战中奋勇杀敌的话,那么也算是为陷入敌手的弟兄们报了仇了。

日军缴获的中国FT-17和伪满州国军FT-17,未查到具体作战记录。[/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7 03:57 编辑 [/i]][/color]

2010-2-27 07:41 本因坊秀策
哈哈,兔公公在英夷寂寞的很,更新的这么快:hz1021:

2010-2-27 08:44 romadream
家兔的物流工作ms出现问题了....运输变成红色得了....奇怪得很...你有海岛需要补给?

2010-2-27 11:58 韦孝宽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10-2-27 02:13 发表
看到一篇妙文,转一下:

二战中苏联绝大部分战略物资由美国提供没有英美苏联不可能取胜德国
mskey 发帖于:一、二战史
发布时间:2007-7-11 21:00:49

  德军“闪电战”第一天,就摧毁苏联飞机120 ... [/quote]


各取所需互相利用而已,没有英美物资,苏联确实顶不住。但英美为苏联供应物资也不过是为了让苏联顶下来从而用苏联的人力来消耗德国而已,如果没有苏联依靠庞大人力资源在东线消耗掉德国的主力,英美同样不可能取胜。

2010-2-27 17:48 贾图
[quote]原帖由 [i]韦孝宽[/i] 于 2010-2-27 11:58 发表



各取所需互相利用而已,没有英美物资,苏联确实顶不住。但英美为苏联供应物资也不过是为了让苏联顶下来从而用苏联的人力来消耗德国而已,如果没有苏联依靠庞大人力资源在东线消耗掉德国的主力,英美同样不 ... [/quote]
呵呵,我转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证明毛子军队有多费而已,从而回击国内某些迷信毛子的专家。:hz1019:

2010-2-27 17:52 贾图
[quote]原帖由 [i]本因坊秀策[/i] 于 2010-2-27 07:41 发表
哈哈,兔公公在英夷寂寞的很,更新的这么快:hz1021: [/quote]
以弥补我这么长时间没有更新的对你心理产生的创伤:hz1044:

2010-2-27 17:59 贾图
[quote]原帖由 [i]romadream[/i] 于 2010-2-27 08:44 发表
家兔的物流工作ms出现问题了....运输变成红色得了....奇怪得很...你有海岛需要补给? [/quote]
占了那么多基础设施极差的烂地,TC肯定红的一塌糊涂了啊,这种情况非常降低战斗效率的,也比较符合历史情况。:hz1016:

2010-2-28 02:12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26.jpg[/IMG]

[size=4][color=Blue]蒋分出薛岳部沿白令海向北推进,自己则缓慢向北冰洋靠近。[/color][/size]

2010-2-28 02:17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27.jpg[/IMG]

[color=Blue][size=4]真是顽强,不过阿姆河对岸已由我军封锁,突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size][/color]

2010-2-28 02:19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29.jpg[/IMG]

[size=4][color=Blue]我军绕过鄂木斯克向西突击,但似乎已成强弩之末,冬天结束前是无法前进半步了。

“从此役开始,西进不再是百战百胜,不断出现军师级规模的失败,士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之前弥漫军中的那种盲目乐观的情绪逐渐消散了。”[/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8 02:42 编辑 [/i]][/color]

2010-2-28 02:45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30.jpg[/IMG]

[size=4][color=Blue]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我们的战略目的,有饺子吃总比没有好,每次虽然可能只有一到两个师~:hz1021:[/color][/size]

2010-2-28 02:51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32.jpg[/IMG]

[size=4][color=Blue]第44近卫坦克师!
蔡廷锴部也是新老结合的功勋部队,但首次遭遇毛子这种经验丰富的老部队,也有点吃不消了。交锋数小时后退走。[/color][/size]

2010-2-28 05:48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34.jpg[/IMG]

[size=4][color=Blue]M170,这种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重型火炮,终于列装部队了。[/color][/size]

[size=4][color=Red]问:“美英媒体一直都有报道说,M170得到过纳粹K18的图纸,甚至得到纳粹军械专家的指导,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像了。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这纯粹是胡扯,1944年德国连潜艇都很难航至大西洋了,盟军苏联对其全方位封锁,如何能派出军事专家来到遥远的中国?K18的资料,当初是从美国军事观察团获得的。美军在北非俘获过若干K18,作为司令部直属炮兵使用。M170是我军械部在仅有的数据资料和几张照片依样画瓢,并参照M1-155重炮放大而成的。”[/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8 05:49 编辑 [/i]][/color]

