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3-30 00:39
江城子
王朝二世综合症讨论
偶尔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凡王朝开创之后,其第二代领导核心总是会出现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1、二世而亡(比如秦与隋-秦亡于三世,实则二世而斩);
2、二世夺权--比如汉之文帝(虽然杀诸吕和他没什么关系),唐之太宗(玄武门之变),宋之太宗(斧声烛影有玄机),明之成祖(燕贼篡位太凶残);
这么一看,基本上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都在二代领导人问题上出现过很有意思的事情。其他不明显的,比如蒙古的托雷和满清的皇太极,则多多少少和兄弟们之间也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故事。
我个人的看法是二代领导核心大多参与了王朝开辟的艰难历程,一般也都是一代枭雄,所以出现问题的几率大--英雄身上事情多嘛!不过这又无法解释两位二世而亡的主。
所以在此提出这个命题来,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P
2008-3-30 01:28
Z_Artemis
最有趣莫过于晋朝,二世出了一BC皇帝。。本来就不安定的天下更乱了。。
看来是创业杀孽太重。。应有此报啊..
2008-3-30 01:36
fengc89
雍正哥哥生太晚了..不然应该也能排上..!!!
2008-3-30 08:11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Z_Artemis[/i] 于 2008-3-30 01:28 发表
最有趣莫过于晋朝,二世出了一BC皇帝。。本来就不安定的天下更乱了。。
看来是创业杀孽太重。。应有此报啊.. [/quote]
晋朝到惠帝应该是5世了,司马懿父子二代三人仅在名义上不是皇帝而已。
2008-3-30 08:41
阿巽
[quote]原帖由 [i]fengc89[/i] 于 2008-3-30 01:36 发表
雍正哥哥生太晚了..不然应该也能排上..!!! [/quote]
多尔衮和福临叔侄相争算是二代吧——其它朝就是少了这么位大玉儿
元朝争得也蛮厉害的,不过前期有成吉思汗这位猛人镇着,再加上地盘大,够子孙挥霍的
二代目之所以猛,因为他们大多数不是长在深宫,而是创业之辈,能力和野心都得到了培养,一代传人能力稍微差一点就会镇不住场子——其实这个传统从夏启就开始了
2008-3-30 08:44
阿巽
隋炀帝属于夺权和灭亡二合一
2008-3-30 09:24
张建昭
二世很重要,可以说二世能力强且不玩火则国祚昌旺。所以二世须长君(不只是年龄大,还要有斗争经验)。
所以胡亥,刘盈,司马衷,朱允炆这些人震不住天下。不及格
二世装B过分也不行,像杨广,也算是有斗争经验了,上台之后太装B,把下面全惹毛了,天下也乱了。不及格。
唐太宗算是很成功的,既有斗争经验又很收敛。表现算优秀。
宋太宗虽有烛影斧声之嫌,但是我觉得他接赵匡胤的班还是比赵匡胤自己的儿子稳妥些,尤其是刚刚经历动乱的五代。赵德昭和赵德芳,头一个是刚刚出入政坛,后一个根本还未表现,而且看德昭被太宗一句话就逼的自杀也是属于在政坛上玩不转的主(不负责任的猜想:如果赵德昭即位,他就是提前版的朱允炆,赵光义就是朱棣)。宋太宗本来很嚣张,不屑北汉,不惧契丹,让契丹收拾两次也懂得收敛了,他坏就坏在军事上二百五还总把自己当军事家,把太祖的家底给祸害了,否则宋朝也不能从第二世开始就被人压一头,总体来说表现及格。
一世再厉害,二世不行也不行。
二世不行,如果三世特别厉害也行。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3-30 09:37 编辑 [/i]]
2008-3-30 09:24
gaobao
秦二世而亡;汉有诸吕之乱;晋有八王之乱;隋二世而亡;唐玄武门之变;宋有烛影摇红;明由朱棣夺位;清开始时有皇太极之事,入主中原有九王夺嫡。
柏杨先生把这个现象归结为王朝的瓶颈时代,也就是最危险的时代,但度过这个时期,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取天下到治天下,创业到守成,是一个利益的大调整:首先要在朝廷与百姓之间调整利益,即施政政策调整,秦、隋一味滥用民力,不休养生息,即亡于此(秦隋在政治制度的开创上对中国政治有大功劳);其次是朝廷之间内部调整利益,如果不妥,则会弄出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如汉、唐、宋、元、明、清,但这些政权主要是上层之间的政权,施政政策基本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所以未引起天下大乱,王朝未亡。
2008-3-30 09:50
慕容燕然
