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9 17:07
phoenixdaizy
一直觉得某些人的论调屠=大破其实不可能
直到日本入侵中国还有大批屠杀战俘的情况。何况早先。
清朝对太平天国这样的叛逆可从没手软,大家都应该知道李鸿章诱降太平天国的将领杀掉原天平军城池主帅,然后摆鸿门宴杀降,最后连士兵皆杀之。结果弄的雇佣来的外国洋枪雇佣军大为不满。朝野未为震动,反以为功。
所谓曹操用屠,应该是扫灭贼党一一正法之意,比如先前皇甫嵩对待黄巾故事。
依附刘备等的人当然和黄巾贼党无异。
有一点,屠不光是对待老百姓,而是对待支持叛军的老百姓,士绅+投降的叛军的。
但这个支持的定义,可能难有几人达标。
总之曹操杀降的纪录比比皆是,坑8万河北士兵就是一例子。不要为他脸上贴金了。
2007-10-9 17:14
天涯明月刀
屠从来就没有大破的意思。
2007-10-9 17:32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9 17:14 发表
屠从来就没有大破的意思。 [/quote]
屠一向就是屠,至少是大规模杀戮战俘和战俘家属。
2007-10-9 21:30
tiger1970
噤声!为尊者讳为尊者讳......
2007-10-9 22:03
三种不同的红色
曹操屠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也抹杀不了。
但这个“屠”字,的确大有研究处。
比如《后汉书·耿弇传》中说:“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若照“屠”为杀解,则耿弇无疑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屠夫了,但是再细看耿弇传,但其中却并无屠城的具体记载。吴汉屠成都,光武下诏谴责,可知光武是不以屠城为功的,但耿弇“屠城三百”,却并无光武谴责的只言片语留存。
故知“屠”字未必只有“杀”之一义。
2007-10-10 16:01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9 22:03 发表
曹操屠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也抹杀不了。
但这个“屠”字,的确大有研究处。
比如《后汉书·耿弇传》中说:“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若照“屠”为杀解,则耿弇无疑是古往今来第一大 ... [/quote]
凌云雕龙专门写过贴子驳斥。
现摘录一部份。
但是《耿弇传》却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为何治兵军纪良好的汉光武帝,却有屠城辉煌纪录的名将?其实认清屠城本来就不是部分军纪败坏的士兵的突发行为,便容易理解。像汉光武帝对吴汉屠川,也只有寥寥几字「帝闻之怒,以谴汉。」最多骂吴汉副将:「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但是汉光武帝没有对吴汉作出任何惩罚,益州人民人死不能复生,这就算了,不但不骂吴汉骂副将,而且汉光武帝对吴汉的处置是「赐谷二万斛」,以答灭蜀之功。
吴汉屠川,汉光武帝口头谴责,实际赏谷二万斛,这根本就是奬励。下有连结。
[ur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5388.shtml[/url]
2007-10-10 16:1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0 16:01 发表
凌云雕龙专门写过贴子驳斥。
现摘录一部份。
但是《耿弇传》却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为何治兵军纪良好的汉光武帝,却有屠城辉煌纪录的名将?其实认清屠城本 ... [/quote]
赏是赏其破蜀之功,责是责其屠城之过。不能因为有赏就抹杀责。
何况,就算是作秀,吴汉屠一城而责之,耿弇屠三百城而忽之,这秀也做得太没有水平了。
事实上,《耿弇传》中,并没有耿弇屠城的记载,我们无法想像,一个人屠城三百,而本传中却没有半点描述,范晔又不是耿弇的亲孙子。就算陈寿为曹操讳,但于其屠徐州以事上,仍不得不说句“所过多所残戮”,所以,如果耿弇真有屠城三百,则其本传绝对会有相关信息透露出来的,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屠城三百”这一句话,而无其他记载。这就充分说明,“屠”不全是是“杀”的意思。
2007-10-10 16:40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0 16:17 发表
赏是赏其破蜀之功,责是责其屠城之过。不能因为有赏就抹杀责。
何况,就算是作秀,吴汉屠一城而责之,耿弇屠三百城而忽之,这秀也做得太没有水平了。
事实上,《耿弇传》中,并没有耿弇屠城的记载,我 ... [/quote]
兄台还是应该看全人家的原文。
屠城未必,代表屠光,也未必代表大屠杀,很可能只是杀一部份人立威。
2007-10-10 16:53
8088
楼主犯了很简单的错误,就是把清朝的东西搬到后汉三国时代
“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杀多少人哪,没人说他是残忍屠夫
屠城还是看看曹仲德的文章才有发言权
2007-10-10 16:5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8088[/i] 于 2007-10-10 16:53 发表
楼主犯了很简单的错误,就是把清朝的东西搬到后汉三国时代
“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杀多少人哪,没人说他是残忍屠夫
屠城还是看看曹仲德的文章才有发言权 [/quote]
人家屠城三百,也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还用说。
屠城还是看凌云的吧,曹仲德的那篇文章反驳者居多。
2007-10-10 17:00
8088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0 16:55 发表
人家屠城三百,也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还用说。
屠城还是看凌云的吧,曹仲德的那篇文章反驳者居多。 [/quote]
吹吧,你从哪里看的“人家屠城三百,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titter:
屠城还是看曹仲德的吧,凌云的那篇文章根本没人瞧得起。
2007-10-10 17:0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8088[/i] 于 2007-10-10 17:00 发表
吹吧,你从哪里看的“人家屠城三百,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titter:
屠城还是看曹仲德的吧,凌云的那篇文章根本没人瞧得起。 [/quote]
笑话,屠城三百,具体说杀多少人了?
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可是写的清清楚楚。
曹仲德的那篇文章,在LY与XY都是反对者多,赞同者少,而凌云的那篇文章在TY则是赞同者多,反对者少,真不知你是如何看的。
2007-10-10 17:10
8088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0 17:04 发表
笑话,屠城三百,具体说杀多少人了?
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可是写的清清楚楚。
曹仲德的那篇文章,在LY与XY都是反对者多,赞同者少,而凌云的那篇文章在TY则是赞同者多,反对者少,真不知你是如何 ... [/quote]
笑话,屠城三百没具体说杀多少人,你就能得出“人家屠城三百,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的搞笑结论?
琅琊那是什么鬼地方,凌云那篇文章敢发来轩辕吗?
2007-10-10 17:1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8088[/i] 于 2007-10-10 17:10 发表
笑话,屠城三百没具体说杀多少人,你就能得出“人家屠城三百,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的搞笑结论?
琅琊那是什么鬼地方,凌云那篇文章敢发来轩辕吗? [/quote]
笑话,没具体说多少人,也没有其它史料说屠城三百到底杀了多少人,自然是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不是明摆着吗?
不然史书有屠城记载多了去的,都没提杀了多少人,难道都能与阿瞒相比?
我说的是,人家凌云是在TY上发的。
曹仲德可也在轩辕发了,结果还是反驳者多,赞成者少。
PS,这里很多人都是琅琊出来的,而且曹仲德现在也时常在琅琊露脸儿。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0 17:16 编辑 [/i]]
2007-10-10 17: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哥舒翰攻石堡,《新唐书》记载:“天宝八载,诏翰以朔方、河东群牧兵十万攻吐蕃石堡城。数日未克,翰怒,捽其将高秀岩、张守瑜,将斩之。秀岩请三日期,如期而下。”并没有屠城的记载,然而李白却有诗云:“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可见屠的确有破城之意。
当然,屠的本意是杀,这点是无疑问的,但具体解释时,当以具体语境为准。
至于琅琊和轩辕,偶弱弱的说句:偶觉得琅琊的平均水准比轩辕高。
[[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10 17:20 编辑 [/i]]
2007-10-10 17:20
8088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0 17:13 发表
笑话,没具体说多少人,也没有其它史料说屠城三百到底杀了多少人,自然是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不是明摆着吗?
不然史书有屠城记载多了去的,都没提杀了多少人,难道都能与阿瞒相比?
我说的 ... [/quote]
笑话,没具体数字,就“自然是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是哪门子道理?
此外,好几十万这数字还有争议,至少三国志里写的是“死者万数”
2007-10-10 17:30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0 17:18 发表
哥舒翰攻石堡,《新唐书》记载:“天宝八载,诏翰以朔方、河东群牧兵十万攻吐蕃石堡城。数日未克,翰怒,捽其将高秀岩、张守瑜,将斩之。秀岩请三日期,如期而下。”并没有屠城的记载,然而李白却有诗云:“君不 ... [/quote]
可石堡当地一直有“死人沟”、“万人坑”等地名,这不是明显在说,有屠城之事吗?
