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三国“十大”系列汇总帖


2005-2-19 14:26 神见愁
没李广强吧,他那是箭射啊,臂力比孙刘大多了

2005-2-20 09:39 远舟
[quote]原帖由[i]菜刀[/i]于2005-02-19, 14:09:12发表
是转贴的,一年多前我就在狼牙见过这篇文章。

既然有刘备,那就应该也加上孙权,两人都能剑劈巨石啊,这比李广都要强的。  [/quote]
那块石头是刘备先砍过的...

2005-2-20 12:57 落月猫
前面4个还行,后面几个纯粹是火星了


马忠最恐怖啊,简直就是名将终结者

2005-2-20 19:41 漳水枭枭
建议再加暗杀孙策的那三名许贡的门客,好勇!!!!!

2005-2-21 13:34 阿拉根
一  兀突骨的所谓武力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color=red][size=3]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size][/color]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纔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口,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color=red][size=3]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size][/color],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  

综合评定:武力84(吕布为100)




马忠的所谓武力:


1  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color=red][size=3]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size][/color]。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2  为首一将,乃潘璋部将马忠也。忠见兴杀了主将潘璋,将首级擐于马项之下,青龙刀又被兴得了,勃然大怒,纵马来取关兴。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color=red][size=3]忠部下三百军,并力上前,一声喊起,将关兴围在垓心。兴力孤势危。[/size][/color]忽见西北上一彪军杀来,乃是张苞。[color=red][size=3]马忠见救兵到来,慌忙引军自退。[/size][/color]关兴、张苞一处赶来。赶不数里,前面糜芳、傅士仁引兵来寻马忠。两军相合,混战一处。苞、兴二人兵少,慌忙撤退。


综合评定:武力73(关羽为99)



三 其余

阎行击败马超的武力表现来自于三国志,演义区就免了吧。(若以历史三国武力第一应该是曹黄胡,关羽次之)  

曲阿小将胆魄过人,但说到其武力,我不知道,反正他没和程普他们交手。演义中摆明了这帮人都在观战而已。  

其后神鬼妖狐,书生皇叔,不予置评了。

2005-2-22 13:26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i]神见愁[/i]于2005-02-19, 14:03:32发表
于吉没战斗历史,张角是唬人的,狗血一泼就完,不算仙术 [/quote]
真不给面子!

2005-2-22 13:35 板某
后面的几个连脸都没露过也算啊

2005-2-22 13:39 神见愁
陆逊、刘备、胡车儿没露过脸?你有没有看清楚啊?

2005-2-22 23:45 龙鹰凌渡宇
呵呵,神奇的马忠。。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不服也不行

2005-2-23 12:12 guojf8317
马中是强..留名青史 死而无撼了啊

2005-2-26 16:57 Sphynxyu
[quote]原帖由[i]阿拉根[/i]于2005-02-21, 13:34:03发表
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纔一发动,山损石裂。 [/quote]
原来地雷是猪哥发明的说。

2005-3-12 12:07 龙宽九段
三国演义中六大晚节不保的名将

三国演义中几大晚节不保的名将
第一名:关羽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降于禁、

斩庞德。可谓英名传天下,但是失败却是来的如此突然,大厦倾于一刻

,让看的人都觉得措手不及。一生斩人无数,却落得被俘处斩,可谓晚

节不保之极。
第二名:张飞
三英战吕布,长阪桥一声大喝吓退曹军数十里,义释严颜,战马超,败

张颌。一世英雄不想死于小人之手,让人扼腕叹息,大丈夫不能战死沙

场。
第三名:张辽
八百之众破敌军十万,威震逍遥津是演义中对张辽威名描写最粗重处,

对于张辽其他功劳仅以多有战功略过。这里将历史里的功劳补上围降昌

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斩乌丸单于蹋顿于柳城,又讨平梅成、陈兰

争贼寇。后随曹丕征江东为吴将丁奉以箭射其腰,回营后不治身亡。张

辽身为大将却对弓箭防御极低,战文丑时就因为防御不了对方的弓箭射

而连文丑身都无法接近,至最后死于弓箭之下。一代大将竟因此小阵仗

而亡身,诚可惜。
第四名:张郃
张郃原为袁绍手下名将,后降于曹操,南征北战未尝有失,在街亭击败

蜀将马谡,使诸葛亮撤兵。瓦口隘败于张飞是此人前半生的一个污点此

后,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张郃先后随曹真、司马懿前往对抗,多有

表现,颇有智将之风,看官多以为其老成持重,连诸葛亮也叹其勇猛。

然而诸葛亮五出祁山撤退时,于在剑阁设计埋伏,张郃却莫名其妙的前

往追击,中埋伏被乱箭射死。前后表现差异如此实在另人思之不解。
(*注*以下二人晚节不保却实在是个人品质有问题)
第五名:于禁
曹操攻张绣时青州之兵,乘势下乡,劫掠民家,于禁,即将本部军
于路剿杀,安抚乡民青州兵走回,迎操泣拜于地,言于禁造反,赶杀青

州军马。操大惊。须臾,夏侯□、许褚、李典;乐进都到。操言于禁造

反,可整兵迎之,却说于禁见操等俱到,乃引军射住阵角,凿堑安营。

或告之曰:“青州军言将军造反,今丞相已到,何不分辩,乃先立营寨

耶?”于禁曰:“今贼追兵在后,不时即至;若不先准备,何以拒敌?

