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葛红兵\徐秀明评易中天《品三国》


2008-1-30 10:28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1-30 09:51 发表


还是先解释一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跟“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什么本质区别吧?
如果这两句话没有本质区别,那就不是小说家改变了本质,而是曹操本质如此。 [/quote]

一个是就事论事,一个表达的是一种流氓人生观,这二者在你看来没有本质区别吗?

比如:我欠了朋友一笔钱,等我有钱时他却已经失去联系,无奈之下,我说“算了,我也坑人家一回吧...”  于是,有人把我的话改成“ 我就是喜欢坑人!” :titter:

2008-1-30 10:3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0:28 发表


一个是就事论事,一个表达的是一种流氓人生观,这二者在你看来没有本质区别吗?

比如:我欠了朋友一笔钱,等我有钱时他却已经失去联系,无奈之下,我说“算了,我也坑人家一回吧...”  于是,有人把我的 ... [/quote]

何谓就事论事?
曹操说的是“宁我负人”而不是“我负人”。有“宁”如何如何,那就显然是人生观。
比如“宁可错杀三千”,难道你还能认为老蒋是在承认自己是在错杀不成?:titter:

假如你说的是“宁可我坑人家,别让别人坑我”……
再怎么解释,你都是打算坑别人了
况且以这里杀人例子比较,那就不是“欠了朋友一笔钱”,应该是“偷了(或拐骗、敲诈)朋友一笔钱”。

2008-1-30 10:51 西园新军
嗯,航母举的例子是一回事,坑一回和坑一百回是一样的,就像偷葱和偷巨款是一回事。如果被人坑了说句“罢了”一笑了之就对嘞:lol:

2008-1-30 14:27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1-30 10:39 发表


何谓就事论事?
曹操说的是“宁我负人”而不是“我负人”。有“宁”如何如何,那就显然是人生观。
比如“宁可错杀三千”,难道你还能认为老蒋是在承认自己是在错杀不成?:titter:

假如你说的是“宁可我 ... [/quote]

我讨论的是心理,而你们定义的是行为
诚然,杀一个和杀一万个人都是杀人,但杀多少人和杀人的动机是偶然还是必然,还是有区别的吧?
所谓就事论事,易中天的解释是一种因误解他人而动杀机,事后在发现错了却已无法挽回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排解。这个推理是可以成立的。

[quote]原帖由 [i]西园新军[/i] 于 2008-1-30 10:51 发表
嗯,航母举的例子是一回事,坑一回和坑一百回是一样的,就像偷葱和偷巨款是一回事。如果被人坑了说句“罢了”一笑了之就对嘞:lol: [/quote]
不对,坑一回可能是事出偶然和不可抗力,“罢了”则是一种无奈 (我说明的背景你故意视而不见?:-_-:),而坑一百回就肯定是有预谋的,是从一开始就想坑人的,后面有没有“罢了”就不重要了。
至于偷葱和偷巨款,今日的法律里都认为不是一回事了:P

2008-1-30 14:39 kyu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4:27 发表


我讨论的是心理,而你们定义的是行为
诚然,杀一个和杀一万个人都是杀人,但杀多少人和杀人的动机是偶然还是必然,还是有区别的吧?
所谓就事论事,易中天的解释是一种因误解他人而动杀机,事后在发现错 ... [/quote]
心理排解?当下次曹吉利再碰到如此状况时,他会怎么做?从曹某人后来的表现来看,只要威胁到曹某人的利益,管你有意无意,统统杀了的干活,少罗嗦.:titter:

2008-1-30 14:53 sos2290
“我讨论的是心理,而你们定义的是行为
诚然,杀一个和杀一万个人都是杀人,但杀多少人和杀人的动机是偶然还是必然,还是有区别的吧?
所谓就事论事,易中天的解释是一种因误解他人而动杀机,事后在发现错了却已无法挽回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排解。这个推理是可以成立的。”

-------------------        这也太牛B了,“科学历史观”居然可以研究1000多年前人的心理了:qDD+

历史资料估计也没这么牛B啊,反正陈寿是没这水平的。讨论心理很好玩啊,易先生的解释有好几种啊,我也可以讨论曹操用的是最脏的那种心理,反正人心隔肚皮,更何况是古人的肚皮:q((+

2008-1-30 15:1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4:27 发表


我讨论的是心理,而你们定义的是行为
诚然,杀一个和杀一万个人都是杀人,但杀多少人和杀人的动机是偶然还是必然,还是有区别的吧?
[/quote]
徐州数十万人皆误杀,阿瞒是相信徐州数十万老百姓将他爹一家子一人一口肉,给活活吃了,所以也是偶然;杀降8万,也是阿瞒相信,这8万人卧薪尝胆,所以也是偶然。:titter:

2008-1-30 15:17 sos2290
:titter:给楼上的补充一下,以前不是有人“讨论曹操的心理”么,对此事的讨论结果是:徐州百姓没有阻止陶谦杀曹嵩,是帮凶,是共犯。

所以站在人性和科学历史观的高度,曹公杀他们是完全有心理和科学根据的:titter:

2008-1-30 15:30 Linkham
回复 #126 sos2290 的帖子

事实就是如此,难道你不是也是根据这些事情否定了曹操吗?难道你有更确凿的证据?史书本来就只有寥寥几行字的记载,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解读,我也不是认为易中天说的就是真像,我只是想说明他的说法也有道理,仅此而已。
我看不惯的是,只因易中天的一些小错误和争议就否定了他整个三国,动辄就上纲上线.

