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11 20:15
五袋石果
鲁迅对《史记》评价之我见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很多人不用想就能说出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什么意思呢?史家之绝唱,在历史著作中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称得上是“绝唱”。 无韵之《离骚》,用写诗的手法来写历史。历史本很枯燥,《史记》却能引人入胜,原因就是司马迁用了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史记》看过一点,也有一些疑惑,比如:为何称刘邦为“汉高祖”?以至于现在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刘邦的庙号就是“汉高祖”?比如:曲沃武公代晋后,“自称晋武公”,“武公”不应该是谥号吗,怎能活着就有,而且还自称?这不由让人想起《隋唐演义》中的“杨广登基,自称炀帝”,这么好笑的句子,感觉就是从“自称晋武公”学来的。历史上人还没死就有谥号的人很少的,肯定不包括这个晋武公。比如,里面很多希奇古怪的、看上去引人入胜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鲁迅的这个评价,真的是一直以来课本上说的那个意思吗?也许……“在历史著作中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家之绝唱”这五个字,只不过是说,历史书不该这样写,(司马迁)以前和以后也没有人这样写过,更直白点说,这恐怕不能算是历史书。不算历史书,那算什么书呢?嗯,无韵之《离骚》,那当然是文学书啦。
所以,我以为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其真正的含义是:不能算是历史书,至少历史价值不是很大,文学价值倒是不错。
2008-5-12 09:45
tiger1970
好像周武王也是自称......
俺没学问,别砸砖......
要是您说史记是文学那就是吧,您说鲁迅说史记是文学那也就是吧......反正鲁迅是伟大的,解释鲁迅的人同样伟大......
2008-5-12 11:40
笑天下
回复 #1 五袋石果 的帖子
俺到是另一种看法,屈原作《离骚》其无后,司马也一样,呵呵,不是说二人没后代。
屈原传世的最后之作就是离骚,“史家绝唱”前无古人未必,后无来者则是一定了。其后的史都不再是史官公正立场的纪录,而是帝王家事了。
2008-5-12 23:07
阿巽
《汉文学史纲》中关于《史记》的评价原文是怎么的?应该不止这一句吧
2008-5-12 23:19
三种不同的红色
称刘邦为高祖,那是因为当时人习惯称其为“高祖”,这是社会上的习称。
自称“晋武公”,是因为那时候称号未必是死后才谥,也有生前自称的。其实,生前自称的习俗,在汉初尚有。譬如南越赵佗称帝,“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
2008-5-13 12:34
冒牌
史记确实文学性胜于史学性,这点在二十四史中独一无二。
史记掺杂个人情绪很重,称之为公正记录也不好说,尤其是汉武帝一朝的人物,司马迁所载很难客观。
2008-5-13 19:59
五袋石果
我是学理科的,对于历史纯粹是业余爱好,偶尔看看,只是读《史记》,越读越觉象小说,才认为鲁迅那句话是那个意思。这只是个人的一点小想法,决没有妄评先贤的意思。
年轻时手边有《支那文学史纲要》,后来搬家搬得找不到了,从网上找到鲁迅那段原文,贴在下面,以备高手释疑:
迁死后,书乃渐出;宣帝时,其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班彪颇不满,以为“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略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埶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汉兴,陆贾作《楚汉春秋》,是非虽多本于儒者,而太史职守,原出道家,其父谈亦崇尚黄老,则《史记》虽缪于儒术,固亦能远绍其旧业者矣。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其与任安书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2008-5-15 21:41
lpiszdf
文学性很高 但历史性也不错:qcool+:qcool+
当然史记很多地方肯定也不尽不实 但二十四史中不尽不实的地方海了去了
而读史记酣畅淋漓 读其他的味同嚼腊……
2008-5-15 22:42
阿巽
[quote]原帖由 [i]lpiszdf[/i] 于 2008-5-15 21:41 发表
文学性很高 但历史性也不错:qcool+:qcool+
当然史记很多地方肯定也不尽不实 但二十四史中不尽不实的地方海了去了
而读史记酣畅淋漓 读其他的味同嚼腊…… [/quote]
苏舜钦字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饮一斗为率。公使人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不中!”遂满引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与,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2008-5-16 11:5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8-5-15 22:42 发表
苏舜钦字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饮一斗为率。公使人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不中!”遂满引一大杯。又读至“良 ... [/quote]
《汉书》虽然在文、史两方面也都很杰出,但在文学性上始终不及《史记》。
譬如蒯彻的传,《史记》中蒯彻事迹写在《淮阴候列传》中,伍被事迹在《淮南王列传》中,读来气势贯通,酣畅淋漓。而《汉书》中则将其事迹摘出,为二人独立立传。古人云“两淮传遂寥落不堪读矣”。这并非虚言。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言“体例汉胜史,文学史胜汉”,的确不假。
2008-5-16 13:52
yang1216
其实说起来,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反而对那些文学性很差的著作感兴趣,比如左传与竹书纪年相比,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引用竹书。
[[i] 本帖最后由 yang1216 于 2008-5-16 13:55 编辑 [/i]]
2008-5-16 14:50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yang1216[/i] 于 2008-5-16 13:52 发表
其实说起来,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反而对那些文学性很差的著作感兴趣,比如左传与竹书纪年相比,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引用竹书。 [/quote]
竹书因为是我们见到的唯一的战国时的编年史,其价值不可估量的。可惜佚散了。
左传的文学性可似乎不差,甚至可以说非常杰出。而且左传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史料,若无左传,则春秋史无从谈起。所以引用左传是必然的。
2008-5-17 22:31
yang1216
我的意思就是虽然左传文学性很强,但是现代的历史研究更喜欢竹书纪年或者某鼎文那种没什么文学性的东西。
2008-5-17 22:43
惟仁
左传奠定了二十四史的语言风格
2008-5-24 15:57
五袋石果
现在看来,鲁迅将《史记》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可说是良有以也,这本书评价的都是文学作品。而说《史记》“背《春秋》之义”,更是明说它不是史书了。
2008-5-26 09:02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五袋石果[/i] 于 2008-5-24 15:57 发表
现在看来,鲁迅将《史记》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可说是良有以也,这本书评价的都是文学作品。而说《史记》“背《春秋》之义”,更是明说它不是史书了。 [/quote]
史记的文学价值高,就一定意味着它没有史学价值?请问什么时候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不相容了?
