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8 16:38
hxxq0000
少年英雄天不怜,一代儒将谁人赞?——李典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鹿人。通篇《演义》,他的出场不可谓不多,但很少有独当一面的时候,鲜有突出战绩,书中关于他的出彩描写也不多,大都时候是“忽两路军从山后杀出,一路李典,一路某某”之类的话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助手加副将的类型,给读者容易留下一种“此人平庸”的成见,更有人诋毁其“乃鸡肋将佐”。
非也。李典实际上是曹营中极其重要的一员,更因为风格类型迥然不同于其他将领,深受曹操器重。且在年少时即追随曹公,共患难同安危,经历大小无数战役。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将领却又中年崩殂,曹魏损失之巨,只可从后来司马氏用兵点将捉襟见肘可见一斑。张合、曹真年纪较李典尤长,既为都督大将,倘典仍在,岂非元帅乎?
一、年少有为,才高志坚。
李典本一书生,年少好学,博览群书,颇有才华。而且家庭成分很好,是东汉末年河北的世袭地主。其父亲李乾,早期即跟随曹操组军攻剿黄巾起义。《三国志》有一段关于李乾的记载:吕布突袭兖州的时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抚民众。李乾手下有几千家宾客,当然是吕布拉拢的对象。就派出薛兰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遂为薛李二人所杀。当时的兵马是父死子继,李乾死后,李典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其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也许在之前李典就已经在军中供职,或许此时才正式加入曹军。但李典没有发挥特长成为一介谋士,而是选择了统军作战,殊为不易。
李典参加的第一次战役就得以获胜,且手刃仇人。他和曹操一起攻击薛兰,李封,大破之,并击退吕布的援军。曹操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指定他长期跟随身边。接下来在平定兖州之乱的战役中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
《演义》中李典是第一批加入曹军的将领,仅次于铁哥们乐进,比曹仁夏侯敦等人还要早。按照现在的说法,他也算的上是“元老级人物”了。可也许谁都不敢相信,当时李典拜中郎将时最多只有十六岁,参军的时候更早,大概刚刚超过现在的兵役年龄线(杀薛李时是195年,逍遥津战役是215年,李典死时36岁,即使逍遥津战役后马上就死,他当中郎将的时候也最多只有16岁)。这般弱冠少年,即已经是统率万余人的大将,怎不叫人佩服称奇。
再想想三国其他的少年英雄,陆逊出道时21岁,只是一个幕府,周郎、马超都是过了二十岁才开始统军。至于张辽拜中郎将时年龄不详,但既然跟随吕布那么多年,年龄肯定不小(辽典不和,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即使后来曹营将才如云,李典年龄虽幼,却因早年参加革命,始终稳居大将之列。而且李典志向坚定,根正苗红,是曹操信赖并重点培养的对象。
二、另类将领,智勇双全。
曹操的兵员构成以北方人尤其河北、山东人为主,将领大都善勇力,稍乏智谋。李典虽是河北人,但却和不少江东、蜀汉将领一样,以智谋取胜。张合虽亦有机巧,在临阵形势的判断上,却较李典差之甚远。
有两个相似的地方,张合追赶诸葛亮的撤军,立功心切,孤身犯险,误中埋伏,被流矢射死。
而李典也有一次类似的追击行动,却能够冷静对待,全身而退。
在博望坡战役中,虽然最终刘备军获胜,但充分体现了李典的智慧。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敦,获胜的也许是曹军。李典跟随夏侯敦征讨刘备,刘备见大军到,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敦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敦以及曹营里另一位名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象踩死蚂蚁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焦头烂额的夏侯敦救了出来。
