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影音经典 »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和电影


2004-5-15 15:42 隔岸的花
Anna和Mike是电影演员,在电影中扮演维多利亚时代的Sarah和Charles。Charles有未婚妻,有财产,有地位,Sarah有才华,但是出身普通,曾经爱上一个遭遇海难的法国中尉,与其分手之后受到当地人的藐视。两人坠入爱河,并冲破重重阻碍,在影片的结尾重逢。在戏外,Anna是有夫之妇,和Mike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发展出一段婚外的恋情,在影片结尾时结束。

在小说中,Sarah和Charles的结局是一个悲剧。Sarah摆脱了孤独和耻辱,获得了自由和新的生活,而Charles则陷入了其以前的处境。在电影中,没有体现这一悲剧的替换,但以戏中戏的方式,通过戏里戏外的互动,诠释了相似爱情的两种不同结局,也是一大亮点。

我对于小说的喜爱略多一点,原因在于作者虽然是整个故事的陈述者,但从未表现的无所不知。他时时跳脱陈述者的身份,作出评价或者分析。而且整部小说以散漫的叙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创造出一个神秘的Sarah,因为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属于自己的,不是由陈述者或者什么人控制的。电影的表达方式则完全不同。它放弃了作者游移不定的叙述方式,引导着观众关注并理解Sarah的行为举动。这虽然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和可理解度,却也在同时失去了Sarah的神秘和原著的味道。

不过抛开原著,单独作为一部电影来看,这部片子还是颇有意思的。

2004-5-16 13:29 栀子飘飘
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往往是逊于小说本身的,而且常常会对小说原来的主题进行阉割。我看过的改编比较成功的那些,《阿甘正传》单独作为电影来讲虽然很优秀,但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忠于小说的原精神;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也算是上乘之作了,依然受尽原作者伯吉斯的嘲弄。可能这是改编类电影的最大弱点:要有独创性就会对小说原主题阉割或者改造,否则要是忠于原小说精神又无法达到小说的高度。正是由此所以那些名气较大的作家比如马尔克思他们任凭对方出价再高都拒绝出售小说的改编权吧,那些有远见的优秀导演也对电影和小说的混为一谈深恶痛绝。倒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王朔的原著做到了主题精神上的一统而且两者各擅胜场。

2004-5-16 16:40 tiggor
小说我没有看.

这部电影名声如雷灌耳,好评如潮.好象非看不行.我是带着崇拜的心情去接受教育的.但看了感觉平平.应该说这电影在结构方面处理相当出色,但镜头的力度不足,提不起劲.
苏牧<荣誉>一书里有这部电影的分析,从技术上分析得比较周到.福建出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也有不错的分析.

2004-5-18 17:56 River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16, 16:40:32发表
小说我没有看.

这部电影名声如雷灌耳,好评如潮.好象非看不行.我是带着崇拜的心情去接受教育的.但看了感觉平平.应该说这电影在结构方面处理相当出色,但镜头的力度不足,提不起劲.
苏牧<荣誉>一书里有这部电影的分析,从技术上分析得比较周到.福建出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也有不错的分析.[/quote]
tiggor很专业啊,PF  
关于改编小说的电影,在别的网站里看到争议最多的是《活着》,真想听听二位的高见

2004-5-18 19:22 栀子飘飘
[quote]原帖由[i]River[/i]于2004-05-18, 17:56:27发表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16, 16:40:32发表
小说我没有看.

这部电影名声如雷灌耳,好评如潮.好象非看不行.我是带着崇拜的心情去接受教育的.但看了感觉平平.应该说这电影在结构方面处理相当出色,但镜头的力度不足,提不起劲.
苏牧<荣誉>一书里有这部电影的分析,从技术上分析得比较周到.福建出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也有不错的分析.[/quote]
tiggor很专业啊,PF  
关于改编小说的电影,在别的网站里看到争议最多的是《活着》,真想听听二位的高见  [/quote]
高见是不敢当。