对于《史记》的史学价值可以进行探讨研究,但要说它不是史书,也未免有点无知无畏了。
2008-5-26 11:01
yang1216
背春秋之义说不定更像史书。
为了争论春秋是史还是经,古人们没少费口水。
2008-5-26 12:2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yang1216[/i] 于 2008-5-17 22:31 发表
我的意思就是虽然左传文学性很强,但是现代的历史研究更喜欢竹书纪年或者某鼎文那种没什么文学性的东西。 [/quote]
研究春秋史是很少用竹书纪年的,春秋记载一般以左传为准。
竹书纪年的价值在于春秋史以外,像战国前期、西周以及更早的时间段。
在这些地方的记载上,往往比史记准确性要高。
2008-5-29 07:37
wwwduchaosw
不太赞同楼主观点
哈哈,楼主的评价也是 ‘评论家之绝唱,误导群众之离谱’。
不过,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仍然很牵强。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司马迁是位文学天赋很高的史学家或
史官。
史书是文献,我不知道算不算文学书
他独创了一种记载历史的方式,即纪传体,我们今人的
人物传不都是他的弟子么?
而之前的史书都是编年体,主线不明确,不能把整个历史
事件形象的勾画出来,连贯的系统的故事性,情节性都不强。
---他又为我们开了先河。
我在想,要是他没有遭受宫刑,会把全部精力用在修史
撰书吗?
---我可不是说自宫可取...
2008-5-29 07:40
wwwduchaosw
语句错误,更正
语句不通了
我们今人的人物传不都是他的弟子么?
改为:我们今天写人物传,不都是要做他的弟子么?
2008-5-29 12:32
柳如烟
楼主是不是也在想,《明朝的那些事儿》是历史还是文学呢?:q```+
2008-5-31 10:50
yang1216
可以明确地说,明朝那些事儿是文学,现在的历史学不是这个范式。
2008-6-7 13:38
五袋石果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5-12 23:19 发表
称刘邦为高祖,那是因为当时人习惯称其为“高祖”,这是社会上的习称。
自称“晋武公”,是因为那时候称号未必是死后才谥,也有生前自称的。其实,生前自称的习俗,在汉初尚有。譬如南越赵佗称帝,“佗乃自尊 ... [/quote]
晋武公时晋还没封侯仍是伯爵,难道他自称敢连越两级?他应该是自称“晋伯”的,如果敢称“公”,那不如学楚国直接自称“晋王”好了。
2008-6-8 15:51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五袋石果[/i] 于 2008-6-7 13:38 发表
晋武公时晋还没封侯仍是伯爵,难道他自称敢连越两级?他应该是自称“晋伯”的,如果敢称“公”,那不如学楚国直接自称“晋王”好了。 [/quote]
谁说晋武公是伯爵?:doubt:偶记得晋国一直是侯爵。您大概是把“曲沃庄伯”的“伯”字误以为是爵位了吧?
晋自从叔虞封唐,就是侯爵,其君曰昭候、文侯、孝候等等,何来“伯”爵?
至于“曲沃庄伯”之称,那不是爵位,这个“伯”子是“伯、仲、叔、季”之伯,如其父称“曲沃桓叔”,难道就说他爸爸是“叔”爵?:titter:因为这时曲沃尚未代晋,从组织原则上算,他们不是诸侯,仅仅是卿而已,所以没有爵位,称呼时按惯例按排行称呼。这才有“叔”、有“伯”。到武公时,已经代替晋国为诸侯,因此称公。
当然,晋武公之称,未必就是自称,我刚刚查了一下史记,其文曰“[color=Red]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color]。”
是“更号”而非如楼主所言“自称”,也许是后世之人更号呢,代晋之前,后世称之为曲沃武公,代晋之后,称之为“晋武公”。
至于时人于生前自称的,如晋鄂候,是因为晋人“[color=Red]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color]”,
至于公的用法,除爵位外,还有两种特殊用法:
1、不管本来爵位为何,本国之人皆可称之为公,如鲁本侯爵,但《春秋》中称鲁君全部为“公”。《公羊传》注曰:“[color=Red]鲁称公者,臣子心所欲尊号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之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称公[/color]”。《白虎通·爵篇》云:“[color=Red]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 ,“心欲俱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称其君为公也[/color]”。
2、不管本来爵位为何,死后谥号可称为公,这个例子极多,就不举例了。《公羊通义》说:“[color=Red]葬,生者之事也,故从主人辞也。生有五等,没壹称公。王者探臣子之心莫不欲尊其君父,故假以爵之最尊,又为之作谥以易其名,以甄其宫[/color]。”
假如说,晋武公是其自称,则这就属于国内之人的称号,称之为公,并不算逾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