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7 18:40
枫树银天
王安石变法真有那么牛吗
刚刚看完了<11世纪的王安石> ,书中写到王安石变法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变法,如果变法最终得以延续,那就...............了
记得在我们的高三的历史教科书中也说到了那次变法的具有着很深远的意义,而<东方帝国>这么书中也写道了变法初几年便赢得了几场和西夏的战争,马克思也出来囔囔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变革家"
王安石变法真有那么牛吗.....................:qoo+
2008-2-7 18:41
林冲
一般一般,中国历史第三。:titter:
2008-2-7 19:34
邓仲华
和西夏的战争没有什麽意义,本身宋大敌不在西边而在北边,用经济手段安抚,从侧后牵制辽国更有利,不用此战略,偏要浪费国力劳师伐远。实际只是为了满足神宗的精神需求,登基时他就想耀武拓边。王安石为巩固相位,也不敢反对。辽惹不起,只好打西夏。本来西夏与宋已无冲突,相安无事,结果非要自找麻烦。将近10年的战争,最初有王韶熙河之捷,但实际达到的是毫无实利的威望目标。王韶后来又被王安石压制,以后无法出头。元丰五年,徐熙永乐之败,死者60万(或有夸大),这才结束毫无意义的西夏战役,反而辽国趁机从宋割让了河东地700里。实际西夏是战略棋盘上无关重要的棋子,用得好还是有价值,用得不好,就会导致意外的损失
2008-2-7 19:52
阿巽
长期以来,在我国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熙宁变法的研究和评价中,几乎无人不引列宁对王安石的一个评价,即“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我近期因探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以及这两次“革新政令”与宋代儒学复兴的关系,对自梁启超《王安石传》以来的“扬王抑范”(梁氏在《传》中说,范仲淹“其志略,尚下荆公数等”)提出质疑,遂对列宁关于王安石的这个评价亦生出查证的好奇心。而查证之后,我认为这是学术界对列宁观点的一个误引。
所谓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出自列宁在1906年所作《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的一个注释(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2卷第22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为正确理解这个注释,我们须对这个注释的背景作一简要说明。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修改“土地纲领”发生争执,列宁把此争执归纳为“四大类意见”。其中第二类意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土地纲领应当要求没收地主土地,但不应当要求任何形式的土地国有”,列宁在括弧中指明“持这种意见的大概有芬同志,可能还有普列汉诺夫同志,虽然他的意见不明确”(第222页)。第四类意见是:“没收地主土地,并在一定政治条件下实行土地国有”,列宁亦在括弧中指明这是“我党统一的中央委员会所委任的专门委员会的大多数人所建议的纲领;笔者是拥护这个纲领的……”(第222页)。显然,列宁在此问题上与普列汉诺夫的分歧在于是否“在一定政治条件下实行土地国有”。
列宁在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指出:“农民在其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斗争中,通过自己的先进代表,必然要提出并且已经提出了废除全部土地私有制的要求。”“农民中现在极其广泛地流行着土地全民所有制的思想,这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而且,尽管农民愚昧无知,尽管他们的愿望含有许多反动空想成分,但整个来说,这种思想带有革命民主主义的性质,这也同样是没有疑问的。”(第226页)在这两段话之下,便是注释②:“普列汉诺夫同志在《日志》第五期中警告俄国不要重蹈王安石的覆辙(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并力图证明,农民的土地国有思想,按其根源来说是反动的。这种论据的牵强是一目了然的。真所谓quiprouvetrop,neprouverien(谁过多地证明,谁就什么也没有证明)。如果20世纪的俄国可以同11世纪的中国相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同普列汉诺夫大概既不必谈农民运动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也不必谈俄国的资本主义了……”(第226页)。显然,所谓“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只是普列汉诺夫所提出“论据”的一个说明。它既不是列宁本人的观点(列宁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这个论据是“牵强”的,他反对把20世纪的俄国同11世纪的中国相比较),也不是普列汉诺夫对王安石的一个肯定性评价。
