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4-3 13:15
悼红狐
浅论历史上各朝代对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作用
浅论历史上各朝代对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作用
作者:日月重开
引言:近一段时间以来,宣传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是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这是清朝最大的历史贡献。而这种说法多方面的概念均不甚清晰,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更详细的研究。
摘要:自秦汉以来,中国境内的传统汉区就基本稳定,秦汉唐宋等王朝陆续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的朝代,并且借蒙古帝国肆虐全球的机会,将中国的名义国土和实际国土都扩展到了极限,清朝承接明朝的势力,联合蒙古统治汉、回等民族,但是名义国土较之明朝大为缩减,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范围也急剧收缩,并给予了蒙、回、藏等民族更大的自治权,形成了较稳定的自主性地方民族政权。
关键词:各朝代 奠定 版图
正文: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大国,在人类历史上多次扮演了世界第一大国的角色,其历史、文化都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现在的中国虽然算不上一流大国,但是也凭借极其强大的国土和人口资源屹立于世,仅凭这一点,现代的华人就应该深感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那么现代的宏伟版图具体是由谁奠定的,则值得研究。
史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但是夏商周前三朝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势力范围也很小,远谈不上现代中国版图,而第一次统一的中国则出现于秦朝,由伟大的秦始皇赢政攻灭了六个独立王国(实际上不只六个),形成了统一的大秦帝国。所以学术界往往认为是秦朝的始皇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一些进一步的研究则指出,秦朝只是第一次名义上统一中国,但是真正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汉民族)则是汉朝,尤其以汉武帝朝为最,也就是说秦朝从形式上,汉朝从实际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之后的唐、宋、明、清等朝均是继承了这种版图。然而近段时间宣传界开始流传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是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而且这种观点开始渐渐扩散至学术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学术上讲很不严谨,只能停留在宣传界,而不宜向学术界扩散。
我们可以纵览整个中国历史疆域变化的概况,最初的“中国”一般是指传说中的华夏部落,大致位于今天的中原一带,有史以来,“中国”一般指以中原为核心的包括中原、江南、川陕、湖广、台湾、海南、南海诸岛的汉民族聚居区,以及东北的女真系民族聚居区、北方的蒙古族聚居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聚居区、西域的维吾尔、回族聚居区等少数民族外围区。严格的说,在秦始皇第一次从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除却几次大混乱时期,如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宋时期、蒙元时期,几个大一统王朝的实际控制版图都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都实际控制传统汉区,并在此基础上拓殖,而名义国土差距较大,也就是说外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情况略有不同。
