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8 02:07
金刚捣锤
初来宝地第一贴-----太极拳起源考
太极拳起源………………金刚说太极之八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现在说法很多,现在比较普遍认可的,是我国著名武术研究工作者唐豪的研究,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战将陈王庭,后在陈家沟沿袭,当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均起源于陈式太极拳。但是,在许多其他各式太极拳的书籍里,比较淡化陈式太极拳为各式太极拳之母的说法,有的还是说太极拳始创于张三丰,最近汪波出版的全佑老架太极拳一书中,更是对太极拳起源于陈式公开表示了怀疑,并提出了张三丰创拳的可能性。
在作讨论之前,我觉得首先要说明一点,有许多人写太极拳的起源和历史,都是带着个人目的的,很多为了标榜自己学的正宗或古老,拼命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师承更古老。由于现代太极拳的传播始于陈家十五氏陈长兴,这个事实基本现在没有人有异议。于是,大多数其他式子太极拳的门人对陈长兴的介绍都一笔带过,除了陈式的门人。更有人为了宣传自己,假托古人,篡改历史,那就更不可取。我觉得,在讨论时,先要有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不能为了一己的名誉,我觉得,至少,唐豪先生的考证不管准确与否,应该可以相信没有带个人利益色彩。我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但我不是陈家子第,选择练陈式太极拳也是个人选择,但是,无论我的讨论准确与否额或者是否有失偏颇之处,但是,首先是正动机,至少,我没有刻意去褒贬任何一家的意思,不想,也没有必要宣传谁,褒贬谁,希望做到公正。这一点,我觉得汪波在全佑老架一书里,对各式太极拳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他对太极拳起源的不同意见,也是出于学术分歧,没有其他目的,这一点,从书里看的出来,对他的见解,我还是很尊敬的。
首先看一下现在的最普遍的意见,陈王庭创拳说。陈王庭的著作,大多佚失,现在留下的词,那一句“闲来时造拳”成为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证据。关于陈王庭当时创编的太极五路,炮锤一路,还有一百零八路长拳,十八般武艺等等,一般没有异议。其拳式多取于戚继光的拳经,也是不争的事实。所谓“造拳”,我认为实际上是对当时优秀的民间武术的一次发展和改编,而不是完全的发明创造。
这里又涉及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太极拳?怎样才叫太极拳。陈家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把陈沟拳叫成太极拳,是现在分歧比较大的,也是很多各种各样史料有真,有伪作的地方。有人提出太极拳和通背拳的联系,认为太极拳最早叫通背太极。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太极拳最早是从外家拳体会发展出来的,所以,当年陈王庭所创编的架子是什么样子,除非在考古发掘上有更多发现,现在是不得而知了。但是,我的意见是,不管陈家沟流行的拳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叫太极拳,他的风格和特点,以及对于对现代太极拳的影响,应该称为现代太极拳的鼻祖。我和一些练陈家功夫的人交流,一般都认为陈王庭当时创编的架子,应该和现代的陈式太极拳差别还是不小的,真正开始和现代太极拳有联系的,是陈长兴的陈式一路,和二路炮锤。我同意这种说法。
我认为,陈家的太极拳应该是集体创造,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陈王庭,提供了框架(也是查考了别家和自己的家传的武艺的),一个是陈长兴,去繁就简,继往开来。由于陈家名手辈出,很多对拳术的体悟,都不断发展,到了长兴这一代,太极拳的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可以说,从陈长兴这一代陈家拳师开始的太极拳,已经是相当完备和严谨的了。
