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7 15:39
秦穆公
范蠡次子之死(名人的人性)
[size=3]话说范蠡功成身退做了陶朱公发了大财,他的次子因为杀人而被楚国拘捕。范蠡决定让小儿子带着黄金前往楚国搭救他。可是范蠡的长子却说父亲不让他去是说他不肖,哭着闹着寻死觅活的,他的母亲就劝范蠡让长子前往楚国,范蠡就给好友庄生写了封信让长子转交给他,并交代长子一切事宜都要听从庄生。
老大到了楚国按父亲的要求把信和黄金交给了庄生,庄生让老大离开并要他在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老大口中答应了却没有走,并用自己私带的财宝贿赂楚王的左右。
庄生找了个机会说服楚王说天象不好要实行大赦,楚王的左右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大,老大寻思既然要大赦弟弟自然就可以被释放了,那给庄生的黄金不是白搭了吗?于是他又去找庄生说楚国要大赦了,他想和弟弟一道回家。庄生听出了他话中的意思,就让老大把黄金拿走了,老大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庄生认为自己遭到老大的愚弄,他又进宫和楚王说,现在外面都在议论是因为陶朱公儿子才实行大赦的,说他家用黄金贿赂了您。楚王大怒杀了范蠡的次子然后宣布大赦天下。
老大把他亲爱的弟弟带回来了,可带回来的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他的母亲非常悲痛,范蠡平静的说,我不让老大去是因为他把钱财看得太重了,老三一生下来就在蜜缸里对钱财毫不吝惜,让老三去是因人因事而为啊。
无疑上述故事进一步表现了范蠡非凡的识人眼力,同时也验证了一句古语:知子莫如父。抛开范蠡次子杀人偿命咎由自取不谈,到底谁要了范家老二的命呢?是庄生吗?可使庄生做此决定的是老大,而老大是在他母亲的要求下才派去的,可他的母亲也是出于无奈......那么是谁要了老二的命呢?是范蠡!如果他真的想救出他的儿子完全可以把利害关系和他的长子说清楚的,但他为了证明自己非凡的预见力竟然用了次子的一条生命和长子终身的愧疚!(载于史记,有改动)[/size]
---------------------------------------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自梁言《是谁要了范蠡儿子的命》
原文[url]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8610566[/url]
[[i]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1-15 08:14 编辑 [/i]]
2008-1-7 15:42
秦穆公
难道一个人的高智商非要用亲人的命来证明吗?
残忍的范蠡!
2008-1-7 15:45
三种不同的红色
很怀疑这是战国时期的民间传说。
2008-1-7 15:51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1-7 15:45 发表
很怀疑这是战国时期的民间传说。 [/quote]
嗯,我也比较认同这一点。一方面故事很有战国策那些纵横之士的味道,另外一方面太史公的史记在信史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
2008-1-7 15:5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8-1-7 15:51 发表
嗯,我也比较认同这一点。一方面故事很有战国策那些纵横之士的味道,另外一方面太史公的史记在信史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 [/quote]
《史记》强于汉而绌于先秦,这也是史料缺乏造成的,所以司马迁在写春秋战国一段的时候,多采用战国传说。譬如赵氏孤儿、譬如苏秦列传。
2008-1-7 16:01
秦穆公
鄙人也认为传说的可能性较大。写此文主要是抛砖引玉。呵呵。。。。。。。。。。。。
2008-1-7 16:07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8-1-7 15:56 发表
《史记》强于汉而绌于先秦,这也是史料缺乏造成的,所以司马迁在写春秋战国一段的时候,多采用战国传说。譬如赵氏孤儿、譬如苏秦列传。 [/quote]
经过秦王焚书坑儒之后,史料缺乏是正常的。不过太史公游历的多,考据的工作似乎做的少,这也是他先秦部分出差错的原因之一。而且太史公有时候有点显得为了文采而采用某些传说的嫌疑!:wink:
2008-1-7 16:21
tiger1970
要是告诉老大内情,庄生在王之前说话还好用吗?