2010-2-28 06:22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35.jpg[/IMG]

[size=4][color=Blue]阎锡山部向厄尔布尔士山脉进发,途中遭遇已换装新式装备的苏军。[/color][/size]

[img]http://leisure.lotour.com/image/20080331/img296068_min.jpg[/img]

2010-2-28 06:43 贾图
[color=Red][size=5][b]补遗:[/b][/size][/color]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139.jpg[/IMG]

[b][size=4][color=DarkOrchid]4月8日,在攻下纳查德卡后,军委会已意识到远东敌军脆弱,无需配置太多兵力。遂令“东北亚之虎”(《Times》语)B集群向西——哈萨克重镇阿拉木图转移。其战略目标是,向西南高加索地区进攻,直至巴库油田,与E集群南北呼应形成向西的钳型攻势。[/color][/size][/b]

[size=4]发帖相隔时间太长,剧情难免衔接不上,各位看官见谅~:hz1016:[/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8-9 07:02 编辑 [/i]][/color]

2010-2-28 06:53 贾图
[size=5][color=Red][b]1130楼的帖子也编辑了,改成:[/b][/color][/size]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174.jpg[/img]

[size=4][color=Blue][b]经过三个月的跋涉,B集群抵达阿拉木图兵站,旋即分兵向西进攻。[/b]贾图部行动迟缓,未能及时抵达奇姆肯特,敌精锐第45摩托化师切断了鹿老将军的后路,并与南方敌人夹击我军。前线数百万大军,地形不熟,还要对付游击队,指挥情报极其混乱。对此战况,贾图毫无察觉,还以为是简单跟进前锋部队而已。7月6日午后,第53集团军莫名其妙的遭遇了苏军,而且还稀里糊涂的出现在敌人的侧后,打了毛子一个措手不及。[/color]

[b][color=Red]“这个不能怪我,当时在谈判,将士们都期待早点回家。打了这么多年仗下来,三个月长途跋涉一枪不放,突然要战斗心全无,你叫我怎么号令指挥?更不要说人家是履带装甲车,我们还是两条腿,怎么跑得过人家?……”
“……有人说我运气好,说乌合之众都能胜苏联精锐之师云云。我是这么看的,运气好也要能抓住的。关公运气好遇到暴雨不还抓了于禁斩了庞德么?”[/color] [/size][/b]

[size=4]之后的几个帖子都稍微的改了一下~[/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8-9 07:12 编辑 [/i]][/color]

2010-2-28 07:08 贾图
[size=5][color=Red][b]1144楼改成:[/b][/color][/size]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06.jpg[/img]

[size=4][color=Blue]国防部(由军事委员会改成)判断,照此进度,冬天之前可以推进到里海。这样只要少量部队扼守苏联与伊朗边界山地,就可腾出手让B集群主力北上支援停滞于哈萨克不前的友军。[/color][/size]

[size=4][color=Red]“这也是国防部成立以来第一次清晰有效的重大军事指令。苏联幅员辽阔,各集群指挥官分散于数千里范围的各个战场,要这些要员聚集在一起开会,很难。”
[b]“此命令改掉了旧军委会定下的西线南北两路齐头并进的策略,改由B集群配合E集群啃掉出现在大军面前的巨大的鄂木斯克要塞。”[/b] [/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8-9 07:14 编辑 [/i]][/color]

2010-2-28 07:54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36.jpg[/IMG]

[size=4][color=Blue]M170 VS M1937-152mm。
现在的情况是,国民军火炮打的比苏军远,威力也更大。[/color][/size]

2010-2-28 08:37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38.jpg[/img]

[size=4][color=Blue]鉴于M170在实战中的优良表现,国防部决定新建48个重炮旅和6个重装旅,以装备那些经验丰富功勋卓著但一直以来缺乏重炮及汽车的部队(主要是原非中央军)。即使遭遇敌装甲部队无法战而胜之,也可以用来防守不至于吃太大的亏。

国内正新建7处生产基地,分别涉及纺织、食品、水泥、木材、钢材、自行车、汽车七大行业,希望可以逐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2-28 08:46 编辑 [/i]][/color]

