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9-22 13:48
轮回
徐州散记
应朋友的邀请,去了趟徐州。
提到徐州,最初的想法就是百战之地,出乱世英雄的地方。项羽、刘邦、刘裕、朱温等等,给大唐致命一击的庞勋兵变,就是因为驻军桂林的徐州士兵想回家。近代的台儿庄血战和淮海战役都是尸山血海,足见徐民犷悍。朋友听了我的话,先是把朱温给剔除出去了,理由是朱温的老家已经被划给安徽了:“让安徽去背这个黑锅吧。”倒是现出了徐州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皇帝和反王,弑君淫媳最终又被儿子活宰的朱温就被现代的徐州人给一脚踢出去了,要是别的地方出了这么个宝贝还不得跟秦桧似的吹着,唯恐别人不知道,说不定也搞出什么公祭出来。可朋友对我的说法不是很赞同:“徐州的历史上不光是这些,还有文化,文化上不比那些什么古都上差。就是在宣传上太差了,让人一提到徐州就想到打架。”
诚然若是,在徐州的文化沉淀里,苏轼的《放鹤亭记》和《永遇乐》之类的词都不过是小小的点缀,汉朝历代的楚王墓,墓里的汉画像石、汉俑、金缕(银缕)玉衣,我是早有耳闻。然而到了徐州博物馆,我才知道,不唯我对徐州的历史知道的不多,对古人的水平知道的更少。在博物馆里,让我最震撼的不是那些任何一件都价值连城的汉玉,而是新石器时代的两件器皿。一件是陶瓷杯,一件是一对三足酒樽。这两件器皿要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而是放到商场里,肯定会被人认为是某位后现代主义大师的杰作。陶瓷杯和我们现代的杯子差不多,杯身瘦长、盈盈一握,杯口是舒展的喇叭口。经典就经典在杯把上,杯把被设计在杯子的下部,形状是半个蝴蝶结状的椭圆,宽而薄,线条简单,造型舒展。三足酒樽是一对,每个紫红色的酒樽的三个足被扩大成三个梨型的椭圆,成为贮酒的容器,厚重、夸张又不失精致和风雅,真是别具匠心。这样的物件,就被随随便便摆在一堆陶瓷器中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介绍。朋友告诉我,在外面展览的应该还不到馆藏的百分之十,大约是这类的好物件馆方看得太多了,也就觉得普通了吧。朋友还告诉我,邳州的博物馆里本来还有一副黄河象的完整化石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不过似乎和徐州博物馆的金缕一样被上级博物馆给“借走了”,只余一对象牙,剩下的都是仿制品:“就是这样,高一级的博物馆盘算下一级的博物馆,那副金缕玉衣被借走到国外巡展,估计就是一个阴谋,巡展完回不了徐州了,国家级博物馆对这个好东西早就窥觑以久了。呵呵,不过市里的博物馆也是这样,他们可以从具体的汉墓博物馆征集,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们不具备条件保护。”
果然,我在徐州市的博物馆里,看到了不少龟山、狮子山等汉墓出土的原件,那些墓里陈列的肯定就是仿制品了。可是,博物馆无论怎样收藏,也不可能把整个汉墓搬进房子里来,要感受到西汉因山为陵的气魄,还要到实地去。于是,我们去了龟山。
龟山的墓主人是刘注,这位楚元王的后人,很是幽默。在自己墓道的封石上刻了一段话,大意是告诉后世的人,他对天发誓,这里面啥都没有,您就可怜可怜我,别进来了。可是后来盗墓的人,是从他夫人的北墓道进去的,根本就没从他的南墓道走。就是从他的南墓道进来,也只会把这当作“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龟山楚王版,说不定盗完了之后还会在墓道上留言,说根据实地考察,刘注撒谎,因此躬行天罚云云,那倒会成为一段佳话。
龟山汉墓南北两条各56米的墓道中线偏差不过万分之一,两条相距墓道更近乎平行,夹角为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如何做到的,确实是奇迹。刘注墓道中的排水沟更是具有现代理念。比较有意思的是,刘注墓里的房顶都有意作成尖顶,而他老婆墓里的屋顶都做成圆顶,莫非那时社会上就有了弗洛伊德理论?看着刘注老婆墓室里房顶和柱子上突起的石珠,我和朋友就感叹这个女人实在是恶毒,要知道,就为了留下若干直径不过几十厘米宽的石珠,工匠必须在石壁上凿掉整整一层的石头。“我要是工匠,在凿的时候,肯定咒这个老太婆早死。”对朋友的话,我深以为然,因为刘注的老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工匠诅咒的缘故,肯定是死得比较突然,以至于她的墓室还是没有完全竣工的样子。至于这个老太婆何以要留下这些石珠子,讲解员的解释是为了象征着星辰。对此我不是很认同,我倒是认为很可能是这个老太婆的名字里有个“珠”字。因为讲解员告诉我,整个墓里连一片木简都没有出土,那时候的盗墓贼可不会收集什么木简,只能说明刘注夫妻都没有文化,哪里会想到什么日月星辰?想到金珠宝贝还差不多。
