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20 14:10
tiger1970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转贴)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某某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来自MSN\MySpace社区\ 新闻评论\历史发现\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作者孙钥洋)
------------------------------------------------------------------------------------------
我记得大家讨论过1两银子值多少钱的问题。好像这个讲的清楚一点。
不过,唐朝那种说法对吗?我记得银在唐朝没有货币职能啊!
[[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8-2-20 14:15 编辑 [/i]]
2008-2-20 14:34
冒牌
唐代金银有那么一点货币用处
但像主贴那样说的“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就是扯淡了。
唐除了铜钱以外,谷帛都比金银更接近货币
2008-2-20 14:53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8-2-20 14:10 发表
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quote]
查了下菜目表,四干果(荔枝、桂圆、蒸枣、银杏)、四鲜果(时新的鲜果四样)、两咸酸(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四蜜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八样酒菜(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十二样下饭的菜、八样点心、十年陈的三白汾酒两角。这二十样菜接着倒掉、重做了一遍,那八样酒菜更是价钱不小(单是鸭掌和鸡舌羹,就得用几十只鸡鸭,江瑶柱是五年前的宿货,去这里最大的酒楼长庆楼让来的,通张家口没新鲜货),最后酒楼宰冤大头郭靖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老金写得不算过分。
2008-2-20 15:09
真宫望
内容跟主题好像有点不符。
整篇内容是否都在直指金庸小说中的错误而不是专心去探讨一两银钱的真正价值所在。
2008-2-20 15:14
hzxs678566
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计量也不同的,南宋国家每年正常收入达5000万两,光看数字,后代明清是望尘莫及,但是计量是否有改变就不清楚了。
2008-2-20 17:45
孟静
购买力有变化,再加上通货膨胀,每个朝代都有所变化。
比较明显的是明清。
2008-2-20 19:02
hzxs678566
回复 #6 孟静 的帖子
清朝的通货膨胀尤其严重,现在的观点是西方白银大量流入的结果,也满有道理的。不过中国这么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开拓,白银最后还是被抢:funk:
2008-2-20 19:27
天宫公主
刚刚查了一下期货市场,银子现在大概是 $17.5 美元一个 ounce。
1 ounce = 28.35 克 = 1.76366843 现代两
1 美元 = 7.1452 人民币(按中国银行出牌的基准价)
所以现在一两银子大概是人民币 220.53 元。
古代一两比现在只轻不重,所以可以把 220.53/两 当成一种上限。看来银子的购买力大不如以前了。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2-20 19:29 编辑 [/i]]
2008-2-20 21:07
星义
[quote]原帖由 [i]弓骑步[/i] 于 2008-2-20 14:53 发表
