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17 23:20
网民心态分析
[quote]原帖由 [i]aj1971[/i] 于 2008-6-17 21:34 发表
这倒不一定,西方有时的悟,我看过英国人写过的一首诗《天真之兆》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一座天堂。
把无尽放在手掌上,一刹那把永恒珍藏。
这是我记得不多的一首诗。 [/quote]
[quote]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quote]
这是出自华严经的典故,怎么也归不到英伦三岛上去:titter:
另外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quote]
道是无极(虚)。无极生太极,即一(混沌);太极生两仪(阴阳),即二;两仪生三才(天地人),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生生不息,而成万物
[/quote]
2008-6-18 02:24
悼红狐
无极而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是道家思想里“无生有”的思想延续,王弼贵无之论是老庄之正脉。道生一,这个道是无极,但无极不生太极,无极而太极,无极就是太极。就譬如道与气,朱子说,道与气那就不能分,硬要分个先后也行,前提是抽去时间概念。我们先把时间概念抽调,从纯粹的形式上来理解先后,那么道先气后,如果拿时间来套,就分不清了~~~
无极而太极、就分阴仪和阳仪,阳仪分老阳少阴,阴仪分少阳老阴,谓之四象。由四象而演八卦~~五行不在这个系统里,五行那是洪范-邹衍系统,与阴阳八卦不是一个系统,所以没有什么四象生五行哈:titter:
这个思想很重要,为什么?记得泰勒斯水是万物本源么?记得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么?记得毕达哥拉斯数理论么?记得柏拉图理念论么?记得的话你就明白,不知道的话,那当然不懂。。。:qok+
2008-6-18 06:42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深海幽灵[/i] 于 2008-6-17 22:54 发表
数理逻辑要到近代才发展起来,首先需要符号逻辑的产生,没有数学逻辑符号的引入不能算数理逻辑吧。
老金[b]一般和个别[/b]貌似反了吧。归纳是从个别现象总结出普适规律,演绎则是反过来。演绎在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 ... [/quote]
呵呵,我是搞反了。不过老子的话应当是说1+1=2,2+1=3.。。如此加下去,可以加出无穷的数字来,并以此比拟万物的繁衍。他这个依次推导的演绎顺序还是存在的。
2008-6-18 07:13
aj1971
[quote]原帖由 [i]网民心态分析[/i] 于 2008-6-17 23:20 发表
这是出自华严经的典故,怎么也归不到英伦三岛上去:titter:
另外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quote]
可能华严经有过,但英国人确实写过这样一首诗。你可以去查。
2008-6-18 07:24
aj1971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8-6-17 19:15 发表
一是什么东西?去看下注释不就知道了?自己不理解,却非要说古人说不清。哲学的东西是拿来“实际运用”的吗?“你是什么?你存在的意义”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解决你吃饭问题吗?
你非要哲学家去干数学家的事情 ... [/quote]
[color=Blue]不得不先回此贴,我没有说“非要哲学家去干数学家的事情 ... ”。
不过在中国古代,墨子可以讲是一个物理学家与发明家。而老子则令今天的物理学家也为之惊叹。至于孔子能教授学生六艺之中就有:数。所以数学也不差。
那时懂数学的哲学家大有人在。
只是到了后来,出了一本很有名的《颜氏家训》,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数学懂一点就可以了,够用即可,不必要精通。于是后人听从教训,就没有听说过精通数学的儒学家了。数学在中国人眼中,只是一种工具,而古代所有关于数学的工具书,差不多都是应用工具书。[/color]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8 07:27 编辑 [/i]]
2008-6-18 07:43
深海幽灵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8-6-18 06:42 发表
呵呵,我是搞反了。不过老子的话应当是说1+1=2,2+1=3.。。如此加下去,可以加出无穷的数字来,并以此比拟万物的繁衍。他这个依次推导的演绎顺序还是存在的。 [/quote]
也能说得通,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体现了朴素的演绎思想。不过老子的话玄妙就在这里了,你也看到了,把一般和个别的概念颠来倒去都能搞出个说法来:titter:,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和逻辑学要求的严密完全大相径庭。。。。
[[i]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6-18 08:04 编辑 [/i]]
2008-6-18 07:53
aj1971
至于西方,就更不得了。
古希腊的人很早就认为”万物皆数“,所以他们认为数学并不是工具,而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哲学。是精神层次上的东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虽然证明出什么重要的数学定理,但却都是大数学家,柏拉图甚至在他的学校门口写着:”不懂数学者,不得由此门而进“。他们对数学的推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笛卡儿不但是哲学家,而且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在数学方面,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坐标平面,用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一个点,使图形可以数字化,把代数与几何融为一体。使数学的应用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物理方面则是光的折射定律。在哲学方面,则有“我思故我在”与方法论等。他的《方法论》对现代科学有指导性的作用,使他有西方科学始祖与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的美称。
罗素则提出了数学的逻辑悖论,为完善数学的集合论作出重大贡献。
在西方的古代,数学与哲学是一体的。只是后来,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能把对事件的定性分析,提高到了定量的分析。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哲学,使哲学的研究范围越加缩小了。
很不明白,这里的网友多次提到“哲学没有用”,哪很奇怪,若中国的古代的哲学没有用,又没有条理,哪大家都关心他干什么?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8 11:23 编辑 [/i]]
2008-6-18 08:09
aj1971
[quote]原帖由 [i]摇曳的风铃[/i] 于 2008-6-15 15:54 发表
个人觉得aj1971兄的见解和他所转载的文章在很多方面还是相当有道理的。原文虽有片面之处,也值得大家一论。通过大家的辩解分析,小弟也学到很多东西。只是不知为何有些人总是嗤之以鼻。
像水镜门生兄那样一开 ... [/quote]
谢谢 ]摇曳的风铃 的支持,提出这一文章时确有此意。
同时欢迎大家指证。过程中,有许多字忘记了,是我错,先说个对不起。
至于笛卡儿的时间,也记不准确,多谢指证。
2008-6-18 09:00
范希文
刚刚看到一则香港的新闻,说隧道内的维修人员有因工受伤的危险,8年内2死6伤
接着有报社评论,说有部门没有在工地作出明确的指引而导致意外频生.........
看到了之后就无言了,那时却想到了一句话,怎么总是有人:自家的小鸡不去管,却管别人的鹰?开车的人一味狂飙却没看清前方就是别人的错?对啊,我就是这样开车的,你干嘛站在我面前!?
有些古人智慧并非没有逻辑性,只是因为一句"古人没为这句话作诠释"我们就不应去想吗?还是说...根本就是自己自设局限了?
2008-6-18 09:41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aj1971[/i] 于 2008-6-18 07:13 发表
可能华严经有过,但英国人确实写过这样一首诗。你可以去查。 [/quote]
查到也只能说明英国人读了华严经而已,难道是英国人发明出华严经的语句?:qoo+
2008-6-18 10:56
aj1971
听说是诗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而得. 故名《天真之兆》,又或是《天真的启示》。
他有没有看过华严经我不得而知,不过听过一句:殊途同归。
许多时候,儿童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2008-6-18 13:18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8-6-17 16:50 发表
你如果敢说中国没有逻辑方面的著作,就直接这么说好了,用不着拿思想著作去批判。
[b]自己找不到逻辑相关的著作去批判[/b],跑去拿思想著作去批逻辑问题,凭啥就能成立了?
我如果无视西方启蒙时期的著作,跑去找莎士比亚著作来批一批逻辑,是不是西方人逻辑缺陷也被我发现了呢。 [/quote]
和我前面说的一样:这个论证,本身就需要你举证,否则是不成立的。
2008-6-18 13:27
aj1971
QUOTE:
原帖由 aj1971 于 2008-6-15 10:41 发表
不好意思,在这我的确用了不完全归纳法,从身边、网上的情况而得出的。既然兄台不认同,而兄台又是什么“节度使”,正想请兄台就做个调查,从中看看抽样调查的结果如何。
我个人认为问题可设成这样“ 1、看看你对中国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墨子的认识?”
