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元嘉二十七年的宋魏之战?


2007-9-15 21:39 爱谁是谁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元嘉二十七年的宋魏之战?

很想了解那一段历史.宋书比较艰涩,网上的一些介绍文章又不令人满意

2007-9-16 08:53 阿巽
元嘉二十七年“秋七月庚午,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北伐。太尉江夏王义恭出次彭城,总统诸军。”“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东路军前部的实际统帅是王玄谟。西路军稍晚也调拨起程,柳元景是实际主帅。“随王诞镇襄阳,为后军中兵参军。及朝廷大举北讨,使诸镇各出军。二十七年八月,诞遣振威将军尹显祖出赀谷,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入卢氏,广威将军田义仁入鲁阳,加元景建威将军,总统群帅。”

      宋文帝这次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宋书》未载而《资治通鉴》记录了宋廷为本次北伐所做的准备。“是时军旅大起,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下至富民,各献金帛、杂物以助国用。又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兗六州三五民丁,倩使暂行,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有司又奏军用不充,扬、南徐、兗、江四州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按青、冀、徐、豫、二兗六州所治皆在淮河一线,此条记载或可作为东路兵力不足之证,然愚以为东路既为主攻,增发也是可理解的,况新发民丁,未必用于一线作战,很可能新发民丁用于后勤运输。按《梦溪笔谈》之说,七万军士北征,须得三十万人运输供给。如果按《魏书》所记载萧斌部六万人的话,就需二三十万民夫以供军需,且按《宋书》而言,愚以为六万人应只是前部,由萧斌和王玄谟统领,刘义恭所统大队数目不详。需要的民丁数量是极为庞大的。

      这次大规模的北伐,王玄谟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史载“玄谟上疏曰:‘王途始开,随复沦塞,非惟天时,抑亦人事。虎牢、滑台,岂惟将之不良,抑亦本之不固。本之不固,皆由民惮远役。臣请以西阳之鲁阳,襄阳之南乡,发甲卒,分为两道,直趣淆、渑,征士无远徭之思,吏士有屡休之歌。若欲以东国之众,经营牢、洛,道途既远,独克实难。’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意。’”

      然而王玄谟其人并非高才,长于言谈而短于智略,性贪财好利,又严克少恩,军中曾有“宁作五年徒,不逢王玄谟。”的说法。沈庆之曾经谏阻文帝北伐道:“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请舍远事,且以檀、到言之。道济再行无功,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

      北伐起初进展还较顺利,东路军很快包围滑台。滑台对于刘宋政权而言,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前者檀道济、到彦之北伐,到彦之失利退守滑台,檀道济往救不及,滑台已陷,檀道济军顿时身处重围,军又乏粮,幸得檀道济沉稳有谋略,唱筹量沙,全军方得返回。二十年后,滑台又一次给刘宋政权留下阴影。王玄谟前后围攻滑台近三月不克。史载“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城中即撤坏之,空地以为窟室。及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将士多离怨,又营货利,一匹布责人八百梨,以此倍失人心。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王玄谟又不能很好地利用当地民众的配合,“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王玄谟自围滑台以来无一举止得当,魏军来援时又不战而逃,“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滑台溃败之后,魏太武帝亲率魏军过淮直抵长江北岸。东路军的溃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王玄谟的举止失当。(按:《北史》《宋书》和《通鉴》皆未载明围滑宋军数目,而《魏书》中的说法是萧斌军六万,如果照此推论的话,王玄谟手下当在三到四万之间,玄谟兵败时,萧斌只肯调拨五千人前去救援,沈庆之认为除非有两营各万人往救,才能成功,可见其时萧斌处并无很多兵士。)

     兵败后的王玄谟自知不免,竟然乞灵于佛经,“初,玄谟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则免。”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事实上,是沈庆之的苦谏救了他的命。“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

      相比于东路军的窝囊,西路军进展非常顺利,一来北魏防御重点在于东线,二来将帅得人。柳元景久历戎行,在雍州多次出征蛮族,勇略相济,为时人称道的名将。薛安都,“少以勇闻,身长七尺八寸,便弓马。”长期驻守在宋魏对峙的前沿,此次北伐率步骑为西路军前锋。庞季明,“年已七十三,秦之冠族,羌人多附之”,可谓老当益壮,对关陕豪族也有很大的号召力。

     西路军八月前部出发,十月柳元景督大队继进。克卢氏,下弘农,十一月即抵陕城外围。柳元景、薛安都等击败北魏援军,顺势攻下陕城,同时,庞法起与当地义军配合攻克潼关。然而东路军连遭败绩,魏军主力饮马长江, “太祖(即文帝)以元景不宜独进,且令班师。”

     从宋军本身而言,东路军兵众,且器械精利,文帝设计的战略即以东路军作为主攻,史有明载(事见《宋书·沈庆之传》,“上曰:……泛舟北指,则确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戍,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间,城守相接,虏马过河,便成禽也。”),绝对实力上并不逊色于西路军,然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是由魏太武帝亲率的号称百万的魏军主力,加之主帅王玄谟并非将帅之才,遭到失败实在情理之中。

      历史也在此后给了王玄谟和柳元景一次合作的机会,使他们的军事指挥才能有了一次直接的比较。臧质起兵反叛,王玄谟和柳元景共同防御。王玄谟作战不利,求救于元景,请求退到元景处合兵一处。元景遣人告诫王玄谟:“师有常刑,不可先退。贼众虽多,猜而不整,今当卷甲赴之。”然后以疑兵之计,率精兵出击叛军,全线告捷。

      元嘉晚期,刘宋确实将才乏人,柳元景之外,堪领全军重任的帅才只有沈庆之了,然而沈庆之反对北伐,故而被文帝斥之不用。元嘉二十七年北伐时为王玄谟的副手,但并未在指挥第一线,而是随萧斌在后方。对于刘宋的将帅乏人,史家也尝叹息不已,沈约在《宋书·文帝纪》中评论道:“虽覆师丧旅,将非韩、白,而延寇蹙境,抑此之由。”

      这次北伐尚有余韵, 魏军反攻,肆意掳掠于江北,文帝兴叹:“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元嘉二十九年,宋军再次北出,依然以东路为主,西路协从。沈庆之再次谏阻,又被斥而不用,被派遣去了对五水蛮的作战前线。而此次北伐,东路萧思话受挫而返,西路柳元景虽然一路奏凯,无奈全局依然不利,北伐再次失败。

      元嘉之治,经不起战争的折腾,于是有了辛稼轩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的无限叹息。

      综观南朝北伐,以刘宋最为积极,尽复汉家旧土虽不可为,然恢复黄河之南并固守之却并非不可及,尤其在北魏迁都之前。当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之时,魏廷对于黄河之南土地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看重的,“魏群臣初闻有宋师,言于魏主,请遣兵救缘河谷帛。魏主曰:‘马今未肥,天时尚热,速出必无功。若兵来不止,且还阴山避之。国人本著羊皮裤,何用绵帛!展至十月,吾无忧矣。’”从对话中,北廷其时对于河南地的态度可见一斑,然而宋廷将略廷谋每失机宜,实为可惜。自刘宋后,南朝渐失江淮地,更无力向北以争天下了。

2007-9-16 15:19 秋色冷并刀
王玄谟是个垃圾,竟然能以寿终,可见刘宋用人治国。。。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