李白是唐人,而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等人所修,对一件事的描述自是有所不同。
2007-10-10 17:3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8088[/i] 于 2007-10-10 17:20 发表
笑话,没具体数字,就“自然是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是哪门子道理?
此外,好几十万这数字还有争议,至少三国志里写的是“死者万数” [/quote]
没具体数字,又无其它史料证明,当然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了。
比如说,有人说A杀人了,B杀了好几十个人,自然是A比不了B,这不得明摆着的?
什么争议?万数,包括数十万,并不是否认,资治通鉴也采纳了。
2007-10-10 22: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0 17:30 发表
可石堡当地一直有“死人沟”、“万人坑”等地名,这不是明显在说,有屠城之事吗?
李白是唐人,而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等人所修,对一件事的描述自是有所不同。 [/quote]
笑~~~
这段史实《资治通鉴》记载的比较详细:[color=red]上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color=purple]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color],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唐兵前后屡攻之,不能克。翰进攻数日不拔,召裨将高秀岩、张守瑜,欲斩之,二人请三日期可克;如期拔之,[color=purple]获吐蕃铁刃悉诺罗等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color],果如王忠嗣之言。[/color]
土蕃总共在里面才几百人,何来“万人坑”之说?就算是万人坑,恐怕埋的也是唐军尸首吧。而且明明白白记载,唐军还抓获了四百俘虏。若真有屠城,何来俘虏?
因此,新旧唐书记载时,都称之为“拔之”,而绝无屠城的记载。李白称之为“屠”,恐怕不会是他得到了什么秘密材料的缘故。
再回头说耿弇的事情,整个《耿弇传》,绝无屠城记载,仅仅是在最后作者总结耿弇战功时,说:[font=宋体] [color=red]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color]。也就是说,耿弇一生的战功,就是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难道说,耿弇每下城必屠?他除过屠城之外没有干别的?当然不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与此类似,《马援传》的赞中,又写到:[color=red]伏波好功,爰自冀陇。南静骆越,西[color=purple]屠[/color]烧种。徂年已流,壮情方勇[/color]。貌似马援也曾屠过羌人,但我们看本传中马援平羌的记载:[/font]
[color=red]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乃发步骑三千人,击破先零羌于临洮,斩首数百级,获马牛羊万余头。[color=purple]守塞诸羌八千余人诣援降[/color]。诸种有数万,屯聚寇钞,拒浩亹隘。援与扬武将军马成击之。羌因将其妻子辎重移阻于允吾谷,援乃潜行闲道,掩赴其营。羌大惊坏,复远徙唐翼谷中,援复追讨之。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陈军向山,而分遣数百骑绕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噪,虏遂大溃,凡斩首千余级。[color=purple]援以兵少,不得穷追,收其谷粮畜产而还[/color]。……十三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color=purple]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诸种万余人悉降[/color],于是陇右清静。
[/color]
则马援平羌,非但没有大肆屠杀,而且手段颇为怀柔,然同一篇传记中,最后赞语仍然为“西屠烧种”。
则屠非尽为“杀”意,明矣。
[[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10 22:32 编辑 [/i]]
2007-10-11 13:0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0 22:29 发表
笑~~~
这段史实《资治通鉴》记载的比较详细:上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多贮粮 ... [/quote]
呵呵,在下本就是唐史盲,谢兄台赐教,不胜感激。
不过,这样,在下又有疑问了,兄台休怪在下此路不通,再试他途。
哥舒翰帅6万余众,自损数万,方攻下数百军兵死守之城,纵然敌人有天险,对哥舒翰而言,恐怕也谈不上什么功绩吧。那么李白在这首诗中很明显是表示对哥舒翰(或唐玄宗)这等做法的不赞成,用屠字,是说明哥舒翰好大喜功,为了自身的政途,视人命如草芥,丝毫不顾及士卒生命吧,这如何又没有杀意了?这正好表明,无论破城之后,是否有屠杀的行为,但凡有屠字,皆有杀戮之意,并显示出下手之人的残暴。
而哥舒翰怕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亦有诗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
另外,屠有杀意,并不代表,一定屠光。因此,屠城,不代表没俘虏。
关于耿弇的事情,整个耿弇传的确没有屠城的记载,但传中有斩首三万级,斩首万三千余级,斩首数千级之类,固然是显示其军功,但其残暴之意亦可见。因此在总结其战功时,有屠城三百之说,这当然不是说,这三百城都被屠了,但多数都有屠杀行为。
在下再次友情提醒,屠不一定是屠光,也不一定是大屠杀。
再谈谈马援的事,马援对羌人有怀柔手段不假,但这不代表没屠杀的强硬手段。你列举的史料正好也有斩首数百,斩首千余等字样,这不正好说明屠吗?
兄台总是认为屠一定要屠光,或大肆屠杀,这是你的一个误区。
屠城与破城的区别,类似于虏其民与拔其民。
在三国志中,东吴攻打荆州,记载用虏,而诸葛亮一出祁山,则是拔。
虏是一种强硬的手段,强行带走,与拔这个中性词相比,虏则体现这种强硬,接受者没有选择余地;同样,破城也是中性词,屠城与之相比,体现的则是杀戮,流露的是一种残暴。
在历史记载中,并无刘备诸葛亮屠虏的记载,而曹操与孙权则有这些字眼,因此,历史留下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仁义之名。
故屠具杀意,明矣。
2007-10-11 13:3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3:08 发表
呵呵,在下本就是唐史盲,谢兄台赐教,不胜感激。
不过,这样,在下又有疑问了,兄台休怪在下此路不通,再试他途。
哥舒翰帅6万余众,自损数万,方攻下数百军兵死守之城,纵然敌人有天险,对哥舒翰而言,恐怕也谈不上什么功绩吧。那么李白在这首诗中很明显是表示对哥舒翰(或唐玄宗)这等做法的不赞成,用屠字,是说明哥舒翰好大喜功,为了自身的政途,视人命如草芥,丝毫不顾及士卒生命吧,这如何又没有杀意了?这正好表明,无论破城之后,是否有屠杀的行为,但凡有屠字,皆有杀戮之意,并显示出下手之人的残暴。
而哥舒翰怕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亦有诗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
[/quote]
哥舒翰既然牺牲的是部下性命,那就不是对城中百姓的屠杀了。
至于哥舒翰是否心狠手辣,更与此事没什么关系。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3:08 发表
另外,屠有杀意,并不代表,一定屠光。因此,屠城,不代表没俘虏。
关于耿弇的事情,整个耿弇传的确没有屠城的记载,但传中有斩首三万级,斩首万三千余级,斩首数千级之类,固然是显示其军功,但其残暴之意亦可见。因此在总结其战功时,有屠城三百之说,这当然不是说,这三百城都被屠了,但多数都有屠杀行为。
在下再次友情提醒,屠不一定是屠光,也不一定是大屠杀。
再谈谈马援的事,马援对羌人有怀柔手段不假,但这不代表没屠杀的强硬手段。你列举的史料正好也有斩首数百,斩首千余等字样,这不正好说明屠吗?