A:不知道他们是谁,B:听说过但不太了解,C:中等了解。D:深入了解。
”2、你认为他们对中国人的逻辑思维的影响是“
A:没有,B:很少 , C:中等 D:非常大
节度使就是轩辕的版主,我所管辖的版区是现代文艺和动漫先锋,在这以外的版区我参与讨论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轩辕会员。
[color=Blue]哪真是很可惜了.因无论你与我都想验证一下。[/color]
2008-6-18 13:47
aj1971
QUOTE:
墨子,公孙龙,偶素小学时候就知道滴,再退一步,偶们就说,念过高中历史教材的,里面都有介绍这两位先贤,目前中国教育普及还是做滴不错滴,没念过高中历史教材的,我相信不多。
如果你觉得高中历史教材还没有普遍性,那么请你回答一下,要怎么样才算有普遍性?不要回避问题。
很久没有看高中历史教材,所以不大了解。但先我猜测下,高中历史讲的是历史的概况,不大可能对这两位先贤们作很详细的介绍,对其成就也是一掠而过。能真正主动地通读其作品,来提高自己思维逻辑性的人,估计很少。又或是一看这两位先贤的成就,就可以学到其思维逻辑方法的天才相信也不多。所以我猜测绝大部分学生不能通过此来提高他们的逻辑严谨性。
这是我的猜测,可能极不准确,若不符合,请各位指出。
2008-6-18 13:58
网民心态分析
[quote]原帖由 [i]aj1971[/i] 于 2008-6-18 07:13 发表
可能华严经有过,但英国人确实写过这样一首诗。你可以去查。 [/quote]
William Blake(1757——1827)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确实是有这首诗,不过一个十八世纪的英国诗人的思想,和华严经来比较,试问何者在先,何者居后?
试问是此诗人参详了华严经而写出类似的句子?还是华严经引述了此诗人的句子?
似乎的确是一个不证而论的事情。
2008-6-18 14:02
网民心态分析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6-18 02:24 发表
无极而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是道家思想里“无生有”的思想延续,王弼贵无之论是老庄之正脉。道生一,这个道是无极,但无极不生太极,无极而太极,无极就是太极。就譬如道与气,朱子说,道与气那就不能分,硬要分 ... [/quote]
谢狐仙指点:qok+
2008-6-18 14:04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网民心态分析[/i] 于 2008-6-18 14:02 发表
谢狐仙指点:qok+ [/quote]
:lol:指点不敢当。。。昨天刚看了周易,现学现卖:titter:
2008-6-18 14:13
aj1971
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王夫之,黄宗羲,李贽,梁启超,康有为,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熊十力~~~~~~
这些人你统统不认识?这些人没存在过?他们是外国人?西方哲学家?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难道不觉得惭愧嘛!
[color=Blue]真是很惭愧,都没有看过。因为从前年轻,认为中国自诸子百家之后,就因独尊儒术,以后就没有了能够开宗立派的大宗师。想来当时也没有人敢另开宗派,因看许多古装电视剧时,大多有一个经典的镜头,无论你多有道理,都敌不过一张皇榜,上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你去死吧?”你不去死,就是坏人,不是忠臣。所有的道理,都敌不过皇帝的旨意。相比较而言,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却幸运得多,他能够对托密勒王说“数学面前,无王者之路”。大意为数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为王者准备的捷径。故就从秦以后哲学书就都不看了。
最近听过一下王阳明,若有空,会去看看王阳明,希望能看懂。[/color]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8 14:15 编辑 [/i]]
2008-6-18 14:31
aj1971
[quote]原帖由 [i]网民心态分析[/i] 于 2008-6-18 13:58 发表
William Blake(1757——1827)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确实是有这首诗,不过 ... [/quote]
相传是诗人通过观察小孩子们玩泥沙,摘花斗草时的那种投入与快乐,有感而得。一定要抄你的华严经?就不可能是殊途同归?
再说,即使你能证明你的祖先无比光辉又如何?最多也只是祖先给你的荣光,你又是否能反过来有所作为,使祖先得到荣耀呢?
2008-6-18 14:32
网民心态分析
都没听过,都没看过,那就不要轻易下什么断言,说中国只有孔孟老庄,退一万步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有其闪光点和许多精辟之处,难道这些著作,也有无数缺陷和逻辑问题么?:mellow:
诸子百家之后,就独尊儒术?秦奉行的是法家,汉尊的是黄老,魏晋清谈,论的是道,宋明讲的是理学,阳明说的是心学,“罢黜百家”,独尊的哪门子儒术?:titter:
我倒是建议,目前你若是钻研所谓中式思维和西方的比较,不妨看看梁漱溟先生的书,梁漱溟先生关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很精辟,而文字浅近易懂,先多看书,再学人辩论,这才是正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至于颜氏家训就能让中国人不钻研数学,那还真的是高看了国人的觉悟了。
天工开物,梦溪笔谈,九章算术,梅文鼎,戴东原~~~~~~~
还是那句话,在说话回帖之前,先查查资料,查查字典,不要以自己的所知来衡量众人的所知,在没有确实的证据之前,不要轻易下什么断言。
看来你的历史知识主要还是来自电视连续剧哈,嗯,戏说一类戏码,的确害人不浅:titter:
2008-6-18 14:47
网民心态分析
[quote]原帖由 [i]aj1971[/i] 于 2008-6-18 14:31 发表
相传是诗人通过观察小孩子们玩泥沙,摘花斗草时的那种投入与快乐,有感而得。一定要抄你的华严经?就不可能是殊途同归?
再说,即使你能证明你的祖先无比光辉又如何?最多也只是祖先给你的荣光,你又 ... [/quote]
我倒是很奇怪你的逻辑,祖上光辉难道不好么?难道一定要祖上沿街乞讨或者拦路打劫,我这一辈改邪归正,白手起家,才算光荣?:doubt:
2008-6-18 15:03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8-6-18 13:18 发表
和我前面说的一样:这个论证,本身就需要你举证,否则是不成立的。 [/quote]
和我以前说的也一样:对着思想著作大批逻辑问题,属于无的放矢,最终什么也证明不了,所以根本不须举反例。
而且这个无效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就变成有效,规矩是由人定的,但也没这么霸道的。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6-18 15:04 编辑 [/i]]
2008-6-18 15:03
幻神倦小猫
[quote]只是到了后来,出了一本很有名的《颜氏家训》,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数学懂一点就可以了,够用即可,不必要精通。于是后人听从教训,就没有听说过精通数学的儒学家了。数学在中国人眼中,只是一种工具,而古代所有关于数学的工具书,差不多都是应用工具书。[/quote]
此言从何而出?
《颜氏家训·勉学》中写道:
[quote]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quote]
作者是说“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设问“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原文的核心在“勉学”,提倡的是“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而不是阁下所言的“不需要懂数学”。
至于说后人听从“《颜氏家训》”,都不精通数学了,阁下未免也太看高“颜氏家族”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了,起码“颜氏”并没有做到阁下所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你去死吧?”,中国人也不全是“颜氏”后人,从“颜氏”直接转换到中国人,“颜氏”的外延也太大了点。
[[i] 本帖最后由 幻神倦小猫 于 2008-6-18 15:52 编辑 [/i]]
2008-6-18 15:18
青石
“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几何无王者之道。”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这三人无论怎么算都算不上大数学家。
黄宗羲和顾炎武也懂数学啊,他们不是儒家的? 还有戴震。
颜之推之后 一行 郭守敬 杨辉 秦九韶 贾宪 沈括 李冶 朱世杰 程大位 梅文鼎 李善兰等等 这些人研究的数学难道不是“数学”?