我们不妨作进一步明确的定义,将按照秦始皇、李斯发明的传统汉民族统治方式,由中央政府层层直辖的省、州、、司、府、道、郡、县等正式行政区划作为“实际版图”,是帝国的最核心区域,也是中央政府可以直接管辖的地区;而将册封少数民族领袖,不直接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作为“边缘版图”;而将一些接受帝国册封,但不设置州、县,保留独立主权的外国国土作为“名义版图”,只是帝国名义上的藩属国,而不是“实际版图”。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因素,中国从来没有设立过殖民地,没有清晰的殖民地和本土之分,所以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古代的版图不太容易界定,但是有了这样的明确定义,版图问题则相对更容易说明。
事实上,从秦朝到现代,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中国的实际版图始终变化不大,大致都是现在的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川陕几个地区,尤其以汉唐宋明等主流王朝而言,鼎盛时期都拥有近乎相同的实际版图,略有出入的是唐朝短时间内在西域开拓更为强劲,宋朝在西域方面有所收缩,而且只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回了传统汉区燕云十六州,但在南方拓殖则相当成功。而明朝作为汉唐宋三大王朝的集大成者,其疆域“远迈汉唐”,不但接手了秦汉以来汉民族传统的实际版图,还全盘接手了蒙古帝国的名义版图,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尤其明军击败了蒙古帝国(大元帝国)的大汗国,又击败了蒙古系国家的联军,尤其是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整体俘获了蒙古帝国的朝廷,致使整个蒙古系国家全部向明朝称臣,明朝册封了一些蒙古王公,将其作为自己的边缘版图,而将原蒙古系国家及其附庸国直接纳入自己的名义版图。之后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登基,除继续稳定蒙古系名义版图,又在海路加强拓展,册封朝鲜、日本、硫球及中南半岛等国,接受了更多国家的固定朝贡。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关于朝贡关系。虽然历史上很多国际贸易都采取“朝贡”的形式,但犹太、阿拉伯、葡萄牙、西班牙等民族的“朝贡”只是一种谦卑的尊敬,而并不是正式的朝贡国,他们对中国没有朝贡的义务,中国也没有保护他们的义务,这些国家不计入中国的名义版图。只有正式确立了朝贡关系的国家才能算入名义版图。明朝的朝贡国数量各史料说法不一,从70到260的说法均有,或许是出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如将这些国家全部纳入统计,则明朝的名义版图为3600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然而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于“边缘版图”的说明。
秦汉两朝塑造了较为稳定的实际版图,尤其在秦始皇在南方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汉武帝设置敦煌、武威、酒泉、张掖四郡之后,传统汉区的边界得以形成,范围变化不大,因为汉人基本上占据了附近适合本民族繁殖的国土,其他自然交通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在出现大规模科技革命之前并无力占据。唐朝的西域扩张行动曾经取得了一定效果,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国土,但是始终未能建立起规范的郡县,未能纳入实际版图,汉人移民也始终不多,在阿拉伯帝国东征,并爆发怛罗斯战役和安史之乱之后,中国人基本上放弃对西域的经营,而是坐视其伊斯兰化。宋朝由于建国时机较晚,建国时契丹帝国已经很强大,站稳了燕云十六州,而在宋辽两国交兵的时机,西夏帝国趁机崛起,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汉区与宋朝反复争夺,致使宋朝一直未能将上述两地纳入实际版图,但宋朝在南方的拓殖比较成功,进一步稳定了中国对南方地区的统治权,并已将汉文明的重心从华北转移到了江南。宋朝还与吐蕃部族(西藏)建立起一定的附庸关系,宋军作战时总会出现吐蕃蕃兵的身影,尤其是著名的宋神宗元丰五路伐夏,其中两路军都征调了大量吐蕃军队,而其中泾原军指挥使刘昌祚率先攻打灵州城,其前锋一度冲入灵州城内,就是一支吐蕃骑兵。从宋朝时西藏就已经进入中国的版图。