还有一次,曹操攻击袁谭袁尚,李典和程昱负责运军粮,当时走的是水路。袁尚派高蕃率军驻守在河上断绝了曹军的水道。运输队不得过,曹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李典看着办,水路走不通就走陆路。高蕃看到对面的只是曹军的运输队,没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之便,防备比较松懈。李典由此看出了有可乘之机,认为攻之必破,对程昱及其他将领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工作,达成共识,渡河进击高蕃(注意,说服的是以胆略和智谋出名的程昱),大破之,打通了曹军的水路。按年份算,当时李典也就是二十出头一点,有此胆色,有此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已是良将之才。
有时候就连曹操也发现不了的问题,李典也能一眼识破。吕布用计赚曹操入濮阳城,欲将之一网打尽。来到空城下,众将无人生疑,意图一拥而入,唯有李典说到: “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好一个李曼成!已经看破敌人诡计,却为了荚徽顾曹操的生命,又照顾曹操的面子,甘愿自己代赴危难,其勇气之佳、待主之忠、处理方法之巧妙,可想见!无奈曹操彼时的智力指数有限,与典韦等“勇士”自送虎口,被一场大火烧的狼狈不已。
李典不但有极强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直接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将,每每身先士卒,冲杀在前,给手下将士以极大鼓舞(别忘了他是书生出身,估计没怎么练过武功把势)。在逍遥津大战中,张辽抢尽风头,却别忘了李典的功劳,把孙权赶得跳桥、凌统逼得跳水,后来又率人困住虎将徐盛,都是他的杰作。书生拜大将,勇猛何惧哉,只可惜这是他在这三国中最后的发光场景了。
实际上李典立功很多,尤其是和好搭档乐进在一起的时候,更有攻无不克的架势,两人联手先后战胜顽敌高干、管承。李典也因此功升迁捕虏将军,后迁破虏将军。
三、儒雅好贤,谦逊礼让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一个人年纪轻轻被部下称为长者,受到拥戴,不单单是他的资历老,更有他谦和的人格感化他人的原因。一个军事将领,怀儒雅之量,自身有文化,又懂得尊重知识分子,很有现代行政管理的意识,属于现代型军事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他的传记中写了这么一件事: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曹操)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人口居邺。太祖嘉之。
李曼成真国之栋梁也。在这乱世三国,把一族亲人统统送到都城,一方面增加都城的人气,一方面作为“人质”,以明自己的不二忠心。在受到太祖表扬,把他比作先贤时,又谦虚答谢,说自己胆小愚鲁,功劳微薄,要尽全力报答“过厚的待遇”。这份谦逊之风,三国中更有谁人有?连庞统这样的文士尚且争功,更不要说其他的武将了。
最能体现李典大度不争功的例子还是逍遥津大战。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自己就跑去了打张鲁。这七千多人对抗孙权十万大军,实在太少。面对危机,张辽认为等得援军到,合肥也守不住了,应该主动出击。虽然李乐和张从来就不和(不知道什么原因,三人应该都是有风度的人物啊),但李典却没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遂分派任务,自己甘愿做张辽的副手,与张辽精选八百人,共同杀出城来攻击吴军,逼退东吴军,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大长了魏军士气。吴军围城十余曰,见没有破城的机会,只有撤走。这次大战是曹军的经典战役,应该说,曹操能把三个有矛盾的人放在一起,说明他了解李典的风格道德,关键时刻一定会先公后私,摈弃前隙。
四、命如流星,国之大憾
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逍遥津大战后不久病死,年仅三十六岁。已他一生作为来看,如多活几十年,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档乐进,魏国的军事政治形势也许会有另一番气象。曹操手下文武大员颇多,然年轻者少,文止有郭嘉,武有李典等少数,曹操“欲以后事托之”,无奈天不怜英才,两人在赤壁前后分别故去,实为国之大憾也。直到后来,曹家皇帝一直没有忘记李典,曹丕说:“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将这位“国之爪牙”列为十八卷十魏将之首,评价甚高。李典未列入五良将之列,一则英年早逝,二则其谦逊礼让,甘居末功。典既有此风操,后人又何须复为其抱不平!但感叹其不假年而已。
草一打油,权作结语:
河北壮士出世家,从戎书生亦果敢。
心怀忠勇刀枪来,身赋雅量谈笑去。
合肥城畔绝孤影,丞相军前呼长者。
[[i] 本帖最后由 hxxq0000 于 2007-12-18 17:02 编辑 [/i]]
2007-12-18 17:21
江雨豪
李曼成果然是曹魏儒将之典范也!