在“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之后,紧跟着有“实行土地国有未成”。我国史学界在引用所谓列宁的这个评价时,只断引了前半句,而对后半句却不见有人全引。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相沿如此,用不着核对这一引文是否为“断章取义”;二是即使有人核对过,但对所谓王安石“实行土地国有”之失实,史学家们心知肚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主要是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募役法等,无涉“土地国有”的问题是可以肯定的。而熙宁变法的反对派,如程颢、张载等人反对青苗法之“取息”,主张恢复三代的“井田制”,却具有“实行土地国有”的因素。
在“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之后,《列宁全集》的编译者亦有一资料性的注释。此即书后的注释132:“这里说的是格·瓦·普列汉诺夫在《社会民主党人日志》第5期发表的《论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普列汉诺夫在这篇文章里反对土地国有化,认为这是企图在俄国恢复那种‘土地和农民都是国家的财产’的旧制度,而‘这种制度无非是一切东方大专制国家所依托的经济制度的莫斯科版’。普列汉诺夫从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埃·雷克吕的地理学著作中摘引王安石的材料说:‘1069年,当时的中国皇帝宋神宗的朋友和顾问王安石颁布了一道废除私有制的命令……。’普列汉诺夫指出,雷克吕书中的这个中国11世纪‘共产主义’革命的故事是从俄国汉学家伊·伊·扎哈罗夫那里‘不加任何批判’地搬来的。……普列汉诺夫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张土地国有的人同王安石相提并论,说除了不幸之外,不能‘从俄国的王安石们’那里期待别的什么。”(第414415页)看此注释可知,所谓王安石“实行土地国有”之失实是出自何处。这本是普列汉诺夫“从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埃·雷克吕的地理学著作中摘引”出来的;普列汉诺夫又指出,雷克吕书中的“这个中国11世纪‘共产主义’革命的故事”是从俄国汉学家扎哈罗夫那里“不加任何批判”地搬来的。普列汉诺夫显然对“这个中国11世纪‘共产主义’革命的故事”持批判的态度,他以此作为一个“论据”,“警告俄国不要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亦即反对土地国有化,认为土地国有制度“无非是一切东方大专制国家所依托的经济制度的莫斯科版”。他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张土地国有的人”(即列宁等人)同王安石相提并论,把他们讥为“俄国的王安石们”,认为如果实行土地国有,“除了不幸之外,不能‘从俄国的王安石们’那里期待别的什么”。由上可知,所谓“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只是普列汉诺夫反对列宁等人主张“在一定政治条件下实行土地国有”的一个“论据”。这个“论据”是针对列宁等人的,所以列宁说,“这种论据的牵强是一目了然的”,“如果20世纪的俄国可以同11世纪的中国相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同普列汉诺夫大概既不必谈农民运动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也不必谈俄国的资本主义了”。因列宁反对把20世纪的俄国同11世纪的中国相比较,所以,完全可以断定,所谓“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乃是断章取义,是对列宁观点的一个误引。
2008-2-7 21:26
关内侯
世界上所有的改革变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成功了就没得说失败了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因此王安石这个中国古代政治家能有如此眼光和勇气想变法,是很牛的。至少他看出了宋王朝的问题也明确提出了纲领,只是最后不幸失败了,改革就是这样的不成功就肯定是失败。
2008-2-7 22:13
恨地无环
说到根本,并不是王安石的变法牛,变法本身的成功很有限,很多举措都无法如最初的意图般得到执行。关键的,还是王安石所处的时代牛,那个时代是古代中国最接近近代化的一个浪头,农业财富的积累,工商业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巅峰,国家在经济上的强盛和其它方面的弱势需要在制度上寻求一个突破口进行弥平。但历史又注定在一千年前中国不可能冲出小农经济的轨道,于是王荆公华丽滴来了次闪耀,也只能是次闪耀,不是长明的灯泡。
