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有个历史问题请各位历史高手帮帮忙!


2008-2-5 19:42 jinjiawen
有个历史问题请各位历史高手帮帮忙!

我看了很多有关康熙的书,但大多讲康熙的功绩,人非圣贤我想请各位高手谈一些清圣祖康熙的负面内容(康熙做的不好的方面),
在这小弟先感谢各位能帮我完成有关康熙的寒假论文!谢谢!!!!

2008-2-5 20:53 阿巽
文字狱\吏治

2008-2-6 02:31 fan0514
这个话题容易引起所谓民族问题啊,小心有些主张民族和谐的同志出来抨击你...............虽然都是历史事实而已,不过有的东西汉族人说出来就容易惹麻烦呢。另外说一句,如果要写这种论文,去中国期刊网比较好,复制粘贴都方便

2008-2-6 08:38 秦殇
可以对比同时代的彼得大帝治国来写,嘿嘿

2008-2-6 11:11 大将张辽
有个海禁可以写一下吧,貌似这方面的东西比较少

2008-2-15 18:37 jy1king
去百度的明朝吧粘贴不完了吗: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2008-2-16 10:23 tiger1970
关于他的负面就不讲了吧,可能会有不同意见的......
你为啥不写他正面的东西呢?

2008-2-16 12:10 hzxs678566
查一下,发现康熙的文字狱不多,好象6个,其中两个还是敖拜的作为。康熙最大失误,就是自己对西学很有兴趣,造诣在当时也算高的,但是没有去影响下面的臣民,中国和世界最后的接触从此没有希望了。

2008-2-18 23:00 大中至正
同意楼上的。
康熙对西学很有兴趣,造诣在当时也算高。可惜对西学只是当作一种娱乐,没有大力推广。。。。。。

2008-2-19 01:19 土狼
康熙聪明, 别人知道,他自己也知道。
聪明人的特点就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什么都难不倒他,什么他都不放在眼里。于是乎洋人的东西便都只是玩意了。

同意四楼的观点,什么事情怕比,对比一下那60东西方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此消彼涨,结果很容易就出来了。

比经济的时候要注意!别比奢侈品的生产,什么茶叶、丝绸、瓷器这些东西不能算,要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08-2-19 01:27 邓仲华
[quote]原帖由 [i]大将张辽[/i] 于 2008-2-6 11:11 发表
有个海禁可以写一下吧,貌似这方面的东西比较少 [/quote]
康熙海禁有禁南洋。其原因是荷兰用垄断价格手段,大幅度抬高南洋货物的价格,压低中国货物的价格,牺牲了华商的利益,使东南亚帆船贸易逐渐陷入困境。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忧虑“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翌年下达禁令,但此次禁南洋,与顺康之际全面厉行海禁不同,仅规定内地商船不许前往吕宋、噶喇吧等处,而东洋贸易照旧许往,外国商船亦听其往来。
即便如此禁南洋对闽广地区社会经济影响很大,所以清廷存在长期争论,经三朝至乾隆七年,二十余年中的数次反复,开洋贸易又一次确定下来

2008-2-19 11:59 hzxs678566
回复 #10 土狼 的帖子

生产力嘛,欧洲在工业革命前还落后于中国的。
但主要的就是经济形态不一样,当时双方的商品经济都很发达,但中国的商品只是产品经济的延伸(不是为了市场而流动的商品),欧洲那个赢利的目的性(具有明显的资本流动性,同时还在掠夺)比较强。我们大陆型,他们已经海洋型了,所以经济形态决定近代命运。

2008-2-19 16:23 叡德
康熙做為滿人皇帝來說還是很稱職的
但對漢人來說就不是什么福氣叻
它就是因為認識到西學的先進,深怕百姓學會後會把滿人趕囬老傢,所以就嚴格禁止西學在民間的流傳
還把發明連珠銃的戴梓發配叻
所以有清一代,技術上隻有退步沒有進步
康熙康熙喫糠喝稀嗎
號稱盛世的糠稀年間,民生還不如明代后期
糠稀的沿海遷界,搞得上百萬的老百姓流離失所

唉,糠稀的臭事太多叻,網上找找一大把

2008-2-19 16:52 孟静
打台湾搞迁海屠杀了几百万福建沿海居民,致使泉州港彻底衰弱,广州于是乎崛起。

2008-2-19 17:07 hzxs678566
严格禁止西学在民间传播的诏令没见过,倒是康熙的后代污蔑这些是"奇技淫巧",康熙本人下令让传教士和中国地理人合编的一张世界地图躺在仓库里,直到民国才被发现.可笑道光居然派大臣问英俘:英吉利在哪里?与罗刹是否相通?子孙不肖和祖先无尤.
禁海倒确实比较野蛮了.