唐朝时期还有钦定的《算经十书》作为国子监教材
“唐李淳风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唐高宗之诏注解算经十书(《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数术记遗》)。书成之后,颁发国学作为教材。
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92,pp.100-102”
“唐代于国子监内添设算学馆,收取学生三十人专门学习数学,以十部算经及《三等数》等为主要教材。658年,算学馆被废去,662年又重新设立算学,但将生额降为十人。
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92,p.99”
“公元656年,唐代算学馆内按明算科学制分为两组,均限七年。每组专业学生十五人。第一组学《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各一年,《九章》、《海岛算经》共三年,《周髀算经》、《五经算术》共一年。第二组,《缀术》四年,《缉古算经》三年。并都兼学《数术记遗》和《三等》数。
李迪, 中国数学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p.231”
中国古代数学,虽然与古希腊数学所开创的传统不一样,偏重于算法和实际应用,但是还没有人认为这不是数学。
[[i] 本帖最后由 青石 于 2008-6-18 15:21 编辑 [/i]]
2008-6-18 15:49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网民心态分析[/i] 于 2008-6-18 14:32 发表
都没听过,都没看过,那就不要轻易下什么断言,说中国只有孔孟老庄,退一万步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有其闪光点和许多精辟之处,难道这些著作,也有无数缺陷和逻辑问题么?:mellow:
诸子百家之后,就 ... [/quote]
梁漱溟的我倒不推荐,推荐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一书:lol:
[[i]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08-6-18 16:44 编辑 [/i]]
2008-6-18 15:57
网民心态分析
这帖快变成常识介绍帖了:titter:
2008-6-18 16:02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aj1971[/i] 于 2008-6-18 14:13 发表
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王夫之,黄宗羲,李贽,梁启超,康有为,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熊十力~~~~~~
这些人你统统不认识?这些人没存在过?他们是外国人?西方哲学家?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难道不觉得惭愧 ... [/quote]
那我帮你列列,之列宗师级的人物,韩非以后
伏生---儒家,尚书的传人
公孙弘---做到宰相
董仲舒---公羊传博士
刘歆---今文学的重镇
王弼---道家天才,贵无论
郭象、向秀---崇有论
僧肇---佛家中观
玄奘---佛家唯识宗,这个唯识宗讲因明,也是逻辑
惠能---佛家禅宗
韩愈---儒家道统
柳宗元---儒家功利主义
周敦颐---理学开山
程颐、程颢---理学中坚
张载---气学大师
朱熹---理学大成
陆九渊---心学鼻祖
王阳明---心学大成
王夫之---一代鸿儒、心学大成
黄宗羲
顾炎武
戴震
接下来,详细列列,我自己总结的
人名 年代(年号) 西方同时
姬旦(周公旦) 前11世纪前后、商纣王周文武成王 古希腊荷马时代
老聃(老子) 前600-前500、东周定简灵景悼敬王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管仲(管子) ?-前645、春秋齐桓公 泰勒斯、罗马王政
孔丘(孔子) 前551-前479、春秋鲁昭公、定公、哀公 毕达哥拉斯在世
杨朱(杨子) 略晚于老子前550前后、东周景悼敬王 赫拉克利特在世
邓析 前545-前501、春秋周景悼敬王 佛陀在世
曾子 前505-前432、春秋战国悼敬元哀思考王 罗马共和时代
孙武(孙子) 前500前后、春秋吴王阖闾 希波战争
子思 前483-前402、战国悼敬元哀考王 希波战争
墨翟(墨子) 前479-前381、战国元哀思王 希多罗德在世
列御寇(列子) 约东周威烈王时前后 第欧根尼
慎到 前395-前315、周安烈显王 亚里士多德在世
商鞅 前390-前338、周安烈显王、秦孝公 雅典建成
申不害 前385-前337、周烈显王 亚里士多德在世
孟轲(孟子) 前385-前304、东周安烈显赧王 亚里士多德在世
惠施 前370-前310、周安烈显王、慎靓王 皮浪在世
宋钘 前370-前291、战国烈显赧王 欧多克索斯在世
尹文 约晚于前370 亚里士多德在世
庄周(庄子) 前369-前286、周烈显王、慎靓王、赧王 芝诺在世
邹衍 前324-前250、战国齐宣王、周烈显赧惠王 伊壁鸠鲁在世
公孙龙 约前320年-前250、周慎赧惠王 亚历山大东征
荀况(荀子) 约前313-前238、齐襄王 欧几里德在世
伏生 约前300-前200、秦朝、汉高祖惠帝时 阿育王孔雀王朝
吕不韦 约前292-前235、秦始皇 阿基米德在世
韩非(韩非子) 前280一前233、秦始皇 亚历山大港灯塔成
李斯 ?-前208、秦始皇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陆贾 约前240-前170、西汉惠帝文帝 第二次布匿战争
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文帝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公孙弘 前200-前121、西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
刘安 前179-前122、西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申培公 西汉景武帝时
辕固生 战国齐、秦代、汉高祖文景帝时 亚历山大图书馆
高堂生 西汉景武帝时
胡毋生 西汉公羊学博士
董仲舒 前179-前104、西汉文帝景帝武帝 古罗马格拉古改革
孔安国 约前156-前74、西安景帝武帝昭帝 西塞罗在世
刘歆 前53-23、西汉宣帝成帝哀帝平帝、新王莽 儒略历开始实行
桓谭 前23-50、西汉成帝哀帝、新王莽、光武帝 摩奴法典编纂
王充 27-97、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 耶稣被钉死
班固 32-92、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 耶稣被钉死
张道陵 34-156、东汉光武帝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帝 《新约》陆续完成
张衡 78-139、东汉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
王符 85-163、东汉章和殇安顺冲质桓帝 贵霜帝国建立
左慈 156-289、三国
仲长统 179-220、东汉灵帝献帝 《法学阶梯》出版
何晏 193-249、东汉献帝、魏文帝明帝齐王 邪马台国遣使来华
阮籍 210-263、三国
嵇康 223-262、三国 罗马出现隶农制
王弼 226-249、魏明帝齐王
向秀 ?-275、三国
郭象 约252-312、魏元帝、西晋武惠怀愍帝 《米兰敕令》
葛洪 283-364、晋武惠怀愍、元明成康穆哀帝 尼西亚会议
智顗 334-416、东晋康帝、北魏
慧远 334-416、东晋成帝、恭帝
鸠摩罗什 344-413、东晋康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 奥古斯丁在世
竺道生 355-434、东晋穆帝、南朝宋 新约正典确立
寇谦之 365-448、东晋废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 罗马帝国分裂
僧肇 384-414、北魏
陆修静 406-477、东晋安帝恭帝、南朝宋
祖冲之 429-500、南朝宋、齐 西罗马帝国灭亡
范缜 约450-515、南朝宋、齐、梁 西罗马帝国灭亡
陶弘景 456-536、南朝宋、齐、梁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
邢邵 496-?、南朝齐
吉藏 549-623、南朝梁、陈、隋、唐高祖
灌顶 561-632、北周、隋、唐高祖太宗 日耳曼人东哥特王国
孔颖达 574-684、北齐、隋、唐高祖太宗高宗
弘忍 601-674、隋文帝、炀帝、唐高祖太宗高宗 穆罕默德在世
智俨 602-668、隋文帝、炀帝、唐高祖太宗高宗 阿拉伯人征服埃及
玄奘 602-664、隋文帝、炀帝、唐高祖太宗高宗 法兰克王国建立
神秀 606-706、隋文炀帝、唐高祖太高中睿宗周 印度戒日王朝
窥基 632-682、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 大化改新
惠能 638-713、唐太宗高宗中宗、武周、玄宗 哈里发奥斯曼组织编订《古兰经》
成玄英 约唐太宗高宗
司马承祯 655-735、唐高中睿宗、武周、唐玄宗 威尼斯共和国建立
神会 667-760、唐高宗、武周、唐睿玄肃宗
湛然 711-782、唐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
吴筠 ?-778、唐代宗 阿拔斯王朝建立
韩愈 768-824、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
刘禹锡 772-842、唐代德顺宪穆敬宗、唐文帝武帝 《凡尔登条约》
李翱 772-836、唐代德顺宪穆敬宗、唐文帝 埃格伯特统一英格兰
柳宗元 773-819、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
王朴 906-959、唐哀帝、后梁唐晋汉周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谭峭 五代 法国卡佩王朝建立
富弼 1004-1083、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
李觏 1009-1059、北宋真宗仁宗
邵雍 1011-1077、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
周敦颐 1017-1073、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 基督教传入俄罗斯
陈襄 1017-1080、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
吕公著 1018-1089、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司马光 1019-1086、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威廉加冕为英国国王
张载 1020-1077、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沈括 1031-1095、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程颢 1032-1085、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基督教分裂
程颐 1033-1107、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苏轼 1037-1101、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苏辙 1039-1112、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吕大临 约1042-1090、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杨时 1044-1130、北宋仁英神哲徽钦宗、南高宗
谢良佐 1050-1103、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十字军东侵
游酢 1053-1123、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尹焞 1061-1132、北宋仁英神哲徽钦宗、南高宗
胡安国 1074-1138、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
吕本中 1084-1145、北宋哲宗徽宗钦宗、南宋高宗
赵鼎 1085-1147、北宋哲宗徽宗钦宗、南宋高宗
张九成 1092-1159、北宋哲宗徽宗钦宗、南宋高宗
胡寅 1098-1156、北宋哲宗徽宗钦宗、南宋高宗
林光朝 1114-1178、北宋徽宗钦宗、南宋高宗孝宗
朱震 南宋初
