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9-20 11:29
暂时发言马甲
哈哈,这就是你的依据?子午道一方面直抵长安,一方面有新旧两条,新道始于南北朝,多读书吧!
-------------------------------------------------------------------------------------------
哦, 多读书的那个大师居然拿这"新道"起于南北朝的行走时间去讨论三国时期的? 还哈哈哈得那么开心? 是不是你自己不记得你自己拿这个来干嘛的了?
哈哈,你说司马懿至孟达之新城“路距800里”,而实际上呢?孟达说的是宛距离洛阳八百里,去其所处之所千二百里,这在之前我已经指出了,你非但不承认错误,还拿着个为自己辩解说你说的是“八百里是平川大道”,即便承认你说的对,那么还有四百里的非“平川大道”了?而子午道长六百六十里,褒斜道、傥骆道皆四百余里,也就是说,按你这意思看来,司马懿与张郃的行军难度即便相差,也相差得不多。当然了,这是假设你的话是真的,实际上从你这话所表达的意思来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你说的是宛至新城仅八百里,而且都是平川大道。
-------------------------------------------------------------------------------------------
笑, 承认错引跟跟你扯皮是两回事, 你既然要扯平川大道不肯面对你说过的司马懿能8天走1200里张合也能, 那么我自然只说了800里平川大道, 没说1200里. 你要扯我陪你扯.
跟张合差不多? 看来入蜀除了栈道外就都是平川大道了? 你是在表达意思了? 要不要扯啊? 无忧大师?
哈哈,既然你承认了李白的诗句是夸张,那么就够了,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
哈哈, 既然你承认没有一个人夸张过宛到上庸的道路难入登天, 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转移话题”?你说你夸张,而你给的只是这句话,在之前并没有说是“平川大道”,而我说是“八百里”,怎么会是“转移话题”?而且,这会儿你承认“八百里”是“引错”,而前面却说“我说的是800里平川大道”,岂不是自相矛盾?直接承认了自己的胡搅蛮缠!
-------------------------------------------------------------------------------------------
我说夸张, 你把错引的地方当夸张, 我直问你张合跟司马懿的道路差别, 你跑去说不全是平川大道就行了, 谁在胡搅蛮缠??
你要纠住一个地方不放, 不肯去证明你说过的那句"司马能做到张合也能做到"的前提条件. 我当然乐意跟你扯皮.
哈哈,这个数字又是从何处得来的?司马懿在未达未反之时便“潜师进讨”而八日至其城下,还去见曹叡再讨伐孟达花了十多天?而史书记载得很明确,是“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可见紧急了,张郃以此为先,将营中事务托于他人便可,何必亲自安排妥当?而张郃轻骑兼行,两日从方城赶不回河南城?
-------------------------------------------------------------------------------------------
哈哈, 这个数字从何得来的? 1汉里约合0.8316市里(参杨生民《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你不是很多书可看的么, 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市里等于多少公里.
那是孟达判断的事情. 别问我. 要问问孟达去.
驿马从长安到络阳告知魏明帝不花时间,明帝商议出对策不花时间,帝驿马召张合不花时间. 所有时间就只花在张合回洛阳的2天里. 太牛B了.
"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
其次, 召了张合回京后, 才亲幸河南城, 送张合出行(大概某个大师以为张合到京是没到洛阳直接在河南接命出发了吧???)太牛B了. 直接把到京二字给忽略掉了, 以为明帝所有事情都在张合回来的路上就准备好了. 强, 太强, 实在太强大.
哈哈,别说,子午道确实是最长的,但其直出长安,其道也分新旧两条,你还是多读书,看能不能拿出子午道易行的证据。
-------------------------------------------------------------------------------------------
:!*不知道谁拿这"新路"的时间来当证据的呢?
最长的艰险道路, 居然还要走? 明明有短点, 又容易走点的路, 出了谷口还是"平川大道"(无忧大师语)都不走, 看来子午谷比无忧大师那"平川大道"更容易跑了吧?
哈哈,我是针对此处而言的。
-------------------------------------------------------------------------------------------
果然是断章取义的高手, 学士说按同样的速度10日1500里. 恐难达到.
你回句说15日够了, 难道直接就忽略学士提的前提? 逃避吧, 继续逃避吧. 你爱当懦夫没人挡着你.