分辩小事,退敌大事。”此时于禁颇有国士之风,后与庞德同往助曹仁

,却担心庞德立功灭自己威风而不予合作,虽有小人进谗言,但是先公

后私的情怀已经不在于公身上。后兵败却不能死节而投降敌人,更是不

忠。可叹最后羞愧而死。

    安营方毕,张绣军两路杀至。于禁身先出寨迎敌。绣急退兵。左右

诸将,见于禁向前,
各引兵击之,绣军大败,追杀百余里。
第六名:徐晃
原为杨奉手下,后为满宠说服徐晃来降曹操。满宠劝其杀奉以为进见。

晃曰: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可见其与吕布人品上的差异。

后随曹操南征北战,平吕布,灭袁绍,战马超,降张鲁,多有战功。关

羽围樊城之际,徐晃奉命解围,与曹仁里应外合,与关羽大战于沔水,

关羽战不利与晃套交情,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公私废公

。”。可见此时徐晃为人仍可。然而此后人品急转直下。与王平拒蜀军

于汉水,背水结阵不听劝荐。失败后将过错尽归王平,后死于孟达一箭

之下。想当初同曹洪共守潼关之时徐晃颇有长者之态,此时与王平共事

却显得无大将之风。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9 21:08 编辑 [/i]]

2005-3-12 12:35 Griska
嗯,黄忠、魏延、夏侯渊、太史慈都是。

2005-3-12 12:51 晨山尚书
张辽太可惜了就差一点点,该死的丁奉,应该关羽和夏侯渊最可怜了.

2005-3-12 13:02 曹仁子孝
夏侯也是,被人当面砍掉

2005-3-12 15:47 张建昭
变节没什么

2005-3-12 17:00 桓宣武
徐晃在汉水和长安之所以表现如此不同,是因为罗灌水脑袋进水

2005-3-12 18:26 狼一
我觉得
文死谏,武死战,都不能说是晚节不抱
至于造成战略上重大损失,或者投降(因为怕死,而不是为了保存实力)
那就真是晚节不保

2005-3-12 18:41 潇湘暮客
名将都是要死的
能战死沙场应该都是他们的夙愿,
当然都希望自己能死字比自己强的对手,
但总不能每个人都死在吕布手上把?

2005-3-13 06:10 xiaomatu
我觉得张郃不能算晚节不保。恰恰相反,作为武将,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是真正的归宿。从这个角度来说,张辽徐晃黄忠太史慈都是如此。一般中箭而死的都有几分壮烈的意味。不像颜良夏侯这样被人生砍只能说是耻辱。最晚节不保的就是于禁而已。关羽张飞包括魏延也有点那个意思。其他壮烈战死的都不能算。

2005-3-13 10:37 阿拉根
古人说:大将难免阵前忘。

今人说:出来跑,迟早要还的。

只要大志不泯,气节不堕,就虽死犹生,算不上什么晚节不保。

2005-3-13 10:43 马岱
张合不能算。

那个王朗倒要算上,年纪一大把了,还想逞强,结果被孔明骂死。

2005-3-13 19:56 曹仁子孝
王郎是为国尽终啊

2005-3-13 20:20 紋刀狩易
晚節不保?
不関事的吧?
那裏面除了于禁都不算吧?

2005-3-13 21:27 天堂之令
魏延不应该算吧

2005-3-13 22:18 老六
节是指“节操”,以上人物说晚节不保应该只有于禁!

2005-3-13 23:12 青石
[quote]原帖由[i]老六[/i]于2005-03-13, 22:18:45发表
节是指“节操”,以上人物说晚节不保应该只有于禁! [/quote]


其他人根本说不上晚节不保

最多只是死的不是很完美,作为一个武将来说

2005-3-13 23:52 孟尝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5-03-13, 10:43:07发表
张合不能算。

那个王朗倒要算上,年纪一大把了,还想逞强,结果被孔明骂死。 [/quote]
王朗那是技不如人吧~换作别人也不一定就给气死~本质上还是好的~  

以上6人也就于禁算是晚节不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保住有生力量~不作无谓牺牲~

2005-3-14 02:57 闻琴解佩
徐晃张辽怎么也算不上晚节不保吧!?意外地战死沙场而已,也不算是他们的失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感觉魏延才是晚节不保。

2005-3-14 22:06 老六
魏延也不能算晚节不保吧,只是争权失败,毛评亦云"只恨一杨仪",谈不上失节!

