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7-9 11:50 小女秦怜月
说探春

[size=4]    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想到了探春。
    探春的悲剧,在于她的才华与她的背景的强烈冲突。宝玉房里的小红,因为自认为相貌才情还可以,但是在宝玉房里每每插不下手去,心中就忿忿。脂砚斋的批语是,小红尚且如此,像黛玉那样的女子,不甘落于人后也就可想而知了。脂砚斋看到这里想到了黛玉,而我,却想到了探春。
    探春是有才华的,曹雪芹说她“才自精明志自高”。大部分人提到她的才华的时候都是在说她理家的那一段。其实,她的才华在很早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元春省亲的时候,令众姐妹做诗。大家都做好后,元春“命探春另以彩笺誊录出方才一共十数首诗,出令太监传与外厢……”我在想为什么在场那么多人,单单教探春抄录?可见她的字写得好。我们可以看她所住的秋爽斋,三间屋子没有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里插着树林一般的笔。平时在书法上不下功夫,是不会有这样一番景象的。于是,我很惭愧地一边敲着上面的文字,一边想着自己乱糟糟的书房。
    一般来说,书看得多的人,自然是有一种书生意气。探春的书生意气并不是那一股“呆气”,她有自己的气魄,自己的见解,似乎更侧重于“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她有自己的真性情,有自己的豪气。我们可以看看她的秋爽斋,然后再看看贾宝玉的怡红院。刘姥姥进了怡红院,问“这是哪位小姐的闺房?”两相对比之下,可见探春的豪气,而这种豪气,就是她的书生意气。
    探春的书生意气就体现在她的管理上,探春的风格就带有很明显的儒风,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探春带着她的威仪,却不像凤姐那样四面楚歌,二者的风格境界也截然不同:探春关注的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凤姐却是在弄权,显示个人的权威;探春在理家时能感到强烈的危机感,而凤姐虽然有秦可卿的托梦,明白总有树倒猢狲散的一天,却只是敛财,没有任何挽救的办法;探春会召集管家婆子们讨论理家的事宜,凤姐则以讨好贾母为主,充满市俗气……虽然同样执掌着最高权力,探春不像凤姐那样处处锋芒。所以黛玉评价探春时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一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到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作起威福来了。”宝玉回答:“(探春)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她有政治家的敏锐,在所有人之中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第74回“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探春就说这是自杀自灭的征兆,也只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其实在此之前,探春的管理能力就有所体现。曹雪芹写文章一向有铺垫,他不会突然让一个普通的小姐接手整个家族的管理,而是在之前就写到她的组织能力,这就是海棠社。我一直在想探春结社究竟对文章有什么意义?因为结社之后,以海棠社为名的活动只有一次,之后就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耽误了,等到再次集体做诗的时候已经改成了桃花社。而且书中的人物也经常聚在一起做诗,而并不以诗社的名义。可见,说写一个诗社出来是为了展现大家的诗才是说不通的,况且曹雪芹自己也很鄙视为了推出作者的几首歪诗而杜撰人物编故事的那种行为。在我看来,结诗社其实是在暗暗地展现探春的能力。你看她,从寄帖、立社名、取字号、定社约、拟题、赛诗、评诗,到最后的论诗,无一不安排妥贴。后来林黛玉再起桃花社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探春的基础,却处处碰壁,活动一拖再拖,由此就可见探春的能力。这也就是探春的书生意气。
    虽然有书生气,探春还是有她的威严。探春自己说,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干一番事业。贾府的人送她绰号“玫瑰花儿”,好看扎人。探春就是有这样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具体就体现在检抄大观园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搜抄别人的时候,被搜检的人都是很恐慌,大气不敢出。而探春却偏偏秉烛大厅,静候来抄检的人。那阵势哪里是一位小姐,简直就是个将军。我们可以想想,在各处受到敬畏的凤姐、王善保家的等人来到静悄悄的秋爽斋,见到大厅里探春严阵以待,四周丫鬟有条不紊地静候,没有半点慌乱的局面,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于是即使是威风八面的凤姐,面对探春的带着反抗意味的询问,也不得不赔着小心扯谎。