[[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9-20 11:46 编辑 [/i]]
2007-9-20 11:42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9-20 09:52 发表
足下没弄清我的意思,的确,曹操五千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是不带辎重和马甲的,且已是极限;但自陈仓告急于长安的通信之骑,却可以是单骑或数骑,也没有任何辎重或配备马甲,而且其马必是良马,又沿途可以 ... [/quote]
古代以日行千里称为"神驹天马", 你换再多匹马, 换多少个人, 速度总有个极限. 陈仓至于长安, 再由长安到洛阳路遥千里,且海拔高, 马匹消耗和人的消耗更大. 再快的马, 不用多少时间能跑完???到底是多少时间? 还必是良马呢. 算他1天不停的跑. 比曹操快一倍够多了吧? 通知到达洛阳也得是2天2夜的时间. 魏明帝一收到消息, 不多思索, 立刻就先召张合回来, 行. 洛阳到宛800里. 到方城又是多少里呢? 驿马通知到张合, 最快也2日1夜了吧? 这时候问题的重点来了. 张合闻讯立刻上马回洛阳, 驿马和驿报的可以途中换人, 张合能连续不眠不休的赶回京城然后立马又急行军率军出发? 借问句, 这还叫正常人么??让你坐24小时的车不睡觉你受得了? 更何况是骑马? 等张合到了京城, 怎么也要给张合休息吃饭的时间, 养足精神再率军出发. 这么掐指一算. 至少, 我说的是至少也得7天了. 你那什么鬼至少都有15天是怎么得出来的?
2007-9-20 11:54
轩辕无忧
[quote][color=Red][size=4]这次战役可以说是诸葛亮在没有准备完全的情况下,仓促出兵的。[/size][/color]
第一个问题
1.背景方面,此年初刚刚败回汉中,按常理不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出兵,原因是七八月间孙权大破曹休于石亭,“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可见,诸葛亮是临时决定抓住机会,不可能准备非常充分。
2.这次出兵内部看法不一,为此诸葛亮还上了《后出师表》来做到统一内部意见。
3.此时诸葛亮北伐用兵的重点仍然在于陇右,而这次出兵从散关直取陈仓,可见是利在急战。陇右有当地的粮草供给一部分,而秦岭则不然。(最后一次北伐出斜谷,原因是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很重要是在斜谷邸阁备粮,加上前几次取陇右并不成功,因而采取的直捣腹心的战略)。
第二个问题
陈仓、南郑相去甚远,“救至,引退”,如何理解?[/quote]
[size=4]《魏志.张郃传》记载:“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可见,“关中空虚”始自于此。而魏国原本就是预备曹休、司马懿两路伐吴的(《魏志.贾逵传》记载:“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所以诸葛亮若欲乘机北伐,必早有准备,曹休之败,更是坚定了诸葛亮北伐的决心,而上《后出师表》,以申明其意,从这来看,更不可能是仓促之间。
至于《魏略》所载“救至,引退”,我也是质疑了的。因为关中空虚,曹真不可能使费耀率足够的援军前往陈仓,再者,若费耀等援军足够,曹叡何必使张郃紧急督军前去解困?而且,长安至陈仓,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诸葛亮与郝昭攻守二十余日才到,可见,诸葛亮兵退的原因,是张郃至南郑无疑。[/size]
2007-9-20 12:09
轩辕无忧
[quote]那召张郃的时间呢?秦岭地势的影响呢?魏延的奇袭策略,正是急行军出其不意,从褒中(非汉中,尙在在南郑北)处子午谷到长安尚需要10日。斜谷道从来没有作为驿道,子午谷虽略长,却因平易多次作为不同朝代的关驿大道,其难易自可见证。(子午道虽分前后,但古者虽东但直,后者虽西且曲,里程当差不多。)
曹操追刘备是在刘备兵力较曹操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前提下,曹操才敢于作出这样的决定。
张郃只带了三万的“首都卫戍部队”,这三万人绝不可能全是骑兵,他如果是去围南郑,敢于象曹操那样做的话,张郃应该早死了百八十次了。。。
如果这样的战略凑效,第一次西援,就应该去围南郑,那时候的诸葛亮在天水一带,围魏救赵岂不是更有效,何必去街亭?[/quote]
[size=4]《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谷长六百六十里”,而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所行的距离,相对来说不会相差悬殊,而魏延说:“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见,这是一个最高期限。曹操的例子只是用来说明通信,请不要误解。
《魏志.张郃传》记载:“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可见,这应是精锐,因为“武卫”、“虎贲”二营的精锐之士都给张郃使用了,这决定了张郃三万人的素质高,而且三万人不算多,可以保障快速行军,张郃“晨夜进至南郑”而非“围南郑”,这点区别是很大的。至于张郃西援街亭——足下开玩笑了,当时曹真督诸军在眉,而诸葛亮也留了赵云、邓芝据箕谷充当“疑军”及防范魏军自斜谷入汉中,张郃再去“围魏救赵”,岂不中了诸葛亮之计吗?[/size]
2007-9-20 12:15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9-20 12:09 发表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谷长六百六十里”,而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所行的距离,相对来说不会相差悬殊,而魏延说:“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 ... [/quote]
魏延劝说诸葛亮,十天肯定是最少时间,哪有用最多时间来建议别人奇袭的????
