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大家对贾诩怎么看?


2004-5-27 20:43 实干司马
附:贾诩传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一]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熲,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貋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觽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闲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觽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觽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後也.」觽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一]後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二]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 长安中,[三]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四]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五]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六]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一]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後;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後,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後,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觽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觽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觽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觽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二]太祖後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一]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後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髃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纳.後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諡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2004-5-28 17:05 巴比三国
的确很强的一个人
可惜开始时没跟对人
到了曹操手下才好了
在那些烂人手下时已经很强了
多次对抗曹操呀

2004-5-28 17:10 本初安在?
劝李傕起兵犯长安,乱了天下
随张绣谋害曹操,结果典韦惨死
扶曹丕稳居王位,让曹植郁郁而终
试问天下还能有谁啊?

2004-5-28 19:53 i smile 1111
[quote]原帖由[i]本初安在?[/i]于2004-05-28, 17:10:24发表
劝李傕起兵犯长安,乱了天下
随张绣谋害曹操,结果典韦惨死
扶曹丕稳居王位,让曹植郁郁而终
试问天下还能有谁啊? [/quote]
说的好!
贾诩的能力没人怀疑,但他野心太重
他的自保意识最强,什么时候都找个靠山.
他的择主标准非常明确,不会像田丰沮授那样枉死
他的道路最为平稳
所以他永远都不能给人最深的触动

2004-5-28 20:48 孟尝
[quote]原帖由[i]i smile 1111[/i]于2004-05-28, 19:53:43发表
[quote]原帖由[i]本初安在?[/i]于2004-05-28, 17:10:24发表
劝李傕起兵犯长安,乱了天下
随张绣谋害曹操,结果典韦惨死
扶曹丕稳居王位,让曹植郁郁而终
试问天下还能有谁啊? [/quote]
说的好!
贾诩的能力没人怀疑,但他野心太重
他的自保意识最强,什么时候都找个靠山.
他的择主标准非常明确,不会像田丰沮授那样枉死
他的道路最为平稳
所以他永远都不能给人最深的触动 [/quote]
这正是当代人欠缺之所在~

2004-5-28 22:59 superzz_0
文和一定要支持,真正的天才啊!郭家就差点,至少在运气上是的

2004-5-29 00:48 实干司马
文 和 乱 武(周泽雄)

    三国时代,一如先秦时期,谋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职的两种行当,职号谋士而又武夫气十足,或号为武将却足智多谋,至少在三国时并不少见。曹操手下著名谋士程昱,曾得到曹操这样的评价:"程昱的胆量,超过贲、育",那是在袁绍欲南下与曹操争天下之时,程昱镇守的鄄城当着袁绍行进大军的要冲,守军却只有700人,在袁绍十万大军面前,真不啻为一碟嫩豆腐。曹操本想再增拨2000人,谁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绍见我只有700人,胜之不武,便不会来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程昱所料丝毫不差,遂使得三国"空城计"又多了一个版本,也许还是最早的一个版本。曹操手下另一个著名谋士刘晔,十岁出头就曾因母亲遗命,刺杀了父亲一个亲信随从,日后更曾亲自动手,杀死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地方小霸王(当然,他日后成为被曹植讥刺为"蝙蝠"的骑墙派,则是另一回事)。可见,在那样一个危难的时势下,谋略若没有胆量的加入,是断断无所作为的,"胆识"二字,最需紧密结合。

  贾诩,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在贾诩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为之献策的,多属造孽江湖的恶棍型军阀。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新旧都城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猫头鹰,在累累尸骨上盘旋。

  当年董卓伏诛,司徒王允专权。王司徒虽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手下原有两个莽野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网开一面,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极有可能归化朝廷,如此,乱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因一时丧失了矛头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刚愎无比的王司徒,本着决不姑息的态度,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这有点逼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

  倘如此,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果,东汉政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

  贾诩单人匹马,挡在道上,"二位,急个啥呀?"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王允正要捉拿你们,你们若解散部队,路上随便一个小亭长都有能耐把你们绑起来,送给王司徒邀功。横竖是个死,何不先聚集军队,干脆反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如侥幸事成,则挟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风;万一事不成,那时再逃向西北故土,也未见得晚呀。"这一番充满流氓智慧的开导,李傕、郭汜听得不住地点头。