目前的陈式太极拳,还有大小架,新老架的说法,实际上每人的风格都有不同,这是太极拳的特点。从大方面说,有现在的小架太极拳,陈立清老师在传授,有陈发科父子传授的83式大架,陈家沟四大金刚传授的75式大架。至于当年陈长兴本人的架子,应该都是有所不同的,太极拳经过了几代人的体悟,拳架具体动作上有出入并不奇怪。
有关七寸靠和双手捺地的蹬一根,在陈鑫图说里是有介绍的,小架子太极拳也是那样练的。就这两个式子而言,从我练陈式太极拳的体悟来说,倒是象更加古老的练法,而后来为了降低难度而改的,陈鑫在图说里说现在有新法练蹬一根。我这个理解,是从练拳角度的一个猜测,并没有严密的证据。也不能由此证明小架子太极拳梗接近古传太极拳。(陈立清在出版物中介绍说小架太极拳在先,大架太极拳反而是在小架基础上改进的),出于传人的不同,可能各自都保留了一些古传太极拳的练法。
现在各家太极拳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都比较推崇。但是王宗岳的太极拳始自何处,也是很多争论的疑点。也有人基于此认为太极拳并非始于河南陈家。陈家认为王宗岳曾经到河南教学,可能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陈家的太极拳。疑点在,当时的陈沟拳及其保守,从不外传,也不公开练拳,所以才有杨禄蝉偷拳的故事,在当时,王宗岳通过什么途径去学和了解太极拳,然后写出那些拳理来,是很令人不解的。还有除了这篇拳论,并没有许多关于王宗岳武艺生平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王的太极拳论乃后人伪作。但是,我觉得王氏拳论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太极拳非始自于陈家。
另一个关于张三丰的说法来自于关于张松溪,当地县志记载他和武艺高强的少林和尚交手的经历,戚继光的拳经里也介绍了“绵张之短打”,可见张松溪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术高超。有记载说张松溪和其他6个人都曾经跟武当山张三丰学艺,于是以此推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我觉得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是张三丰创造,就不能主观臆断。但是,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张三丰是一位武术大师。另外一个说法是唐代许宣平创太极拳。我的意见是,实际上中国武术渊源流长,但是保守作风也非常严重。许多优秀的搏击术都因为传人的原因失传,后来又有不少人领悟到了类似的境界。是经常有的事情,我们现在流传的武术流派,多成于明清两代,和武术的保守风气有关。我认为象太极拳这样的技击特点,是否前人有领悟到类似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本身各家武术在很多方面是相互相同的。如果仔细分析形意八卦太极,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太极拳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不管是张松溪也好,许宣平也好,虽然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的拳术和现代太极拳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拳术里含有太极拳理是很正常的。
我的观点,陈王庭是肯定作为整理各家拳术,尤其是戚氏拳经,并且加以自悟的拳理,整理出了一些套路,和锻炼方法。所谓“陈氏拳剑创始人”也不过分。但是当时他创编的套路和今天的太极拳,应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经过陈氏数代拳师的研究和发展,到了陈长兴这一代,太极拳架已经发展的相当完美了,搏击功夫更是一流。而且从这一代开始,太极拳开始外传交流,出现了象杨禄蝉那样出色的外姓高手。如果说太极拳始自陈王庭,我更倾向于太极拳是陈家历代拳师的集体创造和改进。自长兴一代到达了一个高峰。对于其他和太极拳拳理类似的内家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陈家的拳术是从张三丰或是其他拳手那里学来的,可以认为始自陈家。而关于名称,我觉得没有必要拘泥和争论,太极拳的功夫是练在手上的,太极只是一个名字。现在有些其他的太极拳,不同于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各式,如武当太极拳等等,我觉得其实是和陈氏家传体系不同的另一种内家拳,如果从拳理上说,称其为太极拳并不为过。太极拳只是一个名字符号,也不必争论什么版权,我认为都可以叫太极拳,关键是有没有太极拳刚柔相济,阴阳动静,化打结合,螺旋运动等的特点。至于拳架,各异并不奇怪。他们的这个太极拳始自何处,那就更待考证了。但是为了证明其正宗假托古人,就可笑了。我不喜欢什么东西都一古脑儿的往张三丰那里推,这不是写小说,就算没有确凿的记载,也得有令人信服的推断。