我认为电影是比小说要高一些的,这和我个人对余华原著小说评价不是很高有些关系。张艺谋的《红高粱》我到现在还没看着,不知道怎么样,就我看的他的其他四五部电影来说,《活着》我认为是他成就最高的一部了,其中葛优功不可没的,而且在情节取舍上也做得很好,不知道编剧是谁,没有让一家人全死绝死尽(原小说是除了“我”之外一家人全死干净了),假如他要是按照原著的去做,我认为对主题是有不小伤害的。基本上电影反映了原著精神而且剔除了小说多余的旁枝,在时间跨度的把握上也不错,其他的不敢说了,毕竟是三年前看的了,细节早忘的差不多了。

2004-5-19 13:16 tiggor
关于小说改编问题,老塔的<雕刻时光>里说得比较多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小说(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二者很难相互改编,尤其是那些优秀之作.而二三流的作品,改编的余地就更多了.<伊万的童年>即是一例.

活着的文学和电影,也是各有胜场.
我喜欢余华的方式.直接面对生命.但我反对用如此彻底的死光光来表示.对于太绝对的东西,我总是难以认同.余华讲的活着,在这种绝对之下,反而失去了活着的本来状态.

张艺谋的活着是我比较欣赏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是红高粱),在这里,讨论主题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张的叙述重点已经离开余华了.我喜欢张片对反讽手法的成熟运用以及对叙事的成熟.此前张的作品叙事非常薄弱.张的能力在于镜头而不擅叙事.到英雄亦是如此.看张的作品,如堆积木.但活着却做得很好.

个人浅见,诒笑大方了.

2004-5-19 13:59 栀子飘飘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19, 13:16:47发表
关于小说改编问题,老塔的<雕刻时光>里说得比较多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小说(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二者很难相互改编,尤其是那些优秀之作.而二三流的作品,改编的余地就更多了.<伊万的童年>即是一例.


[/quote]
马尔克思先是学法律的,后来他想当导演,在罗马专修过电影专业,学完全部课程后又因为电影这种表达和思考手段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很大,才最终转向小说创作,不过成名之后也涉及过电影方面。他在自己随笔集里的一篇名为《我的作品来源于形象》的文章里曾说:“只要未能从文学中摆脱出来,电影就不能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艺术。目前这种依赖性非常严重。也就是说,没有可靠的文学基础就不能拍电影。这对电影的独立存在来说害处是相当大的······”,这种看法和塔可夫斯基看法的不谋而合,作为20世纪世界两个不同艺术领域数一数二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的看法这么一致,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情。文学和电影艺术虽然有共通的地方,但是更多却也有完全不同的地方。中国现在有很多导演文学功底很差,改编现象更是严重,张艺谋几乎所有有所成就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而一脱离改编,他的作品往往就走向了失败,我觉得把他摆在电影大师的行列是实在是有点言过其实了,他只能算是个优秀的电影导演而已,他的电影在电影本身艺术性的探索拓展上无甚大的贡献,本来算是有所成就的电影镜头方面到了后期又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在国外那些大师级的作品里,没见过谁是为了镜头而去镜头的,镜头失去了电影内涵的支撑,我觉得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了,电影也就成了mtv而不是电影。相比来说陈凯歌明显高他一畴,电影的人文内涵和反思力度都比张要高,可是陈的最高成就代表作〈霸王别姬〉偏偏也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史上那些改编电影里,假如是改编之后的电影是很优秀的,往往原著小说并非是一流的,比如〈阿甘正传〉〈发条橘子〉等等,假如小说是非常优秀的,那么电影又往往沦于平庸,比如〈情人〉〈布拉格之恋〉,所以我觉得马尔克思的看法是很正确的,电影要想真正成为一种独立和纯粹的第七种艺术而不是别的艺术的附庸,必须脱离对文学的依赖,而一个导演想成为真正的大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能写出优秀的剧本。

2004-5-19 14:21 栀子飘飘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19, 13:16:47发表

活着的文学和电影,也是各有胜场.
我喜欢余华的方式.直接面对生命.但我反对用如此彻底的死光光来表示.对于太绝对的东西,我总是难以认同.余华讲的活着,在这种绝对之下,反而失去了活着的本来状态.