2008-2-20 11:03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19 17:07 发表
严格禁止西学在民间传播的诏令没见过,倒是康熙的后代污蔑这些是"奇技淫巧",康熙本人下令让传教士和中国地理人合编的一张世界地图躺在仓库里,直到民国才被发现.可笑道光居然派大臣问英俘:英吉利在哪里 ... [/quote]
岂止如此,他还要找个皇子把维多利亚女王给去回来当媳妇,o(∩_∩)o...哈哈

2008-2-20 11:14 hzxs678566
康雍乾三个里,数乾隆美化得最过分,他好象就没做过什么实事。康熙勉强还有反分裂的功劳(当然不一定为了汉人),后面两位实在是祸国甚矣。以至于全面禁海的烂帐其实是乾隆背,却被转嫁给康熙(康熙是禁海过,有打台湾的原因在内,之后开禁的)

2008-2-20 11:17 叡德
那是誰認為“滿人騎射為本”禁止發展火器
把人傢戴梓給發配叻
搞得鴉片戰爭的時候,新鑄造的火砲的射程居然還么明代的遺物遠
左宗棠西徴發現明代生産的開花彈,清代居然已經失傳叻,需要進口

2008-2-20 11:24 hzxs678566
回复 #18 叡德 的帖子

二十六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监造“子母炮”(即冲天炮),八天即造成。炮长二尺一寸(约 0.672米),重约300斤(约180千克),便于携带。铸造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20~30斤,内装“子弹”,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康熙帝观看试验,十分高兴,封此炮为“威远将军”,并命人把戴梓职名镌刻于炮身上,以表彰其功绩。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在战斗中,“以三□堕其营”,而获胜。《清史稿》里面关于戴梓发明“连火铳”的描述,几乎全部来源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他被发配的罪名是“私通东洋”,不是制造火器:)
而关于戴梓案到底怎么回事,你说的也是摸棱两可,胡乱与清朝的骑射联系.注意,清朝的骑射仅限于满人,不对他人做要求.而且这四个字的提出,是基于书生亡国的考虑.

[[i] 本帖最后由 hzxs678566 于 2008-2-20 11:28 编辑 [/i]]

2008-2-20 11:29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0 11:14 发表
康雍乾三个里,数乾隆美化得最过分,他好象就没做过什么实事。康熙勉强还有反分裂的功劳(当然不一定为了汉人),后面两位实在是祸国甚矣。以至于全面禁海的烂帐其实是乾隆背,却被转嫁给康熙(康熙是禁海过,有 ... [/quote]
康熙打台湾搞的可不仅仅是禁海,而是迁海,顺便屠杀了几百万老百姓

2008-2-20 11:40 hzxs678566
明清易代之初,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次年六月,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命令从天津至广东沿海各地,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与郑氏等反清势力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人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官员不行盘诘擒缉者皆革职重治,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者,皆处死,“不许片帆人口,一贼登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顺治的诏命,不是康熙发的)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不但东西两洋,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得多。从此,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民间海外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出洋的商船特别是前往日本的商船成倍增长,贸易量也急剧上升。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康熙认为,“海防为要”,吕宋是西洋诸国泊船之所,内地商民多带米粮和所乘大船都是为了卖与洋人,此事“关系不小”,指令“内地商船,东洋行走犹可,南洋不许行走”,“至于外国商船,听其自来”。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这就是南洋禁海令。康熙为了防范中国内地商民“交结”西洋之人,禁止商民前往南洋吕宋、噶喇吧等地区贸易,违者治罪,而前往东洋以及西洋之人前来贸易则不在禁止之列。南洋禁海虽然并非全面禁海,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有识之士曾对禁海前后东南沿海的民生作了对比:“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匪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南洋禁海的原因多方面的,前面有人提到过,这里不赘述,这和西方殖民者也有关系的,不完全归结于康熙本人无知)

[[i] 本帖最后由 hzxs678566 于 2008-2-20 11:50 编辑 [/i]]