蒙古帝国进入中原后建立的元朝,其名义版图前所未有,然而其又有着不同于华夏传统的统治方式,其版图大部分为名义版图或边缘版图,实际版图并未增加。著名的四大汗国和后来的铁木尔帝国都是典型的独立主权国家,不能算作实际版图,甚至传统的汉区也被分封给实权部族首领。不过元朝的时间毕竟很短,不足百年,更加强大的大明帝国建立了,蒙古帝国征服过的地方又都转而臣服于明帝国。明朝在传统汉区设置了两京一十三省,共十五个省市,这其实也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传统汉区,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不同于汉唐等前朝,明朝还设立了一些地方机构,在西藏设立乌斯藏都司,在东北设立了努尔干都司,在内蒙古设立了朵颜三卫,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畏吾儿卫。这些军事化管理机构不完全等同于四川、山东、南京这样的省市地方政府,但取消了他们的独立主权,并驻扎军队,征收税赋,已经可以认为是纳入了实际版图。而朝鲜、日本、蒙古(鞑靼、瓦剌)等国虽然接受明朝的册封,并有固定的朝贡,但拥有独立主权和军队以及自主的君主,只能算作边缘版图。而当我们忽略明朝的全部边缘版图和名义版图后,我们发现明朝的实际版图和现代中国版图几乎一模一样,所以笔者认为明朝对奠定现代中国具有最近、最大、最直接的影响。
而到了清朝,情况有一些实质变化。首先是清朝的名义版图大为收缩,西域的蒙古系国家和南洋诸国趁明朝灭亡纷纷脱离了中国的保护,但这并很重要,重要的是清朝的实际版图也较之明朝大为收缩。清朝的统治方式既不同于蒙古帝国的部落统治,也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式政体,首先是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民族隔离政策,将其国土划分为满蒙藏回汉五大区,五大民族相互不能自由沟通,而是五个同时臣服于满洲帝国的半独立国家,都具有相应的部分自治权。每个地区由本民族的酋长领导,酋长们再接受满洲帝国的统一领导,而汉族没有自己的酋长,受满洲帝国大汗的直辖,这一点和蒙古帝国的方式很相近,但是蒙古帝国又将部分汉区划分给一些部落领袖成为独立的私有财产,而清朝则没有将任何汉区单独划分出来给八旗贵族,甚至没有给任何一位旗主新的独立领地,这又是其统治方式的特色之一。在清朝的这种统治方式下,原明朝的几大都司统治功能都已经丧失,其领地上的民族重新取得了自治权。以下我们将逐一分析明清易代对这些地区的影响。
一、西藏。明朝设立的乌斯藏都司,和西藏本地的世俗领袖噶厦赞普、各地宗教领袖活佛形成了三足相互牵制的局面。其中以乌斯藏都司为朝廷正统,并驻扎了强大的军力,力量最为强大,噶厦赞普势力已经开始衰弱,而各地的活佛势力则开始抬头,但由于乌斯藏都司的平衡,西藏的局势始终非常稳定,赞普没有消亡,活佛的影响也被控制。而明朝灭亡、清朝崛起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乌斯藏都司消失,活佛开始掌握本地区的实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实权中心,其中尤以拉萨布达拉宫的达赖五世活佛为最,成为了全藏的最高精神领袖。由于唐代吐蕃赞普定都于山南雍布拉康(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明朝时乌斯藏都司驻玉树(今青海省玉树自治州),其他主要驻军在昌都和日喀则,故这几个地方是明代藏族的中心地带,经济最为发达,汉化程度也较高。而清代由于达赖五世活佛的重要领袖作用,藏民族的中心转移到了拉萨,原来的一些汉化成果全部宣告作废。清朝册封了达赖五世活佛,达赖五世活佛承认作为清帝国的附庸,清帝国则承认其对西藏的政教合一统治,其形式类似于明帝国与朝鲜、日本等国的关系。虽然清朝派驻了专门的驻藏大臣,但这位语言不通的驻藏大臣主要作用是显示满洲帝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而并不能作为西藏地区的行政领袖,廓尔喀和不列颠入侵西藏期间,都主要由西藏本地宗教政权组织兵员抵抗,清军只派遣援军入藏,类似于明军入援朝鲜的模式。这也是西藏地区自大唐大中元年(公元867年)达磨赞普以来,第一次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本地政权。这也是在历史上,达赖五世活佛最受尊崇的原因,在布达拉宫中,达赖五世活佛的佛塔专列供奉,并且其规模和气度要远远大于其他达赖活佛。
二、新疆。新疆地处大陆中央,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和东欧高原游牧民族的结合部,由于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的反复迁移,这个地方较难形成稳定延续的文明,从目前来看,突厥文明和回教对新疆影响最大。从其行政沿革来说,汉朝在新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并以此为据点继续向西扩展,但是遭到了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强力反击,曾爆发了著名的怛罗斯战役,唐军战败,损失了十余万蛮族雇佣军和超过三万汉军,虽然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获得朝廷批准,重新调集重兵准备反攻,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走到了尽头,中国人的势力开始淡出西域。之后蒙古帝国的西征完全统治了从西亚到新疆的广大疆域,当然,蒙古大汗又将这些国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并持续分封,后来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等众多蒙古系国家,由于这些国家都是独立主权国家,所以只能算作元帝国的名义版图,不能算是实际版图。而在明朝,朝廷在新疆设立了哈密卫、畏吾儿卫等卫所,也不完全等同于内地省市,而是属于军事管理区的类型。整个明朝期间作为明帝国的西北藩篱,非常稳固,而明朝的灭亡使该地区再次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平定了新疆地区的大土司叛乱,使新疆重新成为中央帝国的边缘版图,但始终没能设置普通的州县,而清朝在新疆的驻军也是严重不足,对新疆的控制比明朝要松了很多。