查了下菜目表,四干果(荔枝、桂圆、蒸枣、银杏)、四鲜果(时新的鲜果四样)、两咸酸(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四蜜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八样酒菜(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 ... [/quote]:titter:这是后来的修订本,原来的老版本好像是一百多两银子……
2008-2-20 21:08
朱贵
俺们客栈要是哪位客官直觉赏给俺们银子,那都是大客户,要人肉包子伺候滴:titter:
2008-2-21 08:1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星义[/i] 于 2008-2-20 21:07 发表
:titter:这是后来的修订本,原来的老版本好像是一百多两银子…… [/quote]
[b]一会结账,一共[color=Red]三百零九两七钱四分[/color]。郭靖摸出两锭黄金,命店小二到银铺兑了五百两银,付账后外赏十两,店掌柜的与店小二皆大欢喜,恭恭敬敬的将两人送出店门。[/b]
此贴目前偏题严重,考虑是否转去武侠。
2008-2-21 08:18
quickiii
古代流通钱币倒是真的
2008-2-26 19:47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0 15:14 发表
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计量也不同的,南宋国家每年正常收入达5000万两,光看数字,后代明清是望尘莫及,但是计量是否有改变就不清楚了。 [/quote]
不是五千万两,是七八千万贯。宋朝还是拿铜钱计算。中国银矿不多,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是明朝以后的事情。
不过宋朝的“富有”,说几个数字大家自己品评吧。宋朝的大头收入不是税收,而是盐铁酒茶等物资专卖。北宋年间税收每年三千万贯,盐的专卖收入(利润)也将近两千万贯。加上成本运费等等盐的销售额恐怕和税收差不多了。现在要是哪个家庭每年花在吃盐上的钱和交的税差不多早就成咸菜了吧。南宋的人口土地都少于北宋(废话),偏偏盐的专卖收入是北宋的两倍。南宋最好的时候土地人口不过是北宋的2/3,这么计算南宋人均吃盐是北宋的三倍。如果北宋是一坛子咸菜,南宋就是三坛子咸菜。这收入有没有什么意义,大家自行判断。
另外,清朝末年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七千万两。
2008-2-26 21:06
雪林哥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2-20 19:27 发表
刚刚查了一下期货市场,银子现在大概是 $17.5 美元一个 ounce。
1 ounce = 28.35 克 = 1.76366843 现代两
1 美元 = 7.1452 人民币(按中国银行出牌的基准价)
所以现在一两银子大概是人民币 220.53 元。
... [/quote]
倘楼主所言属实,偶赞成此观点
2008-2-27 17:25
寂寞沙洲冷
韦小宝贪污的钱是国库的N倍
2008-2-27 18:08
ADIEU
飘进来说几句…………
南宋的财政相当畸形。实际上南宋由于铸造原料多在北方,包括金银铜铁等金属属性的货币的铸造和流通极少。纸币是当时的主要货币,不过这些纸币(大体有四种,具体是虾米忘记了)都是以铜或铁为本位。南宋前期纸币发行受到比较好的控制,大体一贯纸币可以换取700文左右的铁钱。但是后来南宋的货币政策发生了极大的错误,通货膨胀现象明显,一贯纸币只能换取数十文钱。如果说得是税收七八千万贯纸币的话,大家自己算算罢……
另外,印象中当时金朝曾经有意识的吸纳南宋的铜钱,企图打经济战。当时读到深为震惊…………
2008-2-27 20:5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ADIEU[/i] 于 2008-2-27 18:08 发表
南宋的财政相当畸形。实际上南宋由于铸造原料多在北方,包括金银铜铁等金属属性的货币的铸造和流通极少。纸币是当时的主要货币,不过这些纸币(大体有四种,具体是虾米忘记了)都是以铜或铁为本位。南宋前期纸币发行受到比较好的控制,大体一贯纸币可以换取700文左右的铁钱。但是后来南宋的货币政策发生了极大的错误,通货膨胀现象明显,一贯纸币只能换取数十文钱。如果说得是税收七八千万贯纸币的话,大家自己算算罢……