    我最欣赏探春的,是她这样的一番话:“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第一个窝主。……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呢,一针一线她们也没得收藏,要搜只管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自去领。”之后在王善保家的动手动脚的时候,她上去就是一巴掌。前前后后几分钟,阵也摆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丫头们也护了,气也出了。我一直觉得所谓的主子的气概并不是体现在对丫头的打骂上的,而是像探春这样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挺身而出。对比惜春,入画并没有做出格的事情,还让她撵了出去,探春的性格就越发地凸现出来。也正是因为探春的“护短”,她的人会很紧密地跟随着她。所以在王善保家的依旧唠唠叨叨的时候,侍书会胸有成竹地出来洋洋洒洒地说上一番,直说得凤姐也赞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
    不过探春的威严其实是源于她的自卑,这便是她的不幸之一。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有的人便评论,说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这固然都是对的,但我看来,探春的“敏”还体现在她的敏感上。探春的敏感源于她的身世,她庶出的地位。探春说“咱们倒像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种家庭中,庶出的身份让她很敏感。所以她哭诉:“(赵姨娘)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她的敏感最终就体现在,比别人更加要强,更加不甘落于人后,更加要求自己成为贾家最出色的小姐。贾家的四位小姐,元春在宫里,家里剩下的三位中,迎春软弱、惜春岁数小,探春可以算是顶梁柱式的人物。所以南安太妃来的时候,在贾家的姐妹们中,贾母单单提名探春出来见,迎春竟像似有似无。玫瑰露和茯苓霜的事,平儿也是为了顾及三姑娘的面子,才没有问到赵姨娘那里。这也说明了在大家心里探春的地位。可是即使是这样才华横溢又得人心的探丫头,虽然王熙凤也不得不佩服地说:“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她虽是个姑娘家,她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了一层。”可是最后,凤姐还是要说:“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家里的下人对探春的评价也是“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而探春的才学、她的豪气、她被冒犯时表现出来的毫不退缩的气势,也由于她“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由于她内心的苦涩,而染上了淡淡的惆怅。
    很多评论说,探春对赵姨娘是很反感的。但是我觉得,她对他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是有感情的,只是愚笨的赵姨娘看不出来,才会骂她“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如果没有感情,何不像对王善保家的那样,一个巴掌迎上去?虽然口头上是承认王夫人为母亲——按当时的礼教也确实应该是这样——但是她的心里还是有她的兄弟和亲生母亲。可是,她的这两个亲人也是她唯一的软肋:贾环举止粗糙,诡计多端,年纪不大已有一幅小人嘴脸。宝玉挨打,一半是他对贾政扯谎挑唆的。此外,什么赌钱耍赖、故意烫伤宝玉,都是他的所作所为,显现不出半点天真儿童的可爱。而贾环的可鄙则八成是赵姨娘调教出来的。赵姨娘会为了不平等的待遇抗争,我想探春也是理解的,在赵姨娘真的受欺负的时候(比如赵姨娘和芳官等小丫头打架的时候),别人都在一边看热闹,只有探春出来调解。探春的内心深处也希望别人尊重赵姨娘,毕竟她是自己的生母。可是自己的生母不争气,每每生事,惹得别人嘲笑的目光,自己也只有陪着尴尬。
    探春最后的结局应该是远嫁。高鹗的续书里说她嫁给了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虽然算是“远嫁”,但是却没有什么作王妃的事情;而且,嫁了以后还曾经回家过一次。以上两点显然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前80回里不仅说了她要作王妃,而且说了探春和家人“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如果是这样,归宁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从前文中慢慢捋出探春的结局也不是不可能。首先要定的基调是:一定是悲剧。要知道不管怎么说,探春也是薄命司的人,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何况我们还有一个旁证:一直默默看着探春的惜春,最终是“将那三春堪破”,可见三春,也就是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最终结局对惜春是有一定的警醒的。再加上“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可见探春的结局并不是很好。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探春是作王妃去了,更有人考证出是去了东印度地区。具体去哪儿姑且不论,本人的地理水平也实在是不怎么样,况且曹雪芹写文章虽然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对于年代地名却是杜撰(话说现在还有人在研究书中的金陵到底是什么地方),所以严格地和现实生活对应没有什么意义。我想分析的是,探春是在什么情况下嫁出去的。
