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论白起之死


2004-4-19 20:33 唐茂约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秦大夫白乙丙的后人。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1],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便一直活跃在秦国的对外军事活动中。昭王十四年,白起改封左更,旋即担任太尉。第二年,又封为大良造。到昭王二十九年,封为武安君,白起在秦昭王时代可谓爵高位显。另一方面,白起参与了此时期秦国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攻城掠地,不可胜数,尤其是长平一役,名噪天下,可谓战功卓著。但是,到了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白起不仅被削去武安君的爵位,贬为士伍,而且在流放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的途中又被赐自杀,悲惨地结束了显耀的一生。

关于白起之死,司马迁说:“死而非其罪”,死得冤枉,认为白起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想乘胜灭赵,“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于是应侯范睢便向秦昭王进言,阻止了白起的攻赵行动。从此,白起便与秦相应侯范睢结下怨隙,并在范睢的步步打击下,最终被秦昭王逼至绝境。对此,司马迁感叹说:“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2]。这显然把白起之死归因为范睢的嫉妒与排挤。
班固写《汉书》,亦持此观点。《汉书·王尊传》记汉成帝时,守京兆尹的光禄大王尊因遭人诬告而被免官,湖县的三老公乘为王尊而上书皇上,要求明辨是非,其中提到:“昔白起为秦将,东破韩、魏,南拔郢都,应侯谮之,赐死杜邮。”[3]

林剑鸣先生著《秦史稿》,对白起之死的原因基本上仍沿袭传统说法。虽然他认为由《战国纵横家书》可以证明《史记》记载有关苏秦、苏代、苏厉事迹有许多错误,因此,韩、赵派苏代到秦国离间白起与范睢的关系这件事不足为信。但是林先生又断言:“以范睢这样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固有性格来说,完全不必有什么人离间,才使他与白起有隙,长平一战的巨大胜利以及由此造成取得对韩、赵彻底胜利的有利形势,已经足够促使范睢与白起争功的了。”“白起之死固然与昭襄王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范睢在一旁煽动所致,是统治阶级内部将、相争权所酿成的一幕悲剧。”[4]
司马迁、班固和林剑鸣先生指范睢为害死白起的罪魁祸首,理由是范睢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因妒忌白起的军功而加害于白起。而关于白起心胸狭窄的断言,主要依据又有二:其一,范睢凌辱须贾;其二,范睢举荐王稽和郑安平。司马迁针对此两事评价范睢说“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林先生对此亦加以肯定。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范睢,字叔,原为魏国人,曾事魏中大夫须贾,随其出使齐国,因杰出的外交才能而得到齐襄王的青睐,“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范睢虽不敢接受而谢绝,但此事被须贾知道,回魏后向魏相魏齐报告。魏齐大怒,使人将范睢打得肋折齿断,并丢置于厕中,受尽折磨。后来范睢贿赂看守,并装死得以逃脱,藏匿到魏人郑安平家中,化名张禄。又通过郑安平向秦国谒者王稽推荐,被王稽用车偷载入秦国,最后做了秦相。有一次恰逢须贾被派到秦国求和,范睢就趁势对须贾进行报复,“须贾辞于睢,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艹坐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应该说,范睢盛怒不无道理。正如他对须贾所说:“汝罪有三耳。……公前以睢为有外心于齐而恶睢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5]。平心而论,任何人遭此奇耻大辱后,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司马迁认为这是“睚眦之怨必报”,于情于理于事实都不符。对于救命恩人郑安平和王稽,范睢向秦昭王积极推荐,于是“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三岁不上计”。后又任郑安平为将军。范睢知恩必报,也无可厚非。正如范睢对秦昭王所说,“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王稽不仅用车偷偷将范睢带入秦国,而且还帮助范睢躲过了当时专权的秦相穰侯的阻拦,并积极向秦昭王推荐范睢,使得范睢最终能取代穰侯而做秦相。司马迁认为这是“一饭之德必偿”,于情于理于事实也不符。尽管后来王稽与郑安平都有辱使命,先是“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后是王稽暗地里“与诸侯通”,出卖秦国利益而遭诛。按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秦昭王并未追究范睢的责任,反而对他多有安抚,“加赐相国应侯食物日益厚,以顺适其意”[6],这说明秦王并没有要范睢对王稽与郑安平事件负责。