[/quote]
未必吧。
宋朝虽然纸钞发达,但远远达不到主要货币的地步,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实行“钱会中半”制度,也就是朝廷强制规定,老百姓在缴税时,最多只能用一半的会子,另一半必须用铜钱,绝不可能出现全部用纸钞的情况。
纸钞作为唯一流通货币的,是元朝。
2008-2-27 21:05
changboboT_T
纸钞作为唯一流通货币的,是元朝。
貌似不是,明朝的法定流动货币也是纸币:宝钞。
2008-2-27 21:18
hzxs678566
回复 #1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刚刚起步就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很不错了,再说“钱会中半”也是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过度的必然现象吧。:qDD+
2008-2-27 21:3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changboboT_T[/i] 于 2008-2-27 21:05 发表
纸钞作为唯一流通货币的,是元朝。
貌似不是,明朝的法定流动货币也是纸币:宝钞。 [/quote]
《辍耕录》记载刘秉忠答元世祖曰:“[color=Red]钱用于阳,楮用于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朔漠,君临中夏,宜用楮币[/color]”故元世祖禁钱而用钞。而《王忠文公集》中也说:“[color=Red]废钱而用钞,实祖宗之成宪,而于术数之说而有符[/color]”,因此元朝铸钱极少,只有个别时期有少量铸行,纸币成为了唯一的货币。
而明朝前期虽然“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但事实上是钞、钱、银并用的,太祖未即位之前,即铸大中通宝,即位后,又铸洪武通宝,《明史·食货志》:“[color=Red]洪武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color]。”可知当时流通的,已经不仅仅是纸钞了,后来虽因钞法败坏而立法禁钱,但终究敌不过市场,天顺4年除钱禁,正统元年除银禁,到了嘉靖4年,“[color=Red]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color]”(《明史·食货志》)
大明宝钞只能说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之一,但除了开始几年外,这玩意就贬值贬到十万八千里外去了,既是朝廷三令五申,但老百姓是不用它的。只是不解的是,明朝政府却一直坚持发行,这种毅力确实让偶们赞叹。:titter:
2008-2-27 21:48
hzxs678566
回复 #2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明朝最主要的货币可能是白银吧,纸钞的状况比宋朝整体上看,操作性差了很多,应该是金银储备问题。(都跑市面上了)
2008-2-27 22:0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7 21:48 发表
明朝最主要的货币可能是白银吧,纸钞的状况比宋朝整体上看,操作性差了很多,应该是金银储备问题。(都跑市面上了) [/quote]
不错,明朝最主要的货币是白银。正统元年解银禁后,白银的流通成为了合法,税收开始重新使用白银,景泰间,官员俸禄开始使用白银,正德后,俸禄十分之九用银,只有十分之一用钱,一条鞭法实行后,绝大部分的税收都使用白银了。“[color=Red]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color]”
2008-2-27 22:09
hzxs678566
回复 #2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所以明朝注定和资本主义的距离还是大大的,不是所谓的很近了:titter:
信用货币向实物货币退化可是大倒退啊。