关于秦国二世而亡,值得注意的是造反是在六国土地上上演的,苦秦最久的秦地百姓却没有反。这说明秦国暴政并不是主要因素。从地理上进行大一统很容易但从人的心里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心态打破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事情。
始皇帝狠傻很天真得认为收缴天下兵器就能解决问题,没有对六国旧贵族的余孽做一次彻底的大清洗。在他没死的时候这帮余孽潜伏起来积蓄力量,最多搞搞暗杀还未遂。他死后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旧贵族复辟无不打着复辟六国的旗号。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地域观念进行重新洗牌和利益在分配到刘邦灭掉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才算完成。所以说面对秦国当时的局势胡亥不行,恐怕扶苏也不行。
2008-3-30 10:09
gaobao
回复 #9 慕容燕然 的帖子
兄台说的这点确实很重要。秦国到秦朝,时日尚短,民众的效忠心理尚未建立,所以黔首振臂一呼,应者影从;王侯反帜一举,应者云集。
2008-3-30 11:04
Z_Artemis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8-3-30 08:11 发表
晋朝到惠帝应该是5世了,司马懿父子二代三人仅在名义上不是皇帝而已。 [/quote]
根据这个理论,不禁怀疑司马兄弟作为“二代”居然没有争权。。然后感叹司马仲达的家教真是好。。。
2008-3-30 11:04
jy555
有趣的命题。
老子英雄儿好汉,如果打天下的老子有好几个好汉儿子,等老子百年之后,几个好汉自然要比上一比。
2008-3-30 11:53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Z_Artemis[/i] 于 2008-3-30 11:04 发表
根据这个理论,不禁怀疑司马兄弟作为“二代”居然没有争权。。然后感叹司马仲达的家教真是好。。。 [/quote]
师昭兄弟掌权时在魏国内部还存在司马氏的反对派此时兄弟争权不就等于自取灭亡么。况且司马师掌权仅四年,打了两场大仗,司马氏不具备争权的外部环境。
司马师要是能再活个十年八年说不定就真会出现兄弟内斗的现象。但司马师死得太早,又没有嫡系继承人,导致政权平稳转移到弟弟司马昭的手里。也就避免了二代争权现象的出现。
[[i]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3-30 16:28 编辑 [/i]]
2008-3-30 15:11
hzxs678566
秦始皇倒不是没努力,个人看法,他所谓的出巡就是为了向旧贵族宣扬自己的权威,他根本就是累死在路上的,秦国之亡,在于扩张太迅速,没有对占领区进行有效管制的缘故,至于滥用民力,我觉得后世诬蔑居多。旧贵族造反总不能说为了自己吧。
扶苏即位虽不能保持山东,但可保全关中,至少不会去重用赵高。
2008-3-30 16:25
慕容燕然
扶苏即位虽不能保持山东,但可保全关中,也许天下就又要回到战国纷争的老路上了,大中华的格局形成可能又要晚几十甚至几百年。以分裂的七国对抗统一的匈奴,中原各政权的前景似乎不是很乐观。从某个角度来说扶苏之不幸乃华夏之大幸。
2008-3-30 18:14
XM8
扶苏能不能保全关中不好说,会不会回到战国的老路上也不好说,不过要说以分裂的势态对抗匈奴我倒是很乐观,当然前提是这种分裂的状态要持续一段时间,各个政权要先稳定下来。
2008-3-31 13:05
hzxs678566
回复 #15 慕容燕然 的帖子
呵呵,当初西周也不是这么容易控制天下的,周公后面还有十年的征伐呢。
扶苏即位,短期山东沦陷,但是他不会平白抛弃秦国的无敌军团的,那些起义军里除了项梁,其他的不堪一击。平叛未必不轻松,至少统兵的不是以前不出名的章邯,可能是蒙恬蒙毅。
扶苏不但可以团结秦国本土力量,也能团结外籍政客。秦国力量的三大支柱,军队、外籍政客、本土贵族都会团结一致,而不是象历史上的分崩离析。
2008-3-31 13:15
hzxs678566
回复 #15 慕容燕然 的帖子
若内乱在历史规定的6年内结束,而且这个可能很大,这场战争就是秦楚之争,秦的力量没胡亥赵高折腾可厉害多了,则后面的发展恐怕区别就只在国号上了,秦国逐步加强对全国的实际控制是可能的,事实上,秦始皇晚年对李斯偏颇的法家思想已经有了怀疑,不然李斯断然不至于背叛秦始皇的。
2008-4-1 11:32
轩辕卓少
[quote]原帖由 [i]Z_Artemis[/i] 于 2008-3-30 01:28 发表
最有趣莫过于晋朝,二世出了一BC皇帝。。本来就不安定的天下更乱了。。
看来是创业杀孽太重。。应有此报啊.. [/quote]
说得轻松啊,一个报应二字,报应在谁身上?还不是北方那些平民汉人身上,司马家的还不是跑江南做他的太平皇帝去了。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