2008-1-30 15:37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5:30 发表
事实就是如此,难道你不是也是根据这些事情否定了曹操吗?难道你有更确凿的证据?史书本来就只有寥寥几行字的记载,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解读,我也不是认为易中天说的就是真像,我只是想说明他的说法也有道理,仅此 ... [/quote]

我看不惯的是,只因罗贯中的一些小错误和争议就否定了他整个三国演义,动辄就拿“科学历史观”上纲上线. 葛红兵不是好鸟,易老师那个就叫报应:)

“难道你不是也是根据这些事情否定了曹操吗”,其实我觉得曹操这人不错,主要是粉丝让人倒胃口......

[[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08-1-30 15:40 编辑 [/i]]

2008-1-30 15:46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0 15:13 发表

徐州数十万人皆误杀,阿瞒是相信徐州数十万老百姓将他爹一家子一人一口肉,给活活吃了,所以也是偶然;杀降8万,也是阿瞒相信,这8万人卧薪尝胆,所以也是偶然。:titter: [/quote]

人心会随着权力地位而变,易中天不是也认为曹操一开始还是想做能臣,后来就杀人不眨眼了吗?孙权不也一开始是个明君,晚年就变成暴君了。 我认为曹操一次杀人不是故意,不代表我就支持他后面的杀人行为。

----似乎都认为我是在为曹操平反,错了,我只是为易中天鸣不平,认为他的分析有合理性而已。
至于曹操在我心中的形象,虽有可爱之处,但决不是君子,各位爱怎么贬怎么贬,我实在不关心:sleep:

2008-1-30 15:54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08-1-30 15:37 发表


我看不惯的是,只因罗贯中的一些小错误和争议就否定了他整个三国演义,动辄就拿“科学历史观”上纲上线. 葛红兵不是好鸟,易老师那个就叫报应:)

“难道你不是也是根据这些事情否定了曹操吗”,其实我觉得 ... [/quote]
呵呵,别斗嘴,我那句不是针对你。
我也不是否定《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我看了N遍了, 但他只是小说,不该和历史混为一谈。
易中天拿演义和历史进行对比,是因为他太深入人心,也是为了课堂的生动,因为他引出个不同形象就说他糟蹋了国粹,实在莫名其妙。

2008-1-30 16:0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4:27 发表
我讨论的是心理,而你们定义的是行为
诚然,杀一个和杀一万个人都是杀人,但杀多少人和杀人的动机是偶然还是必然,还是有区别的吧?
所谓就事论事,易中天的解释是一种因误解他人而动杀机,事后在发现错了却已无法挽回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排解。这个推理是可以成立的。
[/quote]
“[b][size=7][color=Red]宁[/color][/size]我负人,毋人负我[/b]”,这算哪门子自我排解?
莫非蒋公的[b]“宁可错杀三千[/b]”也是自我排解?

是因为无法挽回而自我排解么?
只有有试图挽回的想法,才谈得上是不是挽回。
从哪里看出曹操试图挽回呢?

下次碰到这种事情会咋办?曹操说的很明白——[b][size=7][color=Red]宁[/color][/size]我负人,毋人负我[/b]
他还是会选择负人,仍然会照杀不误。
如果这叫挽回的话……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4:27 发表
不对,坑一回可能是事出偶然和不可抗力,“罢了”则是一种无奈 (我说明的背景你故意视而不见?),而坑一百回就肯定是有预谋的,是从一开始就想坑人的,后面有没有“罢了”就不重要了。
至于偷葱和偷巨款,今日的法律里都认为不是一回事了
[/quote]
是不是一开始想坑人,看曹操的选择就是了。
既然选择[b][size=7][color=Red]宁[/color][/size]我负人,毋人负我[/b],那就肯定是开始就想坑人

[[i]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1-30 16:03 编辑 [/i]]

2008-1-30 16:1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5:46 发表


人心会随着权力地位而变,易中天不是也认为曹操一开始还是想做能臣,后来就杀人不眨眼了吗?孙权不也一开始是个明君,晚年就变成暴君了。 我认为曹操一次杀人不是故意,不代表我就支持他后面的杀人行为。
... [/quote]
还是回到这句话的本身吧。

世语所载,与演义所述,只是程度,略有不同,后者更强一点而已,不过照你所述,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变成了一件中性之事。

演义也没说,阿瞒开始时是故意杀人啊。

为何到你这儿,就成了必然偶然?

前面你还说,杀人多少,这又变成了个别案例?

一般人在杀错人时,应该会说,错怪了某某,等等诸如此类,可阿瞒却说这话,后世粉丝易中天,美名其曰自我排解,你又来了一个,无法还钱的案例,这让人能说啥?俺只能理解为,奸诈残忍有理,老实本分活该。

还有易中天是一点小错误吗?

下面这句,是他对阿瞒总的概括,倘若这只能是小错误,那么他老人家回到汉末,让阿瞒以腹谤为名,砍头乃至灭族,也只能称为天命了:titter:

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2008-1-30 16:18 Linkham
回复 #133 冒牌 的帖子

汗! 一个宁字原来这么强大:qDD+ 难道一个字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都一样?
那句话当然不是好话,但放在当时情形,配合凄怆的语气,也可以干脆翻译成“唉,我也做一回恶人吧....” 这如何不能视为自我排解?

