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2 11:50
绝世天骄.
千奇百怪说帝王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称谓,两千年间帝王辈出,据溥仪计算,两千多年间一共出了67个王朝,446位皇帝.作为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的末代帝王,能被计算进去与自己并列的也只是那些登基坐殿,较为长久的统治一个帝国的九五之尊们罢了.而纵观华夏历史,其实在每个王朝,尤其是王朝末年,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的时候,形形色色的"皇帝"们可就是层出不穷了,如果将他们计算在内,仅是留名于史册的中国"皇帝"恐怕也是不计其数了. 这些农民帝王虽然没能成为刘邦,朱元璋成就数百年王霸帝业,没有如项羽,黄巢称雄一时,甚至没能像杨行密或者王潮那样割据一方,但他们却以独特的个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刘盆子:文盲抓阄得帝位
自古以来,为了夺得帝位,获取至高无上的皇权,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父子相残,兄弟喋血,君臣反目的血腥杀戮,无论是英雄,枭雄,奸雄,还是狗熊(比如桓温那不成器的儿子桓玄),都要费尽心机去做一做那个居高临下的宝座。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这位刘盆子,那帝位可谓是唾手而得,他竟是以抓阄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方法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两汉之交一位风云人物。
王莽篡汉,厉行托古改制,意图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新莽王朝建立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无疑是最具实力的起义军之一(另一为绿林)。在樊崇最初领导赤眉军发展到声势浩大的百万之众时却仍是“无称号,名为群贼”,于是有人向樊崇建议“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说白了就是后世枭雄们惯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伎俩。这样一来,刘盆子同学可要时来运转了。
历代帝王大多子嗣繁多,他们一代代繁衍下来,就变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于是宗室漫天飞,而其中破落者即与平民无异,甚至连平民也不如。我们熟悉的刘备虽然是皇叔身份,可年轻时也只是织席子,卖草鞋的小贩罢了。而这位刘盆子更是可怜,他不过是赤眉军中主管养牛的“牛吏”(与弼马温有异曲同工之妙).
崇要立汉朝宗师为帝,并想借重朱虚侯刘章的民间威望(他在平定吕后之乱中立有大功),于是在军中寻其后人,最后挑来选去,在众多参与海选的刘家后裔中刘茂和刘盆子兄弟(他们的长兄刘恭当时不在军中),及前西安侯刘孝脱颖而出(因为这三人在血缘上与刘章最近)。皇帝候选人有三个,皇位却只有一个,怎么办?强盗自有强盗的办法,樊崇命人做了三张纸条,让三人抓阄,抓到写有“上将军”(取“天子将兵”之意)一张的人就是天命所归的大汉天子。结果十五岁的六盆子同学幸运的抽到了头奖,当“天命”突然降临的时候,这个蓬头陋面,衣杉褴褛的少年完全的不知所措,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皇帝,更不用说怎么去做皇帝了。面对樊崇等人叩拜天子,山呼万岁的场面,刘盆子吓得直哭,而当二哥刘茂让他把那头等奖券收好的时候,朋友你猜刘盆子怎么着?他竟慌乱的将纸条一口吞下!抓阄之后的刘盆子马上去找以前的上级刘侠卿(时任右校卒史),请求继续放牛,而已经“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乘轩车大马”的他,却还是在满身泥泞的和以前的小伙伴肆无忌惮的玩耍,哪里管什么皇帝不皇帝的。
刘盆子在赤眉军最傀儡期间,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在皇帝面前,那些出身草莽的赤眉将领面前也同样的毫无礼节,之后入长安因赤眉军劫掠百姓,刘盆子甚至曾提出过“辞职”,这个赤眉朝廷的情势之乱也就可见一斑了。最后交代一下刘盆子的归宿,赤眉军在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入主长安后很快又被刘秀统帅的义军打败,赤眉军被迫请降,刘盆子的长兄刘恭作为使者面见刘秀,谈判投降条件,他直接问道:“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我们皇帝以百万大军投降您,您给我们皇帝什么待遇呢?这时的刘秀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可能是因为胜券在握,也不担心赤眉军奋力一搏,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待汝以不死耳”,就是说,我可以给刘盆子这伪皇帝留条命。赤眉军战败之师,没有办法只有接受。
刘盆子在拜见了刘秀的时候,显示了平生唯一的一次机智(当然不排除有人教他的可能),当刘秀问他:“自知当死不?”时,他回答说:“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呵呵,我的罪过应当死,不过幸亏皇上您仁慈为怀,因为可怜我的遭遇而赦免了我。刘秀听后不由笑道:“儿大黠,宗室无蚩者。”-----你这小子真狡猾,我们姓刘的没有傻子。刘秀顾及同宗情义,对待刘盆子也确实不错(他若不是傀儡,若不是文盲怕刘秀也不会留他),不仅给其很多赏赐,还让他做赵王的郎中,吃一口闲饭,后来刘盆子又不幸失明,东汉王朝也为他养了老,总算得以善终。
刘盆子这样的皇帝足以和东晋白痴皇帝司马衷相提并论,他们的出现正是对封建天命,血统理论的最大嘲讽。皇帝不只象征着权力,也同样是非凡的责任,一国兴亡,百姓命运都系于帝王一身,若非英明睿智,岂不误国误民?这也正是各个大小王朝必然由盛而衰的决定因素。
相关资料
《汉书·刘盆子列传》------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恭少习《尚书》,略通大义。及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在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属右校卒史刘侠卿,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等议曰:“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遂于郑北设坛场,祠城阳景王。诸三老、从事皆大会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复还依侠卿。侠卿为制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乘轩车大马,赤屏泥,绛襜络,而犹从牧儿遨。
2008-5-2 11:50
绝世天骄.
