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浅谈上古的“姓”与“氏”——试拟中国姓氏主支衍生表


2008-3-11 05:18 边城玫女
浅谈上古的“姓”与“氏”——试拟中国姓氏主支衍生表

  我一个朋友,语文考试时,碰到一题:“屈原姓__”,她填的“屈”,判错,引来老师一顿臭骂。
  屈原难道不能姓屈?那么,他更应该姓什么?
  请看本文。(全部原创)

  本文重点不是介绍某个姓的详细起源。而是着重给大家分析,“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中国"姓""氏"学的上古的界限_最晚到春秋.也就是说,"姓""氏"是奴隶社会的标志.
  所以本文的"上古"时间限制是春秋与春秋以前.战国的则不在本文范围之内.


[b]“姓”与“氏”的来源[/b]
  一个部族是就是一个"姓".但是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随着"氏"的越来越多,弥补了早期"姓"的稀少.渐渐的,在东周时期,开始不分姓氏.[color=red]到了战国,称"氏"的反而比称"姓"的时候多.于是这时候,"氏"取代了原来的狭义的"姓",成为新的"姓",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姓".[/color]到了西汉,姓氏正式合并不分你我.


[b]“姓”与“氏”的最基本区别[/b]
  一、"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发展.
  二、在上古时期,"姓"的范围比"氏"大,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姓氏",一般先称呼"姓",再说"氏".他们的关系,就如同"省份"与"城市".比如问你是哪里人?回答"湖北省武汉市人",肯定不能说"武汉市湖北省人"
  三、"氏"比"姓"尊贵.在上古时期,人人都有姓(注1).因为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但是"氏"却尊贵很多。因为只有部落里的贵族,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支的与众不同,从而新创一"氏"标志自己的宗族系统.所以"姓"是大众的标志;"氏"则是贵族的徽章.
  四、"姓"是一个家族的发展主支,"氏"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分支。在本文稍后部分,我们就以一个“姓”为主支,来了解下一些著名的主支“姓”是如何发展成分支“氏”的。


[b]著名“姓”“氏”举例[/b]
  那么,如今的"姓氏",在上古时代,那些是"姓",哪些又是"氏"呢?
  前文说过,"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现在"姓字"中有"女"旁的,都是上古的狭义的"姓"
  姚、娰、姬、姜、妫、嬴,以及其他的某些,如 风,公孙,伊,尹,祁,子,芈,偃.....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马,牛,李,杨,以及赵,周,吴,唐,胡,庄.......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
  姜:中国第二姓.炎帝之姓.炎帝"姓姜","神农氏".后来衍生出“吕氏”,并建立齐国。另有一支封在纪国,衍生出“纪氏”。此外,从“姜姓”衍生出来的重要氏还有“许氏”“崔氏”“雷氏”“易氏”“章氏”“方氏”“文氏”“申氏”“卢氏”“柴氏”“庆氏”“贺氏”等。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注2)[color=red]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其实我们把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做为主支源头,再细分。[/color]
  陆:祝融之姓。祝融有子名叫陆终。陆终的后代,则衍生出著名的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他还衍生出许多氏。比如“邬氏”“鄢氏”“苏氏”“童氏”“岑氏”“钱氏”“坐氏”“顾氏”“温氏”“司马氏”。[color=red]祝融之后,陆姓与祝融八姓,是中国东南方与南方姓氏第一大主支。[/color]
  伊祁:尧之姓.按照今天的标准说法,这个人,应该叫"伊祁放勋".前两字是姓,后两字是名.尧只是死后的谥号.后来,"伊祁"这个姓,简化成"伊""祁""尹"三个姓.而由尧演变的"氏"为后来姓的,就更多了,比如:"唐"——据说尧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唐",史称"唐尧";"尧"——古人常用先人的谥号做氏,为自己的新的姓."饶"——古代尧饶相通.“刘”——祁姓被封于刘国,这是刘氏最正宗起源。另外还衍生出“房氏”等氏。所以,尧的后代,得"姓"有三:"伊""祁""尹",得"氏"有:"唐""尧""饶"“刘”“房”等。
  姚:舜之姓.舜叫"姚重华","有虞氏".所以今天的“虞”这个姓,就来源于舜的氏.
  妫:舜有个儿子叫商均,居住在妫河,获得"妫姓".后代妫满封于陈国,以国为氏,衍生出"陈氏"。而妫满谥号为陈胡公,以谥为氏,衍生出"胡氏"。妫满有个后代叫陈伯爰,子孙以他名为氏,衍生出“爰氏”,后来改成“袁氏”。陈国灭亡后,公子完逃到姜齐国,被姜齐王封在"田",衍生出田氏.后来田齐取代姜齐,又衍生出"齐氏".齐襄王名法章,有人以先人名为氏,衍生出“法氏”。齐灭亡后,项羽封田齐后人为"济北王"结果这支干脆改姓王,衍生出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王莽,王敦,王羲之——号称中国第一士族大家。公子完还有个后代田书,被封于“孙”,衍生出“山东孙氏”,孙武,孙权,乃至孙中山。(注3)[color=red]可以看出,舜之后,姚姓与妫姓这支,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color]
  娰:大禹之姓,夏部落的都姓这个.后来分出若干氏,成为新的姓,其冲最著名的就是“夏氏”。还有一支封在谭国,衍生出“谭氏”。封在越国,衍生出“越氏”。封在计国,衍生出“计氏”。封在杞国,衍生出“杞氏”。封在娄,衍生出“娄氏”。原来的“娰姓”,如今却不到150人了.
  偃:皋陶之姓.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这个人按照今天称呼叫"偃繇","高阳氏".由于他是中国法律鼻祖,法律在古代又叫"理",于是又衍生出"理氏".他的后代传到传到理利贞,改成"李氏".皋陶还有个后代叫叔安,衍生出"廖氏".
  嬴:皋陶有个儿子,叫“偃伯益”,曾帮大禹治水有功,获得“嬴姓”。伯益的后代传到非子,这就是秦国的祖先,后来衍生出"秦氏".非子有一支封在梁国,衍生出“梁氏”。另外,伯益还有几支,其中有个儿子若木封在徐国,衍生出“徐氏”。封在黄国的,衍生出“黄氏”。封在江国的,衍生出“江氏”。封在费国的,衍生出“费氏”。最有名的一支就是造父,封地为赵,衍生出"赵氏",赵国的祖先.后来赵氏又从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衍生出"马氏".[color=red]皋陶之后,偃姓与嬴姓这支,是中国东方姓氏第一大主支。[/color]
  以上几个是中国最最古老的远古之"姓"。