朱熹 1130-1200、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 托马斯•阿奎那
陆九龄 1132-1180、南宋高宗孝宗
张栻 1133-1180、南宋高宗孝宗
吕祖谦 1137-1181、南宋高宗孝宗
陆九渊 1139-1192、南宋高宗孝宗光宗
陈亮 1143-1194、南宋高宗孝宗光宗
许衡 1209-1281、南宋宁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 英王签署大宪章
英国首次国会召开教会设立异端裁判所
但丁在世
郭守敬 1231-1316、宋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元仁宗 法首次召开三级会议
邓牧 1247-1306、宋理宗度宗恭宗端宗 日本进入镰仓幕府
曹端 1376-1434、明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 英法百年战争
薛瑄 1389-1464、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
吴与弼 1391-1469、明太祖成祖仁宣英宗景帝宪宗
陈献章 1428-1500、明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 马基雅维利在世
胡居仁 1434-1484、明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
罗钦顺 1465-1547、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
湛若水 1466-1560、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 拜占庭帝国覆灭
王守仁(阳明) 1472-1529、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 马丁路德在世
王艮 1483-1541、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
聂豹 1487-1563、明弘治正德嘉靖
邹守益 1491-1562、明弘治正德嘉靖
钱德洪 1496-1574、明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哥伦布开始环球
王畿 1498-1583、明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罗洪先 1504-1564、明弘治正德嘉靖
罗汝芳 1515-1588、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何心隐 1517-1579、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李贽 1527-1602、明嘉靖隆庆万历 格劳秀斯在世
顾宪成 1550-1612、明嘉靖隆庆万历
徐光启 1562-1633、明嘉靖隆庆万历 笛卡尔在世
刘宗周 1578-1642、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傅山 1607-1684、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
黄宗羲 1610-1695、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
方以智 1611-1671、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
顾炎武 1616-1682、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 牛顿在世
王夫之 1619-1692、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
李颙 1627-1705、明崇祯、清顺治康熙 伏尔泰在世
吕留良 1629-1683、明崇祯、清顺治康熙
徐乾学 1631-1694、明崇祯、清顺治康熙 斯宾诺莎在世
熊赐履 1635-1709、明崇祯、清顺治康熙 英国光荣革命
李光地 1642-1718、明崇祯、清顺治康熙 莱布尼茨在世
孙诒让 1848-1908、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尼采在世
戴震 1724-1777、清雍正乾隆 美国建立
钱大昕 1728-1804、清雍正乾隆嘉庆 黑格尔在世
焦循 1763-1820、清乾隆嘉庆 法国大革命
严复 1854-1921、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卡尔•马克思
辜鸿铭 1857-1928、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明治维新
康有为 1858-1927、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美国内战
章太炎 1869-1936、清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意大利统一
梁启超 1873-1929、清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德意志统一
陈独秀 1879-1942、清光绪宣统、民国 凯恩斯在世
胡适 1891-1962、清光绪宣统、民国
马一浮 1883-1967、清光绪宣统、民国、共和国
熊十力 1885-1968、清光绪宣统、民国、共和国 马克斯•韦伯在世
梁漱溟 1893-1988、清光绪宣统、民国、共和国
汤用彤 1893-1964、清光绪宣统、民国、共和国
冯友兰 1895-1990、清光绪宣统、民国、共和国
金岳霖 1896-1984、清光绪宣统、民国、共和国 海德格尔在世
唐君毅 1909-1978、清宣统、民国
牟宗三 1909-1995、清宣统、民国
饶宗颐 1917- 、 民国、共和国 十月革命爆发
2008-6-18 16:12
fengrui19
一直觉得自己也使西化比较严重的人,逻辑也还可以,不过我却无法赞同主楼的引文及部分观点。
[quote]从咱们的老祖宗起就不懂逻辑思维。除了墨子有点萌芽观念,诸子百家拿手的只是模糊思维。[/quote]
我想逻辑思维的背后代表的是科学和严谨,而“模糊思维”的背后往往是文化和艺术。咱们的老祖宗未必就不懂逻辑思维,这一点前面的不少观点已经在论了,我认为是我们民族在历史的筛选中选择了“模糊思维”而不是“精确思维”。
首先,我的观点是这二者并无高下之分,所以跑来说咱从老祖宗起就不懂,未免就缺乏一种平等讨论的态度。其实我完全可以说,不懂又咋地了?思维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我们的文字和语言也决定了我们擅长的必定不是逻辑思维。
二一个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的问题了,“中式思维”和谁比较?文章中并没有明确,是和“外”么?那未免对手也太杂了点吧。当然如果是抱着取长补短的心态来看这篇文章,正如“摇曳的风铃”所言“原文虽有片面之处,也值得大家一论”但我却觉得引文是在用逻辑的棍子来打我们老祖宗的屁股,况且,逻辑也只不过是科学的一种方法,而科学也不过是探索真理的一种途径,而逻辑也不等于理性,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或民族“逻辑思维强”和说一个人和民族“多愁善感”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在科学跃为最强势的教派以后,逻辑居然也僭越起真理的位置来,未免有点过分。
这是引文的问题,下面说一说转述者的问题。
[quote]因为不会逻辑思维,我们便成了“什麽都懂,什麽都会,什麽都敢信,什麽都敢说”的愚昧、幼稚、狂热的民族。[/quote]
在我的印象中,德意志这个民族是以严谨和理性闻名于世的,这样的民族应该很擅长“逻辑思维”吧,那二战的爆发是不是可以归结为“逻辑思维”的罪过呢?
我们的教育制度是有问题的,但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逻辑思维”的缺乏,而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有多种,并不独在于“逻辑学”的不开课。
[quote]为了使本民族[color=Red]稍微有些理智[/color],我们的教育制度必须作根本的改革,废除那种制造工匠的应试教育,采取西方那种旨在培养学生的[color=Red]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color]的教育方法。为此首先必须将[color=Red]逻辑学[/color]开为所有学科的必修课。[/quote]
这里,我并没有看出“逻辑学开课”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之间的必须的关系。如按楼主引文所言,我们自祖先就不懂逻辑,那么这5000年来我们民族的历史应该是一个毫无想象力,毫无创造力的沉闷无比的历史了?
这篇文章虽然看似很有道理,值得讨论,但难掩贬低、攻击的本意,至于举出自己朋友或是身边之人“蠢不胜收”的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就更让人无法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对象了,这样的现身说法我以为只有不收礼的“脑白金”们才会用。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8-6-18 16:13 编辑 [/i]]
2008-6-18 16:43
aj1971
回复 #143 幻神倦小猫 的帖子
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算术变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学通之。[color=Red]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color]。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恆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晓此术。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8 16:47 编辑 [/i]]
2008-6-18 17:11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8-6-18 15:03 发表
和我以前说的也一样:对着思想著作大批逻辑问题,属于无的放矢,最终什么也证明不了,所以根本不须举反例。
而且这个无效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就变成有效,规矩是由人定的,但也没这么霸道的。 [/quote]
前面68楼已经说过一次:
[b]1、如果中国古代根本没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那顶楼拿中国古代思想著作来批判逻辑缺陷就是成立的。而不是“荒谬说法”。[/b]
[quote]对着思想著作大批逻辑问题,属于无的放矢,最终什么也证明不了[/quote]
如果中国古代根本没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那你就不能说顶楼无的放矢。所以还是前面说的问题:你得举证。
[[i]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8-6-18 17:13 编辑 [/i]]
2008-6-18 17:21
幻神倦小猫
回复 #149 aj1971 的帖子
阁下似乎理解错了,你引用的原文第一句就是“算术变是六艺要事”(算术也是六艺中[color=Red]重要[/color]的一个方面)。
专指单纯、独一,业指学习的功课,“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是说“可以在学别的本领的同时学算术,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数学”。
作者颜之推是北齐人士,他写道“河北多晓此术。”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感谢al1971用自己的言论否掉了自己的观点。。。
[[i] 本帖最后由 幻神倦小猫 于 2008-6-18 17:35 编辑 [/i]]
2008-6-19 00:19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8-6-18 17:11 发表
如果中国古代根本没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那你就不能说顶楼无的放矢。所以还是前面说的问题:你得举证。[/quote]
也就是说,假如没有人举出中国经典的逻辑著作,你就可以(附和楼主)断言老祖宗根本不懂逻辑,而且就可以拿中国古代的非逻辑著作来批逻辑,是这个逻辑不?