再从范睢的结局来看,《史记》与《战国策》的记载大体相似。相继发生了郑安平之事和王稽之事后,范睢还是感到有些不安,此时,燕人蔡泽入秦,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之语劝范睢,暗示他功成身退,适时让贤。范睢便称病辞相,并主动向秦昭王推荐蔡泽代替自己为秦相。由是观之,范睢可谓高风亮节,不是心地窄小之人。如果依林剑鸣先生所说,范睢是在秦昭王五十二年因郑安平和王稽之事被牵连而致死,范睢的结局并不光彩,司马迁的记载与《战国策》一样有虚构之处[7],那么,司马迁在此处为什么要回护范睢呢?既然在此之前,司马迁一直认为范睢是心胸狭窄之人,最后又何必要替他编造一个伟大的结局?这显然无法解释。

既然范睢并不是心胸狭窄的人,那么他出于嫉妒而排挤甚至诬陷白起的前提就不成立。白起之死的真正原因,应该从白起自身及白起同以秦昭王为代表的秦政权之间的矛盾来探寻。白起性格暴躁,为人桀骜不逊,这是造成他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三十四年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13万;同赵将贾偃战,沉其卒2万人于河中。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5万。尤其是长平之战结束时,“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秦。起计曰:‘前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折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8],据统计,自秦孝公以后,至秦始皇十三年止,秦国军队在各次战役中杀人总数,可查的约为1655000人,而白起为将时就斩首920000人。此巨额数据一方面证明白起指挥有方,作战勇猛,另一方面也是他性格残暴的写照。虽然战争是当时历史发展选择的方式,对社会生命财产的破坏不可避免,但一些统治阶级人物性格的残暴,嗜血成性,加剧了这种破坏。

白起性格的残暴,必然导致他居功自高而桀骜不逊,这势必与秦昭王发生冲突。长平之战刚结束,白起立即准备乘胜灭赵攻韩,一方面再次攻占上党,命王齿乞率一路军攻赵武安皮牢,命司马梗率一路军攻赵太原,自己统率主力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另一方面,“遣卫先生说昭王,请益兵粮”。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虽然最终是以秦国的取胜而结束,但也使秦国元气大伤。从参战的军队来说,“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9]从秦国的经济方面来说,影响就更为深远。今人马非百先生据《战国策·赵策》载“秦王曰‘前年国虚民饥’”等语得出结论说,“当长平战后,秦大饥”。[10]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范睢劝说秦昭王:“五苑之草著、蔬莱、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尽管昭王认为这样做“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会乱了秦法而不同意[11],但困难到要发国家苑囿以济民的程度,足以见问题的严重。这种情况决定了秦国已不能紧接着再发动一场大战,而白起派卫先生向秦昭王请求增加兵力和粮草,就给秦昭王出了一道难题。苦于史料的不足,今天我们很难考证卫先生之死的真相(杨宽先生著《战国史》有“白起遣卫先生请益军粮,结果被范睢害死”之言。),但从后来秦昭王对白起所言“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12]来看,秦昭王认为白起试图立即攻灭赵国的计划是很不现实的。如果卫先生仅仅是因请益军粮之事就被处死,那么就已经是给了白起一个警告,但是,当秦昭王依范睢之计,认为秦兵暴师于外时间过久,宜息兵休整,从而同意韩、赵割地讲和的请求,制止了白起的军事行动的时候,白起大为恼火,从此托病不再领兵出征,以此要挟秦昭王。这使得君臣之间的矛盾超出了政见不同的范围,向着恶化的方向发展。而范睢作为秦国的丞相,有权对时局的发展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为秦昭王提出对策,因此,不能认为秦昭王依范睢之言阻止白起的军事行动,就是范睢出于私利而迫害白起,实际上是当时的客观条件迫使秦昭王和范睢不得不这么决定的。