2008-2-20 11:43 hzxs678566
回复 #20 孟静 的帖子

拿出证据,给我看看,哪个诏令里有屠杀民众的言辞。
虽然对满清没好感,但是胡乱泼脏水的态度还是不可取的。

2008-2-20 11:59 hzxs678566
1580年,殖民地总督龙奎洛把华人强迫集中在马尼拉以东名为“八连”的小地方,其位置正好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误信税使爪牙阎应龙、张嶷云吕宋多产金银的妄言,派海澄县丞等人偕张嶷前往勘金,引起殖民者的恐惧,于次年大规模屠杀当地华人,先后死者二万五千人。惨案发生后,按《明史》记载,福建巡抚徐学聚虽奉朝命“移檄吕宋,数以擅杀罪,令送死者妻子归,竟不能讨也”。而据西班牙文献记载,明廷对此暴行竟然淡然处之,对西班牙殖民者表态说:“中国皇帝宽怀大度,对于屠杀华人一节,决不兴师问罪……尔等西班牙人,素属聪慧,对于此次惨杀事,勿容畏惧;对于在境华人,因多系不良之徒,亦勿容爱怜”。明廷对于西班牙殖民者虐行的容忍和放纵,使得殖民者更加肆无忌惮,1639年,又因马尼拉华人反抗西班牙总督强迫他们到城外一个新开发的水稻种植区工作,而有数千名华人惨遭杀戮。明政府对漳泉之民前往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地马尼拉的经营活动不但加以种种限制,当华商人数发展到相当规模时,更不予任何保护,维护其利益,反而视之为化外之民,任由殖民者屠杀。这就使得西方殖民者可以在东南亚等地放肆地进行殖民活动,“中国海商在国内外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地位,也就无法在国际贸易上与西方殖民者相抗衡和竞争,相反,只能依附于西方的殖民与贸易体系”。华商在海外就根本形不成独立势力。

看了明朝的作为,我也不对它能带我们进入近代抱什么希望了,即使明史不是汉人王朝编的,没有可信度,那西班牙人的白纸黑字怎么解释。

[[i] 本帖最后由 hzxs678566 于 2008-2-20 12:02 编辑 [/i]]

2008-2-20 16:59 孟静
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湾郑氏始末》)
“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子,失父离妻,老稚填于沟壑,骸骨白于荒野”(《台湾外志》)
福宁州, “州地以大路为界,南路以州前岭为界,松山、后港、赤俺、石坝近城亦在界外。道旁木栅,牛马不许出入。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乾隆二十七年福宁府志卷四十三)
莆田县,“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顿时斩首”“每出界巡哨只代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记” ”(《清初莆变小乘》
(广东香山县)“初,(广东香山县)黄凉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平藩左翼班际盛诱之曰点阅,抱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埠,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道光七年《香山县志》卷八)

2008-2-20 17:08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孟静[/i] 于 2008-2-20 16:59 发表
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湾郑氏始末》)
“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 ... [/quote]


康熙三年:funk:

记得康熙7岁登基吧,10岁了.:qgod+

康熙不是14岁亲政吗.

2008-2-20 17:20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8-2-20 17:08 发表



康熙三年:funk:

记得康熙7岁登基吧,10岁了.:qgod+

康熙不是14岁亲政吗. [/quote]
迁海本来就是满清从顺治开始的既定国策,有什么好奇怪的

2008-2-20 17:27 叡德
历史的真相(一)
    ——清王朝,驰骋在历史逆行道上的特快列车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290[/url]
    历史的真相(四)
    ——文明断裂的悲剧:被满清隔断的明朝与近现代中国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297[/url]
    历史的真相(五)
    ——屠蜀的真凶与张献忠的冤案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303[/url]
    历史的真相(七)
    ——外国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306[/url]
    历史的真相(八)
    ——清朝血淋淋的文字狱:妄想从精神上奴役中华民族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307[/url]
    历史的真相(九)
    ——辽东汉族怎么在明末消失了?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308[/url]
    历史的真相(十)
    ——满清的灭族屠杀与大汉奸尚可喜广州屠城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375[/url]
    历史的真相(十一)
    ——阎崇年所隐瞒的历史:满清大屠杀汇总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379[/url]
    历史的真相(十二)
    ——由满清禁毁书籍的丰功伟绩说开去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382[/url]
    历史的真相(十三)
    ——明朝衰亡的真正原因
    [url]http://www.disound.com/blog/article.asp?id=487[/url]

2008-2-20 17:35 hzxs678566
回复 #24 孟静 的帖子

康熙三年的事情不算康熙的诏令,另外的资料不是乾隆时代吗?
孙子的帐算给爷爷:funk:就事论事而已.