三、蒙古。蒙古草原是滋生游牧民族的好地方,历史上汉民族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直面这个巨大的游牧民族根据地,必须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但是强大的汉民族也经常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踩扁在地,不过战胜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不等于可以在这片高原上设置州县,因为在古代,蒙古草原的环境还不适合汉民族居住,只能让这些游牧部落继续守土。历史上除了元朝是蒙古人自身建立,宋朝和半游牧的契丹帝国约为兄弟之国,汉唐明清等朝代均作为草原诸部落的宗主国,均属册封关系。详细论之,汉唐两朝对游牧部落联盟的军事打击最为有效,但是缺乏有效控制。明朝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册封关系,但也只是某些部落比较忠诚,某些部落则总是反复作乱。而清朝则是满洲与蒙古的联合执政,蒙古也算是中国的主人,蒙古诸部落受到了清王朝的极高礼遇,拥有极大的自治权。
四、东北。东北的情况比较特殊,却具有典型性。东北三省现在不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在历史上并非适合汉族居住的地区,其自然条件甚至比蒙古高原更为恶劣,鲜卑、女真、满洲等民族都起源于东北三省,曾建立起大金和满洲两个非常强大的帝国,并入主中原,尤其是满洲帝国击败了明帝国的残余势力,建立起全国性统一政权。汉、唐时代中国对东北缺乏有效管理,是鲜卑等蛮族活跃的地区,宋代成为了契丹帝国的领土,相对稳定,后女真族的大金国崛起,首次融入了中原政权。后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册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管理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国土,可以作为元朝的边缘版图。至明朝推翻蒙古统治,在东北设立了正式的行政机构努尔干都司,并驻扎了大量军队,也利用当地的蒙古、女真诸部落设置了许多卫所,可视为明朝的正式版图。而清朝(满洲帝国)则正是明建州女真卫指挥使起兵反叛建立的新帝国。东北作为满洲帝国的发祥地受到了严密的保护,满洲帝国深知以建州女真部的实力不可能永久统治汉、藏、回等大民族,所以一早就留好后路,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民族隔离制度,除康熙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的国土之外,东北各地严禁其他民族迁入,可以说,东北作为满洲帝国的发祥地,在清代恰恰是和祖国其他地区最为割裂的一个时代。按照满洲帝国开过者的设计,当满清在中原对汉人的统治难以为继时,满洲人可以退回东北地区以求自保。然而这个设计却遭到了一些汉人的刻意破坏,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之后,打破了民族隔离的基本国策,大肆移民。由于清代人口激增,内地土地资源已经紧张,而东北的黑土地异常肥沃,山东、河北的汉人被袁世凯刻意设计的一些土地政策所吸引,大举迁入满洲帝国的发祥地,很快就把东北变成了汉族聚居区,而北洋军阀入主东北更将东北彻底纳入了中国的实际版图。中华民国建立后,继续了这种策略,著名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正是演绎了这一个历史时期。由于清代,各地方少数民族都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地方自治权,所以中华民国承接清朝,其名义版图和实际版图都较小,对边缘版图的控制也很不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其对中国版图的贡献却很大,主要体现在第一次将东北三省纳入了传统的汉族聚居区,成为了中国铁定的实际版图。事实上,即使是汉、唐、宋、明这样的伟大帝国也没有作出太多这样的贡献,他们的实际版图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将西域、东北等地的外族聚居区纳入边缘版图后很难转化为实际版图。
