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6 14:43
堕落的战神
重新开帖,讨论明朝司礼监与内阁
为了不把关内侯的帖子引向歧路,特开新帖。
明朝建立之初,原有一个中书省作为最高中枢机构。中书省的首脑是左、右丞相
。但农民出身的太祖朱元璋总是消除不了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总觉得位高权重的
丞相对自己的无尚权力构成了某种威胁。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终于以
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名,把中书省的官员几乎杀了个干净,并从此取消了中书省
,不再设相,一切国家政务均由皇帝亲自管理。后来,朱元璋又重申了自己的决
定:“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
重刑。”《明太祖实录》所以后来明代再没有设丞相这一官职。
但没有了丞相,丞相的工作还要有人做。
在朱元璋的时代,他比较勤奋,于是把所有工作都自己扛。
到朱棣的时候,就没有他老爸那么勤奋了,于是就设立了大学士来帮忙。
由于这些大学士们的办公地点在皇宫大内,所以通常被称为内阁。
初期,可以称这些大学士为皇帝的秘书,因为他们品级较低,其职掌为“预机务
,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
。”
但明朝中后期,皇帝越来越懒,有的喜欢游玩、有的喜欢修仙,有的喜欢当木匠
……没有几个喜欢自己本职工作的。
于是,内阁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大。
2008-6-6 14:49
堕落的战神
下面说说太监。
朱元璋喜欢事事亲为,连大臣都不太信任,更不要说太监了。
到了朱棣的时候,因为对文臣的不信任(他总是忘不了文臣说他的天下是“篡”来的),而更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太监来办差。连出使西洋都用郑和领头而不是找个文臣武将,这在明之前是没有的。
朱棣的子孙后代对太监也是非常有爱的,皇帝最信任的人,多半不是学富五车的文臣,也不是勇冠三军的武将,而是无才无能(其实也未必),身体有缺陷的太监。而明朝的大臣们,也非常喜欢找皇帝的麻烦,于是,皇帝索性把大部分的事情,交由太监们与大臣沟通。
这些人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在一般情况下,充任秉笔太监需要有相当的学历和资历。他们大多是幼年入宫,在内书堂受过相当严格的正规教育,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内书堂毕业后,再分拨六科廊写字,在这个大体上相当于宦官人事管理局的机构里,一个写字宦官可以积累相当丰富的行政和文书经验。经过在六科廊多年的历练(常常是二三十年),最有出息者又能进入文书房。文书房平时只有宦官八到十名,虽然主管的只是传递、启封、记录中央各部门及各地的本章一类收发工作,但因为处在政治信息流通的咽喉要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文书房的各位官员在这里能够学到有关国家公文的极其丰富的知识,既包括形式方面的,也包括内容方面的,从而就逐渐窥测出这个帝国政治的精微奥妙之处。由于这样的原因,文书房人员照例可以按顺序升为司礼监秉笔。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般就是宦官生涯的顶峰,其中的最幸运者在秉笔多年之后还可望升为东厂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2008-6-6 15:12
三种不同的红色
司礼监是内朝,内阁也是内朝。这两个不过是皇帝的两个不同的秘书班子而已。
在内阁这个班子坐大后,皇帝不放心了,于是又建立了另一个秘书班子以制衡,如此而已。
内阁大学士当然是国家承认的官职,可是,这个官职的品级只有5品,这点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改变,也就是说,直到明朝灭亡内阁大学士这个官职在组织上,在制度上,在法律上都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这点从未有所改变。
只不过比较诡异的是,这个五品小秘书的权力却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垄断了整个政府。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国家行政体系出了问题,而不能由此证明这个小秘书就是合理合法的政府首脑。
所以,为了解决这种近似于荒谬的尴尬局面,直到明朝灭亡,都一直让六部尚书兼任大学士。
2008-6-6 15:24
三种不同的红色
关于司礼监和内阁的关系,偶以前貌似曾经说过。
内阁这个秘书班子,负责票拟,也就是负责起草诏令,凡是皇帝应当下达的政策、指示、意见,全部由内阁起草。
司礼监这个秘书班子,负责批红,也就是对于内阁起草的文件,他们负责进行定稿。当然,说起来这个工作应该是皇帝亲自完成的,不过明朝皇帝懒,那也没办法。
2008-6-6 15:26
堕落的战神
回复 #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司礼监首席号称内相,
内阁首辅号称外相,
他们共同承担了以往丞相的工作。
由皇帝、内阁、司礼监构成了一个三角形,驾驭了明朝这辆破车。
2008-6-6 15:32
慕容燕然