没有如果。
2008-2-8 02:31
fan0514
王荆公不愧一代伟人,学问人品见识都无可挑剔,但他确决不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改革的时机是很好的,但最后天怒人怨,王荆公难辞其咎。我觉得这个改革最大的问题倒不是什么西夏或者北辽的问题,甚至不是青苗保甲法的后患,而是改革彻底摧毁了宋朝的政治秩序和士大夫阶层的道德操守,党同伐异,阿谀奉承,毫无风骨,将北宋百年建立的士人操守摧毁殆尽,官员全无廉耻,这个后果才是王安石变法的最大失败的地方,他为了将行推行改革,凡是赞同改革的,不论是否是投机分子,不论其才能德行,一律升迁,凡是反对的,不问缘由,不问其他品质,一律贬斥,甚至还有杀身之祸。国家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不论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初衷是否良好,最后都将沦为投机分子的乐园和百姓眼中的人灾
2008-2-8 06:29
首席屠宰官
王安石变法很有计划经济色彩,而现在经过实践已经证实,计划经济行不通
2008-2-8 13:05
undeadwolf
王荆公之新法改变了当时北宋的传统政治主张,即道统,转而实行人治。起初收效甚重,然这等改革作用的收效因为来的太快,持续的时效自然失去越快。引来的问题最后是一大堆,官风自此斯文尽扫,操节自此丧失。某种程度上就注定了此后北宋的命运。王荆公此项新法当时是给宋廷圈了不少银两,但此后的北宋的税收就不那般好收,这等情况维持到了北宋覆灭。
在本朝以前,大多学者是对王之流倍加唾弃的,然本朝素有一改以往之作风,并以时代的改革者自居,而王荆公是当时北宋改革先导,迎合了本朝时下的改革潮流,赞美之辞自然不少,然事实就是事实,王加速了北宋的覆灭,此无可争议。至于为何人们对王会抱有好意,引用李白的一句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代的局限尔~
2008-2-9 10:26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首席屠宰官[/i] 于 2008-2-8 06:29 发表
王安石变法很有计划经济色彩,而现在经过实践已经证实,计划经济行不通 [/quote]
不是计划经济行不通,而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行不通。同样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也行不通。现在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都是市场+计划的经济。我们平时说的市场经济也是市场+计划的经济模式,只是为了表现出与以往完全计划经济的显著区别,所以就只说市场经济。不管怎么说,能在北宋实行计划经济,那可能是很先进的,至少当时的条件下,比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更有利。
2008-2-10 12:11
关内侯
[quote]原帖由 [i]undeadwolf[/i] 于 2008-2-8 13:05 发表
王荆公之新法改变了当时北宋的传统政治主张,即道统,转而实行人治。起初收效甚重,然这等改革作用的收效因为来的太快,持续的时效自然失去越快。引来的问题最后是一大堆,官风自此斯文尽扫,操节自此丧失。某种 ... [/quote]
看问题老是从政治角度看,显然不行,个人以为北宋到神宗政府时期经济危机已经很明显了,而保守派们根本拿不出可以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搞不好最后政府破产都有可能,神宗皇帝自然希望能有新的经济办法来挽救危机中的政府,王安石刚好迎合了他的愿望。
至于说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我觉得只能说到最后北宋的商人阶级太松散太渺小,而王安石变法也因为为了照顾皇权,而忽视了商人的利益。
2008-2-10 20:06
五袋石果
王的变法仅仅是与民争利,把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宋朝彻底改造成了苏联,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2008-2-14 10:31
张建昭
王的变法在观念上和时代上确实是超前的,多数人都跟不上他的思路,所以即使没有反对派也很难成功。
2008-2-15 04:46
枫树银天
谢谢各位的看法,在下对安石公的认识又增进了不少:Th
2008-2-15 12:40
coconut
客观上,王的改革,其结果之一造成官府与民争利--民苦,之二造成朝廷党同伐异恶化北宋政治管理--埋下政治乱象的恶果
2008-2-15 13:15
天佑
对此研究不深,但看过教育史,觉得王安石的三舍法颇有值得借鉴之处,至少比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要科学得多.