元姑娘:公主冒称皇太子
说起中国的女皇帝,第一个闪现在大家脑海中的名字一定会是武则天,之后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还会想到文佳皇帝陈硕贞.鲜为人知的是,此外还有一个出身北魏皇室的小女皇,细究起来,她才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子,虽然我们今天连她名字都不得而知.为了叙述清楚,我们姑且称他为元姑娘好了.(北魏皇室本姓拓拔,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
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个与本文不相关的美女------钩戈夫人汉武帝晚年立她的儿子刘弗陵(汉昭帝)为太子,却将这位未来皇帝的生身之母赐死,一个年轻皇太后带着一个娃娃皇帝, 如果不出现太后及外戚专权那才是怪事.虽然于国家,于皇室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有益的举措,但由于它过于残酷,使后人对此多加诟病.朋友们请注意,说到此处,我们就要进入正题了,在汉武帝开了那个先例之后,在北魏帝国,立子杀母成了一项国策,并实行了一百多年,直到宣武帝元恪立元诩为太子,而未杀其母胡充华,这个野蛮的老规矩才宣告废除.不过相信这位仁慈的丈夫在九泉之下一定要为此悔恨交加.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谥孝明帝),时年6岁,其母胡充华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开始临朝称制,成为北魏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我们不能否认她是一个聪明人,但也必须承认,她决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这位胡太后在掌权期间(其中一段时间她曾被政变推翻,做了几年楚囚),除了大规模的铸造佛像,修建寺庙,与人通奸之外,做成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灭亡北魏,这期间各地起义叛变事件层出不穷,整个北魏帝国完全处于分崩离析之中.
这时的孝明帝已不再是个孩子,他已经19岁了,他希望能执掌大权,拯救濒于毁灭的帝国,但是他在朝中只身一人,无能为力,于是他想到了在动乱中壮大的军阀尔朱荣,下诏令他举兵入京,准备以武力迫使太后归政.没有不透风的墙,胡太后闻讯后的惊惧之情自然不言而喻,在情夫郑俨、徐纥的唆使下这老淫妇竟丧心病狂的毒杀了亲子孝明帝!宫廷政治的极端血腥,使人性也为之极端扭曲。
此前,胡太后出于政治考虑对孝明帝死后的政局已有准备,就在毒死亲生儿子那一年(528年),潘嫔妃为孝明帝生下一女,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元姑娘(呵呵,说了这么多,可算说到点上了),胡太后对外宣称皇子降生,并大赦天下,弄的让人不得不信.就在毒杀孝明帝后,胡太后立元姑娘为帝,改元武泰.胡太后的这个举动简直只有愚蠢两个字可以略加形容,她不明白自己的权力正是来源于儿子,没有儿子,仅凭一个假皇子,她又如何能继续执掌大权?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在局势稍微稳定后,胡太后不得不道出真相,改立临洮王世子,3岁的元钊为帝.这下可不得了,因为这大大的激怒了尔朱荣,他宣言不承认胡太后的元钊政府,另立元子攸(孝庄帝)为帝,不久尔朱荣就挥师攻陷洛阳,胡太后和幼帝元钊被扔到黄河里喂了鱼,同时尔朱荣又大开杀戒,他以孝庄帝召见百官、祭天的名义,让数千名北魏贵族重臣齐集淘渚,这些人最终被全部杀死,史称“河阴之变”。此后,尔朱荣,尔朱兆,高欢先后掌握北魏实权,在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后,两国朝政仍由权臣把持,可以说,正是胡太后一手将拓拔家的雄伟事业毁于一旦.大家知道这时离胡太后毒杀亲子有多久吗?呵呵,告诉你,不过两个月.