内阁大学士权力却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垄断了整个政府。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是国家行政体系出了问题,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先例也出现过。
一个六百石的尚书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独立成台垄断了整个政府。为了解决这种近似于荒谬的尴尬局面,就出现了上公、、三公、丞相或大将军兼录尚书事。
而这个先例从来没被人指责过国家行政体系出了问题,被人认为是出现了近似于荒谬的尴尬局面。
2008-6-6 15:37
三种不同的红色
关于内阁的合法性,即使明朝本朝之人也无人认可。
杨继盛弹劾严嵩,曰:“[color=red]祖宗罢丞相,设阁臣,备顾问、视制章而已。嵩乃俨然以丞相自居[/color]”,则从制度上来看,内阁大学士自始至终不过一小秘书,他执掌大权,实在是有违组织原则的,这也成为明朝历代大学士的一个小辫子。
御史刘台劾张居正,亦谓其“[color=red]俨然以相自处[/color]”。又曰:“[color=red]祖宗朝,一切政事,台有奏陈,部院题复,抚按奉行,[b]未闻阁臣有举劾也[/b]。居正定令抚按考成章奏,每具二册,一送内阁,一送六科,抚按延迟则部臣纠之,六部隐蔽则科臣纠之,六科隐蔽则内阁纠之。[color=blue]夫部院分理国事,科臣封驳奏章,举劾其职也。内阁衔列翰林,止备顾问,从容论思而已。居正创为是说,欲协制科臣,拱手听令,祖宗之法若是乎?[/color][/color]”
对于这种质问,张居正是没有丝毫借口辩解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他只有上书辞职,谓皇帝曰:“[color=red]臣之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今言者方以臣为擅作威福。[/color]”张居正这段话,其实恰恰说到了点子上。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代理,他说的话都是皇帝的话,恰恰证明了内阁的皇帝私人秘书的身份。
所以,对此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有非常精辟的称述:[color=red][b][size=5]“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权臣不足服众。”[/size][/b][/color]
[[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6-6 15:40 编辑 [/i]]
2008-6-6 15:42
堕落的战神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6-6 15:24 发表
关于司礼监和内阁的关系,偶以前貌似曾经说过。
内阁这个秘书班子,负责票拟,也就是负责起草诏令,凡是皇帝应当下达的政策、指示、意见,全部由内阁起草。
司礼监这个秘书班子,负责批红,也就是对于内阁 ... [/quote]
内阁是起草政策,然后决定权在皇帝,由于明朝的皇帝懒,所以很多时候就由太监们代劳了。
在经济政策方面,司礼监也有很大的权力,靠着皇帝撑腰,很多事情都不通过内阁,直接就办了。
当然了,收上来的钱也进了内库,而不是国库。
至于六部,只不过是执行层罢了。
2008-6-6 16:10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堕落的战神[/i] 于 2008-6-6 15:42 发表
内阁是起草政策,然后决定权在皇帝,由于明朝的皇帝懒,所以很多时候就由太监们代劳了。
在经济政策方面,司礼监也有很大的权力,靠着皇帝撑腰,很多事情都不通过内阁,直接就办了。
当然了,收上来的钱也进了内库,而不是国库。
至于六部,只不过是执行层罢了。[/quote]
明朝的朝廷只有执行层,而无决策层。
在朱元璋罢丞相后,他就把所有的决策权全部收归到皇帝手中。
只不过是因为皇帝一人不可能管尽天下事,所以只有借重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这才有内阁和司礼监的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阁和司礼监代表的是皇权而非相权,张居正自谓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是也。
因此内阁和司礼监是内朝,六部才是外朝。
2008-6-6 17:13
慕容燕然
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成祖成立内阁以后,决策权归皇帝、议政权在内阁、行政权在六部。地方的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宣宗之后明朝政务流程是全国各类奏章,包括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经过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后,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如六科认为决策失当则封驳回皇帝那里重新走一次程序进行复议。
2008-6-9 18:25
伯玉
说来说去,还是楼上的同志说的清楚明白!把程序说清楚了,谢谢了。
2008-6-9 18:27
伯玉
感觉明朝如果借鉴宋朝的管理太监的体制就好了!