然而,形势的发展出乎秦昭王和范睢的意料。当初秦国停止白起的军事行动而答应韩、赵的求和是有条件的,即“割韩垣雍、赵六城”。但秦国退兵后,只有韩国献出垣雍,赵国则不愿割让六城,而且还遣使出齐,欲联齐以抗秦。对此,秦昭王当然不能容忍,下令白起率兵伐赵。白起托病不愿领命,秦昭王便对他说:“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13]从秦昭王的讲话来看,他也看出了白起负气的原因,委婉地解释说原先制止白起的攻赵活动,是当时国力不济,现在国力得到恢复,可以攻打赵国了。但是,白起还是不愿出战,因为他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取胜的有利时机。

尽管白起不同意伐赵,但秦昭王主意已定。在白起不愿领兵出征的情况下,秦昭王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赵。但是,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统率的秦军在邯郸受阻而不能前进,将士伤亡颇多。为解此困境,秦昭王再次令白起领命代替王陵,而白起虽病愈仍不肯就命。由于前方战事吃紧,万分焦急的秦昭王只好派范睢去劝说白起。范睢对白起说:“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但白起还是坚持原有立场,说当初破赵军于长平时,“不遂以时乘其振忄瞿而灭之,畏而释之。”这就使赵国有了喘息之机,因此攻赵会得不偿失。他坚决不肯领命出战。对此,秦昭王非常生气,他说:“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更加增加军队,并派王齿乞代替王陵,继续猛攻邯郸。但由于赵国防御极强,秦军在邯郸与赵军又苦战八、九个月,仍就毫无进展。然而,而对秦国如此难以收拾的局面,白起不仅不替秦昭王排忧解难,反而指责说:“不听臣计,今果何如?”秦昭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秦昭王亲临白起府邸恳求白起,说明秦昭王已到束手无策的境地。“如君不行,寡人恨君。”话说到这种程度,也说明秦昭王对白起的恼怒已达极点。可白起对秦昭王的劝说还是无动于衷,他对秦昭王说:“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14]看到白起竟然以死相抗,秦昭王拂袖而去,随即下令削去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贬为士伍,并流放到阴密。由于白起称有病在身,故未立即成行。

为了扭转战局,秦昭王接受了范睢的推荐,启用郑安平为将军,使其为进攻邯郸的主帅。但事与愿违,三个月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春申君亦派将军景阳率大军北上求解邯郸之围。攻击邯郸的秦军在赵军和魏、楚军队的夹击下大败,郑安平“急,以二万人降赵”,赵封其为武阳君。王齿乞所领秦军也溃不成军。魏、楚军队乘胜追击到河东,继续在河东取得胜利。消息传来,秦昭王悲愤交加,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离开咸阳到阴密去,白起只得启程。“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15]。一代名将白起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林剑鸣先生认为,在秦昭王强令白起为将的整个过程中,范睢扮演了不光彩的煽动者角色,因为“范睢早就准备用自己的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16]虽然我们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证明郑安平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能确认郑安平担任统帅一职是否名副其实,从而判定范睢举荐郑安平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但我们可以肯定,秦昭王是在再三令白起,甚至恳求白起领兵出征未果的情况下,才不得已任用郑安平的。如果白起能顾全大局,领昭王之命,就不存在范睢推荐郑安平和昭王任用郑安平的可能。林先生还认为,当秦军败绩传到咸阳时,秦昭王只是令白起立即离开咸阳,而追加自裁的惩罚是在范睢及其同党的挑唆下所为。但是,我们从史料“秦昭襄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中,看不出谁是范睢的同党,也看不出说白起心中不服的人就是范睢,这是秦昭王与范睢及群臣议论白起的一句话。因此,对白起之死,范睢并无责任。事实上,秦昭王三番五次令白起出山主持与赵战事,白起却因前次攻赵被阻而负气不肯就命,当攻赵之事最终遭致失败时,无可奈何的秦昭王惟有除去白起方能解心头之恨,白起之死是不可避免的,无须人再做火上浇油之事。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史上,秦昭王时代是一个重要时代。在秦昭王统治的56年间,秦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基本上奠定了日后统一全国的基础。考此变化的关键,一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就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到此时更加完善,二是秦国确立了远交近攻的作战方略。从前一方面来说,范睢自魏到秦,上书秦昭王:“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为其割荣也。”并明确说:“今臣闻太后、穰侯用事,高阳、华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正是在范睢的劝说之下,秦昭王毅然向当时专权的魏冉集团开刀:“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17],并拜范睢为相。这就是后来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这极大地促进了秦国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虽然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并不完全等同于王权的加强,但王权肯定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而有所加强。加之秦昭王在位时间较长,也足以促进王权的强化。在此背景下,其一,将与相之间的矛盾不致于恶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因为强大的王权足以能控制住相或将,不致于使哪一方的势力恶性膨胀。其二,任何一个臣下与王上的对抗只能是以卵击石,是不识时务之举。因此,白起之死也不是什么将相之争的结果,是白起因为负气而坚持与秦昭王较劲的必然结果。

