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大明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2004-5-23 21:39 梓庭君
大明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实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比,明朝亦毫无愧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则是匈奴。老糊涂总是津津乐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亲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史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在李自成土匪兵进入北京前,崇祯皇帝拒绝迁都,最终也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君王死社稷”的志向;也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朝向回鹘借兵,结果回鹘兵在长安附近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明朝在“靖难之役”等内乱中,可曾向蒙古借过兵?

还有一点,汉唐长期实行“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或则干脆就是宫女(皇帝当然舍不得自己的亲身女儿)包装后嫁给蛮族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很多人把和亲说得很美好浪漫,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汉朝刘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时怎么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君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愿化黄鹄兮归故乡!”唐朝嫁金城公主也哭得昏天黑地。而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嫁蒙古、满洲去换和平!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z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洲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土地依然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计划。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廷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2004-5-23 21:58 seraphim
。。。。。。。澳门呢?

2004-5-23 22:35 叶孤城
澳门在明代并没有割让出去啊,葡萄牙人只是以暂居为借口私站,在道光时期,林则徐不是还到澳门缉毒吗?以正式明文方式割让出去,已经是晚清时代的是了.

2004-5-24 08:39 nononono
倒!有骨气到自己亡了国,有骨气到自己的百姓受苦受难。这样的骨气,不要也罢。

2004-5-24 12:53 张凯凯
骨气~~~~确实骨气~~~~
可惜有个吴三桂大哥~~~

2004-5-24 13:08 淡泊云天
我觉得明朝确实有骨气,可惜搞政治、做皇帝的往往不需要有骨气的。

2004-5-24 13:26 马岱
骨气的另一面就是义气用事,我倒想起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那时很喜欢讲义气,结果吃亏的是自己老百姓。

不过明朝不妥协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光有态度没有好的对策也是白搭。

2004-5-24 18:35 kgb8027
骨气倒是有了,可惜也太不知变通!

2004-5-24 18:42 无双
好象管宁说过没有割地 还是不喜欢明朝

2004-5-24 23:08 实干司马
明朝似乎只有皇帝有点所谓“骨气”,不过只有骨气其他方面这么差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一样亡国??
不过对澳门我却不认为是大屈辱,明朝反而从澳门这个门户处获得不少利益,连利马窦及击毙努尔哈赤的红夷大炮都从澳门来的

2004-5-24 23:10 实干司马
从万历到崇祯前的明皇帝你说有骨气么??

2004-5-25 08:48 superzz_0
国家事物需要的不是所谓骨气,而是冷静

2004-5-25 12:11 fishtail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 所以不去救援好像是因为内部的权利斗争?跟南宋
的那个赵构差不多

2004-5-26 21:35 晕菜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4-05-25, 8:48:05发表
国家事物需要的不是所谓骨气,而是冷静 [/quote]
同意,国家最需要的是冷静的职业外交家,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这点可以参考30年代德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2004-5-26 21:48 fahren
[quote]原帖由[i]张凯凯[/i]于2004-05-24, 12:53:52发表
骨气~~~~确实骨气~~~~
可惜有个吴三桂大哥~~~ [/quote]
冲冠一怒为红颜....
没有气, 哪冲得了冠? 而且肯定是骨子里冒出来的, 才可以有"冲冠"神力. 所以吴大帅的"骨气"可见一斑

2004-5-27 13:04 江城子
明朝没有称臣的原因很多,外敌一直不强是一方面(末期满人的崛起不算),瓦剌本身就是元末的蒙古余部,实力不强。而且明朝皇帝有点不识时务的自傲,总觉得天下老子第一,当然不习惯臣服什么的。

2004-5-27 13:08 周仓仓
建议楼主去看看金庸的《袁崇焕评传》。
明朝皇帝一向是孤执,少见的骨气。

2004-5-28 16:40 fahren
最爱面子的王朝还差不多

2004-7-18 11:50 宇文铭
请不要搞笑,历史是严肃的

2004-7-18 13:10 佩剑公主
柏杨先生说,历代皇朝,凡强大者皆和亲,如汉唐清,凡虚弱者皆决不和亲,如宋明,诚哉斯言。和亲实在是颇有政治风度的举措,因而效果也非常之好。一女和亲,省却了多少刀兵。

唐以后的和亲外交,大不如以前。只有辽朝(契丹)的四位公主嫁与西夏国王,阵容还算可观。宋朝对辽、对夏、对金、对元的邦交,只说”和议”,不说”和亲”,盖将和与亲分开来谈。和固然可以和,亲则没法子再亲了,宋朝公主没一个外嫁的。而西夏与金朝在蒙古大军围城之时,都曾献公主以求和,这已经不是婚嫁了。与宋恰恰相反,亲固然可以亲,和则未必能求到真正的和。

2004-7-18 13:11 佩剑公主
中国的闭关锁国源于明王朝

2004-7-18 13:13 佩剑公主
崇祯皇帝拒绝迁都吗?他很想的,这其中很有内幕的.