  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教唆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不然,当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决推辞了。"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暂时虽被救下,汉朝的命却更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顺着贾诩那番开导走下去,诸如"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之类强盗逻辑,已无可避免。

  帝国都城长安的城头,刹那间便阴暗了下来。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李傕、郭汜所带的凉州兵,凶悍无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之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堂堂汉家朝廷,就此落入两个无赖军棍之手。据说,董卓初死之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两人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这时突然又因一个妇人的嫉妒,陡然翻脸,彼此厮杀起来。世事遂进一步动荡,百姓遂进一步遭殃。贾诩虽曾对两人有所规劝,但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当它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贾诩事实上已一筹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来越像两个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这是你家的院子么?这可是整整一个王朝啊!


  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

  他厕身在杀人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时而避难乡间,时而闪身在某个诸侯的厅堂,匹似流窜作案。说计道谋,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权势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称"金武威,银张掖",也算是大西北一个重镇。年轻时虽也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处偏远,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那个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的地方,少年贾诩濡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也会夹杂若干匪气。与豪爽武夫打交道,与土匪豪强相周旋,这份本领贾诩生而具备。靠一袭长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国也许可行,当时免不了就会步步涉险。贾诩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强盗,同行数十人同时被擒,一张百人坑已经挖就。要活埋吗?看来是的,这些强盗,把人活埋也许比打牌还要轻松。贾诩面不改色,镇定从容地对强盗说:"先别急着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会出重金来赎我,保你们赚一笔。"──诸位,这里的奥妙在于,若强盗当真等着段大人拿钱来换人,西洋镜准会被戳穿,因为太尉段颎并没有这样一个外甥。贾诩拿准了他们没这份胆量,当时,段颎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最强蛮的家伙都不敢贸然招惹。结果,贾诩一面看着这拨强盗将其余众人悉数活埋,一面自己却与强盗首领推杯换盏,"我会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几句的,"说完这话,贾诩抹了抹嘴边的美味,在强盗们点头哈腰的欢送之中,骑马扬长而去。

  骗人骗到这个份上,我只能遥遥地想着:贾诩是深不可测的。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胆量也过于笼统。我的解释是:贾诩身上同样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正是它让强盗相形见绌,气为之夺。话说回来,注定要呼风唤雨,荼毒江湖的贾文和先生,怎么也不会在寻常沟壑里翻船。他的目标是长安,他相信在那里会有自己的机会。什么机会?如果你这么问,贾诩只会诡秘地抿嘴一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远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长城上,正幽幽地转出烽火。

  似花还似非花,摧国不忘护国,正可见贾诩本色。在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京畿震荡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护花使者的角色来,弄得皇帝对他又恨又爱,又嫌又忌。为了拉拢他人联合对付郭汜,无法无天的李傕曾对凶悍的凉州兵大言不惭地许诺:"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宫中的美女,可任意使用。"结果,这些莽汉便天天在长安城外高叫:"李将军答应的宫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来!"皇家威望,扫地无光。汉献帝可怜巴巴地看着贾诩,希望他能拿个主意,至少别让这些家伙再这么在城外乱叫了。好个贾诩,当即秘密地将强盗首领全部召来赴宴。不就是一些空洞许诺吗?区区李傕能许你宫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贾诩,就不能许你更具诱惑力的高官厚禄?几桶美酒喝完,凉州兵当晚便奇迹般地撤离长安。李傕由此受到重创。

  贾诩偷偷离开长安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处处以汉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还曾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深受国恩,义不可背。"后来当皇帝被迫逃离长安时,贾诩也颇有护驾之功。关于贾诩,在洛阳颓败的"杨安殿"里,皇帝也许会想到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尽管有些不伦不类。萧何之败,无关乎皇朝兴替,贾诩之谋,实已致汉朝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境。