从后一方面来说,在秦昭王前期,秦国与关东六国之间时战时和,变化不定,总的形势是秦、齐、楚的关系为斗争的主流,秦时而联楚斗齐,时而联齐斗楚,其他国家则依违于秦与齐、楚之间。在此复杂的斗争中,秦国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秦国当时并未显示出军事上应有的优势,而是被动地受制于合纵连横斗争。范睢入秦,向秦昭王提出了一条扫灭六国的作战方略,即“远交近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因此,他建议主攻三晋。此建议也为昭王所采纳并付诸实际,长平之战就是在此方略指导下进行的。秦昭王制止白起继续攻赵之事,是考虑到长平之战后需要有所喘息以恢复国力,并不是放弃首攻三晋的既定方针。当情况稍有改观,秦昭王是一定要发动攻赵之战事的。但后来秦昭王重新发动攻赵之战后,白起却坚持己见,对秦昭王说:“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18]白起说出这样的话让人十分惊讶,其一,常年领兵作战的白起,本应谙熟战争在国之兼并中的作用,此时却认为合乎了正义,便可令诸侯,定天下。其二,白起此时的主张与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相抵触。因此,随着秦国统一方略的确定和统一战争的发展,白起一定要被形势的发展所抛弃,那么,白起之死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总之,白起不是死于范睢出于任用私党或相将争权的嫉妒与迫害,而是死于其本人暴躁的性格,死于其居功高而桀骜不逊从而同秦昭王产生的冲突,死于其不审时度势从而与秦国的既定方略发生的矛盾。我们既要肯定白起卓著的战功及其为秦国的统一事业做出的贡献,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白起的不足,切不可爱屋及乌,将白起之死轻易地归因为范睢,从而造成历史冤案。
[参考文献]
[1][2][8][9][15]史记·白起王剪列传[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2331;2335~2337;2335;2337;2337.
[3]汉书·王尊传[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3235
[4][7][16]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1981.265~267;276;267.
[5][6][17]史记·范睢蔡泽列传[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2414;2417;2412.
[19]秦集史[M](上).北京:中华书局,1982.199.
[11]韩非子·外储说右下[M].南京:江苏人民,1982.478.
[12][13][14][18]战国策[M].标点本.长沙:岳麓书社,1990.328,328,330,330

2004-4-20 00:53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tdlzxq[/i]于2004-04-19, 20:33:29发表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秦大夫白乙丙的后人。 [/quote]
这句话似乎有待商榷。
《新唐书》是记载孟明视有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东周列国志》真是误人,根据蹇叔哭师硬把白乙丙说成是蹇叔儿子,再把西乞术提一级,搞得孟明和两个儿子成了兄弟辈  ),白起就是白乙丙的后裔。但白居易在他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却认为白起是楚国公族白公胜的后代,也是他自己的祖先。不过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一定可靠,至少司马迁也拿不准,就简简单单写个“白起者,郿人也”。