2008-2-27 22:13
ADIEU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2-27 20:59 发表
未必吧。
宋朝虽然纸钞发达,但远远达不到主要货币的地步,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实行“钱会中半”制度,也就是朝廷强制规定,老百姓在缴税时,最多只能用一半的会子,另一半必须用铜钱,绝不可能出现全部用 ... [/quote]
三红不知道偶是著名的半调子么:P 说道赋税缴纳的方式,偶除了夏税可以用钱代以外就一无所知了…………
去翻了翻书,南宋纸币的发行量远远超过铜钱铁钱的铸造量。这能不是当主要货币用么?
2008-2-28 00:2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ADIEU[/i] 于 2008-2-27 22:13 发表
三红不知道偶是著名的半调子么:P 说道赋税缴纳的方式,偶除了夏税可以用钱代以外就一无所知了…………
去翻了翻书,南宋纸币的发行量远远超过铜钱铁钱的铸造量。这能不是当主要货币用么? [/quote]
发行量过大,只能说明贬值严重,而不能证明它就是主要流通货币。其实,除宋外,金、元、明的纸钞发行量都以亿、十亿计。
之所以说纸钞不是南宋的主要货币,主要是以下几点:
1、南宋一直实行钱、钞并行的政策,铜钱始终没有退出流通。实际上由于后来纸钞的大幅贬值,使得人们在交易时都不愿意使用,譬如《可斋续稿》中称钱引被“市井视之粪土不如”,即使是在老百姓缴税的时候,官府都常常只收钱而拒绝收纸钞,钱会中半政策就公开声明,缴税时,会子顶多只能占一半。这使得纸钞的货币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南宋时,并不是全国都流通纸钞的,广南路就长时间不使用纸币。
3、从经济学上来说,南宋时期的纸钞只是铜钱、铁钱的替代物而已,而不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只有在元朝,废止了铜钱的铸行,纸币才第一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无限法偿币。
2008-2-28 10:25
当阳侯杜元凯
关于宋朝,转一篇大家看看
原作者曹仲德
戏说地少税多的南宋税收
北宋在靖康年间灭亡,赵构南渡建立朝廷,称南宋。南宋土地和人口都不如北宋,这是闭着眼睛都可以得出的结论。偏偏南宋的税收却远远超过北宋,北宋中期以后平均年财政收入在六千万上下,而南宋的财政收入则常年保持在一亿以上,土地减少了三分之一,税收增加了三分之二,宋朝财政收入的最高数字一亿二千万同样是南宋创造的。
“地少税多”的结论同样可以在宋朝和其他朝代的比较中得出,网上由此却得出一个推论,乃是宋朝经济的大发展,是其他朝代的多少多少倍――多少倍呢,把双方的财政收入做个除法就行了。
实际上用财政收入来论证经济发展在逻辑上就站不住,因为唐以后朝代都实行两税制,两税制的一个要义就是“量出以制入”,财政收入的规模按照前几年平均支出水平拟定。换言之就是官府要用多少钱,就要向农民征收多少。高额的财政收入并不能直接说明经济的发展,只能说明政府花钱特别厉害而已。宋朝从真宗起财政支出规模就不断扩张,此后一两百年里宋朝一直处在财政危机中,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财政危机的结果是聚敛为一切之法,收入的扩张也是自然结果。
诚然,两宋在经济上的成就不容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确实是超过前代,但要说宋朝的庞大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则不能令人信服。实则专卖才是两宋最主要的创收工具,尤其是生活必需品食盐的专卖,北宋末年竟达到四千万贯,接近唐末两税制下税收总额的两倍,盐之外茶叶和酒的专卖同样获利甚丰,南宋都在一千万上下。专卖之外另一个创收工具是名目繁多的杂税,尤以南宋为严重,绍兴三十年,光“经总制钱”就有二千万贯。
最近似乎特别流行翻案,宋朝税赋的繁重众多史家早有议论,“积贫积弱”的说法也非无因,但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要把宋朝描述成经济高度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刑法宽松,言论自由的理想社会。宋朝经济发展的成就不能忽视,但这样翻案未免离事实太远。