没有人证明你研究过逻辑,你就可以直接被认定为不懂逻辑,但是又怕有人说没证据,所以找些非逻辑著作批一通。
雷到了,不是一般的强大啊。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6-19 00:24 编辑 [/i]]
2008-6-19 03:02
TOP
我想,应该明确一点。“逻辑”并不是在“逻辑学”产生之后才产生的。逻辑学只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一种规范的系统的解释,而并非创造了这些联系。举例来说,并不是说我们创造了“牛”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这世界上才有了牛。
事物的联系是常在的。在十进制产生之前,11这个数字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在十二进制中,它不会被理解为“十位数上为1,个位数上也为1的一个数”,但不妨碍它的确就是11。
逻辑学作为一种解释体系,现在是被普遍承认和应用了。但不能就认为,其他和逻辑学不同的解释体系就必然是反逻辑的。
我们一方面要评价逻辑学,一方面又要使用“逻辑”这样一个逻辑学定义的概念,这样的扯皮,我认为没有价值。
现代逻辑学是建立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下得。无论从表达形式还是符号系统上都深深的打着西方文化的烙印。我们在先验的用逻辑这个概念,去回头考量中国的传统文化时,根据中国人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下找不到一套能够完全与之匹配的体系,这毫不奇怪。
如果我们从应用性上来寻找共性,去归纳中西方某个分类科学的重合点,那并非能够一一对应。我们能找到得一些重合点,实际上也只是应用表面的相同或者类似,本质上得区别可以说是往往差距巨大。例如医学,例如历法,例如艺术。
但有时候是无法对应的。
如果我们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使用中文的地区”,那么我们有这样得定义:“不认识中文的人是文盲”。那么当这种认识改变一下,我么知道有些人是用英语交流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因为他们不认识中文就定义他们是文盲。
在这种认识发生改变之前,“说话”和“说中文”,“写字”和“写中文”是一个概念。我们不会区分其他的情况,那些情况被认为不属于应该考虑的范围,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想到要考虑那些情况。
逻辑这样一种解释体系,我们可以在中国找到类似的概念和说法。但是这种概念和说法没有形成统一的和逻辑学对应的体系是很正常的。例如用中国的亲戚称谓去对应西方的亲戚关系,得出结论,西方人连叔叔和舅舅都分不清楚,这没什么意义。如果一定要用五服制度去考量,那我们大概还可以得出些更有趣得结论。
同时,我认为,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缺乏什么,是由于祖先没有创造什么而造成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不过这样想或许符合某种中式的思维方式:人类社会是逐渐退化的。
如果说是因为创造的早,所以才会发展的发达,那么这个逻辑关系我认为甚至不值得辩驳。
毕竟东西方的文化接触和交流,互相影响早就发生了。对造成我们目前这些现状的原因从几千年前讲起,让老祖宗们背其首罪的责任未免有点太搞笑了。我们现在得生活恐怕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还更大些。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呼吁着要保护,叹息着缺乏继承,现在居然把他高估到是影响中国现代人生活状态的重要因素。我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偌大题目归结到最后,却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奇怪的是现行教育体制究竟是接近西方还是接近中国传统呢?这个和逻辑扯上关系实在是牵强附会的过了。西方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是在逻辑方面?
最后看到一句,实在忍不住笑了
“虽然西方现在已经停止教授逻辑,然而那是因为逻辑思维已经成了人家的深厚传统,不必再多此一举。”
逻辑思维是西方人的先天被动技,甚至连学习都是多此一举。中国人呢,是“补上这一课”。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在“缺乏逻辑思维”的情况下,懵懵懂懂的创造了几千年历史。这还真是个奇迹,不由得又激发了我的民族自豪感。不由得想大喊一声:
西方人连舅舅和叔叔都分不清楚,都傻成什么样了!
2008-6-19 12:11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8-6-19 00:19 发表
也就是说,假如没有人举出中国经典的逻辑著作,你就可以(附和楼主)断言老祖宗根本不懂逻辑,而且就可以拿中国古代的非逻辑著作来批逻辑,是这个逻辑不?
没有人证明你研究过逻辑,你就可以直接被认定为不懂逻辑,但是又怕有人说没证据,所以找些非逻辑著作批一通。
雷到了,不是一般的强大啊。
[/quote]
我说的是[b]如果中国古代根本没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那顶楼拿中国古代思想著作来批判逻辑缺陷就是成立的。[/b]
而不是[b]没有人举出中国经典的逻辑著作[/b]。
请勿偷换概念。
2008-6-19 13:48
aj1971
回复 #151 幻神倦小猫 的帖子
[color=Blue]真想不到。。。。。。
1、请先看颜氏家训的简介,颜氏影深远。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
可能我们现代少提,但清代以前呢?
2、请看其目录,共二十章,其中杂技排在十九,何解排在十九?因为是杂技?我不太懂古文,程度与也不太好,比不上阁下 ,请阁下告诉我。
3、请再看杂技的内容:介绍的有:真草书迹(共有四段)、画(共有两段)、弧矢(四行字的一段话)、卜筮(九行字的一段话)、数(两行字的一段话)、医(两行字的一段话)、琴瑟(四行)、博弈(六行)、投壶之礼(五行)。
从其叙述的篇幅来讲,是真的很重视?还是古人们的习惯,越重要的东西就应该写得越简洁?
4、为什么“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难道“兼明” 比“专业” 更高级?更高层次?
5、开始对深海幽灵说的那一句 “这文章就没讲到点子上,文章意思是中国古代缺少《欧氏几何原本》那种严密的“定义-公理-定理”的演绎体系,所以找不到打开近代科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有了更多的想法,中国可能就是没有哪一种适合的土壤。[/color]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9 13:51 编辑 [/i]]
2008-6-19 13:59
网民心态分析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8-6-19 12:11 发表
我说的是如果中国古代根本没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那顶楼拿中国古代思想著作来批判逻辑缺陷就是成立的。
而不是没有人举出中国经典的逻辑著作。
请勿偷换概念。 [/quote]
[quote]
古代中国也是逻辑学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思想家曾研究过逻辑学方面的问题,如惠施、公孙
龙、墨翟、荀况、韩非等人,都有关于逻辑学的论述。其中
后期墨家所建立的中国古代“名辩之学”对中国古代逻辑
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墨经》中的《经上》、《经下》、《经说
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以及《荀子·正名》对
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quote]
关于墨经中逻辑相关的具体内容,请参看前面红狐兄的介绍。
另外如果你想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介绍你这本书
[quote]
资料名称:《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契
资料格式:PDF
文件大小:23.13MB
语言:简体中文
上传日期:2008-04-01 13:41
上传者:xiejiang
资料说明:
冯契,原名冯宝?,191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50年代初,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编《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个人的哲学著作是10卷本的《冯契文集》。 自4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跋涉中,冯契既历经了西方的智慧之路,又沉潜于中国的智慧长河,而对人类认识史的这种沉思与反省,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及时代问题的关注。从早年的《智慧》到晚年的《智慧说三篇》,冯契以始于智慧又终于智慧的长期沉思,为中国当代哲学留下了一个创造性的体系。 以智慧的探索为中心,冯契的哲学思考涉及中国哲学史、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各个领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三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一卷本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考察,侧重于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及科学的比较方法,冯契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中的逻辑环节,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包括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或者说,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宇宙发展法则)?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或者说,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在冯契看来,中国传统哲学在关注前二个问题的同时,又对后两个问题作了更多的考察: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原则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二者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正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上,显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就名实之辩而言,冯契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较早地发展了辩证逻辑;每当中国达到总结阶段时,就有哲学家或逻辑学家对辩证思维的形式进行考察,提出辩证逻辑的原理,在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荀子》、《易传》、《内经》初步形成辩证逻辑的系统,到宋明,从沈括、张载到王夫之、黄宗羲,辩证逻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冯契进而指出,与辩证逻辑的早期发展相应,中国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以气一元论为基础,将道理解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辩证逻辑与辩证的自然观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考察。