兄台总是认为屠一定要屠光,或大肆屠杀,这是你的一个误区。
[/quote]
斩首是在战场上杀士兵,屠城是杀百姓,也不是一码事。
没有耿弇屠杀百姓、马援屠杀羌人的记载,就断定他们曾经屠杀过,未免太过武断。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3:08 发表
屠城与破城的区别,类似于虏其民与拔其民。
在三国志中,东吴攻打荆州,记载用虏,而诸葛亮一出祁山,则是拔。
虏是一种强硬的手段,强行带走,与拔这个中性词相比,虏则体现这种强硬,接受者没有选择余地;同样,破城也是中性词,屠城与之相比,体现的则是杀戮,流露的是一种残暴。
在历史记载中,并无刘备诸葛亮屠虏的记载,而曹操与孙权则有这些字眼,因此,历史留下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仁义之名。
故屠具杀意,明矣。[/quote]
魏史主要是王沉等人的创作,吴史成于韦昭,而蜀史基本是陈寿原创,三国国史非一人所作。
魏吴两书用屠而陈寿不用,这也仅仅是史官习惯用语不同罢了。
蜀书中费诗称刘邦“及屠咸阳,获子婴”,谯周称刘秀“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都是褒奖之意。
尤其谯周的三句并列,说明这里的屠、吞、折三词大致相同。换成折王郎、屠铜马、吞赤眉也未尝不可。
2007-10-11 14:23
美人赠我金错刀
这个其实只需要看看“屠”这个字的本意就行了,似乎用不着查史料。
屠,形声字,从尸,者声。“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与人有关。“屠”的本义是“宰杀牲畜”。即:
屠,刳也。——《说文》
屠,刳剥畜牲也。——《六书故》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樊哙列传》
进自屠羊。——《后汉书·何进传》
屠者朱亥。——《史记·魏公子列传》
鼓刀屠者。
另有以下词语:
屠沽(杀猪卖酒);屠狗(杀狗;称操贱业的人);屠杀(屠宰杀戮);屠肆(肉铺,宰杀牲畜的地方);屠工(屠子,屠夫。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屠牛(以宰牛为职业的人)。
“屠”在以下地方可作“大屠杀、残杀”解:
何勤子屠母。——《楚辞·天问》。注:“裂剥也。”
今屠沛。——《汉书·高帝纪》。注:“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另有以下词语:
屠灭(残杀灭绝);屠烂(杀戳碎烂);屠剔(杀戮);屠尽(杀尽;摧毁);屠剿(诛杀剿灭);屠绝(灭绝);屠人(杀人);屠噬(残杀吞并);屠刘(屠杀);屠溃(因畏诛杀而溃逃);屠馘(屠杀);屠破(屠杀破坏);屠毒(杀害;毒害)。
此外,“屠”还有“分裂”的意思:
屠裂天下。——《后汉书·仲长统传》
国孤国屠。——《逸周书》
可见,屠城的“屠”本义应该是“大量残杀”,也就是“屠杀”,不是“杀光”,也没有“攻克”的意思。打仗死些人很正常,死的人一多就被称为“屠”也很正常。大概我们都受了现代汉语的影响,觉得“屠城”就是“破城时杀尽其民”,其实这样理解有失偏颇。
李白写过“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哥舒翰攻打数百吐蕃精兵据守的石堡城,以伤亡上万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这一仗土唐军代价很大,这里的“屠”也应该是“大量残杀”的意思吧。
2006.3.18
2007-10-11 14:36
三种不同的红色
屠的本义是杀,当然具有“杀”的意思。而且这还是它的主要字义。
但是,“屠”的意思不仅仅是杀,从古籍中可以看出,“屠”也可当“平”、“克”讲。
《汉书》和《三国志》中都说刘邦“屠咸阳”,但我们知道刘邦绝对没有屠过咸阳,《后汉书》中说耿弇“屠城三百”、马援“西屠烧种”,而其事迹中绝无耿、马滥杀的记载,李白称哥舒翰“西屠石堡取紫袍”,但哥舒并没有屠城。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上述几处关于“屠”的叙述中,作者绝对都是以赞赏的口吻在称述,特别是李白的“西屠石堡取紫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度艳羡的心情了。
我们知道,屠城即使在古代,也绝对是伤天害理的严重罪行,因此吴汉屠成都,光武才会下诏谴责。我们无法想像,费诗谯周会把这么严重的罪行加诸到两汉开国皇帝的头上,也无法想像范晔会如此赞赏耿弇马援的屠城行为。更加无法想像李白会羡慕一次伤天害理的屠杀。
那么,就只有一个解释,“屠”字确实有“平”、“克”的意思。刘邦“屠咸阳”,其实是刘邦“克咸阳”,耿弇“屠城三百”,其实是“拔城三百”、马援“西屠烧种”,其实是“西平烧种”。李白所羡慕的“西屠石堡取紫袍”,实际是“西拔石堡取紫袍”。
2007-10-11 14:4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美人赠我金错刀[/i] 于 2007-10-11 14:23 发表
可见,屠城的“屠”本义应该是“大量残杀”,也就是“屠杀”,不是“杀光”,也没有“攻克”的意思。打仗死些人很正常,死的人一多就被称为“屠”也很正常。大概我们都受了现代汉语的影响,觉得“屠城”就是“破城时杀尽其民”,其实这样理解有失偏颇。
李白写过“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哥舒翰攻打数百吐蕃精兵据守的石堡城,以伤亡上万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这一仗土唐军代价很大,这里的“屠”也应该是“大量残杀”的意思吧。
[/quote]
要说大量杀伤才能算屠,那也不一定。
哥舒拔石堡,的确是伤亡惨重,但高祖取咸阳,基本是兵不血刃,但《汉书》、《三国志》中依旧称之为“屠”,马援平羌,面对数十万羌人,仅仅在战斗中斩数,这伤亡可以说小得很了,但《后汉书》依旧称之为“屠”。
可知并非只有大量杀伤才能算屠。
偶的看法,杀 → 大量杀伤的战争 →攻克、平定,这应该是“屠”字的字义演变的一个过程。
当然,到后来,屠又回到原义,失去攻克、平定的含义,这才是我们今天发生争论的原因。
2007-10-11 14:4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3:38 发表
哥舒翰既然牺牲的是部下性命,那就不是对城中百姓的屠杀了。
至于哥舒翰是否心狠手辣,更与此事没什么关系。[/quote]
冒牌兄,不然。
既然没有屠杀百姓,而史上亦不用屠字,偏偏在对诗中对哥舒翰表示不满中用屠,岂不是说明屠字并非中性之词,具有杀戮之意,那么屠具杀意,是一定的了。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3:38 发表
斩首是在战场上杀士兵,屠城是杀百姓,也不是一码事。
没有耿弇屠杀百姓、马援屠杀羌人的记载,就断定他们曾经屠杀过,未免太过武断。[/quote]
无论是战场上杀士兵,屠城是杀百姓,都是杀。更何况史书中有屠城三百,西屠烧种,为了证明屠不一定具有杀意,就将史料割弃,岂非更加武断?倘若这不是耿弇与马援,而是董卓之辈,你与红兄,敢敲定屠不一定具有杀意?敢说,没有屠杀过?
倘若城中百姓不服,有抵抗者杀之,是不是屠?屠不一定是指屠杀那些顺民,杀一些不服从的老百姓何尝不可以用屠?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3:38 发表
魏史主要是王沉等人的创作,吴史成于韦昭,而蜀史基本是陈寿原创,三国国史非一人所作。
魏吴两书用屠而陈寿不用,这也仅仅是史官习惯用语不同罢了。
蜀书中费诗称刘邦“及屠咸阳,获子婴”,谯周称刘秀“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都是褒奖之意。
尤其谯周的三句并列,说明这里的屠、吞、折三词大致相同。换成折王郎、屠铜马、吞赤眉也未尝不可。[/quote]
陈寿著三国志,魏史,吴史他也曾整理,蜀虽不置史,以致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但并非半点皆无,倘屠象你与红兄你言,岂能半字皆无?陈寿习惯不同,但后世之人,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亦未见描述刘备与诸葛亮事迹中(包括三国演义),也没有这个屠字,难道个个都有了这种不喜欢用屠的习惯?即便如此,那不正如说明,屠多多少少还不是一个好词吗?
费诗称刘邦“及屠咸阳,获子婴”,是延用汉书的用法,不过是描述,未见褒奖之意,倘谯周称刘秀“吞王郎,折铜马,屠赤眉”,兄难道也认为未尝不可?
2007-10-11 14:5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美人赠我金错刀[/i] 于 2007-10-11 14:23 发表
这个其实只需要看看“屠”这个字的本意就行了,似乎用不着查史料。
屠,形声字,从尸,者声。“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与人有关。“屠”的本义是“宰杀牲畜”。即:
屠,刳也。——《说文 ... [/quote]
屠不仅是大量残杀,在交战,破敌当中,肯定是有屠杀无抵抗力之人,方才用屠。
蜀书中对本国军事行为,未有屠字,难道蜀国打仗死的人少?
这是无法解释的。
屠如果有克的意思,而无屠杀行为,史书中攻屠其城,与屠其城,可就丝毫无别了。
而李白在诗中用屠,就是表明,这种作战手段,与屠杀无异,哥舒就是用手下人的鲜血铺垫其仕途,所以后面才会有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的语句。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5:12 编辑 [/i]]
2007-10-11 15:00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4:47 发表
要说大量杀伤才能算屠,那也不一定。
哥舒拔石堡,的确是伤亡惨重,但高祖取咸阳,基本是兵不血刃,但《汉书》、《三国志》中依旧称之为“屠”,马援平羌,面对数十万羌人,仅仅在战斗中斩数,这伤亡可以说小得很了,但《后汉书》依旧称之为“屠”。
可知并非只有大量杀伤才能算屠。
偶的看法,杀 → 大量杀伤的战争 →攻克、平定,这应该是“屠”字的字义演变的一个过程。
当然,到后来,屠又回到原义,失去攻克、平定的含义,这才是我们今天发生争论的原因。[/quote]
高祖屠咸阳,是项王闻,那么项王听说高祖屠了咸阳,有何不可?
马援平羌,又哪里说他只在战斗中斩敌了?屠杀行为没有?