总体而言,中国的版图实际在秦汉形成雏形,之后最核心的区域变化不大,宋朝开始向南方拓殖,结束了唐朝和吐蕃的敌对关系,渐渐将其纳入中华,明朝在四方设立司、卫,并杜绝分封,没收了很多地方少数民族领袖的自治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清朝虽然接手了明朝大部分名义版图,但没有延续明朝的司、卫设置,让很多地方少数民族事实上取回了自治权尤其是军权和行政权,民国作为一个相对弱小的朝代,却将东北纳入了中国实际版图,可圈可点。现在某些人津津乐道于“清朝奠定版图”之说,实在是牵强附会,甚至黑白颠倒,清朝不仅大大收缩了元、明两朝的名义版图和边缘版图,更放弃了中央对很多地方少数民族的正式控制,容许他们重建了地方自治,尤其是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本来置于明朝非常完善、严密的司、卫治理之下,汉化融合稳步推进,至清朝却全部恢复到旧的社会秩序,摆脱了中央的绝对控制,部族政权重新确立了对当地人民的统治,即将消磨殆尽的地方民族主义又重获生机,这都成为后来独立分裂思想的根源。当然,本朝作为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国家,已经不存在名义版图和边缘版图,也没有藩属国概念,表面上看名义版图远远不如元、明等朝代,但实际版图却是最大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除台湾省仍被国民党反动派所盘踞,其它地方都建立了完全一致的省、县、乡行政体系和军区、军分区国防体系,更利用强大完善的党组织彻底控制了每一寸地区,是历史上实际版图最大、最牢固的一朝。从这个角度讲,笔者认为 “奠定中国版图”的功劳本朝尤其是我党当仁不让。一些分裂分子总是企图从一些历史细节上考据某些国土的义理渊源,他们往往选取一些特殊的历史年代,却无不回避了本朝对中国版图的根本性奠定作用,并引诱旁人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事实上,笔者认为,在考据版图义理时,首先应强调本朝对国土的正当主权,其次有必要时再细究历史渊源作为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每一寸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枪一弹打下来的,其次才是从前面历朝历代继承而来。或许某些国土在多年之前确实不是中国的传统国土,但是时至今日,全世界人类完全应该承认中国对其的正当主权。现在的土耳其共和国伊斯坦布尔市,在历史上曾经是东罗马的首都、基督教(东正教)的中心,但是现在作为土耳其共和国的主权国土、伊斯兰教的重要中心,没有受到任何质疑。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也应该拿出这样的自信,以本朝的版图作为中国的正当版图,不必过多理会那些从历史细节中吹毛求疵的言论,毫不手软的镇压这些牵强附会的分裂言论!
结论:古代中国的实际版图自秦汉以来奠定,始终变化不大,明朝达到极致,在周边民族地区都设立了完善的司、卫和驻军,但是清朝的统治却废除了这些司、卫的地方统治作用,地方民族土司重新取得了自治权,否定了这些地区的汉化成果,将一些实际版图倒退为藩属关系的边缘版图,埋下了地方民族主义的祸根。本朝作为中国版图的实际奠定者,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极其完善的行政和军事体系,彻底奠定了中国的实际版图。
参考文献:
1、《剑桥中国史》 费正清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3、《中国式管理:组织行为学》 曾仕强
4、《公共管理学》 顾爱华
2008-4-3 13:5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4-3 13:15 发表
结论:古代中国的实际版图自秦汉以来奠定,始终变化不大,明朝达到极致,在周边民族地区都设立了完善的司、卫和驻军,但是清朝的统治却废除了这些司、卫的地方统治作用,地方民族土司重新取得了自治权,否定了这些地区的汉化成果,将一些实际版图倒退为藩属关系的边缘版图,埋下了地方民族主义的祸根。本朝作为中国版图的实际奠定者,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极其完善的行政和军事体系,彻底奠定了中国的实际版图。
[/quote]
别的不说,就单说西藏,明朝对西藏仅仅只是羁縻而已,所谓“以乌斯藏都司为朝廷正统,并驻扎了强大的军力,力量最为强大”不知从何说起?
2008-4-3 15:18
江城子
说起来北宋的疆土还不如辽国的大,在当时的三国争霸中,也属于老二的地位,呵呵!
2008-4-3 15:20
XM8
看了看摘要就知道后面要说什么了,作者应该是个明粉
2008-4-3 15:21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8-4-3 15:20 发表
看了看摘要就知道后面要说什么了,作者应该是个明粉 [/quote]
还用说,名字就是日月重开啊,日月者,明也!