冯契的这一看法不同于所谓中国人“重人生轻自然、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的流行之论,它在相当程度上深化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和自然观的理解。 哲学史与哲学的统一,是体现于冯契哲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以往哲学的考察,总是处处渗入他的哲学见解,而他的哲学思考,又伴随着对以往哲学智慧的总结。这种总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智慧说三篇》中。《智慧说三篇》由三部相互联系的著作构成,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应限于知识论(theoryofknowledge),而且应研究智慧的学说,要讨论元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 按冯契的理解,广义的认识过程包括二个飞跃,即从无知到知的飞跃和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由无知到知的过程发端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冯契认为知识经验领域无非是以得自经验者还治经验,得自经验者即是概念,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由此形成了知识经验。 如何实现从名言之域的知识到超名言之域的智慧?冯先生从理性直觉、辩证综合、德性自证诸方面作了考察。他区分了总名与达名,达名表示的是最高的类,总名所表示的是元学的理念,亦即大写的Idea,总名可以看作是达名的辩证综合,如时空范畴便是达名,当我们说在有限中揭示无限,在瞬间把握永恒时,便是以时空范畴作辩证的综合,以表述超名言之域。与辩证综合相联系的是德性的自证。理性直觉与辩证综合的主体是我,我不仅有意识,而且能自证其德性,亦即对自己的德性作反思和验证,在言行一致的活动中自证其德性的真诚与坚定。 可以看出,从无知到知,又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既是知识论的问题,又是元学或本体论的问题;以广义的认识论为基础,冯先生对知识论与本体论作了沟通,并由此展示了统一本体与现象、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独特思路。
链接地址:[url]http://www.netyi.net/training/0d38b3e7-29d9-404c-ac5b-95e8468214dd[/url]
[/quote]
2008-6-19 15:06
aj1971
请楼上的细看这一段。
[color=Blue]这种文化基因至今还在起作用。你会发现我们在课堂上搞“研究型”学习非常困难,许多老师完全摸不着门。这是可以理解的——他自己可能从来就没找到过“研究”的感觉。孔夫子的教学,总的说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传道”式的。研究需要有一种科学态度做支撑,并不单纯是个方法问题、形式问题。
古代文人很善于作文。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三篇课文文采都很好,《得道多助》和《过秦论》则堪称“极佳”。可惜作者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作文”上,而不是用在“思考”上。文章花团锦簇,却经不起质疑。我们在文章中往往看不出作者的思考过程,作者侧重向我们展示、渲染他的结论,而不是严密的论证过程。显然,这种文章无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无助于各种理论的进步和更新。我国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长期进步缓慢,不是偶然的。
我个人觉得,诸子百家中,比较注重讲道理和拿出证据的、比较注重思维过程的,是墨子和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珍宝。[color=Red]可惜[/color]后世他们的思想影响远远小于孔孟(这不是孔孟个人的责任,特此说明),否则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color]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9 15:08 编辑 [/i]]
2008-6-19 15:32
网民心态分析
[quote]原帖由 [i]aj1971[/i] 于 2008-6-19 15:06 发表
请楼上的细看这一段。
这种文化基因至今还在起作用。你会发现我们在课堂上搞“研究型”学习非常困难,许多老师完全摸不着门。这是可以理解的——他自己可能从来就没找到过“研究”的感觉。孔夫子的教学,总的说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传道”式的。研究需要有一种科学态度做支撑,并不单纯是个方法问题、形式问题。
古代文人很善于作文。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三篇课文文采都很好,《得道多助》和《过秦论》则堪称“极佳”。可惜作者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作文”上,而不是用在“思考”上。文章花团锦簇,却经不起质疑。我们在文章中往往看不出作者的思考过程,作者侧重向我们展示、渲染他的结论,而不是严密的论证过程。显然,这种文章无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无助于各种理论的进步和更新。我国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长期进步缓慢,不是偶然的。
我个人觉得,诸子百家中,比较注重讲道理和拿出证据的、比较注重思维过程的,是墨子和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珍宝。可惜后世他们的思想影响远远小于孔孟(这不是孔孟个人的责任,特此说明),否则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9 15:08 编辑 ]
[/quote]
怎么又拿出这么一段,这一段不是你转的那个什么岳阳楼备课教案的么?
远远小于?乃怎么知道滴?举出例子来嘛,不要空口说白话。
文章有各种写法,写文章当然是带着目的性的。
好比你顶楼转的此文,他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建议在中国学校内开设逻辑课程,另外借批判所谓中式思维来批判一下中国的教育制度,顺便说明一下他周围的人在逻辑思维上面不如他,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恨铁不成钢,极度的痛心疾首啊。
那他这篇文章,结论正确无误?举证严密?可以帮助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各种理论的进步和更新?
麻烦您,想请教一下,您给说说,您看小说的时候,看戏说连续剧的时候,您是打算学习逻辑思维呐?还是打算拿来消遣解闷呢?
2008-6-19 15:47
幻神卷小猫
[quote]原帖由 [i]aj1971[/i] 于 2008-6-19 13:48 发表
真想不到。。。。。。
1、请先看颜氏家训的简介,颜氏影深远。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
可能我们现代少提,但清代以前呢?
2、请看其目录,共二十章,其中杂技排在十九,何解排在十九?因为是杂技?我不太懂古文,程度与也不太好,比不上阁下 ,请阁下告诉我。
3、请再看杂技的内容:介绍的有:真草书迹(共有四段)、画(共有两段)、弧矢(四行字的一段话)、卜筮(九行字的一段话)、数(两行字的一段话)、医(两行字的一段话)、琴瑟(四行)、博弈(六行)、投壶之礼(五行)。
从其叙述的篇幅来讲,是真的很重视?还是古人们的习惯,越重要的东西就应该写得越简洁?
4、为什么“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难道“兼明” 比“专业” 更高级?更高层次?
5、开始对深海幽灵说的那一句 “这文章就没讲到点子上,文章意思是中国古代缺少《欧氏几何原本》那种严密的“定义-公理-定理”的演绎体系,所以找不到打开近代科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有了更多的想法,中国可能就是没有哪一种适合的土壤。
[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9 13:51 编辑 ]
[/quote]
我们这儿讨论哲学逻辑学呢,你跑这儿打拳击?点数获胜是这么个情况,红裤兜选手比黑裤兜选手多挨了那么几拳,因此黑裤兜选手胜利了?
影响深远?猫觉得三国演义影响更深远啊,怎么不见那么多人看了,就没选择做汉贼呢?
说到影响深远,圣经影响多深远啊,那从希伯来人到以色列人到美利坚人到英吉利人,这些位大叔大婶们,有照上帝说的做了么?
另外不要选择性失明嘛,前面青石给你列出那么些数学史料,你至少看一眼啊,你看都不看,学起裁判数数来了,这算哪门子辩论哈?
2008-6-19 18:25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网民心态分析[/i] 于 2008-6-19 13:59 发表
关于墨经中逻辑相关的具体内容,请参看前面红狐兄的介绍。
另外如果你想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介绍你这本书
[/quote]
请先仔细看看前面我发的帖。我仅仅是针对张建昭说顶楼无的放矢却又不举证而说的。对于红狐兄他们,虽然在他们举出的著作是否算严密的逻辑著作这点上目前还不下结论,但至少对他们后来的论证方式没有什么意见,甚至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赞成。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8-6-15 17:50 发表
金兄这帖就比那两位网友要回复得好些啊。我前面说,举一些咱们老祖宗的逻辑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不就行了。至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算不算严密的逻辑,倒是另外一回事了。 [/quote]
2008-6-19 18:37
网民心态分析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8-6-19 18:25 发表
请先仔细看看前面我发的帖。我仅仅是针对张建昭说顶楼无的放矢却又不举证而说的。对于红狐兄他们,虽然在他们举出的著作是否算严密的逻辑著作这点上目前还不下结论,但至少对他们后来的论证方式没有什么意 ... [/quote]
那么既然已经有人举证了,你还是对张建昭纠缠不放,这是什么道理:doubt:
2008-6-19 18:38
aj1971
[quote]原帖由 [i]幻神倦小猫[/i] 于 2008-6-18 17:21 发表
阁下似乎理解错了,你引用的原文第一句就是“算术变是六艺要事”(算术也是六艺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专指单纯、独一,业指学习的功课,“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是说“可以在学别的本领的同时学算术,而 ... [/quote]
哪断章取义就是辩论的门道? 若果只是这一种为辨而辨的话,而不是全面分析、了解清楚来龙去脉、为道理而辨的辩论我不会再多说。
至于算经十书的情况,后面有时间,我会发表意见。
2008-6-19 18:48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网民心态分析[/i] 于 2008-6-19 18:37 发表
那么既然已经有人举证了,你还是对张建昭纠缠不放,这是什么道理:doubt: [/quote]
因为他至今不承认他那种不举证就说人家无的放失的方式欠妥。怎么是我纠缠不放。
2008-6-19 18:52
网民心态分析
回复 #162 aj1971 的帖子
断章取义?最先把颜氏家训的一句话当作对中国读书人的圣旨的,把颜氏家训教导国人不要学习数学的理论提出来的,请问是不是阁下?
阁下数完颜氏家训里面关于数学的字数,说是只有几行,不足以证明颜氏家训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是支持的,这个就不叫断章取义?
阁下请先看清楚是谁挑起的这场辩论,是你转贴了这篇文章过来,难道只允许赞同你的观点,不允许批评了?对于史籍的解读,难道不允许有歧义的产生?更何况对方是把这两句句子翻译过来了,而阁下呢?似乎只是在那里数数吧?
阁下现在似乎在辩论方面吃亏了,就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指责别人为辩而辩,那么请问阁下,怎样称你心意的辩论,不是为辩而辩呢?