  下面再来说说两个同样重要的上古之"姓".虽然如今这两个姓,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什么人,但是由这两个"姓",衍生出来的"氏",却占了当今中国汉族姓氏80%以上.
  子:契之姓,商部落的都姓这个.商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子.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商氏"或者"宋氏"——因为商朝王室,在周朝被封为宋国.[color=red]契子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color]
  姬:后稷之姓,周部落的都姓这个.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姬.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周氏".[color=red]后稷姬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注4)[/color]
  由以上两"姓"衍生出来的"氏",其实很好辨认,基本上都是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但是并非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的"氏",全是这两"姓"引出的.比如"嬴秦,芈楚,田齐"等就不是.

  再介绍一个上古重要之"姓". 
  芈:季连之姓,为"祝融八姓"之一.楚国的王室就这个姓.王室嫡系衍生出"熊氏",后又衍生出"楚氏".楚庄王死后,后代就以他的谥为氏,衍生出“庄氏”,而庄氏后来因为避讳,衍生出“严氏”。楚武王的一个儿子芈瑕,被封在"屈"这个地方,衍生出"屈氏".“景氏”“昭氏”“米氏”“敖氏”“郴氏”“白氏”“班氏”“伍氏”“上官氏”,也都是从芈姓衍生出来。

  屈原原来姓芈,屈是氏,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屈原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开始全新的封建社会体制,那时候的人,基本都不会再去称呼原姓芈了.氏的使用频率,已经渐渐的高过了姓的位置,甚至取代成为新的姓,所以我认为:屈原应该"姓屈",至少,本文最开始那道语文题目,填“屈”不应该判错。——[color=red]也就是说,在春秋或春秋以前时,说某人姓什么,最好说狭义的“姓”。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再谈别人姓什么,就应该说“氏”,或者更严格的说,“氏”与“姓”谁更常用,就把谁作为新的广义的“姓”来称呼。[/color]
 



[b]本文所提到的姓氏衍生表[/b] 

其中[color=blue]蓝色[/color]为姓,黑色为氏


[color=blue]风[/color](伏羲)┬风
     │
     ├扶
     │
     ├巴
     │
     ├郝
     │
     ├柏
     │
     └东方


[color=blue]姜[/color](炎帝)┬姜
     │
     ├纪
     │
     ├许
     │
     ├崔
     │
     ├雷
     │
     ├易
     │
     ├章
     │
     ├方
     │
     ├文
     │
     ├申
     │
     ├卢
     │
     ├柴
     │
     └庆—┬庆
                       │
                       └贺