2007-9-20 12:19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7-9-20 12:15 发表
魏延劝说诸葛亮,十天肯定是最少时间,哪有用最多时间来建议别人奇袭的???? [/quote]
[size=4]“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应当“不超越”的意思讲,意思是说:“不会超越十日可到长安”,因此这是个最高期限。严谨地计划,给个最高的范围,是很重要的。[/size]
2007-9-20 12:21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9-20 12:09 发表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谷长六百六十里”,而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所行的距离,相对来说不会相差悬殊,而魏延说:“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 ... [/quote]
子午道虽分前后,但古者虽东但直,后者虽西且曲,里程当相若(参黄盛骧《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史念海《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读史方舆纪要》:子午谷660清里,约合915汉里。则于秦岭急行军不过每日91.4汉里。较司马懿擒孟达之每日150汉里,差别甚大。可见秦岭之难行。而斜谷“五百里石穴”更较子午谷为甚!!!!
且,魏延明言:“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可见,魏延估计即使在曹魏失去长安,东方来兵援助,最快也需要二十天!
如果这样的战略凑效,第一次西援,就应该去围南郑,那时候的诸葛亮更远在天水一带,围魏救赵岂不是更有效,何必去街亭?
2007-9-20 12:37
轩辕无忧
[quote]子午道虽分前后,但古者虽东但直,后者虽西且曲,里程当相若(参黄盛骧《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史念海《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读史方舆纪要》:子午谷660清里,约合915汉里。则于秦岭急行军不过每日91.4汉里。较司马懿擒孟达之每日150汉里,差别甚大。可见秦岭之难行。而斜谷“五百里石穴”更较子午谷为甚!!!!
且,魏延明言:“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可见,魏延估计即使在曹魏失去长安,东方来兵援助,最快也需要二十天!
如果这样的战略凑效,第一次西援,就应该去围南郑,那时候的诸葛亮更远在天水一带,围魏救赵岂不是更有效,何必去街亭?[/quote]
[size=4]魏延所行还不只这“六百六十清里”的子午谷,因为其是从褒中出发,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因此魏延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了。而斜谷较之于子午旧道,恐怕是易于行进的吧?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这里,魏延想得是“东方相合聚”,意思是关中之军集结出充足的兵力及行至长安,否则关东之军自洛阳启程,再慢也不至于二十余日才能到达,张郃首次西援至街亭才花费了多长时间?而魏延自子午道,十日之内到达长安,诸葛亮同时出斜谷,也就是晚于魏延十日也必到长安——诸葛亮一是大军,辎重等甚多,二是他出斜谷还有眉县等曹魏防点得攻破,所以比较浪费时间。
至于张郃西援街亭——足下开玩笑了,当时曹真督诸军在眉,而诸葛亮也留了赵云、邓芝据箕谷充当“疑军”及防范魏军自斜谷入汉中,张郃再去“围魏救赵”,岂不中了诸葛亮之计吗?[/size]
2007-9-20 13:01
天涯明月刀
学士兄想要自杀不成?:titter:
2007-9-20 13:06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9-20 12:37 发表
魏延所行还不只这“六百六十清里”的子午谷,因为其是从褒中出发,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因此魏延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了。而斜谷较之于子午旧道,恐怕是易于行进的吧?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 ... [/quote]
“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
闻所未闻,在秦岭东西正脊横着走?您真想的出来。给你推荐一本书《南山谷口考》,看看吧,有好处。
2007-9-20 13:10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9-20 13:01 发表
学士兄想要自杀不成?:titter: [/quote]
呵呵,多亏这个坛子,练习了本领,就是不会生气,呵呵
以此为乐,岂不是好阿?
