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问下正德皇帝的战绩问题兼讨论一下古代君主上阵厮杀


2008-4-15 12:33 zfxweng
问下正德皇帝的战绩问题兼讨论一下古代君主上阵厮杀

恩,在SC看到有人讨论这个。在这里也讨论下。

正德十二年,武宗幸宣府、大同。九月初四是武宗的生日,他当天在山西阳和卫,文武群臣穿戴朝服于奉天殿行遥贺礼(注二)。

   此时,有5万蒙古骑兵扎营于玉林卫,将入侵。九月二十五,身在阳和的武宗得到这么消息后立即命令部队分布防御: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孙镇,驻军与大同城;辽东左参将萧滓,驻军于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驻军于天城卫;副总兵陶羔、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椎,驻军于阳和卫;副总兵朱銮,驻军于平虏堡;游击周政驻军于威远堡。从这一战略部署看,武宗的军事安排是非常精当的。

   九月二十七,武宗在阳和卫狩猎时突遇大雨冰雹,有随从被砸身亡。当晚,天际出现一颗红色的大流星,旁边还有五颗小星跟随。武宗可能受到这两件“灾异”时间的影响,决定第二天移驾大同。就在武宗离开阳和的第二天,蒙古人围困了阳和卫城(注三)。

   十月初一,武宗移驾至顺圣川。

   蒙古人分兵南下,扎营于孙天堡。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孙镇率所部与之战。武宗命宣府游击时春、辽东左参将萧滓驰援王勋,游击周政、副总兵朱銮和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追敌人,又紧急调遣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勲、庞阴,游击靳英勒兵与诸军在阳和汇合。参将江桓、张晨作为后应。

   十月初二,王勋与蒙古骑兵在绣女村遭遇,几经交战,敌人向南面的应州方向而去。

   十月初三,张輗、孙镇、陈钰与王勋又在应州城南五里寨与蒙古人遭遇,大战数十合,颇有杀伤。傍晚,蒙古骑兵沿居住山撤退,但仍留下部分兵力围困住王勋等的部队。初四清晨,天降大雾,蒙古人才解围而去。王勋等历尽率兵进入应州城。朱銮和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兵至此时正好也赶到。

  十月初五,王勋等出城与蒙古人大战于涧子村,萧滓、时春、周政、麻循等率领的部队也赶到,但被蒙古骑兵的迟滞,明军无法汇合。

  武宗于是率领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朱(江)彬及振杰、王钦、勲英隆雄,参将郑骠等人带兵从阳和方向前来援助。众军殊死拼杀,蒙古人才稍微后退,大军得以汇合。此时天色已晚,就在战场上扎起营垒。武宗当晚就住在营中。

  十月初六,蒙古人发动进攻。武宗亲自指挥诸将搏杀。这一仗,从清晨到傍晚,血战5个时辰,大战百余合,蒙古人才退去。

  十月初七,明军向西追击,武宗与诸将且战且走,一直追到平虏堡和朔州附近。武宗还要进兵,但忽然刮起大风,白天昏暗得像夜晚,明军又疲惫困顿,这才作罢。武宗命令王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向北京报捷。

  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此战仅杀死蒙古人16名,而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武宗本人几乎遇害(注四)。

   关于武宗本次北巡曾经手刃一名蒙古人的事情,是武宗自己说的。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初六),武宗回到北京,在整个欢迎仪式上,皇帝只说了一句话:《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上还自宣府……上饮毕云:‘朕在榆河亲斩虏首一级。’”之后,纵马直奔豹房。

   首先,笔者不怀疑武宗曾“亲斩虏首一级”这件事。以武宗的性格,应该不会说这样的大话。但现在很多专著、论文和通俗读物都认为,武宗“亲斩虏首一级”就是发生在上面讲的“应州之役”最激烈的那场战斗中。而笔者窃以为,这可能不是事实或者说不完全是事实——

   武宗自己亲口说是在“榆河”斩获此首级,那么这个“榆河”在哪里?首先,明代应州附近并没有任何一个地名或河流叫“榆河”。根据史料的记载,北京北部的“温榆河”在明代叫“榆河”,位置就在现在的通州区,这个位置离北京实在太近了,在那里遭遇蒙古人实在是不大可能。但在今天的大同附近,明代时却有一条 “御河”,大同市今天就有一条街道叫“御河路”。这条御河发源于口外,经过大同向南流入桑乾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卷》第 54-55页。

  “榆”和“御”字音极为相似,笔者窃以为,武宗所说“榆河”当是史官对“御河”的误记。也就是说,武宗“亲斩虏首一级”是发生于“御河”附近。但应州附近,包括迤西达到朔州等地并没有这个地名。而由此又可以判断,武宗“亲斩虏首一级”的具体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是武宗在大同逗留期间,平时“狩猎”时遇到蒙古散骑斩杀之。与“应州之役”根本没有关系。

   二、是武宗于“应州之役”正式开始之前,十月初五,带领张永、江彬从阳和方向驰援应州涧子村被围困的王勋时,路过“御河”遇到蒙古散骑时所为。

   此外,有一本叫《大明朝的另类史》的书有这样一段描述:“有明一代,皇帝亲征不少,明英宗大草包不说,明太祖、明成祖多次出征,但皆是亲自指挥而已,能以皇帝身份置生死于不顾纵马挥戈杀敌的,仅明武宗小伙儿一人而已!”

