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18 01:18
Z_Artemis
【ID征文】恨地无环(其二)
从前有座庵,庵名“恨地”,庵门无环。
佛庵重地,常戒妄语痴嗔。所以来的香客,俱不敢高声喧哗。门上无环,也无从叩起。因此庵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信徒访客,须在门口耐心静候,自有小沙弥出来延客。
住持是一位年轻僧人,面如冠玉,双目含神,倒像是个寒窗应试的书生。
慕名前来的香客无不好奇,许多人问起庵名的来由,住持只是淡淡一笑,道:“古人云‘人生长恨水长东’,金木土水火,五德终始,古人恨水,贫僧恨地,缘同。”说罢,敛起了笑容,眉宇间换上三分沉重,一分苦痛。
这个故事不是我听来的,也不是我看来的,但它是真的。
在从前的更从前的时候,这座庵依然叫“恨地”,不过门上有环。到这个故事的结局,恨地还是恨地,有环却要变成无环。
这当然是剧情需要,不然这个故事就不叫“恨地无环”而叫“恨地有环”了。
当时这座庵依然有住持,但不是年轻僧人,而是一个老方丈。老方丈在寺里修行了数十年,德名早已远播,也已不知渡化了多少人。
后来有人回忆起这一天看到老方丈下山的时候,老方丈对他们说,又有人在苦海,贫僧渡他去也。
庵在山上,城在山下。城是好城,标准的江南水乡。
城里的人都知道那一对年轻情人,博闻强记、学富五车的张生和倾城绝世的苏小姐。
张生,家境清寒,少年志于学,弱冠之年已经饱读诗书。他十几岁便在街头代写书信,出卖字画,为人谦恭有礼,代写书信常常只收半酬或者免酬。总之,城里上至令丞衙案,下至街头小民,都认识这么一位年轻公子。
曾经张生随她母亲去恨地庵还愿,便遇见了令他萦绕不已的苏小姐。苏小姐,城中大户,父母是绸缎商。她家风开明,曾读诗书。与张生论诗,常有睿慧之见,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意。邻里看来,自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话说这张生已考取了举人,只待秋闱,便可上京参加京试、殿试。人们早已相互传言,只待这张生考取了功名一归来,自来花轿彩礼,迎娶苏家小姐过门。说起此事,两家的二老自是合不拢嘴,忙捂着,露出了剩下的几颗牙来。
张生于是更加发奋苦读,在他看来,高中进士已是囊中之物,只期考官赏识,点入一甲。
然而正是收拾盘缠上京的前一天,噩耗传来。
张生的母亲原有暗疾,因为儿子考试,不敢让他分心,只有每日忍着疼痛,强颜欢笑。张生这几日脑子里尽是子曰诗云,哪还看得出母亲眉毛常蹙!
可是病终究是病,张母的一片慈心也未能蒙老天爷垂幸。这最后一天里病突然就发作了。
现在就无所谓瞒不瞒的问题了,若是病得只能躺在床上,还有那个傻子看不出来?
张生扔了书,扑倒在母亲床前:“娘,孩儿不去考试了,孩儿要陪在您的身边,直到您好起来。”
张母虽然虚弱,神志倒还清醒,见儿子如此说,啐骂道:“好你个不肖子,读了这么多年,说不考就不考,娘就是死了,也要见你明早上路。”
“娘,考试三年后还可以考,现在孩儿只想看着娘亲好起来。”张生开始哽咽着。
张母还是劝不住。正着急间,门外三声叩响,跟着有人宣了一生佛号。张父开门看时,竟是恨地庵的住持老方丈。于是一家人都跪下来,求老方丈发慈悲心,医了张生的老母,好让张生安心赶考。
方丈老了,话总是很多。
他把手上一串念珠数完了,正一正袈裟,合十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佛祖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的病,老衲定是要医的。”转而对张生道,“然则老衲此来,也并非只是为令堂的身病,还为了施主你的心病。”
“心病?”
“正是。施主近来苦读不已,只为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成家立业。可见施主看重虚名浮华,中世俗之流毒深矣。病之深重,尤甚于令堂故而老衲亲自下山相请,若是老衲治好令堂之疾,施主便随老衲上山修行三年,以炼心性。三年之后,施主可自下山赶考。”
百行孝为先,于是张生打点了包袱——便是上京赶考的包袱——准备随方丈上山。
方丈又道:“三年之后,六根几净,离佛祖便是一步之遥。除非世间仍有牵挂,不该前功尽弃。因此,三年至期满,须有一位至亲之人自来山上接你,方可下山。”
闻得此话,一屋里站起了苏小姐。她只是握着张生的手,盈盈的看着,看了许久,才缓缓地说:“三年期满,我来唤你;情深至此,不可忘记。”
张生这才想起光顾着为母亲医病,竟要伊人苦等三年,不禁一阵内疚,当下握着苏小姐,道:“恩深意重,必不敢忘。”
和尚不知是禅心仁厚、佛法无边,还是回春妙手,张母渐渐地有些生色了。留下了几味药,便挟着张生遁入夜色之中了。
夜色空朦,两人转眼已到了山门之前。伫立片刻,山门“吱呀”地开了,在月色下闪着惨白的光芒。开门的小沙弥,表情也漠然。
行走在禅堂庙宇之间,张生好奇问:“先前在门口候时,为何不叩?”