而且看来庄生和范蠡的关系并不好,也就是看在钱的面子上。
我觉得,提出疑问的人都很纯洁。
2008-1-7 16:28
文以载道
我也觉得这是个民间传说
庄生这么干狠了点。。。
就是为了些黄金:qDD+
不过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有点被老大耍 了的 感觉吧
2008-1-7 16:30
tiger1970
看来大家都是没有行过贿啊......现在的社会风气好。
2008-1-7 16:36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8-1-7 16:21 发表
要是告诉老大内情,庄生在王之前说话还好用吗?
而且看来庄生和范蠡的关系并不好,也就是看在钱的面子上。
我觉得,提出疑问的人都很纯洁。 [/quote]
既然明知道老大去要坏事,那么如果要保全老二,就要么跟老大挑明这个问题,说服他同意老三去;要么让老大明白厉害关系后再去。老大知不知道内情跟庄生办不办事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其实老大的任务很简单,去了,见面,交钱,走人。如果老大明白事情缘由,完全可以轻松完成。
所以故事写成这样,明显是策士的做法,不然无法映衬策士(或者范蠡)的英明。战国策里面很多都是这种不合情理却逻辑严密的故事,所以我怀疑是战国的传说故事,而不是真事!
2008-1-7 16:40
tiger1970
老大的嘴那样紧?
哼哼,我就冲他以后的表现,这人那张嘴我也不信。
知子莫若父。
这事多一个人知道,就可能完蛋。
2008-1-7 16:44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8-1-7 16:40 发表
老大的嘴那样紧?
哼哼,我就冲他以后的表现,这人那张嘴我也不信。
知子莫若父。
这事多一个人知道,就可能完蛋。 [/quote]
呵呵,其实老大的表现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表现。所以老大应该具有普通人的理性和思维。在他父亲给他分析过厉害关系后,完成任务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换成你我,兄台难道觉得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吗?
2008-1-7 16:48
远舟
其实太史公乃是想告诉人们:杀人就须偿命,行贿实不可取:angry2:
陶朱公深明大义,所以最后还是让老大去了.............
2008-1-7 16:48
tiger1970
我大概能完成。但范老大完不成。他可能会在神色上有流露,可能在语言上有反映。
老兄真纯洁。
2008-1-7 16:55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8-1-7 16:48 发表
我大概能完成。但范老大完不成。他可能会在神色上有流露,可能在语言上有反映。
老兄真纯洁。 [/quote]
呵呵,尚未行过贿,亦未受过贿,可能对于这个门道里的心理学是有所欠缺。:funk:
我的推理是从常理上看的,老兄是从犯罪心理学看的,求同存异吧!:loveliness:
2008-1-7 16:56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8-1-7 16:48 发表
其实太史公乃是想告诉人们:杀人就须偿命,行贿实不可取:angry2:
陶朱公深明大义,所以最后还是让老大去了............. [/quote]
大和尚的意思--陶朱公还是河蟹社会的模范代表!:funk:
2008-1-7 16:58
hzxs678566
范大貌似用自杀要挟他老爸,如果不答应他去,老大就自杀,相形之下,老范只好保全他清白的长子了:wink:
2008-1-7 17:13
文以载道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8-1-7 16:30 发表
看来大家都是没有行过贿啊......现在的社会风气好。 [/quote]
此话怎讲啊?