2005-3-14 22:24 闻琴解佩
但魏延作为蜀汉后期响当当的大将,却因和杨仪争权而落得个叛国被杀的下场,不能不算是晚节不保吧~?

2005-3-14 23:39 老六
他并没有叛,是杨仪们污他!

2005-3-15 18:53 〖凤凰〗大帅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5-03-13, 10:43:07发表
张合不能算。

那个王朗倒要算上,年纪一大把了,还想逞强,结果被孔明骂死。 [/quote]
那个王郎的确得算一个。

2005-3-16 17:52 口袋妖怪王
那庞统不也一样?只不过是文士而已。死的更莫名其妙。连刘备的好马也一起陪葬。也没有立下什么功劳

2005-3-26 20:40 曹操孟德
[quote]原帖由[i]xiaomatu[/i]于2005-01-24, 7:48:44发表

2,刘备
先后占据徐州,荆州和益州。
刘备同志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一个平民老百姓当上皇帝恐怕也只有他的老祖宗刘邦和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了。其他军阀要么是名臣之后,要么是地方实权人物,都是根深叶茂,宗族实力雄厚。刘备是个卖草鞋出身的,只好骗了关张两个“万人敌”做异姓兄弟来一起打天下。先后投奔刘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东奔西走,屡挫屡起。虽“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但“折而不挠,终不为人下”。最终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武有五虎上将,文有卧龙凤雏。“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10大军阀第二名:刘备 [/quote]
刘备的地方全赖诸葛亮, 如果没有他,早死在曹操手下. 他没有资格当此大任,到第3还差不多. 我想孙权比他要好一点.只是比曹操差得远.

2005-3-27 05:02 魏其侯
以袁术的能力及人品来说,真是有损军阀的意义,个人认为

2005-3-27 11:50 曹仁子孝
袁术是军阀界的耻辱,高门阀第出来的废柴

2005-3-27 11:52 美女剑圣
公孙瓒怎么说都是名震一方的“白马将军”啊。虽然在史实中是无赖+土匪一个,但是毕竟能灭掉自己的上司刘虞,又和强大的袁绍耗了N年(其实袁绍后来战败跟公孙瓒的消耗战有一定关系),实在不容易。换成袁术他能么?

2005-3-28 05:25 alazure
我以为还应有南海的士家,那才是所谓的地主军阀呢

2005-3-28 13:18 醉眼看苍生
公孙瓒好象前期是势力最强的吧

2005-3-29 13:01 晴雪飞滩
强烈反对 让 魏延入榜!!!!!!!!!1

2005-3-29 20:40 醉眼看苍生
个人认为只有于禁是晚节不保,其他的应该都是死得其所

2005-3-30 15:51 小李飞刀
但讲能力,刘璋和袁术倒是有得一拼,两件垃圾

2005-3-31 10:54 xiaomatu
前期势力最强的明显是董卓,继之以袁绍,曹操。

2005-3-31 12:59 marketing
以实力论刘璋手下还是很多很多人才的呀

2005-4-14 14:37 神 见 愁
三国演义十大及时提示

三国演义十大及时提示

演义中的决策者,在眼前局势变化的时候,往往由于当局者迷等原因,无法作出决定,这时,旁人的及时提醒就非常的重要了;又或者是决策者对情况不是十分熟悉,这时也需要旁人的及时提示。
   
   演义中有不少这样的提示,特选取十例,与诸君赏。
   
   10——昱谓荀彧曰:“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公之乡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彧猛省曰:“吾几忘却!”遂启操徵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
   按一般的说法,郭嘉此时在袁绍处当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员,可能日子过的默默无闻,令同乡荀彧也一时没想起他来。此时程昱的及时提醒,引出曹营四大谋士中最大胆、最锋利的一位,令人神往。
   重要性:6;及时性6
   
   9——诗笑曰:“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
   关羽其人,看来确实比较目中无人,当年长沙一战,也算与黄忠惺惺相惜,一转眼又看不起人家了。真要急起来,恐怕一大批赤壁之后加盟刘备势力的原荆州、益州文官武将都会人心惶惶。诗此言虽有高帽之嫌,但与稳定局势人心来说,也算良言。
   重要性:6;及时性7
   
   8——充语昭曰:“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且当暗访,然后徐图大事。”昭曰:“吾正欲如此。汝可为我东行。只推慰劳出征军士为名,以探消息。” 贾充领命,径到淮南,入见镇东大将军诸葛诞。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正欲培植亲信、剪除异己之时,贾充适时进言,引出诸葛诞之乱。与司马昭而言,可谓及时。
   重要性:7;及时性7
   
   7——赵累曰:“上庸救兵不至,乃刘封、孟达按兵不动之故。何不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来,以图恢复?”公曰:“吾亦欲如此。”
   是个最后的退路,提醒的也算及时,所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奈何关羽刚愎自用,来了个“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失去了最后的一线生机,令人扼腕。
   重要性:8;及时性7
   