2008-2-20 17:38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0 11:59 发表
1580年,殖民地总督龙奎洛把华人强迫集中在马尼拉以东名为“八连”的小地方,其位置正好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误信税使爪牙阎应龙、张嶷云吕宋多产金银的妄言,派海澄县丞等人偕张嶷前往 ... [/quote]
好吧!TG面对印尼屠华又是怎么做的呢?
说满清迁海屠杀不知怎么又扯到明朝是否能进入近代,转移话题大法果然厉害
那么俞大猷的孙子俞咨镍收复澎湖巡检司又怎么说?选择性遗忘啊选择性遗忘

2008-2-20 17:43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0 17:35 发表
康熙三年的事情不算康熙的诏令,另外的资料不是乾隆时代吗?
孙子的帐算给爷爷:funk:就事论事而已. [/quote]
康熙三年只是第一篇的时间
资料是乾隆时代说的是康熙年间的事情

2008-2-20 17:57 hzxs678566
回复 #27 叡德 的帖子

太平天国就不说了,虽然我是汉人,也不会感激这场运动的,不会因为它是汉人的运动就一片叫好。让我们看看马克思作为局外人的看法吧。
      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文章一共有7篇,其中有6篇写于1853~1858 年,而最后一篇写于1862年,距第一篇已经九年多。前6篇都是肯定“太平天国”的。1853年5月20日,即“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两年零四个月,他就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热情地肯定了它的革命性质,说:“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1856年10月17日,他在《欧洲的金融芽或初期尚有革命性的时候,他就热情地赞扬它、肯定它;而当它蜕化变质以致彻底失败,他又正确地指出其原因和必然性。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实事求是,也真正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他不像我们中国的某些理论家,对人对事总是形而上学、一成不变地看问题、作结论。
1862 年6月,马克思在最后一次涉及“太平天国”的文章《中国纪事》中,口气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开头他就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并一针见血地说: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经过一番分析后,老人家总结性地指出:“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至于满清,本就是把明朝制度拿来用用的王朝,明朝不保护华商利益,他一个野蛮民族就依样学样,科举取仕用八股是明朝定的,清朝就是照搬而已。就凭这两点,我就可以说,明清都不具备进入近代的潜质。说起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给中国的科学绝对没有包含文艺复兴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容。天文学等关键学科更是停留在地心说阶段(当时已经有日心说了)。

我提出的论点是,康熙没有其他满清皇帝丧心病狂。文字狱有两桩和康熙一点关系都没有(他16岁才掌握实权,他主导的文字狱一共4个,我们汉族皇帝因为腹诽等原因杀人、党禁的也不少吧)。除了海禁,屠杀什么的都是祖父,孙子辈的烂事,仅仅因为种族问题把他前人和子孙的罪行放到他头上,是否矫枉过正了:q```+

2008-2-20 18:09 hzxs678566
回复 #29 孟静 的帖子

因为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明朝不灭亡,清朝不进来,我们就可以进入近代社会。可是事实却远非如此。清朝的确烂,但不能因此断定明朝能带我们进先进时代,看其作为就可知晓。批判清朝和吹捧明朝不能划等价,反正我两个都不喜欢。
你那个县志不全部给全部原文,我怎么知道是哪年的,自己太不严谨了:titter:麻烦给出是康熙几年的。
另外,我在前面可没说海禁不野蛮。比如今天我们收复台湾,有人和台湾有经济联系,不顾制裁禁令,请问他应该判什么罪。
历史为政治服务,我必须昧着良心承认康熙平台及其措施的正当性,否则就是给台独分子找理论依据了,等我们大陆平了台,我自然不会这么说。

2008-2-20 18:13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0 17:57 发表
太平天国就不说了,虽然我是汉人,也不会感激这场运动的,不会因为它是汉人的运动就一片叫好。让我们看看马克思作为局外人的看法吧。
      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文章一共有7篇,其中有6篇写于1853~ ... [/quote]
又清承明制这一套
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大发感叹说:“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今之为时文者,岂必裂规偭矩矣乎?”
2.从万历开始,八股格式便被逐渐放弃了,常用的是四股文、二股文,甚至是散体文。
不要把清八股文定义为继承明八股文!因为人家明代都已经放弃了,何来的清承明八股的说法?
明朝有六科给事中封驳圣旨,有内阁票拟,满清有什么。诚然明朝皇权比前代大大加强,至少还有制约全然不似满清之无所顾忌。