2010-2-28 12:01 麒麟子
拜访学习楼主战报,是不是下套图标,装甲和步兵等兵种识别看着累得慌

2010-2-28 14:03 昭福
:hz1022::hz1022:
家兔又开始更新了,支持支持

2010-2-28 14:43 昭福
回复 #1164 贾图 的帖子

看到这个玉门油田开发,我想浇一浇贾兄的热情。
寄望于蒋雄奇和财长宋子文(关于盘尼西林曾经有高论),
想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估计比三哥还难,
抗战前中国的造子弹的铜产量都不能自给,钢铁产量甚至比清末民初还要不如。
所以从中看到教训的老毛解放后才对钢产量如此痴迷! 再次支持贾兄精彩战报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昭福 于 2010-2-28 14:53 编辑 [/i]][/color]

2010-2-28 18:36 贾图
[quote]原帖由 [i]昭福[/i] 于 2010-2-28 14:43 发表
看到这个玉门油田开发,我想浇一浇贾兄的热情。
寄望于蒋雄奇和财长宋子文(关于盘尼西林曾经有高论),
想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估计比三哥还难,
抗战前中国的造子弹的铜产量都不能自给,钢铁产量甚至比清末 ... [/quote]
这个战报现在就是在穷兵黩武,和秦献公伐魏差不多。前线只要出现大规模部队被围歼,就会被苏联反吞。:hz1016:
而历史上则更不可能了,常年军阀混战,抗战爆发后情况一年比一年糟,1939年只能产1200吨钢,不够造一座小桥的。过资源委员会努力到44年可以1万多吨了已经是奇迹了。至于钢产量,东北是关内的十倍。说老实话,老毛要是没有毛子送他的东北重工业(以鞍钢为代表),解放后头十年工业数据能刷上去那么多?日本已经把东北当作重点建设了超过10年,苏联到了把日本投资建设的价值20亿美圆机械搬走了,50年代又搬回来,在原来的地址,重新开始生产,还有一万毛子专家帮忙。再说下去要犯错误,我不说了~再转个别人的东西:
“8年抗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情,是对一个刚刚建立起的管理着一个中世纪水平大国的现代政府的巨大冲击。只一年惨烈的全面战争,就使他失去了50%以上的军队骨干,80%的财政收入。而这种损失几乎是无法弥补的。接下来的7年,他靠喝毒药来解渴,政府没有收入,战争需要庞大的军费,银行不断印刷新钞票,来满足开支。泡沫越来越大,实际上政府75%的开支都是靠这个。到1943年已经接近崩溃了。而战争需要的电力设备,金属,化学品,机械等生产工具也不是一个中世纪国家可以满足的.那只有去借外债了,抗战借款11亿美圆,当然那是要连本带息的还钱的,直到1948年才把钱还干净。”

2010-2-28 19:30 romadream
继续关注家兔更新,确实北部冬季到来了,再推进难度越来越大:hz1024:

2010-3-1 19:52 asky
叹服老毛,真从毛子那忽悠来不少物事。

2010-3-5 15:10 tkggidt
:hz1018:牛人.........

:hz1018:牛人.........

2010-3-6 21:48 贾图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10-2-28 12:01 发表
拜访学习楼主战报,是不是下套图标,装甲和步兵等兵种识别看着累得慌 [/quote]
残念啊,偶用的是老式的图标~:hz1044:

2010-3-6 22:03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39.jpg[/IMG]

[size=4][color=Blue]西伯利亚进入寒冬,气温普遍降至零下三十度以下。强弩之末不可透芦篙,对被围困的敌人也是无可奈何~[/color][/size]

2010-3-6 22:39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40.jpg[/IMG]

[color=DarkOrchid][size=4]海军司令一级上将陈绍宽建议,在攻下格鲁吉亚后,可于巴统港和波季港建立海军基地,用登陆舰输送陆军抄袭乌克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size][/color]

[size=4][color=Blue]在陈绍宽的提议下,联合政府批示新建扩建一批造船厂,优先发展大型远洋船舶和登陆舰艇。

具体为:扩建渤海造船厂;收购英联船厂、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合并成立江南造船厂;新建基隆造船厂;新建高雄造船厂;扩建马尾造船厂。[/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贾图 于 2010-3-6 23:03 编辑 [/i]][/color]

2010-3-6 22:45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41.jpg[/IMG]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42.jpg[/IMG]

[size=4][color=Blue]利用数量优势巩固胜利成果。[/color][/size]

2010-3-6 23:03 贾图
[IMG]http://i436.photobucket.com/albums/qq84/barryqian/1243.jpg[/IMG]

[color=Blue][size=4]又遇到了硬骨头,先放着,等春天来了再吃~[/size][/color]

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