算了,我就是为易中天说说话而已,并不是想对历史事件做什么深入研究,更不想当心理学家,曹操当时到底怎么想的,天才知道。 多争无益

2008-1-30 16:21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6:18 发表
汗! 一个宁字原来这么强大:qDD+ 难道一个字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都一样?
那句话当然不是好话,但放在当时情形,配合凄怆的语气,也可以干脆翻译成“唉,我也做一回恶人吧....” 这如何不能视为自我排解?

算 ... [/quote]
老兄,这个鄱译太强了.:titter:

2008-1-30 16:2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6:18 发表
汗! 一个宁字原来这么强大:qDD+ 难道一个字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都一样?
那句话当然不是好话,但放在当时情形,配合凄怆的语气,也可以干脆翻译成“唉,我也做一回恶人吧....” 这如何不能视为自我排解?

算 ... [/quote]
宁字当然强大了,要不然你的翻译、解释里总是刻意省略掉这个字呢?
你可以直译一下这句话,别把“宁”字省略掉:lol:

2008-1-30 16:32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0 16:14 发表

还是回到这句话的本身吧。

世语所载,与演义所述,只是程度,略有不同,后者更强一点而已,不过照你所述,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变成了一件中性之事。

演义也没说,阿瞒开始时是故意杀人啊。

为何到你 ... [/quote]

呵呵,我认为是排解,你认为不是,还怎么说? 或许每个人的排解方式不同吧:lol:,每个人的排解方式不一定被别人所理解吧

至于你说易中天的错误不是一点,而且你认为他对曹操的综合评价就是个大错,这我就不懂了,评价可以有对错?他认为曹操大气可爱,你认为曹操阴险丑陋,这不过是个人看法的问题,难道对一个人只能有一种评价? 一谈讲座的错误应该是指他对一些史料分析的硬伤。

2008-1-30 16:33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0 16:21 发表

老兄,这个鄱译太强了.:titter: [/quote]
多谢夸奖! 我也这么认为:shy:

2008-1-30 16:3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6:32 发表


呵呵,我认为是排解,你认为不是,还怎么说? 或许每个人的排解方式不同吧:lol:,每个人的排解方式不一定被别人所理解吧

至于你说易中天的错误不是一点,而且你认为他对曹操的综合评价就是个大错,这我就 ... [/quote]
评价,居然没对错?

倘若有人这么评价一下,希特勒实际上是一个可爱的人,一点也不残酷,从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俺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抡起板砖开砸。

排解方式不同,自然就证明此人奸诈狠毒远胜过常人了。

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掌掴老师之后,反正又没打伤你,让我爸赔你点钱就行了,当然你也可以按照为阿瞒的自我排解的解释,来论证一下可能性了。:lol: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1-30 16:48 编辑 [/i]]

2008-1-30 16:38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1-30 16:26 发表

宁字当然强大了,要不然你的翻译、解释里总是刻意省略掉这个字呢?
你可以直译一下这句话,别把“宁”字省略掉:lol: [/quote]

没有刻意省掉啊,是很多人故意无视那个“凄怆曰”,直译起来就是”唉,宁可我对不起别人,别让别人对不起我“ 这在我看来就可以视为一种自我排解啊。 你不认为? 那只能算每个人排解方式不同吧:titter:

2008-1-30 16:3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08-1-30 15:37 发表
我看不惯的是,只因罗贯中的一些小错误和争议就否定了他整个三国演义,动辄就拿“科学历史观”上纲上线. 葛红兵不是好鸟,易老师那个就叫报应

“难道你不是也是根据这些事情否定了曹操吗”,其实我觉得曹操这人不错,主要是粉丝让人倒胃口......[/quote]

演义虽然把曹操当成反派,好歹还写了很多曹操的闪光点。
屡屡称曹操为英雄,并不把曹操好处全部抹杀。
像说[b]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b]
虽然有夸张的地方,好歹还不会坏的就是全坏,起码还能看到两分法的影子。

但易中天之类的就不得了了。
连“宁我负人”、徐州屠杀之类的都要想法洗白,非要把曹操弄成伟光正高大全不可。:qDD+
这种史观还不如演义呢。

2008-1-30 16:46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0 16:35 发表

评价,居然没对错?

倘若有人这么评价一下,希特勒实际上是一个可爱的人,一点也不残酷,从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俺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抡起板砖开砸。 [/quote]

呵呵,易中天的评价并没有把曹操说成大好人啊,他也说曹操是奸雄啊,难道奸雄不能有可爱之处?

2008-1-30 16:50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6:46 发表


呵呵,易中天的评价并没有把曹操说成大好人啊,他也说曹操是奸雄啊,难道奸雄不能有可爱之处? [/quote]
原来说成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就是不分对错,说表示阿瞒杀人杀得全对,这才是有对错?:qDD+

2008-1-30 17:13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0 16:50 发表

原来说成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就是不分对错,说表示阿瞒杀人杀得全对,这才是有对错?:qDD+ [/quote]

汗,难道你没看见易中天也说:曹操奸诈、狡猾、残忍、暴虐......吗? ”大气“是指他的作风,并不是指是非对错啊
秦始皇很残暴,我也觉得他很大气

2008-1-30 17:15 zc013
秦始皇很残暴,我也觉得他很大气

秦始皇很残暴,您也觉得他很可爱?