[color=blue]公孙[/color](黄帝)——过多,除开以下细化的,其他省略。


[color=blue]陆[/color](祝融)┬陆—┬陆
     │      │
     │      ├邬
     │      │
     │      ├鄢
     │      │
     │      ├苏
     │      │
     │      ├童
     │      │
     │      ├岑
     │      │
     │      ├钱
     │      │
     │      ├坐
     │      │
     │      ├顾
     │      │
     │      ├温
     │      │
     │      └司马
     │
     ├[color=blue]己[/color]
     │
     ├[color=blue]董[/color]
     │
     ├[color=blue]彭[/color]
     │
     ├[color=blue]秃[/color]
     │
     ├[color=blue]妘[/color]
     │
     ├[color=blue]曹[/color]
     │
     ├[color=blue]斟[/color]
     │
     └[color=blue]芈[/color][color=#333333]—┬芈[/color]
                       │
                       ├熊
                       │
                       ├楚
                       │
                       ├屈
                       │
                       ├景
                       │
                       ├昭
                       │
                       ├米
                       │
                       ├敖
                       │
                       ├郴
                       │
                       ├白
                       │
                       ├班
                       │
                       ├伍
                       │
                       ├上官
                       │
                       └庄—┬庄
                               │
                               └严

[color=#0000ff][/color]
[color=blue]伊祁[/color](尧帝)┬伊祁
                  │
                  ├[color=blue]伊[/color]
                  │
                  ├[color=blue]尹[/color]
                  │
                  └[color=blue]祁[/color][color=#333333]—┬祁[/color]
                          │
                          ├唐
                          │
                          ├尧
                          │
                          ├饶
                          │
                          ├房
                          │
                          └刘


[color=#0000ff]姚[/color](舜帝)┬姚—┬姚
     │      │
     │      └虞
     │
     └[color=blue]妫[/color]—┬妫
                       │
                       └陈—┬陈
                               │
                               ├胡
                               │
                               ├袁
                               │
                               └田—┬田
                                       │
                                       ├齐
                                       │
                                       ├法
                                       │
                                       ├王
                                       │
                                       └孙


[color=blue]娰[/color](大禹)┬娰
     │
     ├夏
     │
     ├谭
     │
     ├越
     │
     ├计
     │
     ├杞
     │
     └娄


[color=blue]偃[/color](皋陶)┬偃—┬偃
     │      │
     │      ├李
     │      │
     │      └廖
     │
     └[color=blue]嬴[/color]—┬ 嬴  
               │
             ├秦
             │
             ├梁
             │
             ├徐
             │
             ├黄
             │
             ├江
             │
             ├费
             │
             └赵—┬赵                    
                     │
                     └马


[color=blue]子[/color](商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color=blue]姬[/color](周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color=sienna]注:
1.“人人都有姓”:那是上古时代。发展到了后来,部落瓦解。许多社会地层,都忘记了原来的部落之“姓”,也就是狭义的“姓”。而他们更不可能有机会取得贵族的“氏”。当后来“氏”逐渐取代“姓”成为新的广义的“姓”时,这些底层的人,就彻底的没有“姓”了。
2.“公孙”:其实黄帝的姓,说是姓公孙,其实也是很勉强。只是作者再找不到合适的黄帝的姓了。
3.“琅琊王氏”与“山东孙氏”:很显然,王氏与孙氏,并非只有这一个来源(著名的还有“太原王氏”与“河南孙氏”)。但是他们分别最大的一支,却是这两支。本文所说的某姓氏,都是采取最大的那一支的说法,不可能同时顾及所有支脉来源,请见谅。
4.“子”“姬”二姓衍生的“氏”,实在太多,占了中国汉姓80%以上。再说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某某具体姓的详细来源,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color]

[[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7 19:11 编辑 [/i]]

2008-3-11 05:28 边城玫女
西方多好。称呼人简单多了

P.S:

从晚上10点开始写,写到现在凌晨5点半。好冷,回去睡觉觉

2008-3-11 08:48 三种不同的红色
屈原姓什么?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战国时期,姓氏已然合流,姓和氏基本上没有区别了。倘若屈原不姓屈?他又要姓什么呢?难道让他去姓芈,叫芈原?:titter:

再比如:赵奢姓什么?如果不让他姓赵,难道让他去姓嬴?

田单姓什么?如果不让他姓田,难道让他去姓陈?噢,对了,陈也不是姓,貌似应该姓妫才对。

如此一来,岂不乱套了?

所以,姓氏之别,只有在春秋以前谈起才有意义,到了战国时代再谈姓氏之分,那就没啥意思了。

另外,说起黄帝的姓,说姬是周人给他安的,有点道理,但是他的姓也绝不会是公孙。公孙这个姓,很明显是后来由氏发展来的。公之子为公子,公之孙为公孙。这是以世系为氏的典型代表,譬如商鞅在卫时,名公孙鞅,这明显就是其祖上以公孙为氏,后世又以氏为姓的例子。要说黄帝姓公孙,那真是岂有此理。

上古,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姓以明血统而氏以别族群,因此最早的姓应该都是带女字边的才对。如姬、姜、姒、姚等等,至于陆、伊之类,偶怀疑都应该是氏演变来的。

2008-3-11 08:4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quote]
以动植物名也未必是氏。
上古时以图腾为姓(确切说是部落名)也未尝不可。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quote]
太皞、伏羲并非一人。
风即凤,乃是太皞、少昊等东夷部落之姓,少昊一族以鸟为图腾。子姓的商人、嬴姓的秦人赵人都可能是东夷部所分出。
东方氏,从地方来看,基本是二皞之地。