  和吕布一样,当西北的战火逐渐向中原燎原的时候,贾诩的身影也随之在中原出没,贾诩的计谋也随之在中原吹奏出杀伐之气。贾诩的谋士品格,只在一点上得到确认,即他从来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诚如伏波将军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作为中国历史的"后战国时代",三国士大夫的择主标准,与天下辐裂的先秦知识分子本无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谋士纷纷弃袁投曹,关羽义不背主,诸葛兄弟在东吴、蜀汉各事其主,俱忠诚不二。若此乃通例,贾诩便提供了一个例外: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段煨对贾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惮,因为贾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极高,段煨怕贾诩喧宾夺主。贾诩离开段煨的时机和理由亦很微妙,"我若呆在段将军身边,说不定会遭到陷害;而我一旦离开,由于段将军既希望我外结强敌,又怕我反戈一击,所以反而会厚待我的妻子家人。"结果丝毫不差。至于刘表,贾诩的评价也是既准确又刻薄:"若天下安宁太平,刘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乱世,他如此不见事变,多疑无决,便注定是碌碌无为之辈。"贾诩与张绣的关系最好,早在长安时,张绣就有意将贾诩拉拢至帐下,一俟贾诩秘密来投,立刻便对他言听计从。奇怪的是贾诩之所以投奔张绣,不仅因为张绣的张臂欢迎,更在于这样一个判断:"张绣,一个没脑袋的主儿。"以贾诩的才华,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明珠投暗,龙游沟壑,这里面便颇可揣测贾诩的真实用意。他喜欢谋略,他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尽情驰骋的疆场。如果谋略是一种美,联系到他当年不可思议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则贾诩正好被我们理解成这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看出这一点,贾诩投靠张绣而不是曹操、袁绍,便是最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其本人又计谋百出,贾诩在那里注定难呈鹤立鸡群之势;袁绍貌似强大,但这人志大才疏,又有着一个奇怪而又致命的弱点:只要对自己有利的计谋,他一概不采纳;刘表可不去说他了,而好做皇帝梦的袁术,刚愎自用,缺少虚怀下士的品德,贾诩注定没法活得从容。贾诩与吕布有仇,当时尚力单势薄的刘备当然更入不了贾诩法眼,何况刘备还一直和吕布勾勾搭搭,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之时",那也是曹操输得最为凄惨的一仗,长子曹昂及贴心猛将典韦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马"绝影",亦中箭而死,可说狼狈至极。毫无疑问,这一仗曹操其实是输给贾诩的。贾诩后来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虽无多少战略意义,却极端神奇,可以让曹操作为教科书,好好琢磨研习一番──曹军撤退了,张绣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领军追赶。贾诩在一边连连阻止,张绣不听。张绣的枕芯脑袋难免会想:与曹操交战,而竟能逼得他退军,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乘胜追击,痛下杀手,更待何时。然而,不听谋士言,吃亏在眼前,没多久,张绣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后部队杀得大败亏输,狼狈逃回。"文和,我后悔没听你的话,"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先不忙后悔,请将军重新整顿军马,再追一次曹操。""什么?"张绣大惊失色,"我得胜之军追曹操败退之兵都没有胜算,你竟然让我再将失败之军追曹操得胜之旅?"贾诩有点不耐烦了,"将军莫迟疑,只管去追,如不胜,把贾某的头拿去。"张绣此时的心情肯定古怪至极,不过他还是去追了,即使心里一百个不相信。