目前对各家太极拳的改进,多有为了健身保健和推广为目的减小运动量,降低难度和复杂程度的趋势。从杨禄蝉在北京教皇族子弟开始,太极拳就面临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境地。推广就涉及到一个难度问题。现在除陈氏太极拳和一些学了各家太极拳内部老架的架子外,对于缠丝劲和发劲,多有舍弃,尤其是陈氏二路炮锤,几乎被舍弃不用,而其实近代太极名家如杨澄甫,还是精于炮锤的发劲的,可见各家太极拳家传的东西和公开传授订的架子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个有推广需要的问题。目前的陈氏太极拳,也有不少人在搞简化的架子,也是为了现代速食文化的需要。为了出功夫老架都要练上好多遍,那这简化架子练了能出多少功夫呢?可是现在时代造成大多数人学拳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功夫能技击,更没有那么多时间,也吃不了那个苦了。(至少没有吃那个苦的动力了)。太极拳为了迎合一些学习者的需要作了很多迫不得已的让步。所以,从太极拳的精义来说,现代的太极拳正在走下坡路,而不象从陈王庭到陈长兴那些拳师一代代精益求精。就算到了近代的杨班侯,陈发科,应该说功夫是有所继承和发扬的。但是以后在技术上就没有多少发展了。对于真正的太极拳精义,也是研究古传太极拳的意义。
金刚越说越差
[[i]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57 编辑 [/i]]
2004-4-8 02:24
金刚捣锤
这可以算我的序言
----------------------------------------------------------------------------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现在最大的毛病是各家都想把自己说的老一点,正宗一点。把自己的先辈说的历害点,有了私心,学术研究就没有严肃性。历史上本来很多托古人之作,加上太极拳的史料很有限,且不可全信。所以有点乱。
我想写一下我对此的看法,权作说太极之八。
2004-4-8 05:29
萧让
[quote]原帖由[i]金刚捣锤[/i]于2004-04-08, 2:10:42发表
不知道武术史算不算历史,看这里都是讨论正史的,如果不妥当,请斑竹删除. 打扰还请海涵. [/quote]
呵,非常欢迎。即是原创拜山贴,加入精华吧。期待您更好更多的原创作品!
ps.帮你排了下版,不介意吧?
2004-4-8 11:25
北宫望
我听说过一个人,南北朝的张山峰,据说道教的武术来自此人,后人说是张三丰纯属误传.
2004-4-8 19:14
金刚捣锤
张三峰和张三丰历史上不是一个人. 有关记载很多,甚至出现过许多张三丰. 比较可信的有宋代的张三峰, 和元末明初的张三丰.
有不少可考史料,问题是真伪难辩.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2004-4-8 19:15
金刚捣锤
上面第二段是我国著名武术历史学家唐豪的考证.
2004-4-9 04:58
bach_xu
好象外国人对太极都是只知其名,不知其意,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用来打架的"中国功夫",我认识一个人是教太极的,有个老外看了广告感兴趣来报了名,第二天穿了套忍者服兴冲冲的过来了。
2004-4-9 05:56
易非
只有陈家沟创拳说目前看起来合理。
2004-4-9 13:37
金刚捣锤
这位朋友认为: 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用来打架的"中国功夫",其实太极拳本质上从产生的目的来看,也无非是一种用来打架的"中国工夫".
这老外到也一针见血,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是后来发现的, 至于哲学文化一些,都是后来知识分子练拳以后添油加醋了不少.
本质来说,是一种搏击格斗技巧,而且还包括器械.