2008-1-30 17:1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7:13 发表


汗,难道你没看见易中天也说:曹操奸诈、狡猾、残忍、暴虐......吗? ”大气“是指他的作风,并不是指是非对错啊
秦始皇很残暴,我也觉得他很大气 [/quote]
易中天说阿瞒大气,我不否认,但说他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显得大气,俺只想呕吐;

另外,说阿瞒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显得大气,与说阿瞒杀人都是对的,俺认为,这个区别与世语/演义所述区别相差无几。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1-30 17:19 编辑 [/i]]

2008-1-30 17:32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1-30 16:38 发表


演义虽然把曹操当成反派,好歹还写了很多曹操的闪光点。
屡屡称曹操为英雄,并不把曹操好处全部抹杀。
像说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
虽 ... [/quote]

:handshake:我其实满喜欢品三国的,要不也不会连看了这么多遍。

像“连“宁我负人”、徐州屠杀之类的都要想法洗白” 这些,第一遍看了还好,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对,“宁我负人”来了个心理学大讨论,我个人感觉这一段为了洗白还钻了字眼;后面的“大悦而去”,也来个大分析,打着历史的旗号把《后汉书》的记载给丢了:q(+,徐州屠杀几乎是只字未提,只是在兵临城下那一集附带提了一下,就这样还不忘洗白“当然这个命令是不是曹操下的这个我们不知道”:funk:

小时候不知道老曹家的人肉干还好,现在看易老师关于曹公的评价更不得了“就在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吃河蚌,你说跟这样的人相比,曹操怎么不是英雄?!”----------------  恶心不?

当然了,责任可以推给老程,还可以推一句“刘备军也吃人肉”,刘备军也吃过人肉这不是新闻了,可没有那位大学者打着科学历史观的旗号说“就在刘备的军队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吃河蚌,你说跟这样的人相比,刘备怎么不是英雄?!”

我觉得易老师也许未必是偏袒老曹,而是曹公强大的粉丝群逼得他不得不做一副客观中立的摸样出来,呵呵。

2008-1-30 17:33 华剑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0 10:19 发表


“至于奸雄的说法,史书里曹操的反应是“大笑” ,笑可以有多种解释吧? “大悦大喜”那是演义的说法。老罗为什么要这么改?和前者联系起来,老罗要贬低曹操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quote]

寒,还在演义的说法,还在老罗要那样改.史书就不舍得翻一下吗?前面各位的引证就不愿看一下? 众人反对易可不是因为他犯了几个错误,反到是把首贴批的一无是处的才是那些抓个错误就一棒打死的,估计兄台碰到这些人也难以幸免了.

[[i] 本帖最后由 华剑 于 2008-1-30 17:35 编辑 [/i]]

2008-1-30 17:40 退思
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这个用现在流行话语翻译,是不是应该是这样:

那小子奸诈狡猾都那么酷!
那小子残忍暴虐都那么帅!
爱死了!爱死了!

好吧,我承认我不知道现在流行话语怎么样了,或者是老掉牙了。

[[i] 本帖最后由 退思 于 2008-1-30 17:46 编辑 [/i]]

2008-1-30 18:0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29 13:45 发表

其次,庄子那句话我怎么就断章取义了?人家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在一个人弄清利害关系之前,不管他做什么他都不能称之为君子。这也和我一贯要求自己的,在一个人还没有认识到责任的前提下,他是没有权力讨论“善良”这个概念的。
[/quote]
庄子的原文我引过了吧。

你的原话:我觉得慕容燕然那句话说的没错,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庸俗的实用主义。况且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也未必就是小人行为,庄子曰:"不通利害,非君子也。"即便做君子,也要以大利大害为先。一个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责任的人,是没有资格谈善良的,这点对政治家们尤其重要。

庄子的全文: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多的,我就不重复了。

2008-1-30 23:23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1-29 14:57 发表
伪君子跟真小人的争执,又是扯皮功夫。
反正这类为“真小人”辩护的手段,无非就是把行善都说成伪善,把作恶说成真诚,易中天也不例外。
这个俺就不多说了。[/quote]

这种逻辑几乎已经成为社会“常理”了。

2008-1-31 00:05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1-30 16:38 发表
连“宁我负人”、徐州屠杀之类的都要想法洗白,非要把曹操弄成伟光正高大全不可。
这种史观还不如演义呢。[/quote]

本来还想为易中天多说两句,看了这句话知道冒牌肯定是那种看了一两集就再也不看了的那种。我平生最讨厌没看明白一个东西就对它否定的人,所以这次我也不想多说了。

P.S. 后面易曾经多次批判曹操乱杀忠良,你要是把四十八集全部看完,你应该明白曹操在易中天那里绝对不是 100% 的英雄/崇拜对象。

天涯明月刀:全文你发过了,你自己的 input 仍然一点没有。像这种 copy & paste 的活下次就不烦您老了。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00:09 编辑 [/i]]

2008-1-31 10:0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00:05 发表


本来还想为易中天多说两句,看了这句话知道冒牌肯定是那种看了一两集就再也不看了的那种。我平生最讨厌没看明白一个东西就对它否定的人,所以这次我也不想多说了。

P.S. 后面易曾经多次批判曹操乱杀忠良 ... [/quote]
多年不看电视,所以百家讲坛俺一集都没看,但易中天的书还是基本翻过的。
公主的结论——[b]冒牌肯定是那种看了一两集就再也不看了的那种[/b],已经错了。
所以[b]我平生最讨厌没看明白一个东西就对它否定的人[/b]这种话,最好还是慎言。