  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

  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回营后见到贾诩,恐怕也得把他好好地重新打量一番,以确定他是人是鬼。就像华生医生总要让福尔摩斯解释一下破案原因一样,张绣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让贾诩说个明白。"这还不简单,"贾诩摆了摆手,"曹公与将军作战,并没有占丝毫下风,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有事。将军不察,误将曹公的主动退军视为不敌,盲目进击,必无胜算。曹公用兵何等精明,必有精兵良将为之殿后,以防追军。待将军败走,曹公因急着赶路,不再设防,便会调整步伍,将后军挪为前军。此时将军纵用败兵追击,亦必能奏效。"三国之所以多智,端赖贾诩者流出没其中。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世界虽然没有变得安宁,局势却已明朗不少。在曹、袁两只巨螯的钳制下,暴露在外的张绣,势必沦为瓮中之鳖。投靠袁绍还是曹操,就成了张绣迫在眉睫之事。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则袁强曹弱,一则张绣于曹操有杀子之仇。于是,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恨不得立刻跪下身来,唯袁绍之命是从。谁知贾诩从幕后倏然闪身,以疾言厉色之态,对袁绍使者痛加训斥:"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再转达这样一句话:一个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张将军敬谢不敏!"张绣大惊:"文和,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不然",贾诩平静地说:"投降曹操吧。将军虽与曹操有过节,但依我看来,曹操有雄杰之气,肚量宽宏,肯定不会为难将军。再说,袁强曹弱,将军这点兵马袁本初未必看得上眼,对曹公却不失为雪中送炭。请将军再听我一回。"果然,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记了当年与张绣结下的深仇,亲自率众出城迎接,给予张绣极高的礼遇。私底下,曹操也紧握着贾诩的手,一脸诚恳地谢道:"使曹某信义著于天下,正是阁下呀!"──贾诩之所以甘冒奇险,正因为他看透了曹操的心。

  至此,东汉元恶之一的贾诩,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虽然作为曹操谋士之一,他仍不时献计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马超、韩遂的过程中,贾诩功不可没。但总体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显。对曹氏父子,贾诩本来还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后两次讨伐东吴,都以失败告终,赤壁之战更使曹操元气大伤。我们发现贾诩都曾预睹先机,加以谏阻。

  贾诩知道自己的过去并不光彩,所以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虽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过程中,在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贾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的回答竟是那样地冠冕堂皇,霁月光风:"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奇怪的是,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众人,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面露难色,故意不答。"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曹操再问,"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谁?""袁绍和刘表,"贾诩答道。曹操哈哈大笑,轻拍着贾诩的肩膀:"先生不仅谋略过人,也特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系。"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对曹魏政权的最终确立,也许竟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继承权问题,死后遂使得兄弟阋墙。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

  在魏文帝曹丕当政之时,功劳盖世的贾诩被委以太尉重任。然而贾诩老矣,他只仿佛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旧过着恬淡的生活。世事阴阳,果报难料,这个邪恶的播种者,谋略的热衷者,最终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依照当时"人过五十不称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标准,贾诩真可谓寿比南山。

不过我并不赞同作者把贾诩作为汉朝灭亡的元凶的说法,因为如果不是积重难返东汉是不会这么快灭亡的.贾诩只是渴望发挥自己的才干,来展示给天下看让大家知道自己多厉害.也做了不少好事,就是性格不羁而已.

2004-5-29 01:01 实干司马
还有,贾诩相比郭嘉至少同等水平,表现机会也比郭嘉多许多,还实实在在产生高效果,身体也比郭嘉诸葛亮强,还忒能自保,我的偶像啊!

2004-5-29 16:07 本初安在?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4-05-29, 1:01:10发表
还有,贾诩相比郭嘉至少同等水平,表现机会也比郭嘉多许多,还实实在在产生高效果,身体也比郭嘉诸葛亮强,还忒能自保,我的偶像啊! [/quote]
楼上好文~
虽然个人感情倾向郭嘉,但从来没有怀疑过贾诩的实力~~
尤其是贾诩很会做人~田丰那类刚而犯上的谋士就差远了~

2004-5-29 22:39 superzz_0
喜欢郭家的也是受演义影响比较大的。早死的人一般就属于命衰。。。。。。。。

2004-11-11 02:30 黑十字
能力强但太滑头,我更喜欢郭嘉。

2004-11-11 14:56 tty1
虽然很有智谋,但我很瞧不起他,因他一言,死了多少无辜生命。但看大家都很喜欢他,看来人人崇拜成吉思汗也不奇怪了。

2004-11-11 17:31 天宫公主
tty1:我知一人,说多少话一般都没有严重后果地。。。刘禅!你喜欢他么?

