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为姜维不平


2007-10-27 12:09 hxxq0000
为姜维不平

三国志5里姜的简历是他不负众望,至死都在实现诸葛亮的遗志。
而到了三国志7以后就是九伐中原,使蜀国国力衰退了。而且,四维数值和能力一降再降。
其实,“使蜀国国力衰退”这几个字,关羽失荆州,刘备彝陵之败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而蜀汉亡国的原因是刘禅和黄皓,怎能怪到姜维身上呢?
诸葛亮六出岐山,也是寸土未得。而蜀汉的问题是什么?是没有人材,姜维是降将,蜀国只有廖化,张翼等人可用,同样是一个普通的降将夏候霸都能成为姜维的副手。姜维培养的两员小将,傅佥和蒋舒,一个以身报国,一个望风而降。这是谁造成的呢?
作为一个降将,肯定受到很多的猜疑和漠视。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为大将军,丞相,二人只知道冶政而已,不思进取,当然魏国的实力会慢慢增长,土地和人材都是蜀国的数倍,蜀不伐魏,魏有一天就会来伐蜀,难道不是吗?
“维自以熟悉西方风俗,又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屡求发动大军出击,费祎则比较持重,对维常加以节制,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死前,姜维终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曹魏的战争。”与其兵不过万人,恐怕是担心姜维谋反吧。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死后,姜维行动有较大的自由,常出动数万之众北击。”姜维(202-264),这时已经51岁了。离姜维死还有11年。
姜维北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西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后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第二次北伐,延熙七年(244年)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遣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年(247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此时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下,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次北伐,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延禧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北伐,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次北伐,延禧十八年(255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后陈泰派兵解围。
第九次北伐,256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
第十次北伐,257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此时黄皓欲以阎宇替代姜维,姜维因厌恶黄皓擅权,曾向后主请求诛杀黄皓,但后主没有接受,姜维察觉此举可能惹怒黄皓,为了避祸便避居沓中,屯田避祸。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景耀六年(263年)蜀亡。
姜维历次北伐战绩,互有胜负,军队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三国演义》卷末有诗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再看看神将关羽:
关羽喜与下属沟通,看不上读书人的酸腐,在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中,看不上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另外,关羽刚愎自用、自视甚高,单刀赴会传为英雄壮举,水淹七军更是武圣人唯一值得记忆的军事才能显现,但其拒绝孙权联姻在先,欲去西川与马超比武在后,根本没有充分领会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整体战略,也忽视了荆州一地事关蜀国安危之作用,致使败走麦城丧命,最后刘备不听劝阻,爆发了蜀国衰落的彝陵之战...
火神周瑜: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舌战群儒,黄盖献苦肉计,阚泽送诈降书,庞统授连环计,孔明借东风,一直到最后,连火都不是周都督本人点的。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历史上成者王候败者贼,三国中三大战役的指挥者的能力都被神化了一些,但是个人认为,历史上的战争有很多偶然因素,有很多是手下战将的功劳,比如没有许攸,曹操也许赢不了官渡之战。仅仅一战,根本代表不了这个人的直正实力。有人说诸葛用兵不如冶政,但是不会用兵的统帅,能取得荆州,益州,汉中,南征,北伐的多场胜利吗?

2007-10-27 12:22 yepu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  用现在的话说叫不自量力

2007-10-27 12:28 yepu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0-27 12:09 发表
三国志5里姜的简历是他不负众望,至死都在实现诸葛亮的遗志。
而到了三国志7以后就是九伐中原,使蜀国国力衰退了。而且,四维数值和能力一降再降。
其实,“使蜀国国力衰退”这几个字,关羽失荆州,刘备彝陵之 ... [/quote]
益州大半要记给庞统   汉中法正为谋主   这两场战役孔明功是很高 但都不是前线直接指挥  刘备取荆州时孔明还没什么地位

2007-10-27 14:55 kkmdex
关羽丢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诸葛亮又权利一把抓,搞得蜀国要什么没什么,皇帝身边小人又多,要兴汉室基本是痴人说梦了……
我觉得没姜维,蜀国会早灭N年……

2007-10-27 15:18 天宫公主
姜维一介武夫,蜀国人才短缺不是他的责任。可是后来从改变汉中防务,到被邓艾偷袭阴平,这一系列军事失误而导致蜀国灭亡,他却难辞其咎。

2007-10-27 15:2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7-10-27 15:18 发表
姜维一介武夫,蜀国人才短缺不是他的责任。可是后来从改变汉中防务,到被邓艾偷袭阴平,这一系列军事失误而导致蜀国灭亡,他却难辞其咎。 [/quote]
改变防务也是不得已的举动。
姜维时的蜀汉,跟刘备定下汉中防守策略时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

2007-10-27 16:46 可爱小马驹
不是什么不得已,姜维改变汉中防御策略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满足他大规模歼灭魏国军队的愿望,是对一场大捷来恢复自己声望的计划

2007-10-27 19:49 tiger1970
倒霉的伯约,死了后还要被人说三道四......
历史只要记录下:他在,他奋斗,他殉职,就可以了。

2007-10-28 11:14 tiangche
姜维

他真倒霉!