"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清和造反的李自成,"
这是一个错误决定,明朝狂妄自大才导致这种错误政策

2004-7-18 18:36 佩剑公主
这个帖子一年以前在其他论坛就见过。
请问滑膛炮,这是原创吗??

如果是转帖的请一定要注明
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啊

2004-7-18 18:43 xygtq
大明王朝应该不算有骨气吧,知敌不过,保住江山要紧啊。
PS楼上的,这帖子没有表明是原创啊

2004-7-18 18:51 佩剑公主
我在哪个历史论坛发帖也从不注明 原创  二字,因为我认为,既然由我的名义发出, 而又没注明转帖,那就肯定是自己写的。
但转别人的帖是一定要注明的

2004-7-18 20:31 梓庭君
[quote]原帖由[i]佩剑公主[/i]于2004-07-18, 18:36:20发表
这个帖子一年以前在其他论坛就见过。
请问滑膛炮,这是原创吗??

如果是转帖的请一定要注明
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啊 [/quote]
公主殿下说的是,是我转贴的。实在不好意思,凡我转贴的东东,基本上都注明了的。若是阁下不快,鄙人万分遗憾。   

以下为原创,请批评。

  议和——从明朝的最后机会谈起

  明朝和满清议和?如果这样是不是又招来后世的一片指责,因为我们一向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但是明清议和也许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守着祖宗留下来的烂摊子,面临着外患内忧,一方面要对付日益强大的满清,另一方面又要镇压农民军。两线作战导致国家财政破产,更加难以为继,很快亡国。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机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农民军。可是这样一个最后的机会却在一片反对议和声中丧失了。

  此时的明朝,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已濒于崩溃。对民间的搜括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崇祯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对于朝廷来说,这时最大的威胁不是关外的满清,而是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有山海关,有袁崇焕的关宁铁骑,皇太极一时也无办法,而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农民军却是日益强大,说不定哪天就打到了北京。两害相具选其轻,在不能同时承担的情况下,明王朝必须有个选择。

  当时的满清并没有灭亡明朝的计划,就算皇太极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那个形势下看来,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满清当时是奴隶制,掳掠汉人农耕,生产力低。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市场,军队又大加扩充,军需补给发生很大问题,向中原侵略,又打不破山海关。皇太极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清方的议和主要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和给予一定的钱粮,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出于这个基础,后来满清能够把握住明朝内溃的战机,入关为王,可以说是“一不小心”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战略:进占中原,创建王朝!这无疑是吴三桂带给意外的收获。

  所以,当时议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明与后金交战之初,努尔哈赤曾经很想议和,但明朝朝廷瞧不起后金,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而且对于议和一概不予理会。仗一直打到崇祯十五年(1642),洪承畴在全军覆没后降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主动想和满清议和了,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此时,国家财政也趋破产,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但是,崇祯和陈新甲的秘密商议,却不慎被公开了出来,群臣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崇祯见包瞒不住,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但陈新甲声辩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两年后即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渡河东征,三月初,攻破了北京城,明灭。

  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于是,这个对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个战略也被放弃了。

  说到议和,肯定避不开宋朝。

  两宋与辽、夏、金、蒙,国力、军力双方互成反比,用经济的优势弥补军事的劣势,应该是明智的。只要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来保证和约的顺利执行,用和约来保证双方和平也是可行的。

  澶渊之盟是宋朝在辽的巨大军事压力之下,不得不选择的外交策略。宋、辽停战后,双方贸易大大发展,北宋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收入,而且也有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力大大增强,而“岁币”也就愈发无足轻重。这“岁币”只占宋朝7000万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可以当作是给比较贫困的邻邦的一种援助,以弥补双方的贸易赤字。而辽也无力南侵,也乐于“岁币”的供养。这种为和平付出的代价无疑要比军费来的便宜,当然,这种政策必须放弃感情色彩而由地缘政治来仲裁。用确有保障的外交手段代替毫无信心的军事行动,三十万岁币要比两次北伐带来的成果丰厚得多。澶渊之盟后,宋、辽基本保持和平120余年,一直到宋徽宗才联金灭辽。所以,澶渊之盟应该是成功的外交。