[/quote]
我觉得铁哥说的很有道理,余华原著小说对故事结局的处理我认为是很失败的,他刻意设计了一个故事圈套让读者往里面钻,而等到读者读到结尾果然如自己所意料的作者让主人公一家全死了个干净,察觉原来整个故事都只是一个圈套之时,便会进而对整个故事产生怀疑。这应该就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余华在度的把握上过火了一些,他把小说写成了一个催泪弹,而不是让读者在对主人公悲惨命运产生同情的同时也受到启发去思考小说所欲表达的主题。

2004-5-19 20:54 tiggor
在国外那些大师级的作品里,没见过谁是为了镜头而去镜头的,镜头失去了电影内涵的支撑,我觉得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了

非常同意飘飘的看法.

2004-5-19 20:57 tiggor
说到小说改编,不妨看一下布列松新出的DVD<乡村牧师的日记>,我搞了5张D9

还有奥利维拉的<亚伯拉罕山谷>,

他们说,要严格按照小说来拍.而拍出来的电影,是在电影的极致的巅峰,有如尖风穿胸而过.

2004-5-19 22:12 River
[quote]原帖由[i]栀子飘飘[/i]于2004-05-19, 14:21:08发表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19, 13:16:47发表

活着的文学和电影,也是各有胜场.
我喜欢余华的方式.直接面对生命.但我反对用如此彻底的死光光来表示.对于太绝对的东西,我总是难以认同.余华讲的活着,在这种绝对之下,反而失去了活着的本来状态.

[/quote]
我觉得铁哥说的很有道理,余华原著小说对故事结局的处理我认为是很失败的,他刻意设计了一个故事圈套让读者往里面钻,而等到读者读到结尾果然如自己所意料的作者让主人公一家全死了个干净,察觉原来整个故事都只是一个圈套之时,便会进而对整个故事产生怀疑。这应该就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余华在度的把握上过火了一些,他把小说写成了一个催泪弹,而不是让读者在对主人公悲惨命运产生同情的同时也受到启发去思考小说所欲表达的主题。[/quote]
看栀子和tiggor 高手过招  
过瘾,呵呵~
PS:tiggor 去哪买这么多好碟子啊,羡慕ING……

2004-5-19 23:06 tiggor
小河哪里人?近的话,我可能顺利帮你带.

2004-5-20 03:12 隔岸的花
呵呵,看来我这个贴是名副其实的砖贴了。自己瞎说了两句,随便抛出来,便引出这么多金玉之谈。我也来凑个热闹吧。

余华的小说《活着》我不喜欢。看过他的一段访谈,大概内容是说小说应该写的更吸引人,让读者读起来有趣味。这样才能增强原作品的力量,纯文学才能胜过俗文学。这段话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是《活着》这部小说的确做的过了火,过于卖弄整个故事,不免让读者觉得受到愚弄。

不过张艺谋拍的电影《活着》我也不喜欢。余华的活着是一个很单纯,很让人尊重,很隐忍的概念;而张艺谋的活着是一个逆来顺受得过且过让人无法忍受的很苟且的概念。余华的整个故事都让人沉浸在“下一个是谁死掉的”沉重氛围中,不停的给读者施加心理压力;而张艺谋的沉重则时刻被生活中的一点小小幸福打断,虽然没有余华的叙事那么冷酷,却也过于温暖,失去了原小说中对于“生命残忍”的主题的渲染。从意义上而言,输于原著多了。

张艺谋的镜头如铁哥所说,非常具有张力。这也是我喜欢《红高粱》的一个重要原因。影片中的浓烈的色彩,张扬着生命力、情欲和野性,给人心理上强烈的震撼。然而这样的色彩基调也是莫言小说中给出来的,这样的生命力也和莫言讲述的故事息息相关。若说电影的重大成就,不过是使小说中表现的情感,更加直观,更加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单纯作为电影而言,实在是不觉得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呵呵,我这是看到楼上的见解实在不俗,忍不住也发两句言。实在是没有专业精神。请楼上三位不要鄙视

2004-5-20 07:35 tiggor
小花太过谦了,你说得很有道理的.


只是这一句不敢同意"而张艺谋的活着是一个逆来顺受得过且过让人无法忍受的很苟且的概念。"

其实张一谋是站在超然的态度反观,里面没有所谓的逆来顺受.

