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9 20:41
nononono
昨晚整理了一下提纲,打算评论的作品批数已经上升为十批。这里索性公布一下这个提纲,让大家也提点意见。
??
??
第一批:《说唐》、《兴唐传》、《隋唐演义》、《唐史演义》、《隋唐英雄传》(电视剧,黄海冰主演)
??
第二批:《虬髯客》、《风尘三侠》(高阳)、《风尘三侠》(若干同名小说)
??
第三批:《秦王李世民》(话剧)
??
第四批:《唐太宗李世民》(电视剧,林俊贤主演)、《唐太宗》、《大唐风云录》
??
第五批:《大唐双龙传》、《天子传奇4》(漫画)
??
第六批:《决战玄武门》(电视剧,苗侨伟主演)
??
第七批:《大运河》(电视剧,梁朝伟主演)、《隋唐群英会》(电视剧)
??
第八批:《魏征秘史》、《玄武门》
??
第九批:《诱僧》(小说、电影)
??
第十批:《风尘三尺剑》等网上小说
??
??
我看过的与李世民有关的作品,当然远远不止以上的数目。把这些挑出来进行评论,选择的依据有三:其一是有特色,其二是有影响力,其三是有助于作为反面教材用来说明我的文学批评的评价体系。诸位还看过什么与李世民有关而又符合这些原则之一的,都可以告知一声。特别是网上小说,给个链接,我马上去看一下,如果觉得有评论的价值的,再添补进去。
2004-4-9 20:41
nononono
古往今来,文学影视中描写到李世民的很多(包括主角、配角),这里先作一个简单的分类。
以正史对李世民的记载为一条界线,描写到李世民的文学影视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李世民描写得比正史记载更好的,可称为“美化类”;另一类是把李世民描写得比正史记载没那么好的,可称为“丑化类”。要注意的是,这里“美化”或“丑化”这两个词并不包含什么褒贬的意思,“美化”不等于是好,“丑化”也不等于是坏,只是中性的词语。
另外,文学影视不是历史,因此有关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含有虚构的成分,不但是对情节的虚构,更是对人物性格的虚构,这些都是可以的。即使是历史小说,也首先是小说,然后才是历史。因此,评价这些作品的水平和价值,并不以它们是否合符史实为标准。
那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适用的标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总结,简单而言有三个层面:微观、中观、宏观。
微观层面的要素是文字或文笔。说它是文学中的微观要素,那是因为它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读者直接获取第一印象的要素。
文笔的风格有很多种,或古朴、或唯美、或幽默、或简练。通常来说,能够在网上流行的作品文笔一定都是过关的。因为现在网上的作品那么多,可谓令人眼花缭乱。读者往往是看了开头的几个段落,就要决定是否值得再看下去,还是判作品的死刑。仅是开头几个段落,情节都还未来得及铺开,人物的性格还没有树立起来,能下判断的只能是文笔。所以,文笔不好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会遭到淘汰。
就我个人来说,我现在决定是否要把一本小说看下去的标准也首先是文笔,而不管是在网上看还是看传统的纸版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更是如此,原因是觉得看长篇小说的成本很高,一旦看完后发现是本垃圾之作,时间已经费去不少。所以,我自己也是看开头几段,着力体会的是作者的文笔如何,过不了关的就已经淘汰出局。后面便是有再精彩的情节,那也是白搭了。
2004-4-9 20:44
nononono
中观层面的要素有三:情节、人物、结构。
情节当然要曲折动人,但不是一味离奇就是好,最重要的是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既是为吸引读者而设,也是为了刻画人物而设。
至于人物的要素,就涉及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简单地说,文学创作通常将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个性单一,但鲜明突出,通常适用于配角;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通常适用于主角。不过有些文学作品里很可能一个圆形人物都没有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这两种类型之外,通俗文学中最常出现的其实是“高大全”类型的人物,通常是主角人物。这类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刻画得好,但难以深刻,不耐看。
结构是另一个较少人关注但其实十分重要的要素,尤其对于长篇小说而言更是如此。陈墨曾经指出过,中国自古至今在通俗文学领域的长篇小说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如四大古典名著,除了“红楼梦”没有写完而难以评价之外,其余三大名著都存在着“气不足”的问题,即写到后面难以为继。我们看到现在网络文学在这方面的问题显得特别严重,很多作品挖坑不填,表面上看是作者缺乏毅力,但实质性的问题是作者从一开始构思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想好一个完整的结构,以致写着写着难以为继,或者越拖越长,记成了流水帐。