从这个故事中,我其实先说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宫廷政治的恐怖,权力使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成为禽兽,完全不顾什么人伦亲情,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相关史料----
母子之间,嫌隙屡起。郑俨虑祸,乃与太后计,因潘嫔生女,妄言皇子,便大赦,为武泰元年,复阴行鸩毒。其年二月,明帝暴崩,乃奉潘嫔女,言太子即位。经数日,见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实生女,今宜更择嗣君,遂立临洮王子钊为主,年始二、三岁,天下愕然。
<北史.后妃传>
2008-5-2 11:51
绝世天骄.
王始:至死犹迷皇帝梦
建平四年(公元403年),慕容氏统治下的南燕已经是日薄西山,就在这一年,莱芜人王始不堪其残暴统治, 于是聚集了几万人率众起义,自称太平皇帝,同时设置百官,俨然是一个小朝廷的模样. 南燕桂林王慕容镇领兵进剿, 王始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在南燕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的刑场之上,我们这位太平皇帝,面对闪亮的屠刀,仍是谈笑自若,而且处处以帝王自居.有人大约是想羞辱一下这位"僭号称尊"的老兄,于是问他:"你的老父亲和兄弟们现在在哪呢?"王始答道:"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征东、征西两个将军是王始给兄弟的封号,所以那意思就是说----我老爹逃亡在外,两个兄弟在和燕军的战斗中牺牲了!同时被绑在一旁的王始的妻子听罢简直是肺都气炸了,怒斥道:"你也就长了一嘴,没有这张倒霉的臭嘴你我何至于有今天!"王始很是坦然,劝解妻子道:"皇后你不知道,自古哪里有不灭亡的国家呢?当刽子手举起屠刀将要砍下的时候,王始仰天道"朕驾崩就驾崩,也不要改变帝王的名号!"瞧瞧这就是王始,不,是太平皇帝的气魄---"朕"的老婆什么时候都是"皇后","朕"死了那也叫驾崩!
今天我们看这个故事,未免对王始老兄的作为感到可笑,因为他至死都陶醉在九五之尊的迷梦之中,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其实他也是可敬的,不为别的,就为他这一份蔑视胡酋,视死如归的豪情也就足够了,比起刘阿斗,陈叔宝一流人物真是不知强上多少倍呢.<晋书.>中记载说对王始临死前的言行是"德闻而哂之",也就是笑话他,认为他是神经病,可真正可笑的又是什么人呢?正是他慕容德自己!慕容家族在东晋乱世中曾叱咤风云,五胡乱华时期由他们建立的政权就有四个之多(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可是在王始作乱的这个时候,距离南燕灭亡,慕容氏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过7年而已,可他却仍旧没有一点危机感.慕容德也算乱世之中难得的英雄人物,可他既不能从王始作乱这件事中得到一些教训,其最终国灭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安皇帝戊元兴二年>-----泰山贼王始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桂林王镇讨禽之。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安在,始曰:“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尔!”始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晋书.载记第二十七.>------先是,妖贼王始聚众于太山,自称太平皇帝,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征西将军。慕容镇征讨之,斩于都市。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所在,始答曰:“太上皇帝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其妻怒之曰:“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复尔!”始曰:“皇后!自古岂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国邪!”行刑者以刀环筑之,仰视曰:“崩即崩矣,终不改帝号。”德闻而哂之。
2008-5-2 11:51
绝世天骄.