   根据史料记载,“以皇帝身份置生死于不顾纵马挥戈杀敌的”在明代还有明宣宗,不只“明武宗小伙儿一人”,本文上面已经说了。

   《大明朝的另类史》:“十月间,江彬陪同武宗自宣府驰奔大同,在阳和附近游猎。恰巧有蒙古诸部数万骑寇边,大掠应州。边将王勋等人知皇帝在附近,拼死力战,蒙古人败退而去。至于明武宗本人,率一哨人马,江彬陪驾,正好在途中遭遇一股蒙古兵,双方拼杀。大战近一个时辰,蒙古骑兵挡不住明军扈卫精骑,留下十六具尸首遁走。明武宗马上功夫了得,竟然以九五之尊,交战中手斩蒙古兵一人。”

   根据史料记载,这段描述也是逻辑混乱的,有些还张冠李戴,而且根据《明武宗实录》:“明日虏来攻。上复督诸将御之。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乃退。”“自辰至酉”是5个时辰,不是一个时辰。

   听说作者在煮酒大名鼎鼎,哪位兄弟跟作者比较熟的话,帮忙转告一下,建议再版时修改。

  注一:
  《明宣宗实录》宣德三年九月辛亥:“上曰:孽虏无能为也。但谓吾无备,故敢此来。若知朕在此,当惊骇走矣。今须擒之,不可纵也。然此出喜峰口,路狭且险,骑可行,若侯诸将并进,虑缓事机。朕以铁骑三千先进,出其不意,擒之必矣。或言三千未必足用。上曰:兵在精不在多,三千精兵足办擒贼,诸军可后进。遂决意亲征。”
  同上书:“九月壬子,驻跸遵化县,简精锐骑士三千人,人二骑,各持十日糗粮以俟。”
  同上书:“九月癸丑,上率诸将及所简骑士发遵化,驻跸滦阳驿东。”
  同上书:“九月甲寅,驻跸喜峰口。”
  同上书:“九月乙卯,车驾出喜峰口。夜,军士皆衔枚敛甲韬戈,驰四十里,昧爽,至宽河,距虏营二十里,虏望我军,以为戍边之兵,即悉众来战。上命分铁骑为两翼夹击之,上亲射其前锋三人,殪之。两翼飞矢如雨射虏,虏不能胜,继而神机铳叠发,虏人马死者大半,余悉溃走。上以数百骑直前,虏望见黄龙旗,知上亲在也。悉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
  《明史纪事本末》卷20《设立三卫》亦有较简明的描述。

  注二: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二年九月丁酉:“万寿圣节,上在阳和,文武群臣具朝服于奉天殿行遥贺礼。”

  注三:
   《国榷》卷50正德十二年九月庚子(二十七):“上猎阳和,大雨雹。”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二年九月庚子(二十七):“昏刻,北方流星如盏,色赤黄,发光如碗,起东北,行至近浊,后有五小星随之。”
  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5:“正德十二年丁丑九月,上幸阳和城。二十七日方猎,天雨冰雹,军士有死者。及夜,又有星坠之异。明日驾赴大同,又明日达贼统众围阳和。向无二异,上意未遂回。乃知天之仁爱深矣。”

  注四: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二年十月丁未:“上亲督诸军于御虏于应州,虏遁。驾还大同左卫城。先是,虏五万余骑营玉林,将入寇。上在阳和闻之,命诸将分布要地,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张輗孙镇,军大同城。辽东左参将萧滓军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军天城,副总兵陶羔、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椎军杨(阳)和,副总兵朱銮军平虏,游击周政军威远。时九月戊戌也。既而虏分道南下,营于孙天堡等处。勋、輗、钰、镇率所部御之。上命春、滓往为之援。政、銮及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虏后,有亟调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勲、庞阴,游击靳英俱会阳和。参将江桓、张晨为后应。十月甲辰,勋遇虏于绣女村,督军步战,虏南循应州而去。明日,輗、镇、钰与勋复遇虏于应州城南被五里寨,战数十合,颇有杀伤。薄暮,虏傍东山而退。仍分令兵围勋等。比晓,大雾,围乃解。勋等入应州城。銮及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兵至,又明日,勋等出城遇于涧子村,大战,滓、春、政、时循等兵亦至,虏以别迎敌我军,不得合。上乃率内外提督监督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朱彬及振杰、王钦、勲英隆雄,参将郑骠等兵,自阳和来援,众殊死战。虏稍却。诸军乃合。会暮,即其地为营垒。乘舆上马。明日虏来攻。上复督诸将御之。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乃退。明日,引而西,上与诸将且战且退,追至平虏朔州等边。上复进兵,会天大风,黑雾,昼晦,我军亦疲困,乃还。复令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以捷闻于朝。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者(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蒙古的达延汗(即小王子)在此战后(1517年)就基本上在历史上失去了记录。现在一般的蒙古研究者都认为1517年后他便去世,而不是1543年。