另外,现代的通俗小说领域中最流行长篇小说的武侠小说,在结构上除了存在着“气不足”的问题外,还存在着“伪长篇”的问题。也就是说,有关的作品虽然从篇幅上看是长篇,但从结构上看实际上是多个短篇的缀合,准确而言应该是“短篇系列”,而不是“长篇小说”。如古龙的“陆小凤”、“楚留香”等都是这种情况。
最后是宏观的层面,这一层面的要素是主题。不过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有这一层面。尤其是流行作品,通常没有什么主题可言,但也可以写得很成功。但要上升为经典作品,没有这一层面是不可能的。另外,有主题也不等于就是好的作品。很多文学作品会出现所谓“主题先行”或“思想大于艺术”的情况,就是宏观抢了中观的戏。
宏观的主题之于中观的情节、人物、结构的关系,借用美学家朱光潜的一句话,应该是犹如水中之盐,肉眼看不见,只有通过品味才能体会出来。主题要驾驭情节、人物、结构,而不是扭曲。
当然,上述都是一些原则性很强的标准,可能过于抽象。文学批评向来就应该是case study的研究模式。下面就以这些原则来评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李世民。
2004-4-9 20:46
nononono
补充:
经过这些天的评论写作,觉得对一开始提出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需要有所完善。
首先,微观有三要素:文字、层次、节奏。文字这一因素,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谈。层次是指一个场景描写中的层次感,后面分析“兴唐传”中“三鞭换两锏”的故事就将会着重于分析其层次感。节奏就是指情节推进的速度问题,多少篇幅要完成一个场景,多少篇幅要完成一个事件;多久要出现一个小高潮,多久要出现一个大高潮,等等。
这里层次与节奏,其实都是结构的问题,本来想把它们列为结构的微观层面。但这里已经分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又再在各个层面的要素中划分层面,会令这个评价体系显得杂乱,因此索性把这两个要素直接纳入微观层面。
中观仍是原来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结构。
宏观仍是一要素:主题。
后面的评论会不断地以各部作品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一评价体系。
2004-4-9 20:47
nononono
《说唐》、《兴唐传》、《隋唐演义》、《唐史演义》、《隋唐英雄传》(电视剧,黄海冰主演)
将这几部小说影视并列,是因为它们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对比着来看,比较有意思。
在正式进入评论之前,我要先表达一点私人的感情。现在我对唐初历史的兴趣,若要追本溯源,就是来自这一类古典历史演义作品。
在广东土生土长的人就会知道,“讲古”是广东一项具有相当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活动,其地位大概就相当于北方的“说书”或“评书”吧。小的时候经济还不发达,整个广东只有一个广播电台,就是省广播电台(今天“珠江经济台”的前身),每逢中午12点和晚上6点,就必定是“讲古”时段,家家户户都会打开收音机听“讲古”。当时的“讲古”先生就像今天的影视明星一样,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相信到现在还有很多广东人还记得当年(80年代)的“讲古”明星张悦楷(人们都亲昵地叫他“楷叔”)和林少明。尤其是楷叔,他虽然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的“讲古”录音直到现在还在各个地方性的广播电台的“讲古”时段反复地重播。
而我对唐初历史发生兴趣,就是从听楷叔讲的“兴唐传”而起的。听完了“兴唐传”,我就开始像当年的影视红星的FANS们四处搜集有关偶像的一切物品一样,着了魔似的到处找有关唐初历史的书和文章来看,从古代到现代,从传奇色彩浓厚的小说到正儿八经的学术论著。就这样,我的兴趣渐渐从文学转移到历史,我发觉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更迷人。正如以前我说过的那样,“资治通鉴”是最伟大的小说,再怎么优秀的小说家写出来的作品,都及不上这部史书对人性描写的逼真动人。
当然,“讲古”不仅仅是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是我童年时期所能接受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和熏陶。除了“兴唐传”,楷叔最经典的作品无疑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三侠五义”。至于林少明的经典之作则有“西游记”、“东周列国志”。还有其它作品,如“封神榜”、“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说岳全传”、“大明英烈传”等等等等。
我永远怀念那些一边吃饭,一边竖着耳朵听收音机中的“讲古”的日子!