有些问题不是易中天不想洗白,而是洗不了而已,但能洗白的都尽力洗脱了。
像荀彧之死,无可辩驳,后来还要加这么一段,来试图说曹操之后的愧疚:titter:
[b]所以我觉得曹操终其一生最后没有称皇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荀彧的在天之灵在看着他呢,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荀彧如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话,他临死之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他确确实实是千万里在追寻着曹操,他二十多岁就来到曹操身边,一直干到五十岁,二十多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到了最后两个人翻脸的时候,那个心也是够狠的。但是荀彧没有办法,他没有别的选择,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同志,因为在朝廷内部和朝廷外面,主张维护汉室的人都是反曹操的;拥戴曹操的人又差不多都是赞成曹操去封魏公、建魏国,甚至后来主张他当皇帝的;属于曹操阵营和曹操关系非常好,又反对曹操这样做的就他一个,所以他下面的那个歌应该也是很正常的:“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早已被你耗尽”,虽然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而此刻荀彧却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哪里?”他只能一遍遍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追随你?[/b]
这哪是在读史啊,分明都快写成断背山了,反正俺是鸡皮疙瘩起了一身。
顺便再说一句,俺举第一集是因为易中天的问题,在第一集里就很明显,但不是说后面就没了。
这跟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属于同类,完全个人情绪作祟。

再如祢衡之死,还加上个很现代的词汇叫“自绝于人民”:titter:
先看原文
[b]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color=Red]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color]。」[/b]
再看易中天的解读
[b]那么曹操把祢衡打发到刘表那儿,他是知道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因此曹操的意思就是你到刘表那儿如果能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还可以得一个善终。[/b]
曹操明明是看刘表能不能容,会不会杀祢衡,但易中天就直接把刘表杀祢衡的可能抹杀了,彻底开脱曹操借刀杀人的可能。

再如孔融。
[b]但是曹操的这个做法,用心是极深,再次表明曹操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而孔融是书呆子。为什么呢?曹操为什么不用谋反的罪名,要用不孝的罪名来杀孔融呢?因为西汉、东汉两汉王朝是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字非常重要,你去看汉代的皇帝,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以外每个人的谥号前面都有一个“孝”字,比方说惠帝—— 孝惠帝,武帝——孝武帝。孝是很重要的,曹操用不孝来杀人,就是证明说自己道德高尚,也说明自己维护汉室,是忠臣。污蔑了别人,洗刷了自己,一箭双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孔融是什么人?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啊,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孝啊,你孔子的后代不孝是什么概念,你们想想是什么概念?所以曹操是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灭他的肉体,而且要玷污他的声誉。所以这一手极其毒辣,[color=Red]以至于后来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都不敢给孔融立传[/color]。[/b]
最后一句尤其搞笑,孔融是汉臣,若列入魏志,那才叫声誉被玷污了呢:titter:
在杀孔融之后,还要加一段。
[b]不过这个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也确有一正风气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来正一正社会风气,但这个风气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么呢?是这个时候这些士人们都非常清高,这些清高的士人当中也有两拨人,一种是真清高,一种是假清高;一种是真有才,一种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这些人只要有一个士人的身份,那么不管他是有才气还是没才气,都有脾气。那么这些人都是采取一个和当局不合作的态度,这些人都喜欢在背后议论、嘲笑、挖苦、讽刺曹操,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b]
这又是为曹操开脱了,若说不孝,首推曹操自家儿子,家不正还要正社会风气,纯粹扯淡么。

2008-1-31 10:11 Linkham
回复 #153 天宫公主 的帖子

呵呵,我也是纳闷,很多人前面自己说看了几集就没看了,可讨论起来头头是道。
网络倒是有这好处,想看原文随时搜得到,于是搜一下略加浏览之后就开始加入批判....... 这么做倒也不是不行,只是难免断章取义

2008-1-31 10:18 天宫公主
冒牌:你转的那些个原文,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也没觉得是在刻意为曹操开脱。要不然你还是一句一句的来说说具体哪里说错了?

曹操和荀域最终的关系,史学界至今也说不清,易中天也给大家说明了这一点。你引的那段,是他自己发表的一些个人看法,我记得他讲那一集的时候也说明了。荀域跟着曹操那么多年,最后落个这样的下场,有此感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关于祢衡,我只想说两点。1,此人活该死;2,此人非曹操所杀。借刀杀人一说,和易中天的那种放生论,都一样是猜测,都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借刀杀人论者需要对“曹操为什么让他去刘表那里”给出相应的解释。

关于孔融,如果说上魏传对他是耻辱,那后汉书为他立传对他总不算耻辱吧?

天涯明月刀:你还不如把整篇《大宗师》全给贴出来,或者把整篇庄子全贴出来,然后来一句“证据确凿!”:titter: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10:37 编辑 [/i]]

2008-1-31 10:2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00:05 发表
天涯明月刀:全文你发过了,你自己的 input 仍然一点没有。像这种 copy & paste 的活下次就不烦您老了。[/quote]
笑,你将庄子的话从中截取一段,然后与功利思想相挂钩,大唱赞美歌,俺把原文贴上,这叫证据确凿,还要啥input?

至于 copy & paste 这活,俺也不想费这事,怎耐公主您在证据确凿情况下,仍不认账,俺还能如何?

2008-1-31 10:3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18 发表
冒牌:你转的那些个原文,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也没觉得是在刻意为曹操开脱。要不然你还是一句一句的来说说具体哪里说错了? [/quote]
易中天咋知道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又咋知道曹操忘不掉?
他又咋知道[b]荀彧却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b]?
假如易中天是在写言情小说,酱紫说自然没啥问题。
但据说易中天自称是在讲史的吧?