高昙成:和尚为帝尼为后
(附白铁余:小儿科成就帝业)
历史上和尚做皇帝,不是没有,比如朱元璋就在皇觉寺出过家,但那是被逼无奈,只为混口饭吃,况且他也没真正的念过经,理过佛,也就是打打杂,要要饭罢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仁兄,却是名副其实的佛陀皇帝。
话说大唐高祖武德元年(610年),天下依旧动乱,野心家们仍在蠢蠢欲动。那涿郡怀戎县(今涿鹿保岱)地方上有一个佛家弟子,唤做高昙成,趁县令施舍斋饭的机会,率领赶斋的和尚五千人,强迫前来集会的老百姓一同起兵造反,击杀县令和镇将,之后攻城掠地,一时间声势浩大。高昙成于是自称“大乘皇帝”,改元“法轮”,我们看看这两个名号还当真是一派佛国景象呢。既然是称帝建国,总要有一位皇后母仪天下,我们的这位佛陀皇帝也不例外,不过他选的这位可有些特殊,那不是谁家的黄花大姑娘,而是一个与他一样的佛门弟子----尼姑静宣。静宣的相貌如何,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武则天,她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后与所有嫔妃被送但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可最终却能让高宗李治不顾一切地将她接近宫中(更主要的,武则天可是李治父亲的妃嫔),并立起为后,武则天那是一种怎样的美貌呢?想必这位静宣尼姑也是未遑多让吧。
在做了皇帝之后,高昙成又联络草头王高开道(下一篇我们就写他),封他做了齐王。不过这回大乘皇帝可失算了,几个月后他就死在高开道手上,自己的部众也一并归了高开道。至于那位尼姑皇后,大约是可以凭借天生丽质留得一命吧。
历史上借佛教名义启事的人数见不鲜,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号称弥勒降世,拯救人间,这对于封建社会饱受压迫的人们无疑是很具诱惑力的.与高昙成同时的唐县宋子贤(这人以后也会写到),扶风向海明都属此类,其他著名的还有元末的韩山童,清朝的白莲教大起义等等,这其中既有不堪封建剥削,揭竿反抗的农民起义,也有野心家妖言惑众的煽动造反,无论其正义与否,这些行为都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仍以唐朝为例,在高昙成几十年后的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大唐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太平盛世.可绥州部落稽白铁余就在这一年以佛事鼓惑百姓造反,他自称光明圣皇帝,设置百官,进攻绥德寺地。白铁余是如何糊弄老百姓的呢?其实很简单,几乎就是小儿科,他先将铜佛埋在地下,时间一长,杂草(苔藓?)自然就在铜佛上生长出来,这时他就对乡亲们说:“吾于此数见佛光。”,之后他就召集附近百姓,挖掘地下,果然挖出了铜佛(挖不到才怪呢~)于是他对百姓们说:“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各地百姓由是争先归附, 白铁余也就这样有了对抗朝廷的本钱.在众多以佛教名义的起事中,并不乏以歪门邪道鼓惑百姓造反,扰乱地方的情形.如果出于暴政之下或乱世之中,这种做法大可以加以肯定,但如是有意谋求帝位,那他们就无疑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极大隐患.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些教训,所以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佛教的措施,如唐玄宗曾下诏,对那些“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之僧给予严肃处理,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相关资料
怀戎沙门高昙晟因县令设斋,士民大集,昙晟与僧五千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邪输皇后,改元法轮。遣使招开道,立为齐王。开道帅众五千人归之,居数月,袭杀昙晟,悉并其众。
《资治通鉴》卷一八六
绥州步落稽白铁余,埋铜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其乡人曰:“吾于此数见佛光。”择日集众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远近赴之。铁余以杂色囊盛之数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数年间,归信者众,遂谋作乱。据城平县,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进攻绥德、大斌二县,杀官吏,焚民居。遣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之,甲申,攻拔其城,擒铁余,馀党悉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2008-5-2 11:51
绝世天骄.
完颜承麟:半日天子殉国难
金天兴二年(1233年),曾经纵横一时的金帝国已经被蒙古铁骑逼上了绝路,蔡州孤城((河南汝南)中金哀宗(完颜守绪)对蒙宋联军做着最后的抵抗.蒙古帝国此时已与南宋订立军事同盟,蒙古帝国许诺灭金之后可以收回淮河以南若干被金国攻占的土地,南宋则答应供应粮秣;宋与蒙古,仍以淮河为界。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军攻破蔡州外城,大军涌入城中,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亡国在即,他以英明神武之资,不甘做亡国之君,同时抱着复兴帝国的愿望,哀宗于是召集百官,宣布传位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完颜承麟自然不敢接受,一再推辞.哀宗先是反问道:"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我传位给你,那不是不得已吗?(这句可是实话,好好的皇帝谁不想当),接下来哀宗即解释了传位的原由"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我啊身体肥胖,不善于骑马奔驰(其实就是不容易逃命,在之前他做过一次尝试,就失败了).你平时作战敏捷,又精通谋略,如果侥幸能逃得一命,也还叫我大金国留下一支余脉,好谋求复国,这就是我现在最后的期盼了.话都说到这份上,完颜承麟也只得接受,从而使中国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皇帝登基大典草草结束,百官朝贺之后,大家便又各奔东西,继续率军应战.这个时候,宋军也已打破南门,大军入城与金军展开了激烈巷战,金军寡不敌众,很快就招架不住,纷纷败退.哀宗伤痛欲绝,在幽兰轩自缢而死.关于哀宗的殉国,史书上这样一段记载----城危时即取宝玉置小室,环以草,号泣自经,曰"死便火我",烟焰未绝.这段话出于别人转述,如果是真的,那哀宗之死就更多了一份悲壮之气.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味的历史问题,那就是哀宗尸体的去向,关于这个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引几段史料给大家与中国的正史做了比较拉施特(伊利汗国宰相)的《史集》记载道".......蒙古人认出他们所杀的并非阿勒坛汗(金哀宗),便搜索他本人。乞台人断言他已经烧死了。蒙古人不相信,便索取他的头颅。因为南家思(南宋人)的军队知道这件事的情况,所以尽管他们也是阿勒坛的敌人,但他们却支持了拒绝蒙古人从坟墓中把他挖出来、交出他的头颅的要求,他们和乞台人一起证明他是烧死了。为了确定真相,蒙古人索取他的头,但他们知道,如果把另外某个人的头交给蒙古人,他们会认出来这不是他阿勒坛汗的头。最后,他们把某个人的手交给了他们。为此,蒙古人对南家思人不满;但当时却难以同他们争执。”这样看来,蒙古人只是得到了金哀宗的一只手而已.