向楷叔致敬!
向“兴唐传”致敬!
2004-4-9 20:49
nononono
??前面向“兴唐传”致了半天的敬,不过要澄清一点,后来我看了“说唐”和“兴唐传”才知道,原来这“讲古”中的“兴唐传”其实是“说唐”。当然,“兴唐传”的版本似乎有几个,我看的版本是陈萌荣讲述、戴宏森整理的评书版本。
??
??而“隋唐演义”,是清朝的褚人获所著。“唐史演义”是蔡东藩所著。目前在市面上最容易找到的是这两本。
??
??“说唐”应该是这一系列书中最早的一本,因此也是最简陋粗疏的一本。这本小说的艺术性不高,基本上只有一些情节框架,细腻的描写几乎没有。例如李世民夜游白璧关为尉迟恭所追,秦琼来救驾与之对打那一段,是很有名的“三鞭换两锏”,记得楷叔讲古时讲得非常精彩(楷叔的“兴唐传”虽然情节取的是“说唐”,但其描述丰满得多,不知道是他个人再创作了还是另有版本),可是“说唐”中只有这么几句:“一过弯来,尉迟恭大喝一声,将鞭打下。叔宝把左手的锏架开鞭,右手的锏打去。尉迟恭把右手的矛一架,左手鞭又打来了。叔宝架开鞭,又打一锏。尉迟恭一矛架开锏,又是一鞭,叔宝架开鞭,却待要打,尉迟恭回马就跑了。这名为‘三鞭换两锏’,尉迟恭打出三鞭,叔宝只换得两锏。”当时看得我大失所望。
??
??另外,有些情节的设置很不合理。例如,李世民发现建成、元吉有淫乱宫闱之事,于是“宫门挂玉带”以示警告,反而为二人反咬一口而下狱。这件天大的冤案如何解决,本是一个设得很好的局,可以写很多故事。谁知解开这个局的办法,竟然是刘黑闼来攻打,罗成被建成、元吉所害而死,唐室无人接战,李渊一急就把李世民给放了,再也不加追究。这段公案就这么有头无尾的结束,白费了设得这么妙的局。
??
??另一方面,人物的塑造也很弱。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程咬金之憨、罗成之勇、徐茂功之智、尉迟恭之忠,其实是“兴唐传”的功绩。再说我们这个贴子的主角李世民,在这本书中的形象也非常模糊不清。他的礼贤下士写得很虚,而且又是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令人无法信服为什么这么多英雄好汉都愿意为之效忠。
??
??这有点像“三国演义”的情况,很多读者大概都会觉得不能理解为什么以诸葛亮、赵关张等人的才具,会愿意侍奉这样一个孱头为主。事实上,“三国演义”中还可以说因为刘备是皇室后人,他们是效忠正统。“三国”成书于忠君思想浓厚的年代,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说唐”中的唐室也不过是反王之一,未能说是已经取得正统地位,而且书中暗示的是大家服的是李世民而不是唐政权。
??