据说,《安南志略》记载(我无此书,在网上知道的,无法印证),马援在铜柱上刻下“铜柱绝,交趾灭。”,而越南人亦不敢毁铜柱,这又何解?倘马援若无屠杀之手段,如何镇得住人?
屠肯定是具有杀意,是一下贬义词。
2007-10-11 15:0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4:36 发表
屠的本义是杀,当然具有“杀”的意思。而且这还是它的主要字义。
但是,“屠”的意思不仅仅是杀,从古籍中可以看出,“屠”也可当“平”、“克”讲。
《汉书》和《三国志》中都说刘邦“屠咸阳”,但我们知道刘邦绝对没有屠过咸阳,《后汉书》中说耿弇“屠城三百”、马援“西屠烧种”,而其事迹中绝无耿、马滥杀的记载,李白称哥舒翰“西屠石堡取紫袍”,但哥舒并没有屠城。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上述几处关于“屠”的叙述中,作者绝对都是以赞赏的口吻在称述,特别是李白的“西屠石堡取紫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度艳羡的心情了。
我们知道,屠城即使在古代,也绝对是伤天害理的严重罪行,因此吴汉屠成都,光武才会下诏谴责。我们无法想像,费诗谯周会把这么严重的罪行加诸到两汉开国皇帝的头上,也无法想像范晔会如此赞赏耿弇马援的屠城行为。更加无法想像李白会羡慕一次伤天害理的屠杀。
那么,就只有一个解释,“屠”字确实有“平”、“克”的意思。刘邦“屠咸阳”,其实是刘邦“克咸阳”,耿弇“屠城三百”,其实是“拔城三百”、马援“西屠烧种”,其实是“西平烧种”。李白所羡慕的“西屠石堡取紫袍”,实际是“西拔石堡取紫袍”。[/quote]
:qDD+李白羡慕?我将这首诗全文录下,兄可观之。他会把所羡慕的人比作“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1
作者:李白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2。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3。
孤月苍浪河汉清4,北斗错落长庚明5。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6。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7,坐令鼻息吹虹霓8。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9。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10。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11。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12。
《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13。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14。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15。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16。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鳞17,董龙更是何鸡狗18?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19。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20。
达也不足贵,穷也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21,弥衡耻逐屠沽儿22。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23?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24!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25。
屠其城不一定表示在城里大肆屠杀,我说了好多遍了。象吴汉那种大规模的屠杀,光武不过谴责,做个样子,而小规模的杀人,光武自然不会说什么。
刘邦屠咸阳是项王闻之,而且并不表示一定是大屠杀,所以费诗引用又有何仿?
而刘秀是屠王郎,又不是大规模屠城,又如何?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5:21 编辑 [/i]]
2007-10-11 15:29
可爱小马驹
屠城不代表就不抓俘虏,更不代表非要把全城人杀光
历史上屠城比比皆是,像后世的蒙古征服者在屠城的数量上绝对有资格傲视曹操了,不过蒙古鬼子也仅仅杀光成年男子,女人和小孩还是作为奴隶带走的,这点上他们比起曹操的鸡犬不留还是差的很多
2007-10-11 16:2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4:48 发表
既然没有屠杀百姓,而史上亦不用屠字,偏偏在对诗中对哥舒翰表示不满中用屠,岂不是说明屠字并非中性之词,具有杀戮之意,那么屠具杀意,是一定的了。
[/quote]
李白表示对哥舒翰不满可不是在“屠”字上表达,而是在其他语词中。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4:48 发表
无论是战场上杀士兵,屠城是杀百姓,都是杀。更何况史书中有屠城三百,西屠烧种,为了证明屠不一定具有杀意,就将史料割弃,岂非更加武断?倘若这不是耿弇与马援,而是董卓之辈,你与红兄,敢敲定屠不一定具有杀意?敢说,没有屠杀过?
倘若城中百姓不服,有抵抗者杀之,是不是屠?屠不一定是指屠杀那些顺民,杀一些不服从的老百姓何尝不可以用屠?
[/quote]
战场上杀十万敌人,那是名将。
战场外杀十万百姓,那是屠夫。
没人会把两者等同起来。
史书中有屠城三百,西屠烧种,要证明这里的屠有杀意,必须有屠杀的证据。
俺们知道董卓等辈搞屠杀,不是光靠一个屠字判定出来的,屠杀也未必就要写“屠”字。
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这是董卓搞屠杀的证据。
泗水为之不流——这是曹操搞屠杀的证据。
怎么是将史料割弃了?
至于说耿弇、马援杀一些不服从的老百姓,那就要你找出他们曾经这么干的证据了。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4:48 发表
陈寿著三国志,魏史,吴史他也曾整理,蜀虽不置史,以致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但并非半点皆无,倘屠象你与红兄你言,岂能半字皆无?陈寿习惯不同,但后世之人,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亦未见描述刘备与诸葛亮事迹中(包括三国演义),也没有这个屠字,难道个个都有了这种不喜欢用屠的习惯?即便如此,那不正如说明,屠多多少少还不是一个好词吗?
费诗称刘邦“及屠咸阳,获子婴”,是延用汉书的用法,不过是描述,未见褒奖之意,倘谯周称刘秀“吞王郎,折铜马,屠赤眉”,兄难道也认为未尝不可?[/quote]
你们广西人喜欢说“得”而不用“行”,难道能说明“行”不是好词么?:titter:
至于描述刘备与诸葛亮事迹的记载,难道有写成屠的必要么?
2007-10-11 16:39
贾图
还何况早先呢,三国人口一共才多少?满清民国的时候人口又是多少?何况后者都是异族屠杀汉族,有强烈的种族矛盾在里面。
曹操孙权要是每下一城就屠杀一下那TMD绝对是煞笔了。
2007-10-11 16:44
三种不同的红色
对李白的诗,偶的确理解出了偏差。但哥舒翰石堡之战没有屠城却是真的。
一个纯军事化的堡垒,里面应该是没有老百姓的,而守军总共不过数百,战后还抓了400俘虏,如果硬要解“屠”为“屠城”,则实在不知从何说起。细看李诗,不过是讥刺哥舒翰以部下鲜血染红顶子之意,并没有谴责他的“屠城”。
至于耿弇和马援的屠,我前面说过,一个是总结战功时所用,一个是赞语时所用,都充分体现出了范晔对这两个“屠”的赞赏,范晔又不是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分子,难道真的会对战场外的屠杀表示赞赏?
何况,细究这两个“屠”的细节,根本没有他们战场外屠杀的任何记载,没有史料,如何认定他们的“屠”就是战场外屠杀?
对于高祖屠咸阳,即使汉书中记载“闻沛公已屠咸阳”是传闻,那到了费诗这时代,总算是真相大白了吧,难道费诗还会使用四百年前的谣言?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这犹如2、30年代时,国民党谣传共产共妻,但现在如果谁和胡总书记谈话时还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恐怕只能表明这人脑子进水了。
正因为我们知道费诗的脑子没有进水,所以我们就能断定,“屠”不全是“杀”义,而是有破、平的意思。
2007-10-11 16:5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6:27 发表
李白表示对哥舒翰不满可不是在“屠”字上表达,而是在其他语词中。
[/quote]
哥舒率6万3千大军,攻打一个守军只有数百的石堡,损兵数万,这个屠字,还能是中性?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6:27 发表
战场上杀十万敌人,那是名将。
战场外杀十万百姓,那是屠夫。
没人会把两者等同起来。
史书中有屠城三百,西屠烧种,要证明这里的屠有杀意,必须有屠杀的证据。
俺们知道董卓等辈搞屠杀,不是光靠一个屠字判定出来的,屠杀也未必就要写“屠”字。
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这是董卓搞屠杀的证据。
泗水为之不流——这是曹操搞屠杀的证据。
怎么是将史料割弃了?
至于说耿弇、马援杀一些不服从的老百姓,那就要你找出他们曾经这么干的证据了。[/quote]
屠城三百,西屠烧种,这本身就是屠杀,而且这就在耿弇、马援本传之中,你们却将一篇本传分开,说没有屠杀,这不是割弃是什么?而屠有杀意,22楼举的例子,还有古代汉语字典,全都证明屠有杀意,你们要是证明屠没有杀意,要么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记载,要么得在史料明确找到没有屠杀的行为,却用了屠。而不是将有屠这个记载的单列一旁,然后再从其中找证据,过滤之后,自然干净了。就比如说,有人举报,这个自来水厂的水不合标准,然后质检部门让这个自来水厂净化后的水进行检测,这合理吗?
屠城三百,西屠烧种,这自然就是耿弇、马援杀一些不服从的老百姓的证据。这还用问吗?