2008-2-20 18:32 hzxs678566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实质就是死背书本,有什么区别。难道四股、还是二股文具有创新精神,能带动科学文化发展,明朝科举制从一开始就是死局的预言早被王冕论断了。比如“作为明清之际颇具开拓和创新意识的启蒙学者,王夫之对于像地圆说这类新异的西方科学知识,却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落后于同时代不少普通士人的识见,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明朝既然已经走入皇权极端化的方向(看崇祯杀大臣就知道了),那和近代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趋向已经背道而驰,它怎么带领我们进入新时代?
我从来没说清朝可以做到进入近代的事情,但是也不想当然地认为明朝可以进入。

2008-2-20 18:39 恨地无环
回复 #33 孟静 的帖子

所谓“八股”,不过俗称而已,正式称呼乃是“经义之文”,又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后人称“八股”,并非特指必有“八股”之文,而是作为时文制艺的代称。

清焦循云:“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归熙甫、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所举人物,也都在明代中后期至明末。

《日知录》更云: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可见顾炎武在对时文体失望的同时,对明代时文体制的演变也是并不认可的。

2008-2-20 18:42 hzxs678566
中国士大夫对最关键的地理学和天文学无法接受新思维的阻力并不是如很多人说的那样很小,而是很大。
[url]http://shc2000.sjtu.edu.cn/txws/no11.htm#11m2[/url]这里记载比较详实,原始资料也不少。

2008-2-21 10:53 叡德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0 18:32 发表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 ... [/quote]

說明代的皇權極耑化實在是太誇張叻,明代的皇權始終是受到極大的製約的,政府的運作基本是操控在“士人集團”手裏的的
說皇權的極耑化,大明實在是難比滿清之萬一

明代的科學技術並不落后于世界,而且保持對外界的接觸
就算不發達,但也有十二平均率,崇禎歷法,《開工天物》等等的成果
而滿清卻是大踏步的倒退,在科技上沒有任何成就
非但沒有什么成績,還居然把《開工天物》等書籍銷毀
搞得我們后人居然從日本纔知道有這么一本科學著作

2008-2-21 10:55 叡德
來對比東亞的兩個鄰居
日本和滿清
一個是本族統治,一個是異族統治
在受到西方列強的衝擊後,所採取的行動和最后的結果
就知道是本族統治好,還是異族統治好叻

2008-2-21 11:15 hzxs678566
回复 #37 叡德 的帖子

《崇祯历书》编纂的时候,正是欧洲近代天文学确立的阶段。当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说还不到100年,此后伽利略这些人都赞成了。但是《崇祯历书》体系的基础,是地谷(Tycho)的天文学。这个体系让我们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让太阳绕我们地球转,同时让五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崇祯历书》在1634年编完之后,并没有被皇帝颁行。为什么没有颁行?是因为它的优劣一直在争论。中国保守的力量仍然反对。他们反对将它颁行天下使用。于是双方一直争论,这个争论持续了10年。在这个争论过程当中,发生过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这8次较量的内容,都记录在《明史·历志》中。
请问这在天文学上算先进吗?再来看看所谓历法被清朝埋没的问题.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政权都希望得到一部新的历法。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政权采用一种新历法,就是一个象征,表明现在我们改朝换代了。谁愿意用这个政权的历法,就表明谁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周边的小国家,很多都曾采用中国的历法,这就表明他们承认中国的宗主权。所以汤若望把一部新立法献给满清政权的时候,满清政权觉得非常好。并且由顺治皇帝给题写了书名,命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将这个历法颁行天下。明朝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成的这部立法,竟变成了送给清朝的一个政治礼物。

另外我觉得许多民间密传的工艺都很古怪,用现代科学理论恐怕也很难找到线索。比方说现在的景泰蓝,还有越王剑,以西方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其工艺流程。大多数技术都是在民间作坊里自生自灭了。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科技都以家族秘方的形式流传,一旦灭族,技术就失传.天工开物之所以不能流传,只能说八股文科举的力量太强大,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全部一网捞.另外,天工开物并未被满清销毁(如果你有四库全书销毁的证据请拿出,至少国家图书馆有雍正年间的版本。此书流传不广的原因是印刷不多,士人兴趣不够。

