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韦编三绝 » 毛泽东祭母文 这个可能比较少见一些


2004-5-21 23:13 q42474112
祭母文

作者: 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捆忧,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背景】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十月。

2004-5-21 23:28 q42474112
中国共产党祭黄帝文
朱德 毛泽东

1937.4.5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

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

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

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

让其沧胥,东等不才,剑履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

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

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

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代表祭黄陵
  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四月五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入了史册。四月五日黎明,旭日东升,万里晴空,初春的陕北高原,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桥山之上六万余棵古柏郁郁葱葱。黄帝陵墓前香烟缭绕,供品祭器摆设庄严整齐。上午十时,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即林柏渠),各自携带祭文,同步来到桥山,列队鸣炮致祭,并各自宣读各党的祭文。
  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云: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国民政府祭文云: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谨以香醴庶羞代表敬祭于桥陵,其辞曰:惟帝智周万物,泽被瀛寰。拯群生于涂炭,固国本于金汤。涿鹿征诸侯之兵,辔野成一统之业。干戈以定祸乱,制作以开太平。盛德鸿规,于今攸赖。今值清明之良辰,爱修?祀之旧典。园寝葱郁,如瞻弓剑之威仪;庭燎通明,恍接云门之雅奏。所冀在天灵爽、鉴此精诚;默启邦人,同心一德,化灾?为祥和,跻一世于仁寿。庶凭鸿贶,以集丕功。备礼洁诚,伏维歆格!
  中国共产党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硫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备,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烈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抗日战争期间六次祭陵,其中国共两党共同祭黄陵两次。


毛泽东亲笔写祭文
  1939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遗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2004-5-21 23:29 q42474112
祭黄帝文

孙中山


1912.3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2004-5-22 00:32 YellowBird
第一篇没看过啊,写的真好,老毛的文学功底还是很好滴.

2004-5-24 16:18 q42474112
秋收暴動前-毛澤東差點成槍下亡魂   

毛澤東的一生中有幾次死裏逃生的經驗
1927年夏,國共兩黨反目成仇,蔣介石開始[清黨]大舉逮捕殺害共產黨人,毛澤東等人秘密潛回湖南,為了要保存力量,他要當地的工農武裝[上山學匪]潛伏軍事力量,[上山學匪]的工農武裝,到了秋收時節,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羽毛漸豐,實力大增,毛澤東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他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在湘南舉行秋收暴動,以一師的武裝,佔據五至六縣,形成一政治基礎,發展湖南全省的土地革命,在研究秋收暴動中的軍事問題時,毛澤東並首次提出震驚中外幾十年的教條[槍桿子裡出政權]。

毛澤東作出軍事部署,他將參加秋收暴動的部隊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一.二.三團,三個團共計五千人左右,由毛澤東擔任黨代表.盧德銘為總指揮的前敵委員會領導,毛澤東等人決定兵分三路,襲取湖南大城長沙,當時的策略以三路人馬緊密配合,待各路得手後,再以長沙工農暴動為內應,相機攻克長沙,毛澤東的戰略部署,看似簡單容易,其實並不[實際],當時長沙是由軍閥唐生智部隊防守,固若金湯,想要攻克,談何容易,同時.好事多磨,毛澤東還未上戰場,卻在走到瀏陽和銅鼓邊界的張家坊時,被團防軍拘捕,幾乎就要未出師而身先死。

毛澤東在幾年後對美國記者斯諾談起這段往事時,還心有餘悸,當時毛澤東正在組織軍隊,在漢陽礦工和農工保衛隊之間奔走的時候,被一些和國民黨互通聲息的民團所捕獲,當時的恐佈手段達到了頂點,有嫌疑的共產黨人成百上千人被處決,當時的毛澤東被押解至民團總部,準備隔天綁赴刑場槍斃,毛澤東從一位同牢被押的同志手中借了十塊錢,想賄賂押送人員釋放他,押解的士兵唯利是圖,認為毛澤東被槍決,對他們並沒有多大的好處,想收錢釋放毛澤東,但是負責帶隊的隊長並不肯,所以毛澤東準備利用雙方間矛盾的地方,找機會逃走,一大早押解的隊伍就出發了,直到押解隊伍離開民團總部大約二百碼的地方,毛澤東才找到機會將繩子扭斷,逃入一片田野中躲藏起來。

當時的毛澤東跑到一個高地,下面有條水溝,周圍長了很多過人的長草,在那裏毛澤東躲到太陽下山,這其間士兵到處搜索,並強迫當地一些農民幫他們搜尋,有好幾次他們搜索的很近,其中有兩次,差點就被找到,當時毛澤東已經快要絕望了,他覺得一定會被捉到,但是,最後毛澤東並未被發現,到了黃昏時分,搜索行動就告停止,民團人馬收隊回營,毛澤東連夜趕路翻山越嶺,離開了那兇險之地。

後來在9月9日時,湘贛邊界爆發秋收爆動,各路人馬往長沙方向挺進,與唐生智的部隊一番惡戰後,皆敗下陣來,毛澤東決定放棄原定進攻長沙的軍事行動,各路人馬往瀏陽文家市會合,後來更演變至鼎鼎有名的[三灣村改編]及[井崗山會師]等。




  
黑黑
差一点点
那些高人们所希望的就实现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