2007-12-18 19:38
Alexis
張遼在《演义》里是呂布被李傕郭汜打败之后出场的,而正史里張遼早在呂布在丁原手下时就是呂布的人,一直都跟着呂布。如果呂布是三姓家奴,張遼就是四姓。平时人们对張遼的儒雅印象,基本都是《演义》的渲染。一个儒雅之士会跟着董卓呂布火烧洛阳、挟持献帝迁都么?正史上的張遼可能也不是什么儒雅之士,李典和他不睦也就不足为怪了。
2007-12-18 19:56
攻强守弱
李典确实是个很可惜的儒将。楼主所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然则有几个小问题还带商榷。
[quote]这般弱冠少年,即已经是[color=red]统率万余人[/color]的大将,怎不叫人佩服称奇。[/quote]
说[color=black]统率万余人稍为夸大了。[/color]
[quote][color=red]张合虽亦有机巧,在临阵形势的判断上,却较李典差之甚远。
有两个相似的地方,张合追赶诸葛亮的撤军,立功心切,孤身犯险,误中埋伏,被流矢射死。
[/color][/quote]
楼主前一句话应是从后一句来得,然则后一句是很有些问题的。我记得不知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对张合追击有两个不同的记载,其中一种记载是张合不愿意追,但是司马懿一定要张合追,张合无奈,只好追去。另一种记载则相反,考虑到司马懿的后人成为晋朝皇帝,我更相信前一种解释。李典虽然很强,但在形势判断上,未必比张合强。
[quote]在博望坡战役中,虽然最终刘备军获胜,但充分体现了李典的智慧。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敦,获胜的也许是曹军。李典跟随夏侯敦征讨刘备,刘备见大军到,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敦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敦以及曹营里另一位名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象踩死蚂蚁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焦头烂额的夏侯敦救了出来。[/quote]
这个么,由于我好长时间不看三国志了,三国志上是否有此记载,我记得并不分明,如果有的话,还请楼主见谅,如果只是三国演义上的记载放在这篇文章里就不合适了。
[[i] 本帖最后由 攻强守弱 于 2007-12-18 19:58 编辑 [/i]]
2007-12-18 20:18
渔夫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2-18 16:38 发表
再想想三国其他的少年英雄,陆逊出道时21岁,只是一个幕府,周郎、马超都是过了二十岁才开始统军。[/quote]
孙策统有江东六郡,大约22。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2-18 16:38 发表
虽然李乐和张从来就不和(不知道什么原因,三人应该都是有风度的人物啊)[/quote]
張辽有能力,但绝对不是君子之流。
2007-12-18 21:49
hxxq0000
[quote]原帖由 [i]攻强守弱[/i] 于 2007-12-18 19:56 发表
李典确实是个很可惜的儒将。楼主所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然则有几个小问题还带商榷。
说统率万余人稍为夸大了。
楼主前一句话应是从后一句来得,然则后一句是很有些问题的。我记得不知是三国志还是后 ... [/quote]
三国志·魏书·李典等传: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2007-12-18 22:03
三国博士
李典要是有廖化的寿命,蜀国估计后来北伐又要头疼死了……:mellow:
2007-12-18 22:21
lyne
三国中死的过早的将领谋士又不止他一个人,要是都寿终正寝,那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呢...
2007-12-18 23:35
车夫
大家也不要极端,不然李典要成第二个老關了,不是说他超廢就是认為他超勁,李典是不俗,但沒到这地步吧。:titter:
2007-12-19 08:47
坚硬的稀粥
他要是真活到满宠那年纪,孔明就该早死几年了……:mellow:
2007-12-19 14:23
licw125
李乾好像是李典的叔父吧:qDD+,建议LZ再查一下,我记得好像不是父亲:qoo+
2007-12-19 14: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licw125[/i] 于 2007-12-19 14:23 发表
李乾好像是李典的叔父吧:qDD+,建议LZ再查一下,我记得好像不是父亲:qoo+ [/quote]
然。《三国志·李典传》:[b]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color=Red]从父[/color]乾,有雄气[/b]
2007-12-24 22:05
火凤凰
智将李典,性格类似于赵云
2008-1-3 12:04
封情藏爱
李典,又是一个在三国中被埋没的名将!
2008-1-5 11:56
sunnybill
孙策周瑜太史慈还不更是死得太早了?
2008-1-5 17:55
小人小小
火燒博望坡不是假的嗎?
2008-6-4 18:51
danie07691
我记得好像他们三个不合的原因是李典是带部曲投奔操哥的,乐进和张辽都是单身投奔,三人战功差不多,但李典的待遇?比他们二个好,所以认为李典是靠有个好出身才能作到如此高位?
如有不对,敬请指正。
2008-6-4 20:26
可爱小马驹
乐进是曹操的嫡系,张辽也是率众降,不存在啥单身投奔
2008-6-5 12:56
人中吕,鬼中羽
李典的能力,肯定是与五子平齐的。
但李典早逝,成就比不上五子,因此落到了十将之首。
五子里面,乐进是个临界人物,死在他前面的,任你多有本事,无奈你时间短功勋自然就少,不可能超过五子。
2008-6-5 13:1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人中吕,鬼中羽[/i] 于 2008-6-5 12:56 发表
李典的能力,肯定是与五子平齐的。
但李典早逝,成就比不上五子,因此落到了十将之首。
五子里面,乐进是个临界人物,死在他前面的,任你多有本事,无奈你时间短功勋自然就少,不可能超过五子。 [/quote]
乐进建安二十三年死,李典之死至少在建安二十年八月合肥之战后。
论资历,李典跟于禁、乐进相当。于禁、乐进都是光杆,李典有一大票宗族为援。但李典就是地位比于禁、乐进要低。
[b]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余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b]
李典这会没死吧?咋没见[b]典与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b]的说法?
而时间比李典短的张辽、张郃,居然也列入当时名将之列。
可见所谓[u]时间短功勋自然就少[/u]也只是拍脑袋产物。
2008-6-5 13:18
☆慕容泪☆
倒是想问一个似乎跟三国历史不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后来这么多三国题材游戏,都把李典设为步兵?RPG也好,战棋也好,街机也好,为何李典的形象总是不骑马而持枪戟步行的?