2004-4-20 10:35 白木
[quote]原帖由[i]跋锋寒[/i]于2004-04-20, 0:53:31发表
这句话似乎有待商榷。
《新唐书》是记载孟明视有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东周列国志》真是误人,根据蹇叔哭师硬把白乙丙说成是蹇叔儿子,再把西乞术提一级,搞得孟明和两个儿子成了兄弟辈  ),白起就是白乙丙的后裔。但白居易在他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却认为白起是楚国公族白公胜的后代,也是他自己的祖先。不过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一定可靠,至少司马迁也拿不准,就简简单单写个“白起者,郿人也”。 [/quote]
百里溪和蹇叔是秦国同时代的两大谋士
其中百里溪是孟明视的父亲   孟明视两子  西乞术和白乙丙  其实他们都姓百里
但初百里溪外  后面几个的前两字是"号" 后一字是名  真是古怪

有空我去查下家里的"春秋故事"里面解释的比较明确的

2004-4-20 14:30 maverick
[quote]原帖由[i]tdlzxq[/i]于2004-04-19, 20:33:29发表
,秦国军队在各次战役中杀人总数,可查的约为1655000人,而白起为将时就斩首920000人。此巨额数据一方面证明白起指挥有方,作战勇猛,另一方面也是他性格残暴的写照。
[/quote]
白起杀人巨万并不能说明他性格残暴

其一:两军对战,你不杀我我便杀你,打战必然杀人,何况白起指挥过72战

其二:如何对待俘虏是与国策有关的,想想坑杀了40万的赵军,对赵国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就可以知道这种做法的正误,如果放了他们,白起如何实现接下去灭赵的战略,那时候的赵国应该已经是空壳了,秦王不在前线,得不到一线情报,再加上亲信的点播,自然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决定

对于史书的记载,我觉得它只是记下了总所周知的内容,假如:范睢在某个密室和秦王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史官也未必知道,所以并不能说明范睢不是罪魁

白起虽然是军事方面的天才,但是政治方面的白痴,很容易就会被卷入政治的漩涡中,想想多少名将都是这样被害死的阿

2004-4-20 20:27 唐茂约
[quote]白起杀人巨万并不能说明他性格残暴[/quote]

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觽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觽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觽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觽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觽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2004-4-20 21:24 maverick
[quote]原帖由[i]tdlzxq[/i]于2004-04-20, 20:27:25发表

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觽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觽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觽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觽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觽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quote]
这段话主要是说杀人如麻造成的长远影响吧(楼主能不能说些自己的意见,看古人的话很累的)

但是这也要看情况阿,像长平这样的情况,诸位觉得是坑还是不坑呢?
坑杀40万,赵国一下子就没战斗力了,就如老虎拔掉了牙齿,任你鱼肉!否则呢?这么多的俘虏要消耗多少粮食,若干脆放了,他们卷土重来怎么办?
作为一个统帅,考虑的是如何战胜敌人,而非千秋万代的将来,何况对方是个个红了眼不要命的死对头!
我觉得白起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厚待俘虏是要在一定基础上的

这是我的看法

2004-4-20 23:22 yingzheng
现在想想,他那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
长平之战秦付出的代价不比赵国小,可以算是惨胜
如果放回去,反而是自己大伤元气,赵国的损失到小了不少,万一赵国来个反戈一击,那时危险的就是秦了.

2004-4-20 23:25 秋孤寒
是啊,这不就是所说的消灭敌有生力量吗,解放战争时期用的是“解放”的办法,这显然在那个年代是行不通的,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白起所为虽然在道德上有所亏欠,但对秦国却是大大有利的,这和性格虽有些关系,但并没有直接因果,倒推更是不妥。

另外古人的思维和现代也很不相同,不仅果于杀戮,包括对敌和对己,甚至一些行动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比如著名的“二桃杀三士”,这时候是不可能再发生的(倒有可能先干掉他人而不是自己)。对白起的考虑过于现代化了,对范睢也是如此。

2004-4-21 09:06 马岱
杀降和普通的屠杀是不同的,杀降未必会有好效果,杀降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方军队不再做投降的打算,誓死作战到底,从此之后各国凡与秦军交战,必定力敌,宁死不降,“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於剧战也”。

除非能象蒙古人一样把对方杀绝,但秦国只是把赵国打残而已,还有其他五国,秦国实际得不偿失。

即使在古代,杀降行为同样人所不齿,同样项羽杀降也为后来的失败留下了祸根。

2004-4-21 17:55 皓月如水
白起终究是个武人~~~~
可怜..........

