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千古迷案:秦始皇的尸体回京前腐烂了么?


2007-12-19 10:12 朱一剑
千古迷案:秦始皇的尸体回京前腐烂了么?

[url]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url]   2007-12-18

  有网友发帖说:“司马迁在《史记》写道,‘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这说明秦始皇的遗体已经腐烂了。”其实,这里所说之“臭”并非秦始皇遗体之腐臭。
  
  前文已经介绍了秦汉时期尸体的防腐技术,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者还说,马王堆出土的辛追的尸体,既不同于干尸,又不同于冰尸,是一种湿润的尸体,在长沙马王堆这样一个温热带地区,经过了2000多年,竟然像刚死去几个月的一样,确实是个奇迹。辛追的关节能够活动,肌肉具有弹性,这是现代防腐技术也难以企及的保存程度。
  
  辛追都能保存两千多年而不腐,秦王朝至尊者始皇帝更能动用全国当时所能提供的一切防腐技术来保护遗体,使其不会腐烂发臭。
  
  同时,还可以从秦始皇身边的高官思想、始皇帝的“遗嘱”,以及当年的墓葬制度三个方面来作进一步推论:  

  其一,从秦王朝高官的思想来看,不会让始皇帝遗体腐败发臭。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一直盛行厚葬之风,其表现为“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也”(《中庸》),“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也就是说,死与生同等重要,慎重处理并办好丧事是孝的体现。在此问题上,李斯的老师荀子讲最为明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他又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逆之心也。”(《荀子•礼论》)也就是说,“礼”道理在于讲究养生送死。既然生死同等重要,那么“厚其生而薄其死”的做法就是一种对于死去的亲长和君王的背逆,真正的忠、孝,无论其在世之时,如何地忠孝,如果不能体面隆重办好丧事,那就不算善始善终,更不算忠孝。这些保护遗体的厚葬观念必然影响秦人,特别是深受老师荀子思想影响的李斯,必然会奉行荀子 “棺椁必重”的主张。荀子曾不厌其烦地重复古之礼制:“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多重”的意义就在于对遗体的保护。老师如此强调,难道学生李斯会充耳不闻吗?在此厚葬思想下,难道会眼巴巴看着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吗?
  
  其二,从始皇帝的遗嘱来看,不允许让始皇帝自己的遗体腐烂发臭。秦始皇“恶言死”,群臣在他面前“莫敢言死事”,待到病重之时,给公子扶苏玺书:“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七个字,表明秦始皇是极为注重自己的丧事,即“视死如生”,这里显然有保护遗体的含义。这是秦始皇弥留之际所留下的唯一遗嘱,要扶苏速回咸阳办理他的丧事,遗嘱中的“葬”,显然是“厚葬”,而不是“薄葬”。此“厚葬”,就是要保护好遗体,身边的赵高、李斯等人当然是明白的。还有一个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实施的“一号工程”——骊山墓,其实,也可视为始皇帝不成文的“遗嘱”,即死后葬于骊山。此墓筑了三十八年,营建时间所以那么长久,其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固若金汤”,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始皇帝的遗体。从筑墓史实推测,尸体防腐技术也是早有预设和充分准备的。当始皇病重至病逝,高官们的心态是恐惧的。司马迁在《史记》说了他们忧心忡忡的心态,当时“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保护好遗体,应是防“变”的有力措施。也就是把遗体完好地运到咸阳,以免被诸公子或天下人抓住把柄。所以,他们一面尽管忧心忡忡,但没有由此而乱了手脚,他们明白此时此刻是不允许有任何闪失的,一则不发丧,二则要让遗体保护完好。所以在不断地采用措施,加强防范,以便得以永远保存始皇帝的遗体。 其三,从当时的墓葬制度看,也完全有可能不让始皇帝遗体腐烂发臭。古代贵族讲求棺椁的制造,要求采用具有芳香防虫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质。古人认为“金玉生寒”,以金玉殓葬可使遗体不坏,《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的说法,于是出现了“玉衣”、“玉棺”。徐州狮子山楚王刘戊墓的漆棺镶有菱形、三角等图案的玉板,是至今能见到的玉棺遗迹;西汉贵族还盛行玉衣殓葬,天子用“金缕玉衣”,诸侯士大夫依次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很重视深埋,深埋可以基本上甚至完全避免大气空间不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棺椁、殉葬品、尸体的影响。而且在椁围填充与保护棺椁、随葬品、尸体直接有关的木炭及草药。《吕氏春秋》也记载了这一事实:“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文献记载如此,古今发掘启示亦如此。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椁外填充物对保存棺椁及维持棺内恒温、恒湿等有着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时即使处在忙于篡位的紧张状况中,秦始皇身边的人也不会放弃对始皇帝遗体的保护,更不会让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所说用鲍鱼“以乱其臭”,其“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臭味?又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呢?
  