   6——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
   演义中的孔明,显然对激将法颇有研究,这回都激到盟友的一号人物头上了。这下像鲁肃这样比较沉稳,遇事思虑再三的谋士,反而能比较清晰的看出其激将的用意,及时的灭火令孙刘同盟之事,初见眉目矣。
   重要性:8;及时性8
   
   5——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想起刘备初闻:‘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语后,逢贤士必滚鞍下马;遇高人就来一句:莫非‘伏龙、凤雏’,倒也可爱。如今虽失徐庶,却因此得到了伏龙的确切信息,可谓得远大与失也。徐庶走马而回,提出此言,及时。
   重要性:7;及时性9
   
   4——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一点也不相信曹操说的话“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我看他只是找个台阶罢了。若非刘备、关羽千钧一发的提醒,名将张辽休矣。曹操能从刘关二人的话里判断出张辽是个人才,也算了不起了。
   重要性:8;及时性9
   
   3——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
   田丰把战机分析的很好,换了别人,如张绣这样对谋士言听计从的,一准发兵了。可惜袁绍终是难成大事,幼子患病,竟成就了曹营谋士郭嘉的战前预言,天意乎
   重要性:9;及时性10
   
   2——满宠谏曰:“不可。山水骤至,岂能长存?不旬日即当自退。关公虽未攻城,已遣别将在郏下。其所以不敢轻进者,虑吾军袭其后也。今若弃城而去,黄河以南,非国家之有矣。”愿将军固守此城,以为保障。”仁拱手称谢曰:“非伯宁之教,几误大事。”乃骑白马上城,聚众将发誓曰:“吾受魏王命,保守此城;但有言弃城而去者斩!”
   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满宠却冷静的看出局势并非那么糟糕以及关羽的顾虑,令主将坚定了作战的信念。若非此言,荆州之争结局改写矣。关公向宛洛,刘备出秦川,可按当初设想实践隆中对之谋略,结果未可知也。
   重要性:10;及时性10
   
   1——阚泽出班奏曰:“现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权急问何人。泽曰:“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权曰:“非德润之言,孤几误大事。”
   及时的进言!一言点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江东四大都督之四——陆逊,先败刘备、再退曹丕,从此东吴北拒曹操,西和孔明,孙权称帝,军政井然有序,皆此擎天之柱、国家栋梁之功也。
   重要性:10;及时性10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9 21:20 编辑 [/i]]

2005-4-14 17:44 郎心如铁
[quote]原帖由[i]舍甫琴科[/i]于2005-04-14, 14:37:07发表
1——阚泽出班奏曰:“现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权急问何人。泽曰:“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权曰:“非德润之言,孤几误大事。”
   及时的进言!一言点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江东四大都督之四——陆逊,先败刘备、再退曹丕,从此东吴北拒曹操,西和孔明,孙权称帝,军政井然有序,皆此擎天之柱、国家栋梁之功也。
   重要性:10;及时性10 [/quote]
的确,孙权当时明显慌了    要不是阚泽把陆逊提出来,估计东吴

2005-4-14 17:46 龙宽九段
3——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
  田丰把战机分析的很好,换了别人,如张绣这样对谋士言听计从的,一准发兵了。可惜袁绍终是难成大事,幼子患病,竟成就了曹营谋士郭嘉的战前预言,天意乎
  重要性:9;及时性10

这个是最可气的!出兵的话,天下不定姓曹了

2005-4-14 18:06 长坂追梦
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
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
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
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
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

[COLOR=red]不知楼主觉得这个成就赤壁之战的对话能排第几

2005-4-14 22:45 神 见 愁
这个也能算是成就赤壁之战的提醒?

2005-4-14 23:04 闻琴解佩
[quote]4——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一点也不相信曹操说的话“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我看他只是找个台阶罢了。若非刘备、关羽千钧一发的提醒,名将张辽休矣。曹操能从刘关二人的话里判断出张辽是个人才,也算了不起了。
  重要性:8;及时性9
  
[/quote]


这个有点主观了吧~?以曹操的眼光会错失张辽吗?~

2005-4-15 14:12 长坂追梦
[quote]原帖由[i]舍甫琴科[/i]于2005-04-14, 22:45:03发表
这个也能算是成就赤壁之战的提醒? [/quote]
不算提醒那算什么``

2005-4-15 14:42 神 见 愁
我的意思是不够关键,吴国太只是提醒他去找周瑜,并没替孙权出什么主意啊

2005-4-15 18:08 长坂追梦
[quote]原帖由[i]舍甫琴科[/i]于2005-04-15, 14:42:28发表
我的意思是不够关键,吴国太只是提醒他去找周瑜,并没替孙权出什么主意啊 [/quote]
那你的题目不是"三国演义十大及时提示"吗

2005-4-16 09:53 鱼跃龙渊
[quote]原帖由[i]龙宽九段[/i]于2005-04-14, 17:46:42发表
3——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
  田丰把战机分析的很好,换了别人,如张绣这样对谋士言听计从的,一准发兵了。可惜袁绍终是难成大事,幼子患病,竟成就了曹营谋士郭嘉的战前预言,天意乎
  重要性:9;及时性10