而巴氏由古巴国而来,居于巴山,巴山旧为南蛮所部,当为伏羲之族。
古柏国在汝南,可能也是伏羲一系。
扶氏、伏氏之类则由伏羲之名号而来。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其实我们把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做为主支源头,再细分。[/quote]
黄帝姓姬,怎么会是周朝所安上去呢?
说黄帝姓公孙,最早的是《史记》,而先秦记载都称黄帝姓姬。
公孙当为氏,是周代封建之后才出现的,显然比姬姓不可信。。
[b]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b]
黄帝炎帝二族出于少典,姬、姜二姓为同源。

轩辕氏为部落名,黄帝姓姬,其部落自然也可姓姬。
炎黄二部为华夏部落的骨干,其部落强盛,后裔自然比别的姓为多。
关键是别把黄帝当成一个人,而应该当成一个大部落,那姬姓所分出姓氏众多也不难理解。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公子完还有个后代田书,被封于“孙”,衍生出“山东孙氏”,孙武,孙权,乃至孙中山。(注2)可以看出,舜之后,姚姓与妫姓这支,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
[/quote]
孙氏之名应该跟公孙氏类似。

2008-3-11 08:5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另外,说起黄帝的姓,说姬是周人给他安的,有点道理,但是他的姓也绝不会是公孙。 [/quote]
与其说周人给黄帝安了个姬姓,倒不如说周人攀附黄帝后裔,冒称姬姓。
后者的可能性肯定比前者高。

2008-3-11 09:0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3-11 08:51 发表

与其说周人给黄帝安了个姬姓,倒不如说周人攀附黄帝后裔,冒称姬姓。
后者的可能性肯定比前者高。 [/quote]

此言大是有理。

周人在克商之前,文化不是一般的落后,要说他们和黄帝是一脉相承,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但如果说周人冒姓姬,倒是顺理成章。周人祖先,名字都是不窋、差弗、毁隃之类,古里古怪,很象是音译,如果我们叫一声“姬不窋”,这感觉实在是太奇怪了。:titter:

所以周人的姬姓很有可能是冒牌啊。

2008-3-11 10:44 张建昭
“嬴”都写成“赢”了

2008-3-11 10:47 伤云
长见识哎....

没想到姓氏还有这么多的内容在里面(话说今天才知道我还是祝融的后人....)

对这个没有研究不敢妄加评论。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中国姓氏辞典,据说里面记载了中国绝大多数姓氏的起源,而在那里面我查到的我个人的姓来自豢龙氏,与美女所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源流标准有异么?

[[i]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3-11 10:55 编辑 [/i]]

2008-3-11 11:24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8-3-11 10:44 发表
“嬴”都写成“赢”了 [/quote]
分辨率使得字太小.......打错了没看清.......:wacko:

谢谢指出:loveliness:

[[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1:57 编辑 [/i]]

2008-3-11 11:28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以动植物名也未必是氏。
上古时以图腾为姓(确切说是部落名)也未尝不可。
... [/quote]

最开始我也这样想

但是我查了许多动植物姓

没有一个来源符合"姓"的,都是后面衍生出来的氏

龙,马,牛,羊,杨,李——都是氏

2008-3-11 11:38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另外,说起黄帝的姓,说姬是周人给他安的,有点道理,但是他的姓也绝不会是公孙。公孙这个姓,很明显是后来由氏发展来的。公之子为公子,公之孙为公孙。这是以世系为氏的典型代表,譬如商鞅在卫时,名公孙鞅,这明显就是其祖上以公孙为氏,后世又以氏为姓的例子。要说黄帝姓公孙,那真是岂有此理。 ... [/quote]

黄帝姓公孙,其实我也怀疑

但是既然写了此文,不把黄帝的姓写出来,有点说不过去

许多文献提到黄帝的姓,都是先说公孙,然后说又姓姬。这样看来,公孙的位置始终在姬前面。我就只有选择了公孙。

实在没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谢谢大家指正,我已经在注释2中说明。



至于怀疑是周附会了黄帝的姬姓,还是黄帝被后人附会了周的姬姓,我认为后者比较大

在远古时期,姓是非常重要的,是部落的标志。那时候为了某种利益,改姓攀名的做法,基本上不可能。何况周虽然落后,但至少是个大部落。

——直到东周,姓作为部落的标志逐渐淡了,才有这个可能。


谈到姬这个姓,不得不提来源姬水这条河流。如果真是黄帝时期就有,为什么这条河流不见周朝以前的文献?