2004-11-11 18:43 夕竹残照
个人认为,贾计谋可与郭比,但忠厚,仁义则远不如嘉了。
谋事之论:上者:未生之事早知道,中者事到之时才知道,下者事过之后方知晓。
嘉为曹公逐鹿中原时立下汗马功劳,总是在曹公最无助最关键时刻出奇谋至胜,为曹公解忧。
谋事之中,第一孔明,第二司马懿,第三郭嘉。

2004-11-11 18:57 水上伏波
老牛!
先后的四主郭汜,张秀,曹操,曹丕对其均是言听计从,
可见谋略跟处世手腕非一般

2004-11-11 19:08 天宫公主
而且他是三国时期不少猛将的克星。。。吕布,典韦,马超。。。

2004-11-11 19:20 眼镜
卷十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注引曰:

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2004-11-12 18:04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i]眼镜[/i]于2004-11-11, 19:20:30发表
卷十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注引曰:

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quote]
从人品来看,当然荀于更加好点

2004-11-12 21:58 爱上三国的女人
[quote]原帖由[i]YellowBird[/i]于2004-05-28, 22:20:51发表
偶也喜欢贾诩的,感觉的确和郭嘉有一拼! [/quote]
觉得偶虽然喜欢郭,不过他个贾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来说还是望尘莫及啊!

2004-11-12 22:13 扶楠
从智谋上讲,绝不比郭嘉差,但觉得郭嘉还是立足于正道的,为阳谋,而贾诩呢,感觉还真的和陈平一样,计策有些诡啊。

2004-11-12 22:18 爱上三国的女人
[quote]原帖由[i]hqqkq[/i]于2004-11-12, 22:13:44发表
从智谋上讲,绝不比郭嘉差,但觉得郭嘉还是立足于正道的,为阳谋,而贾诩呢,感觉还真的和陈平一样,计策有些诡啊。 [/quote]
我觉得郭郭也不是中规中距的人啊,从陈群在曹操面前弹劾他也可以看出来的.

2004-11-12 22:22 扶楠
但贾诩就更不正了。
谋士嘛,都不会很正的,没有可以放在阳光下的“谋”。
就拿张良和陈平来讲,后者倍受非议,但张良也不是很正的呀,他有些计策看得能让人冒冷汗

2004-11-13 17:44 扶楠
[quote]原帖由[i]关二[/i]于2004-11-13, 16:45:46发表
贾栩何尝不是吕布第二呀! [/quote]
二将军,您说的是贾诩吗?
……汗,怎么也不觉得他像吕布啊

2004-11-14 16:46 bobby
[quote]原帖由[i]hqqkq[/i]于2004-11-13, 17:44:01发表
二将军,您说的是贾诩吗?
……汗,怎么也不觉得他像吕布啊  [/quote]
见风使舵方面有点像

2004-11-18 17:11 落花流水1983
应该是比郭嘉厉害,和荀域齐名,两个的功劳最大,其次就是荀莜和程昱
郭嘉的功劳太少了

2004-11-19 23:35 神射手太史子义
这个人既超脱飘逸又市侩之极,让人又佩服又唾弃.
不论你怎么评论他的品质,他是那个时代最敢于作出创举的人之一.

2004-11-20 00:03 kingofworl
待人接物趋吉避凶当是三国第一人

2004-11-20 10:28 grant121
老奸巨滑,绝对是老奸巨滑!

织田说的,冷静得不带一点血性。。。 当真精辟

和正常人比基本上相当于计算机处理和人脑处理的差别

非常可怕的人物,千万不要得罪到这种人

2004-11-23 17:17 廖化将军
贾诩
怂恿李郭为祸于前,协助张济营救(这个应该不能算营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献帝于后,其实看不出他有多少贡献,起了一点小作用表了一点忠心。

先助张绣弄死曹昂典韦,末了又为曹操咨询立嗣大计。

虽说助李郭立足于自保,不能掩饰其政治素质的不足:这起码的忠奸也不能辩别吗?即使不论忠奸,论识时务,这李郭难道是个能成气候的主?