方丈神秘地一笑,道:“门上无环。”
张生心中犹疑,但不再问,待引至厢房歇下,便各自就寝,一宿无话。
张生入庵的第二天,恨地庵闭庵了。
闭庵的意思就是谢绝接待一切外客。外人纷纷猜测闭庵的原因,尽管老方丈声明的原因是小劫将临,张家的人却认为是方丈不许其探望张生而弄的把戏。苏小姐亦如是想。
张生每日在庵里青灯黄卷、诵经度日,也颇有所得;告以方丈,方丈却不以为然。
唯有那一份对苏小姐的思绪,却如抽刀断水。好在庵里有小沙弥不守戒律的,常借下山化缘带些个水酒上来与张生同饮。黄汤下肚,也减去不少愁肠。
读惯了经书,张生便觉得像是要将从前的四书五经都忘却了一般,诗词格律,也渐生疏了起来。
君居山脚府,我住岭头庵。
暮楚妆花鬓,晨孤扫佛龛。
高低常恨地,明灭且尤岚。
此信投飞瀑,伊人觅古潭。——《恨地词》
写完这一篇,便是要去用斋的时候了。今天早上方丈曾说,今晚佛光大盛,正是时候研究佛理,可以斋戒沐浴,闭关悟道。
每日诵经,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但这样说起,方丈还是第一次。想到佛光大盛,总有一些期待,但又觉得有些莫名的不安。
到了酉时时分,张生到了佛堂,见方丈正襟危坐在那里。香烟腾起,飘飘如仙境一般。方丈原是合眼,张生入来,蓦地张开道:“呔,今晚召你,可知为何?”
张生合十道:“不知。”
“今晚佛光普照,正合修行。你入庵有日,鲜有所得。今三年之期将至,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今夜若能悟道,便能冲破玄关,达至小乘。日后前途无限。”
张生寻思:“我本俗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我夙志,你却叫我参佛,小乘何妨,大乘又何妨?我终究要下山做一入世之人。”
“呔,你今身在菩提树,须心如明镜台,还不打坐诵经!”方丈叱道。
张生不敢有违,于是打坐诵经,但心总是静不下来,仿佛耳边有暴雨惊雷,使他心神不定。
坐了少顷,张生偷眼看方丈,见老方丈凝神闭目,如临大敌。自己也赶紧重新入定。
忽地一阵敲门声穿透心防而来。急促得如催人迎战的金鼓声,嘈杂得如细雨的穿林打叶声。响了许久,张生只觉得心惊肉跳,仿佛敲门声响一声,他的心跳也要快上一分。终究忍耐不住,颤声问:“师父,这……有人敲门,何以无人应门?”
“你忘了,师父早已告诉过你,恨地庵门上无环,焉能敲响?”
“但……徒儿明明,明明听到有敲门声,真真切切的,一定……一定是有人。”
“哼,无知小子!门上虽无环,你心中却有环。门上无人敲,你心里却有人敲得震天响!欲问何人,只是‘杂念’二字,让你心神不宁。快诵经礼佛,让佛祖消去心中杂念。”
张生念了一会儿,只觉得叩门声在耳里越来越大,快要振聋发聩了,只好又开口道:“师父训斥,令徒儿似有所悟。今徒儿自觉门上无环,心里也无环,为何还是有叩门之声?”
“咄!你便知道你心里无环?总是你心里无环,你人仍在,你并没有将环从心底驱散出去,而是将它融入了你本性之中。所谓环即是你,你即是环。人在叩环,却如叩你,如何不声声入耳,振聋发聩!”
“那……师父,请教弟子应当如何?”
“世间诸法,俱是色相。环是,环声是,人更是。若要使不着象,四大皆空,唯有摒除一切,只留一颗佛心,所谓无环、无我,环我两忘,即是宇宙。古有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生听着,似有所悟,再将经文从头诵过,已将要入定了一般。
击环声渐渐的隐去了。
正是一声清啸,如同春雷惊蛰,将张生猛地惊醒。这一声清啸,不知包含着多少辛酸悲苦,不知积郁了多少离愁思念,不知浸透了多少咸酸泪水。这不正是张生朝思暮想的苏小姐?!