——汗,周朝以前貌似是甲骨文。。。。。哎这要求苛刻了点,不提这点了。

[[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1:57 编辑 [/i]]

2008-3-11 11:4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11:38 发表
至于怀疑是周附会了黄帝的姬姓,还是黄帝被后人附会了周的姬姓,我认为后者比较大

在远古时期,姓是非常重要的,是部落的标志。那时候为了某中利益,改姓攀名的做法,基本上不可能。何况周是个大部落。

——直到东周,姓作为部落的标志逐渐淡了,才有这个可能。 [/quote]
攀附大族是很正常的现象。
慕容、拓跋自称黄帝后裔,宇文则自称炎帝之后

2008-3-11 11:50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3-11 11:49 发表

攀附大族是很正常的现象。
慕容、拓跋自称黄帝后裔,宇文则自称炎帝之后 [/quote]
我说的是远古,姓作为部落标志非常重要的时候

而不是以后

2008-3-11 12:01 三种不同的红色
其实,关于黄帝和周人都姓姬的问题,偶觉得两者中必然有一个是假冒的。或者黄帝姓姬,周人冒姓。或者周人姓姬,而硬认了黄帝这个祖宗。对了,炎帝的姜姓也是一样。

按照古书上说的,炎帝姓姜而黄帝姓姬,而“巧合”的是,姬和姜恰恰是周人的两大族群,这里面就很有思考是余地的。所谓“[color=Red]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color]”也很不可信,要知道,如果是河流,古代的称谓必然会有水字旁,因为上古每条河流都是单字的专称,如河、江、汉、济、洛等等,“姬”字和“姜”字象水名吗?根本不象,很难想象上古有人会把一条河流叫“姬”:titter:

从字形上看,“姬”和“姜”就是姓,单纯的姓。因为它们都女字旁的。所谓“[color=Red]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color]”的神话,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黄帝和炎帝二姓的来历,从而附会的而已。现代有很多史学家都在考证姬水和姜水的位置,但人言人殊,估计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两条河流。

至于到底是周人冒炎黄之姓还是炎黄被周人硬认为祖先,这就不是偶能知道的事情了。但无论如何,周人绝不可能是炎黄的直系后代。

2008-3-11 12:08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黄帝炎帝二族出于少典,姬、姜二姓为同源。
[/quote]

炎帝部落,明显比黄帝部落早

黄帝时代的炎帝,应该是炎帝部落第N代传人了。

况且姜水和姬水,虽然没找到具体的河流,不过根据书上的描写,相隔貌似并不是太近。

他们俩怎么会同源?

[[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2:10 编辑 [/i]]

2008-3-11 12:11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3-11 12:01 发表
也很不可信,要知道,如果是河流,古代的称谓必然会有水字旁,因为上古每条河流都是单字的专称,如河、江、汉、济、洛等等,“姬”字和“姜”字象水名吗?根本不象,很难想象上古有人会把一条河流叫“姬”[/quote]

我也一直在纳闷这个问题。。。。。。:loveliness:

2008-3-11 12:3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11:50 发表

我说的是远古,姓作为部落标志非常重要的时候

而不是以后 [/quote]
在这个问题上,
处于原始部族的周人跟处于原始部族的鲜卑人有很大区别么?
开化后的周人跟开化后的鲜卑人又有什么区别么?

2008-3-11 12:39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3-11 12:33 发表

在这个问题上,
处于原始部族的周人跟处于原始部族的鲜卑人有很大区别么?
开化后的周人跟开化后的鲜卑人又有什么区别么? [/quote]
鲜卑之认源,应该是开化以后的事。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都变了
而周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应该还不至如此

2008-3-11 12:5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3-11 12:01 发表
按照古书上说的,炎帝姓姜而黄帝姓姬,而“巧合”的是,姬和姜恰恰是周人的两大族群,这里面就很有思考是余地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也很不可信,要知道,如果是河流,古代的称谓必然会有水字旁,因为上古每条河流都是单字的专称,如河、江、汉、济、洛等等,“姬”字和“姜”字象水名吗?根本不象,很难想象上古有人会把一条河流叫“姬”
[/quote]
反过来就有可能。
姬水、姜水因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分别得名。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3-11 12:01 发表
从字形上看,“姬”和“姜”就是姓,单纯的姓。因为它们都女字旁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神话,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黄帝和炎帝二姓的来历,从而附会的而已。现代有很多史学家都在考证姬水和姜水的位置,但人言人殊,估计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两条河流。
[/quote]
姜姓来历还是相对一致的,从女从羊,羊是图腾。
姬姓就有些分歧。

2008-3-11 13:04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3-11 12:57 发表

反过来就有可能。
姬水、姜水因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分别得名。


姜姓来历还是相对一致的,从女从羊,羊是图腾。
姬姓就有些分歧。 [/quote]

恩,姜姓的影响没姬姓那么大,所以附会现象应该比较小

2008-3-11 13:21 江城子
AB写的不错,结合后面两节度的补充,就比较完整了。

姓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乱了,现代人搞不拎清,实在正常。

2008-3-11 13:2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12:08 发表


炎帝部落,明显比黄帝部落早

黄帝时代的炎帝,应该是炎帝部落第N代传人了。
[/quote]
如果不把炎帝跟神农混淆的话,应该不会得出炎帝早于黄帝的结论。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1 12:39 发表
鲜卑之认源,应该是开化以后的事。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都变了
而周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应该还不至如此 [/quote]
周人何时与黄帝拉上关系还不好说吧?:lol: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啊