这个是最可气的!出兵的话,天下不定姓曹了 [/quote]
我也很火这点

2005-4-16 10:39 Linkham
[quote]原帖由[i]闻琴解佩[/i]于2005-04-14, 23:04:31发表
[quote]4——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一点也不相信曹操说的话“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我看他只是找个台阶罢了。若非刘备、关羽千钧一发的提醒,名将张辽休矣。曹操能从刘关二人的话里判断出张辽是个人才,也算了不起了。
  重要性:8;及时性9
  
[/quote]


这个有点主观了吧~?以曹操的眼光会错失张辽吗?~ [/quote]
那可未必,曹操也非圣人,我们也常看到其恼羞之时根本不会顾虑对方是否是人才,荀彧就是个例子,比竟他手下的人才太多了。

2005-4-16 10:50 Linkham
[quote]原帖由[i]长坂追梦[/i]于2005-04-15, 18:08:19发表
那你的题目不是"三国演义十大及时提示"吗 [/quote]
因为这个提示并不是决定性的,当时周瑜已是三军大都督,而孙权被鲁肃和诸葛亮进言已决定抗曹,只是害怕寡不敌众而有些顾虑,不管吴国太是否提醒孙权最终都会和周瑜商量的,就算真没想到周瑜也会主动来劝他抗曹的。

2005-4-19 19:25 十年一剑
三国十大被低估的人物

三国十大被低估的人物

作者:佚名    转贴自:大话三国

在三国的风云舞台上,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弄潮儿,他们当然是才华横溢。可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面前都出现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让他们乘时而上,从而名震当代。可是还有很多人,抱荆山璞玉而不为人知,或者虽然被赏识提拔却未尽其才,或者命运多蹩所托非人而抱恨终生,历史留下了他们光彩的一笔,却没有给他们应得的地位,徒让后来者感慨悲伤。水镜先生有云:孔明虽得其主,未遇其时,惜哉。呜呼,至言也。


NO10 陈登

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谋的小角色,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

有一次一个叫许汜的人从广陵过来,跟刘表谈起了陈登,当时刘备寄住在刘表那里。也在旁边听他们讲话,这位许先生上来就抱怨:“陈登这个家伙太没有礼貌了,我这样的名士到了哪儿吃不开啊。偏偏到了他那儿不收待见,就说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让我打地铺。这个家伙不礼贤下士,我看成不了什么事儿。”刘表表示同意,刘备冷笑着说了话:“我太了解元龙了,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你这个人只知道风花雪月,一派小资情调,言谈举止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元龙对你那样还算客气呢,要是我的话,我自己睡百尺高楼,在地上挖个坑给你睡,还给你打地铺呢。”又回头郑重的对刘表说,“象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只能去跟古代的圣贤相比,当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曹操讨伐袁绍的时候,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御相当空虚。这个时候,江南的孙策开始蠢蠢欲动,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陈登手里的兵特别少,手下都很慌乱,陈登却镇定自若的说:“孙策虽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并不了解这里的虚实,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击败他的。”于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从城墙上拔下来,城里的百姓不许随便走动,看起来好象是被孙策吓的逃跑掉一样。在通往广陵的大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设立火堆和战鼓。孙策的大军来了,看到广陵这个样子,并没有贸然攻城,在城南驻扎下来,刺探虚实。晚上,陈登命令各个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呐喊。孙策吓坏了,赶紧逃掉,陈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杀,把后面的辎重全部虏获。这一战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正准备重用的时候,陈登害病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对手下说:“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早点用陈登的谋略。”

一代天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遗憾指数:10


NO9  曹植

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比如长子曹丕在政务上是个好手,诗写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过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断的批评他有勇无谋,督促他多读书学习兵法,后来果然曹彰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猛将,建安后期带五万幽州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一举灭掉了乌丸;

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中的却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老窝邺郡,让他当两年地方官,锻炼一下处理繁杂政务的能力,临走的时候敦敦教导说:“你今年23岁了,不小了,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洛阳的警备司令,用大棒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为之啊。”曹植听了很振奋,兢兢业业的办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

后来建安24年,关羽带兵歼灭了于禁等人,威震华夏。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兵烽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如果此时曹植牢牢的把握好军权,占据宛城,再配合在关西握有十万大军的曹彰,曹丕是绝对当不了皇帝的。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曹睿即位后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我看了这个表,上面详细的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写到:“我愿意作为一个偏稗的校官,或者归属于西边的大将军曹真在陆地上冲锋陷阵;或者归属于东方的大司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驰骋;一定要擒住孙权抓获诸葛亮,完成先皇的遗愿,如果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就算让我死我也没有遗憾。”可是曹睿又怎么会让他称心如意呢?只是写了不疼不痒的四个字:其志可嘉。最后一代宗师终老深山。

遗憾指数:8


NO8  魏延

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张飞呢,也真的就这样认为的,拉开架势就准备上任了。结果呢,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