2004-5-20 09:26 栀子飘飘
我觉得小花(跟着铁哥叫的,楼主不会见怪吧,可能我的年龄不一定比你大   )的观点很透彻,大部分也是我赞同的,而且还有我之前并没仔细去想的地方。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表现出来的那种生活理念并不是我所希冀的,我的赞同或者否定完全是从电影或者小说艺术本身出发的。不过我赞同铁哥对在〈活着〉这部电影里导演是持什么样的态度的看法,我觉得导演在里面看待和表达事物的角度并不是站在主人公的身边采取和主人公叠合的角度去讲述故事的,他表达事物的角度应该是一个站在主人公对面采取一个反观的角度去进行的,有时有如一面真实的平面镜,有时又如一面哈哈镜折射出一个荒谬的世界,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导演做得不错,电影里很多细节都可以透出导演的态度,比如我现在还记得的一个细节,龙二(是叫龙二吧)被游街枪毙的时候,葛优去旁观,导演在这里用了一个比较黑色幽默的笔触描叙葛优突然觉得想撒尿,哆嗦着解不开腰带,结果枪声一响吓得尿了裤子,我觉得导演在这里的处理是非常高明的,比直接讲叙旁观的主人公看到龙二被枪毙时的表情要好得多了。之类的手法还有不少,其中葛优该张扬时张扬该收敛时收敛的表演是功不可没的。我觉得导演采取这种超然的旁观者的态度而不是把故事主角当做叙述者本身的叙述手段是值得赞赏的,很大的提高了影片的冷静叙事和拓展了影片的反思空间。〈红高梁〉的电影和原著小说我都没看过,就不敢做什么议论了。

2004-5-20 11:44 River
[quote]原帖由[i]隔岸的花[/i]于2004-05-20, 3:12:10发表
呵呵,看来我这个贴是名副其实的砖贴了。自己瞎说了两句,随便抛出来,便引出这么多金玉之谈。我也来凑个热闹吧。



呵呵,我这是看到楼上的见解实在不俗,忍不住也发两句言。实在是没有专业精神。请楼上三位不要鄙视 [/quote]
小花过谦啦~要说专业精神,栀子和tiggor才有,我也是抛砖引玉罢了~

其实,《法国中尉的女人》我很早就听说了,可惜一直没得看,所以不好意思说什么,不过看到栀子跟tiggor讨论小说和电影就忍不住插了一下嘴,借你的帖子开小差还没跟主人道歉呢,呵呵,别见怪  

活着的文学和电影,也是各有胜场——tiggor说得很有道理,我之前先看的是电影,所以还不象很多人一样不能接受。电影里张艺谋一贯的浓墨重彩,最让我惊喜的还是葛优,呵呵,以前单觉得他擅长演喜剧,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他演正剧的魅力。个人认为,电影强化了原著的那种黑色幽默和荒谬感,故事的整体风格似乎更明朗了,但是却缺少了原著的深沉悠远,那份平静里透出的悲凉。
我尤其喜欢他们对结局的设计。
余华原著中,福贵孑然一身牵着老牛在黄昏中慢慢离去,那种历尽沧桑却不着一词,那种传统式的顺应天命的味道看得人想流泪。而影片结束的时候,小外孙问:鸡长大了变成什么?福贵的回答成了全片的结束:“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呢,馒头也就长大了。”平静而达观,也同样令人动容。
栀子和tiggor对小说的批判还是第一次看到呢,不过很贴切,过犹不及,让人觉得有煽情的嫌疑,同样在电影里也有。我更喜欢他们以质朴从容的方式来面对生命。

呵呵,受大家讨论的氛围影响,我也忍不住说开了,就此先打住吧,不然这个帖子就太长了。

PS:tiggor在哪?我六月到八月这段时间可能会在西安呆一阵,有没有机会跟你一块买碟去?

2004-5-20 12:48 tiggor
小河说很很精彩咯.

我离西安太遥远了.呼呼.