2004-4-12 17:41
金刚捣锤
补充一点,陈式家谱里,曾经记载有一些陈家子弟的记录,
这是写著名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公:
□ 陈 鑫
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清末民初温县赵堡镇陈家沟人。系陈氏第十六世孙,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前清岁贡生,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陈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的祖父陈有恒,叔祖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出名。其父仲牲、叔季牲为孪生兄弟。他二人学拳先从师于父有恒,后有恒因溺于洞庭湖, 又受业于叔父有本,尽得家传太极拳神髓。后弟兄二人因战功晋五晶,二人坚辞不受,请回故里奉养老母,后改封“武节将军骁骑尉”。 ; 陈鑫是陈仲牲第三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五。自幼与兄陈圭从父学习家传太极拳,备明理法,于太极拳精微入妙。陈仲牲见他聪明灵慧,又善于动脑子,练拳时,每练一招一式,都要询问再三 ,便命他弃武习文。陈鑫虽听父命,将精力转向读书,但读书 之余,仍坚持练武,以致文武皆有成就。文得岁贡生,武亦为佼佼者。二者相比,其一生中文事成就巨大,有多种太极拳著作传 世。
陈鑫在日常练武中,见不少父辈只教太极拳招式,却不辨其理,更不讲拳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他问了多次,这些长辈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问多了,便说“老辈就是这样教的”。又见陈 氏世代习拳,名手辈出,但完整的太极拳著述甚少,这才体会到 父亲当年叫自己弃武学文的良苦用心。取得岁贡生后,他便立下了研究拳论、拳法、著书立说、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法的志向。于是,他一边每日倾心于笔墨,一边夜间揣磨练功。对此,陈家沟的晚生后辈们,大都不甚了解。他们虽然也听有的老 辈说,陈鑫武术功力甚高,但都不大相信。有的甚至说,即使他年轻时学些太极拳招式,这些年来整天钻研拳理,和笔墨打交 道。只怕早就忘光了。于是,有几个好事者,背地商量,想瞅机会试他一下。一个雷雨之夜,陈鑫正在油灯下写作《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缠丝精图说”一节时,突然屋门被人撞开,三个 蒙面彪形大汉扑进屋中。当先一个大汉扑到桌前,先发制人,一 招“小鬼推磨”打来。虽然陈鑫这时已经六十多岁,却身体灵 便,他迅速将所写书稿放进抽斗,顺势一引,大汉拳已落空。他 已一巴掌拍在对方后背上,那人往前载了几步,爬倒在地。第二 个大汉早已趁此机会,抓住了陈鑫双手。陈鑫顺势—卜引,牵动对 方弯腰跟进,一招侧肩靠,击中对方右肋,将对方打得直飞出 去,跌在墙角。第三人以擒拿手法,伸出如钩双手抓住陈鑫右手,陈鑫冷笑一声,侧身一抖,对方早已咕咚一声,跪倒在地。陈鑫见他三人并未受伤,却爬地不起,不禁起了疑心,问他们“我并未用重手法,你三人为何躺地不起?“忽听三人哈哈大笑, 齐从地下跳了起来,扯掉蒙面布,跪倒在地, 口中说道:“鑫叔,看来你老的功夫确实没有丢下啊!”陈鑫见是三个族侄,不 禁口中斥道: “你们三人捣什么鬼?幸亏我见你们用的是外家功夫,招式生涩,不象久练之人,才没用重手法,不然……”陈鑫 听他们说了原因,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便拉起他们,在油灯下给 他们讲太极拳缠丝劲的道理,听得三人频频点头。
陈鑫在研究立说中,反复阅读了《易经》、《黄庭经》及有关 武术著作,将自己的心得诉诸于笔墨。他一生著述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涛文集》若干部、《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 《太极拳引蒙入路》(即《陈氏太极拳图说》简明本)、《三三六拳谱》等。这些理论著作,开了陈氏重视拳术文字记载和理论研究 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陈氏太极拳图说》最为突出。
《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方改是名。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陈鑫已年近花甲,不但家 境贫寒,每日食不果腹,而且体衰多病,至1919年完成,历时 十二寒暑。十二年中,他对这部著作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多 次修改,亲手抄录,即使严寒酷暑也不懈怠。书稿成时,他已年 逾古稀。其抄本先后有四稿,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并且图文并 茂,足见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此书写作始末,正如他作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序言中所述; “倘非有先达传之于前,虽有; 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矗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 可幸者,少小保侧,耳闻目见,薰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斑。 