2004-4-24 01:19 唐茂约
加精了

2004-4-27 09:13 tty1
你的论证方式:
1 范睢报恩、报仇是应该的,所以范睢并不心胸狭窄。
2 范睢不是心胸狭窄,那么他出于嫉妒而排挤甚至诬陷白起的前提就不成立,所以他一定没有排挤甚至诬陷白起。
3 白起惹怒了秦王,所以白起的死应归罪与秦王,与范睢无关。

论据不充分。
用同样的方式可以论证岳飞的死与秦烩无关。

2004-4-29 23:50 唐茂约
[quote]原帖由[i]tty1[/i]于2004-04-27, 9:13:52发表
你的论证方式:
1 范睢报恩、报仇是应该的,所以范睢并不心胸狭窄。
2 范睢不是心胸狭窄,那么他出于嫉妒而排挤甚至诬陷白起的前提就不成立,所以他一定没有排挤甚至诬陷白起。
3 白起惹怒了秦王,所以白起的死应归罪与秦王,与范睢无关。

论据不充分。
用同样的方式可以论证岳飞的死与秦烩无关。  [/quote]
大哥,文章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欢迎大家来讨论。
但如果说用同样的方式可以论证岳飞的死与秦烩无关的话,是不是tty1 兄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2004-5-1 12:48 秋孤寒
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可能没有考虑到,白起是穰侯所举荐以代向寿为将的,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不错,而范睢恰恰是通过打击魏冉而上台的,先讥其越三晋而攻齐,再说其擅权专制,从而使秦昭王免冉而相范睢。要说他一点都不担心猜忌白起是不合道理的。

2004-5-1 12:57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04-20, 10:35:49发表
百里溪和蹇叔是秦国同时代的两大谋士
其中百里溪是孟明视的父亲   孟明视两子  西乞术和白乙丙  其实他们都姓百里
但初百里溪外  后面几个的前两字是"号" 后一字是名  真是古怪 [/quote]
不过据《史记。秦本纪》载“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则西乞术为蹇叔子无疑,而白乙丙也是,且《吕氏春秋。悔过篇》杨倞注云白乙丙一名申,蹇叔子也。不知孰是?

另《战果策。赵策》称白起为公孙起,则应为秦公族也。

2004-5-9 01:00 飞龙在天
关于西乞术和白乙丙是属于哪一氏,不可根据个别古籍来下结论,尤其不可以《史记》为基本依据,当然《新唐书》就更不可信了。《左传》上没有明确记载西乞术和白乙丙的姓氏,只记载了孟明视是百里氏,或为百里奚之子。《广韵》就说西乞是复姓。不过孟明是字,则按照古人行文规则,可能西乞、白乙也是字。特别是白乙,“白”可能是“伯”字的假借字,而以“丙”为名,以“乙”为字又符合古人名字互为表里的习惯,非常可能是字。后人可能认为《左传》作者在这里承上省略了“百里”这个姓氏,从而推断西乞术,白乙丙也是以百里为氏的,所以认为他们两人是孟明之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旁证,不可为确定的结论。

2004-5-11 19:27 YellowBird
白起的军事才能是无庸质疑的,他说不可伐赵,自然是有一定原因的。赵虽长平大败,但已经恢复了部分元气,还未到一战可下的地步;还有有了长平之战的教训,赵军更不会轻易进攻,而会拒险死守,更增加了战争的难度。何况其他国家也可能增援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白起拒绝伐赵绝不仅仅是负气只举,不过他对秦王的态度也的确不好。只能说他的死是各方面综合的结果,有他自身的脾气的缘故,而范睢在幕后的煽动更是加速器。