2008-3-11 13:59 三种不同的红色
说起这个上古冒姓的例子,其实不必说鲜卑。

春秋时吴国不就是冒姓姬嘛。都说太伯避位,逃到吴,可吴距周万里之遥,偶就不信太伯以一人之力而能跋山涉水跑到那地方去。何况吴乃是断发文身的蛮夷之族,太伯凭什么能让蛮夷奉自己为主?

偶比较相信童书业所说,其实太伯所逃之地为虞,古文虞、吴相近,故讹为吴。观乎武王克商之前,周、虞关系,及虞国爵位,就可知虞周关系不是一般。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吴国冒姓姬嘛。

所以,上古之时部族改姓不是啥大问题。说改也就改了。

2008-3-11 14:19 观世音
感谢LZ    好资料阿:unsure:

2008-3-11 14:23 江城子
BTW, 原始社会是女性继承姓,男性继承氏。

2008-3-11 14:2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8-3-11 14:23 发表
BTW, 原始社会是女性继承姓,男性继承氏。 [/quote]

应该说,是女称姓而男称氏。是称呼,而非继承。要说继承,应该是男女都同时继承了姓和氏。

2008-3-11 16:19 gaobao
太专业了。看得有些迷糊。:qok+

2008-3-11 16:44 颖颖
语文考试时,碰到一题:“屈原姓__”,她填的“屈”,判错,引来老师一顿臭骂。
---------------------
老公啊,如果考试中碰到这题,到底应该怎么回答呢?

2008-3-11 19:20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08-3-11 16:44 发表
语文考试时,碰到一题:“屈原姓__”,她填的“屈”,判错,引来老师一顿臭骂。
---------------------
老公啊,如果考试中碰到这题,到底应该怎么回答呢? [/quote]
貌似那个语文老师要求的标准答案是"芈"

如今学生有多少人知道这字?即使知道又有几人写得出来?

这不是纯粹难为人么?

所以照我的看法

写屈是绝对正确的.

其实更应该说_这出题目的吃饱了撑着.......

[[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9:22 编辑 [/i]]

2008-3-11 20:41 笑天下
回复 #2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断发纹身的是越,越被视为蛮夷;貌似吴不被认为是蛮夷

2008-3-11 21: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笑天下[/i] 于 2008-3-11 20:41 发表
断发纹身的是越,越被视为蛮夷;貌似吴不被认为是蛮夷 [/quote]

从种族上来说,吴越同族,都属于百越。

《史记·吴太伯世家》:[color=Red]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color=DarkRed]文身断发[/color],示不可用,以避季历。[/color]

可知吴亦断发文身。

吴国第一次在《左传》中出现,是在鲁宣公8年,但仅仅只是与楚盟会而已,又过了17年后,至成公7年,《左传》才开始大量记载吴国的活动,而此时春秋时期已然过半,可知此前吴的文化必然落后,属于蛮夷之类,中国不与之交结。

2008-3-11 22:33 fengxv
上古人不称姓,也就是说不姓名连称,应该是国名、爵位、官职等连名作为称呼,甚至只称名,所以没有姬旦这种叫法而只叫做周公旦、叔旦。
但是姓、氏混淆后,这种情况就无法区分了。

2008-3-11 22:5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fengxv[/i] 于 2008-3-11 22:33 发表
上古人不称姓,也就是说不姓名连称,应该是国名、爵位、官职等连名作为称呼,甚至只称名,所以没有姬旦这种叫法而只叫做周公旦、叔旦。
但是姓、氏混淆后,这种情况就无法区分了。 [/quote]

只能说,上古之人男称氏而女称姓,而不能说他们不称姓,因为女人还是要以姓来称呼的。

譬如《左传》第一章:“[color=Red]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color]”,这里面说了三个女人,孟子、声子、仲子,因为她们都是宋国人,都姓子,故称×子。再如“[color=Red]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color]”,武姜是申国人,申为姜姓,故称武姜。

姓的作用是标明血统,这主要是为了在婚配时避免近亲结婚,故周礼有“同姓不婚”的规定,这一规定起码在西周时期是得到很严格的执行的。

2008-3-12 01:13 江阳居士
姓——会意字,女生的意思。
氏——象形字,支撑住物体避免倾倒。支的本字。
族——会意字,箭头。
我们回到远古,从一个女人说起。这个女人生了很多孩子(有可能是和很多个男人生的),然后他的孩子互相通婚又生了很多孩子,孩子的孩子又生了很多孩子,于是形成了以她为首的一个母系部落。她的称呼就是这个部落的姓。