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世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迄今老人,已七十有余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幸哉。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瑕,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光绪戊申以至民国乙末,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 六月盛暑不敢懈也。”
此书传世后,武林同道评价甚高,说“此书本易羲之奥旨, 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 “以易理说拳 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 驭。”“一洗拳家守秘不传之故习,举数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 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地书而无所隐。”
陈鑫无子,书稿成后,贫而多病, 日常生活不能自给,全凭 乡亲们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他怕书稿遗失,,自己十二年心血化 为乌有,便写信召回在湖南做生意的兄长之子椿元。陈椿元返乡 时,正值严冬,冰雪盖地。陈鑫从被中取出《陈氏太极拳图画讲 义》书稿,授于椿元,再三嘱咐: “此吾毕生心血也,汝能印行 甚善。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毋与妄人也。”陈椿元哭着接过 手稿,百般珍藏,不轻易与人见。
1930年冬末,当时的中央国术馆总编、拳界名宿、被誉为 武林史中拓荒者的唐豪(家范生)约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子明(陈 氏十七代,著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等书)作向导,三下陈家 沟,搜集太极拳资料,考察太极拳源流,见到了陈鑫的遗稿,十 分重视。表示要想尽办法帮助出版。次年初,唐豪即向河南国术 馆建议出版此书。于是,在任河南国术馆馆长陈泮岭、河南通志 馆馆长韩自步、纂协修张嘉谋、王可亭、开明书局王泽民、白雨 生、河南博物馆长关百益等多方筹资,将书稿改名《陈氏太极拳 图说》,于1933年付印,出版此书。至此,陈鑫这部呕心沥血的 太极拳巨著,才得以公之于世。当时,陈鑫已逝数年,但因家 贫,倚柩未葬。书出后,椿元才用稿费为其安葬。
此书一问世,即在国内武术界引起轰动。武术研究工作者纷 纷发表文章,称此书出版“品三先生可瞑目于地下,国术界至今 开一引人人胜之大道矣。” “所望国人请是潜者,一如异僧传 道,黄石授书,特别宝重而熟玩之,不仅得之于心,更进而实有 诸身。十年锻炼,一可当千,孟贲遍地,四夷敛迹,恢复失土, 发扬国权,则国人等努力,刊行此书是微愿也。”此书解放前后 还曾多次重印发行。
作者:赵乾杰,男,1941年出生于温县,现在温县教委工作。省作家协会会员,县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县太极拳研究会副县长会长。
在陈家有很多关于拳的传说,本文采用了一些.武术史不象官史, 写的人比较严谨,另外传说的东西很多,难免添油加醋,写进家谱里的东西很少
2004-4-12 17:45
金刚捣锤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第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师承其父秉旺习练太极拳、械,深悟其中奥秘,颇得理论精髓,功夫炉火纯青,独步当时,家境贫寒,无以维生。成年后,以保缥为生,在冀鲁一带,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行走,站立,都是立身中心,不偏不倚。)无论看戏,赶庙会,站立于千万人群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总纹丝不动。凡近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旧称广平府)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2004-4-12 17:46
金刚捣锤
陈仲甡(1809-1871)字志曛,又字宜筻,号石厂,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与弟季甡同乳生,貌酷似,乡邻难辨。幼受父辈有恒、有本熏陶。立志涉经史,读兵书,文武兼备,韬略无不精通。少年与弟同人武庠。平日重礼仪,守孝道,从不与人争,义声著于世,与弟齐名。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林氏、李氏率众数万,由巩渡河,驻黄河滩柳林、奸淫掳掠,暴虐无忌,势张甚。部将绰号"大头王"杨辅臣者,率小部队巡逻于陈家沟,陈家沟村民义愤填鹰,发生冲突,弟兄二人率众力战。二十一日那天,公陷阵杀伪指挥数十人,追杀者数百人。翌日,寇大肆焚杀,所过皆墟,公督众与博,皆骁勇不可挡,一以当百,斩其二首,又败走。寇连连失利,悉自柳林出,公命季甡伏沟左,耕耘伏沟右,淼、垚为接应,自率众当敌。一悍贼身长六尺,腰数围,殊死战。公奇其貌,诱之人沟,伏者以枪扎其项,贼匿于马腹下,复飞身据鞍,公单手出枪,中其喉,取其首,乃寇中骁将杨氏也!(杨在破武昌时,曾挟铜炮,一跌登城,号"大头王"。)贼哗然而溃,以李棠阶率官兵至,寇已窜柳林自乱,公自此名震天下。
