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有关历史问题的三则史料


2007-9-15 11:19 陈光柱
有关历史问题的三则史料

有关历史问题的三则史料
——在中国的“贪欲的欲念”是与“仁”相伴而共同“起源”的

【学习<老子>必须知道的历史问题之一】
●公元前13世纪末——前12世纪初,由(康丁和)武乙的执政的我行我素造成极为不好的风气,他们背叛了武丁的规定,不能公开透明的执政,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感情用事。立即引起了“贞人”的不满和规劝、谏止,欲使这样的行为得到制止。然而,武乙专横跋扈凭借手中的权力,在我们国家第一次野蛮血腥地解散、剥夺、打击、镇压、摧毁了所谓的“贞人集团”!迫使“贞人”四处逃窜,从此在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就没有了“贞人”的位置。这个问题成为我们国家最大的遗留问题,其“毒害”深远而直至现在!(一条被严重歪曲了的历史史事的记录“晚商前期,有一百几十位贞人,这时期贞人势力强大……庚丁以后的晚商后期贞人数量锐减……这时候的贞人已经从前期颐指气使的赫赫大员变为记录例行公事的无名差役。神权的降低于此可以窥见。后期的商王武乙是以‘僇辱’天神而著称的……不再让贞人传达神意,而由商王直接和‘神’沟通。”《中国小通史》[赵北伟主编,上卷,长城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186页。)
●武乙时期,由武乙带头兴起的“贪欲的欲念”(敛财的想法、“贤”的伊始),致使殷商的上层“得”风的泛滥,已经波及全国。在殷商王朝的武乙前后就有九例(十余条)“得”的青铜器上铭文的如实的记载:一、“×得”——殷得爵,(《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青铜器铭文释文:0259条》;二、“得”——殷,(2940条,共有八例:得鼎2、得卣、得觚2、得爵、得罍);三、“得鼎”——殷,(3039条);四、“得父乙”——得父乙觚 殷,(1266条);五、“得亚父己”——得父己甗 殷,(5100条);六、“毌得”—— 毌得觚2 殷,(1157条);七、“亚{得}父丁”——亚得父丁盉 殷,(2244条);八、“亚{得}父癸”——亚得父癸卣 殷,(2592条);九、“亚{得父庚}”——亚得父庚鼎 殷,(3453条)。这个所谓“得”的社会歪风——实质上,就是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普遍风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国,致使殷商晚期的百多年而一蹶不振,也是殷商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这个风气影响毒害中国几千年,其毒根就是“敛财的想法、‘贤’的伊始”,这是后来的被人们忽视了的“武乙祸害之一”!也是《老子》第三章所阐明的问题,是构成《老子》一书的“基点”。
●伴随“贪欲的欲念”的生成,还有一个重要的祸害——“感情用事”(仅凭“王”的意志、想法、念头、“金口玉言”等)的滋生,这就是对武丁所倡导的“公开透明每事问”的“就事论事”(我国最早的“实事求是”)的背叛!而这样的“感情用事”就是“原始”的“仁”!就是“上人” 独断专横凭借感情用事的行为,是右“上”(甲骨文的“上”字,是上面短横,下面长横,也就是现在的“二”字;上下两横一样长,才是后来和现在的“二”字),左“人”而构成的“仁”字。虽然这个时候“仁”(感情用事)的意思刚刚露头,然而“贞人”们却已经认识到它是背叛武丁(就事论事)的非法行为。因此,他们勇于“劝谏阻止”。但是,武乙已经按捺不住他从他的父亲(庚丁)就已经形成的“恼怒”“贞人”的积怨,斥之为“干涉王权”、“干涉朝政”……于是,大开杀戒而无情、血腥、野蛮的镇压、打击、解散、消灭了所谓的“贞人集团”!从此,“贞人”的职位就永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后来的“史官”。显然,由于武乙所倡导的“仁”,经过“贞人”的阻止并未在历史记载之中留下它耀眼的“印记”。但600余年后的“贞人”后裔,却背叛了“贞人”祖宗的作为而走向了反面,重新提倡“克己服礼,天下归仁”而直到现在!2007-9-15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