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你打算怎么守我的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他!”刘备大乐。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

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在镇守街亭的重要岗位上,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而是用了马诉这个华而不实的东西。难怪陈寿后来说:诸葛亮应变机略非其所长。

遗憾指数:6.5
NO7 桓范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悔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

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我现在不指望在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字,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遗憾指数:9


NO6 姜维

相比之下,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刚27岁就做到了征西将军一职。诸葛亮夸奖他说:“姜伯约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而且忠于汉王朝,真是凉州这个地方的瑰宝啊!我看可以让他去训练精锐虎步军,等战事结束,我带他去见皇帝。”

诸葛亮这样看重的人才在费祎手里遭殃了,费这个人有才华,但是比较散漫,没有什么大志向。姜维多次向他陈述讨伐魏国,费懒洋洋的说:“咱们跟丞相比都差远了,丞相没办成的事儿,咱们能办成?”有时候实在架不住姜的唠叨,就给他几千人,让他去骚扰魏国边境。后来费死了后,姜维才象出了笼子的猛虎,带着几万人讨伐凉州,在桃西一带大败魏国,歼灭了几万人,这是从刘备汉中战役后,蜀汉在西线获得的最大的战果。魏国如果不是陈泰傻大胆儿当机立断迎风直上打了个出其不意的话,整个凉州都要被蜀汉吞并了(连邓艾这样的猛人当时都说姜维太厉害,应该避一下,还是放弃凉州的好。)

后来姜在蜀汉被排挤,到踏中去屯田。这个时候姜维建议在阳平关和阴平桥两个地方加强防守,可是蜀汉的君臣没有一个当回事儿。后来果然钟会攻克阳平夺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成都,事情的发展和姜预料的一样。这个时候姜转战到了剑阁,听说邓到了成都城下,建议诸葛瞻不要出去和邓硬碰,守住绵阳一带的险要就好了,邓悬军深入粮草不够,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诸葛瞻不听,出师迎战,果然被邓打败了。姜维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弃,让刘蝉组织成都防御战,等待自己回师。可是刘蝉却投降了,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边的石头!!!

后来在成都的庆功宴上,邓艾挠了挠花白的脑袋醉醺醺的说:“姜伯约也不愧是当代的一个英雄了,可惜他遇到了这样的主子,当然也加上遇到了我,才走投无路了啊。”

遗憾指数:8.5


NO5 廖立

并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真本事,反正在三国历史上,没怎么看他的表现。不过在史书上,有这么一笔。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他开始细心的查访人才,这个时候诸葛亮说:“找两个人就够用了,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廖立。别人都白扯。”刘备就找到了这两个,在进川的时候,刘备带走了一个,就是庞统,统死了,叫诸葛亮进川,把廖立放在了荆州。

后来荆州兵败,廖立逃回了西川,刘备让他担任侍中、长水校尉。不过廖立这个人觉得自己才华不止这个位子,还看不起李严,对李爬在自己头上不服气,就生了怨言。诸葛亮开始还能容忍,后来觉得这小子越来越不着调,就给免了。廖立后来在文山少数民族地区居住了下来,后来姜维攻打唯国从文山这个地方过的时候去拜见了廖立,廖立抗着脖子不搭理他,姜维也没有办法。真搞不明白,这家伙怎么这么狂?按理来说如果真的是华而不实,诸葛亮不会那么推荐,还把他跟庞统比。但是也难说,诸葛亮看走眼的时候也不少。

这个入选有点勉强,不过如今这样的人倒是不少,也不知道他真有本事还是假有本事,混的也不怎么样,可谁他都看不上,我们公司就有这么个家伙。

遗憾指数:5
NO4 马超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是非常悲惨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诱骗屠杀。在讨伐曹操失败后退回甘肃,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被信任的部将杀死,最后投靠了刘备,总算是见了天日,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一直担任着把手汉中的重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让不少人在同情他的同时又少感安慰。

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演义中说他是在诸葛亮讨伐南中后和北伐中原前去世的,推测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者六年的事儿,但是历史上他死的非常早,章武二年就死了,当时他只有四十七岁。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我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

为什么这个当年举凉州造反,席卷关西的一代名将身后是这样的悲惨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马超的父亲马腾当时并非是被曹操诱骗到许昌的,是他自己自愿归降曹操,曹操为了安抚凉州的诸侯,对他还是不错的,封了他卫尉(属于九卿,仅次于三公)。马腾也把家都搬到了许昌,准备过安慰幸福的后半生了。

但是后来曹操谋划进攻汉中的张鲁的时候,钟繇就劝曹操说:先别着急进攻,如果我们从长安出兵向西,必然会惹起马超和韩遂的怀疑,以为我们假道伐虢。曹操并没有听,也许他认为马超有人质在自己手里,投鼠忌器,不敢造反;也许他就是想挑拨马超造反,解决这个在北方唯一能够威胁自己的力量。他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出兵汉中。果然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真的造反了,曹操马上杀了马超全家三百多口,并且在潼关一带击败了马超。马超败退回了甘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联合了羌部继续反对曹操,经过几年的努力,建安十八年,马超几乎控制了全部的凉州。后来夏侯渊西征,马超的内部出现了分裂,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奈之下,马超投靠了张鲁。