2007-10-28 11:19 tiangche
姜维

刘蝉太不时货!

2007-10-28 11:21 tiangche
楼主的想法:unsure:

2007-10-28 11:23 tiangche
楼主:D:^%:^%:^%:D:^%:D:^%:D:^%

2007-10-28 12:53 tiangche
:ohmy::ohmy::ohmy:

2007-10-28 12:56 tiangche
姜维他真倒霉!+刘蝉太不时货=姜维受罪

2007-10-28 12:57 tiangche
:unsure::unsure::unsure:

2007-10-28 12:58 tiangche
:titter::titter::q```+:q```+:q```+

2007-10-28 12:59 tiangche
楼主

楼主:^%:^%:D:D:^%:D:D:^%:^%:D:D:^%:^%:^%:D:D

2007-10-28 13:01 tiangche
他太倒霉

2007-10-28 13:03 tiangche
!!!!

谁叫无人保他!

2007-10-29 10:17 笑天下
鄙视某人为了拔高姜维而断章取义的贬低关羽、周瑜。:q(+

别的不说,姜维历次北伐,对魏来说无非是边患而已。周瑜赤壁之战,一战而定三分天下;关羽纵横天下,打的雄主曹操几乎要迁都以避锋芒;二者岂是志远远大于才,空耗国力的姜维可以相提并论的?

2007-10-29 19:15 chhfang
在后三国中,姜维算是最有智慧的一个人了,失败的最终原因在于,大后方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柱,姜维的最后失败和诸葛亮的最后失败是一样的.姜维做得一点也没错,不发动对魏的进攻难道坐以待毙,要是不进攻,到时让人慢慢的灭了,大家又会说:哎!姜维真是笨死了,亏得诸葛亮传他一生的心血了,还不出兵打一下,最后竟让蜀国慢慢生去了对抗中原的实力,才最后导致蜀国的灭亡。你看,到时别人还不是一样有的说。所以说,这世上的事不经努力怎知结果,姜维的做法是正确的。只可惜他生不缝时呀!!

2007-10-29 20:36 关毛
姜维不能如诸葛般出将入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2007-10-30 16:01 hxxq0000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7-10-27 15:18 发表
姜维一介武夫,蜀国人才短缺不是他的责任。可是后来从改变汉中防务,到被邓艾偷袭阴平,这一系列军事失误而导致蜀国灭亡,他却难辞其咎。 [/quote]
蜀亡的原因好象是守将全都投降了,而不是姜维作战失败。邓艾三千人能打下几万守军的成都也是个奇迹吧

2007-10-30 16:50 可爱小马驹
邓艾本部三万人,一下被你缩水成三千了

2007-10-30 17:16 hxxq0000
邓艾全军三万多人,过了阴平小路的,可能是二千多

2007-10-30 17:42 可爱小马驹
从哪来的数据?

2007-10-31 00:31 hxxq0000
[quote]原帖由 [i]可爱小马驹[/i] 于 2007-10-30 17:42 发表
从哪来的数据? [/quote]
并无历史记载,后世只能推测,肯定的是三万人中的大部份不可能都过了小路,就算是象你说的,邓艾三万人都过了小路,姜维领二万人去守着邓艾,这时钟会应该有十三万人,剩下廖化、张翼、董厥领着二至三万人也守不住剑阁

2007-10-31 08:1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0-31 00:31 发表

并无历史记载,后世只能推测,肯定的是三万人中的大部份不可能都过了小路,就算是象你说的,邓艾三万人都过了小路,姜维领二万人去守着邓艾,这时钟会应该有十三万人,剩下廖化、张翼、董厥领着二至三万人也守 ... [/quote]
别老是用[b]推测[/b]得出这么“[b]精确[/b]”的数字好不好?

[b]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b]
仅仅是[b]频於危殆[/b],并没有说损失很大。
[u]三万人中的大部份不可能都过了小路[/u]这一结论是怎么[b][color=Red]肯定[/color][/b]出来的?