  而南宋的和约外交的失败,除绍兴和议是生不应时,其余的隆兴和约、嘉定和约正是因为总体上南宋的国力、军力要大大弱于北宋,和约才没有保证,屡屡被撕毁。首先看绍兴和议,宋高宗在己方军事占优的局势下,或为了避免钦宗回朝,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固执地坚持议和,浪费了大好形势,牺牲了一代名将,确实不值!再到后来,几乎都是宋军在军事上失利,而不得不受人敲诈。绍兴和议的出台,并非宋金两国之间局势的需要,完全是出于宋高宗的个人,先不论高宗议和出于何种政治目的,和约既已签了,如果绍兴和议一直能执行下去,和平能持续,对后人对历史也算多少有所交待。这样就没有以后的隆兴和约、嘉定和约,估计后世也不会过于批判其丧权辱国。但是,正因为南宋没有军事实力来保障和约的顺利执行,要么对手视和约为空文,要么自己军事冒险而失败,结果成了屡战屡败,屡败屡和,屡和屡毁的恶性循环。

  议和本身无非是一个政治手段,战争也同样。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战争并不是政治的唯一选择。就像一团乱麻,解不开只好用刀斩,但若能解开那又何必动刀呢?就如今天经济学给“道德”下的定义:道德就是使社会的最大多数得到最大的利益。那么,政治的基本目的就是使本国或本朝得到最大利益,至于是战争还是和谈并不重要。两国之间,没有必要始终兵戎相见,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境战争并不应视为耻辱,至少现在这就是我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和平还是战争,首先要看得到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还要看自己的实力,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至于是否丢了面子,就是末节了。

  历史转到今天,我们应该放弃所谓议和即汉奸的病态之论,承认暂时的妥协是人类政治的正常行为,承认议和乃形势所然。秦桧的罪恶在于其全无恢复的欲望,不在于议和。无论是句践的卧薪尝胆,还是列宁的布列斯特和约,都是暂时的忍耐,以后总是要想办法恢复中原的,而我们从赵构、秦桧那里看不出有任何恢复的打算和措施。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秦桧最大的罪恶是因他的所作所为给妥协背上了罪名,自他以后中国就受制于舆论压力,再也不能妥协,因而就只能进不能退了。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家总能根据力量对比决定进退,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如果明末朝廷能抛开无谓虚名,站在务实的角度上认真考虑怎样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恐怕历史就会有另外一个结果。

  

2004-7-18 22:15 晓晓
不过,明朝的皇帝是个个短命的~~~~~这点大家承认吧

就是皇帝追求梦想中的长生不老,结果把正权都放任给了宦官了~~~~~

2004-7-19 02:45 金刚捣锤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文人话,这你也信?
  吴三桂当时有很多选择么?

2004-7-20 09:31 pj1220
内有熊廷弼,外有袁崇涣而不能用
最后还把他们两都“咔嚓”了
这种骨气就是愚蠢

2004-7-21 02:49 廖化
楼主的原创比转帖高明多了。应该一开始就发表原创的。

2004-7-21 06:37 梓庭君
[quote]原帖由[i]廖化[/i]于2004-07-21, 2:49:59发表
楼主的原创比转帖高明多了。应该一开始就发表原创的。 [/quote]
时间不同,一前一后啊。呵呵。

2004-7-21 07:04 剑气漫天花满楼
洪承畴有骨气否????

2004-7-21 10:58 mocky
明朝确实不错
要我是清朝人我一定高举反清复明大旗

2004-7-21 11:05 宇文铭
那不是骨气是意气

2004-8-12 17:06 大树将军
从明初军队的战斗力来看,皇帝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后期戚继光的军队也是领先世界的。
只可惜坏在了朱栩钧这小子的手上。

2004-8-13 17:45 黄玮青
[quote]原帖由[i]佩剑公主[/i]于2004-07-18, 13:13:05发表
崇祯皇帝拒绝迁都吗?他很想的,这其中很有内幕的.

"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清和造反的李自成,"
这是一个错误决定,明朝狂妄自大才导致这种错误政策 [/quote]
同意

2004-8-13 18:04 Lepidus
骨气换来了国泰民安吗。我还是觉得唐朝人幸福。

2004-8-15 13:28 anger009
呵呵骨气是有!那有什么用呢!可以吃吗!
只会再为王位争来争去!我B4明朝

2004-8-15 13:34 花影吹笙
唐朝人也不幸福啊。建国之初就是打出来的天下,然后先是玄武门,后有酷吏当权,再接着太平打韦后,玄宗打太平,就算这是上层纷争,也免不了对老百姓有影响。再后来安史之乱可是打的百姓流离失所、皇帝仓皇出逃,简直和八国联军打来差不多了。等到战乱好不容易平息后,国家元气大伤,旁边一直觊觎的家伙坐不住了,今天这个来逛逛,明天那个来走走,逼得卧病在床的郭子仪被抬着上战场。这样也算幸福?