据说,《安南志略》记载(我无此书,在网上知道的,无法印证),马援在铜柱上刻下“铜柱绝,交趾灭。”,而越南人亦不敢毁铜柱,这又何解?倘马援若无屠杀之手段,如何镇得住人?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6:27 发表
你们广西人喜欢说“得”而不用“行”,难道能说明“行”不是好词么?
至于描述刘备与诸葛亮事迹的记载,难道有写成屠的必要么?
[/quote]
难道三国志是用三国的方言写的?
如果许多人对A与B两个人进行评价,A用全是得计少晚之类,而B却者是何其愚也,其惑甚矣之类,难道你也认为这是一样的?
描述刘备与诸葛亮事迹的记载以及艺术加工,连别的历史人物常用的一个中性词都不用,就是没有必要,那么其它人就有必要了?
2007-10-11 17:02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10-11 16:39 发表
还何况早先呢,三国人口一共才多少?满清民国的时候人口又是多少?何况后者都是异族屠杀汉族,有强烈的种族矛盾在里面。
曹操孙权要是每下一城就屠杀一下那TMD绝对是煞笔了。 [/quote]
有矛盾激励就会有武力镇压。
如果曹操与孙权,对待不服从者,都好好留着,那么这些刁民,还真是的,这么好的主子,还接连造反?:titter:
三国志也没说,他们每下一城,都搞屠杀,尤其是大屠杀。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7:11 编辑 [/i]]
2007-10-11 17:10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6:44 发表
对李白的诗,偶的确理解出了偏差。但哥舒翰石堡之战没有屠城却是真的。
一个纯军事化的堡垒,里面应该是没有老百姓的,而守军总共不过数百,战后还抓了400俘虏,如果硬要解“屠”为“屠城”,则实在不知从何说起。细看李诗,不过是讥刺哥舒翰以部下鲜血染红顶子之意,并没有谴责他的“屠城”。
至于耿弇和马援的屠,我前面说过,一个是总结战功时所用,一个是赞语时所用,都充分体现出了范晔对这两个“屠”的赞赏,范晔又不是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分子,难道真的会对战场外的屠杀表示赞赏?
何况,细究这两个“屠”的细节,根本没有他们战场外屠杀的任何记载,没有史料,如何认定他们的“屠”就是战场外屠杀?
对于高祖屠咸阳,即使汉书中记载“闻沛公已屠咸阳”是传闻,那到了费诗这时代,总算是真相大白了吧,难道费诗还会使用四百年前的谣言?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这犹如2、30年代时,国民党谣传共产共妻,但现在如果谁和胡总书记谈话时还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恐怕只能表明这人脑子进水了。
正因为我们知道费诗的脑子没有进水,所以我们就能断定,“屠”不全是“杀”义,而是有破、平的意思。[/quote]
李白的诗,用这个屠,是讥刺哥舒翰以部下鲜血染红顶子,正好说明,这个具有杀意。
我早说了,屠城不代表全部屠光,他只杀一小部份反抗者立威,并非大规模的屠杀。所以光武也根本不当回事。
闻沛公已屠咸阳,不能证明沛公搞大屠杀,如果是证明搞大屠杀,班某人的脑袋首先要搬家。所以费诗接着引用,自是无妨。
就比如,诸葛亮自称卑鄙,在这个词没有变化之前,有人还这么形容,自是无妨。
屠这个词,到近代也不全是大屠杀之意, 不过屠城在近代是大屠杀,所以在古代,屠城有可能是大屠杀,也有可能是小规模的杀人立威,这都有可能。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7:11 编辑 [/i]]
2007-10-11 17:20
三种不同的红色
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屠城”,是只在战斗外,屠杀毫无抵抗能力的平民和俘虏。而绝不是在战斗中的杀伤。
如果战斗中的杀伤也可称之为“屠城”,那古今中外无不屠城之将。
诚如冒牌所言,偶们知道曹操不是好东西,那是因为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屠戮男女十余万,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我们知道董卓不是好东西,那是因为史书中有“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的记载。
而耿弇和马援有吗?没有。
天涯你口口声声说哥舒翰攻石堡为屠,但我们知道,哥舒攻石堡虽然损失惨重,但这些伤亡都是在战斗中造成的,我们顶多责怪他不知体恤士卒,却不能说他屠城。
马援平羌,历史记载是非常明确的,前面我详细引述过这段记载,所有伤亡都是在战斗中造成的,绝无战斗外屠杀的描述。则马援屠羌之说,亦不攻自破。
耿弇之事同上。
更有,马援之“西屠烧种,完全是赞赏的口气,偶可以把这段话再引述一遍:
[color=Red]伏波好功,爰自冀陇。南静骆越,西屠烧种。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明德既升,家祚以兴。[/color]
从这里,天涯可曾见到范晔对马援“西屠烧种”的谴责了吗?
从文法上来说,“南静骆越,西屠烧种”是对仗的,“静”和“屠”明显属于同义,把他们互换一下,说成“南屠骆越,西静烧种”亦无不可。
[[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11 17:22 编辑 [/i]]
2007-10-11 17:2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7:20 发表
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屠城”,是只在战斗外,屠杀毫无抵抗能力的平民和俘虏。而绝不是在战斗中的杀伤。
如果战斗中的杀伤也可称之为“屠城”,那古今中外无不屠城之将。
诚如冒牌所言,偶们知道曹操不是好东西,那是因为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屠戮男女十余万,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我们知道董卓不是好东西,那是因为史书中有“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的记载。
而耿弇和马援有吗?没有。
天涯你口口声声说哥舒翰攻石堡为屠,但我们知道,哥舒攻石堡虽然损失惨重,但这些伤亡都是在战斗中造成的,我们顶多责怪他不知体恤士卒,却不能说他屠城。
马援平羌,历史记载是非常明确的,前面我详细引述过这段记载,所有伤亡都是在战斗中造成的,绝无战斗外屠杀的描述。则马援屠羌之说,亦不攻自破。
耿弇之事同上。
更有,马援之“西屠烧种,完全是赞赏的口气,偶可以把这段话再引述一遍:
伏波好功,爰自冀陇。南静骆越,西屠烧种。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明德既升,家祚以兴。
从这里,天涯可曾见到范晔对马援“西屠烧种”的谴责了吗?
从文法上来说,“南静骆越,西屠烧种”是对仗的,“静”和“屠”明显属于同义,把他们互换一下,说成“南屠骆越,西静烧种”亦无不可。 [/quote]
我也没否认今天所谓的“屠城”,是只在战斗外,屠杀毫无抵抗能力的平民和俘虏,我否认的是大规模的屠杀。
曹操大屠杀的明确证据只有两个,一个是屠杀徐州百姓,一个是杀降,其余的,你不能做为曹操大屠杀的证据,但这是曹操搞了屠杀的证据。
而且在武帝纪,前者只是轻飘飘的所过多所残戮,后者在本传中压根不记,在献帝起居注中美名其曰,斩首七万余级,倘若没有佐证,那来曹操大屠杀的证据?
耿弇与马援之事,由此可知,谁敢称他们中这些军功之中,就一定没有小规模的屠杀?既如此,屠城三百与西屠烧种,恰好就是他们搞屠杀的一个明证。
哥舒攻石堡损失惨重,李白用这个屠字,就是摆明了说他这种做战方式,与屠杀无什么区别。
马援屠羌,这是他本传中明确记载的。你们要找,不能这个西屠烧种排除在外,就如我的自来水检测例子一样。
光武对吴汉那种大屠杀,也不过是谴责一下,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对于马援这种小规模屠杀立威,自是不当一回事,当然不会谴责。
倘若屠这是赞赏,刘备与诸葛亮等人为何就没人这么赞赏一下?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7:43 编辑 [/i]]
2007-10-11 17:30
wwwind
生杀之权在手,罔顾后世评说,就可以大杀特杀。反正死人是不再具有在真实世界的反抗力,也可以暂时消除祸患。养这些俘虏都需要大量物资啊!
屠杀功绩有谁比得上成吉思汗。
日本军队的错误是他们抢劫了民众之后居然想用屠杀的方法灭口。泱泱中国一定会记住,仇恨或许不是最好的处世方式,但是会激励人向上。
屠等于大破,不过是笑话。
2007-10-11 17:39
三种不同的红色
马援平羌,他本传中除了赞语中的这个“屠”字外,还有什么记载?
何况这个赞语中的“屠”字,也明显是以非常赞赏的语气说出的。
至于刘备诸葛亮没有屠字,冒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三国志出自三个不同的作者之手,用词习惯不同,那自然有区别。如果让范晔写蜀书,恐怕刘备诸葛亮也少不了一个“屠”字。
2007-10-11 17:4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7:39 发表
马援平羌,他本传中除了赞语中的这个“屠”字外,还有什么记载?