[b]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b]
言外之意,是看刘表是否“能容之”。能不能容,会不会杀,是在刘表。至于刘表为人,
[b]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b]
[b]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color=Red]然皆外宽内忌[/color],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b]
曹操怎么就知道[b]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b]呢?
这不是开脱是啥?

曹操杀孔融本来就是欲加之罪,正风气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不过这个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也确有一正风气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来正一正社会风气,但这个风气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么呢?是这个时候这些士人们都非常清高,这些清高的士人当中也有两拨人,一种是真清高,一种是假清高;一种是真有才,一种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这些人只要有一个士人的身份,那么不管他是有才气还是没才气,都有脾气。那么这些人都是采取一个和当局不合作的态度,这些人都喜欢在背后议论、嘲笑、挖苦、讽刺曹操,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b]
曹操家风尚且不能正,说他打算正社会风气,这不是给曹操脸上抹粉么?

2008-1-31 10:39 Linkham
回复 #154 冒牌 的帖子

总是不太懂你的帖子,引用的原文并看不出什么大问题,而你的观点也都带有感情倾向。
人家写哥俩好,你说是断背山 (这样的个人感觉也作为反驳理由?:qoo+)
你说恐龙是汉臣,不该立传,那刘曹孙原本也都是汉臣,岂不是不该写《三国志》?

2008-1-31 10:43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8-1-31 10:36 发表

易中天咋知道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又咋知道曹操忘不掉?
他又咋知道荀彧却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假如易中天是在写言情小说,酱紫说自然没啥问题。
但据说易中天自称是在讲史的吧?

操怒,谓融曰: ... [/quote]

汗一个!人家那么说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成不成啊?:qDD+难道要拿着史书在那照着念?
至于刘表和曹操,你怎么断言他们不认识? 就算不认识,刘表也算名人,曹操不能从别处了解刘表的为人吗?
说的底,你比易老还主观:titter:

2008-1-31 10:4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1 10:39 发表
总是不太懂你的帖子,引用的原文并看不出什么大问题,而你的观点也都带有感情倾向。
人家写哥俩好,你说是断背山 (这样的个人感觉也作为反驳理由?:qoo+)
你说恐龙是汉臣,不该立传,那刘曹孙原本也都是汉臣 ... [/quote]
道德的力量要是对曹阿瞒有这么大的作用,徐州几十万人是白死了。

孔融至死都是汉臣,刘曹孙分别建了三国,这也能相提并论?

PS,俺现在明白了,文革的颂歌,原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2008-1-31 10:4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18 发表
曹操和荀域最终的关系,史学界至今也说不清,易中天也给大家说明了这一点。你引的那段,是他自己发表的一些个人看法,我记得他讲那一集的时候也说明了。荀域跟着曹操那么多年,最后落个这样的下场,有此感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quote]
上面已说,若易中天是在写BL言情,出现这种感慨可以理解。
如果是讲史,这种恶俗的段子还是少一点为妙。

再者说了,易中天咋知道[b]曹操终其一生最后没有称皇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b]?
这种天马行空的联想还真是够独特的。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18 发表
关于祢衡,我只想说两点。1,此人活该死;2,此人非曹操所杀。借刀杀人一说,和易中天的那种放生论,都一样是猜测,都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借刀杀人论者需要对“曹操为什么让他去刘表那里”给出相应的解释。
[/quote]
曹操为什么让他去刘表那里?很简单。
刘表[b]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b],祢衡碰见了他,也很可能被杀,那“远近将谓表不能容之”,刘表声誉下降。
若刘表真能容下祢衡,那曹操也可以对刘表的城府有进一步的了解。
所以[b]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b]。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18 发表
关于孔融,如果说上魏传对他是耻辱,那后汉书为他立传对他总不算耻辱吧?
[/quote]
俺也没说孔融不被陈寿立传一段,是易中天为曹操开脱。
举这一段只是说易中天说的很搞笑而已。
连这个简单道理都没弄清楚,居然在那里分析什么[u]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灭他的肉体,而且要玷污他的声誉[/u]:titter:

2008-1-31 10:48 天宫公主
关键是易中天在开始说“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之前,早就声名了这是他的猜测。换句话说,他宣布了这种猜测是个人化的,主观的,不是历史所记载的。听众如果非要理解成,“易中天说了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所以这就是历史”,然后再拿历史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记载来反驳,那我只能说这样的观众比较弱智。

关于祢衡一事,刘表感觉是当代诸侯中杀人最少的。除了韩嵩事件以外(而且韩最后也没死),刘表还真的没兴过什么冤狱,施过什么暴政。如果你一口咬定曹操是借刀杀人,为什么不把弥衡送到袁绍或孙策那里?也许易的放生论有点过,但借刀杀人论也一样过,易提醒大家曹操并没有杀弥衡之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提倡任人唯才,孔融是那种夸夸其谈可以,正经事什么都不会的那种,而且当年还到处散布袁绍不可破言论。当年袁谭攻打北海,孔融在干什么你不会不清楚吧?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10:49 编辑 [/i]]

2008-1-31 10:52 冒牌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1 10:39 发表
总是不太懂你的帖子,引用的原文并看不出什么大问题,而你的观点也都带有感情倾向。
人家写哥俩好,你说是断背山 (这样的个人感觉也作为反驳理由?)
你说恐龙是汉臣,不该立传,那刘曹孙[color=Red][size=7][b]原本[/b][/size][/color]也都是汉臣,岂不是不该写《三国志》? [/quote]
后来呢?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1 10:43 发表

汗一个!人家那么说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成不成啊?难道要拿着史书在那照着念?
至于刘表和曹操,你怎么断言他们不认识? 就算不认识,刘表也算名人,曹操不能从别处了解刘表的为人吗?
说的底,你比易老还主观 [/quote]
没说刘表跟曹操不认识。
史书明载:[b][size=3][color=Red]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color][/size][/b]
曹操又咋了解到[b][color=Red][size=3]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size][/color][/b]?