所以贾诩是个怪人,给李郭出主意的时候就不知道是什么动机,这种天下人皆欲杀之的他也去为人谋,而后害死王允,害小皇帝以及整个朝廷加倍的威信荡然(本已经荡然在先,这里说的加倍),他实在难辞其咎。

后来继续用他,怜才不杀,用于幕后,属于阿瞒善用有污点的人才,至于拜三公而孙权笑之;和诸葛用魏延扬仪孙权不解应该是一个理。

后来的FANS给他的最完美辩解之说就是纯谋士,不问天下是非,只管纯计谋。

粗看起来还勉强说的过去,细辩起来仍然无聊,人家吕布还是个纯武者呢。

拿这个人来比奉孝,奉孝会在坟墓里被再气死一遍的。

2004-11-23 20:28 吴楚东南坼
贾诩的谋略不在奉孝之下,他和司马、奉孝并称魏国最聪明的三大军师,不为过。

2004-11-24 15:23 哀哉奉孝
贾诩,这个人是个跨时代的人,放到那朝那代都是人材,老谋深算,未思进先思退,自己保护能力十分强悍,找靠山意识重,贾诩此人相当精明,当曹操为立嗣之事烦恼而问计与贾诩时,这事本事操之家事,外人不方便插嘴,手心手背都是肉,说谁的坏话都不好,但是曹操问了又不能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贾诩听曹操问完并不说话,等曹操又问到汝所思何顾?他才说到 吾在想袁本初和刘景升。
这样的献计真是天衣无缝,佩服,佩服!
郭嘉呢,死的太早了,但是从郭嘉遗计定辽东的计策看来,奉孝的水平要高于他
但是从人为的方面来说,贾诩做人还是老练于奉孝,我自己认为他俩人计谋上不差多少,但是贾诩确实在某些方面强于郭嘉,用现在话说贾诩是个很能混的人。
但是我个人仍然欣赏郭嘉而非贾诩。

2004-11-24 15:49 superzz_0
人品还是荀令君让我钦佩

2004-11-24 23:53 实干司马
孙权经常傻笑,乱说话说胡话,只说别人不说自己

笑诸葛用魏延杨仪,笑曹操任用贾诩,自己却任用品行极差的潘璋,提拔也是奸邪的吕壹更以失败告终,用暨艳等也如此,不一而足

2004-11-25 14:14 青木风亮
贾诩有诸葛亮的用计能力 司马懿的老谋深算

不知赤壁之战时他在干什么?

个人以为如果赤壁曹操获胜 则天下统一 随之而来的将是治世 贾诩这种人就很难做到位极人臣 他这种人只有在乱世才能左右逢源 飞黄腾达

所以个人以为赤壁之战他是故意不提醒曹操 也跟他前面劝李郭造反唯恐天下不乱的作风相符

2004-11-25 14:30 天宫公主
青木兄, 贾诩传记载: 赤壁前夕贾诩曾劝曹操不可冒进, 而应当屯兵江陵巩固曹氏在荆州的根基, 日后则江南不难破也. 好毒的谋划啊! 可惜曹操没听(当时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 而贾诩又没有田丰死谏的胆略, 最终导致曹操的赤壁惨败.

2004-11-25 14:32 青木风亮
看来我比贾诩更毒

贾诩运势很旺啊 如果不是曹操赤壁失败 天下三分

鸟尽弓藏也离他不远了

2004-11-25 14:47 天宫公主
青木兄: 曹操如果赤壁取胜, 先杀的照样是荀彧. 至于贾诩还且能活呢!

2004-11-25 15:08 miezai
在我看来!贾诩比郭奉孝更厉害,无论处世之道或者是谋略!可能是奉孝死得太早的缘故吧!

2004-11-25 15:34 天宫公主
贾诩当然比郭嘉厉害, 看看三国志的排座次就知道了. 曹营唯一能和贾诩抗衡的军师就是荀攸.