出得汉墓,朋友带我去了云龙山。据说,这是很多人来徐州的标准行程。因为云龙山上有一座北魏开凿的大佛脸,据称是围困徐州城时候开凿的,目的是为了打下徐州城,结果开凿完了也没有打下来。现代的一些人在参观完汉墓后,来此瞻仰大佛是为了避邪,倘若是有权或者有钱的,还会请兴化寺里的老和尚讲讲机缘。朋友对我说:“知道你不信这个,不过那个大佛脸还是值得一见的,因为和龙门石窟的风格应该差不多。”可是到了号称和白马寺有着一样悠久传承的兴化寺,看到的是一张金壁辉煌的大佛脸,与其他寺庙的木雕泥塑没有任何区别,根本看不出来历经千年的那种沧桑。还没有等我开口,朋友就说话了:“就当你没来过吧。”确实如此,把千年石刻装点成这样的寺庙,无论是佛法修为还是文化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云龙山下的汉画石像馆保持了原貌。里面数百件汉代的石刻,展示出的不唯是历史的沧桑,更是一部石头上的史诗,飘逸的线条和夸张的造型,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的劳作、出游、娱乐,还有战争。最妙的是,这样的好地方,居然很少有人参观,我和朋友足足在里面参观了一个多小时,也就是我们两个人。朋友指着一个石槽告诉我,那个本来被农家当成了粪坑,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文物贩子发现了上面的石刻,于是在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来到了石像馆。看来,文物贩子有时候对文化也是有贡献的,就如盗墓贼,《竹书纪年》就是西晋时期盗墓的重要成果,只是这样有文化、有品味的盗墓贼实在太少。
临走的时候,看到路边的一座教堂,我和朋友又谈起了宗教,谈起了梵蒂冈。他告诉了我一些有意思的事,有的教徒信天主教后,就在家里挂上了一副据称是上帝他老人家的画像,每天都要上供个苹果什么的,并坚持参拜,但是绝对不妨碍此人定期到兴化寺去领腊八粥。有的老太太更有意思,拿着十字架,逢人变讲,这是神甫开过光的。听到此处,我不禁芫尔,不知道梵蒂冈的教宗,听到地下教会就是这样一些信徒,有何感想。
[img]http://www.xycq.net/attachments/2007/09/941_200709300110542.jpg[/img]
[img]http://www.xycq.net/attachments/2007/09/941_200709300110543.jpg[/img]
[[i] 本帖最后由 轮回 于 2007-9-30 09:29 编辑 [/i]]
2007-9-22 14:04
风使
两汉看徐州,果然是不假的。有机会一定要去。
只是,轮回兄啊,轩辕不仅仅只有茶座啊,还有衣食住行版块===:lol:
2007-9-22 14:10
Z_Artemis
对徐州的唯一印象只怕就是徐蚌会战了。。。
具体是不是在苏北地区还想了很久…………
ps 这个确实应该转去衣食住行。。
2007-9-22 15:22
风使
散人应该还记得人家三让徐州,让啊让的。:titter:
是在江苏北部,但觉得语言习俗更接近山东。
2007-9-22 16:03
Z_Artemis
江苏省徐州市
位于淮海地区中部,是淮海地区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边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东襟连港,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靠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意经和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人杰鬼雄项羽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每年10月初,徐州还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而以云龙山水、泉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苏北著名的风景胜地。
——————————
内事不决问百度~哈哈~如果知道原来叫彭城也能多想起来点~
古徐州和现在徐州市不一样的吧,古徐州是九州之一,应该是省级的政区吧。
2007-9-22 16:21
风使
不知道古今,只认得一个徐一个州===逃掉:titter:
为了不被判灌水,彭城是三国时刺史部迁过来叫徐州的,原徐州治所邳县如今也属徐州吧,这么徐州说也混得过去。:lol:印象中徐州经济一般,徐州金鹰、金地从消费层面看都一般,一直奇怪不是说地理位置特好么?:doubt:
2007-9-22 20:49
轮回
[quote]原帖由 [i]风使[/i] 于 2007-9-22 14:04 发表
两汉看徐州,果然是不假的。有机会一定要去。
只是,轮回兄啊,轩辕不仅仅只有茶座啊,还有衣食住行版块===:lol: [/quote]
嘿嘿,习惯了。因为轩辕的板块茶座在第一屏,我这个人又比较懒,懒得朝下看。其实我也是很少写游记类的,只是这次去徐州有了些感触。
不过诸位似乎没有看出来其中的刀枪。大多数自然节都是在阴损一些人,只不过是反言若正罢了。
我说的是盗墓贼没文化,其实官员更没有文化,中国社会更没有文化,休息日汉画像馆这种足以让我每周都去的地方居然只有我和朋友两个人,是多么可悲。
两个杯子就是复制出来都可以独领风骚,可是现在这帮搞设计的白痴连抄都不知道抄,忘记祖宗的东西,足见中国教育实乃美英殖民教育部之分部也,实乃混帐一堆也。
2007-9-22 20:53
刀剑笑
呵呵~看到轮回兄的美文先是惊讶后是欢喜~:loveliness:.