《宋史.孟珙传》则说“珙与倴盏分守绪骨" ,也就是宋元两军瓜分了金哀宗的尸体. 孟珙得到的那一部分被作为此次作战最大的战利品带回南宋,进献给宋理宗,并用它告祭先祖,也算报了靖康之耻.
以上都是闲话,接着说末帝.已经退守内城的末帝闻讯后便率领群臣前去哭祭哀宗遗体(可能早被烧焦了).有人说金国亡于汉化太深(比如柏杨)其实也不无道理,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们居然还在拘泥于儒家的那套所谓"礼".这面他们还在哭着,外面内城已被攻破,末帝披挂上阵,力战而死,壮烈殉国.末帝从即位到身死不过半日,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
完颜承麟在位虽只半日,但不久前关于他的一则新闻却成为历史爱好者们的焦点,这全都缘于完颜村的声名远扬.这个完颜村位于甘肃泾川县城十多公里,泾河北岸九顶梅花山下.其中一部分是完颜宗弼(就是赫赫大名的金兀术了)的后裔,另一部分则与我们今天说的金末帝大有关联,《泾川乡土志》记载道:“泾川完颜氏,为女真后裔。金末帝完颜承麟为元所灭。金后遁于安定,遂于泾川土著。”蔡州城破后,金国突围出的朝臣们保护末帝遗体一路西行,到达安定(泾川),因为这已有“芮王坟”(金兀术之子完颜亨被封为芮王)和众多同族的守陵人,于是就将末帝遗体安葬在了泾河与沅河交汇处,从此他们也就定居与此.
<礼记>中说----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真正能将国君死社稷这一要求付之行动的少之又少,而金国之亡,却一下出了两个,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相关资料
三年正月壬寅,册柴潭神为护国灵应王。甲辰,以近侍分守四城。戊申,夜,上集百官,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承麟固让。诏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称贺。礼毕,亟出捍敌,而南面已立帜。俄顷,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者弃门,大军入,与城中军巷战,城中军不能御。帝自缢于幽兰轩。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诸禁近举火焚之。奉御绛山收哀宗骨瘗之汝水上。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金史.哀宗本纪>
2008-5-2 11:51
绝世天骄.
转载地址[url]http://www.langya.org/bbs/showthread.php?t=61525[/url]
2008-5-3 01:03
水镜门生
天骄自己的作品怎么标注个转:doubt:
2008-5-18 11:29
绝世天骄.
呵呵,绝世天骄ID与绝世天骄.ID并非同一ID嘛...:handshake:
2008-5-24 16:03
五袋石果
还有本朝出现的大有国皇帝曾应龙-据说现在还在监狱服刑。
有没有人知道这位大有国皇帝曾应龙是真是假?
2008-5-29 18:17
绝世天骄.