2008-1-31 10:54 天宫公主
> 曹操又咋了解到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
从统计数据上看,刘表杀人多还是袁绍/孙策之流杀人多?陈寿对刘表的评价,很遗憾,曹操没看到。曹操是否和陈寿对刘表的评价一样,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把弥衡送给了一个在当时诸侯中,杀人率相当低的一个诸侯。

天涯明月刀:你那句话,与《大宗师》,与整篇《庄子》,也是一体。你取其中一部份,就不是断章取义么?以此类推,不 copy & paste 全篇《庄子》,都有断章取义之嫌哦~~~我知道你 copy & paste 这方面最擅长了,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做到哦~~~:()
喜欢扯皮的人,自然会得到扯皮的回帖。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10:59 编辑 [/i]]

2008-1-31 10:5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18 发表
天涯明月刀:你还不如把整篇《大宗师》全给贴出来,或者把整篇庄子全贴出来,然后来一句“证据确凿!”[/quote]
瞧瞧,这不是扯皮子吗?

你那句话,与我引的那一段话,是一体,所以,你取其中一部份,就是断章取义。

按你的逻辑,虎有一种是趴在墙上的,为什么?壁虎也。:titter:谁敢有疑义,壁虎的虎不是虎?谁要是说俺乱断,俺就说你干脆将所有动物的门纲目科属种都列出来得了,不,将所有生物的门纲目科属种都列出来。:()

2008-1-31 11:00 Linkham
回复 #164 冒牌 的帖子

难道给恐龙立传就一定要写入《魏志》?
————————————————————————————
没说刘表跟曹操不认识。
史书明载: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曹操又咋了解到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

首先,心多疑忌与宽厚仁慈并不矛盾,多疑的人未必嗜杀,
另外,我能不能反过来问:您又是咋了解到 曹操不能了解到刘表的为人?:)

2008-1-31 11:02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54 发表
你那句话,与《大宗师》,与整篇《庄子》,也是一体。你取其中一部份,就不是断章取义么?以此类推,不 copy & paste 全篇《庄子》,都有断章取义之嫌哦~~~
喜欢扯皮的人,自然会得到扯皮的回帖。
[/quote]
俺还真佩服死自个了,居然先回复的东东,还能适用之后的质问,俺上面举的例子,恰好对您老就是一个讽刺。:titter:

PS,俺现在发现,不只一个公主会到打一耙!:titter:

2008-1-31 11:04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1 10:46 发表

道德的力量要是对曹阿瞒有这么大的作用,徐州几十万人是白死了。

孔融至死都是汉臣,刘曹孙分别建了三国,这也能相提并论?

PS,俺现在明白了,文革的颂歌,原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quote]

当年多少日本俘虏被解放军感化,要求以死谢罪,不是道德的力量,他们手上多少中国同胞不也照样白死了? 何以那么绝对一个杀人狂就不会有动容的时刻?

至于孔融,既然至死是汉臣,那更应该独立立传!

2008-1-31 11:0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1 11:00 发表
难道给恐龙立传就一定要写入《魏志》?
————————————————————————————
没说刘表跟曹操不认识。
史书明载: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曹操又咋了解到刘表的为人是 ... [/quote]
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color=Red]今天下英雄,唯[/color]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您可以认为,阿瞒在扯皮,或是陈寿胡说八道,否则,阿瞒对天下知名之士若无了解,敢这么说?

2008-1-31 11:0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1 11:04 发表


当年多少日本俘虏被解放军感化,要求以死谢罪,不是道德的力量,他们手上多少中国同胞不也照样白死了? 何以那么绝对一个杀人狂就不会有动容的时刻?

至于孔融,既然至死是汉臣,那更应该独立立传! [/quote]
笑死了,人家是三国志,不是后汉书,为何要替汉臣列传?

清史为何不替徐达立传?为何不替史可法立传?

2008-1-31 11:12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1 11:06 发表

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您可以认为,阿瞒在扯皮,或是陈寿胡说八道,否则,阿瞒对天下知名之士若无了解,敢这么说? [/quote]

晕,你看懂我说什么没有啊? 你这句话该回给冒牌:titter:

2008-1-31 11:2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48 发表
关键是易中天在开始说“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之前,早就声名了这是他的猜测。换句话说,他宣布了这种猜测是个人化的,主观的,不是历史所记载的。听众如果非要理解成,“易中天说了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所以这就是历史”,然后再拿历史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记载来反驳,那我只能说这样的观众比较弱智。