希望以后轮回兄多来这里发些好帖哦~:P
2007-9-24 01:08
Z_Artemis
[quote]原帖由 [i]风使[/i] 于 2007-9-22 16:21 发表
印象中徐州经济一般,徐州金鹰、金地从消费层面看都一般,一直奇怪不是说地理位置特好么?[/quote]
苏北的经济都不咋地,江苏省有点像是中国南北差距的缩影。
2007-9-24 18:55
风使
轮回:怎么说呢,说是说缺乏文化,偏偏如今的社会正是特别“讲”文化的潮流,什么都要和文化挂钩,一杯茶叶也要附和个茶文化,床第私事也要张扬个性文化……不胜枚举。可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到底是什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呢?在人人都获得了空前的教育程度的现在,在人人都谈论文化为时髦的现在,这更是很矛盾的对照。
文化这个词如今太广义牵扯也太大,还是就博物馆来说比较容易些。博物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确实距离普通民众比较遥远,就算它近在咫尺,也似乎在很多看来它和馆藏文物一样不属于这个时代。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举两个关于上博的例子,
一个是前两年上博举办的唐宋元明清中国书画大展,可是说是盛况空前,不但在上海引起轰动共鸣,更是辐射到江浙皖周边,博物馆门前即使下大雨依然时刻排着长队,让我当时看到都觉得感动,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在那些先贤稀世书画里,也在这门口长长的队列中。
另一个是非典过后的上博免费开放日。我绝对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涌入博物馆,平时感觉硕大空旷的上博无法塞下这么多人,分批进场使得南北两个入口排的长队兜成了圈子,从高处看就双鱼图一样壮观。
普通民众没有文化吗?他们和文化绝缘吗?那这两个例子释放出来的对文化的热情是不是颠覆了我们平常的印象?在两个活动之后,上博又再次回到平时的安静,虽然这种安静是很适合人欣赏,但是有时是否觉得一个偌大的青铜器馆中,成百的青铜器只静静的对着你一个人是那么的寂寞?
同样,百家讲坛之所以如此火热,恐怕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文化的渴求是多么强烈,可见好的平台和好的推广是多么的重要。冷清的博物馆,不仅仅责任在于受众,也在于管理者、组织者和推广者,甚至是冰冷的孤芳自赏者。这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而没有人能自善其身开脱干净。:loveliness:
散人:苏南模式可是民间经济崛起的经典模式,已经成为教科书上书写的奇迹。不得了啊。
2007-9-24 23:13
Z_Artemis
风使兄说到了文化的问题,听着描绘起来倒是一幅祥和繁盛的画面。冠子就一直在想,真正感悟、倾倒于文化和单纯的附庸风雅到底有什么区别。说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欣赏水平,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结论,我们一般都看不到这个人心里对文化真正的态度是什么。要说一个人是在附庸风雅,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在与“风雅”的邂逅和交流中,这个人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最近几年来,网上很流行的一个话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归属感的缺失(到现在仿佛也是),比如说传统文化地位的衰落,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相称。好像我们这一代是相当没文化的的一群。但是另一方面,先进文化的建设在我国可说没有停步过,从三个代表到和谐社会,每每把文化二字放在嘴边。我们也看到了百家讲坛、孔孟公祭这样的东西,是学术文化的普及化,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再加上您列举的博物馆的例子。这些例子合起来真得很令人困惑,让人摸不到文化的真正走向。
很多人说现在年轻人哈韩、哈日,这样会毁了中华文化。平心而论,冠子身边的同龄人真正“哈”到某种程度的人实在不占多数。中华文化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亡过,它只是周期性的繁荣并且衰退。联系到上面的例子,目前的传统文化很像是处在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它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无足轻重,找不到位置,但是人们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去抛弃他,相反我们通常还因为某种现实的原因和它抱成团。可以说现阶段,我们并不缺乏对文化的尊崇,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尊崇文化的目的,了解了文化所应该在和谐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是真正的文艺复兴。