建国以后称帝号者大有人在,转于下
[大中华佛国](1947----1953,1983)
先主石顶武 1947----1953 图谋叛乱,被人民政府处决。
后主石金鑫 1983 石顶武之子,1983年在农民“丞相”李丕瑞的“辅佐”下登基,于湖南醴陵农村复国,旋被县公安局镇压。
[道德金门皇帝]
丁兴来(盲人) 1981----1990 地处大别山,创道德金门教,然后称帝,封了"正宫娘娘""西宫娘娘""宰相"等21个人,赐"仙印"41枚.由于交通闭塞,直到称帝后十年才被发现并被乡政府处理。
[中原皇清国]
正皇帝张清安 1982
副皇帝廖桂堂 1982 以皇清为年号.地处大巴山。
张清安刻“玉玺”,设“后宫”,分封“丞相,文武百官”,“颁布《天律森吏》”,打算定都巴中县,把巴中川剧团大楼当皇宫,甚至写好了准备(通过邮局)寄到台湾的册封蒋介石为“威国王”的“谕旨”,还决定要“御驾亲征”,结果还没出师,就被县公安局给灭了。
[圣朝国]
1980----1982 林文勇,地处大巴山仪陇山区,被县公安局镇压。
〔玉皇大帝〕
1982年地处大巴山的曹家元自称玉皇大帝,旋灭。
〔皇帝〕
1980年地处大巴山的朱仕强自称皇帝,仅七日即被村书记带人灭了。
[大圣王朝](1986----1988)
女皇晁正坤 1986----1988 地处胶东半岛。行巫术、招童男、建“后宫”、后被县人民政府镇压。
[万顺天国] (1990----1992)
李成福 1990----1992 地处豫西。自建安民党、万李起义军,自称唐朝后裔,妄图以农村
包围城市的方式复辟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后被乡派出所3名干警剿灭。
[color=Red][size=5]大有帝国 [/size][/color]
姓名不详,登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因是反对计划生育政策。于是在农村立国,称皇帝,调动大军(数百人似乎),杀入县城,攻陷县医院,俘全部医生、女护士,将所有计划生育用品搜出并销毁。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动反击并围困了县医院,皇帝率军顽强抵抗后兵败被俘。本应判该皇帝死刑。念其无知,判处无期。
[[i]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8-5-29 18:21 编辑 [/i]]
2008-5-29 18:20
绝世天骄.
“大有帝国”
姓名不详,登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因是反对计划生育政策。于是在农村立国,称皇帝,调动大军(数百人似乎),杀入县城,攻陷县医院,俘全部医生、女护士,将所有计划生育用品搜出并销毁。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动反击并围困了县医院,皇帝率军顽强抵抗后兵败被俘。本应判该皇帝死刑。念其无知,判处无期。
曾“皇帝”在监狱中接受采访
威:您就是这座监狱鼎鼎大名的土皇帝?
曾应龙:应该叫陛下。
威:好吧,陛下,您是什么时候称帝的?
曾应龙:不是朕想称帝,是朕的十万臣民拥戴朕登基的。大约十年前,在乌江中游的观音岩,爬上来一条娃娃鱼,这牲畜会说人话,而且总在月明之夜,从岩里向外唱一首童谣,什么“假龙沉,真龙升;河之南,降太平”。后来,连三岁小孩都会唱了,于是这歌谣经过许多小孩的口传遍了九村十八沟,有位好奇的人叫马兴,是当地的风水先生,一天夜里,他带着一拨村民跟踪歌声,在“观音”的嘴里找到娃娃鱼,那牲畜见人不但不逃跑,反而啪啪扑打着尾巴,像迫不及待地欢迎人来。马兴捡起它,从它的嘴巴当众挖出三尺黄绫,正是那首童谣,而在鱼肚皮上,刻着“大有”二字。其时皓月当空,马兴出洞,望月冥思片刻,突然对天地三拜九叩,向大家举鱼布告玉皇大帝的诏示。朕事先并不知道娃娃鱼的事,计划生育闹得厉害,乡干部隔三过五带着医生,挨门挨户地查超生子女,查出来要罚款,装在肚皮里的要拿掉,还号召育龄内男女都去结扎、安环。朕有两个丫头,还想要个龙子,就同村里许多人一样,悄悄带着没出怀的婆娘外出打工,在新疆搞建筑七个月,果然天遂人愿,有了龙子,按辈份取名延泽。联不敢回乡,就领着妻儿到了河南,在新乡落脚。可还是让马兴冶算出来了。所谓“真龙升”,正暗合“曾应龙”这个姓名,“河之南”即河南,也有坐北朝南的意思,那么“新乡”这个地名正是新天子藏身之地。乌兴领着一班臣民,千里迎驾,见着朕就取出龙袍加之,纳头便拜,山呼万岁。朕却之不恭,只好顺应天命,回乡称帝,国号“大有”,改公元1985年为太平元年。
威:“大有”的合意是什么?
曾应龙:大有者,你有,我有,大家有也。朕登基下的立国御旨“有地大家种,有钱大家花,娃儿随便生”,已在臣民中广为传颂。
威:陛下的疆土有多大?