可是马超这种英雄岂是张鲁之辈所能限量?他太出色,太响亮,把张鲁手下的一帮无能庸才给比的委琐不堪。有人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不能信任,他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出卖,何况是主子呢?张鲁听了果然对马超防备很严,这有点儿象当初的吕布了,能耐很大,做人也很失败。

后来刘备西征刘章,张鲁考虑到刘章如果完蛋自己也好不了,于是派马超去葭萌关进攻刘备。刘备当时正在全力进攻成都,没有多余的兵力分出来对付马超,张飞,赵云等将正在扫请成都的外围,也并没有参与到与马超的战斗中。只是派了个李恢去劝降,马超在张鲁那里混的本来就不如意,这次出兵也只是借用自己的名声去威慑一下,手里并没有指挥权,于是就跟随李恢投降了刘备。

马超投降后来到成都刘备军中,刘备非常高兴,立刻放出了风声,说马超来投降了。当时刘章还是准备坚持战斗等待外援的,但一听说马超归了刘备,立刻没有了坚守的信心,举城投降。刘备平定了西川后给马超封了官——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

但是马超这个人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这在当时的刘备阵营里是谁都比不了的。关羽就有点儿嫉妒马超,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才怎么样(关羽当时并没有提说到西川和马超比武)。诸葛亮回信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双全,雄烈勇猛,就想汉朝开国时候的英布和彭越一样,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比不了你的超然绝伦啊。我们都知道关羽的脾气喜欢出格恭维,他拿出信来满世界的宣扬,借此来压服马超。

马超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当时刘备的身份只是个汉朝的左将军,马超呢见了刘备也不怎么尊敬。总是直接喊刘备的名字,比如:嗨,玄德。这让刘备很不舒服,张飞也看不过去,总想找个机会教训他一下。后来孙权派吕蒙讨伐荆州,刘备带张飞,马超沿水路到了公安和关羽汇合。在一次开军事会议上,关张故意早早的来到刘备身边,马超不知道,还是大大咧咧进来就喊:嗨,玄德。关羽当时就火了,和张飞拔出剑来命令马超给刘备下跪。马超当时吓坏了,整个后背都是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从此再也不敢对刘备不敬了。

这件事情对马超的触动是很大的,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谨慎小心了,夹着尾巴做人。我们都知道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格那么他的才华也就被泯灭了,在后来讨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表现让刘备相当不满意。完全不见了当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甚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马超的威望也一天一天的下降。汉中平定后,刘备甚至宁可用魏延来镇守,也不用马超,在内心深处,刘备对马超是有着深深的防备的。

回到成都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个叫彭漾的人由于不受刘备重用,一肚子牢骚,到处乱讲话。他跟马超的私交还不错,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里说了几句对刘备不尊敬的话。我们知道马超被刺激以后是非常敏感的,当时他的处境是“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蜀书。马超传》,立刻向刘备报告,最后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样一件事情其实传出去是相当不光彩的,人家信任你,把你当朋友,和你说几句心里话,你一转身把人家卖了。从那以后,人人见了马超都躲的远远的,谁都不敢招惹他。

马超呢,从此更加的委琐小心,在孤独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综观马超的一生,让人不能不为这个才华出众而又际遇窘迫的将军扼腕叹息。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如此凄惶的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其中有刘备山头主义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做人的失败。

遗憾指数:7


NO3 黄权

黄权和刘巴这两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不出彩,不过却是刘备生前很看重的人物,比如黄权,甚至可以说是刘备继关张后最倚重的大将,比马超都受宠。

黄权原来是刘章的部下,和刘巴一样,都非常反对和刘备结盟。后来刘备攻克成都后,也表现出来了强硬和气节,但是刘备是什么样的人物,靠软磨硬泡和封官许愿终于是把黄权给拿下了。刘备通过于黄权的谈话发现这个人文武双全,在投降过来的将佐里真的是出类拔萃,从此彻底的爱上了他,黄权从此也就走上了青云之路。

建安二十年春,曹操去汉中讨伐张鲁,黄权对刘备说:汉中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得派兵去救援张鲁。刘备说:好吧,我看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办算了。于是黄权就动身去了巴西集结军队,没想到张鲁太不抗打,抵抗了五个月就完蛋了,黄权事儿没办成,只好回到了成都。

但是黄权的“汉中情结”一直没有了,后来曹操安置了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回去了。黄权和法正使劲的撺掇刘备赶紧拿下汉中,刘备听从了他的话,经过了多年的苦战终于把汉中搞定了。