话归原题,还是说宋朝的中央财政收入,后面将按照财政收入中的主次顺序,依次是农业两税,专卖,杂税,商税来讲述这个“不一样”的财政收入如何产生的
皇上说“两税”是啥它就是啥
以前讲唐朝两税制改革的时候谈过,两税改革把田租,户税,力役都合并到到田租一项里面,分夏秋两季征收,两税之外不得另征。换言之,百姓已经为各种设施建设交了税,政府要兴建各种工程,自应该出钱去雇佣百姓,不得再行征发百姓为政府做无偿劳动。
宋朝沿用了两税制以及唐朝的两税率,但宋朝的两税制的特别在于,两税之外户税和徭役是照样征收的,也就是说在宋朝政府这里:两税只是田租
于是百姓虽然早已经交过免役钱了,但还是得为官府服役,这还不算,还得因为“差役法”一家一家的破产,最后王安石再出来搞改革,废除“差役法”,搞免役钱,就是最大的德政了。所以说百姓是个冤大头,想怎么糊弄就可以怎么糊弄,虽然明明已经为免役交了钱,但和差役法一比,能够再交一次钱免役已经是求之不得了。
收两税大有手段
在户税和徭役上重新征收农民也只得认了,但北宋官吏的征收能力远远不止于此,宋朝附加在农业税上的杂税繁多,最著名的是“支移”和“折变”。
所谓“支移”,就是农民交了税粮以后,官府说:“这还不行,你给我运输到哪里哪里去,什么,你不想去?那好,交钱,运费按运输距离算”。甚至有指定运送到千里外的,“支移”附加比原税粮还高数倍。后来皇帝听说了,规定支移距离不得超过三百里,这又是这个皇帝的“圣政”了。
所谓折变,就是指交税的时候,本来应该交粮食和布匹,官府要你折成钱交,当然,税率是官府说了算。甚至有更厉害的,先把粮折成钱,再把钱折成绢,这样折上个三五回,一匹布折出几匹,一斗粟折成几斗,那也是活该小民吃亏。南宋的布帛折钱,开始是一匹两贯,后来改为六贯,最后折成十贯。几折之间,布帛的税率就上升了五倍。
有时官府犯穷了,还会提前征收两税,秋粮还没收割,就收秋税,这叫“预催”;今年已经交税了,又叫你提前交明年的,这叫“预借”,这种借到南宋后期发展到了可笑的地步,淳佑八年时,连淳佑十四年的两税有的州县都预借清了,什么时候还这预借的部分,小民们自然是不敢问的。
买盐开支超过交税
如果说某某家庭一年吃盐花的钱比农业税还高,大家恐怕会认为是个笑话,但不幸的是这笑话确实在宋朝出现过。
宋朝的食盐实行专卖,开始是政府直接生产销售,后来改成政府出卖专卖权给私人,由他们生产销售。宋朝初年食盐专卖收入为一千万贯上下,略高于唐朝末年,到元丰年间,收入翻了一番,成了两千万,到蔡京当政时再翻一番,到四千万贯,这还只是政府出卖专卖权的所得,加上制盐业的劳动及生产者的附加利润,百姓在食盐上的总支出恐怕比五千万不会少多少,而同时的农业两税不过也在五千万上下。
食盐是生活必需品,其特点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价格弹性很低,而且没有替代品,价格增加时销售量的减小幅度很小。低价你得买,高价你还是得买,因为人是不能不吃盐的。唐末每年在盐政上年收入几百万,已经被批评为价格过高,是刻剥百姓。宋朝人吃盐想来不会比唐朝多多少,收入超过这么多,只会是价格的问题。
过高的价格甚至使百姓少吃盐或者不吃盐,“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山中食无盐”(苏轼《山村绝句》)。山村中这位老翁告诉苏轼说,不要以为我是和孔子一样因为沉迷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因为很久没吃盐的缘故啊。
强迫百姓购买制盐权也是当时一大景观,蔡京把各地食盐专卖收入制定一个定额,作为考课官吏的依据,创收超过定额的可以得到升迁,不能达到的则有惩罚。事关作官前程,下层官吏当然也变着法子创收,以至发展到强行购买专卖权“盐引”的情况。
除了食盐专卖外,宋朝还有茶专卖和酒专卖,宋初每年收入都在三四百万上下,到宋中期以后增长到一千多万,其中酒税在庆历年间达到一千七百一十万。同食盐一样,酒和茶专卖也是间接专卖,由政府出售“酒曲”和“茶引”,盐专卖上的很多问题这两个专卖上也存在。
卖私盐二十斤和造反
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关的罪名,要问孰轻孰重可谓一目了然,但在宋朝则有不一样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宋朝标榜的是宽刑,不杀官员,除了造反,再大的罪也不过是流放了事。这是后世的士大夫津津乐道的一点,称为德政。不惩罚犯罪就是鼓励犯罪,包庇纵容的风气弥漫在宋朝官僚之间。范纯仁要杀两个作恶多端的宦官,有人就出来告诫他说,祖宗留下遗言,不杀官员,现在你破坏这个规则,只怕皇上杀得手滑,将来杀到你我头上来了。