曾应龙: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朕实际管辖的也就是湘、贵、川交界,有三县之地。宰相牛大全在立国之际,专门组织人丈量土地,绘制成地图,送达四川成都国,湖南长沙国和北京国政府。
威:说句不客气的话,陛下的这个大有国完全是从史书里照搬来的,包括童谣、娃娃鱼显灵、河南迎驾等细节都是陛下与大臣事先密谋的结果,真没想到,时过境迁,您老人家还在做皇帝梦。
曾应龙:放肆!朕知道你是四川成都国来的什么记者,又同狱方混得颇熟。但朕有权拒绝你的采访。
威:我不是记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民情研究者。如果陛下这次不愿同我开诚布公地交谈,恐怕以后就再难有机会让人了解您和您的“国家”。据我观察,您读过不少古籍,您知书达理,素怀鸿鹄之志,虽然这种远大志向有点过头,您不想永远成为世人的笑柄吧?
曾应龙:成王败寇,有什么值得笑的!您能保证如实地记录朕的口谕吗?
威:当然,陛下。我保证。
曾应龙:话说太尉马兴、宰相牛大全等一班臣民迎驾回乡后,向朕奏请起事步骤和时机,马兴认为,大有国地理偏僻,人烟稀少;乡民们受祖宗规矩的约束,传宗接代的旧意识根深蒂固,计划生育政策在这儿难以推行。更由于一些乡干部的粗暴作风,激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婆娘们宁愿钻山洞、吃野菜、喝泉水,过野人的生活,也不愿做人流。这种害怕断子绝孙的普遍民情是能够利用的。牛大全认为,应该让大有国的开国大臣们深人(和)民间,在老百姓中宣传生娃儿的权利是天地祖宗给的,当然是生得越多越好,虽然养娃苦一点,但人穷惯了,苦惯了,养一个和养七个、八个也差不多,多一个娃儿就多一份盼头,谁要是连咱的
盼头都要灭掉,就应该同他干。经过半年多的发动群众,大有国的基础就打好了。于是朕连续颁发几道痛斥计划生育为妖术的秘密诏书,号召大有国臣民敞开生,谁要生养十个娃以上,朕就赐封为“诰命夫人”。正当其时,曾家沟的百岁长老去世了。在山里,百岁老人的仙逝是方圆百里的头等大事,许多人老远赶来参加送葬。风水先生作为贵宾被请到,他翻山越岭,忙乎了两天,终于期寻到一处向阳的风水宝地。逝者灵柩停了三七二十一天。请外山的和尚念经做道场,方选定出痪日。
按马兴的计算,必须要在太阳刚露头时落下桤材,百岁长老的香火才会同旭日一般,永远上升。于是一千多人的送葬队伍半夜就吹吹打打地起身了,大有国的开国臣民一百多人也混在里面,普天之下都是逝者的孝子,朕在这时也不能免俗。大家认为如果能借百年之尸还魂立国,无疑是天赐的吉兆。绕着山梁盘桓而上的长蛇阵壮观极了,连星星也暗然失色,并且越朝上,越辩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火把和人群。牛大全奏道:“陛下,这一切都来自天国呀。”于是跟着朕一道加入嚎丧的队伍。领头哪个家伙嗓音特别亮,他颂一句,上干人就合一句,
把山震得嗡嗡直响:“走哇走哇,不要歇气哇,不要抬头哇,到天河上游,去投胎哇,二十年后你又来哇,娶个大姑娘,日牝又下崽哇……”
威:您老人家还挺有诗意的。
曾应龙:好戏还没开场呢。下葬的时辰到了,太尉马兴叉率领十几位禁卫军迎着刚露头的日头跳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跳起来。宰相牛大全趁机亮出膀子,祭起大有国的龙旗,跺几跺,摇几摇,接着从怀里掏出一把豌豆,扬手一抛,连叫几卢“变”;人们都弯腰去捡那些人土的神豆,不提防乌云从山涧底阵阵涌起,一会就遮住了太阳,霎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似有十万天兵天将杀向人间。
威:这就叫“撒豆成兵”的把戏了。
曾应龙:你还憧点行。众人被暴雨浇得鬼哭狼嚎,纷纷下施恳求牛宰相收了法术,朕自然准奏。雨过天晴之际,臣民们完成葬仪,随朕下山,一路竖起招兵旗,四方乡民纷纷投靠,十几天聚了数万之众。
威:什么数万之众?您的判决书我看过了,也就不过几干受你们愚弄的群众。
曾应龙:君王无戏言。朕还亲率御林军攻人县城,占领了县医院,赶跑院长,将所有的避孕妖物嫂出,在院子里堆成小山,点火焚毁。这一惊世壮举,相当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万众欢呼雷动,于是牛宰相马太尉率文武两班大臣,着蟒袍持玉笏,依次上朝,行君臣之礼。
威:听说陛下还拥有三宫六院,共四十名嫔妃?