2008-4-3 15:2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8-4-3 15:20 发表
看了看摘要就知道后面要说什么了,作者应该是个明粉 [/quote]
何必看摘要。只需要看看作者马甲就知道了。
喜欢某和朝代本无可厚非,可是因为喜欢而罔顾事实信口雌黄就令人生厌了。
2008-4-3 19:44
阿巽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4-3 13:15 发表
而在明朝,朝廷在新疆设立了哈密卫、畏吾儿卫等卫所,也不完全等同于内地省市,而是属于军事管理区的类型。整个明朝期间作为明帝国的西北藩篱,非常稳固[/quote]
明地方政权机构。始设于永乐四年(1406)﹐嘉靖初为土鲁番所并。其地当西域要道﹐即今新疆哈密。明朝在此封王置卫﹐目的在于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屏蔽西陲。哈密之地汉代属伊吾卢﹐明帝时置宜禾都尉。唐为伊州。宋入于回纥。元为蒙古贵族威武王(后改封肃王)世袭封地。明初﹐其王兀纳失里遣使入贡。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因其阻遏西域朝贡使者﹐发兵攻破其城。明军撤回后﹐兀纳失里继续统治其地﹐并向明朝进贡。永乐初﹐许其以马市易﹐收马给值。二年﹐明朝封威武王之弟安真帖木儿为忠顺王。四年三月﹐设哈密卫﹐以忠顺王部下头目为卫指挥﹑千百户等职。八年﹐安顺王脱脱死﹐封其弟兔力帖木儿为忠义王。宣德三年(1428)﹐忠义王脱欢帖木儿与忠顺王卜答失里同理政事﹐并向明朝入贡﹐年贡三四次。正统二年(1437)﹐明朝规定每年一贡。此后哈密受瓦剌侵扰﹐势力日弱。
天顺四年(1460)﹐忠顺王卜列革死﹐无子﹐王母弩温答失里主国事﹐部众益离散。后为癿加思兰攻占﹐王母率其亲属逃至苦峪(今甘肃安西东南)﹐成化二年(1466)始还故土。四年﹐明以脱欢帖木儿外孙把塔木儿为右都督﹐“摄行国事”。八年﹐把塔木儿卒﹐子罕慎嗣职﹐但明宪宗不令其主政事﹐“国中政令无所出”。土鲁番乘机攻占哈密﹐王母被掳﹐罕慎率部分哈密人逃至苦峪﹐筑城﹐哈密卫移置于此。十八年﹐罕慎会合罕东﹑赤斤两卫﹐恢复哈密﹐罕慎进为左都督。弘治元年(1488)﹐明朝封罕慎为忠顺王。同年﹐土鲁番以联姻为名诱杀罕慎﹐复占哈密。明朝拘留土鲁番使臣﹐责令其悔罪﹐退还所侵之地。弘治四年﹐土鲁番归还哈密。翌年﹐明朝立陕巴为忠顺王。六年﹐土鲁番主阿黑麻又出兵攻占哈密﹐执陕巴。时明朝兵部尚书马文升等人锐意兴复哈密。八年﹐许进为甘肃巡抚﹐出兵收复哈密﹐仍以陕巴治理其地。但因屡受土鲁番的攻扰﹐难得宁居。直至十一年﹐明朝以王越总制三边军务兼经理哈密后﹐始趋于安定。十八年﹐陕巴死﹐其子拜牙即嗣立。正德八年(1513)﹐拜牙即投降土鲁番﹐哈密又为土鲁番所有。终正德一朝﹐明朝虽先后派员﹑派兵兴复哈密﹐均未成功。嘉靖初年﹐土鲁番多次兴兵攻扰肃州等地。明廷内部因大礼议之争﹐就收复哈密事掀起“封疆”之狱﹐处置了甘肃巡抚陈九畴等四十余人后﹐明朝最终失去对哈密的直接控制。哈密服属土鲁番﹐但每年仍向明朝入贡。
2008-4-3 20:00
阿巽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8-4-3 13:15 发表
三、蒙古。蒙古草原是滋生游牧民族的好地方,历史上汉民族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直面这个巨大的游牧民族根据地,必须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但是强大的汉民族也经常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踩扁在地,不过战胜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不等于可以在这片高原上设置州县,因为在古代,蒙古草原的环境还不适合汉民族居住,只能让这些游牧部落继续守土。历史上除了元朝是蒙古人自身建立,宋朝和半游牧的契丹帝国约为兄弟之国,汉唐明清等朝代均作为草原诸部落的宗主国,均属册封关系。详细论之,汉唐两朝对游牧部落联盟的军事打击最为有效,但是缺乏有效控制。明朝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册封关系,但也只是某些部落比较忠诚,某些部落则总是反复作乱。而清朝则是满洲与蒙古的联合执政,蒙古也算是中国的主人,蒙古诸部落受到了清王朝的极高礼遇,拥有极大的自治权。
[/quote]
明朝北疆稍平,还是开国两百年之后的俺答封贡起,才稳定了五十多年吧,何谈“比较稳定的册封关系”
2008-4-3 20:04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8-4-3 15:18 发表