咸丰六年,团练大臣袁甲三,激公兄弟二人随营攻毫州,五战五克,追至陈州又三战三捷。七年随曹克六安州。八年,张落行犯汜水,公率众防河。九年,团练大臣毛昶熙,檄公随营攻蒙城、阜阳、徐州,皆捷。
同治元年,山东长枪会李占标率众掠覃怀至武陟。河营团练大臣合檄公御之于木栾店,贼闻风东窜。匪患息,蒙奏告赐五品,二人不为功名所动,坚持不受,请归故里奉母,后改封"武节将军骁骑尉"。
公一生淡泊自如,事亲纯孝,教子严,友交信,风雅宜人,和蔼可亲,有古名士之风。母病,二人亲俸汤药,衣不解带。母仙逝,哀毁骨立,丧葬一依古礼,吊客数郡毕至。自此,公一意授徒,弟子盈门。公嗣三,垚入武庠,淼、鑫岁贡生,皆英英露爽,皆父风。
公生于清嘉庆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寅时,卒子同治十年十月十四日戌时,享寿六十三岁。乡里感其思德,合议尊称"英义公"。
2004-4-12 17:48
金刚捣锤
陈发科(1887-1957年),字福生,陈氏第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秉承祖业,自幼习武,功夫纯厚,技艺超群,是陈氏太极拳近代史上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武术社社长。
他幼年体弱多病,苦练三年由弱变强,百病尽消,功夫已入化镜。在家传教其子弟及村中青年。1926年前后,地方混乱,盗匪猖狱,县府邀请,他率领子弟数十名组成陈家沟武术队,在城乡一带缉拿匪徒,短短数年为民除害不计其数。尤其和红枪会道徒一战,大显神威,自此匪徒闻风而逃,民众得以安宁。
1928年陈发科应邀来到北京,练拳时竟将大方砖震碎,众皆惊异,多个名手前来较量,皆被科掷放出,威力惊人,独步一时,杨季子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他在北京授拳近30年,不为名利,讲信义,重武德,尊重他人,爱人才,京都武林尊为武术大师"太极一人",其著名弟子有李剑华、许禹生、洪钧生、冯志强等。
2004-4-12 17:50
金刚捣锤
冯志强至今健在.老人家功夫一绝, 应者立仆. 海内闻名.
2004-4-12 17:56
金刚捣锤
杨福魁(1799-1871),字露禅,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仆,后随陈德瑚回陈家沟家中做杂活。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见杨聪明伶俐,殷勤做事,诚恳为人,且爱拳术,与陈德瑚商议后,收其为徒。露禅用功练拳,常常深夜苦练,因乏时在长凳上打盹休息。因长凳窄,一不小心便摔掉下来。他醒后继续演练,如此七年之久,终于练成,遂拜别恩师与掌柜,离陈家沟回乡。
他回到河北永年县后,经别人推荐,到北平教授拳术,打败无数名家高手,名声大震,被请入清廷皇宫与王府中授拳。由于所学者皆为贵族子弟,金枝玉叶,不适合大体力运动,随使其动作简化,姿势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再经其孙澄浦修改而成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姿势顺达。
杨澄甫(1883-1936),在北平、上海、广州享有盛誉,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是杨式太极拳一代著名宗师。
2004-4-12 17:58
金刚捣锤
武术记载多有传言夸大之词,不能按照正规正史的标准来衡量.
2004-5-2 19:16
思念思想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的理论工具。
因为阴阳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所以太极拳在具有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
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
套路,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
功夫。正是“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技击表现。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
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2004-5-2 19:24
思念思想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道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仙?”
2005-3-9 22:12
血溅轩辕
转帖:太极拳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顾留馨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2005-3-10 02:01
酒徒
今晚看电视上介绍太极,那个姓陈的一个村子十个有7个都练过太极,负责传播太极的那个高人居然不会打太极,他也没练过。那个村子的人尚武的很。几岁大的小孩都在一起切磋,(不过我看上去象是儿童版另类摔交)有个扎辫子的小孩好厉害,接连放倒3个小孩。NB,大概我都搞不过他。。。
2005-4-2 19:21
armour
写得非常好!我老爸就喜练陈氏太极,可惜未遇明师,自己练着玩罢了。因此我也对太极略知一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