2008-1-7 17:21
陶心
从虎、江二兄长的讨论来看,其实关键倒不在老大,而在于范蠡是否本能更加合理地安排好、处理好一系列事情,但从效果来看,他本能预见却没去更合适地处理,于是产生了争议。
2008-1-7 17:54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陶心[/i] 于 2008-1-7 17:21 发表
从虎、江二兄长的讨论来看,其实关键倒不在老大,而在于范蠡是否本能更加合理地安排好、处理好一系列事情,但从效果来看,他本能预见却没去更合适地处理,于是产生了争议。 [/quote]
嗯,所以我才认为这是策士讲的寓言故事,而不是真事。否则以范蠡的超群智慧,完全可以找到变通的方法。按照文中的说法,范蠡让老大去完全是抱着让老二死的决心的。
2008-1-7 20:19
tiger1970
既然如此,我详细分析一下:
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闲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1、范蠡和庄生的关系。
不是真正朋友关系。否则不用送钱。但也比较熟悉。否则有钱也是送不上去的。这个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常见的“行贿关系”。
2、庄生是啥样人。
不是好人。至少是个率性而为、恩仇必报的人。
3、庄生的地位。
楚王比较尊重的一个人。他不是楚王左右亲贵用事,但是能随时见到楚王。既然王尊重他,说明他并非靠常见宠臣的手段(马屁)取得楚王欢心的。他肯定是有点道行,比如有智谋,或者修道等等。因为他活人和杀人的手段很高,而且借天象说事情。而不仅是单纯廉直(我也算廉直,可是没人理我)。而范蠡十分了解他的手段,所以干脆不问他要如何办。
4、范蠡三子的地位。
长子,“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的儿子。看来对钱比较敏感。至少不会乱花。
次子,情况不详,但既然在楚杀人,而且范蠡也认为他该死,想来不怎样。
三子,蜜罐里长大的儿子。
这样看,似乎次子、三子都是“二世祖”之流,唯有长子可以继承家业。
所以,长子以死威胁,以范蠡智谋,居然屈服,其实就是知道他真能干出来。因此,范蠡是在做选择,死老大还是老二。范蠡选择死老二。因此,他最终很平静。这个后果他已经十分清楚。
5、范蠡长子是何等人。
一是认死理。他认为这种事情长子轮不着是侮辱,就要死,范蠡也认为其可能死,可见其认死理。
二是沉不住气。给楚王左右送银子,跟庄生要银子,以死威胁父亲,都是沉不住气。
三是不懂官场。范蠡是何等人?当时的盖茨。就退一步讲,也是李嘉诚一类人物。他的儿子杀人给抓起来,事情不大不小,很吸引眼球。要想放他,必须有一个很光明正大的理由。范蠡长子过去,送了钱给庄生,又送左右,违背了“办事只求最关键的一条线”的基本原则。左右这样都知道,范蠡来人啦,送钱啦,这样庄生想救人也难。因为王左右总有和庄生关系不好的,只要他们一多嘴,这样一来,王会怀疑庄生的动机。庄生连自己都难保,何况范蠡之子?但如果杀其二子,反倒洗清自己。
以范蠡长子的心态,一定想把事情做好。因此,他采取所谓双保险。
范蠡如果把事情全部告诉他,他会如何?像这种人,他至少脸上会带有洋洋得意地神态。好家伙,范蠡长子来楚国,脸上表情很平静,似乎对营救弟弟有信心?这个一旦让楚王知道,庄生根本无法进言!至于范蠡长子来楚国如何被王知道,这个可以参照一个假设:假设某人(李嘉诚以上级别,还做过大国总理)的二公子杀人,其兄来该城市,高层人员能不知道?如果他嘴上把不住门,这事更无法办。
因此,范蠡只能做这样的选择,杀次子,留长子。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其长子要自杀(而且看来是真的)。所以范蠡只能选择。
其长子为何要自杀?想想嫡长子继承制度。救家族成员,自然当爹的去。可是爹不能去(我想是目标太大),那就要老大去。要是老三去的话,老三对家族有功,老大这个未来的家长还如何当?所以老大才要自杀。他说的十分清楚:“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
[[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8-1-8 08:53 编辑 [/i]]
2008-1-7 21:00
随着心情
是范蠡失策了
是范蠡失策了,是太史公为了突出范蠡的英明.所以才这样写的
2008-1-8 19:22
阿巽
陶朱公是兵家,你们怎么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去套用呢,焉知道范大不是故意借刀杀人,除去一个分家产的
2008-1-8 21:01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8-1-8 19:22 发表
陶朱公是兵家,你们怎么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去套用呢,焉知道范大不是故意借刀杀人,除去一个分家产的 [/quote]
晕,分家产?:funk:有不是和自己分,除去一个干什么?:titter:
不过为了保全老大这种经历过艰辛的,废除一个废物老二倒是某种权衡法!