章武二年,黄权跟随刘备进攻东吴,刘备的推进速度是非常快的。黄权着急的跟刘备说:我们进入敌人的疆土太深了,这样容易出事儿,得放缓一点儿!刘备不听,黄权没法子,只好又劝刘备:您自己的身份太重要了,不要老是亲自担任大军的前锋,如果一担受挫,对士气影响太大了,要不干脆让我当前锋,如果遇到挫折还不至于坏了全局。刘备还是不听,对黄权说:没事儿,你不能担任前锋,你得在江北帮我保护侧翼,防备曹丕从宛城偷袭我们,这个责任更大啊。

后来刘备兵败,黄权在江北回不了家,只好投降了曹丕。当时大臣都劝刘备杀了黄权一家,刘备说:算了,黄权对的起我,当初要是听他的绝对不会败的那么惨,他也是没法子。

曹丕对黄权也很尊敬,给他封了个前将军的大官。黄权这个人非常严肃,脸板的跟水似的,从来就没球表情。没人看到过他的喜怒哀乐,司马懿就很不信邪,老想看黄权失态后是什么样子,就派人偷偷把黄权的车轮子上的销子给拔了,在上朝的路上偷偷的隐蔽起来瞧乐子。果然,黄权的车走到半路上突然哗啦一声散了,黄权呢,还是一点儿表情没有,起来掸掸土,没事儿似的走了。司马懿看了后暗子佩服,逢人就说黄权这个人啊了不得,严肃的跟泰山似的,深得象一口井一样啊。但是在魏国,黄权就没怎么带过兵,也没出什么大风头,大概是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吧,活的稀里糊涂的。

刘备也对黄权犯相思病,后来他接见马忠(就是跟随诸葛亮六出其山的那个马忠,不是给关羽下绊子的那个东吴的马忠)的时候说:唉,你还真有点儿象黄权呢,虽然没有了公衡(黄权的字),却得到了你,可见世界上并不缺少贤才,只是人们不留心罢了。


遗憾指数:6
NO2 田豫

田豫在年轻的时候在公孙瓒手下干活,不受重视,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那里存身。认识了田豫,刘很喜欢这个小家伙,跟他闲聊。聊着聊着就越来越吃惊,发现田豫真的很有才华。后来田豫混的不好,正好老母亲病了,辞职回家。刘备特别舍不得,拉着田的手还哭了:“我真恨自己没有福气,不能跟你一同成就大事啊。”

后来公孙瓒的部将王门勾结袁绍造反,打到公孙瓒的幽州城下了,公孙瓒害怕的要死。田这个时候回到了公孙的幕府,就说:“我去跟王谈谈。”去了趟王的军营,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说了啥,反正出了军帐的时候王门脸羞得通红,于是撤兵。后来公孙瓒死了,幽州那个地方的人推举鲜于辅担任头领,田就去投奔了鲜于。鲜于惧怕袁绍强大,想归顺,田说:“袁绍什么东西,我看不如归顺曹操。”

后来田在曹操手下干活,他了解北方的风土人情,非常懂得用兵的谋略,曹彰讨伐乌丸的时候,田就是军中的谋主,给曹彰出了不少的好点子。曹彰特别欣赏他,就推荐给曹操,曹操一下子就上了心,让他担任了幽州刺史。田在北方战功卓著,伐鲜卑,伐乌丸,伐辽东几乎是魏北方的藩蔽,而且他精心训练幽州兵和投降的少数民族骑兵,每年向国家提供一大批精兵和战马,是魏国兵员的最主要的输出地,在西线和南线作战的最骁勇善战的兵马都来自幽州。田的贡献这么大,可是官一直上不去,为什么呢?他打下城市后得到的金银朱宝全赏赐给手下了,所以他手下打仗特别拼命。朝廷里有人就开始说说田有好东西也不给皇上,自己享受,而且封赏手下太滥。皇帝曹睿特别喜欢珠宝,一听田有还不交上来,就讨厌田,所以好多年都不升他的官。

后来司马懿上台,就想提拔他,田气的给司马写了封信:“我都七十多了,胡子都白了,还提拔什么。留着位子给年轻人吧,别让年轻人再重复我的老路!”

遗憾指数:7.5


NO1 庞统

我一直觉得庞统应变的才干要比诸葛亮强,比如在入川以后,刘彰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

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回去。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

可惜天妒英才,庞统死了,死的时候才36岁,如果他活到诸葛亮那个年龄,又能为蜀汉政权多做多少事情呢?

遗憾指数:10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9 21:13 编辑 [/i]]

2005-4-19 19:35 晨山尚书
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
严重反对,伯约,魏延没有被低估吧,庞桶早挂啊,马超让人不放心而且也北伐前就挂了,曹植缺乏政治能力,太过文气。。。。

2005-4-19 19:35 廖化将军
庞统马超魏延姜维都是高估了吧

曹植算平推,虽然少说了他的才华,但是也遮掩了驱车过公门,老婆穿错衣服等狂妄小人的非礼过失。

低估的是刘表、刘虞、张燕、霍峻、曹仁、满宠这些~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