士大夫不造反就不会杀头,百姓贩卖私盐二十斤却要处以死刑,这种鲜明对照充满讽刺意味。同样的法律还有贩私茶二十斤也处以死刑。但刑罚定得这样重,私贩还是不能禁止,庆历时,仅两浙犯禁者一年就有一万七千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暴利所在,也无怪百姓铤而走险。
《中国财政史》总结宋代财政管理特点,说了三条,一是制度多变,朝令夕改,宋真宗曾在某年十一月下诏京师附近度量田地,十二月就下诏不在度量;二是商人集团与政府的结合;第三就是刑罚特重,上述盐茶私贩的死刑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而已。
杂税名目不可遍知
宋朝杂税繁多,朱熹称古来刻剥百姓的办法,本朝全有。此外,宋朝还开创了无数税种,当时的人都不能列举清楚,称为不可以遍举,亦不能遍知。这些税种多数极其琐碎,针头线尾都打主意,说起来简直有失国家体统。它们大多是适应摊派的需要的临时发明,后来遂成为定制,其中以“经总制钱”“月桩钱”“板帐钱”三个大项目下数百个税种作为主体。
“经总制钱”是经制和总制两个官署先行征收的,所以以官署命名,经制钱起源于经制使司在镇压方腊起义后的财政危机摊派,附加在各种税收之上,比如附加到酒专卖上面的是“权添酒钱”。有趣的是后来提刑司,学事司诸司也都进来插一脚,每个部门都要加派,于是“权添酒钱”变成了“诸色添酒钱”。总制钱为宋朝南渡初财政困难中所创,也都全是琐碎的杂税,如勘合米墨钱,二税畸零剩数折纳钱、投税印契税钱、得产人勘合钱、茶盐司袋息等等
“经总制钱”在宋朝财政危机的年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绍兴三十年达到近两千万,当时大臣称当今经费,多依赖经总制钱,晚一些的叶适也称户部日常之用,十分之八出自经总制钱
“月桩钱”是军费摊派,户部要求地方每年解送多少钱到中央去,至于地方怎么弄到这么些钱,户部是不管的。地方生钱的法子很琐碎,名目繁多,奇思妙想,令人赞叹,《宋会要辑稿》里面列举了其中著名的,大多数如“户长甲贴钱”“保正牌限钱”等多数名目都看不懂,只看懂了两条,两次诉讼不胜要罚款,获胜也要交欢喜钱,缴纳牛皮筋角要额外收钱。
“板帐钱”也是南宋初年财政困难的产物,交田赋时“耗剩”的粮食由官府笑纳,“靡费”的布帛也由官府笑纳,失窃物品追回后,官府也收入仓库,此外还有无数其他收法,反正官吏们的智慧和发明能力是无穷的。
值得一提的是“僧道免丁钱”,由于僧道是可以免除徭役的,农民都想去做,于是官府规定,要出家,行,交钱来。苏轼在杭州,想治理西湖,但都拿不出钱来,只好向中央申请了度堞来卖。财政靠度和尚来支撑,这真可谓极大的讽刺。
赶考都要交“商税”
中国从春秋时就有商税,即所谓“关市之税”,“关”是过税,商人带着商品经过某道路口时按商品价值抽税。“市”是住税,对在市场里买卖的商品进行抽税。
北宋中期以后,商税征税范围就大大扩大了,发展到南宋,凡是民间进行的交易,不管有没有商品交换的意义,政府都要按交易额的一定比率抽税,卖柴要收税,修房也要抽税,连婚姻嫁娶都要抽税。
同样的,“关”税的范围也扩大到一切过关有价值物品,不管你是担一担柴还是赶一头羊,或者座一辆马车,都是要抽税的,带银钱等财物更是要抽税的,连上京赶考的举人,也被全身收遍,找出带的盘缠来,一一按照比率收税。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这是强盗们拦路抢劫爱说的话。幸好,抽商税是有比率的,不会把全部财物留下做“买路钱”,所以收商税还是和拦路抢劫有所不同的。
官府的无本生意
宋初有“和买”制度,即由政府由一定的价格向百姓买绢,仁宗时就改成强行买卖,十分之七都用官府生产的盐支付,现钱只有三分。既强买了百姓的绢,又强行推销了专卖的高价盐。
后来盐专卖由政府直接生产改成卖给生产者专卖凭证,这七分盐也就不给了,只给三分钱。再后来连这三分钱也不给了,直接由官府白拿,南宋干脆连这个“买“的名义都不要了,直接叫大家折成钱来交,和两税征收的布匹一样,先是一匹折两钱,最后上升到一匹折十钱。
跟“和买”布匹相似的还有“和籴”,强制购买粮食,支付纸币,南宋大发纸币,后期曾经创造一年发六亿的记录,纸币实际购买力可想而知,不过,总算还不是白拿.