2007-9-20 13:12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7-9-20 13:06 发表
“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
闻所未闻,在秦岭东西正脊横着走?您真想的出来。给你推荐一本书《南山谷口考》,看看吧,有好处。 [/quote]
[size=4]褒斜通子午,而魏延可能是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当然,也可能自褒中出至南山再入子午,总之,魏延所行绝不止子午道这六百六十里。[/size]
2007-9-20 13:24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9-20 12:19 发表
“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应当“不超越”的意思讲,意思是说:“不会超越十日可到长安”,因此这是个最高期限。严谨地计划,给个最高的范围,是很重要的。 [/quote]
结合劝说的语境,“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不应当是“不超越”意思,而是“仅仅”的意思。
2007-9-20 13:45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7-9-20 13:24 发表
结合劝说的语境,“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不应当是“不超越”意思,而是“仅仅”的意思。 [/quote]
[size=4]我认为魏延提出的是一个周密的行动计划,而非“劝说”。[/size]
2007-9-20 14:16
暂时发言马甲
:titter:
越来越牛气了, "不过"居然被翻译成了"不超过".
◎ 不过 bùguò
(1) [cannot be better] ——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很高
那就再好不过了
(2) [but;however;only] ——作连词,表示转折,只是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病人精神还不错,不过胃口还不好
(3) [only;just;merely;nothing but;no more than]∶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
不过是个小孩子
[url]http://www.zdic.net/zd/zi/ZdicE4ZdicB8Zdic8D.htm[/url]
汉典网上查阅到的意思. 某些人大概流行古词现译, 又拍个脑袋就出来了个不超过的意思了吧?
2007-9-20 14:24
轩辕无忧
[size=4]我已经不想理睬你了,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同样是以上的网站,你查词语“不过”,翻“词语解释”,就会得到这个答案:
2.不超越;不能超越。《管子·立政》:“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尹知章 注:“谓上贤虽才用絶伦无得过其劳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宋曾巩 《与王深甫书》:“比承諭及介父所作王令誌文,以为杨子不过,恐不然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这与魏延之言,多么相似啊?应取何解,不是显而易见?[/size]
2007-9-20 14:32
暂时发言马甲
:titter:
连副词跟词组都分不清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不是不想理, 是不敢理, 你自己提的问题都面对不了, 有什么好理的. 阁下纠缠一个平川大道时, 精力倒是无限期. 当到了自己漏下了句"平川大道", 抽了句"天宝中, 子午谷云云", 又来了把"张合2日回京领兵都算多了"之后, 突然没精力了吧? 哈哈哈~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
这是描述已发生的事实, 不过是词组.
魏延在描述他的计划, 不过在这句话里只是个副词. 该怎么解我实在是不用多说了.
[[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9-20 14:46 编辑 [/i]]
2007-9-20 14:36
历山学士
我们算一下时间。
按照《后汉书 郡国志》“长安......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宛...雒阳南七百里”。方城在宛县东约54.5公里,即91汉里,则方城距洛阳约710汉里。
如果按照曹操追刘备的速度,骑兵不吃不睡每日夜走300里,从长安到洛阳需要3.16天。明帝召张郃从方城到洛阳需要4.73天。
那么,张郃什么都不用准备,剩下12天。
再看,步骑混合的部队行军速度
《夏侯渊传》魏书曰: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这样的速度已经是当时惊人的,能出其不意。且带有夸张称赞之意!
《后汉书·虞诩传》: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连续数天的保持这样的速度是绝对达不到的。
关于陆军的行军速度,《汉书 陈汤传》说“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指的是步兵。《武经总要》也说“军行在道”“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快速行军倍道兼程也只有每日60里。
更有《孙子兵法 军争篇》中对高速行军带来的危险说得很清楚:“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所以,在地形较好的前提下,步骑混合的部队连续行军十天左右的最大速度大约是150-170汉里/昼夜,这是个极限了。
你可以算一下时间
[[i]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9-20 15:11 编辑 [/i]]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