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不提名字,真的是因为尊重嘛?


2008-1-26 15:12 等待的沙子
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不提名字,真的是因为尊重嘛?

“十一人中霍光为第一,并为了表示尊重,独不写出霍光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网上都是这种说法,不知道根据是什么。

汉书里没找到记载,资治通鉴写的是“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霍光让宣帝感到如芒在背,怎见的不是宣帝不愿意见到这个名字呢?查不到直接证据支持尊重说

[[i] 本帖最后由 等待的沙子 于 2008-1-26 15:22 编辑 [/i]]

2008-1-26 15:18 司马一神
霍光虽然是功臣的说.但不善于处理家事的说.,所以后来霍光全家遭殃的说.像侯君集一样.也许是给他一个"特殊化".我个人认为的说应该是迫于霍光的功劳与过失所以才这么写的吧

2008-1-26 15:24 冒牌
霍光在日,因霍光权大,宣帝有所忌惮。
但地节二年霍光就死了,地节四年更是全家被杀,宣帝还有什么怕的?

凭心而论,宣帝能够即位,是霍光之力。
霍光虽然是权臣,但于汉室于宣帝都有大功。
麒麟阁画像在甘露三年,事隔已久,在这时候尊重霍光也不妨事。

至于麒麟阁的记载,在《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卷尾。
[b]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凡十一人,皆有传。自丞相黄霸、廷尉于定国、大司农硃邑、京兆尹张敞、右扶风尹翁归及儒者夏侯胜等,皆以善终,著名宣帝之世,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以此知其选矣。[/b]

2008-1-26 15:27 等待的沙子
谢谢楼上的,我并不是说尊重说就一定不对,只是不明白这个结论谁得出的怎么得的,这个说法如此流行,必然有推断的依据,不能谁谁认为是尊重那就是尊重了。。。

承认霍光的功劳,同时又心存芥蒂,故而隐去姓名,也完全说的通

[[i] 本帖最后由 等待的沙子 于 2008-1-26 15:31 编辑 [/i]]

2008-1-26 15:3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等待的沙子[/i] 于 2008-1-26 15:27 发表
谢谢楼上的,我并不是说尊重说就一定不对,只是不明白这个结论谁得出的怎么得的,这个说法如此流行,必然有推断的依据,不能谁谁认为是尊重那就是尊重了。。。

承认霍光的功劳,同时又心存芥蒂,故而隐去姓名 ... [/quote]

不名,在古时是一种殊赏。

如《汉书》例:
[b]孝景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轼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当是时,董君见尊不名,称为「主人翁」,饮大欢乐。
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籓,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际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封其亲属十有余人。[/b]

2008-1-26 16:09 等待的沙子
明白了。。。谢谢
不过有个问题,如果史料残缺,找不到别的资料了,这不名的不成了无名了?

2008-1-26 16:2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等待的沙子[/i] 于 2008-1-26 16:09 发表
明白了。。。谢谢
不过有个问题,如果史料残缺,找不到别的资料了,这不名的不成了无名了? [/quote]
理论上有可能。
不过享受诏书不名、赞拜不名这种待遇的人资料残缺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

2008-1-26 16:44 等待的沙子
谢谢,避讳还能理解,不名真是想不通。。。

2008-1-26 17:0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等待的沙子[/i] 于 2008-1-26 16:44 发表
谢谢,避讳还能理解,不名真是想不通。。。 [/quote]
古人以称名为贱,所以有了字、号等其他称呼方法。

就算是现在,一般人称呼名字也是不尊重啊
叫张先生、李小姐显然比叫张三、李四要礼貌

2008-1-26 17:19 大将张辽
应该是类似于赞拜不名这种地位吧,如萧何故事

2008-1-26 17:22 等待的沙子
顺带请教几个跟姓名有关的问题

1. 西周那会姓还不能加在名前,比如称武王姬发周公姬旦是不对的,很多文章都指出来了,但是应该怎么称呼呢?周公旦,公子xx这种知道,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官职爵位又该怎么称呼?

2. 古代妇女的名字又是怎么样呢?我理解的是这样,法律上来说是没有名字的,只有在家族内有效的小名,结婚之后就用丈夫家的姓和自己的姓来称呼,那王昭君,李清照,潘金莲是不是都算小名呢?官方文件如果记录她们是否就不用这些名字了?比如潘金莲是不是就写成武潘氏?

说的有点乱,见谅

2008-1-26 17:54 冒牌
1、直接称为王、公之类,史书中为了区分,则会加上名,如周王发、周公旦之类。
如果是士大夫,一般都可以这种称呼,如果没有官职爵位,那一般就是百姓了。
直呼其名就是。

2、女性原则上出嫁后就从夫姓,不称名了。
虽然有名字,但理论上应该只让丈夫称呼的,外人是不能称呼的。
所以名字能不能流传下去,要看运气。
李清照应该是名。王昭君据汉书记载是字,本名为嫱。这是流传下来的。
大多数女性的名字应该是失传了。
至于潘金莲,这是小说人物,就不好说了。
官方记载应该是武潘氏之类的,但除了官方记载以外,其他资料也可能记载。

2008-1-26 18:08 子云
[quote]原帖由 [i]等待的沙子[/i] 于 2008-1-26 17:22 发表
顺带请教几个跟姓名有关的问题

1. 西周那会姓还不能加在名前,比如称武王姬发周公姬旦是不对的,很多文章都指出来了,但是应该怎么称呼呢?周公旦,公子xx这种知道,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官职爵位又该怎么称呼 ... [/quote]

这个很好理解啊,把今天人名的姓去掉就可以了
比如  德华  曼玉,等等

其实这个到没什么,我在想,到战国后期的时候,是否各国在料民(人口统计,编户齐民)时,
都有过跟日本明治时代<苗字必称令>类似的政策呢

2008-1-26 20:02 等待的沙子
顺便提个不着边的问题. 刚才查官秩搜到这么一段。跟我看的汉书版本不一样,这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为什么里面会提到魏晋的事,班家的人活不到这天才对。或者这是后人注的内容,不知道是谁的注。
[quote]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骠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quote]

而且这个说法是转果为因。不是因为设置大司马的时候规定冠在膘骑,车骑将军之上,而是因为霍去病做膘骑时,卫青已然是大司马,武帝太喜欢霍去病也不可能剥了卫青的。张安世以及后面连着的几个的车骑是由于霍光的影响,不然相信他们都会是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加给骠骑、车骑不过是权益之计。

[[i] 本帖最后由 等待的沙子 于 2008-1-26 20:26 编辑 [/i]]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