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7 16:02
XM8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7 14:05 发表
俺想没有人会把解放战争的人口损失跟南京大屠杀等同起来比较。 [/quote]
请你证明一下五胡乱华时期的人口下降和南京大屠杀等同吧
2007-10-7 16:3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7-10-7 16:02 发表
请你证明一下五胡乱华时期的人口下降和南京大屠杀等同吧 [/quote]
这类涉及民族的话题俺就没什么兴趣继续了。很明确的就是杀死敌人士兵跟杀百姓是两码事。
如果你要坚持认为后汉以来的人口损失属于汉人“杀”汉人,俺也无意改变阁下的观点。
2007-10-7 17:32
wwwind
文明倒退???人类历史中没有战争的时间不多吧!
大多数技术首先服从于军事,然后再用于民间。
人口多就代表科学发达?
战争是双刃剑。旧的不去,新的如何来?
不会有人认为没有战争,我们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吧?
2007-10-7 19:24
XM8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0-7 16:31 发表
这类涉及民族的话题俺就没什么兴趣继续了。很明确的就是杀死敌人士兵跟杀百姓是两码事。
如果你要坚持认为后汉以来的人口损失属于汉人“杀”汉人,俺也无意改变阁下的观点。 [/quote]
前面已经说过了,我说的"杀"是害死的意思,是由于激烈的战乱,繁重的徭役破坏了百姓生存的基础 而间接的害死的.和你所谓的杀死敌人士兵,杀百姓这种直接的杀不一样.
2007-10-8 08:1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7-10-7 19:24 发表
前面已经说过了,我说的"杀"是害死的意思,是由于激烈的战乱,繁重的徭役破坏了百姓生存的基础 而间接的害死的.和你所谓的杀死敌人士兵,杀百姓这种直接的杀不一样. [/quote]
这种也能叫“杀”么?:doubt:
俺前面也说了,
[u]桓灵二帝昏庸,灾难反叛可是比前几代要频繁的多。这些都是导致人口下降的重要因素,这些主贴刻意忽略了。
尤其到灵帝后期出现的黄巾暴乱,遍布全国,而且延续时间相当长,这个事件主贴刻意忽略了。
董卓之乱,南匈奴入寇,三辅、三河一代都遭劫,这个事件主贴又刻意忽略了。[/u]
桓帝时到汉末的人口下降,不能不考虑这几条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于军阀们混战而引起的。
而三分局面的形成,恰恰是结束了混战的局面。
三国对峙时,战乱称不上激烈,基本都只有局部性的战争。
徭役么,魏吴两国确实比较重。但还没到破坏生存基础的地步,否则早就该四处出现暴民了。
破坏百姓生存基础的从来都是盗贼、天灾等等,而不会是徭役。
2007-10-8 23:47
778800
大家都想用自己的方法去统一,去解决战乱,当三个英雄同时出现时才会越战死伤越重而已,没有战争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就会有连年不短的战争,难道楼主只看到暂时的战乱没看到长久的和平?,楼主智商低下,目光浅短,观点不敢苟同啊。
2007-10-10 01:30
catsmdx
LZ说得不对,三国鼎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南方的生产力,否则的话在经济中心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在中原,正因为三国的相互竞争,才使后来南方具有了赶上北方的基础。这在客观上绝对是进步。同时,五胡乱华仅仅是由于三国造成的这么简单么?秦末死多少人,结果汉朝怎么没让匈奴灭亡还把匈奴打得跑到欧洲?西晋初年的状况绝对比西汉要好,怎么会出个八王之乱把国也亡了...
而且LZ的历史观很有问题,拿现代人的观念去约束古代人,又从结果出发看问题。这都是很错误的
2007-10-10 15:30
伟人
估计楼主的历史知识也就是《三国演义》,以及小日本的三国游戏来的,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而且是极端的消极历史观。依此历史观,何必抗日?历史上又何必抗金抗蒙?抵抗势必打仗,打仗的后果……劳民伤财,历史倒退……
2007-10-12 06:27
jimmyjames
[quote]原帖由 [i]静淀海[/i] 于 2007-9-22 02:30 发表
想法太幼稚了 你想想 有个人要打你 难道你只是因为打不过他就不打算反击? 懦夫思想! 建议你和谯周张昭去结拜.
还有既然你说刘备打仗就是错,那别人打仗就对了?蜀频繁调动兵力,另外两国调动的就少了?
历 ... 我再告诉你 既然你提到了中华民族 那中华民族就不应该只有汉族吧?
胡人的暴行是一方面 五胡乱华并不是只有负面影响
也有很多正面影响
大量的人口流入使原本贫瘠的南方地区逐渐富庶 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 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 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 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
你看看现在的中西欧 本来那也可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可现在变成数十个国家 就是民族间的排斥[/quote]
西欧的分裂是民族间的排斥?! 还是你去查查里历史吧!