2004-11-25 16:08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天公将军[/i]于2004-11-25, 14:30:26发表
青木兄, 贾诩传记载: 赤壁前夕贾诩曾劝曹操不可冒进, 而应当屯兵江陵巩固曹氏在荆州的根基, 日后则江南不难破也. 好毒的谋划啊! 可惜曹操没听(当时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 而贾诩又没有田丰死谏的胆略, 最终导致曹操的赤壁惨败. [/quote]
关于曹操当时胜利冲昏头的说法,应该不是主流。
当时的形式,大家都想的到的,曹操怎么想不到?
有了刘表的大量战船和水军降卒,这时稍稍稳一下再用兵多好啊
后来的分析大致不过是两种:一是吓唬孙权,只想灭刘备;二是在乌林上游一点的地方就登岸从陆路取柴桑,这样的话,水军和战船主要用于渡江和后勤以及掩护不是作战主力,被周瑜意外的抢了先手被迫在乌林接受了一个孙刘掌握主动权的决战。这个要参看地图。第二说疑点甚多。却出现于非史学研究的军事文章、出现于古迹名胜的博物馆(人家自称是历史博物馆的哦,呵呵)

2004-11-25 16:11 superzz_0
裴注也说了,以成败论赤壁不可取。
当时的情况确实应该一鼓作气统一天下。。。。。。。。
至于怎么打是另外的事情了,进军是正确的

2004-11-25 18:59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1-25, 16:08:44发表
关于曹操当时胜利冲昏头的说法,应该不是主流。
当时的形式,大家都想的到的,曹操怎么想不到?
有了刘表的大量战船和水军降卒,这时稍稍稳一下再用兵多好啊
后来的分析大致不过是两种:一是吓唬孙权,只想灭刘备;二是在乌林上游一点的地方就登岸从陆路取柴桑,这样的话,水军和战船主要用于渡江和后勤以及掩护不是作战主力,被周瑜意外的抢了先手被迫在乌林接受了一个孙刘掌握主动权的决战。这个要参看地图。第二说疑点甚多。却出现于非史学研究的军事文章、出现于古迹名胜的博物馆(人家自称是历史博物馆的哦,呵呵) [/quote]
说实话, 周瑜早就分析过, 曹操的士卒在赤壁是中看不中用, 训练基础太差, 也就是能吓吓人而已. 贾诩也看到了这一点, 因此劝说曹操先巩固荆州是完全有道理的.

2004-12-20 19:03 西园新军
这个……虽然贾诩很强,但是想到他就有些不寒而栗的说……想想曹操的爱子、爱侄,还有爱将典韦

2004-12-20 19:11 雨露滋润禾苗壮
贾诩可比郭嘉强。既有战略,又具有计谋。而且很懂得权术政治。人才阿

2004-12-20 19:18 Phoenix
[color=blue]三国祸乱之始[/color]:
《三国志魏书十——荀玉荀攸贾诩列传》: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觖、郭凡、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众以为然乃西攻长安。

2004-12-20 19:25 Phoenix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4-11-25, 14:38:15发表
一边玩去
没见过世面吗小家伙?
当时第一人无疑是曹操
至于贾诩,虽有大才,其品却不够,对主公不够尽心尽力,不比诸葛武侯 [/quote]
[color=red]天下第一小人[/color]的名头派要落到[color=red]刘备[/color]头上吧
如果吕布算三姓家奴,大耳儿组可称为十姓家奴了!

2004-12-20 21:04 青蓝
刘备可没反叛主子。就算算上寄居其下的也数不出十个出来。

吕布就牛了,跟一个杀一个。直到最后把自己给杀了。

2004-12-20 23:25 zyh696
是啊,刘备至少还没杀害过自己的上司,他是没有自己的地盘郁闷啊.

2004-12-21 13:35 中庸
[quote]原帖由[i]吴楚东南坼[/i]于2004-11-23, 20:28:12发表
贾诩的谋略不在奉孝之下,他和司马、奉孝并称魏国最聪明的三大军师,不为过。 [/quote]
他们的作用远不及 荀彧和荀攸!