2008-2-15 20:48
undeadwolf
任何改革都必须建立在民众的认可之上,一味改革只能招致祸患。治国毫无捷径可言,就犹如人生的道路一样,这些道理在古代说论述臭了。古代的朝廷灭亡都由于国家的贪功冒进,宋之有王安石,明之有张居正,此二人都是将国家推向腐败人。谁让国家腐败,谁就是罪人,现代人要是说甚国家在某某某的管理之中出现甚转机,还倒不是说这是回光返照的表现而已,国家政局一旦有乱,则必定乱到不可收拾之地步。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自乱。:-_-:
2008-3-13 04:39
当阳侯杜元凯
王安石变法还是有点说道的。他变法针对的是冗官冗员,官户形势户的兼并等问题,后来北宋也败在了这上面。他搞的一些变法,基本上在做地方官的时候都尝试过,非常成功,这也是他为什么主政后力主推行的原因。失败的问题在于触动了官户形势户这些“兼并之家”的利益,对此他的死敌司马光也直言不讳,说如今朝廷是与士治天下,这么干不行等等。
北宋时对官户形势户(官僚富豪,王安石所谓的“兼并之家”)在租税杂役上有优惠。这些人本来经济实力就强,还有优惠,自然导致势力扩张,土地兼并普通农民沦为佃农。当时臣下的奏章中有天下的土地半数被官户形势户占据之描述。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原来的财源缩小,北宋朝廷也维护不下去。宋仁宗的乾兴元年(1022)开始实行针对土地兼并的限田法,官户庄田限制在30顷(5.6公顷)等规定,当然被官户(官僚)反对而无法实施。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从官户征收助役钱,金额为普通农户免役钱的一半。神宗死后宣任太皇太后听政,新法基本上被废除,助役钱却保留了下来。元佑六年(1091),发展到50顷以下收取半价的助役钱,以上的部分征收全额的免役钱。宣任太皇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复行免役法,宋徽宗时期增加针对官户的限田免役法,一品100顷九品10顷为界线,以上的部分同民户一样征收科役。虽然官户等“兼并之家”仍然拥有种种特权,至少从表面上看政策越来越不利。这么看王安石本人虽然失势了,他的法令一定程度上持续下去了,并不算完全失败。
顺便说一句,有朋友提美国苏联,美国可是有经济学家说王安石变法类似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很高很“美国”的评价呢。
2008-3-13 08:23
当阳侯杜元凯
另外,王安石为人耿直,容易得罪人,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后来的蔡京(就是《水浒》里面的蔡太师)实际上是王安石一党,不过说起来是投机还是政治技巧就不知道了,手腕高超,就能将王安石的新法部分推行下去。蔡京可以说是个“邪恶的经济天才”,或许比王安石更“邪恶”也是他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2008-3-13 08:3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当阳侯杜元凯[/i] 于 2008-3-13 08:23 发表
另外,王安石为人耿直,容易得罪人,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后来的蔡京(就是《水浒》里面的蔡太师)实际上是王安石一党,不过说起来是投机还是政治技巧就不知道了,手腕高超,就能将王安石的新法部分推行下去。蔡 ... [/quote]
蔡京算不上王安石一党,司马光废新法时,蔡京一样很积极,显然是在投机
蔡京的弟弟蔡卞倒是王安石一党
2008-3-13 08:41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3-13 08:38 发表
蔡京算不上王安石一党,司马光废新法时,蔡京一样很积极,显然是在投机
蔡京的弟弟蔡卞倒是王安石一党 [/quote]
此人投机不假,当政的时候政策还是比较倾向于新党那套的。
2008-3-13 09:3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当阳侯杜元凯[/i] 于 2008-3-13 04:39 发表
王安石变法还是有点说道的。他变法针对的是冗官冗员,官户形势户的兼并等问题,后来北宋也败在了这上面。他搞的一些变法,基本上在做地方官的时候都尝试过,非常成功,这也是他为什么主政后力主推行的原因。失败的问题在于触动了官户形势户这些“兼并之家”的利益,对此他的死敌司马光也直言不讳,说如今朝廷是与士治天下,这么干不行等等。 [/quote]
冗官冗员……王安石基本没动。真正触到这点而失败的是之前的范仲淹。
王安石初次罢相,是因郑侠所进流民图,可见不是触动了“兼并之家”的利益,而是触动了下层百姓利益。
至于说王安石变法类似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俺觉得就跟见到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就断定是共产主义差不多
2008-3-13 11:02
江城子
没那么牛,至少没有张居正牛!理想主义者和杰出政治家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2008-3-13 14:43
张建昭
11世纪的王安石这本书我也看了,书的作者的哲学和经济分析还是有一定见地的,但是窃以为对北宋的政治环境及历史演进理解得不深,以至于写出来的很多东西都带有一厢情愿的因素,尤其是对所谓的“祖宗之法”的理解还在一般层面上,对所谓的保守派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批得有些带有偏见。
2008-3-13 15:13
水镜门生
拗相公,那脾气可是倔得很:mellow:
2008-3-13 15: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水镜门生[/i] 于 2008-3-13 15:13 发表
拗相公,那脾气可是倔得很:mellow: [/quote]
司马牛,脾气也不会随和到哪去。:titter:
2008-3-13 17:01
孟静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3-13 15:18 发表
司马牛,脾气也不会随和到哪去。:titter: [/quote]
党争党争,党争到最后就成这样了。
2008-3-14 16:53
叡德
黨爭至少還有個黨跟妳爭
比沒得爭要好吧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