2004-5-20 15:35 隔岸的花
嘻嘻,又受教良多!顺便,我不叫小花,叫朵朵

2004-5-20 17:56 tiggor
朵朵~~~~~~~)

2004-5-20 20:43 栀子飘飘
[quote]PS:tiggor在哪?我六月到八月这段时间可能会在西安呆一阵,有没有机会跟你一块买碟去? [/quote]

铁哥可是远在南方的。他可真收藏不少好东东,我也是承蒙他厚赐让我把自己期盼已久的塔可夫斯基全套dvd搞到了手,依然在窥探他手上的其它好东东。

2004-5-21 05:03 隔岸的花
铁哥可是在广州?我在广州的时候倒是看到不少好东东。不过离开的时候都散完了。想起来就悲痛啊5555555555555

2004-5-21 12:31 tiggor
依然在窥探他手上的其它好东东

呵呵,我承诺给一等奖的一张DVD,如果飘飘参赛就是你的啦.(开个玩笑)

飘飘想要啥,我一定尽力.

这次我订了5张布列松的<乡村牧师的日记>,可别错过.

PS:朵朵不会象我卖旧书吧?我曾经穷得没饭吃,只能卖书,我架子上的书喜欢就拿,价钱随便给.现在想起来,哭啊.
我是浙江台州的.也是DVD的沙漠.我朋友在杭州,我订碟他帮我带.

2004-5-21 15:06 River
[quote]原帖由[i]栀子飘飘[/i]于2004-05-20, 20:43:52发表

铁哥可是远在南方的。他可真收藏不少好东东,我也是承蒙他厚赐让我把自己期盼已久的塔可夫斯基全套dvd搞到了手,依然在窥探他手上的其它好东东。  [/quote]
tiggor……我在考虑要不要杀过去找你淘碟,呵呵,原先还以为你在北方呢,其实我也是南方的,去西安玩呢  

PS:台州是不是历史上那个很有名的方孝孺的故乡啊?

2004-5-21 16:17 栀子飘飘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21, 12:31:11发表
PS:朵朵不会象我卖旧书吧?我曾经穷得没饭吃,只能卖书,我架子上的书喜欢就拿,价钱随便给.现在想起来,哭啊.
我是浙江台州的.也是DVD的沙漠.我朋友在杭州,我订碟他帮我带. [/quote]
晕,跟我这几天一样········把那些旧书摆个地摊卖,都是一块两块的就处理了,上午得来的钱一天拿去吃饭买烟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不过都是些保留价值不大的书,迟早也要处理。要卖书还不如卖碟呢,当然一定是些容易再次买进来的碟,卖那些难找的,还不如去卖血呢········


ps:铁哥那些好碟先留着,现在还处于无处安身状态,等到我有了个落脚的地方,那些在落脚处找不着的再跟你联系。

2004-5-21 16:28 隔岸的花
怎么你们都有那么多钱,只有我的存款是0啊?

2004-5-21 16:47 tiggor
tiggor……我在考虑要不要杀过去找你淘碟,呵呵,原先还以为你在北方呢,其实我也是南方的,去西安玩呢  

PS:台州是不是历史上那个很有名的方孝孺的故乡啊?


呵呵,多谢鲁迅.方孝孺的台州式硬气让人知道有个台州.台州是刚刚开始发展的小城市.我家乡的那些漂亮的农田渐渐地消失.哭~~~~~

小河是哪里的?

2004-5-21 16:49 tiggor
晕,跟我这几天一样········把那些旧书摆个地摊卖,都是一块两块的就处理了,上午得来的钱一天拿去吃饭买烟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呵呵,飘飘该不会是我的过去吧?

2004-5-21 16:50 tiggor
老塔几个片子都重出了,大家别错过啊.
伊万的童年,牺牲,乡愁.

2004-5-21 17:00 隔岸的花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21, 12:31:11发表
PS:朵朵不会象我卖旧书吧?我曾经穷得没饭吃,只能卖书,我架子上的书喜欢就拿,价钱随便给.现在想起来,哭啊.

[/quote]
你们好歹都混个烟钱饭钱什么的,我的碟都是放在哪儿谁要谁拿的。  

只好等以后有了安定的地儿,再重新收集了

老塔的几部片子我倒是还都有,嘻嘻

2004-5-21 19:54 tiggor
我怎么不在啊,早知道我也拿.我是见碟眼开.