  有的文章这样写道:五十岁的秦始皇死在了沙丘野外,丞相李斯秘不发丧,怕的是天下大乱,尸首就放在皇上坐的凉车里。这凉车尽管是冬暖夏凉,可那时相当酷暑,离京城两千里路的路程,昼夜兼程,也遏制不住始皇帝的身体腐烂的自然规律,车过处,自然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这却是令人狐疑的气味。于是,丞相等人急令采购来一石鲍鱼,混淆其味。  

  这种说法至少有三处与事实有出入:
  其一,秦始皇不是死于沙丘野外,而是沙丘平台。此平台为行宫。唐代张守节在《正义》有按:“始皇崩在沙丘之宫。” 离长安两千余里,为帝王之行宫。其设备不错。那种以“沙丘”为荒郊野外的望文生义说法,是不合事实的。
  
  其二,并非将秦始皇的尸首直接放在辒凉车里。司马迁在《史记》里的用词是非常严谨的,他明白指出:“棺载辒凉车中。”这里特别提到“棺”,即秦始皇遗体经防腐处理后才放进具有防腐作用的棺材里,再搬上辒凉车。
  
  其三,《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是说“上辒车臭”,没有讲始皇帝的遗体腐烂发臭,更没有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是文学笔法。  

  关于“臭”,《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棺载辒凉车中,……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这一段记载中,司马迁没有说秦始皇遗体腐烂所发生的臭味,只是说辒凉车臭,这里究竟为何臭!根据前文所言,只是说“会暑”。由此产生一种说法,估计封闭起来,五六个人又上上下下,所造成的空气污秽。这种可能并不能排斥。
  
  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棺中防腐剂,经路途的颠簸有所泄漏而散发出的一种异味。对此,可以从马王堆尸体防腐的措施进行推论。
  
  辛追尸体的关节能够活动,肌肉具有弹性,这是现代防腐药水也难以获得的保存程度。科学家的目光一直聚集在浸泡尸体的液体里,早在棺木打开之初,人们就发现尸体浸泡在散发异味的茶色液体中。尽管许多的疑点也困扰着科学家们。但是,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认为,棺材中的液体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尸体的腐败,是尸体千年不腐的重要原因。认为 ,辛追被保存于福尔马林、酒精等化学药水里,这些药水在医学上被称为固定剂,有着消毒、灭菌的作用,合理的配制可以使蛋白质失去活性,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  

  这些防腐剂或香或臭都是一种异味。这种异味确实是刺激难闻的。司马迁用“棺载”两字,说明秦始皇的遗体进了棺材之后才上辒凉车的,这里自然让人推测,进棺材之前,已经作了洁身处理,并作防腐处理之后再进了棺材,此防腐剂也许是福尔马林之类的防腐剂,经路途的颠簸有所泄漏而散发出的一种刺激臭味。所以说,此臭味,并非遗体腐烂之臭味,而是防腐剂的异味。正是为了掩盖或是冲淡防腐剂之异味,要来了一石“鲍鱼”,是“秘不发丧”之一策。

2007-12-19 11:47 三种不同的红色
拿马王堆的一个偶然的个案来说问题,说服力太小啊太小。

别的不说,汉朝陵寝偶们国家挖得也够多了,试问可曾出现过另一个马王堆?

而且,如果秦始皇的尸体如果随随便便处理一下就可以在盛夏保持不腐,那偶只能说,秦始皇其实是外星人穿越的。:titter:

2007-12-25 17:35 shuixinglei
不能说
用"当时的技术可能使尸体不腐"
来推论"秦始皇的尸体一定不腐"

2007-12-25 22:41 关内侯
即使秦朝的防腐技术达到一流,也不能说当秦始皇死在路上以后,他们的防腐技术就能立即实施

2007-12-25 22:43 张建昭
上面三楼足以驳此文:titter:

2007-12-26 15:06 rosese
按当时的技术,有可能达到防腐的效果!!!!

2007-12-29 17:15 秦穆公
存疑。始皇讳死防腐未必那么及时。试想皇帝巡行能随身带着防腐的药物?再说古代防腐技术是很高。可是急于夺权的二世能有心思做这些事情吗?李斯当时被迫成了二世帮凶,还有心情防腐?