饿觉得,这是后人在历史评价中沉积下来的形象:李典不以勇猛,但以稳定、稳重但又比较低调的形象而闻名。
李典“不喜争功”,早期打了很多胜仗,功劳都与其他武将分一下,打败仗也不是那么容易犯致命错误,也就是让对手难以啃下,可能就是这一点,容易形成给人进攻欠缺,但防守强悍的印象。
2008-6-15 13:42
黑色静流
同意21楼。
2008-6-17 15:59
phoenixflame11
就如21楼的看法,如果李典给人的印象是稳重低调,那在曹操征战南北之时肯定用这样的人做主将的不如用一个果断勇猛的人做主将合适,所以李典在曹操时期不是很出彩。但是李典如果寿命够长,活到和蜀国或吴国对峙之时,而机智而又沉稳作战方式肯定会让蜀吴头疼的
2008-6-17 23:26
靖天
李典屬智勇類將領
除了武勇略遜趙雲,可媲美
2008-6-18 11:08
暂时发言马甲
:rolleyes:
楼上这话是在贬低李典吧。。。。。。
2008-6-18 18:18
三国赤壁周郎
李典的能力应该不如五良将,感觉他很多时候跟乐进在一起,但他永远是副将、偏将,没有独当一面的时候。也许是这个原因,他成不了五良将之一,也许是名额有限吧!:loveliness:
[[i]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08-6-18 18:21 编辑 [/i]]
2008-6-30 14:05
coldwolf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2009-7-23 11:37
霹雳火裴元庆
李典虽然也是智勇双全,但毕竟武力弱了一点点:wink:
2009-7-23 14:57
bova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2-18 16:38 发表
有时候就连曹操也发现不了的问题,李典也能一眼识破。吕布用计赚曹操入濮阳城,欲将之一网打尽。来到空城下,众将无人生疑,意图一拥而入,[color=Red]唯有李典说到: “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color]……好一个李曼成!已经看破敌人诡计,却为了荚徽顾曹操的生命,又照顾曹操的面子,甘愿自己代赴危难,其勇气之佳、待主之忠、处理方法之巧妙,可想见!无奈曹操彼时的智力指数有限,与典韦等“勇士”自送虎口,被一场大火烧的狼狈不已。 [/quote]
《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誰肯向前!”遂當先領兵直入。
2009-7-23 15:25
青龙白虎
妙哉秒哉,风雅儒将,意气风发,可与周郎堪比肩。
呵呵,我最喜欢儒将。帅!聪明!厉害啊。
2009-7-23 22:33
崔浩
[quote]原帖由 [i]青龙白虎[/i] 于 2009-7-23 15:25 发表
妙哉秒哉,风雅儒将,意气风发,可与周郎堪比肩。
呵呵,我最喜欢儒将。帅!聪明!厉害啊。 [/quote]
儒将再怎么说也是有缺陷的,老大带着大伙一起干才更带劲,也更能发挥榜样的力量。
儒将三国还是挺多的,比如诸葛家的那些儿人,还有周瑜、陆逊、魏国的程昱,陈登,都不是以勇猛著称。都有点儒将的风范!
2009-7-24 14:55
superzz_0
李典的资历比较浅才对,对上大一辈的乐进,于禁,他一般都是副将。
当然,如果他不早死,混到张合满宠这个位置没什么问题。
2009-7-28 21:04
银锤太保裴元庆
李典毕竟武力稍逊,只适合做一名重要关卡的守将的副将。
2009-7-28 21:16
李廣
李典當個參謀副將,還是不錯的
2009-7-29 22:20
方二
LZ,李整本来就挺短命了,不要54他,好么……
2009-8-2 12:16
romadream
曹操手下将领太多,所以导致一些名将在演义里便变得很平庸,事实是他们也是非常杰出的将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让曹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李典就是其中之一,正史中对他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
2009-8-2 12:19
KYOKO
可惜早死
2009-8-9 13:18
方二
从212年的大荀开始,魏国几乎每年都要损失一两个名臣,李典的逝去在其中并不突出吧
2009-8-9 16:04
wukexycq
回复 #1 hxxq0000 的帖子
陆逊,鲁肃那样的才叫儒将:shy:,李典应该跟关羽,张辽一样,属于文物双全的智将:victory:
2009-8-11 18:46
方二
没看出东吴四英中的那两个那里儒了,也没看出关羽张辽两个野蛮人哪里有智谋了
2013-2-7 09:55
Jeffray
谢谢分享
2013-2-14 11:16
yang821229
说句玩笑话,当年第一次接触三国是街机《三国志2》,第一个认识的魏国将领就是李典,谁让他是第一关关底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