姜维领二万人、廖化、张翼、董厥领着二至三万人、钟会有十三万人,这些又是怎么[b][color=Red]应该[/color][/b]出来的?

2007-10-31 12:13 hxxq0000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31 08:13 发表

别老是用推测得出这么“精确”的数字好不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 [/quote]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

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

吴者。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

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于,有功王室,犹不原贷

。诸军闻之,莫不震竦。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

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

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

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会移檄蜀将吏士民曰:

  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

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

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

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

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

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

诺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

蓄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陈。比年以来,曾无

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亲见也。蜀相壮见擒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贤所

备闻也。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项,立功于汉。岂安酖毒,怀禄而不变哉?今国朝

隆天覆之思,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

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因逼擒获,钦二于还降,皆将军,封侯。咨与闻国事。壹等穷踧归命,犹加盛宠,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

哉。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旧业,农不易亩,市不

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岂不美与?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其详择利害,

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邓艾迫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

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艾遂至绵竹

,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已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艾进军向成都,刘掸诣艾降

,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维至广汉郪县,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于胡烈,便从东道诣会降。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

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径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爱(青彡)、将军句安等

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

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会统十余万众,”后诸葛绪败,手下兵归钟会,所以钟会十三万人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这是说的剑阁守军一共四五万人,如姜维带二万人防邓艾,剩下不是两三万人吗

邓艾如果三万人都过了阴平小路,防也是蜀亡,不防也亡

邓艾带了多少人过了小路,没有记载当然只能推测,你以为书上什么都有吗?你把资料找出来好不好,咬文嚼字有什么意义呢

2007-10-31 12:2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0-31 12:13 发表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

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 ... [/quote]
有多少史料说多少话,没史料证明,你就随便乱说?

哪的史料说明,邓艾的军队大部份都没了?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31 12:29 编辑 [/i]]

2007-10-31 12:5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0-31 12:13 发表
“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会统十[color=Red][b]余[/b][/color]万众,”后诸葛绪败,手下兵归钟会,所以钟会十三万人
[/quote]
十[color=Red][b]余[/b][/color]万就是十几万,不是十万,但具体是多少并没有确切数字。
10+3=13,但11+3、12+3就会不是13,这个算术问题应该不难。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0-31 12:13 发表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这是说的剑阁守军一共四五万人,如姜维带二万人防邓艾,剩下不是两三万人吗
[/quote]
姜维为啥要带两万人去??:ohmy:

[quote]原帖由 [i]hxxq0000[/i] 于 2007-10-31 12:13 发表
邓艾如果三万人都过了阴平小路,防也是蜀亡,不防也亡

邓艾带了多少人过了小路,没有记载当然只能推测,你以为书上什么都有吗?你把资料找出来好不好,咬文嚼字有什么意义呢
[/quote]
如果史书写邓艾“死者甚众”,那可以认为死了不少人,推测剩个两万,属于合理推测。
如果写邓艾“死伤太半”,那就按照死了大半推测,可以认为还剩一万左右。
如果写“死伤殆尽”,那可以认为死得更多,可以估计剩个几千。
如果是“全军覆没”,那就可以认为是邓艾光杆司令了。
现在仅仅是[b]粮运将匮,频於危殆[/b],怎么就代表邓艾损失了很多人?
既然没有写邓艾损失惨重的记载,那就可以认为邓艾的损失并不大。

你要说邓艾死了很多人,那就该你来找资料,这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既然书上没写,就别自己编造。

2007-10-31 14:0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现在流行拍脑袋论证?

2008-1-11 18:28 关张马黄
只要姜维继续活着,蜀国是不会因为刘禅的投降而灭亡。

2008-1-11 21:05 卿子冠军
孔明的眼光应该不会错,蜀汉姜伯约是个难得的人才!

2009-5-24 21:03 姜凡
灭完也是诸葛瞻一点关系的 他不听谋士的话坚守天险 跑出去和邓艾的身经百站的士兵硬碰硬 最后和他儿子都死了

2009-5-24 21:22 durametal
[quote]原帖由 [i]关张马黄[/i] 于 2008-1-11 18:28 发表
只要姜维继续活着,蜀国是不会因为刘禅的投降而灭亡。 [/quote]

恰恰相反,蜀国确实应该以刘禅投降而灭亡,不是以姜维是否活着作为标志。自古以来,不管君多么昏庸无能,臣子多么英明神武,都是以君主的存亡作为国家存亡的标志。就算英明的臣子黄袍加身,代替了君主,前朝也应该算是灭亡了,赵匡胤就是一个例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姜维不平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