2004-5-29 01:18 六月飞霜
[quote]原帖由[i]跋锋寒[/i]于2004-04-20, 23:25:07发表


另外古人的思维和现代也很不相同,不仅果于杀戮,包括对敌和对己,甚至一些行动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比如著名的“二桃杀三士”,这时候是不可能再发生的(倒有可能先干掉他人而不是自己)。对白起的考虑过于现代化了,对范睢也是如此。 [/quote]
说的对啊,真知灼见!!!

强烈推荐tdlzxq为节度使!!!

2004-5-30 17:16 扶楠
我其实很同情白起。他真不愧为战神。然而他屡次拒绝再次出战的确是有取死之道。尽管后来范雎多少也因为白起的缘故受到秦昭王的批评,但是当时白起实在不该和他和不来。

2004-5-31 23:40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hqqkq[/i]于2004-05-30, 17:16:24发表
我其实很同情白起。他真不愧为战神。然而他屡次拒绝再次出战的确是有取死之道。尽管后来范雎多少也因为白起的缘故受到秦昭王的批评,但是当时白起实在不该和他和不来。 [/quote]
这应该也算正常,白起不是个政治家,而是个战将,而且颇有点时下流行的“职业”的味道(春秋战国时期特色,有法家、纵横家,自然也有兵家),他关心的只是能不能打赢,而不是要不要打,王翦同样有征楚需六十万人不可的举措。

至于和范睢和不来,估计有穰侯之原因。

2004-6-1 18:44 hooh
一世杀四十万,后世世做猪,以还前债耳。

2004-6-1 23:36 jsj-lover
白起终究是个武人.
出来带兵打仗外,对于政治却是个失败者.

2005-3-6 05:05 孤星月
其实白起的死和当时的政治是有关的~
范雎和军方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拌倒了白起,无疑也是对对手的一个打击~
即使白起没有坑杀这么多降卒,他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被贬的。
历史上有多少“狡兔死,走狗烹”的事啊~

2005-3-6 11:31 5288123
[quote]原帖由[i]maverick[/i]于2004-04-20, 21:24:12发表
[quote]原帖由[i]tdlzxq[/i]于2004-04-20, 20:27:25发表

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觽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觽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觽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觽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觽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quote]
这段话主要是说杀人如麻造成的长远影响吧(楼主能不能说些自己的意见,看古人的话很累的)

但是这也要看情况阿,像长平这样的情况,诸位觉得是坑还是不坑呢?
坑杀40万,赵国一下子就没战斗力了,就如老虎拔掉了牙齿,任你鱼肉!否则呢?这么多的俘虏要消耗多少粮食,若干脆放了,他们卷土重来怎么办?
作为一个统帅,考虑的是如何战胜敌人,而非千秋万代的将来,何况对方是个个红了眼不要命的死对头!
我觉得白起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厚待俘虏是要在一定基础上的

这是我的看法 [/quote]
你说的对.这是你的看法.一个几千年后的人的看法.....................................

2005-3-7 00:14 魏其侯
白起杀人无数,到头来被迫害,也算报应了

2005-3-14 15:21 扶楠
战国莫不如此。“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岂独白起?其实,又岂独战国?一将功成万骨枯。说到底,百姓、士兵虽则无辜,却也只有承当帝王将相功成名就的牺牲品——不要问我什么“你若是被杀的百姓还会不会这么说”这类话,我可以明确的说,我当然不乐意被杀,可如果上天安排我当时就是被杀的一名,我也没办法,是无奈也无法抵抗的事情。反正历史上杀人的事多了,看的有些麻木了……挨个替死者叫屈吗?挨个批评杀人者吗?没必要也批不过来,凡是能留名到今天的,能有几个圣人?啊对了,孔子不是还杀了少正卯吗?只不过,白起一次杀的多了点,因而也就成了口实……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就在于量的问题上,而质其实都一样——杀人