[[i] 本帖最后由 伯玉 于 2008-6-9 18:28 编辑 [/i]]
2008-6-9 19:21
笑天下
回复 #12 伯玉 的帖子
有什么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太监问题不在内阁,不在太监,在皇帝。仅从合法权力看,明朝哪个太监都没有达到童贯的高度。
2008-6-9 20:06
伯玉
至少宋朝总体上管理太监还是好于其他朝代的,不像明朝或者唐朝那样成群结队出来做乱。
2008-6-10 11:21
堕落的战神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6-6 15:12 发表
司礼监是内朝,内阁也是内朝。这两个不过是皇帝的两个不同的秘书班子而已。
在内阁这个班子坐大后,皇帝不放心了,于是又建立了另一个秘书班子以制衡,如此而已。
内阁大学士当然是国家承认的官职,可是,这个官职的品级只有5品,这点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改变,也就是说,直到明朝灭亡内阁大学士这个官职在组织上,在制度上,在法律上都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这点从未有所改变。
[color=red]只不过比较诡异的是,这个五品小秘书的权力却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垄断了整个政府。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国家行政体系出了问题,而不能由此证明这个小秘书就是合理合法的政府首脑。[/color]
所以,为了解决这种近似于荒谬的尴尬局面,直到明朝灭亡,都一直让六部尚书兼任大学士。 [/quote]
对红字部分,我还是有些不同意见。
内阁大学士品级虽低,但历来的大学士,都不是从六品官员升上来的。
在当大学士前,大都是六部的尚书、侍郎,是一品二品的大员。
所以,他们并非是五品小秘书,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品大员。
司礼监首席太监和内阁首辅共同分享了丞相的权力,太监的确是实实在在的皇帝内臣,内阁首辅却是合理合法的政府首脑。
2008-6-10 20:59
阿巽
[quote]原帖由 [i]堕落的战神[/i] 于 2008-6-10 11:21 发表
对红字部分,我还是有些不同意见。
内阁大学士品级虽低,但历来的大学士,都不是从六品官员升上来的。
在当大学士前,大都是六部的尚书、侍郎,是一品二品的大员。
所以,他们并非是五品小秘书, ... [/quote]
历来?至少洪武朝和永乐朝的大学士们不是这样吧
2008-6-11 10:44
堕落的战神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8-6-10 20:59 发表
历来?至少洪武朝和永乐朝的大学士们不是这样吧 [/quote]
这里说的司礼监与内阁,都是明朝中后期。
洪武朝的太监也无大权。
2008-6-11 12:45
天山一剑仙
内阁的权力是逐渐发展的、洪武时提拔些儒生做五品学士、备顾问而已、明令罢丞相、天下政务交由各部、府、院分理、成祖内阁参与机务、但仍不置官属、不制诸司、即不能过问各部日常政务管理、这算哪门子首脑、
仁宗时重用内阁、封大学士为尚书之类的高官、此后又有一二品大员入内阁之事、多是以各部尚书或公孤荣誉来变相提高学士的地位、这说明什么、这只是人事的变通、而明初定下的制度并无更改、若是制度上的变革、把学士从五品提到一品、再明令授予相应权力即可、何必兜这么大圈子、
政府的首脑只是皇帝、洪武时有明一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此后内阁权重、终究只是人事、并没有触及不立丞相也即不立除皇帝之外的政府首脑这项基本原则、虽然后来大学士实际上但当了宰相的部分责任、但始终是有位而无品、有实而无名、所以尽可以说明朝后期的几个大学士是宰相、但仍不能说它是合理合法符合明朝政治制度的、不是宰相却做宰相的事、像张居正、严嵩都不免受此批评、而他们也不敢说这就是我职权范围内、就是我应该做的、就像贪官遍地皆是、埋头去贪就好了、但站出来要说贪污有理、总是不合适的、明朝太监也是、代上批红、混得好的比皇帝还横、但不能说太监就是合法的真皇帝呀、
这名与实、通常是不符的、
2008-6-11 18:08
阿巽
[quote]原帖由 [i]堕落的战神[/i] 于 2008-6-11 10:44 发表
这里说的司礼监与内阁,都是明朝中后期。
洪武朝的太监也无大权。 [/quote]
司礼监和内阁都是明朝中后期才设置的?
[[i]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08-6-11 19:33 编辑 [/i]]
2008-6-13 21:04
yang1216
名实不符也不是明朝一家,从汉朝开始就一直这样了.
皇帝的私人秘书总是逐渐掌握权力,掌握权力后秘书们又不再是秘书,于是设立新的秘书,然后继续循环.
2008-6-14 04:04
无衣天使
司礼监和内阁都是政府的内部部门,
没参政的人大概还没有用政治去诠释它们。
而上述的朱元璋之说,是专制制度下的产物,
我想现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专制再带到
国家行政上去。但任何爱国人士都有讨论
国家命运和时事政治的权利----当然是在不
危及国家或影响安定的前提下。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