说起来北宋的疆土还不如辽国的大,在当时的三国争霸中,也属于老二的地位,呵呵! [/quote]
辽国跟现在的俄罗斯一样,大部分人挤在小部分领土上。
人口最多的还是原来汉人的燕云十六州,然后辽河、潢河流域星布几个大点的聚居区。
告别了以前纯游牧的生活方式,要那么大领土其实用途也不大了。
宋朝如果没有燕云十六州挡着,大可以拉拢一下北边的阻卜人(鞑靼)西牵党项东制契丹,那北边的虚领土是谁的就说不定了。
宋朝没有幽云十六州跟现在中国没有台湾很相似,憋得荒,出不去,地缘政治也不好开展。北征契丹想找个盟友,居然泛海联络高丽,可见当时真的没什么选择。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4-3 20:09 编辑 [/i]]
2008-4-4 00:08
伶州鸠
“历史上奠定”对现代中国版图基本没什么意义,西藏和新疆的版图是PLA确立的,相比之下前面哪朝哪代都称不上有“奠定”意义。。。
2008-4-4 00:44
zhoujunallen
歷史上的版圖也就是外交上多了套詞彙。。。還有對内統一思想的時候。。。
- -雖然對明粉同情,但是YY歷史就不大應該了。某虎的殷鋻不遠。。。
2008-4-4 01:16
asky
我觉得乾隆对于新疆的功绩还是不容抹杀的,毕竟这两个字意义重大。
2008-4-4 11:00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8-4-3 15:21 发表
还用说,名字就是日月重开啊,日月者,明也! [/quote]
是,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朱元璋诗,日月重开大宋天
2008-4-4 11:37
南郭
学什么不好干嘛学韩日篡改历史?有这功夫还不如多干点实事,学学人家情缘黄金少。
2008-4-4 20:19
正版商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8-4-3 15:18 发表
说起来北宋的疆土还不如辽国的大,在当时的三国争霸中,也属于老二的地位,呵呵! [/quote]
国土面积是老二,不过经济实力可是超过另外两家之和的老大,最后宋就是靠着这个把个大辽拖得奄奄一息,要不是冒出来个完颜阿骨打,这个地球会成个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2008-4-5 00:27
笑天下
[quote]原帖由 [i]正版商[/i] 于 2008-4-4 20:19 发表
国土面积是老二,不过经济实力可是超过另外两家之和的老大,最后宋就是靠着这个把个大辽拖得奄奄一息,要不是冒出来个完颜阿骨打,这个地球会成个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quote]
拖的奄奄一息?强,要能证明此一结论,您绝对够资格作社科院院士。:!*
2008-4-5 03:16
文以载道
挺明可以,但没必要反清
就算反清的话,也没必要把清朝的什么贡献都抹杀。。。
2008-4-5 03:18
文以载道
[quote]原帖由 [i]笑天下[/i] 于 2008-4-5 00:27 发表
拖的奄奄一息?强,要能证明此一结论,您绝对够资格作社科院院士。:!* [/quote]
要不出个完颜阿骨打,恐怕辽国还真够北宋忙活的:titter::titter::titter::titter:
2008-4-10 19:28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asky[/i] 于 2008-4-4 01:16 发表
我觉得乾隆对于新疆的功绩还是不容抹杀的,毕竟这两个字意义重大。 [/quote]
恩,顺便还屠了人家准格尔一族
2008-4-10 19:29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08-4-5 03:16 发表
挺明可以,但没必要反清
就算反清的话,也没必要把清朝的什么贡献都抹杀。。。 [/quote]
明清历史是一个悖论,挺明必反清,挺清必反明。
史学界都如此,何况网上
而袁崇焕基本上可以算是这个悖论的集中点。:titter::titter:
[[i] 本帖最后由 zfxweng 于 2008-4-10 19:54 编辑 [/i]]
2008-4-11 21:47
changboboT_T
[quote]原帖由 [i]zfxweng[/i] 于 2008-4-10 19:29 发表
明清历史是一个悖论,挺明必反清,挺清必反明。
史学界都如此,何况网上
而袁崇焕基本上可以算是这个悖论的集中点。:titter::titter: [/quote]
“史学界都如此”??呵呵,是你的史学界吧!!