2004-12-22 16:17 大便君
军师首先要知兵,郭嘉这点根本就不够格

2004-12-22 17:34 板某
前期贾诩刚投降曹的时候,郭嘉还健在,这时贾好像没出过什么好谋略,而曹基本对郭嘉言听计从;郭嘉死后,曹也并没有马上重用贾诩.贾诩受重用好像从曹丕开始的,所以在曹操心里,郭嘉地位绝对比贾诩高

2004-12-22 17:56 本初安在?
郭嘉只能当当谋士,真的要说做官,还是贾诩强,郭嘉在官场基本没法混

2004-12-23 08:39 老虎
贾诩先有助二贼乱长安之时,  后来又在献帝面前痛哭表示自己是忠心的汉臣---如果这是他的真心的话, 我只能认为他是个[color=blue]怪人[/color] !

2004-12-25 23:11 风起云涌
智谋超强,灭汉的主谋之一(建议李、郭打长安,建议阿瞒立曹丕)

2004-12-26 01:07 真好运
如果说上面的贾诩传记可信的话,贾诩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刺可挑的了,名副其实的战略家(而非阴谋家)、政治家(而非政客)。非曹操的嫡系而又不用攀附权贵仍能屹立不倒、游刃有余,既不归隐又能善终,历史上的人有多少?大大的实属不易!说他教唆李、郭攻打长安,其实本来当时朝廷就已经头顶生疮脚底流脓,“气数已尽”。天就真像秦宓说的姓刘?天下当是天下人的。再说战争能不死人?去了解一下三大战役死了多少平民吧。记得看记录片说辽沈战役围困长春时,饿死的老百姓比军人多好多倍,具体数字记不清了,是十万还是几十万忘了。难道光长安的老百姓无辜,长春的老百姓就活该吗?正视历史吧,战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之分!说哪场战争正义是骗人的鬼话!《三国演义》有种倾向,认为刘备就是正统,这本身也是误导!当时他们都是混战的军阀——最后存活下来的少数几支之一,仅此而已!如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各路大小军阀,有正义、正统的吗?胜者为王。还有,说贾诩参与曹操立太子也有些牵强的,试想,如果曹植文治武功真能安邦定国,那么发生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和雍正夺位之事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说到底,还是他自身能力与威望不足,只是文采犹异罢了!又怎能将他失败的原因归在贾诩身上?尤其佩服一无靠山、二无家底,凭自己能力和智慧,不用阿谀奉承、攀附权贵就能成就人所不能,头脑清晰而又时刻知道进退的人,如文和。只是现在这种人还存在吗?

2004-12-26 01:17 真好运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真实历史上的贾诩肯定要比这个所谓传记所绘形象要丰满和有血有肉得多,也不能有它说那么清高,就像《水浒传》的央视电视剧似的,里面把高俅年轻时描绘得还是很潇洒和阴险的,但是很有风度,这是经过艺术处理的,书上说他根本就是个心胸狭窄的无赖。再有,哪一个朝代的政治斗争都是残酷黑暗的,关键是贾诩找对了主子,还是很英明的。

2004-12-26 07:04 鬼眼狂刀
[quote]原帖由[i]莹儿的老牛[/i]于2004-12-24, 10:22:24发表
个人认为:贾诩此人谋略是非常强的!也确实非常会混官场
但是人品是低下的,偶是非常鄙视的,
但是玩策略游戏时是一定要挖过来用的 [/quote]
同意

智谋与郭比不相上下

人品根本没的比

2004-12-26 15:05 superzz_0
郭嘉的人品也看不出有什么好的,郭嘉和贾诩的能力么,贾诩更加全面点

2004-12-26 15:15 晨山尚书
[quote]原帖由[i]金戈铁马[/i]于2004-12-23, 11:28:08发表
三国中要只论政治和智力,此人应算第一!
智力高手:演义中有多例战争事件,料事如神!
政治高手:非嫡系及元老却官位很高! [/quote]
贾谊是歌典型的古代政客,在他心目中永远将自己摆在第一位,只不过眼光不错。

2005-1-28 00:40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i]十年一剑[/i]于2004-12-26, 12:04:36发表
贾语也算天下第一  如果是赤壁为和还会败?? [/quote]
<贾诩传>: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大家对贾诩怎么看?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