何况这个赞语中的“屠”字,也明显是以非常赞赏的语气说出的。
至于刘备诸葛亮没有屠字,冒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三国志出自三个不同的作者 ... [/quote]
曹操大屠杀的明确证据只有两个,一个是屠杀徐州百姓,一个是杀降,其余的,你不能做为曹操大屠杀的证据,但这是曹操搞了屠杀的证据。
而且在武帝纪,前者只是轻飘飘的所过多所残戮,后者在本传中压根不记,在献帝起居注中美名其曰,斩首七万余级,倘若没有佐证,那来曹操大屠杀的证据?
耿弇与马援之事,由此可知,谁敢称他们中这些军功之中,就一定没有小规模的屠杀?既如此,屠城三百与西屠烧种,恰好就是他们搞屠杀的一个明证。
还有我举的安南志略。
如果屠能有赞赏的意思,为何各类史书,各类文学作品,对刘备与诸葛亮都没有用过屠来赞赏一下?
有屠的,你偏偏说不是屠,没屠的,你偏偏又说,可能也免不了,这。。。。。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7:46 编辑 [/i]]
2007-10-11 18:0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6:56 发表
哥舒率6万3千大军,攻打一个守军只有数百的石堡,损兵数万,这个屠字,还能是中性?
[/quote]
你可以批评他不爱惜部下,但你不能批评他是屠城。
屠当然可以是中性词。
[b]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b],整句都可以是中性的,何必认为“屠”字是在谴责?
若“屠”字是批评,那横行、青海等难道也是在贬义?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6:56 发表
屠城三百,西屠烧种,这本身就是屠杀,而且这就在耿弇、马援本传之中,你们却将一篇本传分开,说没有屠杀,这不是割弃是什么?而屠有杀意,22楼举的例子,还有古代汉语字典,全都证明屠有杀意,你们要是证明屠没有杀意,要么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记载,要么得在史料明确找到没有屠杀的行为,却用了屠。而不是将有屠这个记载的单列一旁,然后再从其中找证据,过滤之后,自然干净了。就比如说,有人举报,这个自来水厂的水不合标准,然后质检部门让这个自来水厂净化后的水进行检测,这合理吗?
[/quote]
耿弇、马援本传有记载耿弇、马援进行了屠杀么?
屠有杀意能说明屠只有杀意?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6:56 发表
屠城三百,西屠烧种,这自然就是耿弇、马援杀一些不服从的老百姓的证据。这还用问吗?
据说,《安南志略》记载(我无此书,在网上知道的,无法印证),马援在铜柱上刻下“铜柱绝,交趾灭。”,而越南人亦不敢毁铜柱,这又何解?倘马援若无屠杀之手段,如何镇得住人?
[/quote]
[b]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b]
诸葛亮难道也搞了屠杀的手段??:titter:
马谡说的明明白白。
[b]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b]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6:56 发表
难道三国志是用三国的方言写的?
如果许多人对A与B两个人进行评价,A用全是得计少晚之类,而B却者是何其愚也,其惑甚矣之类,难道你也认为这是一样的?
描述刘备与诸葛亮事迹的记载以及艺术加工,连别的历史人物常用的一个中性词都不用,就是没有必要,那么其它人就有必要了?[/quote]
陈寿没有用“屠”的习惯而已。
至于后来人不过因袭陈寿说法而已,有什么奇怪的?
难道陈寿不用屠,后人非得按照自己的说法全部改过来?:doubt:
2007-10-11 18:04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3:38 发表
哥舒翰既然牺牲的是部下性命,那就不是对城中百姓的屠杀了。
至于哥舒翰是否心狠手辣,更与此事没什么关系。
斩首是在战场上杀士兵,屠城是杀百姓,也不是一码事。
没有耿弇屠杀百姓、马援屠杀羌人的记 ... [/quote]
看来还是对古代政治估价太高了,屠战俘是立威常见手段。连宋朝这种立誓不杀大臣的也经常有屠城记载。
战俘400百,如果是全部战俘,想像一下可能抵挡数万大军么?
杀降也叫屠,到清朝还有故事存在,日本人则延续到45年还有杀降。
老萨杀了反政府武装,外界还不是觉得不应该杀~盖非战斗杀伤,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平民。
以色列放纵某些人进行平民屠杀,现在也在不久之前咯。
战争一直到现在,战斗减员一般的情况下并不象想像的那么大。
2007-10-11 18:07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7:10 发表
李白的诗,用这个屠,是讥刺哥舒翰以部下鲜血染红顶子,正好说明,这个具有杀意。
我早说了,屠城不代表全部屠光,他只杀一小部份反抗者立威,并非大规模的屠杀。所以光武也根本不当回事。
闻沛公已屠咸 ... [/quote]
只能说相对数量不是所有,绝对数量还是惊人的。
可能50%+的人免不了一死。因为近者清朝对太平天国都有主动投降遭屠杀的。
我觉得大家太看重城池的作用了,中国即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池。城池也不是为了保护大量平民的。
守城的老百姓具有预备兵杂役性质。
南京落城不是象古代一样围困以后落城,而且古代战争也跟现在近代战争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世兵制度和屠城都是为了方便统治。
日本人屠南京也没杀光咯。~晕。
[[i] 本帖最后由 phoenixdaizy 于 2007-10-11 18:14 编辑 [/i]]
2007-10-11 18:12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7:28 发表
我也没否认今天所谓的“屠城”,是只在战斗外,屠杀毫无抵抗能力的平民和俘虏,我否认的是大规模的屠杀。
曹操大屠杀的明确证据只有两个,一个是屠杀徐州百姓,一个是杀降,其余的,你不能做为曹操大屠杀的证据,但这是曹操搞了屠杀的证据。
而且在武帝纪,前者只是轻飘飘的所过多所残戮,后者在本传中压根不记,在献帝起居注中美名其曰,斩首七万余级,倘若没有佐证,那来曹操大屠杀的证据?
[/quote]
曹操搞过屠杀,等于曹操每次都搞屠杀?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7:28 发表
耿弇与马援之事,由此可知,谁敢称他们中这些军功之中,就一定没有小规模的屠杀?既如此,屠城三百与西屠烧种,恰好就是他们搞屠杀的一个明证。
[/quote]
这种说法正好给了某些人一些借口。
比如,诸葛亮与刘备之事,由此可知,谁敢称他们就一定没有小规模的屠杀?:titter:
想必诸葛亮一定在南中搞了大屠杀,刘备一定屠杀了蜀中人士。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7:28 发表
哥舒攻石堡损失惨重,李白用这个屠字,就是摆明了说他这种做战方式,与屠杀无什么区别。
[/quote]
李白还用了横行、带刀、紫袍等词呢,为何是屠字在批评?
李白不赞赏哥舒翰的行为是从另一条君不学看出来的,若单是一条哥舒翰的记载,只怕还看不出是批评。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7:28 发表
马援屠羌,这是他本传中明确记载的。你们要找,不能这个西屠烧种排除在外,就如我的自来水检测例子一样。
光武对吴汉那种大屠杀,也不过是谴责一下,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对于马援这种小规模屠杀立威,自是不当一回事,当然不会谴责。
[/quote]
俺只看到他在战场上斩杀多少士兵,没见他杀百姓。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7:28 发表
倘若屠这是赞赏,刘备与诸葛亮等人为何就没人这么赞赏一下?
[/quote]
如果世界上只有“屠”这个词是赞赏,相信会有人用的。
而且跟曹操相比,刘备、诸葛亮值得用“屠”的机会也少了不少。
2007-10-11 18:16
phoenixdaizy
同样是杀降,项羽比李鸿章仁慈的多。因为主要秦将都留下了。可能屠杀有一定规模,但是所谓尽屠没有。
李鸿章可以把那些投降换顶子的人一起杀尽了的。
2007-10-11 18:1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04 发表
你可以批评他不爱惜部下,但你不能批评他是屠城。
屠当然可以是中性词。
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整句都可以是中性的,何必认为“屠”字是在谴责?
若“屠”字是批评,那横行、青海等难道也是在贬义?[/quote]
西屠石堡取紫袍,的事实是损伤数万,击败数百,这是中性?
屠是谴责这就够了。A是一个超级大笨蛋。真正贬义的笨蛋,难道其它的每个字都是贬义?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04 发表
耿弇、马援本传有记载耿弇、马援进行了屠杀么?
屠有杀意能说明屠只有杀意?[/quote]
当然有,屠城三百,西屠烧种,这不写的清清楚楚吗?