??当然,“说唐”的功劳是把情节框架给搭建起来了,后来的那几部,基本上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充实了对情节的描写,更加强了对人物的塑造。但从艺术性来说,“说唐”是这几部中价值最低的。
2004-4-10 09:26
nononono
“隋唐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比“说唐”有了进步。例如,在一些情节上作了调整,使之变得合理。如前述的“宫门挂玉带”一案,书中改成李世民在受李渊质问时写了一首藏头诗,每句的开头第一个字合起来成“家丑难言”四字。一开始时李渊看不懂,后来是宇文昭仪给解开了。这样处理,使这件公案的了结有合理得多的解释,但其中所包含的矛盾激化却也大半被消解了,没有了李世民下狱、众英雄被迫解甲归田的故事,也是浪费了这个好局。
另外,此书中李世民的形象仍然是弱。这恐怕是大多数“美化类”作品的通病。在这些小说中,李世民除了所谓礼贤下士之外,没有太鲜明的性格特征(这是指相对程咬金等人物而言),难以塑造成扁平人物。而以这些作家的功力,也似乎没有能力塑造圆形人物。事实上,这些书中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一个是圆形人物。而既然属于“美化类”,李世民当然就只能是正面人物了。于是,剩下的选择只有把他塑造成“高大全”人物,
客观地说,“高大全”人物并不等于就一定塑造得不好,虽然这种人物缺乏深度,但总不至于是面目模糊,给人很弱的感觉。之所以这些小说将李世民塑造成“高大全”人物并不成功,原因就是他身上的优点太少了。
作为统帅,在这些小说的设定中,他的武功显然远不及程咬金、秦琼、罗成、尉迟恭等人,更多是个文弱书生。
不过,徐茂功也是文弱书生,但他足智多谋,因而又有很多关于他设计定谋的故事可写而强化这一形象。既然出谋划策有徐茂功,那又不方便强化李世民在智谋方面的长处了。
于是这个人物既是手无缚鸡之力,又事事只能请教徐茂功为他定计,怎么看怎么像个只会听人摆布、等着别人来帮忙的白痴。小说中多次写到李世民遇险而要等人来救驾的场面,这些场面中他的作用都只是衬托那些武将的英勇无敌,结果就越发的显出他的无能来。
“高大全”的人物,应该是相貌堂堂,而又智勇双全,还心地善良、豁达大度。而这些小说中的李世民,心地是善良,但对着建成、元吉的陷害只是一味退让,反而牵连一力辅助他的英雄们也跟着受累,给读者的感觉当然就是很不爽的了。
2004-4-11 10:24
nononono
“唐史演义”跟这些小说其实不太一样,与其说是传奇演义,不如说是通俗版的历史介绍书,因为这本小说里虚构的情节不多,相当忠实于正史的内容,有很多对话跟正史描写的差不多是一样的。事实上,这本小说是一个中国历史演义全书系列中的一本。
这本小说其实写了整个唐朝的历史,所以李世民的那一段很短,到二十回后基本就结束了(全书有一百回)。因为篇幅很短,对情节、人物的展开就更有限了,基本上只是敷衍故事而已,人物塑造什么的都谈不上了。
不过,此书有个特点,就是有些地方夹叙夹议得很有趣。例如,写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向李渊密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书中这样写道:
“是夕,太白经天,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星现秦野,秦王当有天下,高祖阅奏毕,正值世民入朝,因举原奏示世民,世民请屏去左右,密陈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大惊道:‘有这般事么?’世民又道:‘臣儿自问,无丝毫辜负兄弟,偏他二人时欲加害,谓替世充建德复仇,臣儿若果枉死,永违君亲,已是可痛,且魂归地下,亦愧见诸贼,还乞陛下恩宥!’说罢,竟呜呜咽咽的哭将起来。慧儿也会撒娇。”
这“慧儿”是指李世民,似乎是李世民的小名。我以前看过一本历史小说,是这么说的。少年李世民刚出场时大家都昵称他为“慧哥儿”。不知道作者是另有所据,还是就是抄这本小说的。若是真有这小名,李世民这小名也真够女性化的。
这“慧儿也会撒娇”是一句夹议,当时就看得我差点没笑喷饭。不过我有些怀疑这句话是不是原来小说里的。因为中国的古典小说流行在旁边加眉批,像脂砚批“红楼”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例。小说在不断刊行中久而久之可能会把原来是页边的批注当成小说本身来印刷。这句评议很像是眉批一类的东西,不像是小说原来的内容。
2004-4-11 15:44
凝雪幻
怎么不合成一块发?两三段就分一次,你得发多少次?
看着也不方便,很麻烦的说
2004-4-11 20:30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凝雪幻[/i]于2004-04-11, 15:44:30发表
怎么不合成一块发?两三段就分一次,你得发多少次?
看着也不方便,很麻烦的说 [/quote]
目前还是合着发的啊?主要是我这个贴子跨的领域太大,我怕全发,又得给人说是不合版面的主题了。
2004-4-11 21:16
凝雪幻
我是说这个帖子发言一次就可以了,不用两三段就是一次,看着麻烦
你这8次一次就可以发出来,发那么多次你不嫌麻烦阿??