关于祢衡一事,刘表感觉是当代诸侯中杀人最少的。除了韩嵩事件以外(而且韩最后也没死),刘表还真的没兴过什么冤狱,施过什么暴政。如果你一口咬定曹操是借刀杀人,为什么不把弥衡送到袁绍或孙策那里?也许易的放生论有点过,但借刀杀人论也一样过,易提醒大家曹操并没有杀弥衡之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提倡任人唯才,孔融是那种夸夸其谈可以,正经事什么都不会的那种,而且当年还到处散布袁绍不可破言论。当年袁谭攻打北海,孔融在干什么你不会不清楚吧?
[/quote]
易中天书里这种猜测性的内容恐怕都有半数了。
就因为凭猜测,所以“宁我负人”变成了自我安慰、自我排解。
正因为凭猜测,伏皇后就成了阴谋论的受害者。
正因为凭猜测,所以孙盛在他嘴里就成了怀疑派。
你既然[b]最讨厌没看明白一个东西就对它否定的人[/b],
那应该看过俺的贴了?也应该知道俺反对的就是这种猜测——其实应该叫臆测,有根据叫猜测,无根据只能叫臆测。

曹操一定想杀祢衡未必,但说一定想不杀祢衡也未必。
易提醒大家曹操并没有杀弥衡之心——本来就提醒错了。怎么就断定曹操没有杀祢衡之心了?
为啥送到袁绍或孙策那里,就是借刀杀人呢?:doubt:

当年袁谭攻打北海,孔融在干什么?
[b]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b]
你觉得孔融应该干什么?:doubt:

从孔融的经历来看,兵事确实非其所长,治剧郡确实难为他了。
但普通守相,孔融绝对做得了。
[b]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DA78、邴原等。郡人甄子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b]

但至于说孔融正经事什么都不会,孔融能干的事绝对少不了。
[b]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
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绵隶名而已。[/b]
[b]岁余,复拜太中大夫。必宽容少忌,[color=Red]好士,喜诱益后进[/color]。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融[color=Red]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color],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b]
孔融作为谏议之官,俺觉得相当称职,只是曹操容不下反对声音而已。
若公主认为反对声音应该抹杀,那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

若说曹操杀孔融是因为孔融平常得罪他太多,又何必去搜寻什么大不孝之类的罪名呢?
这又见得易中天所说曹操真诚之说不确了。

2008-1-31 11:22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1 11:12 发表
另外,我能不能反过来问:您又是咋了解到 曹操不能了解到刘表的为人? [/quote]
回的是这句。:titter:

2008-1-31 11:24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1 10:55 发表
瞧瞧,这不是扯皮子吗?

你那句话,与我引的那一段话,是一体,所以,你取其中一部份,就是断章取义。

按你的逻辑,虎有一种是趴在墙上的,为什么?壁虎也。谁敢有疑义,壁虎的虎不是虎?谁要是说俺乱断,俺就说你干脆将所有动物的门纲目科属种都列出来得了,不,将所有生物的门纲目科属种都列出来。 [/quote]

这是你自己的逻辑,谢谢。我说了一个“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被你说我断章取义。问题是按同样的逻辑,你自己也在断章取义。:()

2008-1-31 11:31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1 11:07 发表

笑死了,人家是三国志,不是后汉书,为何要替汉臣列传?

清史为何不替徐达立传?为何不替史可法立传? [/quote]

好吧,如果他是汉臣的话,你这么说没有错,是我歪了。

可是真的能分清楚吗?当时的情况,曹操专权,为朝廷卖力也就是为曹操卖力,孔融虽未挺曹,但也未反曹,而且曹操商议进攻袁绍的军事会议,孔融也出席过。可见他也不是什么死臣。 是否为他立传还是在陈寿一念之间。

2008-1-31 11:34 Linkham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8-1-31 11:22 发表

回的是这句。:titter: [/quote]

那就麻烦你看清楚啊:(,是冒牌说曹操不可能了解刘表为人,我是在反问他怎么能肯定曹操[color=Red]不[/color]了解 :sleep:

2008-1-31 11:3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0:54 发表
> 曹操又咋了解到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
从统计数据上看,刘表杀人多还是袁绍/孙策之流杀人多?陈寿对刘表的评价,很遗憾,曹操没看到。曹操是否和陈寿对刘表的评价一样,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把弥衡送给了一个在当时诸侯中,杀人率相当低的一个诸侯。 [/quote]

陈寿对刘表的评价,曹操当然看不到。
可能一、曹操不知道刘表“心多疑忌”,不知道刘表是怎么样的人,那就是试探。
但以祢衡脾气,俺想忍受不了的人还是多数。
前面就说了,
祢衡碰见了刘表,也可能被杀,那“远近将谓表不能容之”,刘表声誉下降。
若刘表真能容下祢衡,那曹操也可以对刘表的为人有进一步了解。

可能二、曹操知道刘表“心多疑忌”,那就绝对是借刀杀人。

可能三、曹操知道刘表不是“心多疑忌”,那就绝对可以说明曹操无杀祢衡之心。
但这种可能需要提出证明。

易中天说曹操[b]知道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b],你觉得是哪种?

2008-1-31 11:3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8-1-31 11:24 发表


这是你自己的逻辑,谢谢。我说了一个“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被你说我断章取义。问题是按同样的逻辑,你自己也在断章取义。:() [/quote]
得了,你别在玩数学游戏了,我说的是,你将“利害不通,非君子也”,与功利思想相挂钩,这将断章取义,瞧瞧,您这本事是越发长进了,难怪中国出现雪灾,敢情也是为俺叫不平啊!:titter:

2008-1-31 11:3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8-1-31 11:34 发表


那就麻烦你看清楚啊:(,是冒牌说曹操不可能了解刘表为人,我是在反问他怎么能肯定曹操不了解 :sleep: [/quote]

俺没有编辑文章的习惯,原文都还在。
你就说说俺在哪一楼说曹操不可能了解刘表为人?
引用一下文字吧。

页: 1 2 [3] 4 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