2007-9-24 23:49
风使
看到潘达于女士在苏州过世了,一时有些难过,大孟鼎大克鼎想必也要为之哭泣。在乱世中珍藏保护,最后将这些国之重器捐献国家,不计较自身得失而安于平淡,记得前两年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到苏州故乡终老,这么好的人不想如今还是走了,祝愿老人家走好。:unsure:
一个平凡的女人,只不过懂得管家持家的妇道人家,却把名字和文化深深的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刻意的、不是附庸的,而是自然的去做她认为应该的事。文化虽然说起来玄妙深奥,但有时候却又这么朴实无华。
我上面举的上博的例子,并不是说繁华场景,而是同一个博物馆冷清和爆满的巨大反差。虽然上博也经常有各种特展、各种活动,比如现在就是从提香到戈雅主题的西班牙油画展,但是平时还是比较冷清,受众还是很小一部分,而离大众的博物馆还是有不小距离。虽然展品众多,但是看多几次发现几乎一场不变,作为一个馆藏100万件文物的博物馆,上博的展品能不能定期更换轮展?上博之友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创意,但是能否放宽金钱上的门槛,让更多大众参与进来,而不是成为有钱人的沙龙?
文化不应该冰冷的与大众隔绝,应该更主动跟热情的拥抱大众,这样衍生出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够建筑起文化的大厦。
2007-9-25 09:53
轮回
说实话,感慨归感慨,我内心中还是喜欢一个人看文物的。单独看一些很有味道的文物的时候,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
呵呵,最没有文化的是媒体上的专家和媒体,然后是官员
2007-9-25 17:37
梅子黄时
在外乡人看来徐州那么好吗?惭愧啊,在徐州生活了20年的我,竟然没有一点感觉,彻底的麻木了。:qDD+
2007-9-26 15:52
刀剑笑
回复 #14 梅子黄时 的帖子
呵呵~难道是生在福中不知福?:lol:
2007-9-26 16:47
轮回
[quote]原帖由 [i]梅子黄时[/i] 于 2007-9-25 17:37 发表
在外乡人看来徐州那么好吗?惭愧啊,在徐州生活了20年的我,竟然没有一点感觉,彻底的麻木了。:qDD+ [/quote]
呵呵,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好。
我以前路过南京,都是觉得她辜负了六朝古都的名,甚至就不是一个都市。
一次和朋友在雨天去了一趟玄武湖,没有什么人,雨中,越过有些朦朦的湖面,看着远处的古城墙和山峰,才体味出朱皇帝“烟雨山河六朝梦”的意境,和英雄儿女一局棋的豁达。晚上走在南京街头的时候,嗅着雨滴的清新,看着匆匆的人流,在淡淡的灯光中穿梭,忽然感觉到,这就是都市,有些时候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到旁观者的角度的时候,才能够觉出都市的美。
我还没有说你们徐州的大排档呢!长长的两条摊位,旁边似乎就是很久以前的一个大食堂,灯光里,到处是每个桌子上烤出的烟雾,烟雾中有赤膊的男人,有笑着的女人,有低头的老者,有大笑者,有豪饮者,有发呆者,呵呵,我当时就说,有个相机应该从这个角度拍下来,这就是众生、这就是生活。
2007-9-26 17:28
庞桶
独自去观看一处风景、一方楼宇、一件物器
默默的凝视,甚至忘了思索
那是怎样的幸福啊
2007-9-27 09:24
梅子黄时
回复 #16 轮回 的帖子
徐州也有个和杭州西湖姊妹相称的云龙湖,只不过雕琢之气过重,缺少了自然山水的灵气;还是造就了秦淮八艳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最能让人产生向往之情。不过这种向往,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还是别人老婆好的感觉。:titter:
2007-9-29 21:11
轮回
回复 #1 轮回 的帖子
不知道怎么上传两个杯子的图片,呵呵
[url]http://s5.album.sina.com.cn/pic_3/5372600d020018ms[/url]
[url]http://s6.album.sina.com.cn/pic_3/5372600d020018mt[/url]
2007-9-29 22:16
刀剑笑
回复 #19 轮回 的帖子
上传到个人空间连接过来。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