2004-8-15 13:34 anger009
[quote]原帖由[i]剑气漫天花满楼[/i]于2004-07-21, 7:04:11发表
洪承畴有骨气否???? [/quote]
有啊!可惜!这不可以怪他啊!明朝政治腐败没有办法啊!
俗语说:成者王、败者寇?
千古不变定理!还有!人不为己、天朱地灭

2004-8-15 13:38 anger009
[quote]原帖由[i]花影吹笙[/i]于2004-08-15, 13:34:16发表
唐朝人也不幸福啊。建国之初就是打出来的天下,然后先是玄武门,后有酷吏当权,再接着太平打韦后,玄宗打太平,就算这是上层纷争,也免不了对老百姓有影响。再后来安史之乱可是打的百姓流离失所、皇帝仓皇出逃,简直和八国联军打来差不多了。等到战乱好不容易平息后,国家元气大伤,旁边一直觊觎的家伙坐不住了,今天这个来逛逛,明天那个来走走,逼得卧病在床的郭子仪被抬着上战场。这样也算幸福? [/quote]
比起明朝是好很多啦!明朝的宦官太多!而且每个都会武功很厉害!
随时可以拿皇帝的性命啊!你说是唐朝好还是明朝好呢!我要是皇帝
我就喜欢再唐朝出生!不喜欢再明朝

2004-8-16 20:02 庞桶
[quote]原帖由[i]花影吹笙[/i]于2004-08-15, 13:34:16发表
唐朝人也不幸福啊。建国之初就是打出来的天下,然后先是玄武门,后有酷吏当权,再接着太平打韦后,玄宗打太平,就算这是上层纷争,也免不了对老百姓有影响。再后来安史之乱可是打的百姓流离失所、皇帝仓皇出逃,简直和八国联军打来差不多了。等到战乱好不容易平息后,国家元气大伤,旁边一直觊觎的家伙坐不住了,今天这个来逛逛,明天那个来走走,逼得卧病在床的郭子仪被抬着上战场。这样也算幸福? [/quote]
您把几百年的倒霉事搁一块那当然不幸福啊  

身为唐朝人最幸福的是整个环境的勃勃生机和意气风发,唐诗就是最好的反映

其后数千年,中国人只是变得越来越唯唯诺诺,越来越没有创意和主见

这才是唐朝最了不起的地方

2004-8-16 20:15 青木风亮
就是因为崇祯太有“骨气”了 袁崇焕才会挂掉

2004-8-18 22:46 大汉冠军侯
“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
这里面有宫廷的权利之争

2004-8-20 20:19 关毛
明朝开国皇帝是乞丐嘛,穷人的孩子好当家.

2009-9-12 15:08 meidi9z
:^%激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大明,壮哉~

2009-9-12 15:58 lzy0274
明朝的有骨气难道就是见了女真人就吓破了胆吗?
最后将整个国家都整没了,如果这算骨气的话,那我看还是没有骨气的好。

2009-9-14 11:13 zh111111
晕,史区怎么会有这种帖子,连太监都是武功高强的人都出来了。

2009-9-14 12:44 wotaifu
看到41L笑喷了

2009-9-14 12:59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wotaifu[/i] 于 2009-9-14 12:44 发表
看到41L笑喷了 [/quote]

也不太错。好像明朝宦官喜欢领兵和带特务(这也算武力吧?)。只是不知道比唐朝多还是少......

2009-9-14 13:05 KYOKO
不完全是

明朝前欧洲还没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就是敌人不够强大。不割地赔款不是因为自身,如果同清朝一样面对同样强大的敌人,不城下之盟才怪。统治者总是以其统治为目的的,赔钱割地算什么

2009-9-14 13:28 congwanshui
又见如果论!!!!!!