2004-4-12 10:58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凝雪幻[/i]于2004-04-11, 21:16:43发表
我是说这个帖子发言一次就可以了,不用两三段就是一次,看着麻烦
你这8次一次就可以发出来,发那么多次你不嫌麻烦阿?? [/quote]
这每一次都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啊.一次就是讲一本书.我是很注重"结构"的人,因此发贴子也注重层次分明.
2004-4-12 21:40
nononono
将“兴唐传”放到最后来评(“隋唐英雄传”是电视剧,另有评价标准),原因是我认为这本小说是写得最好的。这部小说(严格来说应该是评书剧本,因为作者是两个人,一人讲述,一人整理)语言生动幽默,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但形象鲜明生动的至少有十几个。当然,最难得的是,此书塑造的李世民非常成功,我认为不仅是在这里列出来的几本中是最成功的,就是现代的大量以唐初为对象的历史小说,无论是以李世民为主角还是不以李世民为主角,其中的李世民的形象之成功都少有能与之匹敌的。
“兴唐传”的语言非常生动幽默,常常令人读之而忍俊不禁,这大概也跟书中塑造了好几个插科打诨式的人物有关,因此每每述及这些人物,就一定好笑非常。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程咬金的憨,但其实里面李元霸的傻头傻脑也非常逗乐。李元霸通常比较傻,但有时又会突然聪明起来,连在这小说中被设定为聪明的李世民偶尔也会招架不住他的突如其来之才。
如书中描写李元霸要去扬州救驾(当时杨广被十八路反王围困),李渊一家听说混世魔王程咬金手下有秦琼,而秦是李家的恩人,于是叮嘱李元霸千万不要伤害魔家的一兵一马。那一段落真是看得人笑破肚皮,尤其是李元霸将秦琼比作“大饭锅”,李家一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叮嘱听得他头昏脑胀,使他不由得感慨:“大饭锅啊,大磨菇……”那一段,哈哈哈,笑死我了。
又如李世民误走金墉城,被程咬金所捉那一段,描写程咬金打他来泄愤(李世民曾在紫槿山口设叠箭岗困住各路反王,令众人狼狈不堪,因此程咬金记恨于心,紫槿山那一段也是精彩之极的篇章,后面再细述),其中写到李世民的心理活动,也是令人笑得喘不过气来。这使读者感到李世民真是个很有趣的人,在这种险恶处境下还能如此自我解嘲,使其形象越发的丰满多彩。
就是一些很细微的地方,也是充满了幽默。仍以上面说到的李世民围困紫槿山那一段为例。各路反王发现山口被唐军围住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就派人去打探。书中写道:“蓝旗官到山口外边,冲唐军喊话:‘对面听着,我家王爷命我前来探问,你们死堵住山口,究竟意欲何为?快快回话。’究竟意欲何为?前边的弓箭手也不知道,李世民还没交代呢!”搞笑得很。
此外,因为“兴唐传”是评书,它的语言就非常口语化,据说用的是山西的方言写成的。我不知道山西的方言是怎么样的,但看起来确实有些方言的味道,但一点都不影响理解,反而使描写显得格外的活灵活现。
2004-4-13 10:45
nononono
与“说唐”相比,“兴唐传”的情节有很大的变动,如前述的“宫门挂玉带”的情节完全没有了(后面会论述,在“兴唐传”对李世民形象的设定下,这类情节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删去是高明的做法),甚至通常都有的“玄武门事件”也略过不提,只以很隐晦的方式暗示了一下。但“兴唐传”的故事比“说唐”的热闹上何止百倍?不但是十八路反王的故事大为丰满,就是李世民的故事也曲折多彩了很多。光是看回目就多达140回就已经可见一斑了(“说唐”只有66回,而且每回的篇幅很短;“隋唐演义”也只有100回)。而且有关的描写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如在读者目前。
前面举了“说唐”中尉迟恭和秦琼首次对打的“三鞭换两锏”写得非常简略马虎,这里也举“兴唐传”同样的描写来作一个对比,就可以知道“兴唐传”对情节描写的细腻比“说唐”是强多少了。
首先,“兴唐传”中是写二人不是一开始就大打出手,而是先来一番唇枪舌战。秦琼嘲笑尉迟恭不懂规矩,尉迟恭一边不认,一边心里却是有点虚了,因为他是打铁的出身,不识字,确实有点担心自己是不懂规矩的,这时就转写他的心理活动:“敬德一听愣了,我这打铁的当了大将,还真没学过什么规矩。他心眼一转,有主意,不是当大将有规矩吗,秦琼你懂规矩,你怎么办我怎么办。”他打定了这个主意,于是后面就出现很好笑的场面了,他见秦琼捋须,于是他也学着捋须,但是“他颏下无须,也用手假装往颏下一捋,跟抓切糕似的。”这里一面笑得我肚痛,一面也将尉迟恭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活泼。
接着还是不打,而是秦琼问起尉迟恭的出身经历,于是就知道了尉迟恭受过建成、元吉的委屈,而刘武周也是因为女儿被元吉抢去奸淫而跳楼自尽,才起兵作反的。
这里书中又转写秦琼的心理活动:“敬德把话说完,这下秦琼全明白了。心说这都为建成、元吉所行不端,他们害死刘武周的女儿,能不把人家逼反吗!他们光顾发财,目不识人,这才把敬德逼到北边去了。我是冲着李世民来到大唐国的,要冲这俩小子,早就跺脚走了。不过人家是亲兄弟,这些事我还不能向秦王直说,暂且看事行事吧!”