曾应龙:那都是牛、马二位爱卿做的好事!朕曾下诏辞退,说创国伊始,百废待举,天子理应与众臣民同甘共苦,岂有功未成,先思淫欲的理!可众卿苦苦相劝,言从古至今,天子都是三宫六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陛下不承淫欲的精神值得万世景仰,但这排场是不能不讲的!
威:陛下的嫔妃都是哪儿选来的?曾应龙∶县医院的女护士都人选了,其它就是文武大臣的公主,但朕日理万机,连一起厮守了半辈子的皇后也无暇宠幸,哪顾得上嫔妃!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腐败了,满朝都是皇亲国戚。我明白你们为什么要把皇宫选在医院了。一是女人多,二是大有国的乌合之众根本就攻不下县政府。
曾应龙:朕一心记着攻医院烧避孕妖物,召唤民心,把政府和公安局全忘了。后来,解放军包围了医院,朕亲率御林军迎战,不幸被虏,而马太尉却押着后宫嫔妃,投荷花池自尽殉国,可惜池水太浅,淹不了人。马卿一时兴起,竟舞起大刀片子,斩了两个嫔妃的头,唉,亡国之痛,没齿难忘啊!
威:马太尉和牛宰相不是会撒豆成兵吗?他们的法术到哪儿去了?
曾应龙:牛卿祭起大有龙旗,正要作法,肚子就挨了一枪。好个牛卿,大吼一声,又向前冲了几丈远,可还是倒下了。
威:陛下的朝廷也覆灭得太快了!
曾应龙:天命也,非战之罪也!马太尉拖了命债,被判处死刑。朕与牛卿等一干大臣均身负重罪人狱。朕就是不服北京国的法!你想想,朕祖祖辈辈的骨头都埋在这地方,朕的族谱能够上溯至宋,一干多年啊,朕还不应该承接风水,建立大有国么?北京国管辖的地盘那么大,且四方八面都要朝贺,还缺一个小小的大有国么?吾国贫穷,就是因为五谷不丰,人丁不旺,计划生育一旦落实到户,朕愧对列祖列宗呀!再说,既使要结扎、安环,做手术,也得通过朕下诏,哪有外国人跑到本国来推行他们的政策的?
威:陛下说谁是外国?
曾应龙:吾国之外都是外国。
威:那我也是外国人了?
曾应龙:然也。国与国无论大小,都该平等相处,互派大使,互通关贸,试问如果吾国硬要到你国去推行“娃儿随便生”的政策,你国能接受吗?
威:这就是陛下申诉多年的理由?
曾应龙:然也。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小了,如果都锅您这么干,哪全中国至少有几万个皇帝要登基。您大约已劳动教养了十几年了,人(和)民政府对您怎么样?
曾应龙:朕学过医,大队就安排朕做了卫生员,也算广施龙恩。朕每天也读报,晓得外面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大事,而大有国相对封闭、落后,许多年也没有报上一天朕大事多,朕要在监狱里勤学习,争取能早日减刑出去,造福于本国臣民。
威:还想称帝?
曾应龙:穷不能立国,这是教训啊!所以说,要挖穷根,奔富裕,首先就要学习文化和科技。朕过去潜心钻研古藉,忽视了本土本乡之外的时代变化,入狱后,朕反而在高墙之内开阔了视野,还报考了函大。
威:皇上读函授大学?这倒是新鲜事。听说陛下为上学之事还下诏给监狱长和政委,称他们为“黄、王二大臣”?
曾应龙:读函大需要钱,朕的用意是在表彰黄、王二位管理监狱有功的同时,向狱方征集几百元学费,不料朕的苦心被误解。大队长亲临监舍,把朕好一顿训斥!
威:皇后来探过监吗?
曾应龙:朕已将她贬为庶人。
威:这么说您离婚了。儿女改姓了么?
曾应龙:一言难尽。朕的心情不好,不想再谈下去了。
威:但愿我能拉到赞助,支持陛下学完函大。祝君健康!
文章引用自:
2008-5-29 23:08
星义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8-5-29 18:17 发表
[万顺天国] (1990----1992)
李成福 1990----1992 地处豫西。自建安民党、万李起义军,自称唐朝后裔,妄图以农村
包围城市的方式复辟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后被乡派出所[color=Red][size=4]3名干[/size][/color]警剿灭。
[/quote]
:funk::funk::funk:这个……这个……太搞了点吧……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