首楼那些举出的例子,是否有做到全面分析,搞清楚古人写这些句子的来龙去脉呢?
在辩论过程中,稍不如意便甩手而去,说上一句你们在为辩而辩,所以我不跟你们说话了,这又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辩论态度呢?
2008-6-22 17:14
aj1971
[quote]原帖由 [i]fengrui19[/i] 于 2008-6-18 16:12 发表
一直觉得自己也使西化比较严重的人,逻辑也还可以,不过我却无法赞同主楼的引文及部分观点。
我想逻辑思维的背后代表的是科学和严谨,而“模糊思维”的背后往往是文化和艺术。咱们的老祖宗未必就不懂逻辑思 ... [/quote]
谢谢fengrui19的提醒,这使我又再重读了顶楼的文章一次。使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作者这一篇文章的立意是什么?他冒着给众人围攻的危险,来说我们的老祖宗的不是,为的是什么?若只是为了骂哪些老祖宗的话,老祖宗们绝不会从棺材中走出来回骂的。(他们绝对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我想这世上很少会有这样无聊的人。若作者是为了出名,但我个人和绝大数人却无法知道他是谁,文章中也没有太多标榜自己的信息。
再从最后的一段话来看,提到我们要学习西方的逻辑学,从这里想,如果作者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如果做事都很有逻辑,并习惯地进行逻辑思考,哪他根本不会提出要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学习逻辑学。所以作者根本想说的是,现在的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遇事不够理性,必须要通过学习《逻辑学》来强化理性思维。
但若果主要的问题是在我们现代的中国人的身上,哪作者为什么却要指出老祖宗们的思维缺点呢?是否会是因为中国习惯了对老人的崇拜,在清朝以前,老人就是家族中的权威,到了解放后,流行武侠小说之中,武术家都是年纪越大,武功越精深,越高强。(而忽视了年纪越大,体能、反应都是会逐步减弱的),所以作者认为现代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差,是[color=Red]流行的[/color]传统的文化在对我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他罗列了五个内容,要我们认清传统中的孔孟老庄的思维中,有这或哪的缺点。(并不是说老祖宗们都是大混帐,请一些网友不要马上跳起来。)实际想说的是,我们中国的人里,会否不知不觉中遗传有这些缺点,若有就要改正了。若没有就更好了。
有了以上的想法后,使我又想到:
一、指出某人的缺点,或某方面的的不是,并不是完全否定某人。这就是不要以偏概全。说孔孟老庄的文章缺乏逻辑思维,并不是对孔孟老庄的不敬。可以想象只有认真阅读了孔孟老庄的文章,才能提出如此逆向的思考。若学得只是马马虎虎,则大多只有唯有唯唯诺诺而矣。这有如在课堂上,能向老师提出质疑的学生,往往都是好学生一样。
二、我个人认为作者并不是在“用逻辑的棍子来打我们老祖宗的屁股。”,如果想打,他想打的是我们现代人的屁股。可以想象如果我们都好,哪何必学。至于我们的老祖宗们,如果他们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没有选择逻辑思维,而选择了”模糊思维“。我们最多只能表示遗憾。而不会有责备的意思。作者的意图及所说的所有东西,是说给我们听的,要的是我们的思考。
三、如果上而的分析有点道理的话,那老祖宗们的选择已成过去,问题的关键倒是我们现在应选择代表精确的”逻辑思维“,还是选择代表文化与艺术的”模糊思维“?我个人认为如果如作者所说,逻辑从来是中国缺乏的或很少流行起来(如墨子的思想)的话,而现今科学技术对精确要求很高,我们则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而不应对模糊思维抱住不放。对于文化艺术方面我所知不多,不能给出太多意见。至于是否就是全民学习《逻辑学》一书就可以了,倒是值得讨论,而且这一做法,我也不太认同。
四、至于fengrui19所说:”但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逻辑思维”的缺乏,而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一句话的我部分同意,我个人认为过程应是这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形成逻辑的理性的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有人会说,”逻辑不代表一切“。的确我个人也认为如此,但有了逻辑会使事情更有效率,更有准确性。特别是现今社会的综合化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逻辑的思考 。
2008-6-22 17:38
aj1971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6-18 16:02 发表
那我帮你列列,之列宗师级的人物,韩非以后
伏生---儒家,尚书的传人
公孙弘---做到宰相
董仲舒---公羊传博士
刘歆---今文学的重镇
王弼---道家天才,贵无论
郭象、向秀---崇有论
僧肇---佛家中观
玄 ... [/quote]
多谢红狐兄的指导。:unsure:
因本人古文理解力较差,所以不能读哪么多,所以提几个问题
1、这些宗师的哲学思想是否都自成一派,为某一开山鼻祖。若只与先秦的大同小异,则不必介绍。
2、佛家中的思维很早就接触了,还在理解中。
3、最近听说了王阳明,倒是有心了解一下,请介绍相关的书目。还有他是否为儒家的人物?
2008-6-22 19:11
悼红狐
这种文章骂古人,既能搏噱头,又无成本计算,就像你说的,古人不会从棺材里跑出来告他
三个问题
1、如果完全另立一思想,不但中国寥寥,全世界亦寥寥,容我说句难听的话,如果说中国哲学史是围着孔子打转,那西方哲学史就是围着柏拉图打转。其后都无什么大的创见,否则也不会有“轴心”时代的提法,之所以有轴心,是因为轴心就是那几百年出现的,之后几千年只能围着轴心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这个算什么问题,要问什么?
3、王阳明是心学大成,心学是大理学范畴之一,宋儒分儒学为四,濂洛关闽,起则以太极阴阳,接之则邵雍是为理学之始,张载开气学,二程并朱子开理学,陆九渊开心学。都属于理学范畴,自然也都是儒家。
王阳明一生著述不多,《传习录》比较集中,文本较少,览之可得
2008-6-22 21:54
aj1971
[quote]原帖由 [i]青石[/i] 于 2008-6-18 15:18 发表
“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几何无王者之道。”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这三人无论怎么算都算不上大数学家。
黄宗羲和顾炎武也懂数学啊,他们不是儒家的? 还有戴震。
颜之推之后 一行 郭守 ... [/quote]
一、柏拉图等是不是大数学家?可能”大“字会有过分了,但他们能把几何作为一种哲学来教授,说明精通几何,他们虽然没有证明出很重要的数学定理,但他们对几何的认同的态度,对数学的发展帮助极大,对西方的数学影响深远。称他们为哪一时代的数学家不为过。
二、那时的代数还没有出现,还只是几何学中的一部分,”几何“应该就是当时人们对数学的称呼吧。若理解错了请指正。
三、对”黄宗羲和顾炎武也懂数学“。这一点,我有点孤陋寡闻,没听说过,请兄台说一说他们的事迹。他们在数学方面有何成就请告知。
四、对于中国数学成就的探讨,本源自金兄台的一个误解,他以为我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点象几何公理体系的结构。是要哲学家也做数学家的事情。其实我本没能这个意思,只不过作为介绍的性质,说了一下中西哲学家的数学修为,及简单介绍了一下中西对数学不同的哲学观点。再说下去可能会有点偏题。不过仁兄既要说下去,也就我所知,谈一下吧。
中西方根本的差别可能是:中国认为数学只是一种工具。所以千百年来,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就是实际的应用与运算。许多数学的性质与定理,中国人都先接触到了,如无理数与不定方程等等。但不知是当时的人觉得够用就可以了,或认为只需要学会计算公式就可以了,无理数只取了约值就算了,没有研究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而不定方程则只给出了数学公式,至于如何想?如何推广,没有人去做。这不能不让人想:只可以兼通,不可以专业“的原因。是否会是专业的人在当时生存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中国的数学研究往往可能是有一两个杰出人物之后,就后继乏人了。所以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没有数学成就,而是当时中国环境下,能有这样的成就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早就被认为是一工具,所以决定了中国的古代的数学书大多数只能是实际应用的工具书,大多只能是零零碎碎,没法成为一个体系。到后面发展自然越来越慢了。直至现今,中国人也只认为数学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学奥数也只是为了升学加分而已。
而古希腊人则认为数学是一自然而朴实的哲学,是一精神上的东西。他们认为”万物皆数“。研究数学就是研究万物之间的道理。他们对数学持的极为严谨的态度,以至于他们对无理数的出现发生了极大的恐慌,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接受了这一种数。把数学作为一种哲学,这可能就是古希腊人能发展出几何公理体系的原因。不过西方也不自始至终地这样认为的。罗马帝国统治欧洲的时候,罗马人就曾认为逻辑推理只是一些人的无卿游戏。也曾认为实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罗马人烧了大量的书籍,并且在教学时,认为只需要教算术知识就足够了。所以大约从六世纪到十三世纪,西方的数学基本上停顿了,而科学上自然也无所作为。这一阶段被西方人称为黑暗时期。(所以中国人在相同的条件下,数学有此成就,相当可贵。)西方人之所以重新拾起逻辑的思想,听说原因是当时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为了争论上帝是否存在,无论教廷或民间都重新翻开了古希腊人关于逻辑推理方面的书,如几何等学科。西方的文艺复兴由此而起。到笛卡儿用坐标面将几何与代数融为一体,西方的数学与科学才开始走上高速的道路。-----参看了西方的数学发展史,有些记不太清楚,特别是年份与时间。有心的网友可细印证一下。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22 21:56 编辑 [/i]]
2008-6-22 22:02
aj1971
”孔孟老庄的思想,在黑格尔康德那里都得到承认,并深深服膺“对这一句话,我又上网查证了一下。有以下的信息,可能不全。