这样过了漫长的时间,部落不断壮大,问题就凸现了,主要就是资源不够了。就需要迁徙了,那么因为种种原因,部分留下,部分迁,且分别向不同的地方迁徙。迁徙的那部分人就叫“氏族”部落。因为他们的迁徙,避免了部落的崩塌灭亡,支撑起了部落。又因为他们迁徙的举动是一种拓荒行为,就像箭一样从中心射出,所以才叫“氏族”吧,为了区别,每个氏族都有个称呼,也多以动物名加女字构成。这就是氏的形成。可见[quote]"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发展.[/quote]不妥,氏也是母系社会的产物。

此时,姓表血统,氏表分支(地域)。

再经过漫长的时间,文明又进步了,人们不再大面积的拓荒了,没被大自然消灭的氏族稳定下来。并且发现和别的氏族通婚生的孩子成活率高,所以就不近亲结婚了。这时,氏基本没有变动。随着父系社会的形成,君主的出现,国家的建立。人们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虽然不再拓荒,但是要把贵族分散开,也就是分封使得氏再次增加。

这时候新增加的氏都是贵族,姓表血统,氏表分支(地域,贵族)。

到了郡县代替分封的时候,人们又都平等了,更不需要拓荒。所以氏又不再增加了。

这就是姓氏。严格来讲,楼主所举的姓,其实都是氏。
所以,从一开始的历史记载中,就已经将姓氏混淆了,正真的姓在母系社会初期才能找到。很显然,后来史书将保留下来的氏作为姓,就是楼主列举的那些。至于分封制过后,氏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人的血统已经不纯了,如果一个人处于两个血统的交集中,他该姓什么呢?只好又把氏当成姓,然后姓氏就混为一谈了。

氏的衍生停滞的两段时间中,都把氏当作了姓,现在我们都说姓名,而不说氏名。其实没错。
因为,姓表血统,氏表分支。

[[i] 本帖最后由 江阳居士 于 2008-3-12 10:48 编辑 [/i]]

2008-3-12 01:20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江阳居士[/i] 于 2008-3-12 01:13 发表
姓——会意字,女生的意思。
氏——象形字,支撑住物体避免倾倒。之的本字。
族——会意字,箭头。
我们回到远古,从一个女人说起。这个女人生了很多孩子(有可能是和很多个男人生的),然后他的孩子互相通婚 ... [/quote]
继续学习中。。。。。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但是不见得只能在母系社会存在吧

2008-3-12 08:3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08-3-12 01:20 发表

继续学习中。。。。。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但是不见得只能在母系社会存在吧 [/quote]
其实黄帝、炎帝等人可能都是女姓:lol:

2008-3-13 16:12 水镜门生
猫小牌咋不说女娲可能雌雄同体:sleep:

2008-3-13 16:18 剑使冰璃
俺姓底..... 跟LS的说下 俺还是个穆斯林..

2008-3-13 16:21 水镜门生
穆斯林的意思是冰mm不会吃我:qoo+:qDD+

2008-3-13 16:35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水镜门生[/i] 于 2008-3-13 16:21 发表
穆斯林的意思是冰mm不会吃我:qoo+:qDD+ [/quote]
穆斯林的确不会吃猪~~

2008-3-13 16:3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水镜门生[/i] 于 2008-3-13 16:12 发表
猫小牌咋不说女娲可能雌雄同体:sleep: [/quote]
母系氏族时候,族长是女性有什么奇怪的?

俺以前看过一个关于上古的论述,里面认为刑天也是女人。
认为是以乳为目,以阴为口,似乎也有点道理。

ps.再聊天俺就不客气鸟

[[i]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3-13 16:38 编辑 [/i]]

2008-3-13 19:04 水镜门生
偶只是表达一下感受:mellow:

关于炎帝和黄帝的顺序,估计曲辰老先生会对此表示不满和抗议,然后写出N评XXX:mellow:

2008-3-14 10:38 江阳居士
回复 #41 冒牌 的帖子

神话你也拿来说...
皇帝是女性的可能性应该不大,那时候父系社会形成至少也上千年了

2008-3-14 10:5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江阳居士[/i] 于 2008-3-14 10:38 发表
神话你也拿来说...
皇帝是女性的可能性应该不大,那时候父系社会形成至少也上千年了 [/quote]
神话正是当时情况的反映。
母系转换成父系在何时,目前也不是很明确。

2008-3-14 14:07 江阳居士
[quote]原帖由 [i]江阳居士[/i] 于 2008-3-14 10:38 发表
那时候父系社会形成至少也上千年了 [/quote]
恩,是我武断了。
结合考古的发现和史料来看,很有可能黄帝时期就是母系向父系转化的时期。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这里的得姓应该就是出嫁,这是母系社会的特征,将儿子嫁到外氏族。”“青阳与夷鼓同己姓”是不是外氏族的女人嫁进来了呢?这就是父系社会的特征。