或者说由达延汗从1483年发起对明朝的攻击(但大规模的进攻是他彻底消灭蒙古分裂1489年),到了1517年后便结束了。蒙古人一直到嘉靖中期才重新开始大规模的进攻明朝。

明武宗在这场战役之所以被中国史官攻击,一个极其重要就是,这场战争中没有文官参与。

明武宗当时身边没有一个文官,都是边帅的将领,这对于明文官集团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文官们是边不断降低、篡改、隐瞒任何关于这场战役的信息。





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不少但大多也都是只是亲自指挥,亲自上阵厮杀的应该不多。单论明朝太祖,成祖应该都没有这个可能性。宣宗平息朵颜三卫叛乱的时候亲手射死三个叛军,再就是武宗了。单论明朝,在皇帝完全被文官集团控制之前尚武精神还是不错的。之后唯独一个武宗还被抹黑了。

再就是太宗艺祖,太宗至少被单雄信追杀过。另外满清前期的那帮强盗集团的匪首就表说了。

2008-4-15 14:03 tiger1970
我怀疑亲自上阵的明朝皇帝可能还有绍宗(隆武)。因为他的崩殂有很多说法,其中有的说法给他提供了格斗的机会。
另外,如果有机会,可能上阵的还会有威宗(崇祯)。他曾经手拿四眼枪试图突围。
当然,太祖、成祖都亲自上过阵,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那时他们还不是皇帝)。

至于其他朝代,君主上阵的很多。刘裕的长刀,冉闵的冲突,唐宗的神箭,宋祖的冲锋,永乐的陷阵,都是很著名的事情。

2008-4-15 14:11 三种不同的红色
光武也算一个吧。

当年他被王朗打得惨兮兮,不可能没有亲自操刀上阵的经历。

2008-4-15 16:30 伤云
比起明武宗是否亲手杀了一个蒙古兵来,应州之役打了10个小时只死了不到100人更让人不理解。“自辰至酉,战百余合”....

另:该文注四索引《明武宗实录》最后一句“乘舆几陷”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指皇帝的座驾么?

2008-4-15 16:51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伤云[/i] 于 2008-4-15 16:30 发表
比起明武宗是否亲手杀了一个蒙古兵来,应州之役打了10个小时只死了不到100人更让人不理解。“自辰至酉,战百余合”....

另:该文注四索引《明武宗实录》最后一句“乘舆几陷”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指皇帝的座驾么? [/quote]
恩,所以说武宗本人几乎遇害。不过很难说不是文官的故意抹黑。

战果么?蒙古人此后十几年不在犯境就很能说明些问题

不过也有可能是小王子在此战中被击毙,蒙古人因此退兵。

[[i] 本帖最后由 zfxweng 于 2008-4-15 16:59 编辑 [/i]]

2008-4-15 16:57 l16s38j31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4-15 14:11 发表
光武也算一个吧。

当年他被王朗打得惨兮兮,不可能没有亲自操刀上阵的经历。 [/quote]

刘秀的确应当算,昆阳大战的时候,不是他带着其他十二个人突出重围搬救兵的么?不过转念一想,那会儿他还不是皇帝,官衔好像是什么“太常偏将军”。当上皇帝以后有没有上过战场就不大清楚了。另,汉高祖刘邦也算是一个吧,平英布时候不是亲自在阵前吗?还有白登之围。。。

2008-4-15 18:37 loadring2002
應州之戰戰百餘合,雙方加起來近十萬人,結果蒙古方只死亡十幾人...明方只死五十二人...