这一番心理活动写出来,的是精彩之极。这里面有三个层次,其一,写出秦琼知道真相后对尉迟恭的看法有了改观,为后面二人英雄相惜而结拜为兄弟作铺垫。
其二,描写了秦琼等人投奔大唐是冲着李世民的仁义、智慧而来,为后来历史上的两兄弟争权中李世民胜出进行了暗示。
其三,尽管秦琼知道尉迟恭、刘武周受了委屈才起兵,但他却有着“疏不间亲”的顾虑,没有马上将事实告知李世民,这一方面使后面的情节变得曲折周转,李世民和尉迟恭的矛盾没有一时三刻就得到化解;另一方面也是在刻画秦琼的形象。秦琼在这书中不是一个简单的侠义形象,他有心计,不像程咬金、尉迟恭等人那样直肠直肚,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回避嫌疑。这就使他的形象变得复杂丰满。可以说,秦琼在这书中是一个刻画得相当成功的圆形人物,不是扁平人物。其形象之成功,与李世民的形象有得一比。这一点后面还会再说,这里暂且不提。
接着是二人结拜为兄弟,秦琼苦口婆心劝尉迟恭归顺,但尉迟恭对刘武周的恩情念念不忙,不肯背叛。于是二人就“把兄弟归把兄弟,打仗归打仗”,终于打将起来。
我把这一段打斗原文录于下面,以便与“说唐”的比较,从而可知“兴唐传”对打斗的描写是何等精彩:
“二人说罢,各自起身,把鱼褟尾挂在自己的马鞍桥上。一人执鞭,一人握锏。敬德说:‘二哥,你进招吧!’秦琼说:‘我是哥哥,该你先递招。’‘那我可就不恭了。’敬德说罢,抡单鞭朝秦琼头顶砸了下来。秦琼闪身躲开这一鞭,可没拿锏去挂。敬德这鞭朝着秦琼大腿,呼!挂上风扫了过来。秦琼一跃身,噌!鞭扫空了。跟着又是劈头一鞭,秦琼往旁边一闪。敬德三鞭都没打着,秦琼也不还手,转身就跑。敬德执鞭紧追。秦琼猛一回身,说了一声”看锏!“左手锏打着旋儿,柔柔柔柔奔敬德面门来了。秦琼使的是秦家门一着绝技,叫做连环撒手锏。秦家门撒手锏轻易不使,秦琼收裴元庆时使过一次马上撒手锏,这次使的是步下撒手锏。敬德见一只锏飞来,叭一低头,这锏从他盔顶上噌的一声过去了。他抬头二次正面,见秦琼的右手锏也撒手了。这只锏竖着,直奔他的脸面。敬德心说坏了,我有性命危险!这时候,秦琼叭一个箭步蹿向前去,不等这只锏阔到敬德的脸上,右手把锏抓住了,左手揪住他的袢甲绦,用锏在他盔顶上噌噌噌钢了三钢。敬德只有等死了。秦琼哈哈一笑,把锏扔在当地,说:‘兄弟,咱们是把兄弟了,虽说各保其主,我能要你的命吗?’敬德定了定神说:‘多谢二哥。’秦琼说:‘兄弟,咱们该回去了。为了遮人耳目,我在前边,你在后边,好比你把我打败了。’敬德说:‘好嘞,我听二哥的。’二人各处挂兵刃,带上鱼褟尾,认镫扳鞍上马,顺原路而回。”
由上述引文可见,整个打斗的过程干净利落,而且秦琼的本领高于尉迟恭的情况也写得非常清楚,所谓“三鞭换两锏”的情形很完整。比之“说唐”的你来三鞭我去两锏就叫打完了,确是天渊之别。不说别的,电视剧的“隋唐英雄传”在这一段里拍得也就远远不及“兴唐传”,也是三下五除二,胡乱打一下就决出胜负,一点看不出秦琼的武功高在哪里,尉迟恭如此神勇何以会服了他。
2004-4-14 11:01
nononono