2009-9-14 15:53 马岱
明朝在对外方面确实是很强硬的,打得好不好是能力(还有国力)问题,打不打则是态度问题,明朝对外的态度是正确的,坚决唾弃把政权利益至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思维。

2009-9-14 15:56 马岱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9-9-14 13:05 发表
不完全是

明朝前欧洲还没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就是敌人不够强大。不割地赔款不是因为自身,如果同清朝一样面对同样强大的敌人,不城下之盟才怪。统治者总是以其统治为目的的,赔钱割地算什么 [/quote]
但在明朝不会实现,明朝连一个停战协定就很难签下来,何况割地赔款。

2009-9-14 16:15 KYOKO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9-14 15:56 发表

但在明朝不会实现,明朝连一个停战协定就很难签下来,何况割地赔款。 [/quote]
恩 一个结果可以有多个原因

不停战,不割地固然可以认为是有骨气,但连对方都不承认是否可以认为是夜郎自大?

ps:想到个问题,民族利益高于政权利益这没错。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为了民族利益都该血战到底,绝不“割地赔款”???

2009-9-14 16:21 吴元叹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9-14 15:53 发表
明朝在对外方面确实是很强硬的,打得好不好是能力(还有国力)问题,打不打则是态度问题,明朝对外的态度是正确的,坚决唾弃把政权利益至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思维。 [/quote]
我个人觉得,明朝对外的强硬正代表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外交。他们这种支持战争的方式,固然可以给他们带来道德层次上的名誉,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帝国的崩溃和百姓的丧乱

不管是民族利益还是国家利益,都必须建立于政权还能延续的前提下。如果政权都已经不在了,那些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都只会成为继任者的笑柄
而悲哀的是,继任的政府,恰恰还是一个异族政权

国家民族的利益,也永远无法脱离政权本身而存在的

2009-9-14 16:44 马岱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9-9-14 16:15 发表

恩 一个结果可以有多个原因

不停战,不割地固然可以认为是有骨气,但连对方都不承认是否可以认为是夜郎自大?

ps:想到个问题,民族利益高于政权利益这没错。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为了民族利益都该血战 ... [/quote]
割地赔款会把对方养肥的,日本就是这样养肥的。

2009-9-14 16:51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吴元叹[/i] 于 2009-9-14 16:21 发表

我个人觉得,明朝对外的强硬正代表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外交。他们这种支持战争的方式,固然可以给他们带来道德层次上的名誉,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帝国的崩溃和百姓的丧乱

不管是民族利益还 ... [/quote]
不至于啊,西汉和亲纳贡210年就亡了,唐朝称臣和亲支持了290年,虽然稍多,但最后几十年皇室不出关中,萎靡至极。宋代虽然有三百多年,但一半时间是退守南隅,而且称臣纳币,不见得光彩。

明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偏安,中央政府集权达到277年,是很长的了。

我倒觉得,这跟外不外交的关系甚小,大一统集权体制的寿数极限大约就是在250~350年之间,这个体制决定了不会太短命但一定也不长命。

2009-9-14 16:58 马岱
[quote]原帖由 [i]吴元叹[/i] 于 2009-9-14 16:21 发表

我个人觉得,明朝对外的强硬正代表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外交。他们这种支持战争的方式,固然可以给他们带来道德层次上的名誉,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帝国的崩溃和百姓的丧乱

不管是民族利益还是国家利益,都必须建立于政权还能延续的前提下。如果政权都已经不在了,那些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都只会成为继任者的笑柄
而悲哀的是,继任的政府,恰恰还是一个异族政权

国家民族的利益,也永远无法脱离政权本身而存在的[/quote]
在封建社会,政权的更迭是很正常的事,这个政权不在了,会有另一个政权代替。
我们都知道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实晚唐时期河西、朔方等地就已经丢失,到北宋时期已无养马之地,导致对外作战异常艰难。

外交往往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迂回性策略,但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很难玩得起。明朝不了解什么叫外交,那么其他朝代呢,也不了解,实际上一直到近代现代,中国的外交都是失败的。东晋、南宋都是被打到南方的政权,有多少心思放在收回故土上呢,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苟安。

明朝的崩溃是内部没治理好,而不是因为对外作战。

2009-9-14 17:06 吴元叹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9-14 16:44 发表

割地赔款会把对方养肥的,日本就是这样养肥的。 [/quote]
割地先且不论,赔款养肥的前提是双方文明处于接近或者超过的前提下,而一个未开化的民族,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磨他们的獠牙
宋曾对辽、西夏、金、蒙古采取赔款岁币制度,然而岁币的支出相比宋代军事开支,完全是九牛一毛。
另外,在习惯于宋朝的岁币之后,由于这笔庞大的收入,辽、西夏、金的政府、贵族和军队的腐化速度和程度相当快,如果不是宋不能保证自己的军事实力,宋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削弱这几个国家并有了取胜的机会。然而实际上,宋自身军队的腐化和战斗力下降更厉害。因此,最后的结果是,那几个外族统治国家固然灭亡了,而宋也熬不到蒙古被腐化的时代了……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