2007-12-29 17:36 黑传说
虽然技术方面存疑,但对始皇用当时能用的最高级的防腐技术是肯定的!——政治上来说:首先是六国遗民,这个相信大家都认可;其次,篡位的人,为了确保篡位成功,不能让消息发出去,至少要杀胡苏之前不能让胡苏派的人知道——相信胡苏派一定有人就在近侧!
[b]“防腐”在这个政变里成了“最关键的因素”。[/b]因此二世一定会在这上面[b]花最大的功夫而且要非常及时[/b]!何况旁边还有李斯这样高明的人存在。

[[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7-12-29 17:37 编辑 [/i]]

2008-1-12 15:31 z19771975
大家不用争,到时开棺定论:qDD+

期待吧

2008-1-28 15:00 孤月苍狼
等秦始皇的墓打开后,开馆看看

2008-1-28 18:05 shenglala
辛追遗体保存成功纯属偶然,不然不可能就留下这么一个还不算太位高权贵的人。这个东西需要千年的时间来验证,说这是技术那也就是我们后人拿来感慨罢了,对当时意义不大。没法应用推广。

2008-2-4 22:10 jasonlhg
绝对烂了


2009-12-31 01:15 wwwwww.com
楚王戍的金缕玉衣里不也就包着点下牙床吗。

2009-12-31 04:24 romadream
应该是已经腐烂了,据说为了掩盖臭味,都实用腌鱼来做借口了

2009-12-31 12:25 zxy0018
讨论这个意义何在?

2009-12-31 12:40 KYOKO
[quote]原帖由 [i]z19771975[/i] 于 2008-1-12 15:31 发表
大家不用争,到时开棺定论:qDD+

期待吧 [/quote]
我就是这个意思,秦始皇陵早就该抢救性发掘了

省了那么多争论,各个教授多JJWW,你说这样,我说那样。。

如果能找到他可能的父亲异人或者更早的祖先的尸骨,进行DNA判断,也能根本确定他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2010-2-20 22:09 kylin1980
中国古代文字精练 一个字好多意思 这么解释也行 那么解释也行 不要咬文嚼字如果那时候都能防腐做的那么好 只能说人类退化了

2010-2-20 22:15 KYOKO
咬文嚼字,许多人就是吃那碗饭的。说难听点,没事也得找事:hz1001:

2010-3-20 10:32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朱一剑 的帖子

按照一般的说法,秦始皇的尸体确实是腐烂了。因为当时天气开始转热,而从沙丘去咸阳路途遥远,很难保证尸体不腐烂,最后用咸鱼将臭味掩盖住。而本人感觉秦始皇的尸体可能没有腐烂。因为我猜测秦始皇是因为梦求长生不老,经常服食丹药,中了丹毒而死的,而丹药内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减缓腐烂。(有点像香山老人尸身不腐)

2010-3-20 17:18 麒麟子
主要是秦始皇的死事发有点突然,随行人再多,谁也不会惦记着给秦始皇带上尸体防腐的东西,所以防腐不防腐的只能回去再说了。马王堆干尸和秦始皇的问题没法比较

2010-4-17 21:14 user805
我觉得应该是腐烂了的
因为秦王这次出去就没打算死在外面的
应该来不及弄那些防腐措施~

2010-5-3 09:54 klyz505
三楼的说得很精确,不能说 用"当时的技术可能使尸体不腐" 来推论"秦始皇的尸体一定不腐"
说到赵高和李斯,我就想到了历史上有个太监,深得皇帝的宠爱,最后这个太监搞得天下大乱,然后亲自出马,带兵要撕杀,还没到战场就退缩了,结果大败。。。。。。
按这种小人的做法,赵高和李斯不一定会为始皇帝搞什么防腐,他们要的是,赶快找到那个什么亥(胡亥?),然后制压,最后掌权。我是赵高或李斯,我也懒得管始皇帝怎么样,死都死了,重要的不是防腐,管它去死,要不是怕不好交待,直接就挖个坑埋了,空车裸奔回首都去。

2010-5-3 10:01 klyz505
其三,《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是说“上辒车臭”,没有讲始皇帝的遗体腐烂发臭,更没有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

读过史记就知道司马迁的笔法,有时候一个字就足以让人吐血。“更没有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司马迁怎么可能直接写遗体腐烂发臭?那样写,就是找死,那时候能写皇帝们的遗体腐烂发臭吗?尸在棺中,棺载辒凉车中,这样还“上辒车臭”,难道这个臭是因为车被虫子柱了发臭?想一下都知道,尸体成什么样了,才可能“上辒车臭”。

你再想一下咸鱼就知道,这种拿咸鱼跟死人放一起的做法,就是个小人的做法。证明我22楼说的没错。

2010-5-3 10:06 klyz505
回复 #8 黑传说 的帖子

回8楼的,按扶苏那种直肠性子和耿直的胸怀,怎么可能派人监视始皇帝及其周边的事情?
如果扶苏真是那样的人,那只能说他的自杀是假的,是他杀,然后伪成自杀,这又是另外一个迷团,不可能这样解释,不能用猜测的东西来证明另一个猜测的东西。

2010-5-3 18:01 romadream
史记上不是说已经发臭了,然后用咸鱼来掩盖味道吗?这样应该是腐烂了吧?:hz1024:

ps:就算当时秦朝的防腐技术很高,你不可能皇帝巡行的时候呆着尸体防腐官吧?这不是冲皇帝的晦气嘛?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romadream 于 2010-5-3 22:03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