2007-10-13 07:43
索虾王
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战争史,LZ不会以为没有战争我们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这么无知吧?
2007-10-13 08:54
静淀海
[quote]原帖由 [i]jimmyjames[/i] 于 2007-10-12 06:27 发表
西欧的分裂是民族间的排斥?! 还是你去查查里历史吧! [/quote]
很好很好 我的确不知道历史 请你用历史解释一下吧:titter: 别告诉我是因为某帝国的崩溃和某帝国的分裂
既然阁下说毫无民族原因 那请你用“历史”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好了
还有 我说的并不只是“西欧” 而是中西欧!
[[i] 本帖最后由 静淀海 于 2007-10-13 09:02 编辑 [/i]]
2007-10-13 09:08
劉?樂
哎。每次看三國演義,
都覺得天意弄人。
劉備手下那么多能人異士,
天不要劉備一統中原。
就連諸葛亮燒司馬懿天都要下雨幫忙。
終于相信那句話,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2007-10-13 10:02
但丁
战争是不好的,这谁也不能否定,但你想一想东汉末年的官僚制度,选人方式,那时的政府的腐败,而三国的出现使旧的制度改变,虽然官渡前百姓死得多,但也有天灾的关系。三国也是到唐的过程,你不能只反对过程而只注重结果。而且每次历史大的变化总是有理有弊的。
2007-10-13 17:57
E世飞将
看事情要看清楚一点,三国等朝代最黑暗的是政治黑暗和军事割据势力的争战不休。
三国中除了董卓之乱到官渡之战这十年比较黑暗,其它时间比起五胡十六国时代等来说不算黑暗的!
2007-10-13 18:35
loadring2002
回复 #74 E世飞将 的帖子
呃...董卓之亂到官渡之戰是在漢末..不是三國...^^"(此時的君主名義上仍是東漢朝皇帝)
三國時間: 公元220年 曹丕稱帝~公元263年 蜀漢滅亡
魏吳南北對抗:公元263年~公元265年 晉奪曹魏 (嚴格來說,此時己經不算三國了)
晉吳南北對抗:公元265年 ~公元280年 東吳滅亡
所以是漢末黑暗...並不是三國黑暗...^^" 三國的時間其實很短....:qDD+
2007-10-13 18:51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catsmdx[/i] 于 2007-10-10 01:30 发表
LZ说得不对,三国鼎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南方的生产力,否则的话在经济中心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在中原,正因为三国的相互竞争,才使后来南方具有了赶上北方的基础。这在客观上绝对是进步。 ... [/quote]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内外不均衡,人与人之间不均衡.而且所谓的差距,不是由能力造成.
这会成为国家动乱的隐忧.
什么时候统一科举,同分录取,重视体育德育,才能真正创造人才.
统一科举,然后由学校自己内测.
2007-10-14 17:27
E世飞将
回复 #75 loadring2002 的帖子
照此来说,从220年到265年才算三国,那么从220-250年这三十年是没什么战争打的,这三十年间的战都是罗贯中先生夸大的,动不动就来一个“魏兵死者极多”“十去其八”什么的。要知道这是内战,打内战士兵将帅一般可不会那么卖力的。
而250年姜伯约才和魏国开战,所谓的姜维九伐中原也是说的夸张了,是文学作品的需要。没有三国220到265年的大发展,就没有西晋八王之乱时近三千万的中国人口了!
罗贯中先生说蜀国没了时蜀国才九十万人,开什么玩笑,九十万人的国家敢组成三十四的大军??男的老小都上???
蜀国如同少数民族全民皆兵么?
蜀国投降时,算的只是成都等还没被魏国占时的都市里面的人口,汉中,南中等地的人口应不算在那九十万里面,而且还有好多隐居的人口和匿名的人口等。
[[i] 本帖最后由 E世飞将 于 2007-10-14 17:29 编辑 [/i]]
2007-10-15 11:08
chunye
很有创意奥,顶一个:loveliness:
2007-10-25 19:12
loadring2002
回复 #77 E世飞将 的帖子
我想你誤會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漢末戰亂不斷是個黑暗期...而三國並沒有漢末那麼黑暗...^^"(只是回應標題上的意思而己...^^")
相反的三國穩定下來之後,反而有利於民生文化發展(的確歷史的分法三國只有220~263而己,之後就是晉吳南北對抗,因為只剩二國嘛...這部份是歸到晉史去滴...^^")
還有當時並沒有"蜀"國,只有"漢"國(劉備的國號是"漢"),因為魏不承認劉備的漢...西晉跟著不承認...所以三國誌修成之時全部改成"蜀",藉此貶低劉備建國的正統性(孫權亦同...但他佔的是吳地,國號是"吳",這個就沒辦法了....^^")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