雙方用空手互歐..也不只死這麼多....:qDD+

這場戰役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死傷最少的戰役...小王子達延汗跟武宗都可以說是軍神了,他們二人可以在大規模激烈的戰鬥裡,把傷亡控制在60人以下,放觀古今中外...大概只有現今的美軍(單一戰役)可以稍微比拼一下....:titter: (文官貶低武宗...結果沒想到反而抬高武宗)

2008-4-15 18:44 zfxweng
恩,大概应州之役是跟倭人一样玩的是一骑讨吧!?:titter:我们的厚照同学英勇杀敌手刃小王子,鞑靼败退。:qcool+:qcool+

2008-4-15 18:51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zfxweng[/i] 于 2008-4-15 16:51 发表

恩,所以说武宗本人几乎遇害。不过很难说不是文官的故意抹黑。

战果么?蒙古人此后十几年不在犯境就很能说明些问题

不过也有可能是小王子在此战中被击毙,蒙古人因此退兵。 [/quote]
也许是清朝人摸黑??

2008-4-15 19:22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phoenixdaizy[/i] 于 2008-4-15 18:51 发表

也许是清朝人摸黑?? [/quote]
汗,满清还不至于无聊到去抹黑明中期的历史吧!虽然他们已经很无聊了。
主要还是文官吧!武宗的确不得文官的好感,加上此战也没有文官在旁。据说宋明战争没有文官在旁一般都会在史料上反映得非常少。

2008-4-16 01:02 LXR
人家只玩单挑拉。

2008-4-16 08:33 alance1981
回复 #4 伤云 的帖子

“乘舆几陷”很象是春秋笔法,应该是指皇帝也跑到第一线了

2008-4-16 11:44 tiger1970
乘舆几陷和亲手杀蒙古兵并不矛盾,而且可以互相印证。
我的推测就是:皇帝的车前出现了蒙古骑兵,皇帝也拿起武器格斗,并且亲手杀了一人。当然,最后皇帝安全啦。

可见,要么是明军确实不堪一击,让敌人冲到皇帝面前(如果这样的话,不知多少将士战后要人头落地?可是实际没有),或敌人太强,冲到皇帝面前(如果这样的话,明军会死很多人,可是实际也没有这样多的人死亡)。

所以,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皇帝冲在前面,而且是带头冲锋。

2008-4-16 15:56 chuhun989
这有什么奇怪的,自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到查理曼帝国建立为止,意大利半岛上的公国们打仗几乎从来不死人。打仗的时候,就是互相比划一下,虽然拿着武器,却不会真去砍人,就跟摔跤一样,被打倒在地就算死了,退出战场。等到查理曼大帝进军亚平宁半岛,意大利那帮所谓的军人见到法国人居然真的杀人,几乎吓傻了。

2008-4-16 16:18 伤云
[quote]原帖由 [i]chuhun989[/i] 于 2008-4-16 15:56 发表
这有什么奇怪的,自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到查理曼帝国建立为止,意大利半岛上的公国们打仗几乎从来不死人。打仗的时候,就是互相比划一下,虽然拿着武器,却不会真去砍人,就跟摔跤一样,被打倒在地就算死了,退出战 ... [/quote]

问题是这套小孩子打架的玩意我们的祖先在3千年前就抛弃了,春秋战国时候死伤数千都不罕见...甚至于还有数以万计者。


这场战役实在是异常奇怪的一场战役,史家虽有春秋笔法,可这种记述....简直是“冬夏”笔法...

正德本人说他在榆河(御河?或者其他的什么谐音地方)杀了一个,个人感觉不会是应州战役里的事情。一来地名对不上,二来应州战役即使是皇帝冲在前面,也只能是相对靠前而已,仗打败了还有活路,皇帝出事就一点活路也没有了,那帮子武将太监们再笨也能想到吧.....

2008-4-17 15:45 太平清领道人
應州之戰戰百餘合,雙方加起來近十萬人,結果蒙古方只死亡十幾人...明方只死五十二人...
明显的弱化战果,不过也有些太过了。。。

2008-4-17 16:20 congwanshui
呵呵, 是很奇怪, 我们仅仅知道的是, 武宗打赢了一场10几万人参战的大战, 虽然明军兵力占优, 但相比英宗的40对20万被活抓, 那是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2008-4-25 17:30 叡德
由此可見,一定要加強對軍隊的文化教育

2008-4-25 21:46 吴元叹
应该是嘉靖的抹黑吧,毕竟武宗死,嘉靖即位,又是以小宗入承大统。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武宗,倒也是拜他所赐,不然以中国为尊者讳,那些武宗特立独行的事情,早就被抹杀在实录之外了

2008-4-25 22:10 慕容燕然
不一定是嘉靖抹的黑,我估计抹黑很可能就是正德朝的大臣干的。应州之战前武宗对大臣劝谏他不要亲征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为了打仗还搞出个大将军朱寿来涮了大臣们一把,这让留在京城的文大臣们相当没面子。最关键的是应州之战武宗居然打赢了,按明朝文官的脾气抹黑武宗进行报复是很有可能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