2004-5-22 15:19 River
有点不好意思再回这个帖子,大家好象一直在开小差哩,呵呵,不会是我开的坏头吧?  

tiggor/栀子/朵朵,你们的收藏到底有多丰富啊?看你们讨论书和碟子,我只有在旁边

2004-5-22 16:16 栀子飘飘
[quote]原帖由[i]River[/i]于2004-05-22, 15:19:55发表
有点不好意思再回这个帖子,大家好象一直在开小差哩,呵呵,不会是我开的坏头吧?  

tiggor/栀子/朵朵,你们的收藏到底有多丰富啊?看你们讨论书和碟子,我只有在旁边  [/quote]
呵呵,我的碟不多,刚收藏不久,一百张没到。铁哥的收藏估计就比较·····

2004-5-22 16:34 隔岸的花
我的书比较多。在广州读书的时候,每年放假还往家里带一批。放了2个大书柜。

碟就没了。因为来英国之前没赶上回家,邮局又不给我寄,只好都便宜我那群狐朋狗友了  到了英国一张都没买,太贵了。还好图书馆有很多,嘻嘻。经常一下子借个三四张,什么事儿都不干,就是看碟。幸福啊。。。。

2004-5-22 18:12 River
[quote]原帖由[i]隔岸的花[/i]于2004-05-22, 16:34:58发表
我的书比较多。在广州读书的时候,每年放假还往家里带一批。放了2个大书柜。

碟就没了。因为来英国之前没赶上回家,邮局又不给我寄,只好都便宜我那群狐朋狗友了  到了英国一张都没买,太贵了。还好图书馆有很多,嘻嘻。经常一下子借个三四张,什么事儿都不干,就是看碟。幸福啊。。。。[/quote]
朵朵~  
幸福啊……


栀子~  

tiggor

2004-5-22 19:04 tiggor
俺小看朵朵了.汗~~~~.

祝你过得好.

2004-5-22 19:11 tiggor
今年我做了一个书房.
我电脑后面一排打算放书.有六个落地玻璃大的书架.老家的书还没有搬来,看起来有些空落落的.

我左手边有靠墙有五个落地的书架.其中一个我放酒,酒杯,酒缸.另外四扇放DVD.现在已经满了.家里还有大半的碟没有运过来.看来要去霸占放书的架子了.

<葛朗台>里说,他看到金子叫人心里好温暖.嘿嘿,我看着这些碟,叫我心里好温暖:)))

2004-5-22 20:59 隔岸的花
[quote]原帖由[i]tiggor[/i]于2004-05-22, 19:11:04发表
今年我做了一个书房.
我电脑后面一排打算放书.有六个落地玻璃大的书架.老家的书还没有搬来,看起来有些空落落的.

我左手边有靠墙有五个落地的书架.其中一个我放酒,酒杯,酒缸.另外四扇放DVD.现在已经满了.家里还有大半的碟没有运过来.看来要去霸占放书的架子了.

<葛朗台>里说,他看到金子叫人心里好温暖.嘿嘿,我看着这些碟,叫我心里好温暖:))) [/quote]
这个葛朗台的说法我喜欢。

葛朗台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数金子,我呢,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爬上爬下的整理书柜。有时候按作者排列,有时候按买的时间排列,有时候按出版社放。  有些无聊吧  不过整理的时候觉得心里面幸福得都快溢出来了。

顺便问一下,DVD可以保存多少年?

2004-5-22 22:34 tiggor
正版的99年.宣传上说的,我没有实验过.
盗版的没准.不过除了一次全国性自杀碟事件,此外的碟基本没有出现坏碟现象.

2004-5-22 22:37 tiggor
[quote]原帖由[i]隔岸的花[/i]于2004-05-22, 20:59:14发表

葛朗台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数金子,我呢,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爬上爬下的整理书柜。有时候按作者排列,有时候按买的时间排列,有时候按出版社放。  有些无聊吧  不过整理的时候觉得心里面幸福得都快溢出来了。

[/quote]
我听着幸福也在"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 羡慕ing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