    脂砚斋在探春的批语后写着:“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可能是因为这个,很多人都说,探春在贾府抄家前嫁出去了,好像贾家被抄家,探春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甚至有文章认为探春远嫁近似于从贾家逃出来的,对此我是很不同意的。我们看贾家的几个小姐和贾家命运的联系:元春:如果元春不死,贾家不止于灭得这么快;迎春:虽然迎春是被孙绍祖折磨死的,但是如果贾家不败落,孙绍祖估计也不敢下手这么狠;惜春:惜春的出家自然也是在贾家败落之后。插一个题外话:高鹗续书说惜春最后在陇翠庵,我觉得这个结局有问题:话说惜春的结局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陇翠庵无论怎么说也是刚建成不过几年,恐怕算不得古庙。总而言之,贾府四个小姐中有三个和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能说探春就这么置身事外吗?更何况她又是一个在查抄自己房间的时候都挺身而出的人,别人来抄家的时候,她会坐以待毙甚至找个退路逃跑吗?我看是不能。
    我想,探春的远嫁,一定是充满着悲剧色彩。当然,整个文章的基调是一方面的原因,那么另一方面原因呢?我们看探春的批语前面有一张画,有两个人在放风筝,船上一个女子哭泣。说到放风筝,书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说是大家在放风筝,探春放的是一个凤凰图案的风筝,不难想象,这只风筝就暗示着探春自己。放着一半的时候,又飞过来一只凤凰风筝,两个缠在一起。正难解难分的时候,飞来了一个囍字带响炮的风筝,三个缠在一起。三个放风筝的人都开始收线,最后线断了,晃晃悠悠地飞走了。
    这个情节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首先,探春得到的一定是一个不亚于自己的贵婿,因为对方也是一只“凤凰”。而从探春的才情来看,那个人一定也是一个风流倜傥、抑浊扬清,能力挽狂澜的人。曹雪芹为了突出他们的关系,还特意加上了一个囍字,带着响炮,烘托出一片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氛围。我想,二人的婚礼也一定是喜气洋洋的。我们看通篇,提到探春的未来,大家都是说说笑笑的。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探春抽到杏花,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些都是玩笑话。更何况,在探春嫁人之前,迎春已经嫁人,大家对于迎春的遭遇都已经看到。那么,在为探春择婿的时候,更加不会轻率(更何况决定探春婚事的是比较正面的贾政而非糊涂的贾赦)。可见在一开始的时候,探春的婚事应该是被每个人都预见到是幸福的,而且她一定是嫁给了一个身份地位很高、才学不在她之下的人,可以说和她很相称。可是,最后的结局却是很不吉利的:风筝飞走了,“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所以我觉得,探春的出嫁一定是遭到了很大的变故。
    那么,再往后呢?我们看惜春的《虚花悟》:“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元春贵为皇妃,自然算得上是天上夭桃;抽到杏花的探春也就是云中杏蕊了。云中,是能比得上天上的位置,由此也可见探春的地位虽然在元春之下(所谓“三春争得初春景”,可见到底迎春、探春和惜春最终在地位上超不过元春),但应该也是很高的地位。但是无论地位有多高,最终还是没有“把秋捱过”,也就是在冬天到来之前死去了。探春应该是在清明的时候嫁出去的,至于是不是当年就死去了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最多应该过不了第二年的秋天,因为“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元春、迎春、探春死后,贾府的女孩子们很快就四散了,贾家彻底败落。从篇幅上来看,恐怕从探春的出嫁到她的死亡,不会有太长的时间。
    至于探春的死法,我没有考虑过多。不过,我觉得她的身世应该是原因之一。如果连家里的下人都很公开地谈论探春“不是太太养的”,和别的主子不一样,那么就可见,在当时正庶身份的区别很大。否则,凤姐代表的主子阶级和兴儿代表的奴才阶级(也就是贾家上上下下全体),也就不会异口同声地惋惜她庶出的身份。甚至王善保家的在对探春动手动脚前也会觉得“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可见当时的社会,连下人都觉得庶出的小姐低人一等,那就更别提上层社会了。按我上面的理解,探春最后是嫁给地位很高的人的,那么她的身份会不会给她带来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作者似乎是怕我们不理解,特意让凤姐说:“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所以说,探春婚姻的幸福并不只建立在对方的地位、才华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对方必须是一个“不挑正庶”的人。前面虽然说到,探春的丈夫地位高、才情好,但是关于他对正庶的看法可以说是只字未提。所以我想,探春的悲惨命运很有可能就是出在了这一环节上。更加大胆的推测是,就在探春出嫁不久,贾家就产生了大的变故,探春的地位由此直下。她甚至很有可能为了挽回贾家做了什么。地位的变化、庶出的身份、探春的举动,这三条加起来,将探春推向了死亡。
    正所谓: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size]

2008-7-9 12:46 无事公
“原应叹息”,四姐妹的命运,如果不凄凉,如何能叹息。

2008-7-10 21:24 关内侯
探春的理家能力很强,可惜了卑微的身份毁了她

2008-7-11 08:56 tiger1970
好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探春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