然而,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对中国哲学一一特别是孔子哲学的评价却存在着明显的偏见。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在东方国家里“找不到哲学知识”,“东方的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以外”;孔子哲学,“它是一种道德哲学”,是不能登“属于思想的领域”的哲学的大雅之堂的。“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即《论语》一一引者注),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2008-6-22 22:05
悼红狐
黑格尔看中国是三道手甚至是四道手的东西,偏见极重,几乎对中国不讲什么好话的
孔夫子讲六艺,既有文史哲也有体育数学音乐,这个教书育人还是一视同仁,比柏拉图高明多了:sleep:
2008-6-22 22:23
aj1971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6-22 19:11 发表
这种文章骂古人,既能搏噱头,又无成本计算,就像你说的,古人不会从棺材里跑出来告他
三个问题
1、如果完全另立一思想,不但中国寥寥,全世界亦寥寥,容我说句难听的话,如果说中国哲学史是围着孔子打转, ... [/quote]
:unsure: 多谢红狐兄的指引。
以前学语文的时候,水平不怎么样,也不求甚解。最近看一位语文老师的文章很有些心得。其中她提到文章的阅读是受三方面影响的。即文化传统、个人及文本。我觉得这句话很好。每个人因文化传统与个人认识的认识不同,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读,特别是一些有争论的地方就更难统一。前面的内容,只是我个人的解读。自知水平有限。不过我倒不觉得说说古人的一些缺点,就是对古人的不敬。倒觉得问题的[color=Blue]关键是他说得是否有理,我们现今是否缺的就是逻辑思维[/color],(关于这一方面,作者似乎没有清晰说明)。我个人觉得开始就怀疑作者的人品,并不是一个公平的解读。
2008-6-22 22:43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8-6-13 09:02 发表
中国历史上一直盛产逻辑大师(诡辩家),反倒缺少真正的哲学家,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思考的缺乏才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缺陷。 [/quote]
我最讨厌别人用“诡辩”这两个字,为什么钻牛角尖的人都是“诡辩”呢?
还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好:如果是真理,它就应该斤得住所有形式的诡辩!
2008-6-22 22:45
aj1971
”西方的东西我不是太了解,希望楼主,如果可能更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西方先贤们关于逻辑的著作和理论。最好附加您的见解和评论。“
[color=Blue]西方的哲学我所了解得深的也不多,一是几何的逻辑公理体系,二是笛卡儿的方法论。
我个人觉得笛卡儿的方法论首先简单扼要一点,而最主要的是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对或错的,他却告诉了我们思考的方法。
方法论中的1、2、3点内容大家可能是熟悉的,但许多人没有注意他的第四点:”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意思为将问题解决后,重新看一看,整个过程或体系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完善,若还有问题的话,是什么原因,整个体系是否需要再作修正。我觉得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进步。
如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物理学------再下去可能就弦理论等。[/color]
摘录的信息如下:
《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笛卡儿主义者,就是指受笛卡儿方法论的深刻影响,而不是指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
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1、永远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都值得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下结论说,女人比男人少两颗牙齿。但事实并非如此。
2、可以将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来解决。
3、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
4、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22 22:50 编辑 [/i]]
2008-6-22 22:54
aj1971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6-22 22:43 发表
我最讨厌别人用“诡辩”这两个字,为什么钻牛角尖的人都是“诡辩”呢?
还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好:如果是真理,它就应该斤得住所有形式的诡辩! [/quote]
多谢宫主,又学到了一些东西,不过要好好想一想。终于把前几天的内容补上了,困了,再见。
2008-6-23 04:13
an老忘密码
做古人真不容易,历史短了,说没历史;历史长了,有啥不妥当的,就又把老家伙拉出来.
个人对这种侧重挖超级坑的做法,仅仅观看.
本贴前后看了3遍.无意见.
2008-6-23 16:51
颖颖
诸子百家的作品放在当代漏洞百出我并不奇怪,我们也不应该因此而否定它们。否则,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都应该被后来者批判的体无完肤,因为他们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漏洞百出。我们应该反思的,应该是为什么一个漏洞百出的理论,2000 年的时间竟然没人做过实质性的改善?2000 年以来我们都做什么去了?
2008-6-23 17:27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08-6-23 16:51 发表
诸子百家的作品放在当代漏洞百出我并不奇怪,我们也不应该因此而否定它们。否则,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都应该被后来者批判的体无完肤,因为他们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漏洞百出。我们应该反思的,应该是为什 ... [/quote]
中国人对事情研究得很透彻,透彻到在农耕文化下世界第一,且国内社会结构保持了长期稳定。这样的状态下,不知道有什么“实质性”改善的必要。过于完备恰恰是中国落后的主因,公主的意思有点倒果为因。要改变,首先得有要改变的理由,如果没有,那改变什么呢?自从国门被轰开,中国人改变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可见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为什么改的问题。
《管子》对国内经济的阐述和凯恩斯如出一辙,要国家强力干预经济,在国库财政方面,大力提倡通过先通货膨胀再通货紧缩来掠夺人民财富,进而要求政权务必要牢牢把握财政权;《管子》之后的发扬如《盐铁论》讨论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国家控制金融的问题、商品自由贸易制度、绝对权力是否受到监督、自由言论言者无罪问题、劣币驱逐良币问题等等当然最重点是讨论国有垄断企业利弊。
理论没必要搞得多高深莫测,能让这个社会形成稳定状态,且人人都找得到自己的社会位置,那就足够了。
[[i]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08-6-23 17:28 编辑 [/i]]
2008-6-23 17:3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6-23 17:27 发表
中国人对事情研究得很透彻,透彻到在农耕文化下世界第一,且国内社会结构保持了长期稳定。这样的状态下,不知道有什么“实质性”改善的必要。过于完备恰恰是中国落后的主因,公主的意思有点倒果为因。要改变,首先得有要改变的理由,如果没有,那改变什么呢?自从国门被轰开,中国人改变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可见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为什么改的问题。[/quote]
这话说的很对。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超静定结构,非常完善,就社会结构本身来说,并没有多少需要改进的必要。
2008-6-23 20:20
摇曳的风铃
之前看过一个观点:
三大古典文明中,论自然环境,中国最好、希腊次之、印度最差。
所以中国能建立起发达的农业文明,享用高度的技术成果,人们的思考偏重于现实,思考如何改善生活、享受生活,轻视比较深层次的哲学和科学,所以技术发达的古典农业文明最终在工业革命后落后于西方国家。
印度自然环境相对严峻,物质不够发达,所以才成为禁欲主义产生的土壤,并且人们的思考偏重于对死后世界的幻想。
而希腊介乎其中,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障下,热衷于探讨真理、事物的本质,所以才渐渐发展起逻辑体系,并建立西方科学的根基——
大家对这种看法有什么评价?感觉好像世间大部分民族的命运,从诞生时就已经被发源地的地理决定了一样——算不算一种地理至上论呢?
2008-6-24 15:23
aj1971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6-23 17:27 发表
中国人对事情研究得很透彻,透彻到在农耕文化下世界第一,且国内社会结构保持了长期稳定。这样的状态下,不知道有什么“实质性”改善的必要。过于完备恰恰是中国落后的主因,公主的意思有点倒果为因。要改变, ... [/quote]
红狐兄说的好象有些道理,但好象有点笼统,让人不太明白,中国2000年的历史太长了。
从上面的对话中,看出红狐兄对中国的历史与哲学认识都颇深,不知红狐兄可否通过断代的方法,从秦或汉开始,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改进。
页:
1
2
[3]
4
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