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4 09:41
hangzhou
问一个马戛尔尼的游记中对满清批判的内容的问题?
问一个马戛尔尼的游记的问题,马戛尔尼在的出访中国的游记中对满清和所谓的康乾盛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如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他说:“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权力的诞生地”。“在热河,鞑靼皇帝从他们祖先的传统中汲取营养。这时他们并不是完全在中国,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汉诺威人一旦掌握英国王权,他们就不再是德国人了。相反,亚洲的君王“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两个世纪过去了,换了8个或10个君主,但蒙古人还是没有变成印度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
他又写到,鞑靼人说笑话总以汉人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汉人说笑话,那些年轻的鞑靼王子就会兴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脚时,他们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鞑靼妇女的木底鞋比作汉人的帆船时,他们就恼火。“赫脱南发现“地位最低的鞑靼人,在服从汉族官员时也会表现得十分勉强”。
巴罗记下了别人对他说的一段心里话:“圆明园内年轻的王子们谈到汉人时总报以一种极大的蔑视。一位王子见我想学汉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鞑靼语比这要高尚得多。他不仅答应给我识字课本和书籍,而且还要亲自教我。”
“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一个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种族隔离是全面的,严禁不同种族间通婚,北 京 的整个北城都没有汉人,专供满人居住。宫内女眷(包括奴婢在内)无论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满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杂的情况。而宫内太监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汉人。这多有象征意义呀!让鞑靼人繁殖,让汉人绝种。这就绝对保证了没有任何不纯的混杂。
“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中华沦陷被“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
“中国人已从鞑靼人统治强制和他们所处的政治麻木状态中醒悟了过来,他们开始感到自己天生的能量复活了。一次轻微的撞击就会在火石上溅出火星并把反抗的烈火燃烧到全国各地。”
他的这些话被许多反清人士引用,在网上流传甚广,为此我特意去买了一本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可我大致翻了一下这些内容我都没找到,真的好郁闷啊,能否请大家指点一下,到底在这部书的哪一章节,哪一部分啊???我买的是三联书店2007年第三版的书籍,这部书上讲第一版出版于1993年,第二版出版于1995年,可2007年才出了第三版,也有些蹊跷,不会第三版把以前的不利于满清的内容都筛剪了吧???
:funk::funk::funk:
2008-6-5 19:45
正版商
你想啊,如果这种经过了层层政审后在出版的东西还能包含有这些文字,今天的满族人还能有社会地位可言么?虽然这个民族在事实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可是身份证和户口本上还是存在的啊,你想他们还能养活自己么……:funk:
2008-6-6 22:57
伟君子
这个,不如找国外的朋友问下吧,我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好奇,
其实引用外国人的观点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杜撰,或是歪曲,把外国人的观点捕风捉风的写上一段,反正有心找外文原文的人很少!但这招毕竟有风险!
另一种就是合则用之,不合则去之,这招比较安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