[[i] 本帖最后由 hzxs678566 于 2008-2-21 11:20 编辑 [/i]]

2008-2-21 11:32 hzxs678566
1742年,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廷玉(1672—1755)任总裁的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在第 20、23、26 等卷中,都引用了《天工开物》中《乃粒》、《粹精》等章。
  18 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在江西进献书籍中,发现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宋应星友人陈弘绪等人的一些著作有反清思想,因此《四库全书》没有收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乾隆以后,也再没有人刊刻此书,因此《天工开物》在清代没有进一步流通。(官方不刊印是罪过,但销毁的说法个人没找到证据,实际上,《天工开物》从来没在清朝失传,康、乾时引用《天工开物》的《古今图书集成》,不过是把“北虏”改为“北边”。胡人的通病而已,并不能构成销毁说 )
  1840年,著名学者吴其浚(jùn)在《滇南矿厂图略》关于采矿冶金方面的叙述中,参考了《天工开物》。
  1848年,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谷类等部分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天工开物》的《乃粒》章。

2008-2-21 11:37 hzxs678566
回复 #38 叡德 的帖子

日本接受的是宋儒(不是朱熹那派的,是陈亮的“事功之学”,该学说主张因时制宜,义利并重)
而中国后来则走上了儒学最糟粕的一个流派。(明朝八股取士就是重复古人的话而已,哪里还有宋的“时策”)



另外中国封建社会为何能长期延续,的确是一个有趣而又令人头痛的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新论叠出。有学者提出封建生产方式坚固论(《光明日报》1982年10月20日),从封建生产方式本身,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也有学者提出小农经济基础不变论,认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小农经济长期不变,所以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还有人提出超稳定系统论(《兴盛与危机》,1983,金观涛、刘青峰著)。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统一集中所形成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系统有两套调节机制保持其稳定性,一是封建国家的调节机制,一是农民战争的调节机制。有人说“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处于封闭状态,即它的与世隔绝状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再探讨》,2003,卢新文)各人角度不同,争执不休,甚至互相攻讦。从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来看,近代又有若干新论,如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认为中国是帝国制,西汉是第一帝国,唐是第二帝国,明是第三帝国。历史有从唐宋的扩张走向明清的收敛的过程。


和DNA的四种碱基G、A、T、C互相配对一样,中国历史的遗传信息也有它的三个构成单元:控制力(C,Control Power)、等级制度(G,Grade System)和人治(M,Management by Person)。
这三个历史DNA单元是中国封建王朝实现统治公式的构成要件,这个公式就是:

    拥有控制民众的能力+建立等级制度+实现人治=中国封建王朝

    这三个历史DNA单元的互相配对情况有:

    C—G:掌握控制力后建立等级制度

    G—M:建立等级制度后实现人治

    M—C:人治失衡后重新掌握控制力

    封建制度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拥有控制民众的能力,在控制中舆论尤其重要,所以掌握控制民众的能力是封建制度的前提。

    等级制度是封建制度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没有等级制度就没有封建制度。

    人治是封建制度的实现形式。没有人治封建制度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通过人治还能保证等级制度的维持和控制民众能力的长期持有,进而更牢固地维护封建制度的稳定性。

    但是当人治达到了顶峰时,封建统治也出现了不稳定的局面。由于封建制度从金字塔形走向了拥有很宽底座的旗杆形,当旗杆被无限拔高后,人治政治出现了底部极端稳定而顶端非常不稳定的情况。当顶端出现动荡后,底部也出现了动荡。顶端的封建制度逐渐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力。尤其是舆论失控。当民众控制力失去后,封建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也受到了动摇。然而动摇的并不是制度本身,而是等级制度的受益者。当等级制度失去后,统治者也失去了人治的权力,然而,新封建已经聚集好了力量。

    进入新循环,就要有新的民众控制力和新的等级制度。具备了这些要件后,新的人治又可以实现了。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太平天国是如何实现历史DNA配对的。

    太平天国从1851年定国号,纵横天下,势如破竹,荡平六省,席卷中国。清廷奄奄一息,旦夕存亡。经短短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在大半个中国取得了强大的民众控制力。

    天朝等级森严,动辄格杀勿论。如出行上的等级制度有1854年的天国诏书规定:

    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大驾出行,侯、丞相轿子上街,如果朝中大小官员兵丁不回避,冲撞仪仗,格杀勿论;凡东王大驾出行,如果官员躲避不及,当下跪于道旁,如敢面对行走,也格杀勿论;凡检点、指挥各官轿子出行,卑下的官兵以照路遇诸王规矩,否则也格杀勿论。”(周武等,《太平天国史迹真相》,页166)

    从基层只管辖二十五人的连级干部两司马乘四抬小轿开始,太平天国的各级官员按等级坐轿。东王坐四十八抬大轿,夏天还有轿下有玻璃金鱼缸的水轿侍候。天王坐六十四抬大轿,负责轿子的奴仆多达一千人。诸王出行,仪仗数里,形同庙会。而当时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就是在参加最隆重的祀天大典时,乘坐最好的玉辇也只有三十六人抬。

    当年洪秀全出道时,在《原道救世歌》中说“杀一不辜行不义,即得天下亦不为”,《原道醒世训》称“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辈”。然而等他得天下坐了龙庭,跟随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却会仅因为抬头看了一眼他的轿子,就享受格杀勿论的待遇。

    太平天国早期有法律规定:夫妻未经批准同居者,“男女皆斩”。洪秀全称:“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对部下敢行奸淫者更是格杀勿论。1853年太平军攻入武昌后,还为何斩首数人。然而,也是在当时的武昌,东王命令全城十三到十六岁的女孩子都到阅马厂听讲。所谓听讲,告示上说是宣讲拜上帝教的教义,实为选妃。父母怕自己的女儿被选上,都把孩子脸上涂上秽物,扮成丑婆。东王却早预料此着,命令先洗脸再听讲,于是“选得美女六十人,满载而去。”太平天国的人治如何,由此可见一斑。(《太平天国史迹真相》,页173)

    可以设想,没有从1840年开始的超过半个世纪的地震般的外力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即使再延续千年,也丝毫不会有问题。中国历史的三旋体结构如同三股绳子,紧紧地把封建制度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生命链上,牢不可破。所以,尽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天下之势依然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中。封建社会就基于这个遗传基因不断地成长、壮大,绵延数千年。

[[i] 本帖最后由 hzxs678566 于 2008-2-21 12:01 编辑 [/i]]

2008-2-21 12:13 恨地无环
回复 #38 叡德 的帖子

这就好比说两个人去面试找工作,一个穿黑衣一个穿白衣,白衣被录取黑衣被淘汰,您就得出了参加面试穿白衣服好的结论。

2008-2-21 17:45 叡德
如果真是一件衣服顔色這樣簡單的問題就好了

2008-2-21 21:25 hzxs678566
回复 #43 叡德 的帖子

的确不是这么简单,自从蒙古入侵以后,中国的文明倒退了1000年(汉代的隶奴制重现,王国实封制也短暂重现),明朝在文明断流中崛起,但是不可避免地染上家产制帝国的游牧习气,清朝再一推,中国文化走入死结了。
其实说严重点,当宋理宗选择理学作为指导思想的时候,中国的儒学指导就选了最糟糕的路。

2008-2-21 21:33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1 21:25 发表
的确不是这么简单,自从蒙古入侵以后,中国的文明倒退了1000年(汉代的隶奴制重现,王国实封制也短暂重现),明朝在文明断流中崛起,但是不可避免地染上家产制帝国的游牧习气,清朝再一推,中国文化走入死结了。 ... [/quote]
:^%:^%:^%基本与仁兄观点相同
朱元璋最大的问题就是延续了很多蒙元的野蛮政策比如廷杖,军户匠户的世袭。
明朝或者接下来的除满清以外的汉人王朝能不能进入近代化很难说,毕竟一切都是基于猜测
但是一个汉人的王朝个人感觉至少会像日本那样维新图强而不是像满清做的那样

2008-2-21 21:59 hzxs678566
回复 #45 孟静 的帖子

满清的图强运动不是没有,但是从民族统治来说,它比当时的汉族还保守(为了控制中国,因为它自己的核心文化已经变成传统理学文化了,换言之,这成了它民族的根本,异族统治难以调试政策就是过于坚持自己的文化),其次,就是在人治向法治过度的关键时刻,中国出了慈禧太后,而日本是明治天皇,两个人的素质相差太大。另外就是列强比较照顾中国(资源太多),日本被忽视得多。最后就是两国的封建制度在结构上根本不同。中国的旧制度太稳定成熟,不易推翻。还有太平天国的内乱破坏严重,却没有带来新的可用思想,浪费了国家十年光阴,并让列强抓住机会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