屠有杀意,而且各种意思基本都是杀意,除了什么少数罕见的通假,但无论如何,也没见过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什么克、破的含义。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04 发表
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诸葛亮难道也搞了屠杀的手段??
马谡说的明明白白。
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quote]
大汗,我的例子,可是赤裸裸的威胁,汉晋春秋、三国志与襄阳记,那里有威胁的意思?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04 发表
陈寿没有用“屠”的习惯而已。
至于后来人不过因袭陈寿说法而已,有什么奇怪的?
难道陈寿不用屠,后人非得按照自己的说法全部改过来?[/quote]
范晔为何不延用,曹操的徐州大屠杀依然用屠?阿瞒传的作者为何也不延用?司马光为何也不延用?为何要改过来?
我什么时候全改过来,只需有一个人用一下这个中性词,不就行了?
2007-10-11 18:3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12 发表
曹操搞过屠杀,等于曹操每次都搞屠杀?
[/quote]
谁说了,我说的是,有屠字样,就证明曹操搞屠杀。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12 发表
这种说法正好给了某些人一些借口。
比如,诸葛亮与刘备之事,由此可知,谁敢称他们就一定没有小规模的屠杀?
想必诸葛亮一定在南中搞了大屠杀,刘备一定屠杀了蜀中人士。
[/quote]
你这叫做断章取义,耿马本传中有屠,刘备与诸葛亮传中有屠?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12 发表
李白还用了横行、带刀、紫袍等词呢,为何是屠字在批评?
李白不赞赏哥舒翰的行为是从另一条君不学看出来的,若单是一条哥舒翰的记载,只怕还看不出是批评。
[/quote]
西屠石堡取紫袍,的事实是损伤数万,击败数百,这是中性?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12 发表
俺只看到他在战场上斩杀多少士兵,没见他杀百姓。[/quote]
屠城三百,写的清清楚楚。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1 18:12 发表
如果世界上只有“屠”这个词是赞赏,相信会有人用的。
而且跟曹操相比,刘备、诸葛亮值得用“屠”的机会也少了不少。[/quote]
大汗,为何曹操就只是老用“屠”这个词来赞赏?
刘诸再少,也有许多机会,南征四郡,益洲、南中、汉中、一出祁山等等,反到是平、定、克这种中性词不断。
2007-10-11 19:37
三种不同的红色
如果说有屠字样,就证明曹操搞屠杀,那刘邦也留下了屠的记录,是不是说就证明刘邦屠过咸阳?
偶前面说得很清楚了,曹操有没有屠城,不是靠几个“屠”字得知的,而是有“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的详细记载。
至于《马援传》的赞语,恕偶愚昧,偶真的只从中看到了范晔对马援的赞美,丝毫没有贬斥之意。
至于说为什么孙曹传中有屠,而刘备诸葛无屠,前面也说了许多遍了,不过是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用词习惯而已,陈寿不习惯、不喜欢用屠字,喜欢用平、定、克等字,这有什么奇怪的。范晔正好相反,他就喜欢用屠字,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魏、吴二书也是陈寿原创,那估计孙曹传中的屠字也会少很多。
2007-10-11 21:32
曹仲德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0 16:55 发表
人家屠城三百,也比不上阿瞒一下子搞了好几十万,这还用说。
屠城还是看凌云的吧,曹仲德的那篇文章反驳者居多。 [/quote]
凌云雕龙的风格,是材料少逻辑多。简单两三句话,又是对比又是排比,于是便成了文章。
他的文章都比我的好,看来我得努力了呀:P
2007-10-11 21:49
可爱小马驹
你本来就得努力才能追得上凌云雕龙,没什么好偷笑的
人家是材料少逻辑多的话阁下的文章就是材料多逻辑错了
2007-10-11 22:43
曹仲德
唔唔,假设我要参加大学生辩论赛讲”鸡生蛋蛋生鸡“的话,倒可以向“材料少逻辑多”的方向努力一番的。至于历史,学者也罢爱好者也罢。我只听说有以材料功底深厚著称的,还没听说有以逻辑高明著称的。
假设谁说哪个学者的学术特点是“逻辑高明”,他肯定会觉得是在讽刺他:P
当然,我知道,对很多精力过剩的人而言,历史讨论和任何其他争辩一样,也都是“鸡生蛋蛋生鸡”的一种形式。
[[i] 本帖最后由 曹仲德 于 2007-10-11 22:51 编辑 [/i]]
2007-10-11 23:08
可爱小马驹
材料堆积再多,逻辑错误也是在做无用功
明明是甲杀了乙,非要用丙没有杀丁来证明甲没有杀乙,这就是曹老师的文章了
2007-10-11 23:20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9:37 发表
如果说有屠字样,就证明曹操搞屠杀,那刘邦也留下了屠的记录,是不是说就证明刘邦屠过咸阳? [/quote]
大汗,汉书记载的是闻沛公屠咸阳,而不是直接说沛公屠咸阳.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9:37 发表
曹操有没有屠徐州,是靠“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的详细记载? [/quote]
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你是否得出项王在彭城之战,又屠杀俘虏了?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10-11 19:37 发表
至于说为什么孙曹传中有屠,而刘备诸葛无屠,前面也说了许多遍了,不过是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用词习惯而已,陈寿不习惯、不喜欢用屠字,喜欢用平、定、克等字,这有什么奇怪的。范晔正好相反,他就喜欢用屠字,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魏、吴二书也是陈寿原创,那估计孙曹传中的屠字也会少很多。[/quote]
:qDD+
我说了多少次了,如果只有陈寿也就罢了,为何后世之人,包括文学作品当中,都不用屠?就这么巧,但凡写刘备与诸葛亮的,都有陈寿这个习惯?
如果说后世之人,都是延用,为何屠徐州,陈寿不用,而曹瞒传的作者\范晔\司马光都不延用?
再者,蜀不置史,不代表蜀书全是陈寿所写,他就没参考过其它史料.
2007-10-11 23:3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曹仲德[/i] 于 2007-10-11 21:32 发表
凌云雕龙的风格,是材料少逻辑多。简单两三句话,又是对比又是排比,于是便成了文章。
他的文章都比我的好,看来我得努力了呀:P [/quote]
曹兄大驾光临,荣幸之至,先送朵花.:unsure:
凌云雕龙与您皆是在下佩服已久的人物了,在下只是通过读您二位的文章,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评价,至于文章的好坏,在下没有任何置评,也不必有任何置评.
曹兄在论坛之上,也是三国一大家,应该明白论证时,先看谁的论据充份,而不是文章写得好坏.除非一方的文章让人看不懂.
既如此,无论凌云雕龙的文章差到何处,只要基本的观点与论据,大家能看明白就可以了.
兄台今日此番讲话令在下想起天龙八部中,书呆子段誉第一次品评王夫人的茶花的对话.颇令人不解,以曹兄之才,焉能至此?
2007-10-12 07:35
曹仲德
看来我说的文章好坏你理解的有偏差。我说文章好不好,并不是就技法而言,要不然又何必说材料多少的问题呢。所谓“材料少”,意思是说功底浅,据以立论的证据稀缺;说”逻辑多“,是说辩才无碍,善于在逻辑上捉迷藏来弥补材料上的虚弱。所谓”货不足,口水补“是也。
2007-10-12 07:44
曹仲德
就那篇”专门反驳“的文章来说,反驳了”屠杀必属杀光“,反驳了”屠城只是破城“,实际都是自己树立一个谬论自己反驳,然后便算驳倒曹仲德了,这也是网络辩论的一法。
2007-10-12 09:3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8:35 发表
谁说了,我说的是,有屠字样,就证明曹操搞屠杀。
[/quote]
那你打算用什么来证明曹操搞屠杀?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8:35 发表
西屠石堡取紫袍,的事实是损伤数万,击败数百,这是中性?
[/quote]
但损伤数万,击败数百这个事实,你不是从诗中看出来的,而是从诗外看出的。
若是光杆一句“西屠石堡取紫袍”,你能看出是贬义?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8:35 发表
你这叫做断章取义,耿马本传中有屠,刘备与诸葛亮传中有屠?
[/quote]
俺们的说法:耿马传中无屠杀的记载,而只有屠字,所以屠未必是屠杀。
你为了证明屠字一定是屠杀,才提出屠杀行动的必要性。
现在以刘备等的例子可以说明屠杀并非必要的,那你对屠字是屠杀的证明就不成立。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8:35 发表
屠城三百,写的清清楚楚。
[/quote]
循环论证。
屠在这里是不是屠杀,还没有证明,怎么又拿来当论据?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0-11 18:35 发表
大汗,为何曹操就只是老用“屠”这个词来赞赏?