2008-3-6 14:23
闽西将军
一两银子值多少,不同是朝代,有不同的比例!还没有同一的标准!
2009-11-9 01:10
时间轴空转
比例不定,犹记得当年看《聚宝盆》时沈万三是如何投机的。
2009-11-9 03:16
青木风亮
F1一级方程式 暴富首选:titter:
2009-11-9 11:01
太平清领道人
[quote]原帖由 [i]当阳侯杜元凯[/i] 于 2008-2-28 10:25 发表
原作者曹仲德
戏说地少税多的南宋税收
北宋在靖康年间灭亡,赵构南渡建立朝廷,称南宋。南宋土地和人口都不如北宋,这是闭着眼睛都可以得出的结论。偏偏南宋的税收却远远超过北宋,北宋中期以后平均年财政 ... [/quote]
中学历史课本,但凡一个朝代后期,都会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几个字,老百姓就是苦啊~
2009-11-9 11:51
星义
最近看《宋时明月》,其中写北宋竟然有退税,极其之惊讶啊。而且当时周蕃都爱用宋钱,宋朝完全可以利用经济成为世界老大。
2009-11-18 03:06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太平清领道人[/i] 于 2009-11-9 11:01 发表
中学历史课本,但凡一个朝代后期,都会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几个字,老百姓就是苦啊~ [/quote]
不少朝代末年摇摇欲坠的时候,反而会出现“财政收入”大规模增长的情况。这并非什么经济发展,而是危机深化不得不竭泽而渔的表现。对比一下,清朝正常财政收入每年七,八千万两,到了末年猛增到三亿两,纯属刮地皮罢了。
2009-11-18 08:21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2-21 08:17 发表
一会结账,一共三百零九两七钱四分。郭靖摸出两锭黄金,命店小二到银铺兑了五百两银,付账后外赏十两,店掌柜的与店小二皆大欢喜,恭恭敬敬的将两人送出店门。
此贴目前偏题严重,考虑是否转去武侠。 [/quote]
这个好像有人考证过,别忘了郭靖还送了黄蓉一匹汗血宝马。结论是,郭靖掏了十几万请黄蓉吃饭,还送了黄蓉一辆顶级劳斯莱斯,为有史以来最狠的泡妞王。:!*:()
2009-11-18 08:38
dimeterio
以米價核算銀價不合理。
今日生活中的很多支出項目,過去是沒有的,比如上網、交通、健身娛樂等,食品消費支出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遠遠低於古代。
所以要知道“一兩銀子合多少人民幣”,其實是要知道“一兩銀子提供多少購買力”。假如真如劉姥姥所說,20多兩銀子可以在城市里生活一年,並且請工人,那么一兩銀子的實際購買力應該相當于10000元人民幣。(這還是指中小城市,在北京上海做不到)
2009-11-25 15:55
chunqiuchunqiu
大概等于现在的100元
2009-12-1 11:07
龟壳
这么算····很好
2009-12-1 13:11
buffalo
[quote]原帖由 [i]星义[/i] 于 2009-11-9 11:51 发表
最近看《宋时明月》,其中写北宋竟然有退税,极其之惊讶啊。而且当时周蕃都爱用宋钱,宋朝完全可以利用经济成为世界老大。 [/quote]
:():()红猫出品:():()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