张生再也坐不住了。他是像野兽一般扑向山门的,他而后传来方丈干涩而没有感情的声音:“佛门清静之地,是谁在山门喧哗!沙弥,速去赶走!”
张生推开门,只看到了烟雨中朦胧的倩影。他想喊,却发不出一声。
回到佛堂,方丈镇定的没有一丝生气。张生烧着满腔的怒火,还在发作时,觉得有些不对,便将手往老方丈鼻息楚探了探。
方丈竟圆寂了。
张生怔在当地,冷汗已如雨下。坚持了三年的信仰的破灭,非是人能够承受之重。一个小沙弥过来告诉张生,他母亲原来在两年前,已去世了。
小沙弥还说,他们许多人,都是被老方丈半推半逼,削发为僧。如今老方丈圆寂,请张生准许他们还俗,了一心愿。
张生只是摆了摆手。
我了了人心愿,谁曾来了我心愿?
当夜,张生在老方丈的肉身舍利前,拿起香案上的剃刀,给自己落了发。
从此,恨地庵还是叫恨地庵。但是恨地庵再也没有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老方丈,只有一位面若冠玉,但眉宇间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愁怨的年轻住持。
从此,恨地庵,庵名恨地,庵门无环。
寒窗渐闻兰蕙香,深廊留寂罗裙荡。
御风纤玉翩惊鸿,隐幽巷。
暝纱帐,烟眸坠雨新朦降。
小颦初见郁含伤,天河冉淼零萍晃。
镜花回影揽空纹,人饮怅。
路疑惘,黄连瑟瑟任孤旷。——《天仙子》
(完)
[[i] 本帖最后由 Z_Artemis 于 2008-7-7 03:39 编辑 [/i]]
2007-6-18 21:17
水镜门生
向例是同一id可供多人赏玩,而无一鸭二吃之优惠,前此唠叨兄为小厨具与边城玫女所作风流情史,业已合并,盖两篇上下连贯,故事头尾是也。:lol:
然今道兄两篇,却是风格迥异,本拟劝道兄改换门庭,于张生头上添个博雅帽子,便可将衲子整容作笨笨,奈何想来道兄本意钟情衲子,无夺人所好之道理,如此我且成人之美,此篇判为合格,发放白条,道兄请收好了。:titter:
2007-6-19 10:51
Z_Artemis
本也想恐怕不准每人每ID多篇,但贫道在规则里愣是没看到这一则。只好打个擦边球,来个张生~
不过本文自觉优于上篇,而且与大师法名着墨甚多,实在难改。
好在大人抬手,谢过~:lol:
2007-6-19 13:08
fengrui19
呵呵,两篇看完,不知道无环兄何以用这样一个豪气干云天的id
回想另一篇里面的一句话“令郎身上豪气冲天,但若心有积怨,极易走火入魔,自毁前程。待贫道细心引导,定可成才”
不知道现在成才否:titter:
2007-6-19 17:02
恨地无环
这几日没有好好看论坛,这一来不打紧,就看到散人兄两篇衲ID征文,便自敲打了筋骨,细细看来了。
两篇相较,衲子也是更喜此篇,大约是其一那种,衲子是写不出的。
而就这一篇,衲子大约也是写不出的,一诗一词,功力远在衲子之上,含愁离情,是衲子所不忍写的。
散人兄出言要看衲子的征文,衲子也只能收拾起些懒惰,就近日献丑一篇吧。
f太常,可记得老师常常说,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脱离这个躯体。恨地无环,取的更多是这一层意思。
最后,真切感谢散人兄。两文拜领了。:unsure:
2007-6-19 17:06
水镜门生
哦非常期待衲子兄来偶这趟混水搅合:lol:
2007-6-20 12:40
桃之夭夭
粗看,还想到青蜂山哩,那种逆时空的感觉和凄怨的气场有点像。
恨地无环……这名字有点感觉,可惜,偶永远也写不出楼主的神采来。:unsure:
2007-6-20 20:17
Z_Artemis
比青蜂山差远了。
2007-6-22 19:24
fengrui19
就文而言,不谈讲道说理的意图,文字功力确实很好,但觉得人物语言总是有点不相符合,老和尚对张生总是“哼,无知小子! 呔,……”有点失了得道高僧的修为,我觉得这样的高僧应该是情感平淡,言语缓慢较好
至于“坚持了三年的信仰的破灭”倒是不曾张生看出三年的什么信仰?
文是好文,总觉得还是有些缺憾,故事没有讲清楚,人物心性转变过于突然,不合常理。
倒是“总是你心里无环,你人仍在,你并没有将环从心底驱散出去,而是将它融入了你本性之中。所谓环即是你,你即是环。”让我想到一些东西:titter:环啊,终于还是无了,那戒,倒也破了,本就是喝酒的,又怎做的主持?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