2005-3-14 15:29 吴三桂
[quote]原帖由[i]飞龙在天[/i]于2004-05-09, 1:00:54发表
关于西乞术和白乙丙是属于哪一氏,不可根据个别古籍来下结论,尤其不可以《史记》为基本依据,当然《新唐书》就更不可信了。《左传》上没有明确记载西乞术和白乙丙的姓氏,只记载了孟明视是百里氏,或为百里奚之子。《广韵》就说西乞是复姓。不过孟明是字,则按照古人行文规则,可能西乞、白乙也是字。特别是白乙,“白”可能是“伯”字的假借字,而以“丙”为名,以“乙”为字又符合古人名字互为表里的习惯,非常可能是字。后人可能认为《左传》作者在这里承上省略了“百里”这个姓氏,从而推断西乞术,白乙丙也是以百里为氏的,所以认为他们两人是孟明之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旁证,不可为确定的结论。 [/quote]
[秦大夫白乙丙]

2005-3-15 01:03 我不是迭戈
白起拒绝出战是认为战争时机不好,他出战也要败~~一位优秀的统帅不仅要有无畏的勇气,还要有冷静的品格~~~~~
再说了,长平之战后,各个诸侯有重新联合起来了,能行吗/

2005-3-17 12:09 赵星文
[quote]原帖由[i]hqqkq[/i]于2005-03-14, 15:21:46发表
白起一次杀的多了点,因而也就成了口实 [/quote]
所谓"杀降不祥"不管你杀的多还是少,<<史记>>上就表达了李广因杀了800投降的匈奴而不能封侯看法.

2005-3-26 17:51 sh12345
无他,功高盖主罢了。

2005-3-26 17:54 sh12345
皇帝要杀个人是很容易的,因为人无完人,总是可以找到借口的。

2005-3-26 18:00 superzz_0
我认为白起不是残忍,而是比较冷酷,太过理性以至于做出很多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
至于其死,很简单的道理,不从君命.......

2005-3-27 23:39 5288123
谈不上白起残忍..我觉得一个人冷静到了及至就变成冷酷了,白起可能就是这种人

2005-3-28 13:42 曾国藩
[quote]原帖由[i]唐茂约[/i]于2004-04-19, 20:33:29发表
从后一方面来说,在秦昭王前期,秦国与关东六国之间时战时和,变化不定,总的形势是秦、齐、楚的关系为斗争的主流,秦时而联楚斗齐,时而联齐斗楚,其他国家则依违于秦与齐、楚之间。 [/quote]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齐、楚国虽强,但他们偏处一隅。
真正唱大戏的是三晋——赵国的骑兵、魏国的步兵、韩国的铁器。

2005-3-29 11:43 surfrider
不知道称得上战神的除了他还有谁?

2005-3-29 16:36 change
古之名将,很少有好下场。彭大帅也是如此。
名将和名相容易让主人杀掉。
王翦在这方面要强很多。

2005-4-20 13:07 alc111
汉武杀大臣是有名的,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天下人才多了,为我所用才是人才。白起放在汉武,估计早就被族了。就当时的封建统治来说,也由不得白起如此态度对待统治者,所以这是个态度问题

2005-4-20 13:14 十年一剑
可怜的白起

2005-4-20 13:33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唐茂约[/i]于2004-04-20, 20:27:25发表

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觽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觽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觽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觽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觽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quote]
何宴这种人要是懂得什么是战争,就不会出馊主意让曹爽伐蜀了.

2005-4-20 13:54 当阳侯杜元凯
另外,秦军斩首多并不能一律归为将领性格.商鞅变法的一系列措施被记载于商君书中,里面明确记载对一般士卒,斩首1个可以获得田1顷(1.8公顷)宅5亩(0.7现代亩),一个士兵最多可以获得4个斩首的奖励.秦对军人论功行赏,也基本上是严格按照法令执行的.这样的法令下当然士兵会以歼敌为唯一目标.因此史载秦军作战极为勇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白起之死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