2008-4-12 10:44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changboboT_T[/i] 于 2008-4-11 21:47 发表
“史学界都如此”??呵呵,是你的史学界吧!! [/quote]
啧啧,明史界不好说老一辈明史专家都是明黑,现在才出了毛佩琦,樊树志。
清史界么一贯如此,李治亭阎崇年我想可以代表清史界了吧!:q```+
2008-4-12 15:35
changboboT_T
[quote]原帖由 [i]zfxweng[/i] 于 2008-4-12 10:44 发表
啧啧,明史界不好说老一辈明史专家都是明黑,现在才出了毛佩琦,樊树志。
清史界么一贯如此,李治亭阎崇年我想可以代表清史界了吧!:q```+ [/quote]
可以代表清史界???谁说可以的?
还一贯如此,怎么个一贯如此法??
阎崇年挺清反明吗??这个问题争议太多了。呵呵,还是就此打住吧。。
2008-4-12 16:21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changboboT_T[/i] 于 2008-4-12 15:35 发表
可以代表清史界???谁说可以的?
还一贯如此,怎么个一贯如此法??
阎崇年挺清反明吗??这个问题争议太多了。呵呵,还是就此打住吧。。 [/quote]
李治亭可是修纂清史工程的编委他不能代表谁能代表:q```+
随便看看清史界关于晚明研究的论文就知道了~~~
阎崇年何止反明?他还反辛亥革命反孙国父。:titter:
你别以为史学界就有多么的和谐,对立情绪和网上其实也差不多。
研究明清也的确算不上最对立的,研究唐宋的那简直:funk:
从老一辈邓广铭开始到王曾瑜开什么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对骂的都有:ph34r:
2008-4-12 18:05
changboboT_T
[quote]原帖由 [i]zfxweng[/i] 于 2008-4-12 16:21 发表
李治亭可是修纂清史工程的编委他不能代表谁能代表:q```+
随便看看清史界关于晚明研究的论文就知道了~~~
阎崇年何止反明?他还反辛亥革命反孙国父。:titter:
你别以为史学界就有多么的和谐,对立情绪和网上 ... [/quote]
我说过史学界和谐了吗??
一个人就可以代表一个学界了吗??
另外你回答我啥叫“一贯如此”??
[[i] 本帖最后由 changboboT_T 于 2008-4-12 18:06 编辑 [/i]]
2008-4-12 18:16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changboboT_T[/i] 于 2008-4-12 18:05 发表
我说过史学界和谐了吗??
一个人就可以代表一个学界了吗??
另外你回答我啥叫“一贯如此”?? [/quote]
随便看看清史界关于晚明研究的论文就知道了~~~:)
最明显的就是袁崇焕,阎崇年那个袁崇焕研究/学术论文集里头基本都是清史界搞的。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吧!还真亏这些人继承乾隆梁启超的大业!:q```+
[[i] 本帖最后由 zfxweng 于 2008-4-12 18:20 编辑 [/i]]
2008-4-12 18:27
changboboT_T
[quote]原帖由 [i]zfxweng[/i] 于 2008-4-12 18:16 发表
随便看看清史界关于晚明研究的论文就知道了~~~:)
最明显的就是袁崇焕,阎崇年那个袁崇焕研究/学术论文集里头基本都是清史界搞的。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吧!还真亏这些人继承乾隆梁启超的大业!:q```+ [/quote]
抱歉你的回答我没听懂!!
我只是觉得,以非黑即白,非君子即小人这样的简单二分逻辑来讨论问题,实在是不可取。
2008-4-12 18:29
zfxweng
[quote]原帖由 [i]changboboT_T[/i] 于 2008-4-12 18:27 发表
抱歉你的回答我没听懂!!
我只是觉得,以非黑即白,非君子即小人这样的简单二分逻辑来讨论问题,实在是不可取。 [/quote]
恩,你还真没听懂我的话。算了,这个问题就此打住:q```+汗,好像你已经说了一次吧!:wub: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