从前面引用的“兴唐传”对秦琼和尉迟恭“三鞭换两锏”的描写,我们可以把这作为一个经典例子来体会一下如何写好一个场景。与“说唐”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一场打斗相比,“兴唐传”的情节要丰满得多。原因在于“兴唐传”中二人不是一见面就开打,而是进行了两场铺垫,先是斗嘴,然后是尉迟恭述说身世。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场景的情节(这是为中观的“情节”服务了),也是在塑造人物性格(即是为中观的“人物”服务)。
秦琼是个心思细密的人,虽然与尉迟恭对敌,但他不是见敌就打。而是首先,他要给敌人一个下马威,使敌人未战先怯,他知道尉迟恭是个粗人,所以一开始就笑他不懂规矩,果然就把对方吓住了,尉迟恭变成亦步亦趋地跟着他做动作,这既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又刻画了秦琼的心计不弱于其武功。然后,他要了解尉迟恭的为人,以免打错好人,这又反映了秦琼的细心和正直的一面。另外,前面也已经说到,秦琼知道了真相后的心理活动也反映了他有“疏不间亲”的顾虑,这显然是五大三粗的程咬金绝对不会想得到的地方,又进一步地深化了秦琼的细心与心机。
此外,这两场铺垫除了直接为后面的打斗铺垫外,还为后来尉迟恭降唐的进一步的情节展开进行铺垫,成为情节向前继续发展的动力。
总而言之,这两场铺垫的描写本身其实承担了大量的情节上、人物上的功能。写得好的小说,就是有这么多的内涵可供挖掘,因此能够使人一读再读,明明已经对前后情节熟极如流、了如指掌,还是可以在新的阅读中又读出新的感受。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场景中体会这部小说在微观的“层次”因素上的造诣。微观的“层次”与中观的“结构”是有共通之处的,只是“层次”是一个个场景中的结构,而“结构”是针对整部作品而言的。这里先说一句,这部“兴唐传”在结构上基本是失败的。它的人物太多,支线过于庞杂,之所以没有走向失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部历史演义,历史发展的自然线索有效地收拢住众多的人物和支线。不过,虽然这部小说的中观层面的“结构”不怎么样,但微观层面的“层次”却有不俗的表现。
例如,这个场面就写得很有层次感,如前面已经分析过,它有三个层面,一层层推进,为最后的打斗作铺垫,同时也在为后面更多场景的展开作铺垫。
不但这个场面本身写得有层次感,就是秦琼在知道真相后的心理活动也有非常鲜明的层次感,前面已经分析过有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是一种了解真相后的自然反应,即对建成、元吉感到不齿,对尉迟恭感到同情,对自己选择李世民而不是选择建成、元吉感到是走了正确的一步。而第三个层次却是一种更为深思熟虑的反应,如果是即时的自然反应,那么既然同情尉迟恭,就应该马上想到要把他的委屈告诉李世民。但秦琼经过细心一想,担心到“疏不间亲”的问题,这是对官场有了深刻认识之后的“非自然”的反应,即以合乎官场的做法(应该顾虑上层中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来压抑合乎天性的做法(应该为有屈者申冤)。如此层层推进,也是将秦琼的性格抽丝剥茧地描画得一丝不差。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