刘诸再少,也有许多机会,南征四郡,益洲、南中、汉中、一出祁山等等,反到是平、定、克这种中性词不断。 [/quote]
记载刘备、诸葛亮的资料很多么?
陈寿整部蜀书都不用屠字。
常璩《华阳国志》通篇不用屠字。
《蜀鉴》卷二、三仅有“[b]操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屠氐王宝茂众万余人[/b]”,这是明确的屠杀。
其他均书为“破”、“拔”等,可见也没有用“屠”的习惯。
可见这确实是个人习惯问题。
2007-10-12 11:04
phoenixdaizy
屠应该说是中性词,不会存在避讳的问题。
只是说屠不等于大破而已,又没讨论其他。古代屠杀败卒很常见吧。
[[i] 本帖最后由 phoenixdaizy 于 2007-10-12 11:05 编辑 [/i]]
2007-10-12 11:0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2 09:35 发表
那你打算用什么来证明曹操搞屠杀?
[/quote]
很简单,屠。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2 09:35 发表
但损伤数万,击败数百这个事实,你不是从诗中看出来的,而是从诗外看出的。
若是光杆一句“西屠石堡取紫袍”,你能看出是贬义?
[/quote]
许多贬义话,要结合语境,或其它事迹,才能看出来。一个君不能学,如何能看出来?
更何况“西屠石堡取紫袍”是与“横行青海夜带刀”相对应的。“横行青海夜带刀”源自“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这明显也是贬义。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2 09:35 发表
俺们的说法:耿马传中无屠杀的记载,而只有屠字,所以屠未必是屠杀。
你为了证明屠字一定是屠杀,才提出屠杀行动的必要性。
现在以刘备等的例子可以说明屠杀并非必要的,那你对屠字是屠杀的证明就不成立。[/quote]
屠是屠杀,词典里解释得清清楚楚,我没必要抛开词典。
屠
massacre; slaughter;
屠
tú
〈动〉
(1)
(形声。从尸,者声。“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与人有关。本义:宰杀牲畜)
(2)
同本义 [slaughter]
屠,刳也。――《说文》
屠,刳剥畜牲也。――《六书故》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樊哙列传》
进自屠羊。――《后汉书·何进传》
屠者朱亥。――《史记·魏公子列传》
鼓刀屠者。
(3)
又如:屠沽(杀猪卖酒);屠狗(杀狗;称操贱业的人);屠杀(屠宰杀戮);屠肆(肉铺,宰杀牲畜的地方);屠工(屠子,屠夫。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屠牛(以宰牛为职业的人)
(4)
大屠杀,残杀 [massacre]
何勤子屠母。――《楚辞·天问》。注:“裂剥也。”
今屠沛。――《汉书·高帝纪》。注:“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5)
又如:屠灭(残杀灭绝);屠烂(杀戳碎烂);屠剔(杀戮);屠尽(杀尽;摧毁);屠剿(诛杀剿灭);屠绝(灭绝);屠人(杀人);屠噬(残杀吞并);屠刘(屠杀);屠溃(因畏诛杀而溃逃);屠馘(屠杀);屠破(屠杀破坏);屠毒(杀害;毒害)
(6)
分裂 [separate]
屠裂天下。――《后汉书·仲长统传》
国孤国屠。――《逸周书》
屠
tú
〈名〉
(1)
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 [butcher]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
(2)
又如:屠沽小辈(屠夫和卖酒者一类的小人物);屠钓(屠夫与钓者);屠贩(屠夫与商贩);屠沽(屠夫与卖酒的人);屠牧(屠夫和牧人);屠儿(对屠户的蔑称)
(3)
古地名 [Tu town]。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诗·大雅·韩奕》
(4)
姓
屠伯
túbó
[butcher] 屠夫。喻指酷吏
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汉书·严延年传》
屠场
túchǎng
[slaughter-house] 屠杀牲畜的地方
屠城
túchéng
[massacre all the residents of a conquered city;massacre the inhabitants of a captured city] 破城时杀尽其民
屠刀
túdāo
(1)
[butcher's knife;hatchet]∶通常长六至八寸、宽身而尖头略弯的重型刀
(2)
[sticking knife]∶用戮刺的方法来屠宰动物(如家禽)时用的一种窄刃刀
(3)
[butcher's(shop)]∶宰杀牲畜并卖肉的店家;肉铺
屠毒
túdú
[poison] 毒害,残害。
屠毒天下。――清·黄宗羲《原君》
屠毒笔墨
túdú-bǐmò
[disparaging and insulting articles] 恶毒伤人的文章
屠夫
túfū
(1)
[butcher]∶宰杀牲畜或整理牲畜肉准备出售的人;亦指卖肉商人
(2)
[a ruthless ruler]∶比喻血腥杀害无辜者的人
屠户
túhù
[butcher] 旧时从事屠宰牲畜卖肉的人或人家
屠戮
túlù
[slaughter] 见“屠杀”
屠杀
túshā
[slaughter;massacre;mass murder;mass slaughter;batcher] 血腥、野蛮地大批残杀;宰杀
屠苏
túsū
(1)
[a kind of famous wine in ancient times]∶古代一种酒名,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
(2)
[houses or thatched hut]∶房屋;草庵
屠宰
túzǎi
[butcher;slaughter] 用刀杀 [牲畜]
屠宰场
túzǎichǎng
[slaughterhouse] 宰杀牲畜供应市场的机构
屠
tú ㄊㄨˊ
(1)
宰杀牲畜,引申为大量残杀:~宰。~刀。~户。~夫。~杀。~戮。~城。~龙之技(喻高超而不实用的技艺)。
(2)
姓。
〔~苏〕a.古书上说的一种草;b.草庵;c.古代一种酒名。
郑码:XMBM,U:5C60,GBK:CDC0
笔画数:11,部首:尸,笔顺编号:51312132511
massacre;slaughter;
除了姓氏、地名、职业,只有分裂之意,其它都是屠杀之意。
康熙字典,说得更清楚:
【寅集上】【尸字部】 康熙笔划:12 部外笔划:9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說文】刳也。从尸者聲。 又【廣韻】殺也,裂也。【周禮·廛人】凡屠者,斂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史記·信陵君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又【前漢·高帝紀】今屠沛。 又姓。【拾遺記】軒轅去蚩尤,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爲鄒氏屠氏。又申屠,複姓。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如切,??音除。休屠,匈奴王號。休音朽。
既然词典都是这么解释的,那么耿马本传中的屠,自然就是屠杀,倘若你证明耿马本传中实际上没有屠,绝不对以本传其它方面没记载有屠杀,来加以证明,必须有耿马没进行过屠杀来证明。
例如裴注中的“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2 09:35 发表
循环论证。
屠在这里是不是屠杀,还没有证明,怎么又拿来当论据?[/quote]
这不是循环论证,屠是屠杀有字典证明,如何不能算,把这个拿下,就与我举的自来水例子一般无二。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12 09:35 发表
记载刘备、诸葛亮的资料很多么?
陈寿整部蜀书都不用屠字。
常璩《华阳国志》通篇不用屠字。
《蜀鉴》卷二、三仅有“操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屠氐王宝茂众万余人”,这是明确的屠杀。
其他均书为“破”、“拔”等,可见也没有用“屠”的习惯。
可见这确实是个人习惯问题。[/quote]
这何尝是个人习惯?陈寿在蜀书中不用屠,在魏书与吴书中就用屠。
常璩《华阳国志》通篇不用屠字, 请问,你所记载的这些事,别的史书有屠的记载?
《蜀鉴》卷二、三唯一一个屠字,恰恰就是屠杀的意思。
而《三国志 武帝纪》: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而攻屠连用,在《汉书高帝记》:至城阳,攻屠其城
好象你们中有人对此也持异议。
倘若屠其城是破城的意思,没必要用攻屠其城,屠其城就够了。
2007-10-12 11:1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曹仲德[/i] 于 2007-10-12 07:35 发表
看来我说的文章好坏你理解的有偏差。我说文章好不好,并不是就技法而言,要不然又何必说材料多少的问题呢。所谓“材料少”,意思是说功底浅,据以立论的证据稀缺;说”逻辑多“,是说辩才无碍,善于在逻辑上捉迷藏来弥补材料上的虚弱。所谓”货不足,口水补“是也。[/quote]
呵呵,论据多,并不一定表示,所说的就对,曹兄的说法,我看过了,有的地方讲得有道理,但后来细加琢磨,再加上姚磊、管宁、凌云等人的反对意见,也不能站得脚,因此我取凌云。
曹兄的论据再多,但要论证一个连词典都没有这种解释的,仍嫌不足,凌云再少,但作为反驳方,一个就足够。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