2008-2-22 12:23 叡德
明代開國的時候的確由于明太祖的齣生和水平,是延續叻許多蒙元很多落后的製度
但到靖難之后,這些製度大多是名存實亡叻
明代后期社會的開放程度可說比現在都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2008-2-22 12:31 叡德
其實說起來,慈禧的戰略眼光比光緒強多叻
太平天國之后,滿清的漢人官員已經齣現叻對朝廷的離心傾嚮
所以慈禧對漢人官僚還是很防著一手的
正是因為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維新運動"都是漢人官僚主導的
所以纔會受到慈禧的打壓,她認識到這些“運動”搞到后來是會繙叻天的
而洋人來叻,隻是跟人傢分享一下,而繙不暸天的
什么叫“寧與友邦,不與傢奴”

2008-2-22 14:59 hzxs678566
回复 #48 叡德 的帖子

这个说法明显漏洞百出,洋务运动开始以后,慈禧太后对地方控制力大大降低,就在中央朝廷还争论是否办洋务的时候,福州船政局就已经办了,地方大员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早对中央半推半就,后来干脆"东南自保",一个庸俗的靠宫廷出身的女流之辈,不是汉官对手。
至于维新,刚开始,全国受甲午刺激,保守派都认为中国必须改变了,慈禧太后是默许维新的,她和光绪争夺的是维新的领导权(官员任命等等),直到康有为要杀她的计划露馅了,她才翻脸的。
某种意义上说,清末新政其实比康有为更大胆,步子更大,是维新的继续,也是满清自掘坟墓的开始。

2008-2-22 15:02 hzxs678566
回复 #47 叡德 的帖子

东厂这种为极权统治服务的东西都建立了,这哪里是游牧习气消失,都一头钻进黑暗深渊快了。

2008-2-22 16:36 孟静
[quote]原帖由 [i]hzxs678566[/i] 于 2008-2-22 15:02 发表
东厂这种为极权统治服务的东西都建立了,这哪里是游牧习气消失,都一头钻进黑暗深渊快了。 [/quote]
这种东西,也不是明朝所专有的。
宋朝的皇城司在某些时候比之明朝的东厂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2008-2-22 16:46 hzxs678566
回复 #51 孟静 的帖子

有明一代,这个机关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凌驾于一切部门。
皇城司有区别的。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城出入、周庐宿卫、宫门启闭。每门给二铜符与一铁牌,左符留门,右符请钥,铁牌则请钥者正随,按时参验。凡臣僚觐见皇帝,上下马有定处,自宰相、亲王以下,所带人员有定数。以内侍派遣亲事卒伺察臣民动静,报告皇帝。有干当官主管本司事务,以武功大夫以上武官及内侍都知、押班充任。皇城使及副使仅为武臣叙迁之阶,用以寄禄,不治事。南宋初年,置行营禁卫所,绍兴元年(1113)改称行在皇城司。宁宗嘉定年间,以知閤门事、带御器械兼管皇城司。
皇城司职责与锦衣卫相近,但在历史上却每那么知名,所造成的祸害也远远不如,主要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点:
1、皇城司只负责侦察,一般不管具体的案子,从而不能侵害有关司法机关。它逮捕的人犯,一般都要移送开封府处理,自己没有审判权和监狱,这样枉法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了。
2、宋朝时皇权还远没有明朝时那样集中,皇帝及近臣行事颇多顾忌,宋朝又有祖制,轻易不杀大臣,所以类似皇城司这种部门的行事要比明朝时东西厂权力小得多。

[[i] 本帖最后由 hzxs678566 于 2008-2-22 16:49 编辑 [/i]]

2008-4-26 21:35 popokisser
康熙不论如何都是千古一帝,在说谁人无过,在那个年代里由于历史局限性有一些过错很正常,没必要吹毛求疵。要写,就是乾隆吧。

2008-4-29 09:03 ahhfliucheng
宠信任用大贪官和呻,不喜欢!!!
晚年立嗣也不是很得法,惹的群子互相争斗!

2008-4-29 12:33 叡德
明代的皇權和士大夫階層的矛盾衝突要比宋代嚴重得多
明代後期,皇權受到士大夫集團的嚴重挑戰,而鬥爭也更加激烈
這樣纔把所謂厰衛,宦官的問題突出

説到對官員的控制,滿清做得絕對比明朝出色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