2008-1-12 16:34
梁言
楼主真读《史记》原文了吗?如果是,那你解读的和在下解读的竟然如此“雷同”尤其是文末!
[url]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8610566[/url]
谢谢你转载并修改我的文章,但要注明出处,否则是不道德的。
2008-1-12 17:0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梁言[/i] 于 2008-1-12 16:34 发表
楼主真读《史记》原文了吗?如果是,那你解读的和在下解读的竟然如此“雷同”尤其是文末!
[url]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8610566[/url]
谢谢你转载并修改我的文章,但要注明出处,否则是不道德的。 [/quote]
已通知楼主,待楼主解释后再处理
2008-1-14 13:38
luke19821001
你们想让老范讲清楚?到底怎么讲呀!难道告诉老大,“你去送钱后,那个庄生肯定会去求王大赦,然后你弟弟就回来了,你不要去把钱要回来。”范蠡又不是神仙,他怎么知道庄生会去求大赦,为什么不能是其他借口?他叫老大去了之后一切听庄生的,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们现在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当然可以放马后炮,说什么把事情讲清楚,问题是根本就讲不清楚。未发生的事情谁能讲清楚?
范笠后来的分析其实也是针对事情的经过做的分析,难道事情还没有发生,他就能真的未卜先知?他开始不让老大去,只是认为老大的性格不适合去干这件事,不适合的地方说起来是很玄的,说不清楚的,有可能是节约钱方面,也可能是其他方面。人都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不以为然的,就像你爸爸叫你出去过马路看车,你也不以为然,但是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被车撞的。
2008-1-14 15:10
秦穆公
回复 #26 梁言 的帖子
你的哪个网址上不去,还有这是07年初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并自己打在我的QQ空间的,号码:601778272
2008-1-14 17: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秦穆公[/i] 于 2008-1-14 15:10 发表
你的哪个网址上不去,还有这是07年初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并自己打在我的QQ空间的,号码:601778272 [/quote]
如果不是原创,请在转载的时候注明。
替你修改了。
[[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4 17:31 编辑 [/i]]
2008-1-14 18:26
秦穆公
回复 #3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谢谢版主。谢谢梁言。
2008-1-14 18:31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8-1-7 16:48 发表
其实太史公乃是想告诉人们:杀人就须偿命,行贿实不可取:angry2:
陶朱公深明大义,所以最后还是让老大去了............. [/quote]
也许是吧。。。。。这样才是和谐的社会。
2008-1-14 18:48
梁言
回复 #29 秦穆公 的帖子
这是北青报的网址,可以上的[url]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8610566[/url]
文章首发<北京青年报>2007年1月22日历史纵横版,<青年文摘>(彩版)2007年第3期转载了.[url]http://www.qnwzcb.cn/ReadArticle/qnwc20070350.html[/url]
历史谁都可以解读,我没有权力反对,但还是要尊重一下别人的劳动:handshake:
[[i] 本帖最后由 梁言 于 2008-1-14 18:49 编辑 [/i]]
2008-1-14 20:33
LXR
“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老范这不是交待得很清楚了吗?当然假设老范知道庄生的具体营救方法的话不算交待清楚。
范大所进的千金,庄生原来打算事成后归还的,再加上他“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一个能方便见国君的人如果贪财,不至于“居穷阎”吧。反水的原因应是认为范老大侮辱(或欺骗)了他。
估计老范也没有救次子的十分把握,无论老大去还是老三去。只是他认为老三去成功率高些。老大拿自杀作威胁后,叮嘱老大如此如此,同意老大去。但受了刺激的老大(说不定以前也受过刺激),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无能,不听老头子的,把有希望的事办砸了。
2008-1-15 09:29
秦穆公
回复 #33 梁言 的帖子
谢谢您的不介意。以后我会注意的。
2008-1-15 18:40
梁言
呵呵,好,俺盼着读你的贴!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