史料上记载的“娶於西陵之女”应该表明黄帝是个男人。

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史料的作者生活的时期正是男尊女卑至盛的时期,女人基本上不算人,有特别贡献的算半个,所以他们写历史的时候,应该是把母系社会当成“史前史”来处理。历史从父系社会开始写,所以就算他们有母系社会的资料,也不写进历史。黄帝就很有可能是父系社会的开端。自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母系社会的习俗。其实,就算到了周代,宗庙朝暮之制,也是母系社会的遗留。

2008-3-14 14:15 毁灭苍狼
太多拉!看着有点晕!:wacko:

2008-3-14 16:22 whiho
你是姓刘吧

[quote]原帖由 [i]伤云[/i] 于 2008-3-11 10:47 发表
长见识哎....

没想到姓氏还有这么多的内容在里面(话说今天才知道我还是祝融的后人....)

对这个没有研究不敢妄加评论。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中国姓氏辞典,据说里面记载了中国绝大多数姓氏的起源,而在那里面 ... [/quote]

姓刘的左传说起源于豢龙氏、刘累等等,所以你会有这个印象,其实这事一点不矛盾
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士会的孙子、士燮的儿子范x讲的(被讲?记不清了)自己的身世
左传里头士会逃到秦国,生儿育女,后来被晋国设计请了回去,但是还是有人留在秦国了
这批人后来姓刘,是刘姓最显著的一支,而士会就是姓祁,所以两个来源其实是一个来源
不过士会姓祁这事我倒没印象左传提到过
另外刘还有一个来源是天子卿士,比如刘定公,这一支
姓刘的找祖宗是非常小概率能找准的,多少人被赐姓了刘(比如项伯)
而又有多少人冒姓了刘,比如刘裕、刘勃勃等

2008-3-14 16:28 whiho
回复 #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这么推断太不坚实了
姬水未必要写作姬,一开始完全可以三点水加个封口臣
姜更是直接写成洋水就行了
河和江实际也是可水和工水,这个徐旭生书里提了
那么,同样来自于羊,做姓氏加女旁叫姜,做水名叫洋是可能的
我个人对于国名、部落名、姓氏都倾向于相信是来自地望
因为按地方区分人、族、国是“你哪村的?”“我上槐树村的”一样,太自然了

2008-3-14 22:53 伟君子
[quote]所以"氏"是大众的标志;"氏"则是贵族的徽章[/quote]

看到这句话,我还以为我看花眼了呢,玫女写的东西向来都很难搅清楚的事,更何况看到了这句!

2008-3-15 01:02 江阳居士
笔误而已,前“氏”当为“姓”。

2008-3-17 14:23 因苏阿
[quote]原帖由 [i]伤云[/i] 于 2008-3-11 10:47 发表
长见识哎....

没想到姓氏还有这么多的内容在里面(话说今天才知道我还是祝融的后人....)

对这个没有研究不敢妄加评论。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中国姓氏辞典,据说里面记载了中国绝大多数姓氏的起源,而在那里面 ... [/quote]
你姓董吧,或者是姓龙,董姓似乎和祝融氏无关

2008-3-17 19:18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伟君子[/i] 于 2008-3-14 22:53 发表


看到这句话,我还以为我看花眼了呢,玫女写的东西向来都很难搅清楚的事,更何况看到了这句! [/quote]
谢谢指出,已改正

2008-3-18 00:53 文以载道
我想知道现代人的姓氏和古人的姓氏还有多少关系?
从楼主给的表中真可以看出自己的出处吗?

2008-3-23 13:42 uesegi
但周人的却也是和黄帝一样从甘肃来的。。。都是西戎

2008-3-23 14:33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08-3-18 00:53 发表
我想知道现代人的姓氏和古人的姓氏还有多少关系?
从楼主给的表中真可以看出自己的出处吗? [/quote]

现代的姓 ,有许多都是有多条来源的

我在文章中只是给出的最主要来源。

比如刘姓,李姓,自从这两姓当了皇帝后,就经常性赐姓

所以当今的刘姓李姓,是最难弄清祖上是哪支的

2011-2-20 02:25 朝露暮岚
姓彭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补充下:我是北京人

我所知道的姓彭的应该是来自于江西?

2011-2-20 12:11 KYOKO
所以照我的看法

写屈是绝对正确的.

其实更应该说_这出题目的吃饱了撑着.......

=======================
如果你填屈不是侮辱出题人的智商么,他还不跟你急?

2011-2-20 15:46 KYOKO
黄帝被称为姬轩辕是谁发明的??

2011-2-20 18:08 关毛
我也认为公孙是氏,同样的因身份而衍生的氏太多了,像王孙、公叔、公伯、公仲、公季、王叔……

姒姓还有一个分支:欧阳氏

2011-2-20 18:13 关毛
以前在某游戏论坛,还遇到过某没“高人”,说商鞅是公孙姓卫氏……:hz1011: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